盖特露德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盖特露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208081567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页数:233页

章节摘录

  1  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的生活并不特别幸福。但是,尽管有过错失,却也不能说我的生活就是不幸的。说到底,这样去追问幸或不幸毕竟也是很愚蠢的,因为我觉得,我似乎喜欢生活中那些最沮丧的日子甚于那些开心的。如果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自觉接受必然,真正饱尝生活的苦与甜,在掌握外在命运的同时也要赢得那内在的、根本的、绝非偶然的命运的话,那么我的生活就既不贫乏也不糟糕。如果说跟其他所有人一样,我的外在命运也是必然的,由上帝安排的,那么我的内在命运就是我自己的作品,我理应去品尝其中的苦与乐,也要独自对此命运负责。  过往的岁月里,有时我曾希望自己是一位诗人。如果我是一位诗人,那我会顺着诱惑,去探寻我的生活,去找寻童年时的温柔阴影以及那可爱的、被温柔呵护的童年记忆的源泉。可是对我而言,这份拥有太过可爱而神圣,因而我不愿自己去破坏它。我只能说,我的童年是美好而快乐的;我享有自己去发觉爱好和天赋的自由,享有给自己创造最大的快乐或痛苦的自由,我还拥有自由,可以把未来看成是自我力量的希望和胜利,而不是某种外来的陌生权力。我就这样从小学升到中学,不受任何外来影响,被视为一个不讨人喜欢、没有多少天赋但却很安静的学生,最终,大家都任我自由生活,因为我看上去不能忍受任何强大的影响。  约莫六七岁起,我开始领悟到,在所有无形的力量中,音乐注定是最能感染和控制我的。从那时起,我就拥有了自己的世界、避难所和一片天空,这些是没有人能够夺走或者侵犯的,也是我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的。我是音乐家,尽管十二岁之前我没有学习过演奏任何乐器,也没有想过以后要以音乐来谋生。  从此我就保持着我的音乐家想法,只不过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回过头来看,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并不丰富多彩,而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一种基调,并且就只向着惟一的一个方向前进。不管生活是顺利还是坎坷,我的内心深处始终不变。就算我长时间在陌生和黑暗中摸索,没有接触任何乐谱或是乐器,每时每刻也都有一个旋律在我的血液中流淌,在我的唇边激荡,有一种节奏和韵律存在于我的呼吸和生命之中。我曾怀抱期望,那么热切地在别的道路上寻求拯救、遗忘和自由,也曾那么渴望上帝、知识与和平,最终却发现这一切总是仅存在于音乐之中。不必非得是贝多芬或者巴赫——只要是这个世界上的音乐,只要它的节奏偶尔能震撼一个人的心灵,它的和音能够弥漫一个人的心底,对我而言,这就是一种深深的安慰,是对所有生命的证明。哦,音乐!你忽然想起了一个旋律,在内心深处无声地吟唱,你的气质被它浸染,它占据了你所有的力量和行动——并且在那些它存在于你之中的瞬问,它为你驱散了所有偶然、恶意、粗野和悲伤,它让世界一起合唱,让笨重变得轻盈,让僵硬变得灵活!一首民谣的旋律就能做到这一切!和声更能!纯净声响的每一次和谐共鸣,比如持续的悠扬钟声,用妩媚和快乐满足了心灵的需求,并伴随着每个产生共鸣的声响而增强,有时能让人心情激动,让心灵因为幸福而颤动,而这些是其他任何快感无法做到的。  诗人们以及各个民族对纯粹幸福有众多梦想,我觉得其中最崇高、最真挚的想像永远是倾听宇宙的和谐之音。我最深切、最纯真的梦想正近乎此——一刹那间听到宇宙的结构和一切生命在神秘却又浑然天成的和声中奏响。啊,生活怎能如此混乱、不和谐、不真实?人们之间怎能只存在谎言、恶意、嫉妒和憎恨?因为就连每一支小小的歌曲、每一种最轻微的音乐都如此清楚地告诉世人:纯洁、和谐和明朗声响的友爱共鸣会打开天堂之门!我多想责备自己,多想生自己的气啊!我尽管满怀良好愿望,却不能写出一支源自我生活的歌或是谱出一曲纯粹的音乐来!虽然我感觉到了内心深处不容拒绝的敦促,如饥似渴地要求一种纯粹、悦耳和幸福的奏响和余音;但是我的生活却充满了偶然和不和谐,不管我转向哪里,也不管我轻叩哪里,处处都听不到纯粹和清晰的回音。  我想说的到此为止。如果现在让我思考一下,我是为谁而写下这些,是谁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能要求我坦白并驱散我的孤独,那我不得不提及一个可爱女性的名字,对我而言,这个名字不仅包含了我人生经历和命运的大部分,而且也能超越一切的恒星和崇高象征。  2  直到最后一个学期,当所有同学都开始谈论起未来的职业时,我才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事实上我并无意以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更不用说以此来谋生了;然而我想不出其他任何一种可以让我感到快乐的职业。我不喜欢经商,也不喜欢父亲所建议的其他职业,并非因为厌恶,而只是因为我对它们都不感兴趣。因为同学们对所选择的职业都感到无比自豪,所以在我内心好像也有一个声音觉得,音乐作为职业是一个既好又正确的选择,毕竟音乐占据了我的思想,能给我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有利的是,我从十二岁开始师从一位优秀的老师,学习演奏小提琴,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现在,父亲越是反对,越是害怕看着他惟一的儿子踏上前途未卜的艺术家之路,我就越是坚定自己的意志,并且那位很喜欢我的老师也极力支持我的愿望。最终,父亲让了步,给我一年的时间来考验我的毅力,也希望我能改变主意。我以一定的耐心度过了这一年,在这期间我更加坚定了对音乐的追求。  最后这一学期中,我生平第一次恋爱了,爱上了熟识的一个漂亮女孩。我跟她见面不多,也没有很强烈的想见她的愿望,可是我却像在梦中一般享受着初恋的甜蜜悸动,并备受煎熬。这段时间,由于我整天沉浸在爱情中的时候也同样想着我的音乐,夜里也因美妙的激动而无法入睡,因而我第一次有意识地记住了忽然之间想到的旋律,那是两支小曲,我尝试把它们写了下来。这使我心中充满羞愧却很强烈的快乐感觉,此时我几乎完全忘记了我那游戏似的爱情苦恼。在这期间我听说自己喜欢的女孩正在学习唱歌,就热切希望能听一听。几个月之后,在我父母家举行的一次社交晚会上我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这位漂亮的小姑娘被邀请唱首歌,她极力推辞,但是最后还是没能拒绝,我怀着十分紧张的心情期待着她的演唱。有位先生用我们家的小钢琴为她伴奏,他弹奏了几个节拍,然后她开始演唱。啊,她唱得不好,不好得让人遗憾,于是就在她还在歌唱的时候,我的震惊和痛苦就转变成了同情,接着我以幽默看待这事,再后来我就淡忘了这次恋爱。  我是一个耐心的、并非那么不勤奋的学生,但也不是一个好学生,最后那一学年中,我完全不再努力了。不是因为懒散和恋爱,而是因为我正处于青少年特有的那种充满幻想和漫不经心的状态中,感知和理智都变得迟钝,只有当我被提前到来的创作兴趣引发的某一奇妙时刻笼罩,犹如置身太空的时候,这种迟钝才会偶尔突然中断。我感觉自己被极度清新、如水晶般透明的空气拥抱着,在这样的空气中没有虚幻的梦境,也没有艰难和困苦,在这样的空气中所有感知都敏锐、警惕地潜伏着。这些时刻中产生的东西很少,也许只是十支旋律和一些和声的开头;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时刻的空气,这种极度清新、几乎冰冷的空气,也不会忘记自己为了赋予一支旋律以几个恰当的、不再偶然的转折和释放而具有的思想的急切会聚。对这些小小的成绩我并不满意,也从来没有把它们当成美好的东西,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生活中再没有什么是比这些清清楚楚的创作时刻的再现更重要、更值得我渴望的了。  此外,我亲身体验了对音乐心醉神迷的日子,我自由自在地即兴演奏小提琴,陶醉在转瞬即逝的念头和丰富多彩的情调之中。只是很快我就知道,这样的即兴演奏不是创作,而是我必须要谨防的玩耍和沉迷。我觉察到,追求梦想和尽情享受心醉神迷的时刻与仿佛跟敌人作斗争那样去顽强和明确地探讨音乐形式的奥秘是不一样的。而且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多多少少发现,真正的创作是孤独的,它要求我们放弃生活的惬意。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都经历着心灵苦难、内在危机,他们在寻觅、追求和提问。  ——黑塞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编辑推荐

  浪漫派光芒四射的行列中最后一位骑士,一曲音乐与爱情的绝佳奏鸣。  《盖特露德》中的人物一个个都经历着心灵苦难、内在危机,他们在寻觅、追求和提问。  《盖特露德》既是一部关于音乐与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哲思小品。书中对音乐和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而感人,在这里,音乐、爱情、友情、亲情和生命交织为一体。  人在年老时会比青春时代更满足,不过我并不想因此而咒骂我的青春时代,因为它仍像一首美妙的歌曲唱响在我所有的梦境中,并且现在听起来比当初的实际存在更纯、更真。

作者简介

《盖特露德》是黑塞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于1910年出版。
盖特露德是作者笔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谙音律、嗓音优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与男主人公库恩因音乐相识、相知,却最终成为库恩好友穆奥特的妻子。
库恩年少轻狂时因一场恋爱事件意外残疾,尽管饱受残疾与爱情所带来的压力与折磨,仍在音乐之途不懈追求,最终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激情,成为了一位大音乐家。
最后,盖特露德的婚姻以悲剧告终。
这既是一部关于音乐与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哲思小品。书中对音乐和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而感人,在这里,音乐、爱情、友情、亲情和生命交织为一体。

图书封面


 盖特露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一位朋友很早之前就向我推荐过这部小说。然而,时至今日,我才能静下心来把这部小说来个囫囵吞枣。似乎,这部小说并不像某些人评论的那样,是一部忧伤的小说,有着悲惨的结局。从一个角度来看,小说里面人物的命运的确会让人感到悲伤:才华横溢的莫特自杀了,近乎完美的盖特露德失去了至爱,而主人公柯恩更是失去了爱情,也失去莫特这位知己。。。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这些人物的命运彰显着勃勃的生机和希望:尽管莫特自杀了,但是正如库恩所说:“他的死比他活着更为轻松”;而盖特路德呢,虽然失去了莫特,但是“她回顾自己的春天,就像回顾自己在一个遥远的、早年旅行时曾见过的山谷,而不是在一个业已失落的天堂里”,而且她又恢复了体力和开朗的性格,重新唱歌了;而主人公呢,一方面,他发展了和家人的和睦、融洽的关系,与莫特以及盖特露德等的友谊,另一方面,他在事业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让他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些都是让人欣慰的,虽然青春有时候作弄了我们,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最后,本书中最后一句话是极其有哲理的:“人们在老年时代会比青年时代易于满足,我因而不愿意诽谤青年时代,因为青春好似一首美丽的歌曲,鸣响在我的一切梦想中,到了今天,它已比当初实际存在的时期奏出更为纯洁、更为真诚的乐声了。”
  •     青春岁月里曾经属于我生命的一切都背离了我,变得陌生,最终消失。我突然发现,在过去的整个岁月中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错误和悲哀,因为此刻,原先的爱情,朋友,习惯和快乐就像破旧衣服一样离开了我,毫无痛苦地与我分离,剩下的只是惊奇,惊奇我怎么能坚持在他们身边这么久,或者是他们怎么能坚持在我身边这么久。白天我以双倍的幸福和对美的感受欣赏太阳,森林,棕色岩石和远处的银白色山脉,黑夜则感觉到我忧郁的心灵以双倍的激情在膨胀,我再也无法分辨快乐和痛苦,两者是相同的,并且都令我痛苦,也都使我感到愉快。在内心快乐或者痛苦的时候,有一股力量安静地超脱在外,它观察着,认识到光明和黑暗是姐妹般休戚相关的,认识到痛苦和宁静都是同一种伟大音乐的节奏,力量和组成部分。人是不可能将痛苦写到纸上并以此来解脱的。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限。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老人们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了养活自己而工作。于是人就有了妻子和孩子,还有事业......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满足。年轻人之间的爱和长久的婚姻中的爱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只想到自己,只为自己负责......不是所有爱情的婚姻都能如此美满,应该说是非常少。(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有关到底是为了谁而活,有关爱情和婚姻,什么才是满足,什么才是永恒......)我有种遭遇事故之人的感受,他处在半麻醉的状态中,感觉到的不是悲伤本身,而是对痛苦的恐怖预感。现在他只希望能够在预感到的悲伤爆发之前完全丧失知觉。这就是我的心情。(这是我经常会反复阅读到的一段)这片七叶树林枝叶茂盛,在黑漆漆的树梢之间可以看见深蓝色缀满星星的天空,明亮的星屋悬挂在天上,无忧无虑地照射远方。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他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人只能接受到来的一切,当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接受。至于我,我不想再费力去试图把我的生活强行转向美好的一面,而是接受既定事实,尽力去承受并向好的方面转变。这是一首简单的,歌谣般的曲子,犹如轻声的叹息,逐渐减弱消失,犹如夏日的黄昏,既不欢快也不悲伤,而是飘荡在无望的黄昏气氛中,仿佛日落后一朵渐渐消失的云彩。而且她越是痛苦,越是失去希望,就越骄傲和难以接近。她昂首挺胸,比从前更显高贵,不允许我们任何人亲近她,帮助她。命运不愿与人为善,生活变幻无常,残酷无情,自然中没有善良和理智。偶然喜欢捉弄人,但我们人类的内心存在着善良和理智,我们可以比自然和命运强大,即使只是几个小时。必要时,我们能够紧密相依,互相理解地看着对方,能够彼此喜欢,互相安慰,共同生活。我们可以将上帝放在心里,如果我们跟他心意相通,他就能偶尔透过我们的眼睛和言语观察世界,也可以跟那些不认识他或者不想认识他的人沟通。我们无法让心灵摆脱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塑造心灵,让他超越偶然,让它能够坚强面对悲痛的事情。
  •     《Getrud》是黑塞青年时期的一小部头作品,跟他的其他一些巨著名作相比,似乎不太为人所知,可以说相当的低调。但一旦读过之后,却无法不被其充满音乐灵性的文字所深深吸引,音乐本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东西,却在黑塞笔下如此的鲜活,艺术,音乐,生活,在书中自然地融为了一体,有一种藏不住的出彩。个人觉得,黑塞的文字,有种特别的力量,可以让人,全身心地,去欣赏,去聆听。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刚开始读就有一种很熟悉、共鸣的感觉,一直吸引着我一口气把它看完。作者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刻画很细腻,没有太多环境的铺陈。
  •     “青春时期是人生最艰难的年代,老年人大都比年轻人更为开朗和满足”
  •     好喜欢这种细腻的文字,总是让人不知不觉醉心于其中。对于爱情的描写,我更喜欢主角暗恋的那一部分,可能也就是因为我现在正处于这样的阶段吧。
  •     为别人而活,很难。为自己而活,也很难。
  •     「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
  •     我们与生俱来的孤独及其寄托
  •     刚知道我看的是胡其鼎译本……卡尔维诺说,青年时代的理想、光明、我们的十八世纪的希望,统统化为灰烬。后工业时代与社会契合的压抑,却在黑塞小说中浪漫化地销声匿迹。盖特露德是千层树冠上的纷葩,爱情是玄之又玄,而又熊熊燃烧;在光阴泠泠的风声中策杖,忽而下潜对生活作黑塞式的扣问;茫茫黑夜我们独行,但总有闪电会突发亮光,星辰般耀照前行道路;当我们不再徘徊于勋章承载的荣光,就投身古典吧。下一首写歌剧或是圣乐,都无所谓。
  •     被收录在《悉达多》的文集里,而我很无知的看完了《盖特露德》了,才知道这是黑塞的早期作品,这不是悉达多,但是故事很迷人,音乐支配着男主人工的一生。真正学习后发现没有那么喜欢而变得迷茫,在迷茫中迷恋上了一个姑娘,为此失掉一条正常的腿,然后重新回到音乐中,渴望爱情时遇到盖特露德……
  •     细腻动人,不忍释卷
  •     16岁
  •     Youth ends when egotism does; maturity begins when one lives for others. 当一个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青春结束了;当一个人为别人而活时,他开始成熟了。
  •     黑塞的风格,与德米安相似,描写细腻.
  •     艺术摆脱不了无常与偏执,而这些恰好是一段完美奏鸣曲的必要部分,足够完美的艺术家,才配得上一场悲剧。他们身处边缘,并不为留恋热爱这世界才出生,总带着几许嘲讽与冷漠,当另一个优雅精致仿佛对立面的灵魂出现,沉沦,激情,毁灭便同时上演,我们活着所相信过的一切哲思,不过浩劫之中选择的逃亡方式,黑塞动情而严肃的文字就像不带光泽的刀刃缓缓切割着早已彼此不分的快乐与痛苦,你听见那声皮开肉绽的脆响,但却看不到露骨的血肉。
  •     我觉得莫特应该是躁郁症导致了自杀。至于科恩,就是成长中都有的敏感和自卑。黑塞的神奇之处就是几乎通篇都是平铺直叙、主人公的神经质一般的思考和大量的对白,但是仍让人读得下去。他提供了一片海,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照见自己的那滴水吧。
  •     黑塞比少年漫画还要少年
  •     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总是让我难以自拔
  •     黑塞版的少年维特,过水不留痕。“她回顾自己的青春就像回顾一个遥远的,早年旅行过的山谷。”
  •     人物塑造 情感线 宗教思辨元素 创作力脉动 景物烘托等方面无一不是顶级 关键是时间线的把握太强 看黑塞像是在看博格曼《野草莓》 像是在年老的壁炉旁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
  •     《白痴》之后,宽容多么不自然和刺目……可能是比法不对。
  •     第一本,两篇的合集,黑塞之旅的开始
  •     《生命之歌》另一译本。译笔更醇熟些。
  •     描写意识层面和对生命的探讨一直是黑塞最大爱
  •     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
  •     关于艺术家的痛苦我不想做任何评论,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平庸的小人物,也站在不同的时代和个人经历里,有时不能完全理解,也不强求。仅仅满足于偶尔的小小共鸣罢了。只是,读完以后似有似无,想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的感觉让我有些。。。怀疑自己的理解力?
  •     只记得这是第二本一气呵成的书。
  •     青年人如此专注于自我的幸福,以至于一旦所求无望,生活就失去了其全部意义;老年人明白责任的意义,他们不只为自己而活,更为他人而活。
  •     音乐与爱情
  •     买给闺蜜的生日礼物,她表示非常喜欢。
  •     情感的破碎,生活的崩解,令人恼闷的事物亦可以成为宏伟艺术的源泉,它的闪耀程度也将远远超过事物本身的光芒。黑塞的论述导向是直刺内心的,毋论为自我之事而活或是为他人之事而活,毋论沉溺于不朽的杰作或落为世俗和社会的消费品,我唯独希望自己能在此时此刻保有热忱,可惜这大概只是幻想了吧。
  •     感觉结尾略仓促。
  •     青年人过分关注自己,快乐与痛苦并存。老年人为他人而活,更容易快乐。真是没错
  •     疯狂乃至只能注视远方。
  •     前半本差点没坚持下去,越到后面越吸引人,这繁复的修辞和翻译啊,感觉在做阅读理解
  •     一种救赎。
  •     我喜欢那细微的心理描绘,多情的人复杂的思绪…
  •      当科恩和莫特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获得了共鸣,并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之前曾经挣扎过的自己。故事的主线很清晰而且简单,但是黑塞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十分到位。在故事接近尾声——莫特自杀之时,颇有紧凑的画面感。字里行间穿插着作者对哲学和人生的感悟。
  •     很多年前读的时候就不是很喜欢,这次坚持看完。中间的哲理都是用说教的形式直接灌输给读者,和男主的心路历程衔接得很突兀。而且我不是很能接受一个全是音乐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那么喜欢音乐擅长音乐,两次音乐创作灵感来得很做作,主角光环让他大获成功。除此之外还要面对男主啰里八嗦的自述,产生不了任何同情和共鸣,也没看出他如何创造自己的内在命运,除了决定自杀的时候,忍不住和茨维格的小说比较,觉得后者精彩得多。女人在里面的形象,美丽脆弱,渴求着男人爱的施舍。黑塞怎么写出这样的东西,还那么多人喜欢……唯一有趣的人物就是莫特,可惜没有多加展开。
  •     我一路在找与内心共鸣之处,可惜寥寥。青春成长总是带有盲目性的,许多东西蜻蜓点水,黑塞那时恐怕也难以看得再清楚一点。早期作品果然稍显平庸。
  •     得之吾幸。
  •     昨晚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是夜里一点半。震撼而平静。第二天重新翻了翻。情节清晰,不疾不徐的展开。内容真实,人物个性鲜明而独特。穆奥特、库恩给我感觉如《赤壁赋》苏轼与客,是黑塞的分身,喜欢穆奥特的敏感,喜欢库恩的冷静,喜欢泰塞尔的乐天,喜欢盖特露德的善良…也重新认识了爱情友情与人生。
  •     帮朋友买的,听说不错~
  •     黑塞这是说谁,貌似他腿没瘸吧。。。晕,为啥黑塞的书每次都写的跟自传一样
  •     感动在于,从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自尊又自我怀疑,善解人意,优柔寡断,不管闲事,不露深情,激情却又克制。主角面对生命中人来人往的反应,换作我也会这么做,所以阅读时充满共鸣。另外,故事处理得很舒服,细腻,也比较真实
  •     太棒了,太感动了,有时候仿佛看到自己。年轻人为自己而活,老人为他人而活,也许,我有点理解我妈了
  •     不管怎样,你有责任让你的心灵及身体更纯洁更勇敢
  •     不甘心
  •     青春期的一场幻梦
  •     少年维特自杀未遂之后陷入平庸的生活,带着孩子过老年生活,生活就少了太多激烈。可见亚伯拉罕献以撒有多难,而过早的接触中庸之道衰老和幸福也更快。歌德自杀了吗?歌德确实是死了吧。
  •     如果维特不被毁灭,那么阿尔贝特大概也会和罗果仁穆奥特一般毁灭……这当然不是歌德的风格,但在无尽的延长线上却绝非虚妄。即使浪漫主义者在对待毁灭的态度上各自不同,在面对女性时还是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那是一张令注定破灭的命运亦感到哀伤的坚定面容。
  •     许久没有读到真正能打动自己的小说,好像我也有过敏感自卑的童年,有过痛苦剥离式的成长,有过永远追求不得的美梦,有过自私苟且的念头,最后孤独地看万物老去。
  •     在一个夜里一口气读完的。
  •     “我既无法活,也无法死。我觉得一切都是虚假愚蠢的”,这是属于黑塞的维特,孤独感伤却不再肆意宣泄,有狂飙突进的感情,但又多了一分冥思的澄明与之平衡。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库恩和盖特露德之间的隐忍与温情最是动人,有些人彼此相爱却不能心灵相通,有些人心灵相通却不能彼此相爱。
  •     放起来了吧
  •     黑塞早期的作品,却没有年少气盛的那种锋芒。音乐、爱情、友情,黑塞的思想是东方式的,追求调和——就是佛,就是中庸,就是阿布拉克萨斯。艺术不可避免地打破调和,展现生活的极端,是快乐也是毁灭。互相理解,互相安慰,共同生活看似世俗实际是回到人的本源。
  •     翻译看得心累
  •     就是觉得很棒,黑塞是会写小说的诗人
  •     鬼知道黑塞一生到底经历了些什么。难道所有的抑郁症,都是过于关注自我造成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