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呼兰河传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64060237
页数:258页

章节摘录

  1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战战兢兢,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 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 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

内容概要

  萧红(1911-1942)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书籍目录

呼兰河传
生死场
王阿嫂的死

编辑推荐

  民国才女,穿着旧式旗袍却读着新式文章的女人,她们有着非凡的经历,都是令人遐想的风流人物,《呼兰河传》用文字原滋原味地展示民国风情!民国时期的独特韵味,民国才女的内心情感,带领读者感受那个混杂着战火与繁华的年代。

作者简介

呼兰河传,ISBN:9787564060237,作者:萧红 著

图书封面


 呼兰河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呼兰河转》讲的是萧红小时候奇闻趣事,不亚于鲁迅的《三味书屋》看到好玩的地方也会咯咯的笑起来,老百姓也愚昧但也总有活着的盼头,比如歪嘴的磨倌,但也可惜了一个好好的团员小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活活的给热水烧死了。第二部分《生死场》和第三部分的《王阿嫂的死》,看着人压抑心口疼,就如在一把匕首一点一点在剜着胸口的肉很疼很疼却喊不出声,书中的人们愚昧、无知、凄凉、无望、无力 ……命运不能被自己所掌握 这样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那个动荡挨饿看不到希望的年代真苦楚。傍晚看完这本书,脑子却还沉浸在书里头没回过神来、心情也难以平静,蜷在椅子里发呆。头上是有点嗡嗡作响的空调、手里抱着的是平板(看的是电子书)、亮倘舒适的空间……一点也没有让我觉得活在当下。直到口渴突兀起身去客厅里倒水喝,看到冰箱边上放着父亲买回的为解开也未放置起来的半袋米,以及在厨房忙着做饭菜的父亲,我才回过神来,心也才舒展开来。末了说说作者萧红这个女作家,除了之前看过的电影《黄金时代》汤唯演的萧红,对她所知甚少,《呼兰河转》这是我看她的第一本书,震撼人心。
  •     萧红,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帮同事女儿买《呼兰河传》这本书,老师推荐,想必不错。才疏学浅真不知萧红其人,本以是名不见经传的人,了解后发现自己多么无知,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笔锋犀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和张爱玲。只听问过张爱玲,其《倾城之恋》《小艾》《半生缘》拜读过。看萧红的著作风格不同。《呼兰河传》不知该怎么归类小说?不是。散文?也不像。记事散文,书中描写许多事情,都很独立但又无一个明确的人物,钦佩作者的写作能力,叙事中写人,写人物中又在叙事。看似平淡的事情描写出记忆中家乡的点点滴滴。书的开篇“严冬封锁大地。。。”萧红的家乡在黑龙江,虽写作时人在香港无法体会严冬的感觉,那么生动幽默诙谐的叙述出呼兰河的自然风貌,没有悲伤字样却也写出了底层社会人的艰辛。呼兰河的街道,扎纸铺,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好玩中带着人们的无知。书中最温馨之处不外乎祖父篇,祖孙二人戴着草庙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念诗,黄土裹着小猪,鸭子烧着吃,童年的生活如此快乐。不受祖母喜爱无晚班还好有祖父的疼爱。又写道家里的院子很荒凉,看着心里都很悲伤。尾声是本书最伤感的文字,寥寥几字,囊括全文,祖父不在,后花园的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二伯去世,东邻西舍的不知可好。小主人逃荒去--萧红在写自己,感觉的到她的无奈心酸却又无法诉说。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生死场》《王阿嫂的死》也包括在《呼兰河传》此书中,《王阿嫂的死》彰显社会底层生活的人在旧社会的无奈凄惨,为了生计劳苦奔波备受欺凌。本书有讽刺幽默诙谐,也有沉痛悲伤。带着我们走进萧红的世界。本人不才无法写出评论,用矛盾的话语结束: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大抵是说生命如芦苇般柔韧而脆弱,但是打上思想的印记,便又不同于芦苇。呼兰河,那片生养她的土地,之于萧红,大抵也是一种印记,抑或是萧红给了呼兰河那片闭塞的土地以印记。写《呼兰河传》之时,萧红已走到她短暂一生的晚年,流离颠沛之中,加上身体也不好,也许正是适合回忆的时光吧。在遇到困顿或者危难的生死关头,人大概是会不自觉地回到小时候的,回到生命最初碰撞这个世界的地方。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她的灵魂已经脱离了躯壳,飘到了小时候的那片土地。一开始便在高空慢慢将小城收入了视野,然后慢慢走近,从天气到街道布局,甚至在东二街道那个大泥坑停留了很久,细细告诉我们围绕泥坑上演的生活剧。只是这已不是小时候的那个视角了,是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站在时代风口上的一个女作家的视角,所以笔下的一切无不折射着对时代和人性的拷问。但那毕竟是她的家乡,是她一直牵挂和灵魂栖息的地方,所以她对这片土地是充满着情感和依恋的,加上身在南方因战乱无法回去的哀伤,对时代和人之根性的拍打,交叠融合在整书中。随着走近小城,走近她过去的点滴生活,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她的童年,她对祖父深深的怀缅,她内心的忧伤情怀。祖父是她童年最大的庇佑和伙伴,是她的诗意和温暖的源头,是她对那片土地深深依恋的源头。她写呼兰河跳大神、唱秧歌、野台子戏等“盛举”,写小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晦暗,也同时有卑微求生者坚韧的生活态度,看到生命的韧劲。她对笔下的人物狠,对人性的晦暗毫不留情,同时,却又对他们有着深深的认同。对那个时代和那片土地孕育出的人物的认同和悲悯,让呼兰河这个北方闭塞的小城连同那个时代有血有肉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她讲故事一般给我们絮絮叨叨说着呼兰河,说着呼兰河的小人物们,说着说着,两行泪便流了下来……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万恶的旧社会……太虐心了
  •     才女总是有自己的独特笔锋,女人的命运被她云淡风轻地描述,却是刻入骨髓的痛苦
  •     大四了,在这荒诞不经的日子,整天空想着如同放屁,过后便是冗长的羞赧;于是借来几本书,《呼兰河传》便是我看的第一本,知道萧红这个名字,还是两年前去过青岛,曾到过萧红故居,然后这个名字便不陌生。呼兰河是萧红童年生活的城镇,文章朴实无华的文字描述了那个年代人民愚昧,封建,迷信但又率真淳朴的生活。
  •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     淡淡的农村生活,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小镇的景致,小镇的活动,家里的故事(我和祖父,有二伯),院子的故事(团圆媳妇,冯歪嘴子)。 有死有生,生活还是要继续,未来总会变好的
  •     萧红的《呼兰河传》让我喜欢,毕竟萧红的想象力让我着实有惊艳的感觉。
  •     字里行间全是苍茫悲苦。
  •     那个时代的丑陋。
  •     2015.11.23 讲述了呼兰河人们的生活、思想、风土人情。落后的思想让团员媳妇亡命;消极的有二伯就那样稀里糊涂的过完一生;而冯歪嘴子在所有歧视下,并没有放弃自己放弃孩子...
  •     《火烧云》原来出自这里,课本里被改编得不成样了,还是喜欢原版的。
  •       很早之前就想写写关于萧红的文章,以前写过但不到一半就烂尾了。因为自己都看不惯那种类似于莎士比亚的排比句式去对她做过于矫情的修饰,尽管这样排比的气势将她写得跟秋瑾一样壮烈,然而纯粹的作家毕竟与革命家是不同的。
      萧红软弱,但能在软弱中看清了自己灵魂的轮廓;萧红单薄,但又能拖着虚弱的身体进行创作。
      对于萧红是个怎样的女人,有着怎么曲折苦楚的感情经历,或者是与肖军有着怎样牵扯不清的羁绊,于我是不知的。毕竟书上的历史只是历史的一小部分,况且我也没有完全的读过一本关于她的传记,亦没有到她的故居或者曾经漂泊过的地方研究过。只知道她的一生就像没有没有着落的浮萍,她努力的伸长根须想抓住点什么,但终究又风流云散了。黑龙江、重庆、日本、香港,究竟哪里是她的家呢,或许她注定是像无脚的鸟,为了寻找一些东西而不停的飞翔。
      萧红的作品是质朴的,没有张爱玲笔下大上海的奢靡繁华,没有男女之间的虚与委蛇,少了很多物质的考量,也鲜有镂金错彩的小说词汇。但一切都在冲淡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哀怨。
      喜欢萧红,喜欢那个呼兰河的家,喜欢充满慈爱的姥爷,和那个天真快乐的“我”。然而,当发现再也无法回去了的时候,以前所有过的温情,惊奇,同情,厌恶都像泛黄的照片毫无生气的摊在那里。
      当爱恨情仇都不敌岁月匆匆,当我们还在踟蹰之时事情便已时过境迁,只剩下万事成空的无奈与欲说还休的忧伤。在看到叙事者用成人的语调喃喃的说着“这里的老主人早已不在了,小主人也逃难去了。。。”就能够感受到萧红坐在写字台前用哭红的双眼和悲泣的心。每次看完的时候心里就会因感到哽咽而难受,充满了一种衰亡哀怨的气息,一种无法排遣的浓郁忧伤,总觉得能写完这个她的精气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果然,后来在资料中发现这是她最后一部长篇。
      
  •     则大地满裂着伤口
  •     写得真好,简单真挚。大泥坑、卖麻花、买豆腐、看火烧云。。借阅只有三天,中间一篇没有读完,第一次借阅电子书。
  •     人生啊,真是凄凉。
  •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这是《呼兰河传》开头的一段。灰灰的布景,读来仿佛能感受到那北方刮人脸的干冷的风。呼兰河小城的故事大都在这灰冷的空旷中展开,孩子单纯烂漫的童年回忆和小城居民琐碎平淡的生活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黑白老电影般久远而又可感可触的泛黄画卷。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却并非完全以“我”的活动为中心,而是更广角的镜头,展现出旧时代里封闭小城的整个环境、氛围和人物。仿佛有灰蒙蒙的摄影机在走街串巷,呼兰河的街道一条条地展开来,街道上的店家一个个探出脑袋来,家家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故事的主角却在对命运的顺从和质朴的愚昧上惊人地相似。在呼兰河,路上有终年淹死猪而没人管的大泥坑;失子而疯了的王寡妇静静地卖着豆芽菜;人们羡慕着给死人用的扎彩铺里货品多么新鲜齐全;卖麻花的往巷子来了,人们看着几个孩子因为抢麻花挨母亲追打而哄笑;还有看野台子戏的盛事里姑娘打扮得花红柳绿;生了病必定要请大神的;不听话的团圆媳妇就该往死里打让她晓得事……在这样一个平淡枯涩封闭的小城里,童年的“我”却在家里的花园里找到自己的小天堂,菜瓜花草和昆虫蛤蟆都是最亲近的伙伴,而祖父的疼爱是孩童最大的慰藉。《呼兰河传》,实则是这个长大了的、远走高飞的孩子对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和故乡凝重的回望,她是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呼兰河的镜框前,抹去一层往事的灰尘,端详那些定格在了童年里的旧事、旧人。
      
       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一时百花齐放,而萧红是其中颇为独特的一位。萧红的文笔表面平淡实则蕴藏着深重的悲怆,她的一生与贫穷苦难为伴,她的才华昙花一现而随生命骤然陨落。《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遗作,在她卧病香港、生命之灯即将熄灭时,在这部作品中从容地将影响自己至深的早年经历以自由的写作方式娓娓道来。看似客观的描述,实则透过了作者经历沧桑的眼睛,是作者内心生命体验的凝结。正因这种触动记忆和情感的真实,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反响才尤其深刻。没有一种叙述,不是发自“我”的叙述;亦没有一种阅读,不是面向“我”的阅读。而萧红的呼兰河,终于亦成为阅读者一个人的呼兰河。
      
      
      
  •     没读完,记录下,下次再去图书馆借来继续读
  •     很是喜欢。
  •     收录的三部作品从后往前翻的话可以看到萧红一步步成熟的印记。《呼兰河传》行文汪洋恣肆,才思泉涌,不拘一格,绝看不出竟是女子之作,小团圆媳妇那段犹让我印象深刻。《生死场》语言读着很别扭,结构也较散乱,个人不太喜欢,不过《呼兰河传》的气魄在《生死场》里已经初现端倪了。
  •     生死场+王阿嫂的死补完
  •     好多辅音。悼念亡魂。
  •       读完了《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感受之一就是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们无聊的状态。普通人没有文化,愚昧无知,迷信鬼神,整天无所事事,在慢节奏的生活中逐渐丧失了生命的火种。变得麻木残忍,如同一滩死水。别人的痛苦,成为了唯一能刺激他们生活乐趣的东西,于是“看客”心态十分明显。
      
      另外,在人们对于王大姑娘的前后迥异的评价中,我仿佛看到了《剪刀手爱德华》的影子。爱德华被陷害偷盗之后,社区中无聊的家庭妇女们对于他的评价前后迥异。还有拿破仑,他在从埃及到法国时,受到热烈欢迎,第一次被赶到厄尔巴岛时,一路尽是唾骂,一年之后,他再次返回时,再次受到热烈欢迎。在他返回巴黎过程中,媒体舆论也在变化,非常有意思。这说明,舆论变化是全人类的通性,不必在意。
  •     这种散文文风的小说就从来没看进去过。旧社会的吃人礼教愚蠢迷信读来总是挺心寒的,听多了也就习惯了。
  •     一镜到底,全是生活,都是冷清。
  •     悲惨,不想看了……
  •     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风景 萧红曾经的伤痛和绝望,读着书能清晰的感觉出
  •     一百多天,我想我是没力量看下去了。。。
  •     《呼兰河传》长镜头,《生死场》分镜头
  •     左派文学
  •     写的很好。文笔真的很好。同时看了电影黄金时代,也看了一些评论,写作的内容也确实和那个时代的环境有些不一致,但也许这就是萧红吧。
  •     这个看热闹的世界,看这出热闹的人,心里都有很多的奥秘。满天星光,满屋月亮,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     呼兰河传讲的看上去都是一些琐碎的人和事,却展现出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景,贫穷、落后、迷信,有很多很多悲伤的故事~不过萧红家明显是大地主,通过她小时候的视角去观察这些普通农民的生活,然后经历过悲欢离合之后,再写成的文字或许加入了她自己的人生感受吧,从而能够更深地打动读者~
  •     呼兰河传 生死场
  •     读起来时常会想起自己的小时候 似乎除了生活的艰辛迷信与冷漠 装满旧物的小仓库尤其亲切
  •     我是很向往这种生活的,乡土气息浓厚,没有手机,没有Wi-Fi
  •     後半部分好像並沒有寫關於呼蘭河的事 語言也不夠連貫 看得雲裡霧裡的。
  •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     环境细节描写特别生动
  •     当当电子书架。看起来像一个家庭的传记,通过一家的人事反映一个地方的风俗。
  •     第一本完全读下来的名著,甚感羞愧呀,最惨的是还差最后一页就读完了结果把书丢到了英语教室,不知道能不能找回来啊啊啊啊啊啊。呼兰河传是我喜欢的童年生活,在水泥地上长大的城里孩子读一读人家的童年,趣味无穷。句子简短精炼,透着天真和后来被世事浸染的成长与无奈。
  •     人言可畏!
  •     很意外 竟然很喜欢这本 平凡温情中的恶毒 不像小说 也不是散文 是一份安静却充满力量的回忆
  •     随着年纪的增长,她的血淋林的力道在慢慢消减,而她闷棍背后的长久的痛楚越来越深重。王阿嫂写的最早,最直接的叫人难过;呼兰河看起来平平的,越想越觉得悲。
  •     感觉很无聊
  •     娓娓道来,用平实的文字砌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呼兰河城
  •     挺有灵性的文字,从第三章开始才慢慢投入。封面挺漂亮的。
  •     看了电影《黄金时代》忽然很想了解萧红笔下的世界~ 写的童年印象里的院子是冷清的,一个落后封建的小村庄在她的笔下活起来了,果然就如她写的那就像墙头上的一朵红花,越鲜艳越凄凉~
  •     又是看了一半弃读的书,我不属于这种节奏
  •     读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太悲哀太心酸,被愚昧和封建束缚,死亡离得很近,活的希望却那样遥远,充满了灰色的阴影,让人窒息沉闷。
  •     萧红的故事是温柔中的恶毒
  •     挺好的。修炼~等上天给你机会让你当主角的时候你要能接的住
  •     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是静静淌在来的地方,于是便记下来了。
  •     第一篇 有平淡朴实的乐趣 也有轻描淡写的人性丑恶 看的很舒服 也有所思,第二篇看起来很痛苦 全是丑恶的部分 文字也有点拗口 第三篇 很短但也充斥着悲凉
  •     那荒凉的童年回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我们生活在其中又如何呢?一样被麻木的生活裹挟着成为芸芸一份子。 书里有三篇:《呼兰河传》、《生死场》、《王阿嫂的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