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丝绸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540457204
作者:(意)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页数:140页

章节摘录

一尽管父亲替他在军队里设计了辉煌的前程,埃尔维·荣库尔最终还是以一种不寻常的职业谋生。这对于他并非不相宜,由于独特的浪漫主义玩世不恭,这种职业一度令他爱到不惜背叛一个有着甜美嗓音的女性。为了生存,埃尔维·荣库尔贩卖蚕种。那是一八六一年。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1821-1880),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郎波》是他一八六二年的作品。]正在写《萨朗波》,电灯照明还只是一种设想,而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正在大西洋的彼岸打一场他将看不到结局的战争。埃尔维·荣库尔时年三十二岁。他买进又卖出。造丝的蚕。二确切地说,埃尔维·荣库尔买卖的是蚕种,蚕种的形态呈微小的卵状,颜色或黄或灰,静止不动,看起来像没有生命。仅用一只手掌就可以托起几千颗蚕籽。“常言道,手捧黄金。”五月初,蚕籽破壳,爬出蚕虫。蚕虫狂吃三个月桑叶之后,吐丝作茧自缚,以便两个星期后最终化蝶而去,留下一笔财富。它是上千米的生丝,是金钱,是为数可观的法国法郞——如果一切都循规蹈矩地进行的话,就像在法国南方某地区埃尔维·荣库尔的情形。拉维尔迪厄是埃尔维·荣库尔居住的小城的名字。海伦是他妻子的名字。他们没有子女。三为了避免遭受日益频繁地肆虐欧洲养蚕业的病害,埃尔维·荣库尔远渡地中海去叙利亚和埃及购买蚕种。这是他经商活动中最具冒险性的经历。每年,他于一月初启程。走过一千六百海里的水路和八百公里的旱路。他挑选蚕种,讨价还价,购得货品。然后转身,走过八百公里旱路和一千六百海里水路,回到拉维尔迪厄,通常是在四月的第一个星期日,通常能赶上大礼弥撒。他再忙碌两个星期,包装和出售蚕籽。一年中剩余的时间,他休息。四——非洲怎么样?人们问他。——缺乏活力。他在城边上有一座大房子,在市中心有一间小作坊,正对着让·贝尔贝克遗弃的家园。让·贝尔贝克有一天决定不再开口说话。他信守诺言。妻子和两个女儿弃他而去。他死了。他的房子没有人要,如今就成了这样一座荒废的建筑物。埃尔维·荣库尔通过买卖蚕种,每年赚到的钱数,足以保证他和妻子过着在外省称得上是奢侈的舒适生活。他愉快地享用他的财富,而他的前途,似乎是变成一个真正的富翁,他对此毫不在意。另外,他属于那样一些人,他们喜欢参与自己的生活,认为任何享受生活的企图都是不合适的。必须强调指出,他们审视自己命运的方式,大多数人习惯于关注风雨飘摇的日子。五倘若有人问到埃尔维·荣库尔,他势必回答,他的生活将永远如此继续下去。然而,在六十年代初,令欧洲蚕种无法再使用的微粒子病越洋扩散,传染至非洲,有人说,甚至到达印度。一八六一年,埃尔维·荣库尔按惯常的商务旅程归来,他带回的一批蚕籽在两个月后几乎全部显示受到感染。对于拉维尔迪厄,就像对于其他许多以蚕丝致富的城市一样,那一年仿佛代表毁灭的开始。科学无法解释发生疫情的原因。整个世界,直至偏远地区,犹如被那种无法言说的魔法镇住了。——几乎是全世界。巴尔达比乌悄悄地说道。——差不多。同时往他的烈性酒里兑入两指深的水。六巴尔达比乌是二十年前走进这座城市就直接冲入市长办公室的人。他不经通报就闯了进去,将一条如晚霞般流光溢彩的丝质头巾搁到市长的写字桌上,并且向他发问:——您知道这是什么吗?——妇女用品。——错了。男人用的东西:金钱。市长叫人把他撵出门。他建立一座缫丝厂,就在河边,搭起一座养蚕的大棚。在树林深处,修筑一座供奉圣安妮丝的小教堂,位于通往维维也尔大街的十字路口。他雇用了三十来名工人,从意大利弄来一架木制机器,全部由轮盘和齿轮转动装置组成,他一声不吭地干了七个月。之后,他再去拜访市长,将三十万大票额的法郎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他的写字桌上。——您知道这是什么吗?——钞票。——错了。它们是说明您是一个蠢材的证据。然后他拿起钞票,装进袋子里,起身离去。市长拦住他。——我应当做什么鬼事情啊?——不用做一点儿事情:您将成为一个富裕城市的市长。五年之后,拉维尔迪厄拥有七家缫丝厂,变成欧洲养蚕业和缫丝业的中心之一。它们不全是巴尔达比乌的产业。本地的其他贵族和地主都学他兴办这项奇妙的冒险企业。巴尔达比乌很痛快地向每一个人敞开他的职业秘密,这使他比大把赚钱更为快乐。诲人不倦。示人秘方。他天生就是这么一个人。七巴尔达比乌也是八年前改变了埃尔维·荣库尔生活的人。那时瘟疫乍起,开始引起欧洲蚕籽减产。巴尔达比乌方寸不乱,他研究形势,得出结论:问题无法解决,但可以迂回。他有一个创意,缺少合适的人选。当他看见埃尔维·荣库尔从凡尔登咖啡馆前走过时,就觉得找到了这个人,只见他身穿陆军少尉的制服,迈着休闲军人的步伐,风度翩翩,趾高气扬。那个时候,他二十四岁。巴尔达比乌将他邀至家中,在他面前摊开一张印满异域地名的地图,对他说道:——恭喜了。你终于找到一份正经工作,小伙子。埃尔维·荣库尔听完了他讲的关于蚕、蚕籽、金字塔和航海旅行的全部经历后说:——我不能。——为什么?——两天后我休假期满,要回巴黎。——当职业军人吗?——是的。我的父亲愿意这样。——这不成问题。他拉住埃尔维·荣库尔,将他带到他父亲面前。——您知道这位是谁吗?他不经通报直接走进办公室问道。——我的儿子。——您再好好看看。市长把身体往皮椅的靠背贴过去,开始浑身冒汗。——我的儿子埃尔维,两天后将回巴黎,在那里有一段辉煌的军旅生涯在等待着他,假如上帝和圣安妮丝愿意的话。——不错。只是上帝在别处忙碌,而圣安妮丝厌恶军人。一个月以后,埃尔维·荣库尔动身去埃及。他乘坐一艘名为“阿德尔”的船出海。厨房的饭菜味儿钻进客舱,同舱的是一位英国人,自称在滑铁卢打过仗。第三天傍晚,他们看见一些亮晶晶的海豚在地平线上像浪花一样翻滚,这种现象总是在每月十六号重复出现。他返回是在两个月之后——四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正好赶上大礼弥撒。他带回成千上万颗蚕籽,用棉花裹好,装在两只大木盒里。他有一肚子话要说。可是巴尔达比乌在只剩下他们两人的时候,对他说出的那些话却是:——你给我说说海豚。——海豚吗?——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看见它们。这就是巴尔达比乌。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大年纪。八——差不多全世界。巴尔达比乌低声细语。——差不多。说着将他的酒中搀兑进两指深的水。八月的晚上,午夜已过。平日,在这时分,凡尔登早已关门。椅子整齐地倒扣在桌子上。他擦干净柜台,以及其他一切物品。只剩下熄灯和关门。但是凡尔登等待着:巴尔达比乌在说话。坐在他对面的是埃尔维·荣库尔,嘴唇间夹着一支熄灭的香烟。倾听着,纹丝不动。像八年前一样,他听凭这个人慢条斯理地再次描绘自己的命运。他的声音听起来低微而又清晰,不时被啜酒间断。他不停地说了许久。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无可选择。既然我们要活下去,就应当去那里。静默。凡尔登,倚靠在柜台边,抬眼观望两人。巴尔达比乌在一心一意地从杯底再搜索出一口酒。埃尔维·荣库尔在开口说话之前将香烟搁在桌边上。——它在哪里,准确地说,这个日本国?巴尔达比乌举起他的那根拐杖,用它指着圣奥古斯特教堂的屋顶及远处。——正对着那个方向不停地走下去。他回答。——一直走到世界的尽头。九实际上,日本在那个时代处于世界的另一边。它是一个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岛国,并且完全与世隔绝地生存两百年了,拒绝同大陆的任何联系,禁止任何外国人进入。中国海岸线大约相距两百海里,但是天皇的一道禁令使之变得更加遥远,在全岛禁止使用超过一棵树的木材造船。根据一种它特有的开通逻辑,法律并不禁止出境;但是对试图再入境者将处以死刑。中国、荷兰和英国的商人们反复尝试打破这种荒谬的孤立状态,但是他们最终只能设下一张危险而易破的走私网。他们从那里获得的是少量的钱财、大量的麻烦和傍晚在各港口轻易买到的一些地图。在他们失败的地方,美国人由于坚船利炮而成功了。一八五三年七月,海军准将马修·西·佩里率领一支现代化的由蒸气发动机船组成的舰队驶入了横滨海湾,向日本人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写明“希望”岛国对外国人开放。日本人以前从未见过一艘能够逆风渡海的船。七个月之后,当佩里回来收取最后通牒的答复时,岛国的军政府屈从地签订了一份协议,同意将该国北部的两个港口对外开放,并开始一些最审慎的最初贸易往来。岛国周围的海域——那位海军准将神情略显庄重地宣告——从今天起水不是很深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节制而优雅的行文,巴里科的欲望传说如此动人,充满微妙的情欲。——《卫报》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一部风格卓越的杰作。一颗由心醉神迷之魅力炼成的文学瑰宝。——《星期天泰晤士报》巴里科撰写的最为优美的故事。——《宣言报》这本书的语言耐人寻味……它像民谣一般坦率,却拥有动人心脾的真正力量。——《丹佛邮报》令人着迷的、抒情诗般的爱情故事,完美的历史小说,简洁、凝练的小型史诗,描绘了危机之中的人类心灵。——艾伦·切斯(书评人)巴里科捕捉到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这种情绪满足了人们童话的需要,这个童话带有一种成人的忧郁,和对幻灭的迷恋。——阿乙(作家)

内容概要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Alessandro Baricco
卡尔维诺和艾柯之后,最受世界瞩目的意大利作家,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忠实读者群。
1958年生于都灵。1991年,处女作《愤怒的城堡》获得意大利坎皮耶罗奖、法国美第奇外国作品奖。1993年,《海洋,海》获得维多雷久文学奖和波斯克城堡文学奖。1994年,《丝绸》一出版便立刻登上意大利畅销榜,热潮迅疾燃烧整个欧洲,盘踞各国畅销榜单。1998年,《海上钢琴师》被知名导演托纳多雷改编成电影,
风靡全球,感动无数读者。
巴里科的作品,有着浓烈的艺术与童话气质,富有实验性与音乐感,浓缩着人类最为美好温暖的情感,既古老又新鲜,既传统又现代,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编辑推荐

  卡尔维诺、艾柯之后,最受世界瞩目的意大利作家。  巴里科空前畅销的经典之作:在德国,仅8星期内就销售出了8万册;在法国,销量超过20万册      同名电影荣获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奖;由著名影星凯拉·奈特莉等主演海报:

作者简介

抒情诗般的语言,极简主义的典范之作
写尽了爱的静默、深沉与不可触及
一个男人生命中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海上钢琴师》原著作者巴里科畅销欧洲的经典之作
在德国,仅8周便销售了8万册,在法国畅销20万册
《泰晤士报》高度赞誉:“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一部风格卓越的杰作。一颗由心醉神迷之魅力炼成的文学瑰宝。”
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绢》,由凯拉·奈特利主演。
十九世纪中期,一场天灾几乎毁了法国的丝绸工业,受法国丝绸商人巴达比欧所托,退役军人荣库尔离开爱妻,赴日购买蚕种。在当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处在幕府末期的日本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切交易只能在暗中进行。当时势力较大的贵族原卿同意与荣库尔做这笔交易,但在商谈中,荣库尔却被原卿的小妾所吸引,尽管两人语言不通,但宿命一样的爱情还是开始了。随着荣库尔的四次旅程,两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
节制而优雅的行文,巴里科的欲望传说如此动人,充满微妙的情欲。
——《卫报》
巴里科撰写的最为优美的故事。
——《宣言报》
这本书的语言耐人寻味……它像民谣一般坦率,却拥有动人心脾的真正力量。
——《丹佛邮报》
令人着迷的、抒情诗般的爱情故事,完美的历史小说,简洁、凝练的小型史诗,描绘了危机之中的人类心灵。
——艾伦•切斯(书评人)
巴里科捕捉到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这种情绪满足了人们童话的需要,这个童话带有一种成人的忧郁,和对幻灭的迷恋。
——阿乙(作家)

图书封面


 丝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看完了巴里科的《丝绸》,作为写作者,感到激动,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诗一般的语言,童话般的意境,极简主义的结构,令人着迷。作为读者,我看后怦然心动,怅然若失,但这真是一副毒药,会让人心向往之,受到诱惑,结果却堕入深渊。
  •     先看的电影,现在才看的书,忍不住吐槽了。日本,在本小说语境里是远离欧洲的世界的另一端,是世界的尽头。——为何不选择中国呢?是因为意大利作家的祖宗马可波罗早就来过了,而且早在13世纪。对于中国再这么意淫就有很牵强了……日本,蚕丝,是对于东方的远古想象,可以避开对于中国的了解,因为日本是几个世纪域外隔绝的岛国——这个逻辑也不对。丝绸,美好、滑爽、脆弱,有的时候简直性感,尤其是比较吻合闭上眼睛被妙龄的沉默的女子引领着沐浴——日本台湾叫泡汤吧——的感觉。当丝绸滑过男体……。此处定略去550字。当然,成丝之前,西方人要向东方买蚕种子,简直就是恒河沙数的欲望的比喻,不过,不受病毒侵扰的好种子也才有十分之三。蚕种孵化,再作茧自缚,再化蛹为蝶,生物性的升华。原卿,及身边的神秘女子,及那些莫名其妙的鸟,及遥远的小村庄,可以没有时间性,虚幻,飘渺、如梦境,还散发着蓝光,集中了作者的核心想象,跟这样的遥远东方的神秘威权手中的禁脔冒险幽媾一次,是比蚕丝金线致命的多的诱惑,这诱惑足以指向死亡。至此, 作者自以为得也。……至于发妻海伦冒名写信、令日本老鸨做翻译之类的,无非是张爱玲老掉牙的句子,艳异的反高潮。——而海伦,好像应该有个前传的,否则对不起那么深情而崎岖的设计。但语焉不详、故作晦涩也是造成所谓“节制而优雅”的原因,是力有不逮么?当然,对于一本通俗小说,让海伦来冒充写信,来例数阴部的各种来往行动,最后还让海伦死掉,这是很必要的设计,否则,除了可以精简貌似雅致如俳句的语言们,就没得看了,读者还需要一点故事的。而故事,必然还是体现了作者的智商的经营。 …………吐完了,不是丝,是口水。——这一句也貌似俳句。……………………简言之,好多人都喜欢的,尤其是豆瓣评价这么高的,我怎么没觉得好呢?………………
  •     巴里科的作品是近年来西方文学世界最受追捧的作品之一,这种被追捧不是浪得虚名,以《海上钢琴师》、《愤怒的城堡》、《丝绸》而论,似乎在恢复菲茨杰拉德身上的某种气质。然而,并非对菲氏的模仿,而是自我风格的构建。只是,菲氏身上那种天纵奇才的影子实在太过耀眼,令人不由得拿来与之相比。其实,就作品而言,《丝绸》绝对可以和菲氏最伟大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相媲美。在巴里科的诸种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丝绸》,不止于情节的童话色彩,更在于其东方意味。一个西方作家,能把一部小说写的如此冲淡,在寓言式的结构中填充满童话般的故事,而最后却又露出一个离奇得令人咂舌的尾巴,简直是大师中大师才能创造出来。无怪乎《丹佛邮报》这样评论:这本书的语言耐人寻味……它像民谣一般坦率,却拥有动人心魄的真正力量。尽管书籍的这类宣传有时候不免炒作之嫌,但是“民谣般的坦率”这一考语却是毫无水分的,这本书的确有这种质感。故事从青年人埃尔维·荣库尔说起。一个名叫巴尔达比乌的商业人物欣赏他,让他为自己购买蚕种。当时,整个欧洲,包括近东,乃至印度的蚕种都染上了一种病,只有远在东亚的日本有高质量的蚕种。可惜,当时的日本还处在闭关锁国状态,不但荷兰人,中国人在想办法与日本人贸易,日本内部的一些人也通过特殊渠道走私。只是,日本政府在这方面管理很严,一旦被发现,传说会被处以极刑。埃尔维带上商人们的金币,被委托“远征”亚洲,也就是到日本购买世界上最优等的蚕种。埃尔维携带着八千金法郎,同时还有三个名字:一个日本名字,一个中国名字,还有一个荷兰名字。因为,当时日本对外的贸易还有两个国家在勉强维持,一个是中国,一个是荷兰。埃尔维从梅茨出国,然后到达符腾堡和巴拉也维,接着进入奥地利,到达维也纳,并从这里坐火车到俄罗斯的基辅,然后骑马穿过广阔的俄罗斯大草原,翻过乌拉尔山向东,到了亚洲地界。经过四十天的旅途生活,他穿过了西伯利亚,到了中国边界的黑龙江边,并从这里过中国边界线,到出海的港口,通过一艘荷兰走私船到达了日本。我之所以如此详细的叙述路线,是要告诉读者,当时的欧洲商人要去日本,如果不走海路,从陆路行走的话要面对多大的艰难险阻。到达日本后,埃尔维与一个名叫原卿的日本贵族(若非贵族,至少是当地有权势的人物)接触,这个日本人会讲法语,并与他达成了交易。在原卿的身边,埃尔维看到了一个妙龄女子,他们并无实质性的接触,但人与人的心灵沟通并不需要身体的接触,甚至不需要语言,有时候仅凭目光就够了。有些人即便只是几个眼神,也能够传达超过千言万语的信息;反之,接收也是一样。就是在这种眼神的交汇,埃尔维与这个女子达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默契。达成交易后,埃尔维携带蚕种回到了欧洲,并为商人们赚了一大笔钱,当然他自己也颇有收益。当他回归,他美丽动人的妻子海伦像欢迎远征归来的英雄一般迎接他。由于利益的驱动,商人们很快出钱赞助埃尔维的第二次日本之行。巴里科在叙述这次的旅程时,几乎原封不动的照办了第一次的路线,连叙述的词句也是一模一样,就像是《一千零一夜》中某些故事的叙述。这种重复性叙述赋予故事一种东方童话的程序特色。同样,在埃尔维出行的时候,妻子海伦像第一次一样,千叮咛万嘱咐,要他注意安全,要他一定回来。埃尔维第二次到达日本,同样受到原卿高规格的接待。埃尔维发现,原卿在自己的领地,拥有王者一般的权威和孤独。所有的仆人只要看到他,都会很快退出房间,快的就像这个世界本来就只有原卿一个人一样。在这次的接触中,埃尔维对原卿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更深的体认。尤其是他发现原卿养着一群有巨大蓝色翅膀的鸟儿,这些鸟儿被豢养在一个巨大的笼子里,其意义仅仅是为了某种奖励。据说,东方的男人送给情人的礼物不是首饰,而是某些精致的小鸟,他们被豢养在精致的鸟笼中(不知古代日本日否真的有这个传统)。这次在日本,埃尔维在汤池中与一个神秘的日本女子发生了肉体接触,但他当时处于沐浴的迷幻中,所以缺乏清晰的印象。不过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第一次与他发生目光交流的女子——也就是原卿的情人悄悄塞给了他一张纸条。回到了欧洲,他曾试图找巴尔达比乌翻译那张纸条——充满了象形字的的纸条。但巴尔达比乌却告诉他,这里算得上日本人的只有他一个人——埃尔维。在埃尔维的再三请求下,巴尔达比乌告诉他,居住在尼姆城的布朗什夫人能够解读,实际上她本就是日本人。她开着一家妓院,迎客的全部是漂亮的法国姑娘。埃尔维见到了布朗什夫人,并为之读了纸条——你返乡,或我将亡。这是一句纯粹的东方式的书信,有着山无棱,江河决的悲剧性,同时又具有东方古典诗词里的意境。很显然,她不会真的死。埃尔维决定再次去日本,但商人们不打算再资助他,一个是他们有了新的可能获得蚕种的途径,另一方面是日本也许会发生战争,投资风险太大,他的朋友巴尔达比乌也不愿意他舍身犯险,但埃尔维最终还是出发了。埃尔维到达日本,原卿接待了他。开始,他无机会接触那个女子,只是在宴会上男人们烟草的烟雾中互相遥望,男女之间那种茫然的目光,就像隔着数个世纪之遥远。最终,他得到机会与那个女子接触,但也仅限于向她出示纸条,女子微笑。她明白,他挂念着她。之后,实质上再无什么接触。但这次在日本,他与一个神秘少女在汤池发生了关系,也许这根本就是梦幻。尽管,做爱时间长达几个小时,但都是一种虚幻的境界。那是一种奇怪的状态,大概就像贾宝玉梦中初试云雨情吧。埃尔维再次带着交易的成果满载而归。这次回来后,他似乎不再涉足日本,带着妻子去各处旅行,在风景别墅小住。但是,在一次宴会上,他发现了妻子与一个客人之间亲密的细节。也许,所谓完美的婚姻,并不是那么完美,他最终悟出:在四壁合围之中,体验到相爱的命运之轻。所谓相爱,有时候并非铁板一块,总会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裂痕。埃尔维决定再次去日本,尽管日本已经爆发战争。经过千辛万苦,埃尔维到了日本,并小心的躲开战场。尽管他找到了原卿,但也暴露了他与女主人之间的私情,一个带路的小男孩被吊死,因为他的带路行为无异于替女主人传情讯。同时,埃尔维也被赶走,未达成任何交易。失魂落魄的埃尔维贿赂了横滨的官员,从哪里取得了蚕种,但因为耽误时间,这些蚕种到欧洲就全部孵化了,幼虫全部死亡。这次,埃尔维失败了……不久,埃尔维就收到了那女子的信,长达六七页,他再次请布朗什夫人解读,那是一封情书,通篇诉说着做爱的姿势与体验,那么直接,那么纯粹,那么美好。在谈及性爱的极致时说:在我的身体里撞击,是温柔的暴力。这种水乳交融的撞击中,灵魂与灵魂融合,肉体与肉体合一。然而,多年后妻子海伦去世,埃尔维醒悟过来,信件实际上出自他的妻子海伦之手。是她拟定了那封信,然后又让布朗什夫人翻译成日文,写在日本纸上寄给埃尔维。包括,在那次旅行途中与一个客人的暧昧情节,也是故意做给他看的。其目的,也许是为了引起他吃醋。男人往往低估了女人,尤其低估了女人的智慧与忍耐力,她爱他——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在布朗什夫人——已经成为某位高官的外室的贵妇人那里,埃尔维得到了印证。他能够想象到,海伦借着别人的口吻在诉说什么。小说名叫《丝绸》,丝绸的原料是蚕所产的丝。在某种意义上,真丝绸段的经纬之中实际上布满了生命的痕迹。埃尔维与妻子的情感关系,就像是蚕吐出的丝,绵长坚韧缠绕不清。而与日本女子的神秘情感,就像那些来自日本的幼弱蚕种,才刚刚孵化,就死亡了。小说抽丝剥茧,将人物的内心剥离的清清楚楚。这部小说所讲的绝非背叛与忠诚的故事,而是人性的丰满与复杂性。故事的结局(也许不能算结局),那些鸟儿们全飞了,他们获得了自由,在天空下遮天蔽日,充满某种独特的愁绪,这种情感将人性内心的纠缠前进了一步,可谓大师手笔。然而,这并非结局。结尾,至少还有几章,在继续诉说埃尔维,后面的内容使他更加的丰满,更加的完整。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看完了巴里科的《丝绸》,才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童话般的意境,极简主义的结构,令人着迷。
  •     看罢此书总忍不住再次翻开阅读,《丝绸》的语言吸引人一读再读。
  •     但是爱是有所求
  •     很小的一本小书,大概一个小时读完。叙事方法有些特色。
  •     “我相信她希望自己是那个女人,超过其他任何愿望。”关于一个妻子与丈夫想象中的情人间的爱与爱的博弈。
  •     全书十来章,又臭又长的性爱描写就占了两章。
  •     《丝绸》放佛一剂毒药,让人心向往之,受其诱惑,继而堕入深渊。
  •     极简主义的典范,文字之间是充满东方幻想的禅境。一个人完成的骗局,一个人完成的美丽又失落的爱情。
  •     人的感情尤为复杂,不知下一刻的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不理解书中的爱情抑或激情,等理解之时,再来打五分吧。
  •     奇妙的故事。
  •     大概是我读过的最美的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故事
  •     巴里科的书都充满了形式美,尤其是这一本。周而复始的流水账却比看似跌宕起伏的故事更有意义。像昆德拉的空白、章节。喜欢这一本,很轻松。onthewater般平静。
  •     之前讀1900時就被巴里科的敘事法吸引。像戲劇一樣,沒有多餘的評價和抒情。正是聚光燈外的無邊寂靜更適合種種『難以名狀』 主人公最後也透過水面看到了自己的一生——波瀾消長的一場戲劇,年輕時投入地參與,年老時漸漸加入觀眾席,並在對往昔的諦視中獲得了內心的平靜。
  •     亚历桑德罗.巴里科好神奇的人,正因为《海上钢琴师》的电影,才买了他的原著,然后又买了这个和《丝绸》,写的太独特了,最最喜欢的是《海上钢琴师》,手法魔幻,磁石般吸引着你。《丝绸》一书中最为出彩的是那封信的手法,真是无与伦比
  •     这世界不乏为了思念那些得不到的幻想而怠慢甚至忽略身边情谊的人。一个轻描淡写而情深意切的故事。
  •     这排版简直坑坑坑坑(是的,我想表达的是明明是这么薄的书)
  •     巴里科深入地探究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     欧洲男人对于东方女人的幻想?为什么是日本?为什么不是中国?哎。。。
  •     以前从未读过意大利作家巴里科的作品。小巧的开本,短小的章节,却引人入胜。故事的确有一种成人的忧郁,也带童话的气质,既古老却似乎映射着现代。
  •     我看不见世界的尽头
  •     这本书小小的,看着也挺薄的,非常温暖清新的感觉,喜欢巴里科的作品
  •     之前晚班一个晚上看完的。没啥特别的感觉。
  •     结局出人意料
  •     翻译丑哭了。“您走开,法国人。永远不要再回来。”
  •     复杂冲突的内心世界是《丝绸》最想表达的。
  •     《丝绸》写的是一个男人生命中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白玫瑰远在关山之遥,是他隐秘而不可得的求告。红玫瑰近在咫尺之畔,是他大梦初醒的惊动和痛悔。
  •     你知道那是美好的,但那是快要干涸的美好。唯有让想象适可而止,对那柔软的而疏忽而逝的美好松手,或许才得到些许慰藉。丝绸,把这个名字含在口里,就像书中一幕幕景象,即悲怆又美好。如丝帛撕裂,如柔丝拂手。
  •     《丝绸》这段让人怅惘的爱情
  •     如果你热爱《海上钢琴师》,那么你也应该看看巴里科的另一部作品《丝绸》。
  •     海上钢琴师的作者,再次带着让人惊艳的感动莅临!
  •     在阅读《丝绸》的过程中被巴里科所描绘的理智与情感深深打动
  •     很好的故事,却不是我爱的表述方式,显得空泛又造作。
  •     感觉文字很美,读得时候内心会很舒服,文笔很好,有着诗意
  •     蚕虫与跨越大洲的欲望,神秘遥远的东方,是我们对于“生活之外”的向往。人的一生,那么短那么长。走过万水千山,却也只是偶尔的波光,泛起在湖面……
  •     丝绸》让人感伤
  •     初见很惊艳,充满了童话色彩,但回味的空间不大。
  •     绝对经典之作,巴里科是文字的魔法师,值得细细品味
  •     将古老与新鲜相融合,意大利的欧洲风情与日本的东方情趣相结合,《丝绸》美得无以伦比。
  •     《丝绸》的文字非常精简,却道尽了爱的深沉与不可触及。
  •     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     《丝绸》中所描写的爱欲,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     感情的潮起潮落都抵不过世事无常,《丝绸》让人感伤
  •     巴里科的《丝绸》隐隐散发出的忧郁气息,让整个故事充满迷人的魅力。
  •     封面看着很爽,包装没有破损嘻嘻.巴里科是很喜欢的作家,我会好好品读的
  •     一个男人生命中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东方气息。当你沉迷于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时,身边人却在为你无私奉献
  •     虚实交错的小说《丝绸》,总以为那个世界只存在梦里,真到了那里,又有些怅惘,爱情和情欲即使让人迷失,也要在内心营造的宫殿里尽情享受。
  •     因为看了海上钢琴师才想看的这本书,不太厚,一个小时就能看完,内容还是很好啊,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     巴里科深入地探究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了两端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     缓慢 优雅 重复 节制 唯美 平静 思索 虚幻
  •     太梦幻的文字让人欲罢不能 当天我发的微博上歌太美文字太妙不忍睡
  •     爱在此处,远方是虚幻。珍惜爱你的人。
  •     西方文学里难得的意境美
  •     《丝绸》看得人很隐忍的感觉。总之,巴里科的书看完让人觉得有些惆怅...
  •     微妙的情欲填满了巴里科关于欲望的故事。这就是《丝绸》
  •     文字是极好的,很流畅,很有诗意
  •     真,抱歉。臣,真的,看不下去,这种,断句,和,语气。
  •     那么简单的意大利语我都看的吃力,可以砍死自己了
  •     牛掰。不愧是水瓶座,还对分了海王星。浪漫,形式化,还有简洁克制的表达,无限深意的情感
  •     “浓烈的艺术与童话气质”“为思念某种永远体验不到的东西而死去”
  •     特别喜欢《海上钢琴师》,所以买了《丝绸》,期待一样精彩!
  •     暧昧游离在小说的情节转折中,在阅读《丝绸》的过程中被巴里科所描绘的理智与情感深深打动。
  •     很喜欢。丝绸一样轻轻拂过的故事,作者小心地倾泻着才华,克制得恰到好处,令人惊叹。“在那四壁围合之中,他们体验到了相爱的命运之轻。”
  •     诗般的语言写就动人的《丝绸》。
  •     巴里科笔下从来不乏隐忍之爱。《丝绸》便是如此。
  •     巴里科是文字的魔法师
  •     意大利作家巴里科所写的优美作品,中西文化的融合。
  •     《丝绸》仿佛一则成人的童话,美丽而具不真实感。
  •     巴里科在传统的氛围下写成的故事,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     新年第一书
  •     这是一段关于奇遇的故事,也是关于身边羁绊的故事,复杂冲突的内心世界是《丝绸》最想表达的。
  •     小说《丝绸》中所展开的,爱与情欲,殊途同归,荣库尔爱上的只有一具灵魂
  •     让我想到金刚狼2还是3
  •     克制的文字,重复的韵律,东方神秘面纱,真有音乐般美丽。
  •     因为喜欢海上钢琴师才找作者的作品读,非常节制的行文优美的语言淡淡的感伤
  •     《丝绸》所讲述的故事最后,一封辗转八千公里,或是来自身边躺着的那个人的信。描写了一段来自八千公里外的奇遇,或是只是辗转于身边无法表达的爱
  •     想起他曾爱送我耳钉,这让我觉得可以和《丝绸》里东方男人送女人金丝雀比美。多愁善感的人啊,总受往昔幽灵的搅动。我已不再感受任何魅力,只有回忆和悔恨,像蛇似的吞噬着我的心灵。
  •     《丝绸》如抒情诗般的爱情故事,让人着迷。
  •     克制内敛到极点的情感
  •     在墨西哥遇到的一位朋友推荐的小说 读后发现 大概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巴里科总是擅长把幻灭描写得如此平静,正如《丝绸》的结局
  •     内心的不安与彷徨,在爱的名义下暗涌,交织而成了《丝绸》这段让人怅惘的爱情。
  •     《丝绸》用极简的语言描绘了一部惆怅的爱情故事,精简的语言,抛开是非评断的依据,让故事不受细枝末节的约束,从而更加纯粹地讨论一个命题:情欲。
  •     很喜欢。看完之后决定再买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的《愤怒的城堡》!
  •     美
  •     巴里科的文字犹如音符,在《丝绸》的故事结构下,奏出美妙的乐章
  •     —为思念某种体验不到的东风而死去。像不断重复一个旋律却在递进最终逝去的诗。
  •     在飞机上看完的,用了一个小时左右吧。剩下一个小时的行程脑子里都是这个故事。极简主意,却可绕梁三日,作者功底很深。我一直想,故事里的人都不圆满,但是他们曾经深爱过。一生过完了,才知道什么是戏,什么是人生。
  •     微妙、平和,像一张雅致的素色绸缎;隐隐绣着的蓝金色暗边竟能织成另一番动人故事。译者部分遵循了外语的语序,更好地保存了原文的诗意。
  •     整本书的语言就想丝绸缓缓滑过 滑过天空 滑过山脉 滑过湖水 很缓慢 却将故事娓娓道来···
  •     【2016039】任性而诗意盎然的书写,讲的是……穿越大半个欧罗巴去睡你o(╯□╰)o我坚信荣库尔的情人是小鸟儿变的!
  •     最喜欢海上钢琴师了 包装特别好 书很好看
  •     个人很喜欢这个故事
  •     属于荣库尔的爱与愁,一个男人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     巴里科的笔触非常微妙,尤其体现在《丝绸》一书中,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
  •     爱你,就算是以别人的名义
  •     《丝绸》的魅力在于,真挚而温暖的情感,源自人类心底的力量。
  •     丝绸》在结尾部分给读者解了一个包袱,虽然令人心碎,却也值得欣喜。
  •     第一次邂逅巴里科,赞。
  •     优美的故事,海上钢琴师也很美,喜欢上了这个作者的风格
  •     什么是爱情?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两段爱情,妻子对丈夫的挚爱,还有一见钟情。
  •     一个男人的理性与渴望,两个女人的等待与付出。《丝绸》完美地展现了一个男人的一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