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特露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盖特露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208081567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页数:233页

这是一个悲剧结局吗?

一位朋友很早之前就向我推荐过这部小说。然而,时至今日,我才能静下心来把这部小说来个囫囵吞枣。似乎,这部小说并不像某些人评论的那样,是一部忧伤的小说,有着悲惨的结局。从一个角度来看,小说里面人物的命运的确会让人感到悲伤:才华横溢的莫特自杀了,近乎完美的盖特露德失去了至爱,而主人公柯恩更是失去了爱情,也失去莫特这位知己。。。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这些人物的命运彰显着勃勃的生机和希望:尽管莫特自杀了,但是正如库恩所说:“他的死比他活着更为轻松”;而盖特路德呢,虽然失去了莫特,但是“她回顾自己的春天,就像回顾自己在一个遥远的、早年旅行时曾见过的山谷,而不是在一个业已失落的天堂里”,而且她又恢复了体力和开朗的性格,重新唱歌了;而主人公呢,一方面,他发展了和家人的和睦、融洽的关系,与莫特以及盖特露德等的友谊,另一方面,他在事业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让他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些都是让人欣慰的,虽然青春有时候作弄了我们,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最后,本书中最后一句话是极其有哲理的:“人们在老年时代会比青年时代易于满足,我因而不愿意诽谤青年时代,因为青春好似一首美丽的歌曲,鸣响在我的一切梦想中,到了今天,它已比当初实际存在的时期奏出更为纯洁、更为真诚的乐声了。”

快乐和痛苦来自同一个源泉 《蓋特路德》的一些书摘

青春岁月里曾经属于我生命的一切都背离了我,变得陌生,最终消失。我突然发现,在过去的整个岁月中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错误和悲哀,因为此刻,原先的爱情,朋友,习惯和快乐就像破旧衣服一样离开了我,毫无痛苦地与我分离,剩下的只是惊奇,惊奇我怎么能坚持在他们身边这么久,或者是他们怎么能坚持在我身边这么久。白天我以双倍的幸福和对美的感受欣赏太阳,森林,棕色岩石和远处的银白色山脉,黑夜则感觉到我忧郁的心灵以双倍的激情在膨胀,我再也无法分辨快乐和痛苦,两者是相同的,并且都令我痛苦,也都使我感到愉快。在内心快乐或者痛苦的时候,有一股力量安静地超脱在外,它观察着,认识到光明和黑暗是姐妹般休戚相关的,认识到痛苦和宁静都是同一种伟大音乐的节奏,力量和组成部分。人是不可能将痛苦写到纸上并以此来解脱的。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限。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老人们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了养活自己而工作。于是人就有了妻子和孩子,还有事业......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满足。年轻人之间的爱和长久的婚姻中的爱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只想到自己,只为自己负责......不是所有爱情的婚姻都能如此美满,应该说是非常少。(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有关到底是为了谁而活,有关爱情和婚姻,什么才是满足,什么才是永恒......)我有种遭遇事故之人的感受,他处在半麻醉的状态中,感觉到的不是悲伤本身,而是对痛苦的恐怖预感。现在他只希望能够在预感到的悲伤爆发之前完全丧失知觉。这就是我的心情。(这是我经常会反复阅读到的一段)这片七叶树林枝叶茂盛,在黑漆漆的树梢之间可以看见深蓝色缀满星星的天空,明亮的星屋悬挂在天上,无忧无虑地照射远方。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他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人只能接受到来的一切,当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接受。至于我,我不想再费力去试图把我的生活强行转向美好的一面,而是接受既定事实,尽力去承受并向好的方面转变。这是一首简单的,歌谣般的曲子,犹如轻声的叹息,逐渐减弱消失,犹如夏日的黄昏,既不欢快也不悲伤,而是飘荡在无望的黄昏气氛中,仿佛日落后一朵渐渐消失的云彩。而且她越是痛苦,越是失去希望,就越骄傲和难以接近。她昂首挺胸,比从前更显高贵,不允许我们任何人亲近她,帮助她。命运不愿与人为善,生活变幻无常,残酷无情,自然中没有善良和理智。偶然喜欢捉弄人,但我们人类的内心存在着善良和理智,我们可以比自然和命运强大,即使只是几个小时。必要时,我们能够紧密相依,互相理解地看着对方,能够彼此喜欢,互相安慰,共同生活。我们可以将上帝放在心里,如果我们跟他心意相通,他就能偶尔透过我们的眼睛和言语观察世界,也可以跟那些不认识他或者不想认识他的人沟通。我们无法让心灵摆脱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塑造心灵,让他超越偶然,让它能够坚强面对悲痛的事情。

很低调,却很出彩

《Getrud》是黑塞青年时期的一小部头作品,跟他的其他一些巨著名作相比,似乎不太为人所知,可以说相当的低调。但一旦读过之后,却无法不被其充满音乐灵性的文字所深深吸引,音乐本是很难用文字描述的东西,却在黑塞笔下如此的鲜活,艺术,音乐,生活,在书中自然地融为了一体,有一种藏不住的出彩。个人觉得,黑塞的文字,有种特别的力量,可以让人,全身心地,去欣赏,去聆听。

痊愈的惟一之路

与前面那本书《罗斯哈尔德》不同,《盖特露德》不是一座庄园的名字,它是一个美女名字。有多美?书的侧页上是这样说的:“盖特露德是作者笔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谙音律、嗓音优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按本书主人公库恩的说法:“对我而言,这个名字不仅包含了我人生经历和命运的大部分,而且也能超越一切的恒星和崇高象征。”(4)简而言之,两个字——女神。在我的想象中,这样的女人多半应该是《中国好声音》杨坤组的学员丁丁那个模样。 但是,也很可能完全不像,我忘记这位小盖同学(不是盖丽丽)是个外国人了。 男主角库恩从小就热爱音乐,大学期间在与一位被自己爱慕的美女同学滑雪橇时发生意外,瘸了左腿。 他很快就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而且,“突然之间,我久已陌生的音乐感觉如同一颗再次升起的星星般注视着我,我的心跟随着它的节奏而跳动,我的整个生命也随之活跃,呼吸着全新的纯净的空气。”(18)经由此事,库恩意识到音乐是他“惟一的救赎”,他开始作曲,走上了一条音乐创作之路。我不得不提及那句老话,上帝关了一扇门,同时他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好的音乐是不愁没有人为你“转身”的,青年歌唱家穆奥特就被库恩的作品吸引,他说:我一直在寻找你这样的声音。好吧好吧,穆奥特没有这么说,这句话是我说的,都怪我这段时间选秀节目看多了。在穆奥特的推介和提携之下,库恩得到了一个乐队第二小提琴手的职位,并和第一小提琴手泰塞尔成为了朋友,他的创作得到了这位新朋友由衷的赞赏:“这音乐真是美极了!”(78)书看到这个地方,我一边为库恩感到高兴,一边为自己感到着急:女神盖特露德怎么还没有出来呀!直到本书的第88页(不吉利,一出场就是88),二十岁不到,身为富商女儿的盖特露德,闪亮登场,可怜的库恩当时就“蒙圈”了。在他眼里,盖特露德有着“褐色的头发,柔滑白皙的额头以及严肃的淡红色嘴唇”。(89)仅有这些显然不够,让库恩更为欣赏的是,露德小姐真的很懂他的音乐,不久库恩还发现,她很会唱歌,“她的声音高昂、柔和、美妙而轻快。”(99)爱情来了!丘比特小朋友用他的金箭射中了这个充满激情的青年。他们很快就熟稔起来,互动频繁,彼此都信赖和喜欢着对方。在一次小别之后,库恩终于无法忍受思念的折磨,写信向露德小姐表露了心声。露德小姐的回信表明,丘比特这次对她用的是铅箭。我倒是宁愿相信那个调皮的小家伙是因为疏忽,拿错了箭;或者因为贪玩,压根儿就忘记了射箭。因为身边没有小伙伴,被表白的露德小姐只好独自表示惊讶,她说自己“无法回应您的热情,也不想改变现状。” 这一幕,像极了我前两天看过的一则笑话:男:我们结婚吧!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男:因为我一直觉得你对我很好。女:真的吗?男:嗯嗯!女:那你为什么还会有这种恩将仇报的想法?被人婉拒还不是最不幸的。通过合作排演库恩的作品,露德小姐结识了库恩的好朋友穆奥特,并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 库恩万念俱灰,“决定用手枪自杀”。(133)本书总共223页,这会才刚到133页,距离结束还有90页,自露德小姐出场才45页。不可能女猪脚姗姗来迟而男猪脚就匆匆离去,这没有逻辑,这不合常识,这莫名其妙,这匪夷所思,所以,我断定他死不了。我是一个有逻辑,懂常识的人,这句潜台词你看出来了没有?看不出来也没关系,事实上我也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他没事,这才回过头来装模作样解释一番,以掩饰自己智力上的某些缺失。库恩没死!一则父亲病危的电报“拦住”了他的死路。此时的我,非常感激黑塞先生给了库恩一条活路,要不然,本书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内容,恐怕就无缘和你我相见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你有权表示认同。豆瓣网友说,黑塞通过这本书,回答了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里提出的疑问:为何哪些处在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会如此轻率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黑塞先生通过库恩父亲之口,告诉我们:“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年轻人虽然喜欢谈论死亡,但是从不会想到死亡。老人则相反。年轻人认为可以永远生活下去,因而所有愿望和想法都围绕自己。老人们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养活自己而工作。......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满足。”(124、125)父亲对库恩说:“年轻人之间的爱和长久的婚姻中的爱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只想到自己,只为自己负责。可是一旦有了家庭,便有其他的事情要操心。......我很爱你的妈妈,我们完全是因为爱而结婚的。可是这种情况也只持续了一两年,之后热恋之情就停止了,不久就连最后一点爱也消磨掉了,我们僵在那里,不知道互相之间该怎么办。就在这时孩子们出世了,我和你的母亲得为你们操心。这样我们对彼此的要求就少了,互相之间不再陌生,爱再次降临,当然,不是原先的爱情,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爱。”(126)他还说:“出于自私和独立感,年轻人会因为一个未能满足的愿望就放弃生命;可是知道将自己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相联系的人,个人的欲望就不可能让他作出这样的决定。”(135)这位睿智的父亲并不是急忙忙抢在自己临终前说出这么多话来,这些都是不久以前的圣诞节期间,他对儿子的提点和教诲,只是在这个紧要关头,父亲通过自己的生病和死亡,阻止和唤醒了这个陷入困境的孩子。前些年,我有同行在外出旅游时出车祸,七死二伤。在这起不幸的事件中有一个幸运儿,他因出发前夜母亲的去世中止了这次出行。是他的一个亲戚在QQ上告诉我的。不论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偶然的巧合,总之,库恩与死神擦肩而过,轻轻地击了一个掌。作者继续在书中开导我们,他说:“学会多花一点时间来考虑别人!这是痊愈的惟一之路。”(147)“您必须学会去爱某一个人,把他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但是我不是指您应该谈恋爱!那会带来反作用!”(147)库恩先生活了下来,事业越来越成功,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平实,甚至可以称之为幸福,他果然没有再恋爱过。女神盖特露德嫁给了穆奥特,但是这段婚姻并不尽人意,结局甚至可以说是悲剧性的。(剧透一下,穆奥特死了)书上说,尽管“他们彼此相爱着,却从未真正心灵相通。”(197)为什么两个如此优秀的人会相处的如此不堪,丈夫穆奥特性格上的缺陷难辞其咎。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彼此相爱着的两个人。至于其他原因,作者没多说,我也懒得多想,但是肯定没有女神什么事,因为在库恩或者黑塞眼里她是完美的化身。这不可能!库恩对女神还有期待,但他却不再表白。未来会怎样?就连黑塞都无法再给你一个回答了。“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决定是容易的,可是等待是困难的。” 李宗盛大哥说的对啊! 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决定,是容易的;可是,等待,你等还是不等关我神马事儿啊 ?!

书摘

最近有些失眠,但是每天晚上读几段《盖特露德》后就能安心入睡。正如另一位网友所说,对黑塞,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就是喜欢他的文字,他的风格。字字句句,那么真切,读得非常舒服,心灵会被触动,会有共鸣。以下是我读的时候用铅笔浅浅划下的字句。仅作珍藏。我生命中如此多的笔记,都是这样保存下来的。------------------人们之间怎能只存在谎言、恶意、嫉妒和憎恨?纯洁、和谐和明朗声响的友爱共鸣会打开天堂之门。虽然我感觉到了内心深处不容拒绝的敦促,如饥似渴地要求一种纯粹、悦耳和幸福的奏响和余音;但是我的生活却充满了偶然和不和谐,不管我走到哪里,也不管我轻叩哪里,处处都听不考纯粹和清晰的回音。音乐占据了我的思想,能给我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孤独的宁静像一座兼顾的城堡般包围着我,我再次找回了曾被扰乱的心灵的平静。在内心快乐或者痛苦的时候,有一股力量安静地超脱在外,它观察着,认识到光明和黑暗是姐妹般休戚相关的,认识到痛苦和宁静都是同一种伟大音乐的节奏力量和组成成分。在内心我能感受到世界的完美。我拥有了好天气的阳光、值得感激的回忆以及面对前途的愉悦勇气。尽管从某些方面来看我也是孤独的,不被人们所理解,尽管我也许跟其他人不同,由于命运和天资的关系跟大多数人有距离,不过我丝毫不想张扬。人是不可能将痛苦写到纸上并以此来解脱的。我想痛苦和快乐是来自同一源泉的,是同一种力量的活动,同一种音乐的节奏,都是美好而必需的。一个人自己是什么样的,经历过什么,他的成长、疾病和死亡,这一切都是无法讲述的。如今爱情降临,而非迷恋,仿佛一层薄薄的灰纱从我的眼前退去,世界向我露出了它最初的神圣光芒,就像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像我们在天堂梦幻中所见到的世界一样。孩子般的灰蓝色眼睛机灵而又欢快地瞥了我一眼,他的双眼好像从未见过世界的肮脏和不幸。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便不想让别人感受到我们那无用的力量。因为没有什么令我们高兴的事情,所以我们要为人们表演一些美好的东西,看到它们,那些迟钝的人会认识到生活不仅限于表面。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我的意思是: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这就是青年。但大多数人都会渡到一个时期,这时一切都变得不同,他们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绝非出自道德,而是自然而然的。大多数人是因为有了家庭。如果有了孩子,人们就很少考虑自己和自己的愿望。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职业、政治、艺术或科学而不再自私自利。青年人想玩耍,老年人想工作。没有人是为了要孩子而结婚的,但是如果他有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改变他,最终,他领悟到这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年轻人虽然喜欢谈论死亡,但是从不会想到死亡。老人则相反。年轻人认为可以永远生活下去,因而所有愿望和想法都围绕自己。老人们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养活自己而工作。于是人就有了妻子和孩子,还有事业、工作和祖国,这样人们就清楚每天的辛劳都是为了谁。在这一点上你的朋友说得很对: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更满足。只不过老人不应该觉得这是英雄风范,因为实际上也并不是。最优秀的老人也是从最勤奋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像祖父一般生活的人。出于自私和独立感,年轻人会因为一个未能满足的愿望就放弃生命;可是知道自己的生命和其他生命相联系的人,个人的愿望就不可能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人生在我看来就像是悲哀的长长黑夜,如果不是偶尔有闪电的亮光,这黑夜是不堪忍受的,只有闪电的亮光是如此令人安慰,它那么神奇,短暂几秒的光芒能够抹去黑暗的长久,使黑暗具有意义。您心里不知不觉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没有人与你相干,没有人理解你。是不是这样?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绝对孤独中漫游,不可能让别人真正理解自己,不能与他人分享或共同拥有什么。你不应该总想着,别人不太理解你,跟你也许不大合拍。你应该首先去尝试理解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适应他人。为别人生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这片七叶树林枝叶茂盛,在黑漆漆的树梢之间可以看见深蓝色缀满星星的天空,明亮的星星悬挂在天上,无忧无虑地照射远方。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它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最美好的当然一定是将要到来的,否则付出这么多辛苦就不值得了。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快乐艺术家。一个高尚的艺术家在生活中一定是不幸福的。当他因饥饿打开包裹时,里面总是只有不能充饥的珍珠。制造一个漂亮的烟火得话多少时间啊,可燃放它的快乐却延续不了一秒钟。因此人也必须储备快乐、灵魂的宁静和无悔的良知,以便能够偶尔拥有这样美妙的时刻。我们无法让心灵摆脱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塑造心灵,让它超越偶然,让它能够坚强面对悲痛的事情。

那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圆满

我们或许不理解别人的选择与坚持但还是应该尊重,并保留自己刻薄的意见生命不是青年时期想象的那般容易它庞大、没有穷尽而人心同样永不可测尊重别人,我们便能更好的尊重自己.这是一个看似悲伤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而现实中处处都有这种难以挽回的无奈与缺憾我们也只能平心对待,并抱有感激之心遇到美好便是一种美好,不一定非要拥有而满足自己欲望的贪婪会让我们烦躁。并打碎那微妙的平衡当然,我们仍要争取那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圆满永不放弃深藏心底的希望

简评:黑塞很挣扎的一部作品

我把黑塞的作品分成两种:一种是尼采式的,如《荒原狼》、《德米安》。在这些作品中,黑塞企图寻求一种自我塑造。另外一种是佛教式的,或者说是老子式的。《玻璃球游戏》和《希达多》就是这样的作品。在那里,黑塞企图和“宇宙”达到一种和谐的共鸣。虽然《盖特路德》从结尾的角度看,应该属于后者,但是文中黑塞多次表达了对“和谐”的厌恶。(例如“我”曾厌恶泰塞尔。)这本书的前半部和《德米安》很像,穆奥特可以说在开头简直就是德米安的翻版。只不过德米安很强大,穆奥特却自杀了。(有一段文字甚至直接来自尼采《曙光》)而后半部与《希达多》很像。“我”对待穆奥特,就像希达多对待他的儿子一样。文中出现的那个聆听的老者,也有点《希达多》里船夫的味道。

一首关于人生的交响乐

本书结构宏伟,建构独到且精细,犹如一首华丽的交响乐,编制着人生关于选择、无奈以及永恒的孤独的乐章。文章的主线犹如交响乐的主旋律,低低浅浅的奏唱着人的爱恋和生活生命的美好和隽永。虽然有些残缺和无奈,但是始终是值得珍爱的生活和那一群人。关于母亲以及老师的描写则犹如交响乐的小乐段,精致、生动而有趣,为文章增色不少。读书的时候一遍遍的对照着穆特的描写去印证自己,一度怀疑自己的自己的性格是不是也会酿造人生的悲剧,所幸现在还看不到很具代表性的特征。今天看到心爱的人儿改了这个名字,贴在下面,努力做个Doria样的人,是为纪念。 附:Doria (朵芮亚) ------含义:海洋。源自希腊语。活泼积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感动,懂得享受生活,尽量充实、丰富自己的生命。为人浪漫,喜欢艺术和音乐,尝试通过写作来抒发情感,观察细致入微,注重细节,是个理想主义者

读后感

最近非常爱读黑塞的小说。这一部是他早期的作品,浪漫主义的风格还很明显,书中对生命与心灵有着异乎寻常的肯定,这种肯定足够把人生中的痛苦也纳入其中,使之成为丰盛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我觉得这家伙在刻画人物性格及心理活动方面真是个天才,驾轻就熟,不留痕迹,却能轻易地打动读者的心。

光芒四射的骑士

或者当我为别人活着是,我就老了……每次读黑塞的书,都相当艰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也十分享受!是一种内在的艰辛,读完就好像跑了很多次“马拉松”,一种精疲力尽的爽快感,由此联想到黑塞他创作时的那种吃力……黑塞像毛姆一样,总教会我生活,去寻找和发现那些更纯,更真。去碰触生活的各个点。可能很多事的确要到了老年时才明白,虽然年轻时也明白,但还是不同的。对于那些可以碰触到生活各个顶点的人,无疑是幸福的,当然他们自己不可能察觉得到。一切老去,最后剩下的就是:真,善,美

忘记的好

触摸青春时,不晓得它像玫瑰,拿在手里会被上面的刺狠吻。等到鲜红的血变成干渍后,已经找不到原来那根刺是哪一根。上了年纪不是我们记忆力减退,是我们不再计较的东西多了。年轻时我们咬着牙齿也要坚持,如今依然是紧闭双唇但已无牙齿可咬。

偏偏喜欢你

精神也需要尽可能快的新陈代谢,抱定一念之始也正是埋下隐患之时。从没有怀疑过,喜欢一个人就去告诉他。我一向解释为:给自己一个开始或者结束,挣脱出被动的等待。大概每个思考天机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点被命运推了一把的意思,享乐时没人愿想纠结的事,孙行者“突然的忧愁”,是千百里挑一的悟性。当这一句喜欢你终有说不出口的一天,才体会到那每一次说出的背后,有多少强加于人的自恋和玩世不恭的轻佻。《盖特露德》是最近读得最快而想得最久的一部著作,直到现在,每天还是会回味书中的片段,回味那些隐忍到痛苦终还是不忍冒犯所爱之人,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心情。想来书中人物之所以各个值得尊敬,就在于每个人所持有的对爱的把控,那看似轻轻的,不着一词的把控背后,却是一份并不轻松的,甚至会对自己时有伤害的,为他人的着想。他们愿意为了爱等待,而不是去施加影响,不计后果地占有。就在这不被贸然打破的距离之中,保留了一份于你于我的尊重。因为,你如何可以认定,得知了你的爱慕别人一定会快乐呢?又如何可以认定,因为你的爱慕别人就要做出积极的回应呢?难道只因为你的“爱慕”,别人无端就亏欠了你,只有同样爱慕你,才足以弥补你伟大的牺牲吗?帕斯卡尔说:“高贵的行为若能隐藏起来则最为可贵,因为其中最美好的就在于把它们隐藏起来的那种意图。”然而,那种意图是什么呢?那是——仅仅因为觉得,他配得到那种美好;而不是要强调,这是我赐予你的。唯有在此种意图之下,才有一以贯之的爱。否则做得多漂亮,可能和手段更为接近才是。拉开层层华丽的序幕,走出的将是一个坐镇帐中的猎人;翻去盖在上面的红心十,梅花钱,得到的将是一张写满企图的底牌。这个时候,恐怕只能赶快学会冷暖自知了。喜欢把人分解为一堆条件来看的人,多会走到这一步,两种急功近利一拍即合,欺骗与自欺也交相辉映。然而,迅速的占有暗示迅速的抛弃,不断否定对象其本质是在否定你本身,爱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趋廉价。真爱的人不自夸,甚至笨拙只做不说。权衡自在人心,只要你看得到。

你是我的五线谱

如果说亲情、友情、爱情、婚姻、生命都是一个个音符,那么书中对音乐的描写就是串起音符的五根线。如果说早期黑塞笔下的那些美少年的故事过于圣神,过于抽象,那着本书则是绝对的亲切、含蓄、优雅和平和。有些人彼此相爱,但在一起就会彼此伤害。盖特露德和穆奥特的悲剧婚姻以穆奥特的死收场,而盖特露德和库恩永远也不会越过好朋友的界限,结局不圆满,却保留了最真的感情。“人在年老时会比青春时代更满足,不过我并不想因此而咒骂我的青春时代,因为它仍像一首美妙的歌曲唱响在我所有的梦境中,并且现在听起来比当初的实际存在更纯、更真。”——穆奥特

摘录

p1 我似乎喜欢生活中那些最沮丧的日子甚于那些开心的。如果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自觉接受必然,真正饱尝生活的苦与甜,在掌握外在命运的同时也要赢得那内在的、根本的、绝非偶然的命运的话,那么我的生活就既不贫乏也不糟糕。如果说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我的外在命运是必然的,由上帝安排的,那么我的内在命运就是我自己的作品,我理应去品尝其中的苦与乐,也要独自对此命运负责。p8 真正的创作是孤独的,它要求我们放弃生活的惬意。p9 在寻找快乐、进步、辉煌和美好的地方,我只发现了要求、规则、义务、困难和危险。数以千记的人带着年轻人的狂妄去追求艺术,但是当这追求应当成真的时候却又缺乏力量。p31 白天我以双倍的幸福和对美的感受欣赏太阳、森林、棕色岩石和远处的银白色山脉,黑夜则感觉到我忧郁的心灵以双倍的激情在膨胀,我再也无法分辨快乐和痛苦,两者都是相同的,并且都令我痛苦,也都使我愉快。p49 在爱情没有任何瑕疵、最美妙的时刻一头栽下山来。付出一条健康的腿的代价是值得的。p76 人真是奇怪,现在我过着新生活,愿望也一一实现,可有时却对往日的孤独,烦闷和空虚怀有一种短暂而朦胧的怀念。p92 我庆幸自己能够分享她那美丽的豆蔻年华。p142 人生在我看来就像是悲哀的长长黑夜,如果不是偶尔有闪电的亮光,这黑夜是不堪忍受的,只有闪电的亮光是如此令人安慰,它那么神奇,短暂几秒的光芒能够抹去长久的黑暗,使黑暗具有意义。p156 为她而痛苦,并将这刺痛更深地压进伤口要好过远离她、远离我真实的生活而昏昏沉沉度过鬼怪般的可怕日子。p158 人只能接受到来的一切,当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接受。p167 一个高尚的艺术家在生活中一定是不幸福的。当他因饥饿打开包裹时,里面总是只有不能充饥的珍珠。p199 爱情也许会枉然,那些彼此心怀爱意的人只能擦身而过,顺应自己的、不可理解的命运,愿意亲近和彼此帮助却没有能力做到,如置身无意义的恐怖噩梦。p206 激情是一个谜,无法解释,遗憾的是有一点是确定的:生活不爱护它最美丽的孩子们,而且往往最出色的人偏偏就会爱上毁灭他的人。p221 命运不愿和人为善,生活变换无常、残酷无情,自然中没有善良和理智。偶然喜欢捉弄人,但我们人类的内心存在着善良和理智,我们可以比自然和命运强大,即使只是几个小时。p222 我们能够从声响、话语以及别的易破碎的无价值的东西中创造出音乐作品,充满意义、慰藉和善良的旋律和歌曲,这些比偶然的命运声响更美好、更永恒。p223 人在年老时会比青春时代更满足,不过我并不想因此而咒骂我的青春时代,因为它仍像一首美妙的歌曲长乡在我所有的梦境中,并且现在听起来比当初实际存在更纯、更真。

自杀未遂指南

一直以来,我都将《盖特露德》视为黑塞回应歌德的著作。至少可以肯定,通过这本早期著作,黑塞讨论了歌德早年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中提出的问题:青年自杀。换言之,在我看来,整本《盖特露德》的主题,实际上是这样的:若自杀未遂,应该怎么办?我想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会给出各种适合自己的方案。例如太宰治会继续寻死,舒曼会被送进疯人院,而伟大的中国铁道部则用“自杀未遂怎么办,就地掩埋绝后患”来回答世人。显然,黑塞在这本书里给出的答案异常平和,甚至有些无趣。我以前在一篇题曰《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男青年的一生》的日志里将这种人生路线总结为“未遂→恭喜你,成为了一个平庸的德国人”,显然,在《盖特露德》一书中,同成功自杀的穆奥特相比,“我”当真不过是平庸的人间罢了——这似乎是一种命运,仿佛穆奥特应该早早地逝去,而“我”则活该接受漫长岁月的诅咒。假若黑塞只是写了“我”与穆奥特的对比,一如文艺小清新同真正的艺术家的对比,并且最终通过能否成功自杀来判定谁是平庸的而谁是非同寻常的,那么,这将是一本比较平庸的德国小说。黑塞的高明之处在于对“我”之自杀的处理,这一段写得充满象征性且耐人寻味。简单说来,小说中的“我”之所以苟活下来,只是因为在试图自杀之际收到了父亲的病危的消息。而父亲这个角色在小说中象征着青春的完成——老年。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父亲向我讲起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区别:“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我的意思是: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这就是青年。但大多数人都会过渡到一个时期,这时一切都会变得不同,他们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绝非出自道德,而是自然而然的。大多数人是因为有了家庭。如果有了孩子,人们就很少考虑自己和自己的愿望。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职业、政治、艺术或科学而不再自私自利。青年人想要玩耍,老年人想工作。没有人是为了要孩子而结婚的,但是如果他有了孩子,那么孩子会改变他,最终,他领悟到这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年轻人虽然喜欢谈论死亡,但是从不会想到死亡。老人则相反。年轻人认为可以永远活下去,因而所有愿望和想法都围绕自己。老人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养活自己而工作。于是有人就有了妻子和孩子,还有事业、工作和祖国,这样人们就清楚每天的辛劳都是为了谁。……最优秀的老人也是从最勤奋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像祖父一般生活的人。”只是“我”也明白,“当然,这些观点现在对我没什么用”。并且,仅仅隔了数页,“我”便决定要自杀。一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我”的自杀行动被来自母亲的电报打断了,我得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或许可以这样认为,通过父亲的死,他的一席话才真正开始对“我”产生作用,因此,这番话也成为了一种答案,回答“若自杀未遂应该怎么办”这一难题的答案——很简单,活下去,直到青年时代终结,直到成为父亲所说的那种“老人”,或者说,直到成为一个平庸的德国人。(以下内容为私货,请谨慎阅读,避免影响情绪)写到这里又难免感慨起来,自己是否正是黑塞所谓的“学生时代就像祖父一般生活的人”呢?我这样的人真的年轻过吗?抑或本就不应将做这一番“以小说配人生”的笨拙“格义”。果然,fiction是一种令人看不清现实的东西,无论它扮演着抑制剂还是兴奋剂的作用,都是如此。久而久之,只是有害而无益。最优秀的人,自然是看不起这种东西的,他们或许喜欢诗,或许心游经史,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舍弃虚构的文字。或许我也去死一次试试,就能戒掉自己的虚构癖,而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人”。可是这些狠话都还未能触及我自己的现实。对我来说,所谓的青年时代早就已经耗磨于fiction之中——只有在我翻看中年人不看的书或是沉陷在某岛国的美少女文化里,我才觉得自己终于活在自己的年龄——唯此一途方可以逃遁于压抑的现实,一面回应着旁人对自己的期待,一面误以为自己正在挥霍着德国式的青春,让我继续忍受这不曾有过热恋与轻生、也不曾有过励志神话的生涯。于是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自杀未遂的话,就逃避到二次元的世界去吧!成为这个世界的累赘、耻辱和下限吧!在自慰与自我安慰的恶性循环里无声地死去吧!生存战略!我们的人生将一无所成!总而言之,现实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毫无希望可言了,对于自己的余生,我只期待能一直活在fiction的世界里。“五笔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如是罢了。或许,幸运且勤苦的话,自己尚能写出一两本《盖特露德》这样的小说,并像黑塞一样,在此身故去后的无限年光里都能一直祸害青年,如海妖一般将他们引向堕落和毁灭。真希望成为那样的人啊。

人生中的三分之二是在等待

不是很爱读书的我,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盖特露德》,书里的某些情节和近期的我不谋而合,也让我想起了不能再青涩的大学时光。故事的结局对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悲剧,失去挚友的悲剧,失去爱人的悲剧,失去亲人的悲剧,等等悲剧,难道这就是用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等来的结果么?想想自己,有太多的期待,太多的不确定性,也许在我们要结束生命的时候,我们会知道人生的答案。《让子弹飞》里汤师爷向麻匪说的一样:“规矩我懂,看见你的脸我就活不成!”那好还是让我等完这人生的三分之二。无比怀念我2010年逝去的亲人,也许你们已经知道了人生的答案。

青春,成长

看完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段话:“人在年老时会比青春时代更满足,不过我并不想因此而咒骂我的青春时代,因为它仍像一首美妙的歌曲唱响在我所有的梦境中,并且现在听起来比当初的实际存在更纯,更真。”处在青春时代的我们,对这个社会并不是那么地满足,有对爱情,友情的渴望,同时也希望有亲情的呵护。作者对库恩成长的心理描写很细腻,它的变化也总是那么地合情合理,库恩对这些情感,对自己的看法虽然是作者所赋予的,但是这样鲜活的一个人物,像是实实在在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盖特露德的情感似乎是那么的飘忽不定,她对库恩和穆奥特的爱在先后也有不同的变化,而穆奥特这样一个人物贯穿整篇小说,是纠结的,库恩对他的看法前后也不一,但是最终他还是认定穆奥特的永恒的朋友,他对盖特露德的爱从友情转到爱情,然后又转变为友情,这种转变带来的是库恩对自我,情感的新的体会和认知。库恩对音乐的情感始终是不变的,他是那么地沉醉,可以这么说音乐是小说的线索,主人公都是因为音乐而相识相知。整部小说的“配角”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库恩的父母,泰赛尔兄妹,尼贝尔小姐,绿蒂小姐,伊姆托尔先生,洛埃老师,这些人物的语言,行动,情感丰富了小说,同时也丰富了主人公们的情感和事情。盖特露德整部作品让我沉浸在主人公库恩的成长历程中,他生命的转折,他情感的丰富,他事业的成就,他音乐的成功,他心理的变化,这无一不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青春其实并没有给我们多留时间,在成长的路程上为他人为自己做些事情,事物都有双面性,我们不要那么的悲观,总有一个欣赏你的人。

黑塞的好+1

看完黑塞的《悉多达》,马上继续看他的《盖特露德》。我本来已经给《悉多达》打了五颗星了,但是四面八方的消息又都说《盖特露德》比《悉多达》还要好看,我有点难以想像,这种“言情小说”能达到讲述释迦牟尼纯精神成长历经的水准?但是看完这部《盖特露德》,我觉得我也要打五颗星,而且如果可以的话,我要打五颗星+。原因在于我觉得这本书的境界其实和《悉多达》是差不多的,但是讲释迦牟尼的故事如此境界还容易达到,毕竟人家主人公本身一辈子的“工作”就是这个的,但是《盖特露德》讲的是平凡人的故事,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找到如此令人觉得美好的境界,太难能可贵了。书的腰封的广告语是“一曲音乐与爱情的绝佳奏鸣”,我觉得这一总结要比这本书的书名更加贴切内容。因为名为盖特露德的女主角其实只占此书一半的内容,另一半则是主人公对于音乐的追求,毕竟盖特露德要从书的三分之一以后才出场,而音乐则贯穿了全书。我喜欢书里面的每一个主人公(当然那个轻佻自恋的丽蒂和那个霸占祖屋的老太太除外),尽管其中人物性格处事差异极大。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的生活并不特别幸福。但是,尽管有过错失,却也不能说我的生活就是不幸的。说到底,这样去追问幸或不幸毕竟也是很愚蠢的,因为我觉得,我似乎喜欢生活中那些最沮丧的日子甚于那些开心的。如果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自觉接受必然,真正饱尝生活的苦与甜,在掌握外在命运的同时也要赢得那内在的、根本的、绝非偶然的命运的话,那么我的生活就既不贫乏也不糟糕。如果说跟其他所有人一样,我的外在命运也是必然的,由上帝安排的,那么我的内在命运就是我自己的作品,我理应去品尝其中的苦与乐,也要独自对此命运负责。(p.1)我之前说《悉达多》的第一章就把我征服了,而《盖特露德》是从第一节就把我征服了。而且书里面的好多话要么让我连连点头要么就直接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第一节的第一句话让我想到了《自虐の詩》,当初我想了好一会才想出来却怎么总结也总结不清楚的道理,在这本书的第一节就讲得清清楚楚。类似的关于幸福与不幸的讨论,书中还有一段。现在,我认为伸手干预他人的命运是愚蠢和危险的,而且连自己的尝试都归于失败且深感羞愧之后,我也没有任何理由去认为我可以干涉人、可以帮助人、能够识别人。现在我依然强烈怀疑,人是否有能力去塑造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人可以获得金钱、名誉和勋章,可是幸福或者不幸福是人争取不来的,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人只能接受到来的一切,当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接受。至于我,我不想再费力去试图把我的生活强行转向美好的一面,而是接受既定事实,尽力去承受并向好的方向转变。(p.158)另外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孜孜不倦在思考的问题。这个关于青年和老年时代的心态的问题,主人公分别和自己的好友讨论过,和自己的父亲,最乎还和那位好朋友再次提及。一开始的时候那位好朋友就订了一个基调,那就是“青年时代是最艰难的,老人大都比年轻人更开朗和满足。”后来主人公的父亲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也觉得很受用,抄在下面。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我的意思是: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这就是青年。但大多数人都会渡到一个时期,这时一切都变得不同,他们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绝非出自道德,而是自然而然的。大多数人是因为有了家庭。如果有了孩子,人们就很少考虑自己和自己的愿望。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职业、政治、艺术或科学而不再自私自利。青年人想玩耍,老年人想工作。没有人是为了要孩子而结婚的,但是如果他有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改变他,最终,他领悟到这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年轻人虽然喜欢谈论死亡,但是从不会想到死亡。老人则相反。年轻人认为可以永远生活下去,因而所有愿望和想法都围绕自己。老人们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养活自己而工作。于是人就有了妻子和孩子,还有事业、工作和祖国,这样人们就清楚每天的辛劳都是为了谁。在这一点上你的朋友说得很对: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更满足。只不过老人不应该觉得这是英雄风范,因为实际上也并不是。最优秀的老人也是从最勤奋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像祖父一般生活的人。(p.124-125)http://yann2005.ycool.com/post.2254851.html

无题

你总是说,黑塞是假借作家的外衣,做更高一层的,涉及灵魂的事。而我喜欢的那些作家,只是倾吐内心的垃圾,或者像工匠一样,反复雕琢一块毫无意义的玻璃,让它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但晶莹剔透有什么用,写的不过是人事。我认为重要的,愿意为它付出时间,凭借着它找到内心安宁,得以平缓度日的事情被你说得一文不值。于是我开始对抗,坐在沙发上,用一种自己都不确信的语气贬低黑塞。说我厌烦所谓的心灵导师,如果他想通过故事传道,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说出来。看看那些读完小说的人,有多少真正明白他要说的是什么。我喜欢更单纯的作家,热爱语言,相信语言,他们也会触及比故事更重要的东西,但绝不因此不屑于故事本身。这样的谈话从来没有结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常常不知不觉地在对抗里产生恶意。但是今天早晨,我还是读完了《盖特露德》,知道自己仍然对黑塞充满感情。生活很神秘,不顺从个人的意志,也让我们相互误解,看不清自己。制定规则没有用,彻夜长谈没有用,逆来顺受没有用。所有说出口的话,无论出发点是什么,最后几乎都变成沟通的障碍。这让我非常困惑,虽然也明白困惑是源于热爱生活。就像折磨是因为爱,痛苦是因为爱,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让世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我想我永远不可能成为黑塞那样的作家,因为我没有答案,也不能教授别人什么,只能一次次重回过去,在写下的那些“人事”里向生活发出疑问。

翻到最后一页

《盖特露德》是黑塞33岁时出版,他很长寿,活到了第85个年头,不知真的到了暮年他对人生和命运的理解有没有改变。他的小说其实很不小说也不是很文学,人物和故事都是为了思辨而产生的,没有很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故事性也不强,他通过人物的内心刻画来阐述思考,但是他写的内心又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在这本书里,他觉得人可以通过奋斗获得财富、声誉、知识(我认为对现代社会而言甚至包括美貌在内)这些外在的,但却不可能通过努力获得幸福。因为幸福是命运的事情,其实人没可能去和命运搏斗,应该接受,然后命运就会变得柔和。但是命运又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内部的命运就是我们要如何在内心对待自己的外部命运,这部分是我们可以把握的。所以,幸福与不幸要怎么去评价最终还得问自己的内心。如果大纲已写好,那么我们便从细节上去善待吧。我的想法是,如论下一页是什么,我都会把自己的这本书翻到最后一页。

黑塞的书像酒一样

黑塞的书总是让人读了以后产生巨大的共鸣,激情澎湃,内心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怜悯出来。自哀自怜。觉得在强烈的痛苦的刺激中有了快感。是一种“刻奇”的情绪吗?然后就感觉精力被耗尽,被抑郁所捕获与笼罩。就像酒一样。喝酒时是快乐的,然而却要被随之而来的呕吐与宿醉折磨。

除了梦境,我们用什么来祭奠我们的逝去的青春

每次读黑塞的书都是对灵魂的反省,对心灵的净化。“人在年老时会比青春时代更满足,不过我并不想因此而咒骂我的青春时代,因为它仍像一首美妙的歌曲唱响在我所有的梦境中,并且现在听起来比当初的实际存在更纯、更真。”这时写在书的背面的一句话,也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看到这句话,会觉得很空,不过看完之后,这句话就变得生动起来。多数人不会像书中的主角那样投身音乐事业,甚至于对协奏曲、歌剧还有那些乐器什么的一窍不通,不过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去欣赏这本书。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存在着这些美,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自己没有去发现。当然,多数人也不会有着书中主角那曲折的经历——由于事故致残、学习音乐受挫、心爱的人嫁给了自己的朋友、朋友自杀等等。不过每个人读这本书应该或多或少都会从中找到一些共鸣,从主角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是经历、也许是思想、也许是性格。因为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个矛盾、迷茫、思考的青春。或者说不止青春,整个人生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也许到了库恩的父亲或者洛埃老师的年纪才能总结出“为别人生活,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这样的生活箴言。库恩的性格有些自卑、有些胆怯、有些矛盾,在迷茫不安的青春时期,他思考过、努力过、尝试过,也逃避过,甚至企图自杀,但是他最终没有放弃,最后取得了成绩。在我们的青春时代,我们经历了什么?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思考了什么?“人只能接受到来的一切,当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接受。”十年前我的人生观便是如此,有人曾经说我对于人生太悲观,总是被动接受。是的,我是被动接受,但并不是消极接受。十年之后,我还是这样觉得。很多事你是不能选择或改变的,你能做的就是试着去接受,我相信一人一个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去走,但是我不会简单的去认命。我的脑海中经常浮现电影里常有的一个画面,一个人被打倒在地,浑身尘土,满脸伤痕,可还是挣扎着站起来,嘴角挂着血,双目放射出坚定的眼神。这便是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的被打,不可避免的受伤,不可避免的疼痛,不可避免的倒下,但是我们还是要奋力站起来,与命运抗争。就像书中写的“人生在我看来就像是悲哀的长长黑夜,如果不是偶尔有闪电的亮光,这黑夜是不堪忍受的,只有闪电的亮光是如此令人安慰,它那么神奇,短暂几秒的光芒能够抹去黑暗的长久,使黑暗具有意义。”我们一直都在黑暗中挣扎,为了那一丝光芒,那一丝可以照亮整个黑夜的光芒。所以黑暗越是浓厚,那寻找光芒的渴望便更强烈。青春时期如此,人生亦如此。另外,在看书后的黑塞生平及创作年表的时候惊讶的发现,黑塞在少年的时候也试图自杀过,算一下是在15岁的时候。这使我想起了阿尔志跋绥夫,他比黑塞小一岁,在16岁的时候自杀未遂。虽然都在青春时期有过自杀的想法或经历,可是二者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也许黑塞就是库恩,在困苦之后得到了升华和净化,于是写出了那些优美如花儿、明亮如阳光一般的作品。可是阿尔志跋绥夫却始终活在自杀的阴影里,于是他的作品也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正如他本人说的,虽然只有三十岁,却觉得自己仿佛走在一片巨大的墓地中,除了坟墓和十字架,一无所见。

忍不住还是写了点多余的东西

对于黑塞的这部作品,只能用:好看得要死!超级无敌好看!超越一切语言的描述!……当然,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好的作品真的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词汇来解释,说明。是直面内心的!而且余音袅袅,久久不能回味……我是幸运的,认识到黑塞,读到了这步作品,意会到了一些人生的真谛,够了,足够了!

穆奥特式骄傲。如斯,不堪一击。

“这真的是爱情吗?我望着这些人,他们狂热地爱着,方佛被风暴赶得跌跌撞撞,不知飘往何处。男人今朝贪求,明日又厌倦,痛苦挣扎,忧郁地爱着,残酷地分手,心猿意马,任何爱情都无法让他快乐;女人则沉迷于其中,承受着侮辱和殴打,最终被抛弃,却还。。。。”关于女人的这段,觉得黑塞写得不那么客观。嗯。就不想成列了。。毕竟他是个结过三次婚的男人,爱情于他或许真的没有那么的有意义吧。。虽然,很讨厌他和尼采这样肆意用文字践踏女性尊严的作家。不过,关于他们深刻的对生,对命的思考,却还是很喜欢的。书以,盖特露德命名。而我之愚见,觉得穆奥特也与主角齐位,甚至高于主角。怎么说呢。。。从开始,以主人公的眼光看来,穆奥特十足就是个出色,豪放,粗野却不失艺术感的歌唱家。。他有着一颗比天还高的心。他从不考虑任何后果的,任凭自己的喜欢发展。而他身边的人都将就与他。。受他气,仍替他说话。有因为真正的崇爱他的人,也不少威慑与他的声望的人。然而,主人公刚好是一残缺之人。遇上这人,边有些许的破罐子破摔的感觉。觉得他不在乎,不在乎这个任性的朋友。。而他,最终,也只是到穆奥特死后才言道“直到现在,我才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多么喜欢这个可怜的人”当然穆奥特也有他可取之处。便如同主人公所言“这些东西将我和他联系到一起,那就是永恒的追求,向我和不满足。它们驱使我学习和工作,让我想抓住那些抓不住的人。”对!最后一句。其实也是个关键点吧。想抓住那些抓不住的人。嗯。穆奥特如此,而主人公也如此。而他们共同的目标。便是盖特露德。为何,最终他们两会有不同的结局。不知我是否可以认为是因为,主人公残疾的那条腿。让他比穆奥特具有更多的抵抗力。在失败面前。在无法抓住想抓住的人面前。在面对,失意,无助面前。。嗯。穆奥特死了。因为,盖特露德的暂时离去。。他,便了结了自己的生命。那个曾经抛弃无数女子的男人。高高挺立在那儿的男人。便因如此一点还未知结果的挫折,放弃了生命。主人公言道“我不会为他感到遗憾,因为对他而言死亡比活着轻松”嗯。每个人天空的大小不一样。真的。因此,所作出的判断便需要基于其原本的条件下来看才行。。因为,随便拿当今时代的一普通男子相比,他绝对会比穆奥特想得开得多。可是,那时的穆奥特不同。在他的人生中,几乎都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情场抑或事业。。如斯,辉煌。。却,这么轻易的放弃了生命。。很难以阐明,心中那诡异的感触。。看到穆奥特最后的那段时,硬是生生的逼出了我眼中的液体。说不上是怎么样的触动,说不清。。大概,要置身于全书,才能体会那细微而敏锐的感觉吧。作者如此描述到:“当我们站在他的墓前,我看见了一个漂亮、高挑的女人,她眼睛哭得红肿,手里握着玫瑰花,独自一个人站着,我好奇地看了看,发现是绿蒂,她朝着我点点头,我报以微笑。可是盖特路德没有哭,她脸庞清瘦,脸色苍白,在随风飘洒的微微细雨中,她过分清醒且严肃地看着前方,像一颗坚定扎根土中的小树一样站得笔直,但这只是一时的自我保护,两天后,穆奥特的花送到了,打开花时,她彻底崩溃了。之后好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没有看见她。”p.s //自己的路还是自己选的好。道听途说。最终,指向的大概只能是迷途吧。

心迹

从《彼得·卡门青德》到《荒原狼》,从《盖特露德》到《悉达多》。黑塞的每部小说都充满了探究生命意义的哲思。主人公无不在心灵的痛苦和迷惘之中一直寻觅,对于宗教来说,只有那些不去过多思考、单纯信仰它的人才会最终从中得到安慰。我能够学到充满智慧的小谚语,然而却不会从中获得生命和力量。也许正像他在《悉达多》中所说的那样,这一切根本没有答案,求索本身就是意义所在。------------------------------音乐能够驱散所有偶然,恶意,粗野和悲伤。刹那间整个宇宙的和谐之音占据了整个心灵。是啊。人世间存在着这样的节奏和韵律,为什么人们之间还存在着谎言,恶意,嫉妒和憎恨?光明和黑暗如姊妹般休戚相关,痛苦和快乐是来自同一个源泉的。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并非诸神,而是可怜的芸芸众生,有的渺小可怜,有的自命不凡,每个人身上都既有善意的一面,也都有恶意的一面。爱与恨,尊敬与轻蔑的界限并非清晰可辨。有些人的生命充满了狂热和永不满足的激情,如穆奥特。永恒的追求,向往和不满足。永远受着痛苦。今朝贪求,明日又厌倦,忧郁地爱着,残酷地分手。有的人则是另外一个极端,如泰塞尔。他开朗知足,仿佛不知人生之苦。他本性善良,心中少有激情和不满。从来没有为了追求不可企求的事物而痛苦。艺术家注定和幸福无缘,脆弱和挫折感常伴其左右。穆奥特说:“你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不是那些市侩庸人所认为的快乐的人,纯粹是由于忘情而偶尔抛出几部艺术作品,相反很遗憾,他们大都是可怜虫,因无用的精神财富而窒息,因此必须贡献出自己。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快乐艺术家。一个高尚的艺术家在生活中一定是不幸福的。当他因饥饿打开包裹时,里面总是只有不能充饥的小珍珠。”莫如说是艺术家靠把玩这些小珍珠来对抗饥饿,寻找安慰。从那个晚上开始,我知道世界上生活着某个人,而我的每一次脉动和每一次呼吸都在内心纯洁而真挚地回应她的目光和声音。这是爱情的第一个境界:用全新的目光注视着整个世界,明朗,安慰和欢畅。想象一下吧,对方或许曾经擦身而过,那时你却对她的命运毫不在意。接下来是第二个境界:风暴和火焰。不再去想理解生活,只愿在熊熊火焰中燃成灰烬。在渴望中用幻想描绘那不可企及之物。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然后是希望的破灭。我从不知道怎么跟女人打交道。我的错误和穆奥特恰恰相反:我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女人。这个忧郁的人和破坏者轻而易举就拥有最美丽的姑娘,而我所有的爱和善意却毫无结果。黑暗、令人绝望的昏暗,这是日常生活可怕的循环。加缪也说过同样的话。人为什么要每天起床、吃饭、喝水,再次躺下入睡呢?加谬认为荒谬的根源在于主观愿望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断裂,或许一个人的生命只是父母偶然避孕失败的产物而已,毫无意义可言。而人们在生存中要赋予它一种意义,这就是反抗荒谬的方法。,而从我艺术家的心灵来看,谁若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他就会在生活中充满热切和敏感地寻找生命中创造性的瞬间。这些瞬间就像神秘主义者所称的跟上帝的结合时一样的。人生似乎是悲哀的漫漫长夜,但偶尔划过夜空的闪电亮光是如此令人安慰。它那么神奇,短暂几秒的光芒能够赋予黑暗意义。这些瞬间带来的自由,令人陶醉的轻松和欢乐让人们觉得此刻之外的生活格外艰难、沉重、卑下。父亲在死前不久对我说:“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在他去世之后,我怀着麻木和疲惫前去拜访洛埃老师,不,我并不期待从他的智慧那里得到任何安慰。而只想证明他的智慧是无力的。洛埃先生并没有摆出自己的教条,他说:“为别人生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这和父亲的那番生活箴言似乎不谋而合。于是我接受了他的忠告,向母亲敞开心扉,努力想让她过得轻松些。但最终一切努力和好意都一无所获。尽管生活在一起,母子两人却都独自承受着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各自都深陷在自己的痛苦和忧伤之中。我终于放弃这一努力,自己独自返回R市。安静吧,安静吧,我的心!尽管激情在血液中澎湃,引你重走旧途——你的路却已不再导向青春!在为诗人寄来的词谱完曲的晚上。悲伤再次袭上心头。在返回住处的林荫道上,我看到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它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自己的光辉和美丽。理解了这些,也就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为她痛苦,并将这深深的刺痛压进伤口要好过远离她而昏昏沉沉度过的日子。于是我达到了新的情感的自由巅峰,在那里痛苦和欢乐再没有分别,灵魂的所有热情和力量都倾泻在唯一的熊熊火焰之中。盖特露德和穆奥特结婚了。经历了生活的震荡、半年间的孤独和与青春时代的自觉告别,我开始认为人只能接受到来的一切,当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接受。顺应天命,认识到自己的境况是无足轻重,或许这是种斯多葛式的思想。爱情的痛苦慢慢消退,不过它并不会消失得完全无影无踪,往事看上去倒退的越远,这些情景就越清晰。自从出现了盖特露德,我就再也不可能怀着渴望去追求别的女人,再也不会渴求任何女人的亲吻。我内心深处的激流已不再上涌,我的音乐变得单纯冷静,要给予人们安慰而不再是激动。我做了一首由两把小提琴和钢琴合奏的小小抒情曲。简单的、歌谣般的曲子,犹如轻声的叹息,逐渐减弱消失,犹如夏日的黄昏,既不欢快也不悲伤,而是飘荡在无望的黄昏气氛中,仿佛日落后一朵渐渐消失地云彩。这曲子很适合您,布里吉特小姐。我想着布里吉特,我跟她只是很好的朋友,也只想保持这种关系。就像盖特露德对我那样。而她和穆奥特彼此相爱着,却从未真正心灵相通。他看到自己想通过盖特露德而得到平静和满足的希望无法实现,而她也不得不痛苦地看到自己的愿望和牺牲都是徒劳的,连自己也深陷痛苦的泥淖之中。彼此心怀爱慕的人也许只能擦身而过。冥思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只带来了伤感。当乐章响起,触动心灵,无需言语,我又感受到了生命深处的那种纯粹与和谐,所有发生的事情当中都蕴含有某种意义和美丽的法则,即使这是一种错觉,我也愿意相信。创作是艺术家活着的理由,是生活的意义。富有生命的作品都是真诚的。但作品一形成,就不再属于作者。自己的作品在耳畔响起,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它已拥有自己的生命。过去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疑虑,激情与渴望都已经离开我,湮没在这音乐声中。我曾有过的不为人知的汹涌澎湃的心情如今正敲打着无数陌生的心灵。“亲爱的朋友,我现在能够想象得出你在这些年里独自吞下和隐瞒了什么。”穆奥特自杀了。临死前的那天晚上,他对我说:“这世上只有两种智慧,一种认为世界是丑陋卑污的,这是像佛教徒和基督教徒所说的。人们必须清苦修行,放弃一切。另一种认为世界是美好完善的,这样人便只好参与其中,然后安心死去。大多数人两者都信,就依据天气如何,他健康状况如何以及是否有钱来作选择。那些真正相信其中一种的人却并不那样去生活。”在他死后,我常常思考起他自我折磨式的忧郁和冲动,以及很多很多的其他事情。却只能发现在他的命运中一切都是清晰的、可以理解的,可是其中一切又都那么残酷且具有讽刺意味。命运残酷无情,生活变幻无常。我自己的生活同样如此,“别招惹她,让她属于我。”我没有对穆奥特说一个字,我在旁边看着,却不说一句,一直看着一切都无法挽回。盖特露德以及其他许多人的生活也是一样。我们有各自的性格,如同行星绕着固定的轨道旋转不休。但我们仍然可以比自然和命运强大,即使只是短短几个小时,此时此刻我们能够紧密相依,互相理解,彼此安慰。有时,在我们内心没有被阴郁笼罩之时,我们还可以在短暂的瞬间成为神明,我们创造出以前不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能独立存在下去。我们从声响、话语以及破碎的生活微尘中创造出艺术作品,创造出充满着慰藉和善良的动人乐章,这些比无常和命运带来的呼啸声更加永恒。有时候,我的心灵会再次燃起渴望和思念之火,重新开始忍受曾经微笑着克服了的青年时代的痛苦和无法实现的渴望的煎熬。但我在盖特露德日益憔悴的面容上,在绝望的心灵之上清楚地看到,她爱她丈夫,永远不会和其他男人在一起。激情是一个谜,无法解释。感情有理智无法理解的理由。如今我每天都见到她,但是很少跟她谈起这件事。我毫不怀疑。她回顾自己的青春会像遥望一个往昔旅行中的远方的山谷一样,而不是像回忆失落的伊甸园。可是自那次吻过过世丈夫冰冷的嘴唇之后,她再没吻过别的男人。我知道我和她的生活都不会再有什么改变。不过我并不想咒骂我的青春时代,它仍像一首美妙的歌曲唱响在我所有的梦境中,并且听起来比当初的存在更纯、更真。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落, 而赐生我们的巨树永青。

评论盖特露德

字字句句,那么真切,读得非常舒服,心灵会被触动,会有共鸣。 以下是我读的时候用铅笔浅浅划下的字句。仅作珍藏。我生命中如此多的笔记,都是这样保存下来的。 ---......

恰到不好处

公元2009年4月某日中午,我从噩梦中惊醒过来,汗如雨下。昔日伤痛未愈而今又中谢阿姨(谢莹莹:北外大教授,主攻德国文学史,卡夫卡作品,赫尔曼•黑塞作品)的“九转回魂刀”, 惊起半屏噩梦,实属难免。将时间倒回至21世纪初年,还蛰居某大学当着自得其乐的文艺小青年时的我,正值意气风发之年,耳濡目染网络文学一片繁荣景象,又深得某位资深文艺中年的一席良言“余华为啥能一改成名(从牙医到作家的华丽转身),不就是比我们早接触外国文学十年嘛”,似醍醐灌顶。从此,我便染了趋之若鹜的恶习,义无反顾加入搜刮抢掠外国文学的队伍之中,像一支箭,一发不可收拾,坚信站在巨人的肩膀呼吸,空气更新鲜,阳光更灿烂,明天更美好。几年后,猛然回神,自己不过区区一介草民,早应深明“高处不胜寒”之理,实应及早策马西归,可收拾来收拾去,天天念叨着“待从头,重拾旧山河”,却又渐行渐远,越陷越深,空留一声苦涩沧海笑。说到巨人,杜拉斯则首当其冲,流传于网络的《情人》无疑成为最佳的干粮,可至今我仍不知该译本出自谁手。如果不是某日体内的某种腺素分泌过多,拿出有“另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之称的王道乾译本,那么至今,我也无法得知其中的九转回肠:从语言结构、风格到遣词造句,王的译本略胜一筹,而从笔法上看,在描写抗日战争中的大哥那段,王的翻译也更为突出。可正是这段,两个译本却有了一个致命的分歧:对了解弟弟的死没有必要,还是我对了解大哥的死没有必要。联系上下文的作者情感因素,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的。在不懂法语的前提下,我实在无法大加厥词。如此分歧,如当头一棒,而这一棒,才刚刚击响了眩晕的铜锣。且不论那些路人皆知、啼笑皆非的汉译英书名,艾略特的《荒原》,译本有3种;里尔克的《秋日》,译本也有9种;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更为匪夷所思,光译本就有11种之多,内容也大相径庭,2006年年初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主万翻译的版本,较之之前,硬是将23万拉伸至35万字,足足多出三分之一内容,连苏童和叶兆言闻讯都要夹紧尾巴钻进书店,一窥究竟。再以《变形记》为例,其版本有李文俊与谢阿姨之别。李先生虽不懂德文,但他的“乾坤大挪移”并不比张无忌差到哪里,愣是用英文转移出高中语文老师口中的 “此文晦涩难懂,不推荐阅读”的《变形记》,后来有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文集》,得以拜读谢阿姨诠释虫子与甲虫的区别。对照之下,谢阿姨似乎更具卡夫卡气质,从《在马戏场顶层楼座》、《临街的窗户》、《山间远足》等短篇中也可看出,谢阿姨的译本,简洁、精到、局促而又点到即止,恰到好处。众口一词,积非成是,如同任何一位卡迷一样,我深信卡夫卡就是睡在上铺的兄弟,抑或远方亲戚,我也正为此沾沾自喜时,2009年,谢阿姨携着黑塞三部作品《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德米安》,突然跳了出来,闹得黑塞粉丝们一个个欢声雀跃。欢愉之后,却是长久的缅怀与悲愤。时间又得拉回到三年前,犹记得,曾在理想藏书网站中憋足那口读完胡其鼎翻译的《盖特露德》的气,至今还回荡在小肠子里,面对谢阿姨的纸质版,开头第一句,就将这口气瞬间化成一缕青烟,想必也熏晕了一大片黑塞粉丝。马悦然老先生眼中,大凡翻译家,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此谋生的职业翻译家;第二类是业余翻译家;第三类是作家兼翻译家或者诗人兼翻译家。谢阿姨当属第一类,而因气质不符所致,译文显得机械、呆板,毫无生气。同为德语作家,卡夫卡和黑塞显然代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语小说中的两个极端,一个温柔的黑白地狱,一个诗意的多彩王国,谢阿姨却一视同仁,可见,照本宣科并不是到哪里都管用的。然而,更令人叹惋的是,如今译本繁冗当道,人人只要稍懂一门外语,便亟不可待地给自己扣上翻译家的头衔。由此,职业与业余,业余与作家之间的拉锯战似乎从未曾平息,带着不拼个你死我活不罢休的劲儿,马不停蹄地编译、出版、重印,心里也马不停蹄地打着钞票的小小算盘,最终受害者总是读者,面对不同译本,怀着一颗单纯的心去重温经典,吃下去的却是一盘皮焦肉厚辣黄的回锅肉,顿时,腹内五味杂陈。 一切尽在不言中,当时间的钟摆来回不停,急速,并鸣响岁月的挽歌,但愿每位读者在恰当不好处时,应疾呼:“stop!”

哲理小说

《盖特露德》是黑塞早期作品,读起来尚显稚嫩。一部黑塞风格的哲理小说,探讨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生活的可能性。人物比较少,塑造上也以概念为核心,即便是盖特露德、第一小提琴手这样重要的人物,形象也很单薄。这两个人几乎是为了完成这部赋格曲而加入的对比声部——盖特露德如此完美,她以她勇敢又温柔的失败证明了穆奥特不可救药的痛苦命运。第一小提琴手则用优美的声线吟唱着与穆奥特全然相反的旋律,浑然天成的乐天知足。虽然小说以主人公深爱的美丽少女盖特露德命名,性情阴郁暴躁的穆奥特却显然是更为重要的人物。穆奥特生得气宇轩昂、俊朗不凡,是出色的男高音演唱家。他既时时保持着体面穿着和高傲形象,又常常显得玩世不恭。身边围绕着追逐他的各色美女,他却在激情过后对她们极尽粗暴,并冷酷抛弃。同时,穆奥特又是个真诚的人,但内心鼓荡的激情和不满足感像不受控制的野兽般使他难获平静、燥郁不安。当主人公库恩请求他为了妻子盖特露德而控制住自己、走向平静的幸福时,他立刻反唇相讥:你为什么不去优雅地跳上一曲华尔兹(库恩的一条腿残疾)?“一个高尚的艺术家在生活中一定是不幸福的。当他因饥饿打开包裹时,里面总是只有不能充饥的珍珠。”也许这句话是穆奥特的写照。作为穆奥特的好友,主人公库恩同样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一再迷茫受挫。一次迷糊的初恋使他付出残疾的代价,好在心却清明起来,带他走上作曲之路。与世隔绝的日子里,他沉浸在不断涌现的乐思中,怡然自得;此后他得以加入乐队自负营生,一面继续创作。但盖特露德的出现搅乱了他平静美好的生活,当她以清亮、高昂的嗓音歌唱他的乐曲、赋予它从未有过的意蕴和情致,一瞬间,他看到了阳光穿透云层后的闪耀和光辉。一段温馨怡人的友谊和一番辗转纠结的思虑后,他以惊人的理智一眼认出现实的残酷:盖特露德爱上了他那个根本不可能带给她幸福的朋友穆奥特。库恩有条不紊地实施着他的自杀计划,此时传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他不情愿地重新进入生活,心中却因对痛苦的恐惧而一片麻木。此前,他与父亲有过一次关于幸福感的对话。对于老年人很少自杀,所以很可能他们更感幸福的推论,父亲温和地笑了笑,回答说:青年人如此专注于自我的幸福,以至于一旦所求无望,生活就失去了其全部意义;老年人明白责任的意义,他们不只为自己而活,更为他人而活。此刻,这段话成为库恩暂时活下去的理由。只是母亲与他互不理解,谁也无法安慰、甚或仅仅分担对方的痛苦。经过一段几近煎熬的共处,他们终于决定各自投入生活。不过,虽然努力无果,母子俩总算渡过了最初的痛苦。库恩不再想到自杀,他也许不自觉地领悟到与那个强大的生命意志相处的必要性。他看着心爱的盖特露德挽着穆奥特走向婚礼的圣坛,再度拜访了令他深陷痛苦的昔日好友。当婚后的盖特露德因与穆奥特耗尽精力的交锋而渐渐失去了天性光彩,他一面体谅地给予安慰,一面克制心中重又燃起的激情。火焰一样的激情最终化作忠诚而宽大的柔情,他没有如穆奥特那样,不知节制地、永恒地追求幸福这个梦幻。最後,“蓋特露德”——蓋特露德是枚美麗的貝殼,發出夢幻的色彩;蓋特露德是天籟的旋律,能慰藉人的靈魂、點亮人的心;但無論蓋特露德多美好,只憑擁有她,人無法救贖自己。“制造一个漂亮的烟火得花多少时间啊,可燃放它的快乐却延续不了一秒钟。因此人也必须储备快乐、灵魂的宁静和无悔的良知,以便能够偶尔拥有这样美妙的时刻。”“我们无法让心灵摆脱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塑造心灵,让它超越偶然,让它能够坚强面对悲痛的事情。”我认为,这两段话正是黑塞想要传达的核心。

无题

  你总是说,黑塞是假借作家的外衣,做更高一层的,涉及灵魂的事。而我喜欢的那些作家,只是倾吐内心的垃圾,或者像工匠一样,反复雕琢一块毫无意义的玻璃,让它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但晶莹剔透有什么用,写的不过是人事。我认为重要的,愿意为它付出时间,凭借着它找到内心安宁,得以平缓度日的事情被你说得一文不值。      于是我开始对抗,坐在沙发上,用一种自己都不确信的语气贬低黑塞。说我厌烦所谓的心灵导师,如果他想通过故事传道,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说出来。看看那些读完小说的人,有多少真正明白他要说的是什么。我喜欢更单纯的作家,热爱语言,相信语言,他们也会触及比故事更重要的东西,但绝不因此不屑于故事本身。      这样的谈话从来没有结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常常不知不觉地在对抗里产生恶意。但是今天早晨,我还是读完了《盖特露德》,知道自己仍然对黑塞充满感情。生活很神秘,不顺从个人的意志,也让我们相互误解,看不清自己。制定规则没有用,彻夜长谈没有用,逆来顺受没有用。所有说出口的话,无论出发点是什么,最后几乎都变成沟通的障碍。这让我非常困惑,虽然也明白困惑是源于热爱生活。就像折磨是因为爱,痛苦是因为爱,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让世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我想我永远不可能成为黑塞那样的作家,因为我没有答案,也不能教授别人什么,只能一次次重回过去,在写下的那些“人事”里向生活发出疑问。

书摘。

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的生活并不特别幸福。但是,尽管有过错失,却也不能说我的生活就是不幸的。说到底,这样去追问幸或不幸毕竟也是很愚蠢的,因为我觉得,我似乎喜欢生活中最沮丧的日子甚于那些开心的。如果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自觉接受必然,真正饱尝生活的苦与甜,在掌握外在命运的同时也要应得那些内在的、根本的、绝非偶然的命运的话,那么我的生活就既不贫乏也不糟糕。我的内在命运是我自己的作品,我理应去品尝其中的苦与乐,也要独自对此命运负责。我不喜欢经商,也不喜欢父亲建议的其他职业,并非因为厌恶,而只是因为我对他们都不感兴趣。只是我很快就知道,这样的即兴演奏不是创作,而是我必须要谨防的玩耍和沉迷。我觉察到,追求梦想和尽情享受心醉神迷的时刻与仿佛跟敌人做斗争那样去顽强和明确地探讨音乐形式的奥秘是不一样的。而且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多多少少发现,真正的创作是孤独的,它要求我们放弃生活的惬意。那是我愚蠢的青年时代中最愚蠢的一天。这些行为之中有多少是青春乐趣,有多少是我想要的麻木,如今我已经分辨不清了,因为我已经长久完全远离当时的状况和浅薄轻率的青春。突然间,我的青春面临一条通往寂静之所的道路,一条我带着羞耻和反抗之心踏上的路。但是我还是走上了这条路,而且有时我觉得好像在自己的一生中我绝对不想失去那个傍晚和它所带来的后果。我看到自己的青春,自己几乎还没有有意识地真正享受过青春,被狠狠割断,变得贫乏苍白,我花了所有的时间来勉强接受这个事实。有一个旋律悄无声息地来到我的唇边,我持续哼唱,决不停下来,突然之间,我久已陌生的音乐感觉如同一颗再次升起的星星般注视着我,我的心跟随它的节奏而跳动,我的整个生命也随之活跃,呼吸着全新的纯净的空气。我没有意识到,它就在这里,静静地渗透进我的心灵。事情很奇怪,并且给我带来一个令人伤感的特别印象:青春岁月里属于我生命的一切都背离了我,变得陌生,最终消失。我突然发现,在过去的整个岁月中自己的生活是多么脆弱和悲哀,因为此刻,原先的爱情、朋友习惯和快乐就像破旧衣服一样离开了我,毫无痛苦地与我分离,剩下的只是惊奇,惊奇我怎么能坚持在他们身边这么久,或者是他们怎么能坚持在我身边这么久。我再也无法分辨快乐和痛苦,两者是相通的,并且都令我痛苦,也都使我感到愉快。在内心快乐或者痛苦的时候,有一股力量安静地超脱在外,它观察着,认识到光明和黑暗是姐妹般休戚相关的。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人,而是跟所有人相似,在每个人身上都既看到善意的一面,也看到了恶意的一面,我不能去爱,也不能去憎恶,而是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在我青春时期第一次清楚地感受到,生活和与人相处都不可能那么简单,爱和恨、尊敬和轻蔑的界限并非清晰可辨,而是纵横交错在一起,几乎无法分开,甚至是几乎无法区别的。这是第一次有我真心信任的人表扬我的作品。我把全部作品拿给他看,自从作品小有影响以来,我开始感觉到内心的力量,我渐渐变得自豪。我必须找到和他人沟通的桥梁,我必须以某种方式和他们共同生活,而不是永远做一个失败者。现在没有其他任何途径,只有我的音乐能够做到。倘若人们不喜欢我本人,那么他们也得喜欢我的作品。我无法拜托这些愚蠢的想法。然而如果有人想要我,有人能真正了解我,我愿意献出自己,牺牲自己。难道地球和星星不是和谐地运转吗?而我却该独自一人,不去找寻那些跟我灵犀相通的人吗?我在这个小圈子里开始享有声誉,渐渐也有了一些甜蜜的小负担,我意识到人们在认识我、在观察我。在所有的声誉中,这是最甜蜜的阶段,因为此时我的成就还不会为我招致嫉妒,不会让人们对我敬而远之。与所以年轻人一样,我暗中觉得,最好的还在后面,直至最终才发现,最好的已经过去了。经历了漫长、渴望的漂泊和严冬之后,我的心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黑夜的苍白和微光流进了我的小房间;生活和艺术的所有目标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感觉到了生活中那常常完全消失的声音和神秘的节奏,一切纤毫尽现,甚至包括美好童年时光里的那些声音和节奏。如果我像抓住这些梦幻般的明晰和漫溢的感觉,把它们浓缩并为它们命名的话,那我就称之为盖特露德。然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不再有明朗、安慰和欢畅,而是风暴和火焰,我的心欢呼着颤抖着放纵自己,不再想理解生活,只愿在火焰中燃成灰烬。如果她不是完全、永远地属于我,属于我一个人,那我的生命也枉然,我心中一切的美好。温柔以及我的特质都将失去意义。创作是我活着的理由,并赋予我生活的意义,可是创作仅是追求虚无缥缈,是建造空中楼阁!它已不再属于我,也不再是我的作品,它有自己的生命,我第一次感觉到作品与创作者的脱离。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这就是青年。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职业、政治、艺术或科学而不再自私自利。最优秀的老人也是从最勤奋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像祖父一般生活的人。 一连几天,我既没流泪也没感觉痛苦。想也不想,我就决定结束生命。更确切地说,是我的生命意志自己坍塌了,仿佛消失了。虽然者期间痛苦令我窒息,我的心在滴血,但是我仿佛从远处旁观者一切一样,丝毫不去考虑。对我而言,剩下的时日里生活的好与坏是无所谓的。我承受的不是一种真实的悲伤,更多的是对将遭受折磨的畏惧。如果存在极乐世界和天堂,那就一定是这些美妙瞬间的顺畅延续;如果人们可以通过痛苦、在悲伤中成长而达到极乐世界,那就不应该逃避任何痛苦和悲伤。我自己的生活破碎而死气沉沉,只有当我在梦里听到盖特露德到声音或者在空虚时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格局中的旋律时,往日时光才偶尔模模糊糊地再现。想斩断和过去的联系、逃避自己的命运是徒劳无益的。我整个生活的一次震荡,半年时间的内心孤独和与青春时代的自觉告别改变了我。现在,我认为伸手干预他人的命运是愚蠢和危险的,而且连自己的尝试都归于失败且深感羞愧之后,我也没有任何理由去认为我可以干涉人,可以帮助人,能够识别人。现在我仍然强烈地怀疑,人是否有能力去塑造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人可以获得金钱、名誉和勋章,可是幸福或者不幸福是人争取不来的,不管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人只能接受到来的一切,当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接受。至于我,我不想再费力去试图把我的生活强行转向美好的一面,而是接受既定事实,尽力去承受并向好的方面转变。认识到自己的情况是无足轻重的之后,生活就变得柔和多了。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快乐艺术家。一个高尚的艺术家在生活中一定是不幸福的。当他因饥饿打开包裹时,里面总是只有不能充饥的珍珠。 我心事重重地与往昔时光打招呼,它还近在眼前,包含我的整个青春年华,而年轻时的轻率和无邪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第一次看见盖特露德,感觉她就是自己所以问题到答案和那些模模糊糊愿望到慰藉时,我再次认为自己明白了爱情。然后再一次时当痛苦开始,友谊和明朗变成激情和阴暗时,最后一次则是当我失去她时。但是我知道,爱一直停留在我心里,自从心中有了盖特露德,我就再也不可能怀着渴望去追求别的女人,再也不会渴求任何女人的亲吻。我的音乐正走在新的道路上,它变得单纯冷静,要给予人们以安慰而不是让人激动。。。。犹如轻声的叹息,逐渐减弱消失,犹如夏日的黄昏,既不欢快也不悲伤,而是飘荡在无望的黄昏气氛中。。。她理解的目光亲切地回应我,刹那间我感受到了自己青春时代的全部意义,它就像成熟果实散发出怡人的香气抚摸着我。成功带来的美好和精彩的成果、与真正喜欢音乐的高尚正派的人物的相识,这些都不属于我的真实生活。我的真实生活怡然保持宁静,而且从那时起就几乎没有变化。犹如多年前,青春伊始,心中怀着惊叹和恐惧想着生活可悲的无谓的混乱。爱情也许会枉然,那些彼此心怀爱意的人只能擦身而过,顺应自己的,不可理解的命运,愿意亲近和彼此帮助却没有能力做到,如置身无意义的恐怖噩梦。我在渴望和思念中度过了一个个燃烧着热情的夜晚,再一次忍受着一切曾经微笑着克服的青春时代的痛苦以及无法实现的渴望,这煎熬丝毫不亚于我心中第一次为她燃起激情、给了她唯一的一个难以忘怀的吻的时候。此刻,那个亲吻再次在我唇边燃烧,顷刻间将多年的宁静和放弃燃为灰烬。激情是一个迷,无法解释,遗憾的是有一点是确定的:生活不爱护它最美丽的孩子们,而且往往最出色的人偏偏就会爱上毁灭他的人。我相信佛陀所言,生命毫无价值,可是我却生活着。。。他的命运中一切都是清晰的、可以理解的,可是其中一切又都那么残酷且具有讽刺意味。我自己的生活同样如此盖特露德以及其他许多人的生活也是一样。命运不愿与人为善,生活变幻无常、残酷无情,自然中没有善良和理智。偶然喜欢捉弄人,但我们人类的内心存在着善良和理智,我们可以比命运和自然强大,即使只是几个小时。有时,当我们内心停止阴郁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更多了。我们可以在短暂瞬间成为神明,发出指令,创造出以前不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旦被创造处就能独立地存在下去。我们能够从声响、话语以及别的易破碎的东西中创造出音乐作品,充满意义、慰藉和善良的旋律和歌曲,这些比偶然和命运的声响更美好、更永恒。我们可以将上帝放在心里,如果我们跟他心意相通,他就能偶尔透过我们的眼睛和言语观察世界,也可以跟那些不认识他或者是不想认识他的人沟通。我们无法让心灵摆脱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塑造心灵,让它超越偶然,让它能够坚强面对悲痛的事情。

感谢黑塞

每个人生活的处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大多数时间里我们总是在等待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在一次绝望的时候对我说过:“我的一生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等待中度过。”即使当时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才不到二十四。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时,就引起了我一定的兴趣,谈的是关于幸福的理解,(抱歉在这里我忘记了原话),紧接着描述男主角人生的失利,内心激烈的矛盾思想,最终当然是成功。我想我如此的关注此书的最佳原因,是因为我跟男主角的情况很相近吧。有的时候,境遇的相似总是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在想,男主角最终的成功除了对音乐的技术掌握高超外,最主要的还是执着。是否一个人坚持过后就能获得相应的成功?又或者说,男主角当时的想法并不是获得名利和金钱,仅仅只出于爱情,那么,是否我们每个人只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受外界的引诱,做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人,最终我们的梦想还是能实现或者收获意料之外的成就?对于人生,我们寄予了太多的感情在里面。所以,我们承受了生命中难以逃脱的痛苦。因为虚荣,我们最终错失很多,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折磨,都会让我们的人生发生很大变化。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在彷徨的时候渴望一盏灯塔指引航程,如果在现实中我们很难找的话,那么,多看几本这样的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写的自己都不知所云,不过,真的很喜欢黑塞的文章。

星光闪烁,夜温柔

当我的目光眷恋地从那温柔的文字间移开时,阳光已如退去的潮水般离开了我的窗。很快天就要静静地沉寂下来,然后从第一颗星亮起的时候,生命的歌声透着清亮而柔美的韵律,响彻在黑暗的永恒之中。我知道,我们从不曾真正的孤独。阅读《盖特路德》的过程是一种自由的享受,像是沿着河畔漫步,走过山谷,听到鸟语花香,看到平静的湖。像是历经了美好的梦,梦醒,一颗种子拥有了果实的芬芳。我想起一些更加久远的故事。只是朦朦胧胧的影子,迷离在头脑中回旋,迟迟地不肯轻易栖息,而我也永远看不清。那虚幻的影子就像一首渺远的歌,歌声渐渐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刹那间明白了那原来是自己的过去。当苦难和死亡只是天地间最最普通的,如同流水,叶落般,是一曲交织的自然旋律,我们终于可以拥有星星一样的眼睛,来凝视着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内心。然后一棵树生了芽,开了花,节了果,落了叶,春夏秋冬。我从未如柯恩那般感受苦难爱情以及绝望和死亡。阅读的过程中,我在文字的世界和现实间游移,这种游移让我觉得哀伤。我就像个流浪漫游的人,寻找一颗失落已久的心。文中有一段美好的文字,像甘露一样,降临在我干涸的灵魂上,我依稀似乎看到了一种属于我自己内心的尘封已久的感情。“我对音乐的思想和我对盖特露德的思想纯洁而毫无干扰地交融在一起,我凭着内心的灵感,挥舞着琴弓,音乐美妙而源源 地奔泻而出,把我带往通向盖特露德的黄金之路,我现在已看不见她,也完全不想看见她。我已把我的音乐、我的呼吸、我的思想和我的脉搏统统贡献给了她,如同一个清晨的流浪者对着黎明时的碧绿和清新的草原,毫无顾虑而又忘我地献出自己的身体。这时随着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一种不断增长的音响,我感到自己被一种奇妙 的幸福所淹没,我极其突然地懂得了什么是爱情。它完全不是什么新的感情,只是一种古老的情感的明朗化和现实化,是一种回返故乡的感情。”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写在百科全书上定义的词汇。生命是需要聆听,演奏,赞美,感受,欣赏,厌倦,回味……“人们在老年时代会比青年时代易于满足,我因而不愿意诽谤青年时代,因为青春好似一首美丽的歌曲,鸣响在我的一切梦想中,到了今天,它已比当初实际存在的时期奏出更为纯洁、更为真诚的乐声了。”命运从来也不是悲剧喜剧可以简单囊括的。生命本身便是在感知生命,生命本身便是在定义生命,生命本身即是演奏也是聆听。这一刻生命是你自己,而当你经历悠悠岁月,那过往的一切便宛如一曲乐章,它依然超脱于你自己。你对他熟悉而又陌生,而当他再次响于耳际,你听到的将更为纯洁,更为真诚。因为不论是怎样的曲子,曾经的你演奏着,如此真实。黑塞拥有一种教人超越时光和现实的启迪。他点亮了天际的一颗星光,于是黑暗里,孤苦可以安慰,苦难可以救赎,生命可以完整。黑塞的文字便如这夜里幽幽暗暗的亮,在叫做生命或是内心的世界里,你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你活在那里,而你很少真正看清那里,而黑塞便是那个世界的一丝光芒。我们的世界有一个地方叫灵魂,有一个世界叫内心,有一种承载叫生命。我们走在那个世界里隐于黑暗的朝圣之路上。历史风云诡谲,朝代变迁,世界变革,那个世界依旧隐在黑暗的深处,唯有先哲的零星星光,照亮了虔诚的眼睛。“蜉蝣成群结队地迎接死亡,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光彩和华美……”2010-1-22

无扯淡不书评

龟速看完悉达多.....神速看完盖特露德.......07年才接触到黑塞作品的人,相信其中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有种对其相见恨晚的感觉。“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的美誉可不是浮夸之词,从其作品在全球的销量和影响力就可见端倪。此次上海淫民出版社又实实在在投机了一把,4本新作让人毫无还手之力,这生意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不过已看过07年上译出的那几本黑塞作品的同学最好不要对这新出的4本抱有过高的期望,纵使出自黑塞之笔也不全是顶级佳作。除了《德米安》和《悉达多》,《盖特露德》和《罗斯哈尔德》都是黑塞的早期作品(娘的后面那么多作品不出为什么出这两本...)。由于级数和装备的原因,我想应该那时候不能刷副本吧,这两本都与后期力作有一定差距。本书所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以田园式小镇为背景,人物也不多,其中几个还是明显只为体现象征手法的龙套,整体剧情由时间线性支配。用文艺一点的说法,这是一部有关音乐和爱情,艺术家和婚姻、家庭、生活,并思索生命意义的作品。往俗了说的话就是,这是一部讲述不靠谱文艺男女的三角恋的故事,用悲剧性的故事暗示了谨慎择偶的重要性。黑塞早期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多情婉转的笔调和对印象手法、象征手法和心理分析的驾轻就熟把一个在今天已被模仿到狗血的故事写得真挚感人又带有哲思气息,泪点低的估计要抽抽了....为什么总有一部分艺术家与社会、家庭、婚姻格格不入捏?因为艺术家骨子里那股优越感,同时沉浸在华美的孤独中无法自拔。可是读者不满意,又继续追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啊~~~~~答曰:因为他们蛋疼过头了!这就是黑塞超越了浪漫主义框架的体现,须知他笔下的孤独往往带有批判性,与古典浪漫主义中那种玩味孤独已有所不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多有死亡结局,但时间越是往后,悲剧性的死亡就越发少见,通常都转变成和谐而亡......扯了这么多要说正经的了!!库恩是个摩羯,穆大叔是个射手,盖特露德是水瓶!嫁给射手玩心跳就这么high吗???嫁给摩羯厚积薄发才是王道啊......吐槽完毕

谁都不为度过的时光而后悔

光阴是无所谓虚度还是实度的人生是无所谓碌碌无为还是大有作为的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度过了一生,并无高低贵贱,成败得失人生唯一的可惜是失去了记忆盖特露德的完美就在于此,她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后悔。

完美的音乐

  盖特露德,一个完美的女子,一个浸在音乐中的纯净女子。对于作者来说是如此的。我很遗憾不太懂音乐,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此书,但还好我可以感受到黑塞的“哲学”。  黑塞作品的氛围太明显了,基本不会弄错。充满感觉。书的内容极其简单,作者爱上了盖特露德,可她爱上了我的朋友并嫁给了他。最后悲剧。但在简单的作品的表述中,作者创作出一种独特的意境。无法形容,无法言说,一种只能欣赏(不欣赏)的黑塞风格。  我是非常欣赏的。


 盖特露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