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命运的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都市 > 无命运的人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
ISBN:9787532732227
作者:(匈)凯尔泰斯·伊姆雷
页数:234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说以其出人意料的主题和形式、不同的准则、开放性以及充满疑惧的玩笑给它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匈牙利及欧洲历史记忆的更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该书的同名电影正在拍摄中。    

内容概要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裔的普通市民家庭。1944年,14岁的凯尔泰斯被投到德国纳粹设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又被转到了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被苏军解放。1949年在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先后写过三部音乐轻喜剧,并获得成功。六十年代初,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命运无常》。1975年,以自己少年时代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命运无常》经过了近十年的辗转努力,终于得以出版。六七十年代,翻译了大量的德文作品,其中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1977年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寻踪者》和《侦探故事》,之后相继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哭祷》,中篇小说集《英国旗》,日记体文集《船夫日记》及《另一个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语言》与电影剧本《命运无常》等。曾获德国布莱登图书大奖,匈牙利最高国家文学大奖——科舒特奖,德国语言与诗歌学院一等奖,莱比锡书展大奖,德国国家最高文艺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为了回忆的持续(译者序)
1
2
3
4
5
6
7
8
9

编辑推荐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无命运的人生》小说以其出人意料的主题和形式、不同的准则、开放性以及充满疑惧的玩笑给它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匈牙利及欧洲历史记忆的更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该书的同名电影正在拍摄中。

作者简介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无命运的人生》小说以其出人意料的主题和形式、不同的准则、开放性以及充满疑惧的玩笑给它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匈牙利及欧洲历史记忆的更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该书的同名电影正在拍摄中。

图书封面


 无命运的人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少年久尔吉在蔡茨集中营身受重伤,处在生死边缘,被抬到位于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在路上,他看到人们一如往常在在集中营艰辛地活着,闻到萝卜汤那熟悉的香味,他“干枯的双眼”出现了几滴热泪,一句“为自身的荒唐而害羞的,然而却又越来越执拗的悄悄话”出现在他内心:“我想在这个美丽的集中营里再多活一阵子。”集中营还有美丽之处?你是不是认为他疯了?这是作家凯尔泰斯•伊姆莱的小说《无命运的人》里的一个片断,小说里的主人公——一个叫做柯伟什•久尔吉的14岁犹太少年,经历了集中营生活。在今天,人们即使努力去回忆集中营,脑海中立刻会浮现毒气室、疾病、饥饿和死亡等画面,当这些认识“全都一下子就当场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那么无论是我们的脑袋,还是我们的心脏,大概全都会承受不了的。”于是,在人们的记忆中,集中营就如地狱一样恐怖。然而,在集中营生活的人们,有的呆了6年,甚至12年,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是这样度过的:这6年或12年化作无数个1秒钟,甚至在排队体检——不合格的人将会被丢到毒气室去——的路上,排队的人也可以一秒一秒地等待、想象、揣测,“在逐渐明白一切的过程中,人是不会无所事事的”,他们会有些新想法,搞些新活动,因此,集中营里,也存在着微妙的幸福。久尔吉回到家乡——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发现人们正在飞快地把这段生活抛到脑后,以便有个“新的开始”,他感到迷惑不解——这无异于背叛了自己的生活:“我们决不可能开始新的生活,我们永远只能够继续把旧的生活过下去。路是我自己走过的,不是别人走的,我可以说,我在自己特定的命运里自始至终都是诚实的……下次,如果人家再问我的话,我应当给他们讲讲这一点,即集中营里的幸福。”因此,“无命运”的涵义有二:一是犹太种族的集体无命运——集中营的这段经历是别人给他们安排的命运;第二个涵义是关于个体的,那就是“若有自由便无命运,若有命运便无自由”,这就是久尔吉的最后体会——即使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人们还是能够做出选择,起码能选择生或死,既然自己有选择的自由,那就无命运可言,既然可以自由选择,就要对自己诚实,怎能忘掉过去的生活,轻易否定过去的经历,再如人们所说的那样“重新开始”?因此,“我现在终归不能满足于说,它(种族大屠杀)是个错误,是个事故,是个失足,甚或说它根本没发生过”。有批评家认为,“关于种族大屠杀表述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无法描述性及独一无二性、归根结底为可理解性的困境”,在今天,种族大屠杀的面貌被各种表达涂抹得模糊不清,如何达到真实的表述?凯尔泰斯说:“对于种族大屠杀这一无法理解、无法纵观的事实,我们惟有借助于美学想象才能真正地建构想象。”我认为,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所在——用虚构的方式还原真实。凯尔泰斯,这个少年久尔吉在现实中的原型,一个“无命运的人”,在战后将继续他那“无法继续下去的生活”,他的选择将会将自己带向哪个方向?他自己选择并决定的命运到底是什么样的?多年以后,这位把一生都扔给回忆的作家,发现自己顺着一种必然的逻辑走下去,变成了“另一个人”。他发现,尽管他最终逃出了布亨瓦尔德,然而,在现实中,他又进入了另一个没有铁丝网和毒气室的“集中营”——野蛮专制政权下的生活。小说《英国旗》用第一人称写就,当主人公——一位记者——看到报社某个领导被一辆神秘的黑色轿车捉走时,他感到无以名状的恐惧,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之下,一个叫做塞普•耶努的人向他作了一次“已成为神话了的”自我介绍:“我曾是塞普•耶努”,这使他意识到,一个人可以说自己曾经是什么人,也就是说,人们一生之中,一直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别的人,比如说,作家凯尔泰斯、记者凯尔泰斯……这是一种以自我否定来表白自己生存的方式。出于这种思考,凯尔泰斯把自己的另一本著作直接命名为“另一个人”,他说:“‘我’:是一个我们顶多可能成为他的合著者的家伙。”他的国家、他的种族、他的著作、他的爱情,他的出国演讲,以及他回忆中的回忆,等等,这些无论是《另一个人》还是《船夫日记》中的碎片终究表明,此刻,他目送远去的生活,开始沉入内心,梳理这些经历,这不是什么解脱,过去的恐惧与阴霾终会随他至死。“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要将去哪儿?其实无所谓,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阅读凯尔泰斯,总让我想起另一位作家,那就是米兰•昆德拉,他们都是东欧的作家,都经历过社会动荡,昆德拉流亡在外,而凯尔泰斯尽管多次出国讲演,却一直留在国内。不同的选择成就了不同的文学生涯,尽管凯尔泰斯的作品稍显琐碎,题材不够宽广,但这是跟他的经历有关的。相比昆德拉,他的作品显得更有空间感与质感,这可能是昆德拉为何一直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罢。2005年4月
  •     “我们永远无法开始新的生活,我们永远只能把以前的生活继续过下去。” 终于看完了那本[无命运的人生]。对,我们开始不了新的生活,只能把无法继续的生活继续下去。过去的阴影仍然存在。我明白了。生活永远不能重新开始。我们必须背负着过去继续下去,不能妄想着全新的世界。能做的只是去学习用一种最和缓的方式承认,面对。首先,我们必须有勇气去回忆。其实现实并不是那么痛苦,是自己太脆弱。就像主人公无法用地狱形容集中营一样,不管环境怎样,我们总是能承受的,生存的意志能够如此坚强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也能感受到幸福,就是在集中营里晚饭后和晚点名前的那一个小时,聊天说笑走访交换信息的一个小时,在奥斯维辛有,布亨瓦尔德也有。他一直说那是他最喜欢的一小时。现在,回到国内,他甚至想家了。局外人是很难理解的。要忘记那段时光开始新生活?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这真的是一本很特别的小说,在此之前我只看过[钢琴师]这一部有关二战德国人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电影。看完之后我明白了,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书里没有太多关于残酷的描绘和赚人泪水的情节,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多人大惊小怪的描述着种种现象发表着种种看法,其实也许并不那么必要。 “自由即无命运。”最后,当病房的扩音器用各国语言对各国的犹太人说着我们自由了的时候,主人公才第一次认真的想到了自由的问题。命运束缚了自由。为了他命运牺牲了太多。两姐妹里大一点的那个不明白为什么犹太人就是有罪的,为什么他们就要承受这一切。而主人公呢,因为不会说犹太语,一个集中营里的男孩说你不是真正的犹太人,你是个混蛋,但当他问他,那我现在为什么在这,男孩无言以对。而当他们要吊死拉比的时候,大家都在用犹太语默默祈祷,他希望哪怕是几句,要是他也能说几句多好。身份是强加的,感情才是真实的。哈姆雷特说,主啊,难道我一定要承受这一切?我们没有自由,我们什么都还没做,一切就已经袭来,等待着无知的我们做出反映。而之后我们也只能走这条路,我们没有自由。
  •     你们相信命运吗?我相信.我们的人生冥冥中被一个叫做"命运"的东西牵引着吧.可是我遇见它,它说要给我讲一个没有命运的男孩子的故事.哎呀呀,真是奇怪呀,于是,我无论如何也要仔细听听了."他叫久里,在集中营里他就叫'64921'了.久里十四岁那年,和许多许多的犹太人一起坐火车,再坐火车,到了奥斯威辛.(鼎鼎大名)十四岁应该还算小吧.所以久里会有些喜悦的欣赏集中营四周的风景,所以还深深同情那些穿蓝底白条囚服的犹太人.他还不知道犹太人在这里都是囚犯吧?而他和他的伙伴们只是新到达的一批.营里的生活自然是难以想象的艰难.后来,久里又和一些人被转往痕瓦尔德集中营,然后是蔡茨集中营,就这样被转来转去的.还生了病.不过还是拣回了一条命,最终久里回到了故乡匈牙利.一年的时间,久里迅速的长大了,知道了集中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过他也迅速的衰老了,连皱纹也长出来了,和这个年龄是多么的不相称啊."我听了便想,"没有命运"会只是一种抱怨吗?如果命运不垂青于我,我当然会否定它了."没有命运"或者仅仅是一种绝望的叹息吗?如果我的人生总是任人摆布,我的命运(如果有的话)总是在别人手里,那我当然是没有命运了.它又说:"可还是有希望的呵,尽管只是那么一点点.久里还是会活下去的.生活是无法继续的,可他会继续这无法继续的生活.他还要回家看妈妈,妈妈在等他,她见到他回来会很高兴.我们自己既命运..."我于是又想,到底有没有命运呢?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到底有没有命运呢?已经不重要了吧.我只是一个读书的人,它只是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无命运的人生>,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创造了它.他在2002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附上朋友的评论,评的真好:看了你的介绍以后,我觉得这书除了表面上的人道关怀之外,还有更深的主题。即使最正常不过的生活,也有可以类比集中营生活的囚禁、控制、屠杀、无望的一面,比如体制、麻木、磨损和自我厌恶,只不过在强度和持续性方面远不如奥斯维辛。想不起来是谁说苦难,他说最悲哀的苦难并非绝望,而是在绝望的处境里怀抱着根本不存在的希望而不自知。可后一种人,连自己没有命运都不懂得,你又能从哪个角度来寄予你的同情呢?你又能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真的和他们如此不同,以至于可以笑谈命运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要我评论多少次才算完呀
  •     我生来就是个囚犯,我被不断的从一个囚笼赶向另一个囚笼。沉重的命运。
  •     读得很平静。“我已经知道,幸福如同某种绕不开的陷阱似得正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窥伺着我,因为即使是在那里,在那些烟囱旁边,在痛苦的间隙中,也有过某种与幸福相似的东西。”
  •     在命运到来之前失去它
  •     电影和书一模一样,唯一区别就是书是冷的,搬上荧幕是暖的。
  •     东欧作家的佼佼者
  •     还不错,诺奖作品,上海译文的品质
  •     这书真符合诺奖审美,通篇的意识形态,难看。好吧,我没心没肺没同情心,这种纯粹贩卖自己和民族苦难求同情还要摆出一副“我很淡定”的姿态的小说真TM廉价。
  •     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故事,但是,文字的质感真是太好了。
  •     要慢慢读下去,我的一个朋友介绍给我时,说很感动——她在病榻上读的。
  •     作者有火星人的思维方式
  •     平铺直叙,分外惊心动魄
  •     有命运则无自由,若有自由则无命运。我自己便是命运。
  •     两年前读的
  •     我真的看完了呢!最喜欢最后一章,勿忘我街的名字,布满金色阳光的灿烂,大概是这本充斥着节制的苦难叙事的小说最大的安慰。作为平常人,我还是喜欢有安慰的
  •     幸福和痛苦的差别,其实很微小。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集中营
  •     几乎要放弃生存希望时获救的情绪也许比想象得更冷静。反过来看,被投到集中营的人逐渐丧失生活经验,被物化,这一点似乎更切题;无命运,而非命运无常;常态的幸福,已经从记忆深处割掉。
  •     晕死
  •     又一本拿纳粹说事儿的烂书。。。
  •     凯尔泰斯的书太牛了,我特喜欢。很思想的。黑丰2010。1。5
  •     德国兵把我们截下来了,让我们列队跟着走。我们跟随着那些穿钉靴的人,走在城市中央的人群里,队伍是松散的,人潮是汹涌的。中途我们还搭了电车。一路嘻嘻哈哈,丝毫没有想过逃跑这回事。我们就一直随着命运,随着对命令和规则的服从,走进了奥斯威辛。在集中营里,死或者活,也都那么荒诞,那么缺乏正常的命运规律。
  •     “没有什么荒谬是我们不能够自然地生活于其中的。”像老陀
  •     果星小朋友的荐书
  •     根据这本书拍的电影,《非关命运》可以在youku上搜到在线视频。电影和书都是佳作。电影剧本非常忠实原著。《无命运的人生》做书名,我觉得没有《非关命运》在表达作者的主题方面来得恰当。一个对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没有认知的人,仅仅因为父母是犹太人,和所有的无辜的犹太人一样,遭遇了让整个人类蒙羞的苦难。
  •     读完后才知道集中营的生活
  •     在图书馆读过几遍,电子书读过不下十几遍,还是忍不住要买实体书啊
  •     命运无法与自由共存
  •     这是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凯尔泰斯在1973年的“少作”,奥斯维辛四部曲中的后三部成书都要晚得多:《惨败》(1988)、《给不曾出生的孩子的哀祷》(1990)、《清盘》(2003)。年少之后或作家的首部长篇小说,通常是自传性的,因为这时候作家最想讲的故事是他亲身经历、最为熟悉、最刻骨铭心的事情。
    故事的主人公柯韦什,如同作者凯尔泰斯一样,在14岁时被捉到了纳粹集中营,一年多后随着欧战胜利被营救,小说记录了一年中的遭遇和见闻。柯韦什,和凯尔泰斯一样,是生活匈牙利、不会说犹太民族语言的犹太人,他们的被奴役和屠杀正体现了纳粹种族灭绝的荒谬之处。故事的真实背景,先天性地拥有着原始的基因。例如,柯韦什是和父亲与继母一起生活,而他又常去看望已经与父亲离婚了的生母,这样与主题无关的细节,被保留在了小说中,就是因为小说完全来自于现实生活,这就像《红楼梦》中大量的细节完全来自曹雪芹的真实生活一样。
    作者在七十年代写出的这部小说,本来是响应当时匈牙利共产党政府控诉法西斯的政策,出版后却受冷遇,原因是它不符合意识形态预设的批判腔调。
    奥斯维辛的毒气室、烧尸烟囱、电网等等,各类影片、书籍中的描写已经屡见不鲜,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描写完全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而写得实在,而且14岁少年特有的看法和视角是别人无法复制、也非亲历者难以依靠想象来弥补的。
    个人以为,本书最为奇特之处是作者的“德国情结”。在他们刚被捕时,想到去为德国人劳动(当时没有想到许多人会被杀掉),他们并不很反感,因为德国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能够和德国人说德语也是很好的事情。他们知道德国人对犹太人抱有看法,但同时他们觉得,德国人在本质上是清洁、诚实的人,喜欢秩序、准确、和热爱工作,而且觉得如果别人也具有这些特点的话,同样也会得到德国人的尊重。在柯韦什偷偷观察看押他们的德国人时,似乎憎恨并不多,多的是好奇。在他们被转运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后,柯韦什得知这里离文化名城魏玛很近时,不禁背出了在此生活并创作的诗人的名句。作者后来的经历无不与德国有关:他多年的职业是德语翻译,德国文学大师Thomas Mann的作品将他引入了文学殿堂,他的作品多在德国出版并获奖,现在他定居德国柏林。由于这样的“德国情结”,使得凯尔泰斯对的斯维辛小说味道独特。
  •     烦人的当当
  •     说不清的感觉,如果是电影,我会觉得它没什么张力
  •     感觉这回事啊,就把一段一段分开来看也蛮不错的,好吧,这个译本的文字感觉还蛮对我胃口的!
  •     《局外人》的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夸张与过分是喜剧需要的成分,而蕴藏、敛聚、深刻才是悲剧的风格。” 这部描写集中营生活的自传体小说正是采取了内敛而克制的写法,用平淡朴实的语言简单地叙述着一切。作者一直表现得很是冷静,偶有一些较为激烈的情绪也几乎被轻描淡写地带过,镇定得让旁观者都有些害怕。在对话中,几乎都是引用他人的发言,而非直接通过自己之口转述。这样的做法,令读者感到主人公也有了如同“局外人”一般的立场。和直接控诉集中营之暴虐可怖的同题材作品不同,在本书里,我们只能看到几乎不带多少感情色彩的客观描述。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感觉集中营也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可怕(比如布痕瓦尔德那几天和后来在病房度过的一段时间);然而,另外的事实却不断提醒我们集中营里的人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不寒而栗。
  •     这是我梦想写出那一类文字。
  •     一直到最后,“憎恨”两个字出来的时候,两行泪实在是控制不住,抽泣。相比较,主人公却冷静许多,运气固然是能在集中营幸存下来最重要原因,他的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吧,平铺直叙的几乎看不到控诉。特别是刚刚抵达集中营时的幻想,更是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几乎捕捉不到他对集中营的痛恨,但是回到布达佩斯之后,对以后的生活开始思考时,才知道所有的伤痛已经深入骨髓,逃避不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新生活,只是旧生活的延续。
  •     沙发床
  •     震撼的不是集中营,而是集中营之后。克制而冷静的历史叙述。
  •     觉得活不下去就需要看看的书!
  •     没看懂,不过很感谢那个书友说有电影,电影我在去看看!
  •     自传体就是到最后终于忍不住发声了。
  •     看了感觉不是很深,毕竟离我太远,
  •     看电影看不明白....
  •     我只想叹气。
  •     这是大师的起步之作,通俗了些。展现的是大师的叙述故事的能力,后来的作品则是纯语言的了。不过大师不厌其烦阐述的思想总是让人不敢完全苟同,特别是象我这样的东方人。同名电影拍得不错。
  •     我总是误以为读书能缓解PMS.
  •     节制和造作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这本难看的书中随处可见一种拿捏作态的淡定,似是为规避现有集中营苦难叙事话语场所另辟之路。由此想到,一个人如何向他人展示自己身受之苦是个语言上的大难题。
  •     沉重的受难者。反映集中营的艺术作品中有与别不同的视角。
  •     还不错,速度挺快!!!
  •     生命充满着喧嚣与寂寞。
  •     淡 碎 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