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合宜的位置》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最合宜的位置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0-1
ISBN:9787506345859
作者:周国平
页数:284页

理性的声音

这本书一直摆在我的书桌上,写作业累了或者闲来无事就会翻一翻。最喜欢的是《丰富的安静》一文,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样一种心态是人人都需要有的。那些激进的呼喊,那些所谓“热血”的愤青,都只能使人们更加的轻浮。中国需要周国平这样的学者,需要他这样的文字,这之中有传统儒家观念的精华,更有切合时代意义的理性思考。个人认为,中国应该回归到一种理性社会,而这本书的理性之声恰恰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

读周国品老师的书就像在听一位慈祥的长辈讲道理,透过自己的经历,品读岁月。这本书的名字非常吸引我,在这个纷繁的世界,多少人随波逐流,多少人眼高手低,多少人茫然徘徊,多少人迷失自我。想要找到这个最合宜的位置真的不容易。我喜欢一句话,心安即是幸福,幸福即是一种心态。周国品老师所说的这个位置既是从宏观上来讲需要融入社会融入家庭,找到职责所在,也是从微观上讲人们需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给自己找到一个灵魂可以休憩的港湾。这本书讲的都是平淡的事,读来平静,修身养性。

最合宜的位置

关于哲学是周国平带我进入了哲学,虽然我走的还很慢,懂得还很少。但我的的确确在其中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它让我痴,让我醉。我似乎感觉我离开了芸芸众生,站在高耸的塔顶,感受精神的洗礼。有了哲学使我生命更加充实,物质、世俗,都希望它们通通远离我。我要飞翔,在精神的天空中飞翔。哲学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可能发生,从而随时做好准备;第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他们未必那么坏。坏事为什么未必那么坏呢?请不要在这里转坏事变好事的通俗辩证法,塞内加的理由见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叔本华有一个类似说法: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学习哲学有什么捷径,我的回答永远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读大哲学家的原著。哲学就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训练自己在活着时就保持死的状态,所以最不怕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死无非是灵魂与肉体想脱离,而哲学所追求的正是使灵魂超脱肉体。灵魂不受肉体包括它的欲望和感觉的纠缠,在平静中生存,只用理性追求真理,它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不过,活着时灵魂完全超脱肉体是不可能的,所以得不到纯粹的智慧,唯有死后才能得到。对于那些想受教育却不想学哲学的人,安提斯泰尼有一妙比,说他们就好像一个人看上了女主人,为了图省事却只向女仆求爱。第欧根尼则直截了当地向他们责问道:“既然你不在意活得好不好,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哲学何以能使人活得好呢?依据第欧根尼之例,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哲学能够使我们安心地躺在土地上晒太阳,享受身体和心灵的自由,而对一切妨碍我们这样做的东西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宗教家断言神的绝对存在,哲学家则告诉我们,不管神是否存在,我们都要当作它是存在的那样生活,关心自己的灵魂,省察自己的人生,重视生活的意义远过于生活本身。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关于爱情是人总是会在爱情中吃过苦头,有的人从此不再相信爱情,有些人痴迷于原先的爱情不能自拔。而有些人,就会跳开情网,升华,让爱情的苦楚来滋养自己丰富的心灵。爱情总归会归于平淡,人们总是希望用家庭来维护原来炙热的爱情。替代它的是亲情与责任。理想的生活是,自己都有独立的空间,互不打扰,亲密而又间。否则不是两方的平俗,就是一方的牺牲换回另一个人的空间。常常听人说:爱情会把人掏空。这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好像 尤其如此,倾心相爱的那个人离你而去了,你会顿时感到万念俱灰。可是,我知道,只要你曾经用真心去爱,爱的收获就必定会以某种方式保藏在你的心中,当岁月渐渐抚平了创伤,你就会发现最主要的珍宝并未丢失。歌德是一个大文豪,也是一个大情种,一生中恋爱不断,在女人身上享尽了艳福,也吃足了苦头,获得了大量灵感,也吸取了许多教训。老天赋予他一个情欲饱满的身体和一颗易感的心,使他一走近女人就春心荡漾,热血沸腾。不过,最后成就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登徒子,而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天才使他能够把从女人身上得到的全部快乐和痛苦都酿成艺术的酒,他的超乎常人的强大理性又使他能够及时地从每一次艳遇、热恋、失恋、单恋中拔出身来,不在情欲之海中灭顶,反而把这一切经历用做认识的材料。认识什么?认识世界和人生,也认识女性。回过头去看,他所迷恋的那一个个具体的女人都是他的老师,他在她们身边度过的那些要死要活的日子都是他的功课,他经由她们学习这门叫做女性的课程。最后,这个勤奋的学生在八十二岁的时候终于交出了毕业答卷,就是诗剧《浮士德》第二部的结束语:“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在必须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之外,各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在此领域中享有个人自由,彼此不予干涉。这个私域的范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精神生活,例如独处、写私人日记、发展个人爱好,另一是个人的社会交往,例如交共同朋友圈子之外的朋友,包括交异性朋友。关于人生与工作很多名人提到对人生的好奇,就如同出生的婴儿睁着大眼睛仔细的看周围的点点滴滴。人总会在世俗、物质、生活的压力下变得麻木,变得势力,变得行尸走肉。而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什么是最宝贵的,什么是人生的独特之处。这和‘活到老,学到老’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学习,不仅仅功利的为名为利。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不过生活蒙住了我们的眼睛。对于事业,周国平的一席话语醍醐灌顶,再怎么热爱事业也要时刻提醒自己,需要有从容和悠闲地心灵来感受和享受它带来的结果。如果没有空间,永远忙碌,那只是损耗生命。在今日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我们是否丢失了那些最重要的财富:对生活的惊奇感,使生活焕发诗意的想像力源自感激生命的善良等。我们错过了多少比金钱、毫宅、地位、名声更宝贵的东西。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决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决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舍弃掉世界观,把心灵的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所解读的任何一种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个人的独特是一切高质量的结合的基础,差异的磨灭也许意味着某些重要价值在不知不觉中被损失掉了。一是”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另一是”内在的自由 “,即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察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而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如果说前者是每个健康孩子都有的心理品质,那么,后者是要靠天赋加上努力才能获得的能力。关于青年们的忠告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总是要读经典的,虽然我们已经对古文生疏许多,但还是应该要硬着头皮读的。另外周国平给青年们的建议,于我于大众都很受益。使生活丰富多彩,使灵魂独处。当然周国平也以男人的眼光提到他对男人的看法,什么样的男人遭人小瞧,进取、坚毅、大度,这才算一个男人。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一、至少恋爱一次,最多两次。一次也没有,未免辜负了青春。但真爱不易,超过两次,就有赝品之嫌。二、交若干好朋友,可以是闺中密友,也可以是异性知音。三、学会烹调,能烧几样好菜。重要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会从中体会日常生活的情趣。四、每年小旅行一次,隔几年大旅行一次,增长见识,拓宽胸怀。五、锻炼身体,最好有一种自己喜欢,能够持之以恒的体育项目。六、争取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一门专业知识或技能,掌握足以维持生存的看家本领。尽量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如果做不到,就以敬业精神对待本职工作,同时在业余发展自己的兴趣。七、养成高品味的读书爱好,读一批好书,找到属于自己的书中知己。八、喜欢至少一种艺术,音乐、舞蹈、绘画都行,可以自己创作和参与,也可以只是欣赏。九、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它可以帮助你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谈心。十、经历一次较大的挫折而不被打败。只要不被打败,你就会变得比过去强大许多倍。不经历这么一回,你不会知道自己其实多么有力量。什么样的男人会遭人如此小瞧了?一般有这样一些特点,例如窝囊、怯懦、琐碎。一个窝囊的男人,活在世上一事无成;一个怯懦的男人,面对危难惊慌失措;一个琐碎的男人,眼中尽是鸡毛蒜皮。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无论男人女人见了都会觉得他真不像个男人。现在答案清楚了。看来,男人应该不窝囊,有奋斗的精神和自立的能力;不怯懦,有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勇气;不琐碎,有开阔的胸怀和眼光。进取,坚毅,大度,这才像一个男人。

我最终是个粗鄙之人

因为某人买了这本书来看,现在看了大半,没有看到“最合宜的位置”体现在什么地方。一篇一篇读下来,虽然当中也有不少能产生共鸣的东西,也在文下划了线做了标记,甚至无知地在旁边写了些可笑的文字,最终也没能感受到哲学到底是个怎样的东西。我终究还是个粗鄙的人吧。

不好意思 我很懒

一、媒介 不能因为图像替代了纸张就证明人停止思考,走向退化。文字,图画,音乐,以及现在的传媒都是人类思想的体现形式,如果我们因为形式的改变而拒绝思考,沉默在自己的世界里迫使大多数人接受,这是绝对的顽固不化。《古典音乐原来这么简单》用的是漫画,让匆忙于社会的人们更轻松地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海贼王》是动画片,我却从中真正体会到了对于梦想对于友情对于团体的另一种定义;《本杰明巴顿奇事》是电影,却也能引发人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摄影用的是图像,但用心拍出来的照片也是对世界感观的一种体现。哲学家早就认识到语言本身的局限,语言本身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它却不能表达语言本身,用语言来证明语言的正确性就像是一个侦探用推理证明罪犯是谁却拿不出客观的证据一样尴尬。而且我,我周围的人也能体会到很多情况下语言无法完全表现出自身的情感。所以,语言,图画,音乐,传媒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阐述工具,不能否认每一项工具的贡献,更不能拒绝补充这些已有工具缺陷的新生事物的存在。 如果说这些拒绝媒体图像的所谓的先知想要拯救这个高速发展世界的话,就要利用所有的工具唤醒人类对精神世界的重视,用符合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变快的方式来启蒙人类。并且要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宽容一些,不要只接受商业上政治上的成就,不要只用金钱、权利、声望来衡量人存在的价值。让对艺术、科学、政治等有兴趣的人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宽容地接受各种人的梦想。而不是一味地反对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然而这些不是一个人,一群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地里,拒绝接受现实,不做出改变的话。这个世界,绝对会灭亡。 二、信仰 有人和我说:“我不会再信仰道德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干过不道德的事,而不道德的人反而比道德的人活得更加快乐。”我说:“我信仰真理。”她说:“可是当你相信的人是错误的时候,你就无法去相信了。”我无言以对。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我相信的人却给我一个相反的结局。 扪心自问,我真的不能去信仰真理了吗?事实上我依然深信着正确,但现在深信的不是单单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我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完美无缺的人,一生当中没有做过一件错事,就算没有做过一切错事但却没有过一己之私。这本书里引用圣经中的这个例子能说明这一点: 有一天,耶稣在圣殿里讲道,几个企图找把柄陷害他的经学教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了一个女人,问他:“这个女人在行淫时被抓到。摩西法律规定,这样的女人应该用石头打死。你认为怎样?”耶稣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那几个人不停的问,他便直起身来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说了这话,他又弯下腰在地上画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后,只剩下了耶稣和那个女人。这时候,耶稣就站起来,问她:“妇人,他们都到哪里去了?没有人留下来定你的罪吗?” 女人说:“先生,没有。” 耶稣便说:“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别再犯罪。” 人都有邪恶的一面,所以真理不在单一的人身上,人的缺陷决定了这个人不能替代真理,精神独立行动而一直存在。但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缺陷,是我现在无法解释的。既然人不能替代真理,为何要去信仰人?而现在被认为是真理的思想可能被证伪,那么这些思想本身就不是真理,如果我们发现信仰的不是真理而是错误时就要去怀疑真理的存在吗?信仰真理是相信正确,拒绝一切错误的事情,以前相信的被证实为错误,然后不断地去追寻正确,这才是真正的信仰。 这是从作者对圣经中“不见而信”的感悟对我的启发。 那么信仰道德也是一样,一个人从信仰道德中得到的快乐如果没有从不道德中得到的快乐多,那么信仰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但我也无法去判断道德本身的正确性,我相信真理,但我无法去断言目前的道德是不是永远的真理,但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做过不道德的事,这些事情给我带来过个人利益却永远玷污了我的心灵,它们让我不快乐,所以我个人认为信仰目前的道德是一件正确的事。 人的思维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左右,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些不成熟的心灵,在对与错之间摇摆不定。但只要人存在,善良和智慧就一定存在,它们永远促使着人们去追寻能让人类感到肉体上和精神上同时快乐的事物,我不能说出所有的这些事物,但我至少知道它不包括邪恶和愚蠢。至于为什么,我无法解答,至今也找不到其他对它的完美解释,但我相信这是所有的正常人能够感觉到的。 三、吐露智慧的人 作者写过一本叫《妞妞》的书,我没读过,但知道它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失去女儿后的感言。在网上搜索,很多人被他的文字感动,但我的同学说,正因为那本书她才知道周国平的虚伪,拒绝他的一切。她说,他妻子怀孕时,却与一个女读者纠缠不清,导致他的妻子生气在客厅里睡觉而感冒,感冒之后去照X光片导致了妞妞后来的疾病,导致了妞妞后来的死亡,周国平是罪魁祸首,然而他却在书中大谈对女儿对妻子的爱,十足的虚伪! 我没有权利对这件本来就信息不对等的事情上做出任何评判,但从《最合宜的位置》中,获得了知识与智慧,让我借着这位六十多岁老者的眼睛领会到更高的思想层次,这个层次里包含着正确与错误。但我却无法肯定一个具有普通人没有的智慧的人是不是一定行为和思想一致,言行一致的人是伟人,在没有了解这个老者之前,我无法判定他是不是伟人。那么,也意味着我没有用伟人的眼光去要求他,也就表示我接受了他的言行不一,接受他可能是个伪君子的事实。但不能因为他的个人行为而否定他口中诉说的真实,上面说过,很多精神是独立于行动存在的,到底有多少,以我现在的能力,我不知道。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对言行不一之人的赞同呢? 不是。 我想说的,人们应该接受这个世界充满言行不一的人这一现实。在我们批判他人的时候,也要想到自己的言行不一。批判的本质不在于摧毁人,而在于让人得到提升。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想最终的原因还是传统的文化中对于英雄伟人的形象塑造的过于完美,总是把他们说的完美无缺,具备人类一切的美德,让他指引着人民的思想。而在大多数时间里塑造的这批完美的人物开始泛滥,开始包括所有优秀的人,因为优秀的人总是少数,他们和大部分的人存在着遥远的距离,由于某种意图,这个社会的高层宣扬自己的高尚,以至于让普通人觉得精英和XX家就是完美无缺的人。一旦高层和低层拥有信息的流动,这一个观念随之打破,于是低层大呼虚伪,而无法接受高层的错误。处于高层的人,有些依然利用着这些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利益,而另外一些不自觉地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反而心里大喊无辜。 批判人的错误是正确的,但批判中带有自己的无知和不自知的偏颇,这就是不是全对的。但依然借助这种不对称信息来满足自己利益,借我们的正确反思而拒绝承认他们的罪恶的人是绝对无耻的! 由于人的软弱和邪恶的一直存在,注定我们要去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去爱的时候,无论这种爱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爱人还是智慧之间,都必须爱他们的善良包容他们的缺陷。或许他们的缺陷将来伤害了曾经参与过爱的人,但在爱之前,就已经包含了对缺陷带来潜在危险的接受。所以,再准备去爱,再被伤害的时候,不要责骂世界的虚伪,可怜自己的无辜,因为在爱之前人就已经接受了承担这一痛苦的概率,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而已。 四、感觉 当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而言的时候,不相信真理,不能凭认可的理性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还能依靠什么? 纯粹的第一感觉。

读书感言

一、媒介不能因为图像替代了纸张就证明人停止思考,走向退化。文字,图画,音乐,以及现在的传媒都是人类思想的体现形式,如果我们因为形式的改变而拒绝思考,沉默在自己的世界里迫使大多数人接受,这是绝对的顽固不化。《古典音乐原来这么简单》用的是漫画,让匆忙于社会的人们更轻松地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海贼王》是动画片,我却从中真正体会到了对于梦想对于友情对于团体的另一种定义;《本杰明巴顿奇事》是电影,却也能引发人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摄影用的是图像,但用心拍出来的照片也是对世界感观的一种体现。哲学家早就认识到语言本身的局限,语言本身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它却不能表达语言本身,用语言来证明语言的正确性就像是一个侦探用推理证明罪犯是谁却拿不出客观的证据一样尴尬。而且我,我周围的人也能体会到很多情况下语言无法完全表现出自身的情感。所以,语言,图画,音乐,传媒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阐述工具,不能否认每一项工具的贡献,更不能拒绝补充这些已有工具缺陷的新生事物的存在。如果说这些拒绝媒体图像的所谓的先知想要拯救这个高速发展世界的话,就要利用所有的工具唤醒人类对精神世界的重视,用符合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变快的方式来启蒙人类。并且要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宽容一些,不要只接受商业上政治上的成就,不要只用金钱、权利、声望来衡量人存在的价值。让对艺术、科学、政治等有兴趣的人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宽容地接受各种人的梦想。而不是一味地反对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然而这些不是一个人,一群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地里,拒绝接受现实,不做出改变的话。这个世界,绝对会灭亡。二、信仰有人和我说:“我不会再信仰道德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干过不道德的事,而不道德的人反而比道德的人活得更加快乐。”我说:“我信仰真理。”她说:“可是当你相信的人是错误的时候,你就无法去相信了。”我无言以对。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我相信的人却给我一个相反的结局。扪心自问,我真的不能去信仰真理了吗?事实上我依然深信着正确,但现在深信的不是单单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我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完美无缺的人,一生当中没有做过一件错事,就算没有做过一切错事但却没有过一己之私。这本书里引用圣经中的这个例子能说明这一点:有一天,耶稣在圣殿里讲道,几个企图找把柄陷害他的经学教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了一个女人,问他:“这个女人在行淫时被抓到。摩西法律规定,这样的女人应该用石头打死。你认为怎样?”耶稣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那几个人不停的问,他便直起身来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说了这话,他又弯下腰在地上画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后,只剩下了耶稣和那个女人。这时候,耶稣就站起来,问她:“妇人,他们都到哪里去了?没有人留下来定你的罪吗?”女人说:“先生,没有。”耶稣便说:“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别再犯罪。”人都有邪恶的一面,所以真理不在单一的人身上,人的缺陷决定了这个人不能替代真理,精神独立行动而一直存在。但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缺陷,是我现在无法解释的。既然人不能替代真理,为何要去信仰人?而现在被认为是真理的思想可能被证伪,那么这些思想本身就不是真理,如果我们发现信仰的不是真理而是错误时就要去怀疑真理的存在吗?信仰真理是相信正确,拒绝一切错误的事情,以前相信的被证实为错误,然后不断地去追寻正确,这才是真正的信仰。这是从作者对圣经中“不见而信”的感悟对我的启发。那么信仰道德也是一样,一个人从信仰道德中得到的快乐如果没有从不道德中得到的快乐多,那么信仰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但我也无法去判断道德本身的正确性,我相信真理,但我无法去断言目前的道德是不是永远的真理,但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做过不道德的事,这些事情给我带来过个人利益却永远玷污了我的心灵,它们让我不快乐,所以我个人认为信仰目前的道德是一件正确的事。人的思维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左右,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些不成熟的心灵,在对与错之间摇摆不定。但只要人存在,善良和智慧就一定存在,它们永远促使着人们去追寻能让人类感到肉体上和精神上同时快乐的事物,我不能说出所有的这些事物,但我至少知道它不包括邪恶和愚蠢。至于为什么,我无法解答,至今也找不到其他对它的完美解释,但我相信这是所有的正常人能够感觉到的。三、吐露智慧的人作者写过一本叫《妞妞》的书,我没读过,但知道它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失去女儿后的感言。在网上搜索,很多人被他的文字感动,但我的同学说,正因为那本书她才知道周国平的虚伪,拒绝他的一切。她说,他妻子怀孕时,却与一个女读者纠缠不清,导致他的妻子生气在客厅里睡觉而感冒,感冒之后去照X光片导致了妞妞后来的疾病,导致了妞妞后来的死亡,周国平是罪魁祸首,然而他却在书中大谈对女儿对妻子的爱,十足的虚伪!我没有权利对这件本来就信息不对等的事情上做出任何评判,但从《最合宜的位置》中,获得了知识与智慧,让我借着这位六十多岁老者的眼睛领会到更高的思想层次,这个层次里包含着正确与错误。但我却无法肯定一个具有普通人没有的智慧的人是不是一定行为和思想一致,言行一致的人是伟人,在没有了解这个老者之前,我无法判定他是不是伟人。那么,也意味着我没有用伟人的眼光去要求他,也就表示我接受了他的言行不一,接受他可能是个伪君子的事实。但不能因为他的个人行为而否定他口中诉说的真实,上面说过,很多精神是独立于行动存在的,到底有多少,以我现在的能力,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对言行不一之人的赞同呢?不是。我想说的,人们应该接受这个世界充满言行不一的人这一现实。在我们批判他人的时候,也要想到自己的言行不一。批判的本质不在于摧毁人,而在于让人得到提升。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想最终的原因还是传统的文化中对于英雄伟人的形象塑造的过于完美,总是把他们说的完美无缺,具备人类一切的美德,让他指引着人民的思想。而在大多数时间里塑造的这批完美的人物开始泛滥,开始包括所有优秀的人,因为优秀的人总是少数,他们和大部分的人存在着遥远的距离,由于某种意图,这个社会的高层宣扬自己的高尚,以至于让普通人觉得精英和XX家就是完美无缺的人。一旦高层和低层拥有信息的流动,这一个观念随之打破,于是低层大呼虚伪,而无法接受高层的错误。处于高层的人,有些依然利用着这些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利益,而另外一些不自觉地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反而心里大喊无辜。批判人的错误是正确的,但批判中带有自己的无知和不自知的偏颇,这就是不是全对的。但依然借助这种不对称信息来满足自己利益,借我们的正确反思而拒绝承认他们的罪恶的人是绝对无耻的!由于人的软弱和邪恶的一直存在,注定我们要去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去爱的时候,无论这种爱是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爱人还是智慧之间,都必须爱他们的善良包容他们的缺陷。或许他们的缺陷将来伤害了曾经参与过爱的人,但在爱之前,就已经包含了对缺陷带来潜在危险的接受。所以,再准备去爱,再被伤害的时候,不要责骂世界的虚伪,可怜自己的无辜,因为在爱之前人就已经接受了承担这一痛苦的概率,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而已。四、感觉当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而言的时候,不相信真理,不能凭认可的理性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还能依靠什么?纯粹的第一感觉。

周国平的矫情

买这本书是由于它的书名。上学时候也曾听过他的讲座,读过他的《守望的距离》。但是,这本书读了几篇文章后,却发现读不下去。我觉得他还是处于“虚荣迷惑的年龄”,还没有找到“最合宜的位置”。看到他写无病呻吟写“无趣的时代”,中学课文样板式的感叹“塞纳河的女儿,真美”,“海归精英”腔调式的感叹中国人素质低下的时候,我为他所谓“哲学家”,“作家”称号感到汗颜。书还没有读完,我想也不会再读下去了吧。

好好生活 好好学哲学

每看完一本书 总让人觉得该写些什么或者至少给创造了个想提笔的氛围 可是该写些什么呢 本质过于深刻 意义过于抽象 越是真理越是语句简洁 自认为心知肚明 但一剖析却发现什么都没领悟 就像xinxin问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我说是过上想过的生活 进而又问想过的具体是怎样的呢 有人说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就是适应他天性的生活 那么自己的天性又是怎样呢 问题总是可以一个接一个没有尽头 这是巨大且永恒的话题 人总是渴望了解自己 然后是他人 最后是整个宇宙 星相也好哲学也好 都是如此 如果人真的有灵魂那么在肉体消失后这些思考会不会仍然存在 甚至在继续从而达到了一个世人无法知晓的领域 那个领域有关精神与信仰 并不是转而即逝的生命可以触及 一个人越是珍爱精神生活 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局限 也就越容易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来面对外部 这种从容中带有一些超凡的神性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食人间烟火 它能使心从琐碎中超脱出来而显得厚重饱满 忙碌但不迷茫 像总是被什么指引着 促使你可以安定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通向真理的真正道路在于好好生活 然后好好学哲学 并将两者相结合 再于某个时刻不可名状的长叹一声 至此内心平静 安然入睡 无梦无幻想 日复一日仍可保持着混沌但孜孜求解的状态 也就不至于糟蹋了一本好书

到底是谁的敦煌

一次酒宴上,大家都喝了点酒,开始聊文化。有个中央大街管委会的女领导和一个媒体记者争论,话题本来从卢浮宫开始,稍不留神扯到包括敦煌国宝的归属问题。记者说文明是全人类的文明,放在卢浮宫里就挺好,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文明。女领导说,那全人类的文明怎么不放在故宫里,当初是强盗般抢夺走的,现在就该还回来。她挨我近,侧过来征求我的看法,语气和眼神明显期望得到我的支持。我回答说,还给谁呢,大清帝国已经亡了。接下来,打仗的时候,这些东西随便毁,不打仗的时候大家一起毁。况且,虽然是强盗偷走的,好在这些强盗懂文化,最终东西放在了不算委屈的地方,博物馆或者研究所,不是很好吗。女领导明显很生气,说一听你就是70后的。我暗笑,幸好我们这一代终于有了那么一点自信和宽容。昨天,飞机上读到周国平这本书《人类的敦煌》,看到他的观点竟然更接近我。他讲到,1909年,中国政府接管了藏经洞,决定把劫后的剩余藏品运交京师图书馆保管,结果是一路遭劫,掠夺者都是以权谋私乃至监守自盗的官员和名流。所以他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他们被保存而不是被毁灭掉。”庆幸,40后的原来也有这个意思。敦煌学是国际上显学,但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所以很多人把火气发给当初掠走经文的外国人。说穿了,还是不自信的小家子气。季羡林去世了,关于他是不是“国学大师”的问题曾有激烈争论。是不是我想无需争论,应当记得当初这样的一个“敦煌与敦煌学”的尴尬问题,季老用“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学是全人类的”(大概是这么说)轻易化解。今天这样讲,还会有很多民族自尊心很强的人不服气。不服气就去欧洲把国宝都拍回来。

与自己的对话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与自己的对话从读初中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便隐约意识到人的任务就是处理关系: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处理与别人的关系,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这么多年过来了,却发现仍然任重而道远。或许,对内和对外的对话,是要持续一生来完成的课题。周国平的《最合宜的位置》,就是他对这种人生哲学的思考。这本书里周国平更注重外在对人的影响下,与自己内在的对话。或许是我们平日里放了更多的精力关注自己与外在的关系,经他的提醒,才又想起向自己的内心深处看去。他说,学哲学,爱智慧,希腊先贤告诉人们:要做自己的朋友,培养与自己谈话的能力,认识自己。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被太多的成功学反复申述,周国平的解读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人应该人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他的天性的生活,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找到自己于人世宇宙苍穹间最合宜的位置,很重要,却也不容易,需要多少智慧。我欣赏的他的妙宗: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信仰的价值在于把人引向内心,引向通往内在精神生活的道路。周国平对于很多格言的解释独到和精辟,但我也不能完全丢掉自己的思考和提问。马太福音说“在本乡本家以外,先知没有不受人尊敬的。路加福音: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从不受人欢迎的。他认为本乡人眼中无先知,因为人们自以为熟悉而了解先知,由于生活环境相同,又以己度人,本乡人还嫉妒他们熟识的身边的先知。我同意他认为一切精神上的伟人都超越了地域而贡献与全人类。但是,我也认为,有些先知之所以能走上神坛,正式因为他们远离我们日常而显得神秘。我不能放弃自己的质疑而无条件的对任何神坛上的伟大都顶礼膜拜。从他对舆论和新闻的一些细微态度,我突然会想起读书时哲学院和新闻学院不同的氛围和个性。本科的时候,我代表我们班发言,争取省优秀班集体,最后就输给了同级政法学院的哲学班。

简摘

1.不能承受不幸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幸。2.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财富,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你可以藉之安身立命。3.在人生的大树上,做一颗饱满结果而后平静掉落的果实,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一个认真演戏而后从容谢幕的演员,这是人生的大智慧。4.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耶稣5.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者对于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6.无知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有了一点知识便自以为无所不知。缺点并不可恶,可恶的是做了一点善事便自以为有权审判天下人。在一切品性中,狂妄离智慧,也离虔诚最远。7.光来到世上,为要使信它的人不住在黑暗里。它来的目的不是要审判世人,而是要拯救世人,那信它的人不会受审判,不信的人便已受了审判。光来到世上,世人宁受黑暗而不爱光明,而这即已是审判。8.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达到最高修养的手段。

《周国平的哲学和乐趣》

96年他写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那时我还毕业,没钱,站在书店里,翻完了。话说回来,即使兜里有钱,我也不会买这种父母读物。因为那时我的确体会不到父母之心。只觉得心酸,对一个小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萌发的;而一定要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真正明白:假使只有一丝生的机会,我也会给孩子,这种坚决彻底,义无反顾的爱。2010年,他写了《宝贝,宝贝》,给他的第二个女儿,啾啾。满纸都是骄傲。尤其他用哲学的观点来剖析孩子的童言稚语,让人忍俊不止。我认同他的观点,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哲学家,独立思考,善于发现,而且可贵的是,他们还没有被污染,所思所想的确是最纯粹的人才有的观点,而这的确是哲学家的范畴。如果家有十岁以下儿童,可参考对照下啾啾的言谈举止,你们也会得意的,家里居然出了个小哲学家。以上都是周的人情散文,前者是有感于逝女之痛,更真实,有点类似于周华健的歌《亲亲,我的宝贝》,给第一个孩子的真心献礼,写地细腻,唱地真切。后面一本却是受人之邀,将育儿笔记汇总,然后套用某教育理念,有对号入主之嫌,这一点,老周比不上小周,周华健后来再没给其他孩子写过歌曲,是因为,此情已宣,不必矫情了。哲学家也不能免俗啊。我倒是很喜欢他09年的作品《最合宜的位置》。于一个周日的上午,躺在床上,慢慢看了前半本,多为各种书籍的序,或者读后感,语句浅显,宁静平和,字里行间没有说理说教,反而呈现一种默默的感激之情,感谢各种人文书籍带给他的愉悦和幸福。摘一段,来自他其中一篇短文《经典和我们》。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很是感染,看到这里,我已磕完了半包瓜子,还是意犹未尽,于是给给朋友发了个短信,郑重推荐了下——周国平。这的确是读书的乐趣。

书名算个标题党吧

跟大家一样,由于标题党买了这本书。看完后,发现就打开封面的时候,有几处大概提到了合宜的位置这个词。“我寻找过我自己,在舞台上和观众席上都没有找到。我的位置不在剧场里。”开篇几句话还是容易引发读者思考的。最喜欢他写的那些在真实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感受与平实的生活细节。

被生活彻底征服的男人

我喜欢周国平的温文,就像喜欢林语堂的热烈。周是被生活征服的男人,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种种的灵动与真挚。第一篇文章《走进一座圣殿》已经完全给整本书定了主旋律,想必是作者精心的挑选。我看《小王子》是读了这本书的序言。这本被他称之为“天穹”的“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 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的“天才之作”。他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给《小王子》极高之评价。在“沙漠”之中若是能够觅到几口甘甜的井泉,这也便是沙漠的魅力所在了。周不是哲学家,亦不是文学家,大概是拥有大群粉丝的生活家吧。

我将永远寻找

对周国平的文章一直都有强烈的共鸣。很多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他的书中都能找到同样的心态。他既是哲学家又是作家,总结出来的句子字字箴言,深得我心。比如:“虔诚是面对神圣之物的一种恭敬谦卑的态度。这种态度本身还不是信仰,而只是信仰的一个表征,真正的信仰应是对神圣之物有所领悟。”、“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此书第七辑写得尤为精彩,是作者到南极后的所观所想,虽然他说南极无新闻,但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有最清晰的思维和最清醒的认识。还有古希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的奇闻轶事,也很有趣。原来历史上从来不乏特立独行的人,可是我还是没有勇气给每个看不惯的面孔都抽上一巴掌。哈哈。叙事谁都会,但写出道理规律本质才叫上乘。这书一定会买来收藏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意识到

读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意识到,现今的世界也许并非是糟糕的时候。今天的男人不一定比历史上的男人更愚昧,今天的女人也不一定比历史上的女人更拜金。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智者在提醒着当时代的人们重视灵魂、生命。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闲逛,看了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吃惊: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犬儒学派身体力行,过着对物质依赖程度最低的生活,以至于表面上与乞丐无异,被人视为犬类。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罢黜了的国王,因为人要过与他理性的尊严相配的精神生活。康德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又何尝不是对精神灵魂的呼唤?对物质的过份追求和对于精神的漠视应该说是历史上几乎所有时代的普遍状态,而为何感觉如今的拜物和异化更加可怖呢?我觉得“科学技术”与“大众传媒”乃是两个主要的祸源。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欲望的基准线,而大众传媒将这样最新的最高要求的欲望以最快的方式呈现给每个人;科学技术的进展使得人越来越依赖物质,而大众传媒用海量的垃圾信息灌输给人,留给精神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科学技术便是如此与大众传媒狼狈勾结,让人与存在相剥离,成为它们自身延续的手段的。

用席慕容的诗来作为表达吧

如 歌 的 行 板一定有些什么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而侯鸟都能飞回故乡一定有些什么是我所无能无力的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 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 忧伤蚀我心怀一定有些什么 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 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

周国平的书

这本是买的。另从图书馆借了四本。哲学书,或者学哲学的人写的书,通常都让人读不下去。但这本书,语言平实自然,道理浅显易懂,真好。其实,用晦涩深奥的语言写作,目的仅仅是标榜作者自己,不是正确的写作态度。就这一点上说,周老师很让人喜欢!

找到合宜的位置,夫复何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寻找的过程中有人失意,有人放弃,有人激进。人是贪心的,到达一个位置后总不满足于现状,守着这个又妄想着那个位置,如彼得原理所说,人们往往会被升到自己力不从心的位置。找到合宜的位置便已是幸然的,夫复何求?

大师的话语说给我听

说来也比较让人难以置信周大师的《最合宜的位置》是我在一个简易的书摊上用6块钱买来的,当时就确信自己是走了狗屎运,这本书本身的价值远远大于它的价格。当时一大片的书籍杂乱无章的躺在架子上,一眼就瞥见了《最合宜的位置》,粗糙简易。发黄的封面感觉就有沉淀的味道。乍一看是周国平大师的作品,管他三七二十一索性上手。书的前半部分都是周国平大师为很多作品集写的序言,中间是自己的生活感悟,后边是在国外的个人经历和风景。读完书后,第一个感觉的就是大师的作品果真是不同凡响。总是可以恰如其分的说中人心,让你在毫无防备的状态就悻然接受。而且不会觉得实在说教。让我感觉到有点遗憾的是他为其他作家写的序言在本书中有点居多,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喜好,个人更倾向于接近作者生活真实的东西。但是却也让我了解了好多有意思的书籍。也可以开开眼界。算是周国平大师读书后的把最精华的部分分享给我。书中有很多话语让人看了久久不能平静。所以想用自己的手指和键盘记录下来这些文字,就像经历过的的事情,让它伴随着我到永远。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如果你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自强不息。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财富,是孟子所说"人之安宅",你可以藉之以安身立命。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决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决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舍弃掉世界观,把心灵的快乐当做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所解读的任何一种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了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我还相信,这个位置既然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如果可以这样该多好。我对一切太喧嚣到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一直觉得看书重要的不是得到什么知识,是看到某句话你才发现,你的灵魂得到了共鸣。喧嚣是这个世界寻找真理的迷雾,静静地看看书,你便会拨开它。读了这些东西,都是戳我内心深处的东西。所以想把他们些成书评记录下来。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走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没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真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就是在自己最合宜的位置。天空是鸟的位置,海洋是鱼的位置,草原是狮子的位置,惟愿你也找到自己最合时宜的位置。

迷茫的位置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能找到自己最合宜的位置,也就是白话的灵魂归宿。想必在这个充满了诱惑的世界里,很多是被物质迷惑了人性的最初善的本质,金钱,权利,利益吞噬人最美纯净与良善,我们都迷失在了这样的世界里。并谓之为生活所逼,成为了最好的借口。我们奔波忙碌着,如果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生活,那么我们便不会迷茫了,遗憾的是我们的忙碌追逐除了生存之外,夹杂了太多的欲望,从而走向更加迷茫。

失望

没有周国平其实我未见得知道一些尼采。大学期间读过周的一些作品,感觉上是不错的。但是这本书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多少感觉有点絮叨,又絮叨的毫无道理。一本正经的书,本来就不招人待见,如果再少了真知灼见那么,剩下的只有一声叹息了。


 最合宜的位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