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出版日期:2015-5-15
ISBN:9787807680679
作者:林耀华
页数:228页

内容概要

林耀华(1910-2000),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著有《严复研究》、《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凉山夷家》等。
庄孔韶 现任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
方静文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

书籍目录

前言:《金翼》两个版本的差异        庄孔韶        i
英文版序 B. 腊斯克 ix
第一章 东林的早年生活 1
第二章 摆脱贫困 14
第三章.官司 27
第四章.张家新居 38
第五章 入学 50
第六章.村里的节日 60
第七章.农业系统 70
第八章.大米交易 79
第九章.店铺的生意 89
第十章.芬洲的命运 98
第十一章.求学雄心 107
第十二章.分家 116
第十三章.店铺的分裂 127
第十四章.土匪 136
第十五章.兄弟纷争 146
第十六章.店铺的扩展 158
第十七章.张家与黄家 167
第十八章.地方政治 178
第十九章.河运 190
第二十章.僵局 200

作者简介

《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社会学经典著作最新译本首次出版,一部堪比《白鹿原》的雄奇家族史诗!
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最佳读本。
本书为《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首次翻译出版。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文/夏丽柠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福建古田黄村的黄东林家正值兴旺发达。有个夏天,黄家四兄弟与友去后山玩耍,忽然同伴惊呼:“兄弟们!这山的开头很像鸡头,头和脸偏向一边,但一只金色的翅膀却伸向你们的房子。那必定是你们兴旺发达的原因。我们就叫它‘金翼之家’吧!”自此,东林家的房子就成了众所周知的“金翼之家”,也成了后来林耀华田野调查的“标本”。林耀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1940年,他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留美陪伴患病妻子期间,结合本人在闽江流域古田县的成长经历,写成了一部小说体的人类学专著《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于1944年首发英文纽约版,1948年再发伦敦版,是当时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以黄、张两大家族两代人的兴衰为蓝本,描述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四十年代之间,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带给乡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法律、信仰以及宗族等相关人类活动的影响,加深了我们对于人性和人际关系网的巨大作用的理解。同时,它也是一本难得的享誉中外的“民族志”。黄东林,一个中国典型的白手起家,勤劳致富,极具管理才能及人际交往经验的“家长式”人物,与姻亲(姐夫)张芬洲共同创业致富。起初合伙的生意不错,但几经动荡波折,外加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张家早早就走向衰败。而黄家却凭借黄东林的个人才智和宗族关系网逆风上扬,抵达家族的光辉顶点之后,才日渐衰落。张家与黄家在同一个社会舞台上,由于迥异的社会活动而导致的结果不同,无疑是人类社会最有趣而又最值得研究的课题。论黄东林成败,内外因皆有,相辅相承。本书恰好是一本“金翼之家”兴衰史,记录那时的真相。黄东林的成功与他掘取第一桶金的勇气密切相关。为了反抗哥哥东明的压制,他才去与张芬洲合伙开店。这实则是一种思想和经济上的共同飞跃,也是一个争夺“家长”地位的契机。在奉行“家天下”的中国,“家长”永远是对每个男人极具诱惑力的字眼儿。成为黄家的“领头羊”是他成功的开端。但是,不论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还是从巴金的《家》里,我们都读到过类似的家庭成员与家长的抗衡,而这种冲突不仅为黄家的衰败埋下了伏笔,也是中国社会家庭体制下永久存在的一个问题缩影。黄东林在成为店主之后,仍保留“佃户”身份,有土地耕种。书中对于当时“土地租佃制度”的介绍,反映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当东林摊上官司时,族人的不同表现则显现了一个家族网络的重要作用,成也族人败也族人,人性的阴暗与光明也同时闪现。但是,在一个司法、官吏制度都不健全的社会,作者无奈地解释道:“现在,我们将老天爷理解为人本身,而将命运理解了人类社会。”所谓的命运是我们人类无从预知的环境、时代和他人情感的变化。这也意味着黄东林成功的偶然性。牢狱之灾后的东林,迎来了人生兴旺。他不仅让儿子们上学,还让他们信教,广教朋友。黄家第二代人的才学、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网为未来家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实,黄家的店铺经营咸鱼、大米和盐等民生经济必需品才是他们保有财富的关键。黄家衰败,究其主要原因是家族堂兄弟之间不睦。族人兄弟间的矛盾被林耀华准确无误地阐述为:“聚会成了夹杂各种声音的喧嚣,有招呼,有问候,有责骂,也有道歉。” 可是,时局不稳,土匪横行,地方政府不作为以及国内战争等外部原因才是对黄家的致命打击。由此可见,中国的家族式兴盛经不起外部打击。本书在1937年日本入侵时戛然而止,年逾古稀的东林回到起点,像年轻时一样劳作以期解决温饱问题。他在结尾说的最后一句话颇具深意: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人生如戏,活着总会有希望,这是作者林耀华先生对于人类的最后敬意!转载请豆邮联系
  •     故事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戛然而止。开篇时饱尝祖父逝世之痛的幼童东林,历经半世命运沉浮,如今也已是孙辈伴膝。他一改作为当家人的严苛,终于成为絮絮叨叨又乐呵呵的老人家,和平年代带着孙子们去老城和戏院嬉戏,战争来袭则教他们回到田野重事农耕。战机飞过头顶,孩子们抬头仰望“这充满敌意的天空”时,老人仍能平静地说,“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这是小哥在描画家族故事时,为读者们留下的最后一笔,无疑又是韵味深长的一笔。家族的兴盛有迹可循,人丁凋亡乃至家道中落却不时源自命运无故的锤击。土匪劫掠、军队内战对一座村庄的威胁,都比不过世界大战的裹挟。此时的东林大抵已参透人生的奥秘,一如小哥穿插在故事中的人类学分析:每次危机,无论大小,都是对家族网络的检验和历练。一直以来,东林尽到了自己的义务,每每跟上时代潮流,也为儿孙们留下了足够的天地。该是他们各自发挥人生智慧的时候了。此前,通过教育、经商和公共事务的安排,每个网络节点(家人)都构建起发散式的人际网络,帮助解决危机,而危机一俟解决,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家族的威望。在一次次化险为夷后,面临家国危亡,要说东林所能拥有的底气,便是家庭内部的团结互助了吧。虽然大家族的稳固程度伴随着东林权威的下降而有所消解,侄子分家、店铺分裂、兄弟纷争陆续上演,但不稳定因素的排除最终被证明是件好事。重要网络节点位置的家人去世,会给家族带来更大的震荡。比如茂德之死几乎斩断了张家的希望,五哥之死则直接导致了轮船公司的争端和三哥的官非。抹去一个网络节点,势必拉扯出关系的紧张,唯有经过调适慢慢弥补替代。在乡村,或者说前现代中国,对危机有一套更朴素的逻辑,风水、算命均属于事后印证。我更意外的是东林的道德反思,比如对五哥之死,反躬自问是否曾经做错了什么,得罪了天意。在我看来,《金翼》作为一本面向海外、兼具小说和人类学理论视野的文本,最有意义的价值便是,记录下民国初年至抗战年间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从乡村到城市的新兴商业网络,新式教育(包括基督教洗礼)与地方风俗并行不悖,还有商会、民兵自卫队等乡村社会自组织,董事会等新式公司组织机制,读来都让人觉得既亲切又新奇。亲切是因为许多东西延续至今,新奇是和书中人同步般,充分感受和迎接新风尚。读这本书纯属偶然,团队游之际发现领导刚看完,借来一阅,最初吸引我的是对丧事礼俗的细致描绘。因为一周前恰逢男票奶奶去世,乡间丧事还是很繁琐,但比起书中描述已然高度精简。我也是在缓慢的阅读中才更深地感知到,家族兴衰与子嗣繁衍的紧密关系。作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小家庭长大,又进入新世纪的“单身社会”,大家族的紧密联结几乎是仅属于上一代人的温存。这样的人口结构,对于家庭本身而言,抗风险力极差,已是不可承受之重,遑论对于国家经济的灾难性影响。由此更“佩服”共党最初推行“计划生育”的超级政治动员能力。
  •     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194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大学民族学系主任,他于上个世纪40年代以小说体裁撰写、以英文发表的《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南方汉族乡土宗族与家族生活的变化。该书中文版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重版。庄孔韶和方静文担纲翻译,主要依据1948年伦敦版、并参照1944年较学术的美国版,既保留了1948年版亲切的叙事风格,同时以1944年版作为补充、加深了思考的力度。林耀华将小说背景设置在自己的家乡,福建省古田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小说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时间线,以主人公黄东林的奋斗历程为主轴。林耀华在书中多次提到,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好比一个需要保持微妙平衡的网络。可以说,《金翼》正是以黄东林为中心,以他的一举一动牵引他周围的人,这张网上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影响到其他人,黄东林必须以他的威权和智慧时刻保持这张网的微妙平衡,任何的行动不慎或者机遇不佳,都可能让这张网破个口子,大家长黄东林就要费心费力去弥补。小说主线的简单设计并不让人感觉浅薄,反而对保持脉络清晰极有好处。费孝通先生初版于1947年的《乡土中国》中有着类似的说法。他把西方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两位先生的阐述,说明了这种网状结构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是传统中国和西方社会的一个本质区别。既为“圈子”,亦显露了这种结构的封闭性。《金翼》所处的时间段,1908-1941年,中国正处于剧烈动荡时期,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工业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黄东林比其他农民有眼光、有胆魄,他投身于大米、咸鱼、木材等生意,重振家业、赢得威望,但“商人”黄东林并没有走出去很远,他在福州等城市里有生意,但他的大本营在镇上,村里还有很多土地,家族人口则居住于他一手建造的“金翼之家”。黄东林是作者高度提炼的中国优秀农民,在他身上汇集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明能干、治家有方等传统美德。金翼之家遭遇过土匪、抢劫、坐牢、内讧等各种不幸,但它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呈现出乡村中国特有的宁静,任凭外界闹纷纷,金鸡山张开的双翼庇佑着乡村里的人们,古老的秩序不急不缓地在这个村子里发挥作用,偶尔会转个弯儿,稍后会马上恢复。《金翼》不惜笔墨详细描绘的婚礼、葬礼、节庆等各种仪式的具体细节,正是为了突出秩序感,仪式是具有时间凝固性的象征,它在历史的变迁中绵延着宗族血脉,以极大的认同感黏合人们的情感,从而对宗族产生向心力。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那么织成这张网的经线就是反映小农社会伦理的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德行就是“孝”和“忠”。《孝经》记载孔子的话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秩序由家庭开始,“孝”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主要还是维护传统农业社会所奉行的父权家长制,并且形成长尊幼卑、男尊女卑之等级秩序。《金翼》里和黄家成为鲜明对比的张家,起点比黄家要好,但黄家蒸蒸日上,张家却日趋西山,虽跟当家人张芬洲的见识有关,但更是因为张家人对秩序的破坏,张茂衡的不孝以及他与舅母的私情都让张家失去了“熟人社会”的认同资格,张家的网络因此四分五裂。而黄东林秉持着儒家的忠孝节义、以诚相待,他的每一次遇险而过,都促使他的关系网一再往外扩散,都是黄家又一次的拾阶而上。在当时小生意的环境里,好的信誉对家庭的兴盛也很重要,社会秩序包括了由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对朋友要忠心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不忠心的背叛者,另起炉灶都没能成功。这种描述隐藏着儒家道德规范,同时是对新兴商业社会行为规范的现实考虑。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一方面是外部势力的涌入,一方面是内部基础的瓦解,核心小家庭的利益渐渐超过了大家族的需求。中国乡土社会的网状结构不断受到冲击、不断自我修正,金翼之家这种静态的传统社会结构必然会被打破。《金翼》一书,深入中国经验的现象与根源,剖析中国农业文明与儒家文化之间的亲和关系,挖掘中国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行动逻辑。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需要更多林耀华一样的学者,继续观察、继续探索。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描写很引人入胜,无论生活和社会如何的波动,最后还是回归到了土地。看似命运的无端捉弄,其实会引发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很好奇小哥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可惜在战争中已经无法辨识其后来的面目了。
  •     生在你国真是惨。
  •     当小说看,人物塑造平面化;当学术著作看,又没有理论基础。
  •     紀錄片,意料之中的發展卻忍不住一直讀完
  •     很好, 原书是英文写的。在田野调查上写的有血有肉,但不能忘了性质是小说呀
  •     在轰轰烈烈的历史之下 人好无力
  •     人类学。我如果说我单纯是想称赞一下方静文同志的翻译是不是会被斥责为抱大腿
  •     选择大于努力,命运大于选择,时代大于命运。
  •     一部小说一般的社会学著作。看似轻松,却又让人沉重。父与子,家与族,人情关系的大网密密麻麻。对于春节、嫁娶、祭奠的风俗描写很细致,让我想起了先前读过的丰子恺的散文。唯一不满的是书的印刷,部分页面字体极浓,部分又淡得好像要消失一样……
  •     一本很棒的社会学书籍,文化主义者不屑看这种礼俗类的传统文化,总觉得太low,殊不知这才是百姓的历史,真实的生活,心理学上说鲜活性效应,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这才是传统。
  •     两个中国家庭在时代变化下的浮沉,贯彻通篇的是平衡论的思想,平衡不断打破又重新建立;用小说式的叙述方式,还蛮特别的,可以在不同方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一些细节,但问题是小说不像小说,人类学上进一步的分析又有缺失,总感觉看完是怅然若失,知道了很多中国家族在那个时代下的细节,但对于事情背后的原因及发展又太模糊了,总体而言还是写作手法带来的缺陷。(和同时在看的江村经济还挺有对比性的,江村用的是分类叙述的方法,主要谈的是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个比较注重对于习俗、生活、关系、权力、宗族的全方位表现)
  •     1、《金翼》写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五口通商自然经济民族资产阶级都跃然纸上。时局的动荡也成了让人揪心的背景。2、当时人和现时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有相似的野心和流动机会,相似的公益精神和自私,都在寻找机会。所不同的是,当时的时代似乎更严苛一些。 3、命运就是人与人际关系的再调适,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好比一个由竹竿构成的保持微妙平衡的网络。人在其中拓展这个网络、修复这个网络、维持这个网络平衡,是个谨慎而需要耐心的活。
  •     家族的兴衰背后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与兴衰,看得人心情有些沉郁,但这其实就是真实的社会和社会人吧。
  •     读到一半的时候觉得本书确实可以从family drama升级为family saga. 没什么显见的理论分析,但是复杂的中国式“关系”和人情世故跃然纸上。
  •     在研究中这种写作尝试是新颖的。小说性不高,后面分析也是十分微浅,如果拍成电视剧应该会很不错。看到故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结尾,松一口气。命运时常是关系的网。
  •     到底有多少是历史,有多少是虚构——这真是个问题,但是后人几乎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而是坚定地把书中的所有当作历史,大的事件,小的细节。小细节,也是历史吗?我们只能当首故事来读吧!最常用的故事手法是,almost,差一点就!还有,坏事之前必有人进谏,谋士比将帅的作用大,文人改变历史。
  •     人的生活轨迹就如同海潮一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没有人能平稳顺利地度过一生。生活一直在改变,而且也必须改变。
  •     2刷。
  •     作小说文学性不强,作人类学学术性不强,开头还会说一些网络/仪式/关系之类的词语,往后就开始全面创作了,缺少分析。觉得要是拍成电视剧应该还不错。看给我的收获是:一是仪式是人类学的一个关键主题,也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二是平衡论思想,命运其实就是一张关系之网。
  •     “命运就是人际关系和人的再调适。”
  •     被好心的豆友提醒了对版本认识上的错误,要谢谢他!在福建田野里读《金翼》才真的有亲切感。
  •     通过两个家族的变迁脉络对人际关系网的波动与调适做出了一种功能性的解读。PS:偶然是一种催化剂,是无数偶然造就了在人们眼中呈现出来的必然。
  •     两个晚上读完这本书,脑中一直萦绕着黄村的农田,金翼之家,湖口的商铺,福州的会馆。无论是作为小说或是民族志,这本书都是很成功的。在庄孔韶先生的《银翅》里,又对黄村进行了续写描述。 读到一半就觉得小哥是林耀华先生自己,《银翅》开篇也证实了这一点
  •     20161208-11
  •     为友人接近破碎的家庭而读。盛衰沉浮,不如埋下一粒种子。不知S师即出的书在形式上能不能说与此有几分相似......
  •     波澜壮阔!顿挫有力!看的时候想着作为人类学著作,平衡论只能是描述性的不能是解释性的,学术上肯定无法和江村经济比。但是看到最后一页突然明白全书核心其实是“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发人深省。“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结句力发千钧。非常适合改编电影,再牛逼的编剧也编不出这样的关系网。
  •     这是一部家族史,里面竟然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影子。印象最深的是黄太太因为儿媳妇用大米给大女儿奢侈地换了一块糖,竟被奶奶黄太太责罚,最终黄太太的大孙女还是死去,而家里的那些女性后代,更多地被送到别人家成了童养媳。这是被生活所逼,也是无奈之举!
  •     感觉像看了一部半个世纪的纪录片,以小说的形式把中国传统社会家庭的结构,运作方式,风土民俗呈现得淋漓尽致,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有些西化,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     另一本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比这本更学术点,这本小说笔法,读起来更畅快点。
  •     在桂林飞青岛的飞机上读完。人类学小说,奇奇怪怪的类型。大概这么评价吧:从专业角度讲,不合格。从史料角度讲,简直就是非遗。从情节角度讲,越后来越有趣。从力度角度讲,欠了一些火候,把大江大河写成了溪流。
  •     又岂止是一部简单的家族史。书虽小,但不愧是经典的人类学著作。或许是因为作者构建故事的功力非凡,似乎在《金翼》一书中故事部分反而比作者的人类学分析部分更精彩。
  •     林耀华先生自己翻译的副标题是“一部家族的编年史”。两位翻译者却硬将副标题翻译成“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不论这里的史记是蕴含着比肩司马迁的《史记》的意味,还是指最其基本的含义,对于历史的记述,翻译成这样都显得不伦不类。
  •     1.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最重要的是这段话: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可以冷静简练地勾绘出来。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好比一个由竹竿构成的保持微妙平衡的网络,用橡皮带紧紧地绑在一起。当太用力地拉动其中一条带子以致断裂时,整个网络就会混乱崩溃。每一根紧紧相连的竹竿就好比生活中与我们相关的一个人,将其中任何一根完全抽离,我们都会混乱、痛苦、直至崩溃,而所有的结点都会暂时松弛。2. 这段话的启示在于:首先,让我意识到,或许我应该客观冷静地简单勾勒一下我的生活关系网,他们将可能把我导向哪个方向;其次,让我意识到,谁的离开虽然会带来混乱、痛苦与崩溃,但是最终还是不得不找到一个新的平衡。原来最亲密的人远离了生活,生活的重心就偏向了另一些关系上。这时候,就要客观冷静地勾勒一下自己的关系网,省思自己的走向。
  •     笔力克制,推荐。
  •     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记录,很喜欢这种问题。这篇是作者的什么论文来着?能这么写很是佩服啊。现在的社会学研究几乎全是定量研究了。
  •     全新的演绎方式,接地气的学术纪录片,错综复杂的中国乡土社会裙带关系,爹牛我牛
  •     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就不可以预料。你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     旁白体,民国范。
  •     小说体和学术论述的结合,读起来像文字版的纪录片。
  •     这个家族1941年后的故事不敢想
  •     习惯这不是一部小说后 越发觉得无论从文笔还是内容上都是上乘之作
  •     中国家族的历史,亦如王朝更迭一样,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短短时间内,阅尽人生如梦。林先生此书,写的是其家族的历史,与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很是相似,但却有着浓郁的中国色彩。聚焦的是一个扎根于乡村,兴旺于经商的家族,让人可以一窥南方中国家庭内部的情形。
  •     命运、家族、时代浓缩成短短的一本书,跌宕起伏,虽无瑰丽的文采,精奇的构思,却在真实性上紧紧攥着读者的心,读来丝毫不逊于一部精彩的小说。
  •     因为一点个人家族的缘故,这本书读得很难受。特别是人际关系的部分。实际上这样的家族并没有完全因新中国的各种运动而崩塌(特别是在福建这样边缘的地方),但是对于像小哥和三哥这样生活在城市的人这样的家族真的是好的吗。
  •     社会背景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沉浮让人哀叹,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
  •     2017.03.24.在去合肥的四个小时上,全书看了大概有3/4,作者笔下的福建古田黄村里两大家族的起伏辗转,风俗习惯、思维束缚,一路看下来,就像是重回二三十年前,再次审视同为宁德地区的我的故乡。故事引人入胜,一场场民俗仪式描写的特别清楚,感觉自己也亲临现场一般,其他人读来可能嫌啰嗦或是无趣,但对于经历过很多相似的场景的我来说,这书真的是最好的一个回忆录,把那些儿时经历过的,现在早已模糊的记忆重新勾起。
  •     民国时期一个福建古田黄氏家族兴衰史
  •     同参《江村经济》和《梦醒子》,类似题材的作品还是太少,更不用说当代的了
  •     只咀嚼出了人物情节的部分,学术深意需要继续阅读吧
  •     有人说人类学就是故事会。林老师示范了如何写一个优秀的故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