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橄榄香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511007308
作者:董桥
页数:242页

章节摘录

  团圆  那年夏天我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到罗马探望老朋友,只住一宵,翌日飞回伦敦。是下午五点多钟,欧洲各地飞来的班机很多,伦敦机场人影熙攘,我拉着行李赶去搭机场专车进城,身边冷不防跳出一个女的挡住我的去路:“这么巧,你也刚到?”我定了定神认出是蕊秋。松松绾起一头润亮的浓发,玉白一张秀脸淡淡敷了一层月晕,嘴唇荡着远山夕照的枫香,唇角轻轻的细纹衬上眼角岁月的影子,韵致依旧动人,出了名的凤眼越见典丽。进城路上她说她母亲去年在巴黎病逝,父亲留下的那幢宅子只剩她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守护:“一对壮年寃家过着老年晒棉被的日子,”她说。“幸好伦敦这个侄女儿懂事,学校放假总会到巴黎陪陪我说说中国话,烧烧家乡菜。前两天急性盲肠炎动了手术,我去了柏林赶来看她。”认识蕊秋那年他们家还在台北,父亲是蒋老先生时代外交部老职员,多年跟随沈昌焕,听说乡下两代做纺织,从来家大业大,一九四八年退到台湾几代人不做事也撑得起金玉门楣。蕊秋父亲是法国老留学生,连独生女儿也送到巴黎母校读书。她读西洋艺术史,毕了业跟人合资在巴黎开画廊,我住伦敦那些年她常去英国卖画买画,忙完正事不忘约我陪她逛美术馆听音乐会。蒋经国上台不久她父亲母亲移民法国到巴黎郊区买宅子做寓公。那期间,蕊秋跟一个台湾留学生结了婚又离了婚,那个小伙子听说伙同几个奸商骗掉她一大笔美金。那年冬天蕊秋独自来伦敦散心,在丘吉尔饭店一住一个多月,随时无聊拉我逛书店买书,上酒馆闲聊。一天,我们在皮卡迪利广场边上一家餐厅吃下午茶,我说婚礼上那个小伙子浑身斯文居然干出这等不体面的事。“你不相信我?”蕊秋柳眉一扬。“好奇而已,”我替她斟上半杯咖啡。“还是彰化的乡下表姐有见地,”她掰开一块松饼敷上奶油细细尝了一口,顺手撩起餐巾沾了沾嘴角。“七十年代让身边一个白脸假斯文坑个半死不活,表姐发誓今生非嫁个土匪不做人,说是吃菜要吃白菜头,跟郎要跟大贼头,睡到半夜钢刀响,妹穿绫罗哥穿绸!今后我专挑意大利黑手党上床你信不信?”她放下半块松饼狠狠拨了拨散落脸上的几绺长发,眼神瞬间荡漾一池春意。翌年晚秋,我舍弃伦敦的生活和工作迁回香港,蕊秋圣诞之前寄来喜帖说她又结婚了,新丈夫是法国人,生态学教授。  伦敦机场相遇那趟我太忙没去看她,只匆匆通了几次电话。我飞回香港前夜蕊秋倒赶来旅馆送了我一本画廊出版的图录,印得很讲究,里头好几幅法国油画我都喜欢,标价都不低。“不要你买,”她说。“你看得上眼我就高兴!”看她甜甜一笑我其实也高兴。蕊秋从来守着一份冷傲,应酬陌生人三分客气七分矜贵,难得笑靥里流露一丝在意,那是蓝色月亮的慷慨了。读完书她给台湾报刊写过许多通讯稿,篇篇几乎都先让我过目。真是天生的作家,下笔清淡而句句圆满,偶然释放几滴冷眼的同情,细读竟也读出朦胧的赧颜。文章写油了往往没了这丝灵气。我舍不得为她动红笔:她更舍不得不认我做老师。那天聊完图录我送她下楼搭车,街灯昏暗,夜风萧萧,蕊秋裹紧枣红披肩搂了我一下说:“来巴黎看我,记得!”  那一两年我无缘再飞欧洲,出几趟远门不外在台北东京曼谷新加坡瞎转,再去意大利法国看山看水看书看画,那是跟蕊秋伦敦别后三年的一个晚夏。她上午十点开车到旅馆接我回她父亲的老宅子叙旧。车子开出闹市阳光破云照亮长长的公路,蕊秋气色飞扬,回眸一笑,媚得厉害:“我又离婚了,”她说,“是去年的事,信上懒得告诉你。”“也好,大家都轻松,”我一点不惊奇。“不愧是开通的老师!”她握了握我的手背。“该找个黑手党了吧?”我说。她瞟了我一眼踩紧油门扭开一曲爵士钢琴,车子开到她家才十一点多钟。那幢宅院又大又老,四周树影森森,大门石阶两边围着一对花池子,蔷薇苍兰海棠都赶在立秋之前吐艳。一位娇小的法国女人开门迎我们进屋:“这位是 Leda,老同学,我的蓝宝石!”蕊秋介绍过了紧紧搂着她深深亲了好几下,说那是她给她取的小名,是神话里斯巴达的王后,天神化成天鹅和她亲热生了波卢克斯和海伦。王后英语法语混着说,大眼睛俊鼻子厚嘴唇六分“先拉斐尔派」画中怨女,吃完午饭说是要赶回画廊见客人了。蕊秋带我到后院散步,地方真大,有点萧条,养鸡养鸭的一处棚圈荒废了,棚子里堆放几件破家具。正中的小池塘芦苇芙蕖长得又浓又乱,池边几盆牵牛花也慵困了。我们走进小小一间玻璃温室,里头几架胡姬几盆热带花卉倒长得袅袅娜娜:“莫泊桑小说的温室,”蕊秋开玩笑说,一对酒靥佻巧得像一阕元曲。“都是 Leda种的,我和她总算团圆了!”她勾着我的手臂走出温室,午后醇醲的艳阳默默照应她的荒园。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董文如董酒,应该是名产……董桥的散文不仅证明香港有文学,有精致的文学,香港文学不乏上乘之作。”  —— 罗孚  “董桥的文字于阳刚之中时时透漏犀利敏锐之风,有时亦颇饶俏皮幽默之口吻,或甚而不免于忧郁羞涩之致。”  —— 林文月  “董桥的《英华沉浮录》是行家写给行家看的小品……珠玉纷陈,文字华夷混杂,仍旧书香扑鼻。”  —— 刘绍铭  “董桥的散文渊源有自,他远承晚明小品的遗风,近继五四白话散文的传统,又借接英国十八、十九世纪随笔的遗绪,在融合贯通的基础上自造新境,从而迥异时流,独出机杼。”  ——陈子善  “余光中炼字而琢句,董桥琢句而雕章;余光中偏重气势,董桥偏重体势;余光中热,董桥冷;余光中语速,董桥语缓;余光中把散文谱成了一支乐曲,董桥把散文成了一束瓶花。”  “董桥的散文,行文与布局最是考究,他思路开阔而又严密,文中征引相当广博,轶闻、隽语与时事,看似东拉西扯,其实左顾右盼,未尝稍离主旨半步,收放之际,深具匠心。他的拿手好戏,就在能以片言数语,贯穿全篇又综合各节,仿佛是三十辐共一毂,许多辐射的光线总能聚到一个焦点上,文中也就经常出现一些华彩段落。”  ——江弱水 

内容概要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出版文集《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等三十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书籍目录

自序
团圆
石湖
樱桃园
喜巧
望江梅
竹园
橄榄香
梨花吟
爱晚居
半生缘
小寒碧斋
紫薇园
无语
杜公馆
鹤顶红
小红楼
远山行
曼陀罗室
简爱
玉琮
一翦梅
念奴娇
啸月轩
月芽山馆
莲房
鲍西娅
待春风
二小姐
平庐旧事
香雨斋
舒老
舒卷
瑶瑟怨
雪莱颂

编辑推荐

  1989年,作家柳苏(罗孚)在读书上发表文章《你一定要看董桥》,使大陆读者了解了董桥其人其文。此后,董桥的文章风行大陆,拥有了无数忠实的董迷。  董桥先生提到自己的创作:“我要求自己的散文可以进入西方,走出来;再进入中国,再走出来;再入……总之我要叫自己完全掌握得到才停止,这样我才有自己的风格。”这样的风格,读者从本书中尽可领略。 

作者简介

《橄榄香》包含三十篇小说,每一篇都不长,字数控制在一千五到两千五之间。他说“情节要淡,情味要浓;记忆要远,念忆要近。”且看题目,《望江梅》,《梨花吟》,《紫薇园》,《鹤顶红》,《小寒碧斋》,都颇有张爱玲式的华丽与诗情。但张爱玲是“隔着几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儿凄凉”,董桥则不然,他从鹤顶红玉石扳指里也能闻到暗香袅袅,说到底,他回忆中的往事充满了温馨的情味。可能是文笔所致,他笔下的女子总是如同工笔画上的仕女,或是像旧式家庭里的闺秀或碧玉,带着一种恬静的个性和出世的气质。而他笔下的往事,风雨沧桑几十年,也恍如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有着过去时代的韵律与风姿。

图书封面


 橄榄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最近读了很多董桥的书,深深的被老爷子的文采折服了,旧时代的文人,学贯中西,下笔浅却用情深,每一个字,每句话都写的那么美,董先生很会讲故事,生于南洋大户,少时于英校读书,然后升学台南成功大学、既然远赴英伦工作,最后又回到香港主编主笔,人生何其精彩,父亲是南洋侨领,喜文,写一首好字,从小要求董先生读古文,读诗习字,父执们也少不了胡适之那样的大家,同辈中亦有傅聪、胡金铨那样的好友。董先生的文字散发出旧时贵族的从容,与多年漂泊异地求学、谋生的冷静,他收集古玩、字画,中英文初版书,兴趣广泛,自己做的书也及其的考究。读他的文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老中国知识分子世界的大门,陶醉于淡淡的墨香之中呢!前些日子跟自己的闺蜜聊天,讲到我很欣赏两种人一个高贵的出身抑或一颗进取的心,高贵的出身使人淡定从容,进取的心让人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董先生是两者兼具,可惜,我两者皆无,所以我的乐趣就是通过书籍音乐电影 聊以自慰而已,通过书籍音乐电影就放佛跟他们产生了某种联系呢,自欺欺人 也自得其乐,否则生活又如何进行的下去呢,这些就是我的快乐源泉吧。我从来不觉得读书有多大用处,会让资产多加一份,会提升你处事的能力等等,所以我读书极不富功利性,且读着、且乐着,在作者与自己共同创建的小世界里陶醉着,足够了。说到进取的心,想到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名利场》,真心喜欢里面的蓓基.夏Feeling普,妈妈是歌女,爸爸是穷画家,一心想凭自己的聪慧挤入上流社会的女人,喜欢她的一点,是她无论遇到何种境遇,被打击,被瞧不起,她从能保持淡定从容,和谐的一笑,鼓足干劲,不多时就东山再起了,同时她对爱人,对朋友总保持着那一份诚恳,对侮辱伤害她的人,也一向宽容以对。不怨天尤人,积极争取而又诚恳的人,一样也是很欣赏的。我的很多关系很好的朋友总建议我说,你可以做这个呀,你可以做那个呀,你要想想你的未来啊,你的发展呀,我真心的感激,我也知道,如果我遇事多找他们分析,根据很多建议去工作,多思考,或许会进步呢,但是很怕“进步”是一个更大的陷阱,进了一步就会有更大的诱惑与激励,有更多的比较,有更多的欲望,就会更加尽力的再一步,持续进步下去,哪还会有时间和心境读书、看电影、听音乐、画画啊,品尝美食,会三五好友,就让我过一天算一天这样下去吧 呵呵周六的时候跟闺蜜去西大听了mba的课,老师很一般不过选的视频很好,美国talk show 女王oprah在 Stanford 2008年的演讲,很喜欢她讲的feelings are really your GPS system for life,还有 When you dont know whatto do ,get still,get very still,until you do know what to do用她的一句话结尾吧,虽然我很不喜欢success这个词,这里就看作人生的丰盛吧Trust your heart and success will come to you
  •     三十多年前我陪英国老朋友李侬到伦敦西郊去看望她的老师。老师七十多了,跟老伴住在一幢破旧的红砖农舍里,种菜、种花、种水果,精神好得不得了,每天早上读书写笔记,案头竖着十几本笔记簿,都很厚,书皮都残破,手迹倒整齐,不涂不改,李侬说老师的字几十年都这样,像他的络腮胡子那么讲究。她说老师早年在学校里教她读文学经典,相貌酷似年轻的劳伦斯,一对深邃的眼神透着忧郁,清癯一张脸长年敷上薄薄的风霜。听说是世家子弟,不求闻达,坐拥满室缥缃,情愿一辈子看书教书。藏书晚年都卖了,农舍里留了几千部陪他老去。那天我们在后园梨子树下喝红酒吃刚刚出炉的面包,还有切片冷吃的腌牛肉和干酪。老师说他去过老北平老上海老香港,印度也住过大半年,写了一本论泰戈尔的小册子。李侬学生时代读过那本有趣的小书,说是笔调像小说,穿插许多老师跟泰戈尔的对话,淡淡描绘诗人一生几段感情际遇。“散文可以写虚,小说可以写实,”老师说,“人生或真或幻,情节宜虚宜实,题旨经营得好就是文学作品。”那一刻,树上几只云雀一阵啁啾,老师说:“云雀叫伙伴到山上觅食!”“你怎么晓得?”李侬皱着眉头问老师。“我听得懂鸟语。”“瞎说!”“济慈也听得懂夜莺的话。”“济慈也瞎说!”“瞎说说得艺术就是艺术作品。”老师那席话我想了许多年,老了还常常想起。人生历程真真幻幻,结识的人与事回想起来果然疑真疑幻,有些情节很像有些情味,当时茫然,此时潸然,真要梳理,那是老师和济慈瞎说听懂鸟语的故事了。有些记忆也像有些念忆,隔了几十年越远越牵挂,恍似普鲁斯特吃烤面包蘸热茶,香气立刻唤回童年往事,先是成就了《斯万之家》里的《玛德琳》一节,渐渐成就了《追忆似水年华》七卷着名小说。陈年的记忆是陈年的佳酿,是普鲁斯特珍惜的真实;酒入肝肠撩起的万般滋味倒是他推之敲之的艺术境界。至于他半生觅访哲思做文学艺术的药引子,那是学养深浅的考验,硬生生抓来点缀反而累事,懂多少煎多少也许还煎得出一碗对症的良药。抱着这样朦胧的心愿,去年夏天我下笔试写小说人生,每星期写一篇,起初一写十几张原稿纸很快填满,晾干了重看,松散固然可厌,写露了等于写脱了分寸,辜负记忆中的人与事,只好狠狠删削,从头铺排,从头誊写,尽量在两千五百字的篇幅里潜心经营:情节要淡,情味要浓;记忆要远,念忆要近,偶尔笔调太像小说还要收一收:“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二十字小里见大,正是短篇小说的范本,我最倾倒。这样酝酿了一段时日,我看破我不必写一株老树,只写树上几片绿叶,我也不必写山中药草,只写云兴霞蔚:故事太浓了担心一媚入骨,我不稀罕。过程很奇妙也很有趣,跟写散文句句都要出处大不一样,甚至文气也不同,舒舒卷卷尽如心意:经历过的“人生”在“小说”的油伞下沿着从前的脚印辨认从前的阴晴圆缺。当然,为了让读小说的人有个依傍,李侬的老师说讲故事的“我”终归是最灵验的定心丸。我试过不用第一人称单数叙述一则恋情,写了一大半连自己都无法置信,赶紧重写,悄悄让“我”穿梭在故事里扮演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这样做了大半年,这三十篇小说人生结集印成一本书,也许只像一扇夜窗里透出来的灯影,昏黄而幽深,缥缈而绵延,不忍细说的终归是后花园瓜棚下几串苍老的乡愁。是从前的人事从前的情味。我都快七十了,再不写转眼一定不想写。这几年我看着当前新进的时代显然越是淡漠了,杂物堆里偶然翻出几张老照片几封老信札反而亲切得要命。前两年在伦敦和李侬坐在她家后院喝茶,一眼看到石阶边荒草中露出几朵野生的小苍兰,我想起那位维也纳老画家,他忽然思念小苍兰的幽香,酒后硬要我们陪他去找花店买一束让他闻一闻。我和李侬搀扶着老先生走了三条街才找到卖花的小铺子,老板娘说都卖光了。老先生一脸沮丧。李侬替他抹掉额头上的汗珠说明天一早替他买一束。三四十年前的事了,说说恍如昨日,连伦敦初秋的微风也跟那时候一样料峭。李侬怕我冷,进屋拿一方小毛毯给我披上:“你是当年那位老先生了,要不要闻一闻小苍兰?”她回眸一笑,脸上岁月的笼纱隐隐笼住年华的遗韵。寒夜校读这三十篇念忆,深感每一篇里的旧人旧事几乎都值得再补写几笔。我想这是写作的人都怀抱的心意。我跟我笔下的人物有感情,运笔之际往往倍觉难舍,恨不得多些篇幅写尽心中牵挂。写完初稿再三润饰的时候,我却又不忍心写得太满,总想着留些私己悄悄藏着也是好的。《团圆》里的蕊秋画廊生意做得兴旺,最近很想到大陆开分店推销欧洲艺术家作品,只怕年纪大了太辛苦。《望江梅》的安布罗斯去世了,詹妮至今守着他们的老宅,说是后园一株江南移植的梅树年年冬天梅花开得灿烂。我最惦念〈竹园〉里的胭姐,她给我的信都在,心细笔细,白话文像张爱玲,只怕不该随便发表了。托斯卡纳山乡橄榄园我喜欢,那篇《橄榄香》题目朋友都说好,不妨做小说人生初集的书名,聊以追念前几年妇科重病仙逝的姬娜。《爱晚居》登出来我寄剪报到美国给杏表姐,她读了高兴,开玩笑说我其实还可以把她写得再浓些。写《紫薇园》那两个深宵我无端想起五十年代郑慧写的紫薇园的春天和秋天,写得真好,谢老师读得出神。《无语》我笔下写的是方先生心中想的是云姑,微微染尘的淡彩仕女,一生秀媚,一生孤寂。如果说云姑是迷蒙的春月,《鹤顶红》里的庞荔倒是十月的艳阳了,藏着那枚鹤顶红扳指我藏了庞荔初放的暗香。《玉琮》本想好好写南洋山乡荷师娘那幢荷兰殖民时代大宅院,懂建筑学的人都说那是古迹,可恨没有照片,记忆又残缺,黯然放弃。荷师娘其实很凶,远不如她给我的玉琮温润。《莲房》里的章嫱旧诗词造诣极深,作品连我的老师亦梅先生都惊艳,说是他们几个写诗填词的老头子都写不出她的心思。天赋如此,教是教不出来的;她的室名叫莲房已然绝妙。章嫱会用电脑,年来在网上读遍我的文字,她说写得简洁跟写得好一样难,难怪毛姆说"to write simply is as difficult as to be good"。她说她期待我晚年的作品就这样简洁下去:“老人以淡为贵,活得清淡,吃得清淡,写得清淡,那是寿征。”我真想她。二〇一一年一月庚寅大寒翌日
  •     难得沪上这个原本四季分明的城市有了一个长秋,阴历九月的秋光里,一切皆让人欣喜,新着茉茉家候制旬日的植绒纯色孔雀蓝长袖旗袍坐在阳台,小口抿着玻璃小碗里绛红色的茶,那是源自小圆茶桌上一盏玻璃小炉架中,一朵凝住了焰花的茶蜡焰尖顶儿,正温温加热的一壶罗汉果花,罗汉果花之味甜,香味却似茉莉花,以此茶慢慢抿来,优哉游哉地陪读董桥的《橄榄香》,偶尔答复闺蜜问候的短信,声称此刻此际此茶此书,正是小妇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入得董桥书中的情景剧了,博来闺蜜几句恶毒妙语,大乐不已。《橄榄香》这四字,读来有橄榄之清朗淡香,咀嚼一下却丝丝酸涩苦辣,待得回味上来,却并非仅是香甜,董桥要的便是这样的滋味,名为念忆,虽然他写的那篇“橄榄香”是“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故事,其实,一篇篇写下来,也就是将过往之历练一一回忆,只不过润色上更为故事化而已,短短的小说里,他所遇之苍茫,所见之沧桑。说来半百年之岁月,赤县华夏之地,岂止“苍茫”与“沧桑”二词可描绘?掩书之际,便可见董桥先生不过是轻捻几许人儿,盈盈做纸上之舞,以慰藉岁月罢了。小说么?依然是他那些珍藏珍玩的展示吧。如何有这一番结论?盖因素日里读过的董桥书文,其笔下的古董、书画、藏书等,入得我眼过尽我心,尽皆写人:玩古董的人儿,写书画的人儿,藏书的人儿。于我眼中,董先生写收藏等皆如写小说一般,而今手中这本名唤《橄榄香》的小说集,便应是董先生驾轻就熟的一番轻盈飞舞,然而,董先生却说了:“情节要淡,情味要浓;记忆要远,念忆要近,偶尔笔调太像小说还要收一收。”却显得举重若轻了。笔底人儿,纸上故事,随遇不得安,随缘却得情,都是忽忽人生页码,上天翻得过去,有情有义之人却翻不过去,南洋漂泊,港九流徙,处处微微痛楚,即便有结尾温馨之“喜巧”亦有其父放掉祖传藏玩之微妙背景。董桥就这么翻不过去地将那些人一再展现,轧出一枚橄榄之香,也成为一缕酸涩苦辣,脉脉得一抹无奈之莞尔,酽酽出一场无常之哀戚,令读者跟着唏嘘不已。素爱读小说的我,深爱读短篇小说,天长日久,深知长篇构架不易,写作却比短篇容易,起伏力道掌握相对简单些,而短篇构架易,写作不易,起伏力道掌握不易,窃以为,短篇写好难于长篇。董桥2012年付梓的短篇小说集,自然期许蛮高。一页页翻来,触感是与牛津版一样的精装布面,却也处处皆如他所言——人生小说,只是不曾超越他所写随笔下之人之事,其实,那也是人生小说,或曰:人生散文吧,此书与之无太大差异,略略地让我有些微微遗憾。秋光里,海上凉风,蓝天白云,金风清爽下,桂香却甜甜腻腻,手中董桥的文字也总被称作“浓艳”“腻”,每每见到这样的评语字词,便想起来外祖父曾说过的,沧桑需向浓艳看,品行皆因平淡知。不知董桥若有机遇得识外祖父,他是否会欣喜一番?而在我尚未厌倦董桥之前,这份所谓的“浓艳”我定然还将继续爱下去的。不然怎对得起我可如此以他的语气写此文呢?!【原文地址】网易 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2105102157337/天涯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662960305&PostID=47988012&BlogID=150117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董桥的文字是那种淡淡的美,正如口含一枚橄榄,品味那种溢出来的清香一样,书的包装也很好,很是精美,值得收藏
  •     一句话,喜欢~
  •     先看的吐槽后看的书。感觉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     写的和他的纪实作品感觉一样,如果不说我不知道是小说。
  •     这是董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最喜董桥之品书说人~
  •     好书,令人感怀。
  •     老派的文字,精致讲究,文字清减克制,清风拂面
  •     董桥和他那些冷艳高贵的朋友,真是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     从旧时代里走出来的文和人,三句话不离本行,所有出场的人物几乎都能说得一口流畅的英文,叫人厌倦极了。
  •     喜欢老先生的优雅做派,喜欢老先生笔下的旧人旧事,也就忽略了浓情软语的腻耳,下一本应该是清白家风。#读完一本书,除开收获的快感,还会有别离的伤感,就像活过的这一生。#
  •     满篇才子佳人,写得应该还行,但还不到看着书的年龄。
  •     这是一本有风格的文集,文字有风格,叙述者更有风格。
  •     本书作者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其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因而深获海峡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橄榄香是董桥三部经典作品之一,另有景泰蓝之夜和清白家风。《橄榄香》包含三十篇小说,每一篇都不长,字数控制在一千五到两千五之间。作者说写这种一篇极短篇小说的自我要求,过程很奇妙也很有趣,跟他以前写散文句句都要有出处,大不一样,甚至文气也不同,舒舒卷卷尽如心意:经历过的“人生”在“小说”的油伞下沿着从前的脚印辨认从前的阴晴圆缺。一篇接着一篇,作者这样潜心经营了近一年,《橄榄香》才呈现给读者。从前的人事,从前的情味,每一篇里的旧人旧事,本来就是作者或浓或淡的感情,运笔之际往往有时难离难舍,恨不得多些篇幅写尽心中牵挂。但作者毕竟不忍心写得太满,想着留些私己悄悄藏着也是好的。
  •     读一两篇还可以,多了齁的慌。一两篇是雅,多了就作。唉。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老觉得别人三观不正。
  •     全是美女不喜欢,个个风流不喜欢,文风散漫到主语时见错乱不喜欢,文笔也不大喜欢。幸而冯唐说,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     书质真心不错 ?
  •     文笔气息读来惬意美好
  •     读了这本书,就像含了颗橄榄,回味绵长,之后,我喜欢董桥所有的作品!
  •     董桥确实不宜多看。
  •     还没怎么看,但是书皮很吸引人。淡淡的香味,还是布的
  •     读完自序就快忍不了..唉注定跟喜欢董桥的人做不成朋友。
  •     这些故事让人不断想起纳兰妙殊的书评《董桥和他高雅清贵的朋友们》,确实就是这种感觉。书中反复出现白发老人身边伴着比他小二三十岁的红颜知己,年华老去的美女们还大都喜欢时不时地在语气上行为上和作者来点小暧昧,看着真让人难受,也许老人的心思是不同的,也许这些故事最适合董桥的同龄人来看。
  •     我头一次看了一本短篇小说集之后记不清哪个故事讲什么,我真是老了,要买点保健品补脑。
  •     标准董桥的书,香港散文里董桥的文字最雅。
  •     装帧设计太有感觉了 内容更是没的说啊
  •     忒傲娇,有趣
  •     人情味很浓,念物即念人。
  •     好多年前,罗孚说“你一定要读董桥!”,过了好多年,冯唐说“你一定不要读董桥!”。但是,董桥毕竟有董桥的好,不管他是甜腻还是温柔,自己读着觉得不错就行,别人说什么,说吧,关我鸟事!
  •     装帧精美,印刷质量好,太喜欢了!
  •     最爱董桥,细细读,慢慢品,淡雅清芬,精美绝伦。
  •     果然”清贵“的要命,民国闺秀
  •     ★★★
  •     民国人物风情
  •     送给朋友了,他很喜欢,布面的封面,很有特点。
  •     老人家写回忆里的人,只有欢喜。
  •     好书,居然买重复了,送人啦!
  •     很好的书,包装也很好,是布面的,拿着很舒服,再细读书更享受。
  •     这本书比一般的书小些,字体却很大,是不是考虑到老人家阅读方便。不过装帧是褶皱布面,一丝不苟,内容喜欢。
  •     董桥的小说人生集,在这个回忆旧人旧事的集子里,他以个人的经历和知交故友的故事,串联起对人生历练、世事沧桑的感慨,字里行间处处凸显人生的智慧、从容和豁达。。。不过,和写《中年是下午茶》《藏书家的心事》那个董桥还是很不同。
  •     12年2月1版1印 这三本书除了贵没有别的毛病
  •     还没有看到内容,以为是牛津出版社的繁体版本,结果是海豚出版社简体版本,想看繁体版,有点遗憾!
  •     香港散文,董桥一人独秀。
  •     书品相极佳!爱不释手!
  •     一直细细看到《橄榄香》便觉中饭的油腻了。后面命名也未觉心意,草草看完,也没有记下什么。
  •     回忆是留住过去的点滴或好或坏的时光?
  •     比港版便宜多了
  •     很喜欢,很安静很能静心的书。
  •     久闻大名,这是初读
  •     故事是颇有巧思的,篇幅短,适合旅途中阅读,随时可以拿起放下。但看多了难免会腻,老少配、师生配几乎贯穿始终。女性角色大都是同一种风格--才情不浅、相貌不输。大抵你国的直男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病。
  •     不见美人心有大憾
  •     打算每天看一段,总觉得这种书一次性都看完了就没有感觉了。好喜欢红色绒面的装祯。那个年代的文青和森系人
  •     董桥的书,一如既往的稀饭
  •     橄榄香是一本好书!
  •     仅为装潢
  •     看完只有一个感想:我是文盲
  •     故事平平淡淡,对女性描写偏古典化。
  •     老先生文笔清贵,实属难得
  •     读到后面很腻。
  •     我原来跟人借了一本的,跟我拿的那个一样,纸质很棒,收到的时候真心很兴奋哦。
  •     不知道为什么,董桥的书总是有点贵。
  •     董桥经不起细读,学学遣词造句即可,文中深意不必多求,也就那样罢了
  •     布封面,仿佛有淡淡的香气,感觉很好
  •     颠覆了小说的传统概念,这样的文章,算不算小说已经没有意义,读者喜欢看就好
  •     老婆要的,不错。
  •     精装的挺不错,内容也很喜欢。这是买的第一本董桥的书。纸质摸在手里的感觉,太棒了。哈哈,我是不是有点没见过好书的土样。
  •     很喜欢书的封面设计,本书值得一看
  •     书的质量超级好,精装布面封皮,纸张很厚。其文字既清淡如水又深刻隽永,真是喜爱极了。
  •     那种收的紧紧的勾画却轻轻的感觉确实挺喜欢。“XXX得不得了”的句式确实挺多的哈哈
  •     虽然董桥的书,大致上都是一个调调,可还是喜欢看他写的旧事。毕竟在大陆,几乎没有这样的作家。而偶尔有的,写的也非常的像暴发户。
  •     很多年没有读过这么干净的文字了!读董桥,就是读一种人生,一份阅历,一种境界。一口气读完了董桥在国内所有的发行书籍。
  •     橄榄清芬竟是梨花海棠的故事,民国文人与老派闺秀。男人至桑榆晚景,克制自持也罢,叶公好龙也罢,到底还是点到即止的好。自视素淡清致,实则刻意骄矜,一点真情诚意都不肯放进去。
  •     满堂宾客
  •     悠然的旧时岁月
  •     清新淡雅 如果有中华书局的那样排版和书页就更好
  •     三星半,这个人有点蒋碧云的故事设定混合亦舒的不好好说话气质。文笔当然还行,但是感觉作者非常端着,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非常贵气,清贵那种,有底蕴那种,实际上感觉是亦舒的喜宝那种。
  •     就像一道名菜,色香味俱全!
  •     全书缺乏大时代感。作为小说,则缺乏冲突思辨;作为散文,则缺乏意境韵味。书里的人物,多半是富裕家庭走出来的具有留学背景的才子佳人,同质化严重。作者描写美人惯用同类型的说辞,让人感觉美人虽美但却缺乏个人魅力。整体说来作者文思偏于匠气,全书有股小团体互捧的味道。
  •     像巧克力酱,吃多了会腻,但终归读下来还需翻翻字典,老旧用法多,摹人物是章回小说写法,美,但无法想见其人,写故事短则短矣,终究是散文笔触,摸得着旧学功底,又雅好古玩,清贵得不得了。闲来可戏仿。
  •     装帧印刷都很满意,价格很好。这一组都不错,先读了橄榄香,30个短篇小说,各个精致典雅。喜欢至极。
  •     包装超精美,内容超好看
  •     这本书的封面是布面的,装帧设计也很精美。
  •     看了一点,感觉不错,一直都非常喜欢董桥的书,清爽,恬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的装帧也非常漂亮,值得收藏。
  •     垃圾,无病呻吟,花里胡哨的文字
  •     纸张、装帧不错之外,翻开书页,还夹杂淡淡书香与墨香,不只是有意为之还是董先生的墨迹越发淡雅、清新了呢,还是交由读者慢慢品评吧
  •     亦真亦假,如传记似小说,用一个个身边人的故事,折射世间的起起伏伏。喜欢董桥的文字,简练清淡,回味绵长。
  •     模樣都差不多,也真是受夠了。雖說還沒到了認為讀他浪費了時間的地步,但是也差不多,所以慶幸是在書店看的。
  •     不知道这部书里的作品是不是真如董老所说的是小说。如果仅当这个来读还挺好的。但如果是真的又没有隐去真实姓名的话,总给人一种挖别人墙角的感觉。
  •     装帧很漂亮,但开本小了点
  •     酸腐恶劣的趣味是文笔无法掩盖的令人生厌。
  •     书很不错,拿在手里很有感觉。
  •     小说人生集。
  •     也是无意中在别人的博客中提到董桥,买来一看,是自己喜欢的风格
  •     董桥小精装,装帧印制皆美。
  •     然而喜欢董桥的匠气。
  •     很精致的封面
  •     短短的故事,适合断断续续的阅读。每一个故事里有一个独特的主角,也许是成功的也许是落魄的,但是总之是感人的。
  •     董先生的文章似美酒,看得我醉了。。。
  •     翻毕念念回味时,嗅得一丝橄榄香。
  •     悠悠的,情很浓。
  •     该是喜欢的,待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