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国》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阅读美国

出版社:福建教育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33452254
作者:刘再复
页数:209页

醉卧草地(选自刘再复《阅读美国》)

偌大的美国对于我只意味着一部可阅读的书本,一部可供我思想云游的草地。草地如此神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醉卧草地十年前,我写过一篇名叫《草地》的散文,说生活虽然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有一箪食,一瓢饮,一片草地就够了。没想到,现在买了房子,自己也拥有一片宽阔的草地,不仅可以在草地上干活,还可以在草地上读书,睡觉,作梦。在草地上沉思的时候,感觉只有一个,也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述:幸福极了。我想不出有其它的日子、其它的瞬间比醉卧草地时更加幸福。所谓幸福,就是对大自由与大自在的体验。此时此刻,没有人干预我,没有怀疑的目光看着我,偶像、世相、幻相、官场、商场、名利场全在遥远的地方,身边只有无声无名的小花、小草、叶子,陪伴我的是清朗的阳光和最质朴的生命。草地帮助我展开新的灵魂之旅,帮助我放下许多难以释肩的重负与浊物,帮助我赢得天空的大明净与内心的大明净。草地如此神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来到美国这么多年了,来干什么?革命吗?谋生吗?发财吗?争取名声与光荣吗?都不是。过去说,广阔的美国对于我只意味着一张平静的书桌,今天还得补充一句,偌大的美国对于我只意味着一部可阅读的书本,一片可供我思想云游的草地。在草地上我几次想起普希金的《致大海》,想起他把大海命名为「自由的元素」。不错,大海就是自由的图腾,所以我才写了《读沧海》。而现在,我发现了另一个自由的元素,分布在辽阔大陆上的自由元素,这就是草地。很奇怪,一坐在草地,我的思想就会像波浪汹涌。这是丢开书本的自由驰骋。神游开始了,云游开始了,我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正在告别往昔的状态。往日从书中读到「大隐」与「小隐」的概念,说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市,而我要给大隐重新定义。大隐逸者就是云游者,他不管在山林,在朝市,甚至在宫廷,都是隐逸状态。因为他始终隐逸于内心之中,隐逸在自己所创造的一片精神园地里。草地对于我,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草地是他人不可随意踏进的领域,唯有松鼠、云雀、蜻蜓可以来作客。很早就记住庄子的「与天地独往来」的话,但不知如何实现。这回斜卧草地,望着蓝天白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草地上我获得一种生命的沉浸状态,灵魂一直往内心深处走,想得很深,也想得很远,走到最深处时,便与宇宙相接。生命本就和宇宙紧紧相连,后来才被知识、理念、语言隔开,这回沉浸于草地,排除了中间物,便与天地直接交游了。也是在此时,才感到宇宙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宇宙。愈生命,愈宇宙;愈宇宙,愈生命。过去曾误认为历史语境、家国语境大于生命语境,这回才悟到事实正相反,完全是生命语境大于家国语境。此时生命就在无边无际的大苍穹中遨翔,扶摇直上九万里原以为是神物的本领,其实自己也可得此大自由。逍遥游,本来就是人生的应有之义。那些否定隐逸权利与逍遥权利的理论,我不再相信。常常是中午一点,妻子在阳台上叫「吃饭」,可是我一点也不饿。要是在别处,一过午我就饿得慌。显然是草地给我注入了能量,否则精神怎么这样好,满心都是思绪。思绪到了溢满的状态时,便觉得文字的无力。有什么辞章可以表达我在草地上的感受呢?一开口、一着笔就觉得语言的苍白。难怪中国的禅宗大师们要放逐概念。过去说古希腊安泰以土地为母亲是神话,这回知道每个人都是安泰,躺卧在草地上时,显然吮吸了母亲的能量,否则,怎么不会感到累和饿?童年时代,我家附近也有一片翠绿的草地,可是我辜负过它,不知道应多仰仗它去吸取更多的阳光与星光。今天我走过风风雨雨,知道草地是什么,不会再辜负它了。我将在这里不断开掘自己的生命。醉卧着是沉思,不是沉沦。二OOO年六月五日

《阅读美国》后记(刘再复)

《阅读美国》是我在海外写作的散文系列《漂流手记》的第七卷。二〇〇二年首次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此次得到福建教育出版社准备印行给祖国的读者看看,这自然是值得高兴地事。为此,我特别把去年在澳门大学的讲演(题为《美国的意味》)整理出来,还新写了一篇《奥巴马童话——美国腊月天的“三言”》,使集子带点当下的气息。集子中的文章有的写于几年前,有的写于几十年前。我出国已近二十年,在这段岁月里,我大部分时间居住美国,但也到瑞典、法国、加拿大、日本、台湾、香港等30个国家和地区游玩和讲学,在东西方飘泊,心绪难免浮沉。但为了给自己的心灵留下见证,所以此次在国内印行,我对所有的文章都一字未改。如果读者朋友们发现其中有不妥之处,请多鉴谅。临末,我要特别感谢推动此书出版的刘文华、周青丰、董曦阳等年青朋友,他们让我对故国故人又增添了一份眷恋。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日美国Boulder

奥巴马童话:美国腊月天里的“三言”(《阅读美国》选摘)

美国第44届新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在新历一月二十日举行,这日子正是中国旧历的腊月(十二月),离春节只有五天。这一天不仅天气很冷,而且又是美国经济严寒的冬季,因此,我们不妨称它美国腊月天。在美国的腊月天,人们谈论的只有两个主题,一是经济海啸;二是新总统奥巴马。像在谈论神话,前者讲旧神话的破碎,后者讲新神话的建构。我不喜欢政治,但喜欢神话。电视台的“好莱坞明星生活”专题节目,也把奥巴马和他的太太米歇尔以及两个女儿混同电影明星,展示第一家庭的各种生活细节。被好莱坞节目这么一淆和,我更是把政治舞台和艺术舞台打成一片,观赏总统选举与新总统就职,就像看电影。充当政治的局外人,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我始终不情愿加入美国国籍,只拿美国“绿卡”(长期居住证),为的是守住中国护照,我把中国护照视为最后一片国土,有它在,血脉深处就和暖一些。然而,我作为一个思想者,又必须超越国界进行思索,守持的是思想者部落成员和世界公民的眼睛,用这种眼睛看美国、看中国、看世界,比较轻松。看看说说,说说看看。看看而已,说说而已。尽管轻松,但还是一种天然地选择倾向,只是选择的标准也是超功利与超政治的。例如,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配角佩林)与奥巴马(配角拜登)的竞争中,我天然地站在奥巴马一边,希望他胜利,这原因只有一个,他年青而富有活力,至于他的核心概念:Change即改变美国我并不太相信也不在乎。麦凯恩虽然老实,但也太多老相,看着他,总是想起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拒绝连任时说的话:我牙齿掉了,让一个掉了牙齿的人去领导一个伟大国家是不合适的。我对麦凯恩的印象也不错,可是他已七十三岁,恐怕也早已掉了牙齿,只是他不告诉选民而已。我的大女儿剑梅和女婿黄刚,生活在美国主流社会中,自然参加选举的,剑梅投的是奥巴马,黄刚投的是麦凯恩。但女婿也担忧,说如果麦凯恩当了总统而因年纪太老而病故,按宪法规定接任的副总统佩林,实在太保守,按其宗教观念反对堕胎,反到连畸形胎、病胎也一律不能堕,自己的手上还抱着一个残废孩子。前年我们一家坐大油轮到阿拉斯加去看冰川,才知道正在担任州长的佩林像是个镇长,因为整个阿拉斯加州除了山脉之外,只有沿岸的几个小镇。不过,她年青美丽,像电影明星,我还是乐意听她演讲的,只是感慨她没有奥巴马那种才华飞扬的魅力。我喜欢奥巴马,除了他年青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确实聪明至极,像是从大地上突然冒出来的黑金猴,不仅口里念着“变”字,而且酷爱读书。凡是好学的人,我都有好感。美国的报刊称奥巴马是少见的“有学问的总统”,不仅喜欢读政治学、经济学的书,而且喜欢读文学书,阿根廷的报刊说,奥巴马在大学期间就熟读博尔赫斯与科塔萨尔的小说,他当选总统后与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通电话时就说到这两位拉美大作家的名字。奥巴马本人的著作《父亲的梦想》和《无畏的希望》,既有思想又有文彩,既无媚俗的矫情,又无媚雅的酸气。此次美国人格外关注总统竞选,说到底是关切自己在经济衰退中的命运。而我尽管用读书看戏的心态看美国,但二〇〇八年的经济海啸,也使我震动,加上美国总统选举中候选人和选举人面对生存危机的应战声音,我也不由自主地再次想想美国事与天下事,并借用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之名,记下三则世事所启迪的事理。(一)喻世明言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整个地球布满鲜血之后,产生三个大结果:一是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二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对峙;三是美国的崛起。二战的战火没有在美国的本土上燃烧,而且战争中和战后它输入了来自各国的第一流的脑袋,包括爱因斯坦的脑袋,这种大聪明从根本上强化了美国,使它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这次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一下子就把美国打击得“头破血流”,股票市场上的道琼斯指数从一万四千点降到七千多点,比“九一一”事件后的指数还低,到处都在呼救,连象征美国工业的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特)也声称只能苟延残喘,支撑到明年年中,其呼救的笛声更是惊心动魄。危机中市民们心理太脆弱,圣诞节前夕,竟发生抢购Wal mart stores的便宜货而踩死一个雇员的丑剧。美国是世界经济的“老大”,老大一出事,欧亚的老二老三们都跟着倒霉。一打开电视报纸,就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天文数字吓得目瞪口呆。几千亿、几万亿美元刹那间蒸发掉了,接着又是几千亿、几万亿的救市计划。这些天文数字是从哪来的?是怎么算出来的?拿出千亿万亿的救世主是谁?他们从什么地方弄出这么多钱?我们这些书生真不可太关心,一关心就会道及这个世界太荒唐、太古怪、太不可思议。在美国盛世的危机中,我脑子里老是旋转着“脆弱”二字,想到的全是“脆弱”的真理:不仅人是脆弱的,国家也是脆弱的,现代化体系也是脆弱的。前几年,有一次纽约突然全市停电一天,结果整个城市立即天昏地暗,冰箱冰柜里的鱼肉变味已不足一提,有位居住纽约的朋友告诉我,停电时他正在地铁里,那一刹那突然停车,然后就是一片黑暗和黑暗中的惊慌的叫声。怎么走出地铁?什么时候能走出地铁?是黑暗中的生命共同的焦虑。朋友说,那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地铁就是地狱,唯一的期待是走出地狱。整个世界的现代化体系看起来异常庞大,可是它所依赖的电、石油、飞行器等等,无论哪一项出问题,都会产生整个现代化体系的雪崩。这次停电事件发生后,我才明白,纽约是强大的,但纽约又是脆弱的。我在《红楼人三十种解读》(《红楼四书》的第三种)写了一节“玻璃人”,指涉私评论的主要对象是王熙凤。人们都知道她强悍的一面,忘记她“脆弱”的一面。李纨说她是“水晶心肝玻璃人”,很少人注意到。所谓玻璃人,就是外强中干的脆弱人。王熙凤得势时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真像铁老虎,可是一听到皇帝的锦衣卫要来抄检贾府的消息,第一个吓得晕死过去的就是她。这个王熙凤,归根结底是一个纸老虎,一个玻璃人。其实,不仅是王熙凤,凡人都有极脆弱的一面,英雄也如此。人既经不起打击,也经不起诱惑,甚至经不起一点挫折、委屈和孤独。关于人的脆弱,过去我就写过相关文字,而此次经济海啸之后,才明白国家也是脆弱的,至少可以说,有其很脆弱的一面,即使像美国这样强大的国家,也有像玻璃那样容易破碎的一面。当然,美国是百足之虫,被击倒了还会爬起来,但是,此次海啸之后,恐怕也应当多一点自知之明吧。倘若敢于承认大帝国也可能是玻璃国,那就算是有了进步,灾后才可能有新的稳固与发展。“自明其脆弱”,时代正在发出这样的喻世明言。(二)警世通言此次奥巴马能中选总统,固然是他本身才华过人,极为聪明,但也得益于前任总统布什的声名狼藉并给美国造成巨大问题从而也造成响应奥巴马“变革”的时代条件。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的重要使命就是给布什总统“擦屁股”,至少擦两年。布什是出身于望族的世家弟子,胆子比较大,可惜缺少奥巴马的才华与文彩,更要命的是胆大带来的专制武断,使他选择了战争。两伊的六年战争,已让美国投入了一万三千亿美元,相当于九万亿人民币。如果这笔钱能投入教育或国计民生,那将意味着什么?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固然是个令人讨厌的专制蠢人,但有他在,才能牵制伊朗而赢取中东政治生态的平衡,真聪明的美国战略家应当知道,没有萨达姆也要制造一个萨达姆。但小布什偏偏要拿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发动战争,结果是让美国的旺气元气一天天在那里消耗掉。笔者关注战争是因为从内心深处憎恶战争,憎恶政客们制造大规模的血腥游戏,关心的不是经济数字,而是无法计算的鲜血总量。托尔斯泰和甘地在我心中之所以永远灿烂,是他们守持一个真正酷爱人类的非暴力的政治原则。“勿以暴力抗恶”,这一真理多么美啊!二〇〇一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出二十世纪地球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是爱因斯坦、甘地和罗斯福。甘地无愧是伟大的人物,他创造的非暴力绝对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精彩,是颠簸不破的、像星空一样灿烂的永恒真理。世界上的争端、矛盾、冲突,永远都会有,但用流血战争的办法来解决不是好办法。世上没有什么争端不可以通过对话、妥协、调和来解决的。有些政治激进论说:思想观念的分歧就不可以妥协。不对,这也可以妥协。无论是基督教思想、儒教思想,还是伊斯兰教思想,都是巨大的思想存在,都是应当尊重的大文化存在。诸教诸家只能谋求和谐共存,不可心存一个吃掉一个的幻想,更不可能企图以自己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去统一全世界的存在方式与思维方式。有这种企图,就会导致流血导致战争。六年来,美国在两伊上的行为,给美国带来的困境,但也给人间带来“兵者,凶器也”(老子语)等警世通言。(三)醒世恒言面对小布什总统留下的就业、医疗、教育、环保、反战声浪等“烂摊子”和经济危机等巨大问题,聪明的奥巴马组织了一个包括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在内的强大领导团队。此次组阁,说明奥巴马的选择不存私心,不存种族与政党的偏见,只要有真品格真才能就可以进入他的核心。原国防部部长Bill Gates虽是老牌共和党人,但被奥巴马邀请留任,此举很不简单。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奥巴马还找到自己的两个前任榜样,实际上是两个精神基石,一是林肯总统,一个是小罗斯福总统。林肯是为了打破美国种族分别而献身的英雄领袖,出身于黑人的奥巴马高举他的名字意味深长而且天经地义。他此次竞选举起的是“变革”大旗,而罗斯福总统就是变革的伟大先驱者。这位总统引导美国走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功高盖世。在他的主持下,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法案,包括《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社会保险法案》、《税收法案》等,而且还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和工程振兴署,使联邦失业救济成为半永久性的措施。笔者因为在美国校园里工作,纳税超过十年,二〇〇六年年满65岁,因此也得到退休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这就是一九三五年《社会保险法案》的泽溉。我常与朋友说,这种社会保险,乃是资本主义体系中社会主义因素,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正是强化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政,即凯恩斯主义的新政。苏联、东欧体系解体后,主张绝对自由经济的海耶克(《通向奴役之路》的作者)红极一时,现在已经失去光芒,奥巴马的新团队更不会理会他的思想,也不会走里根、撒切尔夫人(英国)的路。奥巴马选择罗斯福作为自己的楷模,无论是在改革精神层面还是在改革的实际层面,都是符合逻辑的。笔者相信,随着奥巴马走上历史舞台,世界范围里的思想界、理论界将会获得一种重新研究资本主义的动力与兴趣。笔者对经济学一窍不通,不敢妄言。但由于奥巴马的刺激,也意想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非水火不容,并非注定你死我活。罗斯福明明就在资本主义里注入社会主义血液,邓小平也明明就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里注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保障乃至社会主义也就是给穷人和老弱病残多一些福利,以使多数人能过平安日子也能对未来有个从容的期待。我在一九九二年和九三年之中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一年”,才多少明白一点私有制国家的高福利政策是怎么回事。在我女儿阅读的瑞典历史课本里,课本编写者把自己称作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被称作共产主义国家。瑞典确实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注入大量的社会主义机制。福利极高(每个人都可享受医疗保险和失业补助)。但税收也极高。教授的税收达到工资的65%。这种高福利的政策很人道,但也使社会缺少活力。难怪有些电影明星要往美国跑。人类社会充满困境,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困境。奥巴马强化福利的政策。它的罗斯福火炬能否照亮未来的道路:人们都在观望着。大改革是非常艰难的事业,它比暴力革命麻烦多了。在艰难面前,奥巴马是否有足够的魄力?这是人们心存的第一疑问。其次,奥巴马是否能掌握好改革的分寸即所谓平衡点、适度点?这是人们心存的第二疑问。我只是个旁观者,只观望,不操心。但毕竟是个思想者,观望中想到:这个地球,从自然地理的层面上看,它由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澳洲等几个大板块组合,批评了欧洲中心论之后,文明人类已不对任何一个板块存有偏见。但从历史文化层面上看,这个地球则存在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至今仍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三个主要板块。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属于野蛮板块,且不去说它,现存的这三个大板块该怎么评估,该怎么相处,恐怕就不是野蛮与反野蛮、进步与反进步等本质化描述可以解决的。冷战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压倒一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势不两立两大营垒,只能一个吃掉一个。现在看到,“你死我活的哲学是行不通的,还是“你活我也活”比较好。大家按照不同的方式活着,取长补短,合生存、温饱、发展的大目的就好,诚如邓小平所言,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懂得“走自己的路”,才是大聪明。人类进入文明史才三、五千年,时间很短,总体说来还是幼稚的,一切存在方式的选择都不能说已经呈现绝对精神,只能说是试验而已。各种不同的社会板块都有试验的权利,尊重这种权利,应是二十世纪争斗之后留给后人的醒世名言吧。奥巴马是否会带领美国穿越海啸创造奇迹,我们且不作判断。他当总统才一个月,民望调查就从76%降到67%,克林顿批评他就任后的讲话太少积极得、提气的语言。看来,未来的路是极艰辛的。但是,无论如何,一个从芝加哥黑人底层社会走出来的年仅四十多岁的年青黑人,竟能当上阳光下最强大国家的总统并开始挑战历史,这本身就是奇迹。笔者阅读美国这部大书,读到奥巴马,像读到一篇出奇的童话,虽是童话,但毕竟是新的篇章。写于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一日 Boulder

《阅读美国》序:用生命阅读美国(刘剑梅)

父亲(刘再复)常和我说,作家大约有三类:一是用头脑写作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的;三是用全生命写作的。他说他最喜欢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也喜欢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其实,这种分类也可用于阅读。父亲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阅读虽然也用头脑,但多半是用心灵与生命。更有意思的是,他在观察大自然与社会时,也喜欢用读书人的生命视角。出国前他写《读沧海》,把海洋视为大自然不朽的经典,真读出新意。出国后他又把美国和世界作为一部大书,不断阅读。阅读时表面上看用的是头脑,实际上用的是生命。用穿越过艰难岁月的生命阅读,用滚过泥巴、滚过革命风烟的生命阅读,用被饥饿煎熬过的生命阅读,和我这种纯粹在书本里讨生活的人阅读相比,的确会读出不一样的东西。我陪父亲到华盛顿参观杰弗逊纪念馆,同样面对墙上杰弗逊总统的名言。他读后就激动不已,就抄录,就「硬译」,就按照他的理解用中文表述给我听:「在人类文化的大书中,诚实是它的第一篇章」,「在美国的字典里,没有绝望二字」,「我向上帝宣誓,我憎恨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于人类心灵的专政」!经过父亲的表述,这位已故的美国总统的思想更带情感色彩。如果不是用生命阅读,绝对不可能如此进入角色。和父亲一起站在杰弗逊纪念馆两个多小时,才明白用生命阅读是什么意思。我记得少年时读小说,还常为书中人落泪,那时尚能用生命参与阅读。到了美国后,读书为了获取硕士、博士学位,满脑子是概念与逻辑,阅读时与书中人物情感拉开距离,反而只用头脑不用生命了。看到父亲年龄大了,阅读人间还有一股生命激情,真是觉得父亲童心未泯。因为保持着好奇的眼睛,所以他的《漂流手记》才一本接一本。《阅读美国》应当算是第七卷了。中国的大门打开之后,到美国的学子和各类人员愈来愈多。凡是到过美国的,都乐意谈论美国。尽管对美国的认识差别极大,有衷心喜爱的,有十分失望的,有爱恨交织的。不管怎样,总还是喜欢评述它,因为它毕竟是个巨大的存在,对人类生活产生着无与伦比的影响的存在。美国虽是透明度最高的国家,但要真正了解她,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有些在美国司空见惯、极为平常的事,父亲却觉得特别可贵,如how do you do、excuse me等口头语,他就觉得这是一种生活之盐,美国的肌理。父亲虽然用生命看美国,目光带着个性,但他毕竟是人文知识分子,天生有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因此阅读美国时又带着中性的眼光,既看到美国的自由价值,觉得地球上有这一自由的参照系是幸事,又看到美国滥用自由导致荒诞的一面,意识到站立于北美大地的强大国度并不就是理想国。通过美国,父亲看到人类的困境,这不是某个层面的困境,而是全面的困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生存的压力也跟着增大,这是怎么回事?在物质的灿烂灯光下,人类的童年在缩短,少女的气质变得粗糙,孤独的富人对狗(宠物)很好,对人却很坏。现代化、全球化的热情如果导致人间的冷漠,那么这种「化」还有什么意义?父亲写《抽烟的少女》,挖苦「宠物癖」,调侃「富人喜剧」,批评「科技狂妄症」,他看到一个太实用的国家也往往太缺少诗意。最近几年,父亲的思想一直在往前走,特别是往生命的内心深处走。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醉卧草地》,看起来特别轻快,却给我们一个信息,这就是他已把生命语境看得大于历史语境与国家语境,而他自己的生命也在不断的感悟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在此心境下,他既爱中国,也爱美国,对所有的生命都怀着慈悲之情而无功利之思,对于美国也是这样,正如他所说,偌大的美国,对于他来说,只是一部可供阅读的大书和一片可供自由驰骋思想的草地。草地是父亲心中的自由图腾。草地不仅有利于他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他的灵魂的健康。最近两年,他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担任客座教授,但没有停止对美国的关注,他在和我的通信对话中常常谈论「九一一」事件后的美国。可惜我们的通讯此次多数不能收入书中。我希望父亲回美国后能继续阅读北美大地,把中国这部大书与美国这部大书,作比较性的阅读,这应是人生的乐趣。父亲引用邹谠教授告诉他的话说:中国与美国在一百多年来的关系,很像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故事。这一比喻,并非全是浪漫与虚妄,《阅读美国》中涉及到两国的今天与未来的文字,都可以听到作者关于和平与安宁的呼唤,呼唤的背后也是对生命的爱与信赖。二OO二年五月十六日于美国

文人的乌托邦

“美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味。对我而言,它意味着三个最重要的东西:第一,它是一张平静的书桌;第二,它是一种宽容的空气;第三,它是一个自由的参照系。”刘再复在《美国的意味》一文中写到。落脚落基山下,生活于美国社会之中,读书写作感悟,刘再复的美国生活过得舒缓而悠闲。“我对美国的阅读,是身心对美国的一种感受。不仅仅用眼睛看,还用身心去感受,而且感受的不是表皮,而是美国生活的肌理,精神的血脉。”华盛顿之行、造访海明威故居、经历施瓦辛格竞选州长、科罗拉多惨案和目睹越战老兵的悲惨现状,刘再复在平凡的生活之中思考美国精神的本质。他在《科罗拉多惨案》一文末尾写到:“美国是自由的,但自由的伙伴是责任与品行,如果忘了这一道理,把自由变成自由的滥用,总有一天要毁掉自由并自食毁灭性的恶果。”他在《Amish部落》中说:“人间的宽容其实就在于尊重他人自由表达的权利和他人选择存在方式的权利,哪怕他们选择的方式是过时的,在我们眼里是非常古怪的。”美国精神的突出特征便是自由和宽容(包容)。“美国有一个好处,就是你说一百句话,如果说错了九十九句,但又一句话是对的,它就肯定这一句话的价值。而中国则相反,如果九十九句话都说对了,但说了一句错话,人们就会追究这句话的罪名而忘了你曾说过九十九句正确的话。”刘再复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跨越了911发生的前后,他说美国具有一种“牛仔似的天真,没有绅士架子,没有贵族的傲慢,没有老种族的根深蒂固的圆滑与虚伪,也没有知识分子的矫情……几乎没有意识形态的防范,其他防范也很薄弱。这次被恐怖分子钻入,正是防范不足的结果。”911后美国加大了对公民生活的监管,但是关于911后美国的改变刘再复却并无更多的文章了。或许文人天性浪漫和善良,刘再复对于美国的评价总让人觉得有一种崇拜,一对由对自由、宽容、民主美好品质崇拜的转嫁。人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理性人格,一种是感性人格。当人们用感性人格来看待问题的时候,多会下意识的美化事物,让事物带上一层朦胧的美感。刘再复先生眼中的美国,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带上了他自己的朦胧的美感。阅读美国,他关注的是美国精神的血脉,民主、自由、宽容的氛围成了整本书论述的核心。但或许也正是对美国精神血脉的过多关注,他心中的美国始终是朦胧的,是反复论述和感悟的。刘瑜曾写过一本《民主的细节》,那本从美国表面现象看美国的杂文集给了我更多的信息和感触。想比而言,刘再复先生的《阅读美国》,显得就有点他心中的乌托邦的味道了。这么说并非全书没有对美国的批评,他对于美国文化的评价是“精于外射,盲于内修”,对于美国没有好好安置越战老兵退役后的生活也给出了感叹,但是这些类似于“哎”性质的论述却不痛不痒,我想也是因为刘再复文人的身份和温和的性格所致。《阅读美国》一书,给美国的自由和宽容做了不错的注解,但是全书形而上的本质,像季羡林的散文一样,虽然舒缓流畅,却缺少更为深度的考量。我想深度的考量不是对于精神血脉的追寻,而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寻找精神血脉的体现。

《阅读美国》前言:第二生命三部曲(刘再复)

一种真实的行为语言,没有标点,没有文采,没有铺设,却否定了一个权力帝国与金钱帝国。《石头记》的故事,其实是一块多余的石头否定一个欲望横流的泥世界的故事。前言:第二生命三部曲刘再复朋友们都知道,我把一九八九年的漂流当作第二人生的起点。十二年过去了,想想这段岁月,觉得新的生命路程依稀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算是走过了,走得有点不平静;第二步正在走,而且愈走愈深;第三步彷佛刚刚开始,还不知能走多远。倘若把三步路程加以诗化,便是第二生命的三部曲。一第一步是「出走」。四十八岁的时候,我于风烟弥漫中留下一种行为语言,这就是辞国出走。从小就牙牙学语,学乡语,学国语,学诗语,学论语,就没有学过扭转生命形态的行为语言。于是,行为过后便狼狈不堪,陷入孤寂与惊慌,心神动荡了整整两年。在思绪无定中,有几个名字帮助我镇定下来,这就是释迦牟尼、贾宝玉、托尔斯泰。此时应当郑重记下一笔。他们都是出走的伟大先驱,都给人间留下阔别家园的行为语言。这些人本是王子、贵族、思想巨人,名尊位赫。在世俗的眼里,他们皆高坐于社会塔尖,幸福极了。宫廷御苑,峨冠博带,奴仆庄园,锦衣玉食,应有尽有,还有什么可不满不安的?但他们却偏偏不满不安。不过,这是灵魂的不满与不安,他们的出走,正是灵魂的大诉说,无言无语无尽的诉说。许多后来者研究他们的思想、言论,却忽视他们的大行为语言。其实,他们的思想深海与情感深海全在告别的行为语言中。其行为所蕴含的徘徊、傍徨、决断、否定、拒绝、期待、向往、痛苦、忧伤、勇敢、怯懦以及灵魂的紧张、分裂、冲突、论辩、呐喊、呼叫等等,都远比文字著作丰富厚实得多。我虽然未能把握其「出走」的全部内涵,但从他们的行为语言中确实获得了灵魂的力量。释迦牟尼走出宫廷之后,充当什么「社会角色」呢?通常只知道他修行播道,是个「大师」,忘记他首先是个乞丐,如《金刚经》所言,他「着衣持砵,入舍卫大城乞食」。佛祖开始也是人,不化缘靠什么过日子?不过,从帝王盛宴到碗砵粗食,确实是巨大的落差,而释迦牟尼在落差中具有怎样的心境呢?他的永远的笑容和他的弟子对着他的「拈花」发出会心微笑告诉了我们一切。他的灵魂显然感到安宁与自在。他所持的「砵」,不是权力,而是和人间沟通的桥梁,他一定会为自己和社会底层息息相关而高兴。说到乞食一事,人们只知道富人施舍他,不知道他也施舍富人,即施予富人可行慈悲的机会。所以,与其说释迦牟尼是穷人的救星,不如说是富人的救星。这一层是我读了多年的《金刚经》才悟到的。佛教信徒对「拈花微笑」作了无数的阐释,而我却只要得到释迦牟尼内心透彻的信息就够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未必与皇冠及种种桂冠相连,但一定与大地上亿万生灵纯朴的憧憬相通。当我们的眼睛仰望宫廷以为它是天堂的时候,这位王子则看到宫廷是牢狱,走出牢狱怎能不衷心微笑?悟到大宇宙中的个体如恒河沙粒而这一沙粒该如何得大自在,怎能没有又是一番微笑?贾宝玉居住的父母府第,是江南第一大贵族府第,而宝玉本身又是府中的第一快乐王子。荣国府虽不是宫廷,但府中布满峥嵘轩峻的厅殿楼阁和蓊蔚湮润的花木山石,还有成群成队的男仆女婢,却胜似宫廷。家道中落后虽减少了气象,但仍不失为钟鸣鼎食的浮华之家。然而,即使是处于全盛的黄金时代,贾宝玉也不迷恋这个家,胸前的玉石丢失了几回——他的灵魂早已出走了好几次。他被视为性情乖僻的异端,实际上心中拥有万种真挚情思。一个又一个清澈如水的诗化生命在面前毁灭,自己还顶着桂冠如行尸走肉,这还有人的样子吗?千里长棚下的华贵筵宴,世人闻到的全是香味,偏是快乐王子闻到朽味与血腥味?一个处于如此环境中的身心怎能不分裂、不迷惘?怎能不寻求解脱?如果说,林黛玉最后的行为语言是焚烧诗稿,用一把火否定她生存过的世界,那么,贾宝玉则是用一走了之的行为语言否定父母府第内外人们所迷恋与追求的梦幻世界。一种真实的行为语言,没有标点,没有文采,没有铺设,却否定了一个权力帝国与金钱帝国。《石头记》的故事,其实是一块多余的石头否定一个欲望横流的泥世界的故事。贾宝玉的出走,乃是走出争名夺利的泥世界,被男人弄成肮脏沼泽的荒诞世界。释迦牟尼和贾宝玉的出走是宫廷王子与贵族王子的出走,可说是青年出走,而托尔斯泰的出走则是八十二岁老翁的出走。一九一〇年十月三十一日早晨,他突然离开沙莫尔金诺村,往高加索方向南行,可是,很快就在途中得了重病,十一月七日就在梁赞——马拉尔铁路的阿斯塔波沃站逝世。当时的托尔斯泰可不是等闲之辈,而是一个已经完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千古名著的托尔斯泰,一个名满全球、誉满全球的托尔斯泰,而且是一个拥有大群农奴与大农庄的托尔斯泰。他的名望高到什么程度?当他坐在海边时,高尔基看着他,觉得他彷佛便是上帝本身。然而,正是这个可以「乱真」上帝的人,整天寝食不安,灵魂动荡无休,最后登上一列通往死亡的火车,诀别家园。他的这一行为语言一直是一个谜,让酷爱他的读者目瞪口呆。这是怎么了?我们尊崇的精神偶像发疯了吗?我们为之倾倒的娜塔莎、安娜•卡列尼娜和玛丝洛娃,也不能留住他吗?对着这个谜,我思索了整整十年,从一九八九年踏上美国的土地在密茨根湖畔就开始思索,每次思索都激动得灵魂打颤。此时,我要说:我爱出走前的托尔斯泰,但更爱出走后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个边写作边否定自己的大作家,他最后的出走是一部最精彩的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的大书。和贾宝玉一样,托尔斯泰在双脚尚未走出家园时,灵魂已多次走出家园。五十岁左右,他的灵魂就经历了一次爆炸性的地震,一次对自己的彻底否定。他突然觉得生命面临深渊,他能呼吸,能吃能喝能睡,但不能生活下去了。「我,身体强健而幸福的人,感到再不能生活下去。」他感到有一种无可抑制的力量硬要把他推向生命之外。为了抗拒这种力量,他把家里的绳子藏起来,以防自杀。托尔斯泰思想为什么如此激荡?为什么如此急于想走出自己的生命?原来,他正受到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抑,这就是良知的压抑。他不仅看到乡村也看到大都市底层贫民的惨状。他看到惨状下的生命没有生活。惨状刺激着他,「我们在吃肉,他们却在挨饿」,他受不了,「人不能这样过活」,他对朋友叫喊、号哭、挥动拳头,完全陷入绝望。他必须出走,只有出走才能使他从绝望的感受中走出来,也只有出走,才能使他与污浊的现实图景拉开距离。因此,他的最后的行为语言,我们可以读作对外在世界情景的内心拒绝,尽管这种情景无可更改,但还是要拒绝。除了近乎神经质的慈悲之外,他还极端憎恶自己,觉得自己也在过着另一种形式的非人生活:和没有灵魂的所谓作家诗人鬼混,和奴役人间的各种奴隶主共谋,甚至当人生已变得毫无意义时还幻想艺术会有意义。他把这一切都写成了《忏悔录》。比托尔斯泰的否定更彻底的是王国维。托尔斯泰面临绝望的深渊时,还把绳子藏起来,不想死,而王国维却坦然踏进昆明湖,直赴死亡深渊。王国维和托尔斯泰一样,也感到有一种力量把他推向生命之外,但他不屈服这种力量。同样也是在五十岁之际,他决定把这种力量从自己的生命中驱逐出去。过去,我和一些历史学者一样,曾泛泛地说王国维是清王朝的遗老,跟不上时代步伐,终于被历史所抛弃。而现在,我才明白,他不是被历史所抛弃,而是把历史从自己的生命中抛掷出去。也就是说,王国维投湖自杀这一行为,是一种更彻底的出走形态。他是个先知,他已在大时代的风潮中闻到血腥味,他显然预感到叶德辉的头颅被砍断之后,下一步要轮到他了。「义无再辱」,他要保护自己的自由人格和生命尊严,就得把历史抛出去,防止血雨腥风进入自己的躯壳。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果断地从自己的躯壳中出走,走到另一个未知的干净世界。陈寅恪感佩王国维的这种精神,从而承继了这个彻底出走者的魂魄。释迦牟尼、贾宝玉、托尔斯泰、王国维的行为语言,写在天空、大地上。这种无字之书常被人们忽略,但我却看到其中密密麻麻的诗行和质疑人间荒诞的大问号。这种语言不是文字,但比文字更美丽更壮阔。多年来,我自信心灵状态是好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受到这几部无字之书的鼓舞。尽管我的行为语言和他们相比微不足道,但从他们的无言之言中却明白我所走的第一步并非没有理由,走出家园的第一个脚印并不苍白。二无论是释迦牟尼、贾宝玉,还是托尔斯泰,他们的出走,都不是被放逐,而是自我放逐。贾宝玉出走后到哪里去,心情如何,无可查证。托尔斯泰出走后不久就逝世了,未能留给我们出走行为的下篇语言,真是遗憾。唯有释迦牟尼,充分地展开出走后的伟大人生。释迦牟尼的出走,是最完整的出走。他的行为语言后半部首先启迪我:自我放逐后其实不是放逐,而是自我回归:回归到生命尊严可以立足之处,回到心灵可以自由驰骋之处,回到脑汁、胆汁和其它生命液汁可以自由投放之处。释迦牟尼真的得大自在,难怪他拥有永远的笑容。当我意识到自我放逐也是自我回归的时候,心境一下子变了,我也有理由从情感深处发出微笑:我在落矶山下,彷佛什么都没有,可是我却拥有一种梦寐以求的安静与自由表达的权利。自由表达,这是怎样的价值,我一直找不到适应的字眼来形容它。但我知道,当我拥有它的时候,我便回到生命的高贵之中。凭这一点,就应当高兴,就应当像佛陀那样与朋友学生作拈花微笑的心灵游戏。在自我回归的路上,我特别要感谢我国的伟大哲学家老子。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这仅仅是个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该回到哪里去?我在这个问题面前徘徊了好久,是老子告诉我:「复归于婴儿」——你应回归到婴儿状态。《道德经》一次又一次地发出这样的呼唤。伟大的先哲从根本上启发我,我真的按照他的呼唤给自己提出返回童心的口号,并开辟了两个童心向度:一是返回到刚来人间那最初的一刻,找寻那一瞬间柔和的目光,未被世俗的尘埃与知识的尘埃所染污的目光。二是返回《山海经》时代故国最本真、最本然的精神文化,精卫、夸父所代表的没有世俗包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文化。真的走「出来」了,又真的返「回去」了。在异邦的土地上,我真的以全部生命拥抱女娲、拥抱精卫、拥抱夸父与大禹,从拥抱《山海经》一直到拥抱《红楼梦》,中间还有魏晋风骨、明末性情、禅宗慧悟等英华精粹。以往读的是「老三篇」,这回读的是「老三经」:《山海经》、《道德经》和《六祖坛经》。对于古代经典与古代英雄故事,我不再用头脑去阅读,而是用生命去阅读,用曾经在艰难困苦的险风恶浪中滚打过的生命去阅读,因此,都读出心得与力量。在回归之旅中,我除了与创世纪的原始英雄们相逢之外,还与老子、嵇康、达摩、慧能、李贽、曹雪芹等伟大的灵魂相逢。我第一次向他们深深鞠躬,并和他们的灵魂展开论辩和对话。我走进他们的身体里,他们也走进我的身体里,他们就是我的祖国,我的故乡,我的文化。于是,我非常具体地感到祖国、故乡就在我的身驱里,也非常具体地感到祖国故乡和我来到另一片土地。祖国具体到伸手就可触摸得到,故乡也充满质感。因为有这种感觉,我便抽象出两个概念,原来,祖国可以分为物质结构的祖国和性情结构的祖国,我虽然告别物质结构的祖国,却回归到性情结构的祖国,而这个祖国此刻就在我的骨髓深处。背负着祖国,我从东方的天涯走向西方的天涯,走得愈远,就回归得愈深。走到后来,自我、祖国、故乡、婴儿、自由之神,全汇合成一处,那正是我生命的大同世界。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放逐之后,似乎没想到放逐与回归可以相通。倘若他像释迦牟尼那样意识到走出宫廷之后世界会变得更大,天地会变得更广阔,完全可以藉被放逐的时光回到生命的本真处与自由处,他的《离骚》一定会有另一番精彩的变奏。我虽崇敬屈原,但不会和他的灵魂一起生活在永远的乡愁之中,倒是要给他一个「回归」的提议。一定要走出来,也一定要走进去,生命的诗意就在这出出入入的内在神游之中。三说完第一步的「出走」和第二步的「回归」,该说第三步了。如果也需要给这一步命名,那就是「嫁接」了。嫁接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与情感,让两种文化在我生命的土壤中一起生长,也许是日后该多想多做的事。就在回归故国精神本源而与老子、慧能、贾宝玉等伟大灵魂的相逢中,我发现他们有和基督一样的身影和血液。老子诞生得比基督早暂且不说。而慧能、贾宝玉,简直可以说是东方基督,他们的大爱之心与慈悲之心哪一点比基督逊色?慧能虽是宗教领袖,但他并不迷信教门偶像,更不向往宫廷桂冠和大师名号,连传宗接代的衣砵也不在乎。贾宝玉则爱一切人与宽恕一切人,连「劣种」兄弟贾环和欲望的化身薛蟠也不视为「异类」。伟大灵魂的深渊,流淌着一样清澈的泉水,其灵犀本就相通。我既漂流海外,穿梭于东、西方之间,本就应当特别留心这相通处。慧能可以和基督「嫁接」,也可以和卡夫卡「嫁接」。慧能提示说:佛就在你心中。你的全部努力就是释放出你的心中之佛,你就是你的解放者。而从卡夫卡那里,我也得到同样的启迪。卡夫卡一生没有离开过布拉格,可是他却最深切地感悟到全人间变形变态的苦痛,他没有到过美国,却写出描述美国的精彩小说,道破人类的共同困境。这就因为他的灵魂大门打开了,自由之神与艺术之神从他心中释放出来了。他的作品是人类寓言,他的人生则是一部精彩传奇。无论是慧能还是卡夫卡,都告诉我:传奇在内不在外,你一生该做的事只有一件,这就是把你内心的「佛」与「神」请出来。所谓传奇,并不是从历史情节中产生,而是从内心深处流出。能打开灵魂的闸门,能穿越内心深处的关卡,传奇就诞生了。正是在精神深处,我感到自己可以有所作为,在沟通与接嫁上有所作为。出走时,我在空间上从东方走到西方;回归时,我在时间上从现代走向古代;嫁接时,古今中外则全汇聚在此时此刻。我漂流到哪一点上,说不清楚,但漂流之路愈走愈宽则是可以肯定的了。虽然已到六十耳顺之年,但觉得一切都还在生长,尤其是思想年龄,其实还不到二十岁,更觉得粗嫩。过去所作的一切,都在开掘生命潜力,不是愈开掘愈老,而是愈开掘愈有青春泥土气息,将来开掘到深处,发现东西方文化的血脉在自己身上打通,内心深处的韵律与宇宙深处的节奏可以共鸣共振,说不定又会发现生命尚有新的路程,又有一番喜悦。没有终点,这大约是漂泊者的宿命。二OO二年二月


 阅读美国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