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窗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不寒窗集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2
ISBN:9787533453077
作者:车前子
页数:243页

章节摘录

  不寒窗一集  城上不呼  夜深人静不说,白天也安安静静:往日中国,多安静啊。  夜读《礼记》,我首先这个感觉,生出愉悦。  往日中国人在车上不会大声咳嗽,不会乱伸胳膊,去城墙上玩,也不会指手画脚、大声疾呼。  《礼记·曲礼上第一》日:“车上不广欬,不妄指。”“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在城墙上疾呼,会引起下面人的疑惑甚至恐慌。制定这礼仪的人,很有实际感受,不是杜撰。我青少年时期,与朋友们到古城墙上聊天,兴致来了,就呼(好像还不是疾呼),这让城墙下经过的人一阵疑惑(说不定恐慌)。如果呼在小巷,没什么距离,经过的人一目了然,即使疑惑也是稍纵即逝。城上呼,“居高声自远”,下面的人望不清楚,抬头茫茫。有一次我们一呼,几辆自行车撞在一起。这有点恶作剧了。(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朋友,是常常同我上城墙玩的,他是我们几个人里身体最壮的一个,岁数略大,跑来跑去都携带一柄铁剑。他会气功,手指绕着蚊帐一转,蚊帐的四边麦浪般翻动。他出身苏北,大学毕业后还乡,结婚,不久就病逝了。据说工作环境极不如意,他又心事重,当初全是“计划经济”,下不了海;无槽可跳。他是学纺织的。我还记得他用一只搪瓷茶缸喝烧酒的样子,搪瓷茶缸上印着鲜艳欲滴的花朵。)  城墙之上,黄土如沙,去年谁吐西瓜子,今年凝绿婴儿拳头大的西瓜。这西瓜再也不会长了,给它多少热风与呐喊也没用。说到瓜,《礼记·曲礼上第一》中也有礼仪,给天子削瓜,要先去皮,然后切成四块,再横切,最后盖上细葛麻巾。老百姓吃瓜,不能削,不能盖,要拿起来就啃。老百姓吃瓜去皮,就是失礼,就要治罪。我想那时候还没有西瓜吧,也没有香蕉吧。如果有西瓜香蕉,拿起就啃,不行吧。啃啃西瓜皮,还算清火;香蕉皮不但涩嘴难咽,据说引发便秘。“香蕉是瓜吗?”“圆的才叫瓜。”“苹果是圆的,为什么不是瓜?”“结在藤上的是瓜,长在树上的是果。”“那么‘投我以木瓜’的木瓜,明明如月长在树上,怎么不称之为‘木果’呢?”“反正结在藤上的是瓜……”“猕猴桃为中国原产,历史不短,算猕猴桃瓜呢,还是算果?猕猴桃是结藤上,但我决不会认它作瓜,我想你也不会认它作瓜。”有一种说法,皮厚者瓜焉,皮薄者果焉。那么皮在不厚不薄之间的甘蔗是什么?是树,一棵绿色的树?这个意象顶好,古人在甘蔗树下跟先生一起走: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这岂止安静,直接庄严了!其中有佳境。仿多了顾恺之的“渐人佳境”,我会觉得顾恺之也算不上古人,因为比顾恺之要古的古人可不是渐人佳境的,他们直接得多,甚至甘蔗都不用吃,就直达佳境了。一下子就到佳境:  城上不呼。

内容概要

车前子,原名顾盼,又名程予。诗人,散文家,水墨工作者。1963年春生于苏州,现居北京。出版有诗集《怀抱公鸡的素食者》、《散装烧酒》、《杀毒》和散文随笔集《明月前身》、《手艺的黄昏》、《偏看见》、《云头花朵》、《缺一角的拼贴画》、《鱼米书》、《好吃》、《品园》、《好花好天》、《茶饭思》等十九种。他的诗常常呈现不太好懂的一面,他信奉“难度写怍”;而散文往往具有闲适的特点,被认为是“明朝小品在二十一世纪的复活”。

书籍目录

不寒窗一集城上不呼俨若思必加帚于箕上脍炙处外,醯酱处内临书但有惆怅旧货摊获麟与浣花长安无缓步蛇化为龟,雀化为蛤诗话杂读湖水年年到旧痕熬粥读书记金鱼与比目鱼天文馆附近的植物园手跋手跋手跋    不寒窗二集戏言残局秘园郁达夫册页半天凉月酒人心乃可迳来切蛋糕的刀让地主去研究梁小斌吧不大不小,尺寸正好食客与厨师瞒天过海梦游者的肉身在场而主动拜虫主义初出江湖旧雨滂沱进口出口,诗人读者记忆文字的纪录片白银时代达里奥纪念博尔赫斯偏执的爱好偏看见2003,书读流水十年行乐图声色与通感的旅游万卷万里读与写别装蒜一瓶汽水咕咕冒泡休洗红花繁苇简之书粉绿与褐色漫漶四只照相机书法的终结    不寒窗三集《杜撰记》选《闻鸡集》选

作者简介

《不寒窗集》主要内容简介:殿堂深处的一件心形银器。拭去灰土,时间的手。又熠熠生辉。玫瑰红的葡萄酒色,金黄的切成薄片的面包书页,彼得堡的文学掌故,众神之死和复活了的众神。在这白银时代里,有晚霞、樱桃、美人的勃洛克,有浅蓝之雪的布宁,有上下着楼梯的马雅可夫斯基,有吮吸绿色乳房的叶赛宁,——现在,在20世纪末回顾中的白银时代里,他们似乎悄然了。
车前子的散文因疏朗而淡远,因坦然而明澈,于随意中透着微妙,细腻而不造作,成熟而不世故。《不寒窗集》是车前子的最新随笔作品,作者把自己放到日常世俗情景之中,真正通持一种民间心思和情怀,来体察在这样的精神之下恒常且又变动不居的日常价值。作者既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诗歌创作经验作后盾,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支撑。他的感觉既精致又怪异,更难得的是他又关注现实和人生,在挥洒他感觉的同时,又不露声色地把人生的感悟呈现给读者,让你发出会心的微笑。

图书封面


 不寒窗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今天一上午《内经》课,看了一上午这本书。真好看。 作者大人很风致,又很散漫。风趣又宽容。这都很难得。 离我看《云头花朵》,已过去十年了。 实在写不好书评——写着写着就变成他的腔调,又学不像。没有眉间神韵,又没有可供卖弄的干货垫底,写不好。放弃了。 这里估且摘抄一二,搜了一下没有在线阅读或txt下载,只好自己打了。 1.我在北方生活久了,念雨。早晨醒来,听到窗外淅淅之声,会舒坦伏枕谛听。或半夜惊雨,眼前似乎得了崭新的天地。有几次风过白杨,听成秋雨。或许有人以为我怀乡了。 ——《临书但有惆怅》 (为什么抄这段呢,因为我深有同感。) 2.《礼记》上说父母健在,做儿子的如果许诺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不孝的。看来那时候为朋友两内插刀的人很多,以致需要《礼记》加以制约。 ——《旧货摊》 (他说夜读曹丕信札,被男人之间缠绵的友谊所打动,很向往。可惜没有援引,我懒得去找了。他还说曹丕的信札不输曹植,甚至更好——但这句话的芯子是夸曹植的,因为他活在他哥眼皮底下还能龙飞凤舞,很不容易。有他们哥俩的同人么?我只看过李建成×李世民的。回头去纵横道上翻翻。) 3.李贺的诗脉千头万绪,打个比方如喷泉;韩愈的诗脉一线贯穿,打个比方如激流。李贺气急,韩愈气盛。 ——《旧货摊》 4.“月明直见嵩山雪”,有些事物逆风而长。 ——《旧货摊》 5.《养小录》中有梅酱制法,与现在大不同。 ——《旧货摊》 (《养小录·卷之上·酱之属》梅酱:三伏取熟梅捣烂,不见水,不加盐,晒十日。去核及皮,加紫苏,再晒十日收贮。用时或盐或糖,代醋亦精。——结果又找到一本吃货宝典。《养小录》真好看,很有趣,太会玩了!古时候人真风致。) 6.“巧”,“华”,“弱”都是“俗”的具体表现。 ——《诗话杂读》 7.其中只会是对字的非理性敏感。 ——《湖水年年到旧痕》 8.(卞之琳)他自己给这首诗加了许多注,我把注去掉,看来更“一树碧无情”——幸亏李商隐没给自己的诗加注。“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这一句是用现代汉语写的唐诗。 ——《熬粥读书记》 (“幸亏李商隐没给自己的诗加注。”唉唉,幸或不幸呢。看来他是很喜欢义山的,但他写他的那篇《秘园》我并不喜欢。“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豆瓣很多人喜欢这句。) 9.八大山人有首诗,某人说是假的,我觉得好玩:“江西真个俗,挂画挂四幅。若非春夏秋冬,便是渔樵耕读。”岂是江西人如此,苏州人也这样。苏州人更俗,要挂八幅,挂了春夏秋冬,还要挂渔樵耕读。去一些人家,我以为在工艺品商店里。 ——《手跋》 (八大山人说江西俗,车前子说苏州俗,深究起来都是很有意思的。而二者在感情上又稍微有点不同。这个不同也很有意思。) 10.王安石的“金炉香尽漏声残”,就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而苏轼的“花有清香月有阴”,当然“春色恼人眠不得”。或直说,或暗示。 ——《手跋》 (他建议这两首诗互换第四句。好玩。) 11.李贺的诗,是一局残局。 没有一点装饰,他的一字一句一兵一卒,都生死攸关。 必先置于死地而后快。 ——《残局》 (注意他说的是“后快”,“后快”才是李贺,“后生”不是。) 12.美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袁枚说“三年出一个状元,三年出不了一只火腿”。 ——《半天凉月酒人心》 (自从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我对火腿充满敬意崇拜和向往。袁枚好样的。) 13.从皮皮的《让温暖升级》,安妮宝贝的《一种浸染》和棉棉的《瞒天过海》三个书名,大致能看到这三个女人的面相:皮皮是女职业作家,安妮宝贝是女文艺青年,棉棉是女人。 ——《瞒天过海》 (他还说,文艺青年的阅读心态是“怕自己落下”,而这并不是职业作家的阅读心态。太对!这句话适合于所有豆瓣用户。) 14.这篇序中有种欢喜和欣慰之情,像阳光沁过明瓦漏进老房子里。 ——《初出江湖旧雨滂沱》 15.像挥起长刀,砍向珠宝、翡翠,溅出了晶莹的绿和晶莹的蓝。红痕抹抹,金梦篇篇。绿色的云朵,蓝色的孔雀。这种灿烂是夺目的,也是驳杂的。夺目与驳杂,就是达里奥的散文。 ——《达里奥》 16.昆曲是琥珀里的彩蝶,琥珀一旦被敲碎,彩蝶也随之灰飞烟灭。 ——《十年行乐图》 17.走过一个遗址,看到琉璃瓦像是簪着牡丹的宫女匆忙中脱落的花鞋。 ——《万卷万里》 18.伟大的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简直就是现代的游吟诗人,橄榄树,橙子花,短剑,吉他,红马,绿马。 ——《万卷万里》 19.所谓章法要漫漶,就是写作的时候能顺应想象力一波接一波的推动,不被过早设定或者突然到来的主题钉死;所谓调子要褐色,散文是以虚证实之事业,归根到底还是要能够落实。虚为白,实则褐,红红绿绿的春花过后,秋实常是褐色的,比如落花生,比如板栗,比如一段记忆。 ——《粉绿与褐色漫漶》 (这一篇集中讲了散文写作技法,可以认真看看。但车前子的散文不好学,“漫漶”很容易过头,就抓不住了。) 20.朱自清晚期作品,感情诚挚而克制,叙述简洁而传神。尤其是叙述,寥寥几笔,不抓眉目,只抓眉目之间的气息。 ——《粉绿与褐色漫漶》 21.“帻软渐知簪发少”,徐渭的心也细,“兴豪那计酒筹多”,心更细。李白哪看得见酒筹。 ——《<闻鸡集>选》
  •     车前子写诗,也写散文,写诗的人散文差不到哪儿,于坚不错,车前子很好,北岛、钟鸣、黄灿然也好,这就像一个规律,会包饺子的也会擀面条,懂面性,怎么做都好吃。但他们路子又不同,很大的不同,文字各具面目,极易辨识。车前子有奇字奇句,出口成新,但古意盎然,新古熔于一炉,便成为奇。新文集《不寒窗集》勒口上如是介绍:“散文往往具有闲适的特点,被认为是‘明朝小品在二十一世纪的复活’”。然车前子的辨识度不在“闲适”。他又不是新世纪的明人。他的句子读起来是爽口,气韵生动,笔下如是生物,简直能活。他写他跟老师学画菖蒲花,“我喜欢顶头的花苞,简直是果,随时都会蹿向屋顶。日光灯管夜鱼般尖叫,老师笔蘸花青复蘸藤黄,又在清水上一摘一捋,画起了菖蒲叶子。”一篇《手跋》,兜头就来一句:“钱谦益诗句:‘烟峦如赭水如焚’,读这一句,像读多篇。”如我这等俗流,只读出句中山水有异色,但我只知钱谦益是个遗民,情绪很不稳定,压力也很大,囿于眼界,却无多篇可寻。我只想起前阵子读黄裳某文,提到钱氏刻书留下的序跋文字,表明的无非是羞愧,但书不在,仍不能抄录原话。车又说:“他的诗是辩解,所以不真。‘只道金陵王气非’,‘只道牧斋诗气非’。‘万里寒空一雁归’,后人难欺。”句句嘎嘣脆。诗人以不务正业为正业,屡见不鲜,诗歌不太能活人,因此诗人讲究一专多能,车前子专门写了好几本谈吃的书,叫《好吃》,还有《鱼米书》,开门见食,笔下饕餮,写吃的人很多,说实话,蔡澜那种满世界走过的胖子的写法更有说服力,从文字疗饥的作用来说,他的能果腹,瘦诗人说吃,顶多能说成一幅山水画,无助于口腹之欲。这回书中我又发现他的“懒做”,“懒做”的作家不多,尤其是散文随笔这种摇摇笔杆就来的东西,他选了一些日记印在最后,其中一日写道:“散文随笔也要少写,每月写出饭钱就歇工。”只有结论,不附前因。我很好奇他“写出饭钱”是一笔多大的钱,但这是人家的自觉,散文随笔写多了,容易和泥带水,明摆着的。但也可以瞧出闲适——手有余粮,心里不慌。日记真是可爱的文体,我一爱其短小,看着不累;二爱其八卦,旁逸斜出、无所不包;三爱其无遮无拦高保真,写给自己看的,殊少防备。有些作为出版物的日记三美齐具,煞是好看,有些只具一二:多说一个字都嫌多的、防自己甚于防人的、写出来就候着给人看的,都纳入此。看车前子的日记,只恨他选得太少,最恨是恨“选”,如果《老车日记全编》单行出书,我必默默就范,乖乖掏钱。但这个要求为时尚早。日记是应用文,但写得好的日记,比美文还美。其中有个悖论,着意要将日记写成美文的,又多半不美。所以我觉得日记贵短,长了就有作的意识,有架构的冲动。老车的日记,大部分是短的,也有长的,看着不像日记,倒像资料。他的日记不像日记,短的也不像,是三美之外独辟旁支的,事关读写,重在谈艺,但是火树银花,谈得漂亮。日记是就算谈艺和臧否仍是亲切的,以其不连篇累牍、拿腔拿调,他说“叶灵凤的文章空洞,少年空洞,老年也空洞,有所依傍,就难逃空洞。何其芳的文章幼稚,少年幼稚,老年也幼稚,有所憧憬,就难逃幼稚。丰子恺太就事论事,文章就是只有个轮廓子,所幸还平白,不吃力。”他又说“龚自珍后第一人,是鲁迅。“血沃中原肥劲草”、“只研朱墨作春山”一类的句子,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读过来,读到这里,是不会“咔嚓”一下,觉得断了气的。而郁达夫简直是两当轩转世。我少年时代练字,边练边想:什么时候练好了,就抄一本郁达夫的旧体诗。我要把它抄在毛边纸上,翻开来,斑斑墨迹。”似这般信手透出的识见和风雅,我辈真驷马难追。我只记得俞平伯在《近代散文钞》的序里说明人的小品是“老老实实地说自己的话,可算惟一的特色”。知堂说明人小品“言志”,这也同俞平伯的“说自己的话”是一个意思吧。看来要讲明朝小品的复活,首重的当在“言志”的复活,而不在“闲适”,林语堂对“明人小品”的着眼倒在“闲适”,也不多说了,反正我不太感冒林语堂。老车日记3月18日记道:“六朝小赋,虽然雕琢,却不伤气。气息还疏宕,大不容易。它是明朝小品祖宗,但明朝小品寒酸。看来文章不怕做足(不是做作),做足到家,自然有一段神韵,一段生气……”写介绍的人看来没有好好读过——明人抖抖索索,是谓寒窗,他是“不寒窗”。
  •     车前子有着大把的才情,作为诗人,他创作力惊人,玩的都是汉语针尖上的活儿;作为散文家,他剔除了49年以来政治暴力对汉语的伤害,自成一脉风骨,加上他水墨画家的身份,他有太多理由爆得大名,但他却不屑以才华去逐名利。在google、百度上,关于“车前子”,绝大部分词条都是那味据说可以利尿、止泻、镇咳的中药。他说他“写诗是业余,写散文是业余的业余”,他拿大把时间和才华去钻研各种奇技淫巧,还把这些雕虫小技玩到了最高级(诗歌、散文、水墨这些东西在他眼里何尝不又只是一件普通的雕虫小技?),他生于江南,早已浸透了江南的风骨。车前子最新的散文集《不寒窗集》,如书名中“寒窗”所指,收录的大部分都是车前子关于读书的札记、书评和为他人所作的序言,但既在“寒窗”前加一“不”字,那这读书便少了很多“苦读”的味道,便如他在《熬粥读书记》中所写:“这一锅紫米粥,一般要熬两小时,我守住灶台,几乎寸步不离。平时熬粥的时候,我会读一些旧书和新到的杂志。读旧书像遇老朋友,打个招呼就行。甚至不打招呼,点一点头,笑一笑,也行。读新到的杂志,仿佛在某些场合新认识的人,也不需要多说话,三言两语,或者一支烟一杯酒而已。”在熬粥交友之间,读书没有了“苦味”,其实是没有了假道学画脸谱的故作清高,也没有了那些相传书中自有的黄金屋、颜如玉。抛开虚伪和功利,便接上了地气;有了趣味,便显出了真的性情。读书如此,作文由是。如《郁达夫册页》一文,老车以性情着眼,以性情论文章,以性情写人生(很讨厌“人生”这个词,但写作“以性情写郁达夫人本身”又太拗口)。文章虽然以小标题分为了十多个部分,但读起来却一气呵成,无论激烈壮怀、愁苦忧伤,一性情变勘透了一命运。车前子有着第一流的见识,却不卖弄见识。他只是很从容地把各类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发展成一种高级的修辞,或者说是新的玩意儿,比如在《金鱼与比目鱼》中,他放入的第一个意象就是张岱,“张岱的身世,与‘水泡眼’相差无几,‘水泡眼’刚孵出,眼睛也在两侧,水泡随着时间慢慢长大,把眼睛挤走。清朝‘水泡’把张岱长在两侧的眼睛挤走了。他的日常生活消失了,那是明朝灭亡后的事了”,这样的写法还接通了老车的诗歌写作,难度不全在于意象和修辞的繁复,而是你根本不具备构成老车意象的庞大的日常经验。车前子的散文不拘泥于“形散而神不散”这类狗屁教条,他更看重文章本身的气韵,“好文章看得出作者的丹田之气”、“一篇文章的气不上浮,出自丹田、就沉得住气,往往是好文章”(《获麟与浣花》)。借用颜峻为车前子诗集所作序里的一个说法,车前子的底气不来源于要去”争一口气“,而只是在呼吸,他比任何人都来的安静平和,却无意间打通了生活与艺术的任督二脉,他仅仅是正常的呼吸,却已经玩的太高级。原文已发我的博客武城路下段,原文链接为http://dharmasong.net/2011/01/17.html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抄了几个书名,要是他提到的文章我都看过就好了,实在不在同等知识层面上。
  •     车前子为文比意沉丹田还要讲究,气悬其上行走如锋,中空,下盘稳实。
  •     内容来说,还是车前子的风格,散淡,部分内容有些难懂;可能是平装的书吧,感觉装帧什么的有点儿一般
  •     古意盎然,立意新奇,视角独特,散文日记读书札记都极为舒服。
  •     买的车前子的第一本书,喜欢这种风格
  •     本以为是车前子的散文随笔,没想到只是三两句的读书随感。很零碎。而且如果你没看过某些书就就根本不知所云……不喜欢
  •     “一集”冲淡而明澈,“二集”多应酬之作
  •     很有趣。这是他清醒的时候写的书,没有醉话和梦话。
  •     车前子的书,我是收集狂,见一本买一本。
  •     也算是读书的一种乐事吧,可以看看
  •     车前子原来写诗,后写散文,都好。
  •     我倒更願意稱之為“小聰明”,寫詩的寫散文好像都帶有點直覺:他說長嘯激越是王維詩的底子,平和清澈倒為幻想;李賀的詩歌是殘局,提到卡爾維諾則說20世紀了不起的文學都在樹上冒險…諸此種種,都大類中國古代“印象式”“評點式”批評,往往把自己的审美判断用极概括浓缩的语言点出来而不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點到即止,讀者自行領悟,是其長,也是其短。
  •     车前子的字,读起来一如既往的舒服。
  •     随手拈来,涉笔成趣,疏朗淡远,清白可喜
  •     过于正经
  •     诗人手笔 写起散文来也像诗。昨晚和妈妈打电话 选了前几篇中的几节《礼记》读给她,笑得很欢。 最是喜欢《残局》和《纪念博尔赫斯》两篇,两头尖尖的橄榄核的意象可真好。读诗用心之深 领教了。果然中国当代的诗人 还是离不开旧诗的活水源的吧。以后细读了古诗再细细体会。王羲之“雨寒,汝佳不?”颇受感动。再有,什么时候我也可以“洗个热水澡,灌杯啤酒,读《辽金元散文》,痛快!”就好了。
  •     诗性的文章。写博尔赫斯的那篇很犯规啊啊,读到最后才醒悟。笑。读来有趣,算是提供了做读书笔记的好方法。
  •     老车的书一直不错,只是有时路子容易重复,《中国后花园》这书一直想买,买不到,在这本不寒窗集还是有他的特色风格。
  •     车前子的语感好,语言干净。遗憾的是集子里书评太多。书评,在我看来,多是约稿的作业。倒浪费了满腹的才气。
  •     先看作者介绍写是“明朝小品在二十一世纪的复活”,结果就先入为主了……的确有点那个味道,而且莫名其妙地觉得有点儿木心……喜欢他写中国古典的,有味,有见地,和我的看法像,嗯。文笔让人觉得舒服,有冲动再买他的作品看。
  •     哈,好玩!
  •     从前读过《江南话本》,读来唇齿留香~
  •     爱读书的人
  •     静不下心来欣赏,不是我的那杯茶
  •     买车前子老先生的书,总感觉是赚了!
    哎,他的岁数好象不算大~
  •     我喜欢的中国散文风格,年轻的木心之感
  •     我还是喜欢散文,准备去把蓝色书屋的板凳坐穿!!!
  •     我太没文化了!
  •     2002年,我也记得偏看见,然后我用了五年时间去消化他
  •     满腹诗文的人说起话来实在很帅!第一次看见孟郊和卡夫卡混读并从蛛丝马迹感觉他们的联系,还有各种外国和中国古代的混搭,果然不同东西相互冲击就会出现有趣的事。我一直从小到大就很背古诗无能,那么多的古诗词是放不进我的脑袋了,但被古诗词的韵律晕染的时刻好舒服~就够啦~
  •     看出来此君读书量大,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特别是古代诗歌方面还特别杂,联系现在方面少,所以不对我现在的心境。就像面对一未老先衰的大哥,少了伟哥的趣味。
  •     二集里有一些书评、序跋,看得出是应酬之作,不太好。私人读书笔记好,臧否唐宋诗人的尤其好。
  •     喜欢关于中国古代文化部分。
  •     喜欢车前子的书 基本每本都买了 这本是后期写的 可能更无厘头些 但还是一如既往的风格 喜欢
  •     非常棒的作品,书的质量很好,看起来很舒服,饭后茶余不错的选择
  •     书店购
  •     和评语说得一样!
  •     疏远明澈,坦然细腻,日常价值
  •     冲淡明澈,坦然细腻,落英缤纷
  •     地铁真是最好的读书场所。恨不能找齐其他的全部随笔。(PS,在临沂印刷的,hoho)
  •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时有书问,不解阔怀。。。倾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倾无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临书但有惆怅。 ------王羲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