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园西路》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戏剧 > 中央公园西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32750467
作者:[美] 伍迪·艾伦
页数:130页

激情过后,我们该怎么办?

哈尔:为什么做丈夫的会对妻子感到厌倦?因为时间久了,彼此知根知底。激情退去——房前屋后,他们总形影不离——他们看到对方赤身裸体——没有任何神秘可言——于是对他们而言,他的秘书或者隔壁邻居都变得更加性感。珍妮:那不是真实的。哈尔:你知道什么?他都没有好好地写你。这非常真实,而且常常上演,我敢保证。珊迪:是么?哈尔:我是说,婚姻中的新鲜感需要用心经营——否则,夫妻生活中就不再有音乐,而音乐就一切。珊迪:如果做丈夫的曾经很浪漫,但是他逐渐视妻子为理所当然,那又会怎样?一段婚姻曾经让你充满遐想,惊喜不断,而现在整天都是跟数字打交道,只有性生活,而不再做爱。哈尔:我不相信存在那样的矛盾。珊迪:我认为很多女人都有同感。WA用他一贯的荒诞调调讲述了三个婚外恋的故事,很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搞婚外恋的男人有个共性——总是很小心的不说出那个“爱”字,甚至和这有关的任何字眼儿。“事实上,我从没用过那个词——我说过我很‘在意’你——我‘想’你——我‘需要’你——我‘不能没有你’——但我从来没有说过爱你。”他们很小心的不做任何承诺,确保双方都清楚地知道这只是逢场作戏,一切都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简单地说,他们很怕和“责任”二字扯上任何关系。而女人们,却不见得这么精明、理智,常常假戏真做,越陷越深,真是个可悲的物种!所以,女人啊,“你不是那种搞婚外恋的人——感激这一点吧——代价太高了”。看看《赛末点》里斯嘉丽扮演的那个角色吧,开始谁会猜到她是这样的结局?我总觉得故事中有老头子自己生活的映射,正如剧本中所写,“艺术是生活的镜子。”现实生活中,老头子和自己的继女搞到一起,当被Mia发现了他在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收藏的继女的裸照时,这事儿就被戳穿了。相应的,在第二个剧本中,希拉发现丈夫和自己的妹妹有奸情那出戏,是以发现了藏在暗格里的日记和两人XXOO的照片为开端的。不仅如此,WA的剧本中经常会出现老夫少妻的情节(他最终娶了小他36岁的韩裔姑娘),在《中央公园西路》里,他貌似给出了解释——“我只是想让我的生活从头再来过。”不禁让人联想到,《遭遇陌生人》里那个“找回青春”的老头,难道是他的自我嘲讽?WA有过3段婚姻,两段漫长的情人关系,“婚姻”“爱情”成了他挥之不去的话题,他把他生活中的这些疑惑与感悟编成了剧本,拍成了电影,继而把问题抛给了他的观众。他持有一切非永恒的观点,“这就是生存的悲哀所在。在这世上,没什么事永恒的。”他认为即便两人相爱,婚后激情必然会枯竭……然后,人们有了不同的选择,或者选择习惯忍受,或者搞起婚外恋,又或者学着给爱情保鲜。至于怎样经营婚姻中的新鲜感,WA并没有给我们解答,很可能,他也在寻求帮助。

短评《中央公园西路》

中央公园西路在纽约的繁华地带,相当于上海的徐家汇香港的港岛区中环一带。住着所谓中产阶级,尚未上流,但中流之上。伍迪艾伦的这三个独幕剧,都是发生在这样的一群人身上,而且三幕剧的主题都是外遇,妻子偷情丈夫出轨,而且这些妻子和丈夫们,均受过良好大学教育,自以为是知识分子,对自己荒唐行为辩解起来引经据典,一本正经,从这一本正经中,我们看到剧本冲突密集,滑稽精彩。这和伍迪艾伦的电影一脉相承,我喜欢看他的电影,但常常又受不了他吐字不清的唠叨。伍迪艾伦就是这样,在一大堆唠叨中有那么一两句让你听了爽翻天,而为了这一两句的爽,你不的不忍受他漫长的前戏。这三本独幕剧中,找不到一个趋向正面的角色,这群中产阶级,对生活感到厌倦,对人生感到绝望,但有刻苦努力拼命维持着对外光鲜亮丽的形象,只有在情人与妻子正面交锋,三人或者四人对峙时,剧烈争吵发生,他们的软弱与可怜才被无情的揭露出来。伍迪艾伦的对白是一个个的纽约知识分子冷笑话,这令我在看他的《门萨的娼妓》时,大费脑筋。但读懂了又觉得是真的幽默,耐久,是思考后的发笑。从这个方面来看,彭浩翔逊于伍迪艾伦,但黄子华同他旗鼓相当。伍迪艾伦对剧中人很刻薄,比如他写出的对白里有一对偷情的男女被双方的丈夫妻子对质,男的说:我们俩,除了做爱那部分,其它的感情挺柏拉图的。他对自己也很刻薄,当年他和养女的婚外情被米亚.法罗撞破,两人离婚,走出法庭接受采访时,他对记者说:这是珍贵的时刻,在这一刻,是唯一的一次,我们俩同时达到高潮。这是对自己的幽默,也是对生活的幽默,他还说过,不要小看打飞机这件事,这是少有的你同自己真正爱的人做爱。他年纪不小了,依然很勤奋,保持着一年一部的频率在拍电影。正所谓革命人永远年轻,堪破放下了,就自有一片越来越宽广的新天地。

三个道德故事

读起来就像在看候麦的电影,当然更像在看他自己的。外遇、外遇,加外遇。就想对世人的嘲讽与鼓励。最让我意外的是,关系混乱的角色们,还仍旧那么沉着地一直按照剧本说到最后。美国人的冷静着实让我意外,我们可没有这样的好耐性,让这样的好剧本发展出来,存在下去。

我爱神经病

喂喂喂,我问你,你还相信爱情么?什么?你相信哎,您真可怜啊,您知道么,您老婆跟隔壁老王跑了……你干嘛打我啊,我没说谎啊,是真的啊哦,不好意思,我就是隔壁老王======================伍迪艾伦,你是不是早就不相信爱情了啊为什么在你的文字里面都是偷情,偷情,偷情啊居然三篇都是赤裸裸的偷情文学,学到了一点知识了如果你从这本书看到的是满满的偷情文学,那我劝您还是从新去读一遍我个人认为,这是艾迪伍伦忧患出里的病态世界他的世界里面,个个都是神经病,不是么我不知道是神经病可怜,还是背德者的另一半更可怜可是你会发现,这本书里面的偷情者,亦或是第三者都染上了一点神经病的影子现在这个社会,不论是背地偷情,还是正面偷情的都是太多了男的偷,女的偷并非说真正上床了,开房了,私幽了,这就名正言顺的叫做偷情在我看来,你给有妇之夫,亦或者是有夫之妇发去一条暧昧的元素,这就是偷情偷情的往往害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家庭,有时候还要考虑更多的元素想要摆脱我?没门,要么给钱,要么给钱,没二选择到头发现,还是老婆好,傻傻的跟了你这么多年,吃苦耐劳你偷情之前要想一想你算什么东西,这个女人跟你一辈子是为了什么

三个“出轨”的闹剧

女人出轨常会引出一场悲剧,男人出轨引出一场拙劣的闹剧。伍迪•艾伦擅长调侃,闹剧更合他的口味,所以他的戏剧中的主角是那些男人。但是他的闹剧仍然像福楼拜的悲剧一样能证明一条定理:女人的浪漫对男人多么宝贵,对自己多么有害,而卡萨诺瓦(欧洲大情圣)式的男子为什么应该在屁股上享受一粒子弹。伍迪•艾伦是个讽刺家,他无意于像托尔斯泰那样研究幸福的家庭有什么相似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又有什么不同的不幸,他忽略掉角色身上所有的道德责任,也不让他们失恋后负债累累。他对受束缚的人不太感兴趣,他写独立的、自由的人,让角色在故事中裸身上阵,把它们的目的简炼地显露于人。这些人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想像,也有足够的资产满足现时的欲望。对他们来说最愚蠢的是既没有愿望做正确的事,也没有勇气去犯任何错误。因此他们绝不会让欲望止于幻想,只要他们头脑里出现了一个念头,接下来就一定会有事发生。他们相信摆脱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寻到最好的理由,所以就喋喋不休又吞吞吐吐。故事中,这些人一般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浪漫主义者,到了中年,其浪漫主义还要增加了几处房产。他们聪明,有教养,对艺术有很强的理解力。他们能够拒绝现实对其命运的摆布,却无法防范激情对自己的愚弄。他们害怕和逃避“消失的激情”,唯有与天才一起生活才能安份守己。他们愿意迎合自己的想像力,远胜过尊重自己的理智。他们的醒悟以后仅仅意味一串后悔。不过,现实就算再冷酷,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东西,就像《中央公园西路》中的卡萝尔,在那个剧本中连续遭遇四个人的揶揄外加一次失恋,也只能博得她一次呕吐的感觉。这本书由三个独幕剧的剧本集编而成,分别是作于一九九五年的《中央公园西路》和二00三年的《滨河大道》和《老塞布鲁克镇》。这三个剧本的创作虽然时隔八年,但是很统一,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出轨”,并且全用地名作为剧名,里面的角色也都有一个作家。其实“出轨”在这三个故事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在和谁出轨,惊爆出来的的不是出轨这件事而是出轨者竟然可以隐瞒的这么“好”。出轨在这三个故事里发生的如此容易,甚至比不上公路片中的搭车更困难,于是就只退化成了一种简单的社交活动,而浪漫的爱情也就屈尊为一段赤裸裸的激情,它消失的总是那么快,连一丝轻烟都不带,最富有戏剧化的场面就是人物全都上了场,最成功的戏剧氛围就是“异乎寻常的热闹”。就如《老塞布鲁克镇》里的哈尔对剧作家麦克斯的评价:“你创造出来的人物总是出奇的贴进生活,对白十分精采,遭遇的问题也让人眼花缭乱。”如果这不是伍迪•艾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自嘲。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李尔的弄人对李尔发出嘲笑,说他还不懂世故就已昏庸无能,是个“还没到时候就老朽的一个人”。与李尔相反,伍迪•艾伦却还没老就世故通达,等他变老了,生活却向其显示童趣的一面,他变成了把一切都要摆弄和调侃的顽童了。

伍迪艾伦的深刻……

Three One-Act Plays三个独幕剧剧情都围绕“婚外恋”这个敏感话题展开虽然还不是我能理解的境界。但是看完之后,我想想,关于爱,我们可以——勇敢爱;宽恕爱;为爱负起责任。这就是我的感受。。。是一本好书,有着伍迪艾伦式的经典^ ^

无题——试议独幕剧《滨河大道》

无题——试议独幕剧《滨河大道》~无题~之前其实给这篇日志取了好几个风花雪月的名字,但到最后,还是“无题”。因为越是反复阅读自己的感觉,反复回味这个剧本的内容,越深挖其主旨,在惊讶其对于许多经典作品的模仿与致敬以外,也越发喜爱这个荒诞喜剧,但偏偏无法一言以概之,暂且,就无题了吧。我们自己的生命,谁又是一定能被命题的呢?整体而言,三个独幕剧可谓各有千秋,但就思想深度而言,我只想说说《滨河大道》。看似这个故事和伍迪•艾伦一般的婚外恋主题没有大的区别,但剥开其现实主义的讽刺与揶揄,当伍迪•艾伦拿起他的舞台武器,去向这个失去诚信、失去尊重、失去透明的世俗婚姻状态开火时——他用的却是暗藏玄机的象征主义子弹。(这是我在月余的三思之后,幡然的憬悟。)“啪!”请君千千万万莫对号入座,不然,你死得很惨。把整个戏当个浑沌无序的梦来看吧,即使从中追溯出某些隐秘的记忆与不可告人的故事。我们在共鸣之余,在自我质问之余,仍然有借口自我辩解——没人晓得那些记忆的滥觞,旁人只当其是个荒唐而谑浪的梦境。假如,我们不去刨根问底。~象征与象征之间,谁是谁的原材料~“弗雷德”——流浪汉。神经病人。或者,真正的智者。“吉姆”——功成名就的大编剧。脚踏两条船的聪明人。或者,爱情里的病人、蠢货。故事的核心部分就在这两个角色的对话中展开。吉姆在河边的僻静处等待他婚外恋的对象芭芭拉,而弗雷德上来与他搭讪。最后弗雷德劝服了吉姆重回自己老婆孩子的身边,两人合谋把芭芭拉给杀了。这样一个以暴力结束自己的欲望的剧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电影《赛末点》,但本质上两个故事有完全不同的侧重。之前便提到整个《滨河大道》其实去除线性的剧情,看台词本身,有太多的象征主义隐藏其中——“弗雷德”与“吉姆”两个人对于加缪与萨特的争论便是其中典型——能理解哲学的便是神经病和艺术家了?而这两个角色精神上的殊途同归,包括“吉姆”电影剧本的成功(也无关他是否真的盗用了“弗雷德”的点子)都是作者对于社会上看似光鲜的艺术家们的一种暗讽(甚至是自我讽刺)。表面高雅的艺术家们都有病。但也许又截然相反,艺术家们才是健康的天真的,真的病态的是这个看似四平八稳,本质却谄媚着、充斥着抄袭与低档欣赏品味的社会!偏偏这样的自我讽刺又是带有艺术家独特的骄傲、尊严与自我维护的,而且整个剧本里无处不在,比如“在水下讨论普鲁斯特”,比如“歌德、叔本华与叔本华的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类似的象征还有很多,比如暗喻每个人来处与去处的“波基普西”,象征各类不被世人理解的才能——“发光的DNA”,被世人嘲弄的灵感与政府干预艺术的——“帝国大厦发来的射线”等等,包括最终杀害芭芭拉的方式——暗讽剧作家编造许多看似周密其实不真实毫无内涵的冗长剧情。不再一一枚举。甚至,也许“弗雷德”本身的存在就是个隐喻与象征,他只是“吉姆”的一种良知与自我叩问,甚至是因为他需要一个不存在的创作搭档——因为创作本身的寂寞、枯燥与自我逼迫,与必经的文思枯竭。但,又或许从头到尾这只是疯子“弗雷德”,一个失败的作家的臆想症与自我安慰,反而是“吉姆”其实根本没存在过,如果这样想,会不会更荒诞,更悲伤?打住。这样就强作解人了。不好。~绝望的背后,是品特的影子~如果要琢磨“弗雷德”是否真的存在,要深究到最后芭芭拉到底有没有死,我无法不想起品特和他的《情人》。真与假到最后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威胁存在,这样的暗示存在,这样的念头存在,这样的状态——焦虑、彷徨、浮躁、不和谐、自我纵容、自我欺诈,存在。甚至按艾伦的一贯视点,这扎根于各类看似文明的知识分子人群中。确切说,当一开场,“吉姆”对于“弗雷德”的靠近深感不快的时候,品特的影子已然在我面前浮现。“弗雷德”之于“吉姆”更像是一个表象,“弗雷德”真正的过去我们一无所知,甚至他的精神状态到结尾仍是一个谜(甚至更是个空白)——他只是在剧中成为一种胁迫的力量,成为侵入的存在,他一直在指引“吉姆”,既是去向善处的回头是岸(断了婚外恋),也是极恶处的拿起屠刀(杀人)。相反代表外在威胁的“弗雷德”每每的斩钉截铁,本该是主人公的“吉姆”却似是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看法——他孤零零,他平面化,他无可无不可,他非传统化,但他又大众化,具有肤浅的代表性……这就是后现代艺术中的常见人物。这只是个舞台寓言!请君(莫)对号入座。拿艾伦的“吉姆”来和品特笔下的其他角色对比,甚至和卡夫卡《城堡》里的K比较,他们都被某种神秘而不可抗拒的力量(写到这里,我更直觉“弗雷德”其实是这种力量的象征)所主宰,陷于一种噩梦般痛苦,却又看似非常可笑看似不合情理的命运之中。所不同的是,K是始终无法进入城堡,而品特的人物则常常是企图据守自己的“领域”而不可得;“吉姆”擅自走出婚姻的墙,却找不到回去的路。这样一来,也就更理解剧中的许多细节了。关于“费雷德”的喋喋不休,与始终说不清“约翰”死的真相(“约翰”也是“弗雷德”和“吉姆”之间唯一的剧情纽带),从剧本的语言风格来说,也是品特常见的做法之一——不合理的语言被强制性组合成一体。在艾伦的《滨河大道》这一剧里,更是被强调了记忆的不合理性,人与人纽带的错乱性,在肯定两个主角之间存在沟通假定性的同时,也否认了他们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的可能性。这其实,很绝望。因为“吉姆”如果真的杀了人,哪怕只是从犯,却非真正来自他灵魂深处的渴望——只是被错乱的纽带与外在的威胁所左右了?瓦尔特•本雅明说:“寓言在思想领域里就如同物质领域里的废墟。” 在品特的作品里,我们能发现一种普遍的对“历史废墟”的敏感,而伍迪•艾伦将之呈现在更贴近我们的日常婚姻生活里。~结束语~加缪说,真正清醒的人不相信永恒。就这点而言,伍迪·艾伦和我们这样肤浅的混沌者,还是不一样。也请生命,让我继续混沌与茫然下去吧。

中年中产阶级婚姻危机

看完这三个短剧直接想到了《美国丽人》都是中年资产阶级在婚姻危机里面面对夫妻感情的平淡 肉体上的出轨当然最经典的还是《中央公园西路》了最后性乱的萨姆还是被自己“所爱”的21岁美女父母为华尔街银行金融家的JULIE给屁股上开了一枪Woody Allen 不亏是编剧的佼佼者人物个性和矛盾很鲜明

《中央公园西路》小感

大多数影迷形容Woody Allen时,从不吝惜“天才”“大师”这类顶礼膜拜的称呼来表达内心对他无与伦比才华的崇敬;而在我眼中,他实在是个不折不扣充满喜感,擅于自嘲的可爱小老头!虽然他的电影陆陆续续看过不少,这却是第一次试读他的剧本集,一如既往地唠唠叨叨,大段对话,却在不经意间显露他的小幽默,逗你忍俊不禁乐上一乐,分寸拿捏地恰到好处!当剧终落幕,阖上书页,却又难免陷入一种哀而不伤的若有所思!Woody Allen剧本中的文字游刃有余地刻画,剖析,游走在美国中产阶级这个普遍群体!他们大多事业有成,有着光鲜亮丽的表象,家庭和睦,装腔作势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正派身段;实则内心空虚,饥渴,无望,期冀跳出婚姻的枷锁过自在生活,却懦弱到没有勇气坦诚面对自己一手酿造的丑闻或窘境!台面上一出出接踵上演的无聊闹剧,实则为小人物难以跳脱的悲剧宿命!太多成年人以排遣寂寞或一时冲动作为借口,堂而皇之地走上背判的道路,在我看来都是难以宽恕的!肉体背叛或是精神背叛给另一方带来的只有伤害,而当繁华落尽,最终无论是回归家庭的茫然,还是孑然一身的孤独,内心深处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苍凉与虚无!两个曾经因深爱而结合的人,最终为何会把感情经营的如此萧瑟如此不堪,难道仅仅因为是激情褪去,生活就必然堕入寥落冷清的悲惨境地?“爱”究竟蕴有怎样的深度含义,是属于人类亘古不朽的探寻课题!束缚于家庭的责任,埋葬于婚姻的坟墓,成年人虽然熟谙“一切皆非永恒”的基本常识,却难以控制无法启齿的欲望;正如书中第二个小故事哈尔所说:“不是只有王子才会遭罪!现实数百万的人,受的罪跟哈姆雷特一模一样,他们是服了‘百优解’的哈姆雷特!”而搞婚外情对于解决问题必然毫无裨益,无论怎样回避隐藏,一切因果报应总有昭然现世,让你无处可逃的那一天!喜欢这本小册子别有质地的封面,细细触摸,扎实的质感让你心生慰藉,素朴简洁的线条勾勒出Woody Allen黯然沉思,一副情感哲学家的洞察神态;如果剧本中的小人物们突然跑来向他质问,为何把自己的故事编成一团乱麻时,也许他会轻放手中的玫瑰,耸耸肩,抬眼淡然一笑:“伙计,这才是生活嘛!”读罢这些幽默讥讽,轻松戏谑的文字,末了,woody allen还不忘再开个玩笑:虚构的故事,任何情感都来的容易,走的轻松;而真实生活是不能倒带,难以重演,总有缺失!所有的“重新开始”只属于故事中的情节,是创作者借以安慰现实中行将就木的小人物们的一剂麻药!

不同的婚姻,相同的人性

伍迪艾伦的三个独幕剧都是围绕婚内出轨这个现代社会常见的话题展开,三个独幕剧体现了三种不同婚姻出轨的态度和做法。剧一:出轨后感到后悔,仍愿意重归家庭开篇吉姆在等出轨对象芭芭拉,流浪汉弗雷德走过来与之交谈,后面吉姆与弗雷德展开交谈,在弗雷德一步步剖开吉姆出轨事件,两者思想与言语上的对抗,其实是在表现吉姆一个人的思想斗争,他受够了偷偷摸摸的出轨,并且仍爱着自己的妻子洛拉,而在芭芭拉对吉姆进行敲诈时,弗雷德提出把芭芭拉扔进河里,虽然吉姆表示不想伤害芭芭拉,其实内心还是希望消灭掉第三者,与妻子重归于好,而结果也正是如此。剧二:看似彼此忠诚,实则双双出轨这幕剧从两对情侣的聚会说起,希拉和丈夫诺曼以及希拉的妹妹珍妮和其丈夫大卫,在聚会期间一对夫妇哈尔和珊迪路过来看看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而这房子卖给了麦克斯·克罗里恩——一个作家。由于哈尔与珊迪夫妇无意间提起房子里的暗格,使得诺曼写的与珍妮偷情的日记曝光,希拉得知自己的妹妹与丈夫勾搭在一起,在矛盾越演愈烈的时候,大卫拿着手枪准备杀掉屋子里的所有人。而就在这时,才发现希拉、诺曼、珍妮和大卫,都不过是麦克斯小说里的人物,声称对彼此忠诚的哈尔和珊迪,渐渐袒露自己曾经出轨。整个剧本非常巧妙惊艳,引人入胜。剧三:以为寻得真爱,其实是另一个背叛作为精神分析医生菲利丝打电话火急火燎的把卡萝尔叫来,谈起与萨姆的婚姻破裂,面临离婚,菲利丝指责卡萝尔背叛友情,与自己的丈夫萨姆出轨,卡萝尔一开始并不承认,随后表示和萨姆是真心相爱,准备共同前往伦敦,是因为菲利丝和萨姆的婚姻名存实亡,萨姆也不再爱菲利丝,因此卡萝尔认为自己并没有伤害任何人,只是追随爱情,而后卡萝尔的丈夫霍华德得知妻子出轨,欲拿出父亲的旧手枪杀掉卡萝尔,但因为没有打开保险栓而没有成功,而后萨姆回到家,卡萝尔以为萨姆将带自己离开,却没想到,萨姆从没爱过她,而是爱上了朱丽叶——菲利斯的精神病人。而在霍华德与朱丽叶交谈企图夺走朱丽叶时,萨姆因为嫉妒而与霍华德扭打起来,最后被朱丽叶一枪打中屁股。三个独幕剧都有很典型的“伍迪艾伦式幽默”,其中对婚姻中男人、女人对待婚姻与爱情的人性态度展现的淋漓尽致,而爱情是否真的存在,婚姻是否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引人思考。

从伍迪艾伦笔下的“易出轨症状”到探求婚姻背后的爱如何持久Orz~

对于伍迪艾伦早有耳闻,但很惭愧,一直没有欣赏到他的电影作品和其他的文学作品,这次得以有幸在图书馆恰巧遇见了伍迪艾伦的这本戏剧作品集《中央公园西路》。书很薄,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艾伦用不动声色戏谑的口吻的描述着笔下的任务,读者在轻松中被吸引着持续阅读下去。三个关于出轨的故事,或者说,所有的角色都处于一种极容易出轨的状态,艾伦笔下的他们或出于对出轨的辩解,或指责对方出轨的不忠贞,他们在辩解和指责的方式下也暴露了自己——自己本身也出轨。肉体上的,精神上的。滨河大道上,弗雷德,一个看似疯了人,通过诱导式的提问使得吉姆在辩解中道出并不会更美好的真相,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在老赛布鲁克镇上,这是一群互相出轨和背叛的众人,当我瞒着你出轨的时候其实你在背着我出轨,当我为了你而背叛自己的老公时却发现你对我只是逢场作戏,并非真心实意。三对恋人,一样的背叛。在中央公园西路上,发现小三是自己的朋友,我尽可以说你不要脸勾引我的丈夫,你也可以振振有词的反驳说其实你老公已经对你没有感觉了,他真正爱的人其实是我。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地方,呈现出大同小异的背叛与出轨。艾伦笔下的这些中产阶级的小人物们,在那样的一个西式的文化氛围里,似乎患上了一种叫做易出轨的症状,当我瞒着你出轨的时候其实你也在背着我出轨。这是一种对于性的宽容还是真爱的贬值与稀缺?可是,在不光彩的出轨事实被发现后,我们能怎么办?《老塞布鲁克镇》中的珊迪说,“我们能做什么?要么将婚姻中的不痛快都扫到毯子底下,美其名曰宽恕,要么,离婚。”不管我们做什么都是在渴望爱,结婚是为了和我们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将这种互相爱慕的感情稳定下来,离婚是为了离开一个不爱我们的人或者是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我尝试着把自己放在那样的一种情境里,想着自己的反应会是什么。后来我发现,其实,真的不容易,自己的任何举动要考虑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毕竟人的生活里不单单有爱情。但就是在这种难以抉择里,我觉得,爱情终究会是一个风向标。让你在迷失中终会找到一个出口。忽而记起了伍迪艾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惯性导致了三分之二的婚姻。而爱情造成了余下三分之一的婚姻。”有过三次婚姻和多段恋情的伍迪艾伦对于这句话必然有自己的深刻体会。以爱为风向标,但是爱情的风向却常常改变,这也才造成了世上那么多的离婚、出轨、外遇。以爱为名建立起来的东西必然也会因为爱的消解而崩溃。因为爱的容易变质和消失,所以在以爱之名下的婚姻若要长久必然要有其他元素的支撑,但,那会是什么呢……

读后感

如果看的是原版,而且我能看懂的话,一定是五星故事都是讲婚姻、讲爱情,不像《Gone Girl》那样惊悚,却也把爱情和婚姻讽刺得一塌糊涂;情节好像很俗气,却又特别精彩,《滨河大道》讲了丈夫出轨又想保住家庭,面对小三敲诈,一切曾经的云雨之欢化作仇恨,恨到要杀人的地步;《老赛布鲁克镇》结构精巧无比,故事中的人来到了现实里,虚幻人物之间的出轨带出了现实夫妻之间的不忠故事,正如故事中说的那样:“这些虚构的角色还可以重新塑造——抹掉一切,重新来过——但是我们说过、做过的事情却永远也没有办法抹掉”;《中央公园西路》更是传承了经典美剧的思路,男男女女都睡了个遍,唯有高学历的女医生从头至尾都像个可怜虫一般被背叛Woody的故事里很少有邪正之分、对错之分,即便是看起来的好人,也是从头到尾充满了讽刺之情;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他写两性爱情,很有王尔德的感觉,好像是全世界最看不起爱情和婚姻的人,现实生活中却好像是那种爱得特别特别努力的人。三篇故事的名字都选了普通的地名,或许暗示着这些故事就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每一个平凡的家庭里;可是不同于同性恋的王尔德对两性之爱的不屑一顾,Woody时不时也扭转一下,重燃大家对爱情的希望;至多也就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爱情至少还是伟大的;出轨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欢愉,婚姻开始的激情逐渐被柴米油盐所淹没,很多人只能靠肉欲来填补这乏味的生活+++++不能免俗地要摘抄几句++++++++++++++++++++为什么丈夫会对妻子感到厌倦?因为时间久了,彼此知根知底。激情褪去——房前屋后,他们总形影不离——他们看到对方赤身裸体——没有任何神秘感可言——于是对他而言,他的秘书或者隔壁邻居都变得更加性感婚姻中的新鲜感需要用心经营——负责,夫妻生活中就不再有音乐,而音乐是一切这就是人生——充满了讽刺——有些让人愉悦,有些却十分肮脏——我从来不认为人生是一件礼物——它是包袱——是判决——是残酷而又特殊的惩罚,人人都在祈告我们都是人啊——可能犯错,又经常犯傻,但不坏——真的不——只是可悲——愚蠢——绝望

书还不错,翻译也挺好,可惜我脑残

我是一俗人,俗到每一想到戏剧我脑子里除了啥是逼呀的那几部经典(我他妈的还没看过)就是中学课本里面出现过的雷雨和茶馆。我还是一个伪文学艺术爱好者,啥鸡巴玩意不懂但是就是喜欢捧着一本儿破书躺在床上洋洋得意摇头晃脑哼哼哈哈。隔天再跟一群有味的哥们放点儿没味的屁。不过说实话,伍迪艾伦让我想到了百老汇,让我似乎在脑海中浮现了一些熟悉的场景,只可惜直到我敲下这些字儿的时候我还没有上百度搜一下这个老哥到底是何许人也,所以这些场景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就算要了我的狗命我还是没有办法能想得起来。书挺好的,翻译的也算严丝合缝,没有太多的牵强和生硬。可惜我理解不了这老玩意想说点儿什么,所以只能说。书还不错,翻译也挺好,可惜我脑残那。

爱情买卖

大多时候,人们喜欢在床上说说饭局上遇到的人,在饭局上谈谈床上发生的事,反正我是这个德行。尤其是赶上老爷们的饭局,高潮一定集中在女人这个话题上。最近看了伍迪艾伦的剧本,这个美国天才好像一辈子都在说那点事,婚姻与背叛,爱情与欲望,及等等、等等,其中很多故事为饭桌上的话题提供了参考。比如:面对欲望的态度。其实甭管你追求糙的还是雅的,首先都要正视自己的欲望,只有这关过了之后,才可再论其他。人经常高估自己的意志力,而最坚定者一定是最会放弃选择权的那个。如果心与意识是两个层面并存在递进关系的话,那么我觉得欲望和爱情的关系也是一样。 面对欲望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那是对人性的一次正面交战,但凡出手便再无退路,除了你死就是我活。我们只能控制行为,却无法控制身体,因为身体绝大多数情况只对身体有反应,意识是对行为的控制力,而面对本能时它就显得疲于应对或者毫无办法。一副漂亮的身体具有的杀伤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差不多肾上腺素最强的外界催化剂。一副身体发出了信号,另一副身体做出回馈,最是自然不过,这就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当然,你可以将此归为动物性范畴,可人要是脱离动物性那还是人吗?身体的奇妙之处在于出乎意料,你无法控制它会对谁发出信号,也无法预测会对谁产生回馈,正因为这个难控制,所以机会总是难得的,要百般珍惜勇往直前才对,而成不成反倒不那麽重要,就是不能浪费一次美妙的勃起,总的原则是——你的欲望你参与。至于爱情吗?我敢说,只要想拥有,就肯定会拥有,别人也无从否定,这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的定义,附加于一个具象物体身上是非常容易的,并且,数千年来人类积累了无数这方面的经验,无论你遇到什么情况什么对象,只要你好意思说着是爱情,那么它就是爱情,理由你大可从海量神话传说中找出一二。只是由于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装饰性色彩,才使很多由它引起或者跟它相关的事故尽管很悲剧,却仍富有令人炫目的错觉。加上各国人民对它的口口相传,越发使其神秘切不可捉摸,我觉得这是人们忽略欲望最严重后果。如果爱情存在并且是必需品的话,其价值恐怕是被作为一种借口而利用。这个借口最终成为目的的时候,你又会发现它漏洞百出,需要下一个谎言下下一个谎言来维系它,从此掉入谎言的漩涡,一步步失去真诚。 而‘稳定压倒一切’这句口号也拥有了更多的实践者。总结4点,如下:真诚是最好的品质欲望比爱情靠谱波伏娃不常有,且属于不常有的萨特爱情没准能买就卖,欲望肯定无法说来就来

得了吧,你只是个演戏的

有些人干一件事是一种德性,在另外一件事上则是完全不同的德性。伍迪艾伦写下的戏剧和他上演的电影则是充满了同质性。且不说和他本人一样,他的人物也总是男女关系混乱。看到他的戏剧则更是能够产生强烈的画面感,总觉得他有部跟这完全一样的电影。例如,老头子总是喜欢在电影里加一些“局外人”,那些子虚乌有,却能推动故事发展的人物。例如《Mighty Aphrodite》中一直跟主人公对话的唱诗班领唱。这本集子中,《滨河大道》中的弗雷德,《老塞布鲁克镇》中的哈尔,完全可以看做是子虚乌有的人,他们除了对人物的意识有影响,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为,仿佛就是一个画外音的存在。这是老头子惯用的手法,有时候我们仿佛跳出了戏剧,但却意外领会到伍迪艾伦的天马行空,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萌点。三篇中我独爱第二篇,因为我觉得让老头子亲自饰演其中的哈尔简直是再精准不过。哈尔,在外人面前多么不合时宜地絮叨,在老婆面前又多么无辜,想想伍迪艾伦一边跟希拉指出他老公私密日记隐藏的位置一边又无辜地说不管自己的事,身边的男男女女们怒气冲冲地对峙,他还在一旁喋喋不休,而别人压根就没当他在旁边!

水龙头批发团购,花洒批发团购,水槽批发团购,毛巾架批发团购,卫浴批发团购,水暖批发团购,洁具批发团购的专业卫浴商城

我家卫浴水暖洁具商城地处中国最大水暖卫浴生产基地南安中国水暖城,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销售卫浴水暖洁具用品。我家卫浴水暖洁具商城是一家集水龙头网购,花洒网购,水槽网购,毛巾架网购的专业卫浴商城,水暖商城,洁具商城。我家卫浴水暖洁具商城 网址:http://www.wjwysc.com

你凭什么认为我这人缺乏创意?我认为你挺……职业的

我喜欢第一个故事《滨河大道》,这个故事代有典型的伍迪·艾伦的特色,基本上两个人就可以架起整个故事,或者说——一个人即可。弗雷德像是另一个吉姆,在伍迪·艾伦的故事中没有什么善恶好坏之分,有的只是一个试图正常的人,以及时刻在诱惑他摆脱正常的理念、神经、思想。弗雷德就像是吉姆的理念、神经、思想,他跳耀着、骚动着、快乐着以及悲伤着,他把所有情绪都无限放大,为的只是把那可怜的吉姆引上一条歪门邪道。弗雷德就像一个内在隐藏着的吉姆,与其说《滨河大道》是两个男人神神叨叨对话的戏,不如说是一个婚姻出轨、文思枯竭的男人的独角戏。这个男人左右摇摆于自我与世俗——弗雷德是自我,吉姆是世俗。我挺喜欢弗雷德关于大众汽车的广告创意:八个妓女围坐在妓院里,一个叫约翰的人进到了这家妓院,把她们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最终,他径直走过她们,挑上了角落里立着的那把雨伞。他怀里搂着那雨伞走过大厅,带着那伞上了床,和它有了热烈而激情的性交。画面再切换到他开着一辆大众甲壳虫离开,同时屏幕上出现字幕:大众汽车——专为那些有特殊品味的男人。重口味,众口味。

宇宙中的小事

《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0/15 12版这一回,伍迪·艾伦终于不用过分考虑场景、道具、镜头的角度等等,而专心致志地只做一件事——说话了。这个早年靠写笑话维生的怪老头,从没停止过絮叨的人生。独幕剧充分满足了他的癖好,书中收录的这三个独幕剧都是对白的狂欢节,主人公们都像是怪老头拔根毫毛吹口仙气变出的无数的小伍迪·艾伦。他们话赶着话地在窘迫困局中跳着脚,话语间隙里闪耀着怪老头眼镜片的光芒。是的,重复是伍迪·艾伦的艺术,谁让他这么爱人类呢,尤其是生活在纽约的人类。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滨河大道》与《罪与错》异曲同工,《老塞布克鲁镇》有《开罗紫玫瑰》的影子,而《中央西路公园》里的男主人公是《解构哈里》中哈里的翻版。在这里,人类总是重复自己的问题。情节的重复是为了再一次贴近作者所要探讨的主题——婚姻与无聊、信仰与宇宙等等。同样的,在这三个剧本里,也不难发现丈夫爱上妻妹,老男人与小女孩的恋情等伍迪式传统情节。如果一定要解释伍迪·艾伦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样的主题,《老塞布克鲁镇》里的哈尔可能说出了真相:“哦,拜托——不是只有王子才会遭罪——外面有数百万的人,受的罪和哈姆雷特一模一样,他们是服了‘百忧解’的哈姆雷特。”受苦的人们和他们所遭的罪都失去了古典主义色彩,再没有人崇拜他们,他们只好服药。而伍迪·艾伦抓住了他们药力失效的时刻。虽然伯格曼与费里尼等人一直是伍迪·艾伦致敬的对象,但他从来没想过要变成他们。他从不放弃对喜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期待,一直希冀将喜剧形式本身作为一种行动和讨论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仅仅找找乐子。从最主流的现代人的最主流的道德观念出发,伍迪·艾伦并不热衷于抽象的哲学问题,这大概是他从纽约大学逃出来的原因,但他也从不放过把道德与信仰放回“宇宙”的机会。在他的作品里,没有信仰的人类如何对待宇宙一直是问题的伊始。例如某天早上醒来的一刹那,生命的不朽和永恒的爱意都成为一种对真实宇宙恐惧的托词的时候,你是会像你的每一个细胞一样尖叫起来,还是像伍迪·艾伦笔下的人物一样,欺骗、出轨,或者去看心理医生?这三个独幕剧的结局仍然持续了作者一贯的态度,尽管生活荒诞无序,人们仍会将所有不可示人的烦恼“扫到地毯下去”,相互宽恕也相互掩饰,继续去完成那些类似于家庭、工作,和对未来一代的关心等等的“宇宙中的小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伍迪·艾伦对人类这个集体最不怀好意,他既不相信上帝,又反复嘲笑心理医生这个职业。然而,他又对人们心怀柔软的温情与宽宥,这两者构成他结构文本的两种互搏的力量。《中央公园西路》里的霍华德哀叫道:“人在这个宇宙中真是太孤单了!”但卡萝尔立即反驳他:“可是这里不是宇宙!这里是中央公园西路!”就像伍迪·艾伦在《曼哈顿》里所做的那样,现代的人们时刻手持录音笔搜集着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理由可能是音乐、艺术、爱人的脸,或者干脆就是中央公园西路。毕竟,怪老头爱纽约,他头一个离不开那儿。那么,这里到底是宇宙?还是中央公园西路?——“你就是你所做出的选择的总和”。

看上去很美

有人说伍迪•艾伦的独幕剧很特别,我也是在书店中无意结识到了这位独特的伍迪•艾伦。这本小书很精致,内容也是如封面一般三个由伍迪精心设计地独幕剧,也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伍迪的别致。若你问这别致是什么,我不敢妄测他人眼中的“特别”,只能简述我发现的九牛一毛。我觉得伍迪最大的不同,便是他对于人性的揭示,丝毫不带乎情面,人与人之间的欺骗,虚伪,谎言就这么被赤裸裸地揭示着。我也常常思考人性,当年龄的增长让我发现这个世界越发不如儿时想象地那般美好的时候,我能告诉自己的,也只有面对。

因为是伍迪.艾伦

三个one-act plays的形式,戏剧的叙述方式,伍迪艾伦的风格。之前度过他的《门萨的娼妓》。喜欢伍迪艾伦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下。

当宇宙走到了尽头,一切都回归黑暗

诺曼:事实上,我从没用过那个词,我说过我很“在意”你,我“想”你,我“需要”你,我“不能没有你”,但我从来没有说过爱你。哈尔:为什么丈夫们会对妻子感到厌倦?因为时间久了,彼此知根知底。激情退去房前屋后,他们总形影不离,他们看到对方赤身裸体,没有任何神秘感可言,于是对他们而言,他的秘书或者隔壁邻居就变得更加性感。大卫:即使他们曾经相爱?你认为它有没有可能不了了之?麦克斯:这就是生存的悲哀所在。在这世上没什么是永恒的。即便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创作的人物,过了数万年也会不复存在,当宇宙走到了尽头,一切都回归到黑暗。诺曼:好吧。如果说宇宙终将分崩离析,一切都会烟消云散,那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珍妮:所以及时行乐才重要,跟懂得及时行乐的人一块儿。麦克斯:她冲进海里,试图自杀,到头来却被水母蜇了一下,这让她整个嘴唇都肿了起来。一瞬间她看起来性感极了。我当即又爱上了她。当然,当嘴唇的红肿消退后,我又觉得她烦人了。希拉:这是一个可悲的情节,两个曾经相爱,至今任然爱着对方的人,但他们婚姻中原来的激情已经枯竭了。麦克斯:所以,让我怎么结尾呢?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有自己的渴求,欲望,以及难以启齿的需要。所以日子要过下去,人们就要学会宽恕。珍妮:我们会改的,我们会赎罪的。只要生活继续,就会有希望。珊迪:但是,跟把所有问题一股脑扫到地毯下相比,宽恕又有什么不同呢?珊迪:这些虚构的角色还可以重新塑造,抹掉一切,重新来过,但是我们说过做过的事情却永远也没有办法抹掉。哈尔:悲剧部分在于我还爱着你。珊迪:我也爱你,是很可悲,但不是悲剧。哈尔:鹅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不知道吗?它们一旦结为夫妻,将终身厮守。

伍迪老头爱捉摸的事儿

《滨河大道》神奇怪老头儿伍迪艾伦的戏剧作品。一个濒临创作危机和家庭危机的电影工作者,也许他是导演,也许他是编剧,总之他偷窃了偶然听来的流浪汉的故事,而写出卖座的剧本。然而这个流浪汉是一个患有躁狂症的小说家,并且熟知这位危机中的编剧的一切细节,甚至他老婆的绰号。当然,婚外情这个问题更加不在话下。信息来源于神秘的信号发射,由流浪汉的脑电波接受。外遇的存在给家庭稳定带来危机,女人要一笔巨额的赔偿,流浪汉的脑电波接收到的信号是,杀掉这个麻烦的女人。剧作家半推半就,终于胆怯,试图向老婆坦白,祈求原谅。流浪汉用最直接暴力的方式,将女人推入湖中。失业且迷茫的女人,自杀是很合理的解释。伍迪的幽默与智慧通通隐藏在让人应接不暇的对话中。由这些对话所构建的故事常常充满张力,引人好奇,又令人紧张。后来电影《赛末点》中的谋杀案,或许最初的构思就来源于这个简短的戏剧故事呢也说不好。纽约城中看似幸福模范的中产阶级家庭,向来是伍迪讽刺的对象。背叛,偷情,苟且,这才是事情的真相。《老赛布鲁克镇》男人,女人,妹妹,妹夫,林间别墅。看起来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只是妹妹的丈夫过于执迷高尔夫球。突然拜访的别墅的前前主人,一对前来寻求从前回忆的夫妻。面对自己曾经住过的熟悉的屋子,来访者难免呈现炫耀之心,比如告诉新主人哪里有隐秘的抽屉。哦,抽屉里还有一本日记呢。据说这屋子曾经住过一个老作家,也许这是他遗失的手稿。那个老作家的名字也许刚好和现在的男主人同名,而故事的女主角又刚好和女主人的妹妹同名。他紧紧握住她的酥胸,陶醉在温柔的梦境里。瞧瞧这算什么事情。又是一个即将崩溃的中产阶级家庭。不,是两个。还有歇斯底里的妹夫,他甚至拿出了猎枪,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所有的人都该下地域。危急时刻,被捆绑的老作家跌跌撞撞的从楼上下来。原来他被自己创作的这些角色绑架了。可是角色们自己却陷入了僵局。或者轰然毁灭,或者找出转机。放下枪械,重拾对话。是的,伍迪老头儿怎么会放弃对话呢。那些絮絮叨叨的男男女女,他们的谈话中隐藏这他们的困惑,他们对爱情的怀疑,对人生的彷徨。对他们而言,不出轨,就不再有别的出路。否则,他们将溺死在如一潭死水的婚姻中。但是,隐藏的再好的丑闻也会有破绽,一个线索揭发的可能是一个惊人的阴谋。男人和女人各自沉浸在出轨的愧疚中,但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同样的剧目,上演在每一栋屋檐下——那象征美国梦的木质别墅的屋檐。《中央公园西路》中央公园西路的公寓。故事发生在一对闺密,各自的男人,以及其中一个女人的心理疾病患者之间。各种背叛,各种私情,各种对婚姻的不满以及因此萌生的对新鲜肉体的欲望。每一个光鲜亮丽的人物内心,无不充斥这异化的追求。所有的信任要么是表面的,要么是自欺欺人的。如果不是不小心在对话中泄露了端倪,当然,这端倪迟早要泄露的,但是晚一天,表面的光鲜幸福就可以多维持一天。胆小懦弱又自私的中产阶级男女,既想要重新获得激情,又害怕既得的家庭模式坍塌。不得不在左右周旋中算尽心机。而偷情的对象无不是身边的熟人。这无疑给故事的伦理结构增加了难度。这不仅是对家庭和爱人的背叛,还涉及到普世道德问题。戏剧冲突由此更平添了几分激烈。总之,这些就是伍迪老头儿爱捉摸的事儿。

你爱,或者不爱我,That makes a huge difference

文章的题目来自扎西拉姆·多多的诗《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为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被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2》引用之后,这首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所喜欢。很多人在走出影院之后,都偷偷地把这首诗背起来,更有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男嘉宾试图用这首诗打动女嘉宾的。然而,我要说的是,这首诗讲的不是爱情,也不可能是爱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首诗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我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大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跟爱情、风月没有什么关系。”而爱情所有的快乐和悲伤又都来自于这样的误解。这样与风月毫无关系的诗,被广泛的解读为情诗,本身就说明了人们对于爱情是多么的无知。人们总是把一厢情愿当作浪漫,并用浪漫概括自己所有那些不真实的想象。把圣者当作情痴,是因为我们总是希望能有一个人把自己当作信仰,不论经过多少次的试炼,都只是微微一笑,继续坚守着内心的向往。亦舒就曾说,她总是不断地试图破环自己的爱情,而只有当她的这种企图失败了之后,她才确信他是爱着她的。在不断的破坏又不断的失败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爱的安全感。可惜现实中的感情从来就是脆弱的,需要呵护更甚于挥霍,容易改变更甚于持续。相信爱情的人,常常同时也相信了爱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而那些将爱情看作速食品的人,则被当成了感情的白痴。在这里,我不愿争执爱情的保质期,我想说的只是,不管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下,受到怎样的压力或责任,爱情可能可以培养,但它永远不是人工的。你不可能像对待一件物品一样对待爱情。我想说的是,爱情是一种感觉,而感觉之所以不同于行为,感情之所以不同于理智,在于感觉或感情是无法控制的。你可以和不爱的人继续在一起,但不爱就是不爱。现代人的悲哀不在于确定了的婚姻无法改变,也不在于海誓山盟敌不过岁月侵袭,而在于人们不愿相信这一点。大多数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都不是大悲大喜的,但它们总在你感到最无助的时候捅下那最后的一刀:已经回心转意的妻子被发现曾经的背叛,曾疯狂爱你的女孩在你开始爱她的时候爱上了别人,丈夫在妻子决定解释误会的那个晚上关上了对话的门……《曼哈顿》里,17岁少女爱上了被妻子抛弃的剧作家。一开始,剧作家看上去是这样的坚定,那样的无视世俗的眼光,但当他遇见自己好友的女友——那个迷人的新闻记者的时候,往日的种种承诺突然就变得毫无道理了。这不是因为他以前的感情是虚假的,也不代表现在的他找到了真爱,这仅仅是说明了,在这一刻,在这里,当他终于和那个新闻记者不太如人意的鱼水交欢之后,他爱上了她,无可奈何的。 《色戒》里的王佳芝到底是不是因为性爱上易先生,这个问题可以留给弗洛伊德。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即使面临背叛革命的风险,即使背负内心的纠结,感情是无法控制的。古今中外,概莫如是。这正是爱情的本来面目。这本书里,伍迪写了三个故事,三个关于婚姻,关于爱情的故事。显然,这三个故事都没有什么好的结局,甚至,我们不知道故事的最后将会怎样。但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这三个故事都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真实的面孔。《河滨公园》里的吉姆因为平淡背叛了妻子,又因为良心放弃了情人。但我们无法知道的是,当初的出轨是不是只是冲动,如今的回归又是不是为了爱情;声称深爱他的情人反咬一口,是因为爱之深恨之切,还是只是视之为等价交换;疯癫的弗雷德到底是不是收到了电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不是说出了实情;而那位可怜的妻子,自己又该不该为那两个”奇怪“的孩子负上什么责任呢。《老布鲁塞克镇》里文学创作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不仅让我们思考想象的文学是否可以复制现实的复杂和人性的困境,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端尴尬的问题:如果你自己出轨了,你还是否有权力谴责同样出轨的对方?更近一步说,如果单方面的背叛是一种不公平,那么双方面的背叛是不是可以视作一种平等呢,特别是在双方都声称自己仍爱着对方的时候?经济学似乎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但生活响亮的耳光却给了最坚决的否定。《中央公园西路》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它足够复杂。花心的丈夫对妻子的不满尽人皆知,而妻子却毫无感觉;情人以为自己填补了他感情的空白,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玩物;受伤的丈夫曾试图已死了解这一桩闹剧,但在少女的面前立即停下了悲伤;年轻的少女成了丈夫的真爱,但却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真爱……这本书的魅力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或者说让我们自己发现爱情中的问题。它的描述似乎给了我们一中悲观的观点,但如果你足够用心,便不难发现,揪心的闹剧背面,也曾拥有过欢乐的时刻——只要我们足够“丧心病狂”的话。毕竟,伍迪自己不就是这样吗?

为什么书名要叫这个?

3个独幕剧,个人认为第一个最好,第二个很有创意,第三个很闹。伍迪艾伦很幽默,有些台词把我逗得哈哈大笑,戏剧节奏也把握得不错。但不明白为什么书名要用中央公园西路呢,有什么寓意吗?每个剧的结局似乎都是大团圆,大家经过一场胡闹之后又守住了各自的婚姻,看来伍迪艾伦还是对婚姻抱以温情的态度。是啊,可能在他眼中,婚姻里的男男女女还是长不大的孩子,容易任性容易闯祸,所以得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可能他想说,理智、道德、伦理不应当成为婚姻的桎梏。可不,他本人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Life is hard, and then you die.

标题那句话就是伍迪·艾伦自己说的。撇开他本人不谈,这句话虽然残酷,但是多少有道理。尤其在觉得自己觉得什么事情很艰难的时候,觉得这真tmd精辟。读了这边书,很难不想起这句话。独幕剧都很有老头儿的风格,极尽讽刺。会不会这么夸张。谁能相信谁呢,真没劲。Life is hard, and then you die. 老头写的东西好像或多或少都是围绕着他这句发言展开的……这本书呢,有空的时候可以一读。

中产阶级可怜虫

中产阶级可怜虫转自10.09.18 新京报 文:宋燕  看伍迪·艾伦的东西我从来就没笑过———前两天看到有人评论他的《中央公园西路》,说看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哈哈大笑”,我无论如何也没法理解。 我没从这本书里看出笑料来,我看到的只是让人悲哀的可怜虫。外表上生活稳定、地位优越、家庭和睦,实际上自私、懦弱又变态,没有一个正常人。 三个故事全都是关于背叛,出场的六对夫妻都在互相背叛、互相隐瞒,却又没有勇气真的离开。他们厌倦了庸常的生活,厌倦光鲜外表下已经霉变的感情和无激情的人生;却又眷恋着这生活,眷恋这外在的稳定和睦的假象以及它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这让他们不敢言放弃。他们拥有的就这么一点,这一点可资炫耀,而失去了就一无所有。这就是中产阶级,是《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以及伍迪·艾伦式电影中所关注的人群——中产阶级,或者精确地说,是出现中年危机的中产阶级。 虽然上述几部电影和剧本并不都是同一个人的作品,但他们反映的主题、角色的样子、故事情节和发展……都是那么相像。住几乎同样优雅宽大但无个性的房子,有几乎同样的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面对着同样的困扰和麻烦,有同样的懦弱和犹豫不决。连说话的腔调都那么像——一样的唠叨、空洞而又易受他人影响。 相较之下,伍迪·艾伦的角色更话痨些、更无耻些、更懦弱些,他们甚至没有《美国丽人》和《革命之路》中的角色那样有厌恶自己的勇气和自杀的勇气。他们用信誓旦旦来掩盖谎言,用得体的举止来掩盖猥琐的、变态的爱好,用美好的描述来掩盖真实的欲望。他们已经可耻到这样了,但仍舍得原谅自己,用“宽恕”来给彼此找保存脸面的台阶。 有人从这本书里读出夫妻经营之道,好吧,如果你认为这些婚姻还有价值存在下去的话。但他们的问题真的在于婚姻的经营么?他们是害怕、患得患失而已,害怕无意义地活到老去,又不敢从这个包围自己的窠臼中挣脱出去。困扰他们的是为什么而活,不是婚姻,婚姻只是他们这麻木无味的生活中他们唯一敢尝试挑战的东西罢了——事实上他们连这个也没有真的挑战,一旦摊牌的一天到来,他们无不缩手缩脚,选择退回到窠臼中。在我看来,这几个故事的角色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究竟要什么,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些厌烦的。伍迪·艾伦式的话痨在这本书里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出场的角色每个人都在说话,不停地说话,一句紧接一句地说话,而且都是那种中产阶级的表达方法,礼貌而又绕弯子,让人看着头大。好在情节的出奇改变了这种感觉,让人觉得之前的耐心阅读还是物有所值的,不负伍迪·艾伦被称作一流编剧的名声。

WHAT THE F***!

伍迪·艾伦,喜欢这老头不是一两天了。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他出现之前你问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谁我会说,有挺多喜欢的,但没有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片子也是我最喜欢的片子是《安妮霍尔》,这部片子应该是伍迪艾伦进入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作。其他如《曼哈顿》《怎样都好》以及后期的《情迷巴塞罗那》《午夜巴黎》,也叫人喜欢得一塌糊涂。看他的剧本还是第一次,《中央公园西路》,听上去虽然不怎么有趣,但却执拗地相信他的东西总会有意思。三个剧本都是围绕婚外情展开,每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由于自己的风流事而惹上麻烦,被人盯住或是陷入风波。他们往往在想回归正常家庭生活时被人揭发或抓住把柄,从而臭名昭著。有趣的是,故事中原本看上去老实忠厚的人却往往是错得更离谱的那个。还记得《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扮演的角色,童年时,他第一次知道人是要死的,于是他开始不再写作业了。小小的人,信仰便改变了。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叛逆。不是像那些骑着大摩托玩摇滚的街头小子,而是个偷偷写讽刺笑话,在老师走过去时给她肥胖屁股画像的小个子调皮蛋。喋喋不休。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人物都像是得了病症一样,嘴巴从不肯闭上。他们总是有自己的逻辑,虚无的,辩证的,悲观的。自己跟自己拧巴的同时带着骄傲的态度挑战世界,而当你想痛打他一顿时,你会发现其实他说的很对,你只是自己不曾发现或是不肯承认而已。你没有他聪明。这是一个大师。却是一个你不知道该如何评论的大师。他肯定是天才,但又是一个打着屁做着不太有气派的事情的天才。你会喜欢他,但你分不清你是喜欢他的思维还是人多一点。他太骄傲了,骄傲又聪明。可是又永远流露出深深的自卑感。这是二十出头热爱文艺的小姑娘最喜欢的类型。被他的思想所征服、吸引,又产生出从未有过的母爱,想要去温暖这个天才。可惜了,天才是从来不能被温暖的。他们都是游击队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长期面对同一个靶心必然阳痿。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天才型的创作者的私生活都是奇迹混乱的,如鼎鼎大名的毕加索。他的情妇便是他创作的源泉,可是她们的有效利用期却短暂得可怜。天才从不为谁停留,有太多女人等着出名,等着奉献自己。她们都认为自己会是天才的终点站,野心勃勃,母爱泛滥。最后却都沦落成一个作品,或是再好些时候的一段时期的作品。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好像中国的星女郎,龙女郎,谋女郎。当然,这三个人还未能算得上天才。也许是把人生看得过于透彻,伍迪艾伦的每一句话都像是至理名言。只是这名言总是他在席间酒足饭饱打着嗝说出来的,或许说的时候嘴角还沾着一点蛋黄酱,让你不想去相信。可是你会在某一时刻充分地认识到他的话是如此正确,然后扔掉手里的东西,牙痒痒地挤出一句:“That bastard!”与此同时,这个带着黑框眼镜的犹太人便会在某处歪着头摊着双手用超快的语速再讽刺你一遍。多了不说,婚外情却总是没有好下场的。带我看了他的另一本《你说我的哲学一无是处》之后,再来评论。

你见与不见,婚外情就在那里

三个短篇,无不关乎婚姻与婚外情。忽然就想起了《失恋三十三天》中金婚的那个奶奶说的那句话,买个东西还有个三年保修期了,婚姻这种一辈子的事怎么能保证不出点问题。换做是我,在怀孕时遇见那样的事,早就不知所措或者歇斯底里。加上去年的失恋,觉得爱情与婚姻这件事开始在我的眼前一点点的脱去伪装,显现本质。一同事说快结婚了俩人因为彩礼的事分开了,一高中同学说婚姻不比爱情,60%以上你要考虑现实因素,一好朋友说我每次都是真爱,可每次都不过半年,这才是真实吧?爱情只不过是一瞬间产生额幻觉,保质期一过什么都没留下。或许有人觉得我太悲观的看看待,我想说不是我悲观的看,是这个现实就不容人联系到乐观。我知道,结婚、离婚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早在学校时身边就充满了二奶、小三儿这样的词,我也会遇到,对此我深信不疑。但我也没有力气去争取,去反抗。在我的剧里,有句这样的词:你可以出轨,但是不要让我发现,不然这就不是我们的剧了,会有一只无形的手不知道要把路引到哪里。

有言有味

第一次读伍迪艾伦的书。借用卫西谛评《世界上最快乐女孩》开场白模式——“我希望能珍藏我生命中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这句话如果出现在某部国产小说,那么也许,只是说也许……猪脚生命中激动人心的时刻接连上演;不幸的是他是伍迪艾伦。更不幸的是在我看完这三部短剧之前我没猜出来这是一句反话。下次,下次也许我会谨慎些不掉进愉快的陷阱 。

很好

嘿嘿...还是可以的!!更多书籍尽在http://www.vmeishop.comwww.good-letter.com

慢性死亡地带

他的戏美国气息浓重:人们对生活极其没有归属感,飘飘渺渺地怀疑一切,什么都是说失去就失去了,爱与恨都模棱两可,像慢性死亡,《推销员之死》的气息,海明威的气息(不过我见过的美国人没有这个情结,美国电影里也当然没有这个味道)。感觉当代的舞台剧不倾向于创造感情充沛强烈的人物,舞台上少见——用济慈的话说——"figures of intensity"。他们不会让你爱得想要拥入怀中亲吻,不会让你恨得大骂,夜里做梦很难梦到舞台上的哪个人物,这点还真是不如电视剧!《恋爱的犀牛》、《琥珀》里那样的主人公是极少的。话剧主要是摆出问题,露出犀利、匠心的视角,维持舞台张力,个别的玩一些表现技巧。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很容易铺陈,但必须高度集中、夸张;问题的解决自然不可能,观众也没指望过;人物的立体度则往往为了夸张表现问题和实现舞台效果牺牲掉了。舞台剧喜欢只抓一个剖面,只从生活汪洋中抽取5ml标本给我们把玩一小会儿。在地铁上读第一个剧的时候突然接电话,身边的男生示意他要趁机看看我的书,这才知道他已经跟着我偷看了许久。我放下电话,他急着问我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呀,我第一遍看,才看到这里而已,但是我在想这两个男的是不是同一个人。碰巧同一站下,他很可爱地捧着书,一路低着头读,直到出了站发现我们不同路才把书还给我。可是我,我不关心情节。伍迪·艾伦在电影中既并非构建出人意料情节的大师,舞台剧上情节又不如对话张力重要。杀没杀掉情人,用什么方法杀掉她,有什么要紧呢?婚外恋?这太普遍了,满街都是,没什么可说可表现的。观众是要看那个男人在普遍的痛苦中如何个性地挣扎。第二个戏的结构是耍小聪明:情节越来越离谱的时候,突然有个人手脚被捆绑着从楼上跑下来,说自己是创造了以上人物的作家,写到半路人物失控,把他绑起来,自己开始发展情节了——感觉像大学生话剧社想出来的主意嘛。就这样,读着读着不知道我干嘛还读了,第三个戏,没看。

快速消费的时代咱来读本戏剧吧!

推荐这书的是袁弘,促使我下手买的是封面。相信此两党人数不少。不过那个正二八紧的十三爷一句微博让我看清楚不少事。袁弘是个有思想能闹腾的人。戏剧也不是我一直以来看到得那个悲衰戕哭的雷雨。伍德是个有才的编剧,尤其是看完他的「午夜巴黎」。啊!还有谁能把穿越剧拍的如此文艺清新又深刻,能够科学得检验真文艺还是假文艺。三个短剧节奏很快,就如同在看情景肥皂戏剧。课本上耳提面命的「矛盾冲突」其实并不显眼。倒是三个剧中都有的打酱油角色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天然呆的路人甲们让整个画面更具有戏剧性,就如同谢耳朵时不时的神来一句,轻松制造笑点又妥妥地推动情节前进。法语入门教材中反复提到戏剧一词,想来这也是种很重要的生活娱乐方式,怎奈何我们福泽不够深厚,至今不曾现场体验。其实我也不是喜欢或者爱戏剧,不过由此作品得以一窥戏剧的裙角,入门一种艺术方式,而不是被教科书蒙蔽了双眼,想来也是值得的。

厉害的Woody Allen

Woody Allen真的很厉害。第一次看他的书,竟一口气读完了。想象力丰富是一回事,文笔太厉害,竟然能把这些奇思妙想都表达出来。 描述Fred的语句,感觉他就站在我面前巴拉巴拉,典型的妄想症,不用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我已经能感受到书上的场景。

“感激吧,你不是搞婚外恋的人”

看完《中央公园西路》,我提醒自己——如果写读后感,千万别写成婚姻宝典之类的东西(那简直是对我的……),但是,写完标题,我就杯具地发现,它已经奔着“宝典”的方向去了——“感激吧,你不是搞婚外恋的人”,怎么听,都有公益广告的嫌疑。这是《滨河大道》里的一句台词。戏里有个叫弗雷德的家伙在幕布拉拢之前说的一句话。话的含义,一方面,是对吉姆终结婚外恋时的狼狈处境的总结,另一方面,又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客观的普遍的总结——婚外恋,代价太大。我愿意把弗雷德的意思理解为——你没有搞婚外恋吧,恭喜你。《滨河大道》,《老塞布鲁克镇》,《中央公园西路》,基本都在表达这个意思,剧中的婚外恋基本都在遭遇同样的狼狈和尴尬:一个暗藏的婚外恋秘密,出乎意料地,赤裸裸暴露在背叛一方和被背叛一方的面前,就像抬头之际,生活爬满虱子的一面赫然呈现眼前,直接让人陷入窘境。希拉 大卫过来,我们有些东西要给你看。珍妮 不要这么刻薄。希拉 读一下这本日记,大卫——看看你认不认得其中的主角?大卫 这是什么?蹩脚的色情小说?诺曼 希拉。希拉 这里面的男人叫诺曼,而女人叫珍妮,难道你觉得这是巧合?——《老塞布鲁克镇》随后,矛盾激化,场面混乱,当事人一起面对“背叛”这个事实,气氛惨烈而残酷,戏里表达的,观众要面对的,就是舞台上这种无法回避的残酷。更残酷的是,伍迪•艾伦挖掘了“背叛”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可以肯定的是,它与爱无关——会有人以为是爱,尤其是女人(至少在三个独幕剧里是这样),芭芭拉?卡萝尔?也有人以为不是,吉姆?诺曼?萨姆?在滨河大道,在老塞布鲁克镇,在中央公园西路,当事人的表现出人意料,或者他们的表现才是人的常态(原本以为的常态是:爱构成伤害),他们惊惶,他们抱歉,他们尴尬,但是他们又不以为然,甚至显得无辜,他们觉得自己……仅仅犯了一个小错,偶然借用身体玩了一个取悦自己的游戏,偶然脱离轨道,在严肃的婚姻生活中开了一个小差,甚至连小错都算不上。它不过是一点点性的冲动。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个电影:有人跟自称爱她的人在床上。她问他,如果这个时候,你老婆开门进来,会怎样?他说,那么,一切都完了。满脸天要塌下来的神情。可见,妻子是他的天,他正在“爱”的人不是。很残酷很现实的“意义”,伍迪•艾伦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轻描淡写只是把“背叛行为”推给道德法庭。他态度坚决——背叛的是身体,根本不是爱。于是,我们基本得到一个真相,所有激发“背叛”的因由,都是表层的,如果不是身体的吸引,性的吸引,它也仅仅作为缓解孤独,焦虑,痛苦,失意,无聊等生活状态的一种手段,就像感冒药可以缓解感冒症状,却不能吃一辈子感冒药,一段婚外恋情也有它的暂时性和时效性。得出结论:第一,爱是什么?结成婚姻联盟之前,它是空气。必须有共同的担当,一个家,一个孩子,一个困境,才可以谈及爱,或者里面有责任的成分,但爱与责任本身不可分。第二,情人是什么?在强大的婚姻联盟前面,Ta是个可怜的局外人。吉姆想跟芭芭拉分手,却又惧怕分手后对方可能对自己家庭造成的威胁和伤害,由此想出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永远地消除威胁,杀人灭口。一个就是,宁愿对妻子坦白,求她谅解,结成一个牢固的共同体——只有内部安定,才能合力对抗芭芭拉。第三,婚外恋是什么?它是大麻。暂时可以改善生活状态,但要结束它却没有轻松的办法。所以,即使婚姻生活多么糟糕,婚外恋永远不是出路。伍迪•艾伦为什么用地名来为三个独幕剧命名,可能是,闹剧太普遍了,它可以发生在滨河大道,老塞布鲁克,中央公园西路,也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被可怜又可爱,尴尬又荒诞的人生附着的地方。而《中央公园西路》算是一个警告吗,仿佛竖在婚姻弯道处的一块小方牌,上面写着:注意危险。 (这本书的封面真让人喜欢。)

叨叨叨

某人说,刚看了两页,就被这叨叨劲儿弄得要发疯嗯,这就是我要的效果那些最近在叫嚣台词很给力的,那些最近开始上升到哲学高度的,那些装疯卖傻骂影评人和观众的……你们都是二逼怂货,别不承认叨叨叨,绕啊绕中产阶级?物质社会?情欲?讲究都是浮云,粗砺也是浮云看字与看电影一样欢天喜地地悲伤,伍迪艾伦是独一份

婚姻是个很纠结的事情

最近,女友说,她想离婚。掐指算算,这段婚姻才维持了8个月,两人在一起也不过2年出头一点。当初热恋时,6个月就想结婚。可如今却说刚结婚就后悔了。好奇的读者可能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男人瞒着女人跟另外的女人出去吃饭,被发现后还抵死不承认。也许W.A知道后会偷笑,也许他只会絮絮叨叨却一脸了然。婚姻,男女,出轨,偷情,也许谋杀(还是ATTEMPTED MURDER,虽然这帖药有点猛,却也在意料之中),女友的这点事情还真算不上什么。在天朝,事实婚姻是非法的。可我却看到了许多事实离婚。唯一剩下的只有一纸婚书。要面子的还会人前恩爱;破罐子的连假装都嫌麻烦。在这个小三横行的时代,真与假的界限变得如此模糊。对此我们好像都无能为力,而W.A的絮絮叨叨生动的刻画了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有点儿意思

第一个剧,像两个更年期老男人的絮絮叨叨,故事毫无起伏,结尾淡如白水,简直不忍读完。第二个有点意思,高潮出现在书中人物与现实人物同时出场时,情节迅疾突变,意外、荒诞,却不显突兀,读之竟有种欧亨利和村上春树氤氲相生的错觉。第三个还木有读。

三位一体的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

1) 恐惧于不可避免的死亡 2)充斥着背叛的爱情徒劳无用3)魔幻现实主义化解生活困境这些黯淡的结局并没有我们所盼望的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被伍迪挖掘出的人生窘境尴尬地铺成在我们身边,我们从琐碎的生活中挖掘出忘却了的死亡的威胁,伍迪一边享受和养女的爱情,一边兜售着“爱情是徒劳的”的理念使人觉得不公,而魔幻现实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容身更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观众对三位一体的悲剧意识的认识过程仿佛俄狄浦斯的寻找,越往前走,知道的越多,处境也就越糟糕,等到影片的最后,观众往往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迷惘。至于结局究竟如何,作为导演的伍迪并不抱太大希望。 至此,原本是为了享受喜剧的观众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悲剧意识——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个体的孤独感,爱情的徒劳感,生命的无奈感,从而得出一个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悲剧的认识,更糟糕的是,现实生活中竟不能找到真正可靠的解决方法,这才是真正悲哀所在。

老头儿的风格之作。

剧本。一群搞婚外恋还假装没事人的中年中产阶级,唧唧歪歪之中突然扔了叫做“不忠”or“偷情”的雷,一颗两颗三颗,于是惊喜连连高潮跌起,全都炸了猫了~ 各种借口和掩盖,各种五十步笑百步~ 同match point一样,老头儿的风格之作。

逃避自由

喜欢伍迪•艾伦,从某种意义上看,他有点像王朔,所不同的是,王朔胜在语言,艾伦胜在故事,他们都是所谓的时尚批判者,对于流行文化的种种荒谬,他们一样犀利,善于从搞笑的角度进行嘲讽,但王朔是从传统市井文化的角度来批判,伍迪•艾伦则更绝对,也更颓废,他甚至并不需要一个感情与价值观的支点,所以他能走得更远。艾伦也喜欢这样的题材:现代婚姻中所映衬出的人性虚伪。这涉及到自由主义的困境:用分解式的思维,必然丧失体验的整体感,当我们躺在爱情的怀抱中,我们在问爱是什么,这岂不太滑稽了吗?于是,所有人都变成了高级话痨,他们喋喋不休地为自己辩护着,不知道是为了说服世界还是为了说服自己,总之,爱是有理由的,美是有理由的,劈腿也是有理由的,背叛依然是有理由的……这是一个充满理由的世界,一切骗局与不忠都被事先原谅了。艾伦没有解药,他的幽默中存有一份苦涩。相比之下,王朔依然是相信真诚的,但他忽略了其中的困境:真与诚未必可以共容,它们彼此对立:当我们真的时候,诚作为情绪,可能已经被阉割掉了,而当我们诚时,我们必然有虚妄。那么,你是想真的去存在?还是诚的去存在呢?事实是,这两种人生都有困境——真的刻薄、干瘪、寡情与错乱,诚的仪式、虚伪、矫情与陌生……面对种种困惑,艾伦复归了文学的传统——大声地嘲笑。文学从来就是蹲在角落里说风凉话的那个家伙,但,这份智慧不可或缺。本书收集了伍迪•艾伦的三个独幕剧,都是他的代表作。文学没有答案,只有困惑,因为文学相信:困惑即为我们所应有的生活态度。明白了这点,读本书就有特别的趣味。

伍迪艾伦,你懂的

“一段婚姻曾经让你充满遐想,惊喜不断,而现在整天都是跟数字打交道,只有性生活,而不再做爱。”听说伍迪艾伦是为了讨姑娘喜欢才读书,什么文学什么哲学什么心理学什么电影历史。听说齐泽克是因为学院生活太乏味才发明那么多段子。一比,还是艾伦找乐子的方法比较无敌,整天跟一部分人心会的文化打交道,却一直在做爱做的事。有那么一种好玩的人,真是“身上的每个DNA都在发光”吧。

话剧演出

有两张话剧演出<<中央公园西路》5.16的票,180一张,因故不能观看演出,欲转。谢谢。有意者请豆邮。无论如何,一部好的剧本被搬上舞台还是很值得期待的。满怀憧憬的提前买票想看戏,却因为计划有变要去西南不得不忍痛割爱。有缘的人就成全俺吧。

你睇我吾到你睇我吾到

看这本书的同时, 在看庄雅婷的<<那些有伤的年青人>> 里面有一句:"婚姻确实是个围城,但是,现在的人倒也都不急于进出,因为,它看起来更象某城记,内幕重重,在城外的人臆想无数却永远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城内的人仿佛被施了封口咒,内心雪亮明白,却只能一声叹息,说不出来, 就是说不出来,想说出来也找不到头绪, 只好作传销状诡秘地一笑....里面的三个短短的故事, 简单的情节, 一下子就看完, 里面的人荒诞可笑的为自己找借口, 另一半则无法相信, 竭斯底里. 不由得让人对婚姻充满冷感. 可是发生这些事情, 谁又有能力做什么说什么呢? 当一个人活生生站在你跟前, 抓根草挡着自己的脸, 对你默念, 你睇我吾到, 你睇我吾到...的时候.. 你是如其愿的当看不到, 贴身走过, 还是对着这个人啪啪两掌, 让他眼冒金星的醒悟呢?

生活仍然没意义

Life is meaningless. 长期以来伍迪艾伦的电影都在坚持不懈地表达着这样一个观点,《中央公园西路》也不例外。麻木,自私,残忍,孤独,懦弱,迷茫,是的,他电影里的人们就是这样在生活,没有童话,只有荒诞剧。

都是写婚外情,他怎么就那么有想象力?!

前几天看报纸谈到“想象力”(注意:是想象,不是山寨,也不是YY),很悲哀的发现自己现在真是非常缺乏想象力,甚至连“想象力”到底是一种什么能力都感到很茫然,不得不借助百度和GOOGLE进行搜索,都是很学术的定义,太没想象力了。晚上睡觉前想找本书翻翻,看到WOODY ALLEDN的《中央公园西路》,买了有一段时间,但一直都没看,这本书包括三个独幕剧,都是描写纽约中产阶级的婚外情,通过简短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很容易读,就开始看了….想想我们每天电视里放的,身边发生的,多少类似的故事呀,无论看电视,还是听八卦,都不禁感叹情节的乏味,电视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八卦说了因为,就知道了所以…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意思。可是为什么WOODY ALLEN就能写的这么有创意,这么有技术含量,这么出乎意料,这么黑色幽默, 这么与众不同,这么才华横溢呢?好吧,其实我想说的就是,看了这本书终于知道什么是想象力了----一个问题解决了,但另一个问题又冒出来了: 可为什么这个老头怎么这么有想象力呢?而自己如此匮乏,真是欲哭无泪。我突然在想WOODY ALLEN是不是就是电影届的STEVE JOBS?或者应该反过来说,因为WOODY ALLEN岁数更大,只是他的电影比较小众,没有STEVE JOBS影响力那么大而已。大概牛X的人都一样,他们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想象力”,而我的想象力,你在哪里?PS 1:看过印象最深刻的WOODY ALLEN的电影是MATCH POINT和SCOOP,好像也就看过这2个,故事结构都极为精妙,推荐!PS 2:本书装帧也极为用心,很有质感,所以我相信纸质书永远不会消亡PS 3:WOODY ALLEN似乎对婚外恋这一话题极为感兴趣,或者对情感的欺骗吧,莫非因为他自己那段很著名的“养女恋”?

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家电百团大惠战

百万头彩买就送一、 活动时间:2010.12.21-2011.1.4到国美宝带路店,单价满200元就送2元的福利彩票一张,最高奖项可达3万元二、20倍秒杀元旦抵用券:3元秒杀50元,5元秒杀100元,10元秒杀200活动时间:2010.12.24-2010.12.30登陆页面:MS.gome.com.cn,用户输入手机号及姓名,即可选择以上一种秒杀券,顾客凭确认短信来门店领取纸质秒杀券手机发短信当地区号(苏州)0512到02163629629(联通、电信、移动用户),即可报各参与秒杀,每个手机号码仅限一次,凭确认短信来门店领取纸质秒杀券。您还可以来宝带西路1155号,宝带路国美电器服务台现场抽取所有领到纸质秒杀券的顾客在2010.12.31-2010.1.4期间内可来国美电器宝带路店使用。

三个独幕剧,一个人的内心戏

因为懒,所以我不是很喜欢任务很多的剧,除非它够出彩。所以我很喜欢只有两三人点缀一个人的独幕剧,一人说很多话的故事。“言多必失”嘛,一个人说的越多,透露出来的信息就越多,就好比第一个故事《滨河大道》中男主人公吉姆.斯温一样在流浪汉弗雷德那混着交谈,诉苦,等真真假假的话题下说出很多自己的心事和秘密。现如今大家都像是个吉姆,守着想要倾诉又要保留的秘密。一旦遇到个厚脸皮的人,在死缠烂打下就会半推半就的说出来了。伍迪还是很恐惧婚姻!!无论他结多少次。这些独幕剧就像是伍迪自己的独白一样,从开始终于妻子的出轨到后面越发不可收拾的碎局。天知道这三个故事的排列顺序是不是有一定的奥秘。还是有点失望的对于这本书,没有发挥出伍迪的真水平,勉强看看吧。唉,有没有那种一个人演的话剧,他对着观众自言自语,走着,站着,坐着。没有其他人来和他交流。他表达着内心,孤独自主,热闹无力。希望下次伍迪来写一幕这样的戏吧,也只有他能写出点颓唐和荒诞。

这儿不是宇宙,这儿是中央公园西路

虽然《滨河大道》《老塞布鲁克镇》更超现实主义,《中央公园西路》反而是最荒诞的一幕。杀掉外遇,角色从书里走出来,或是一个滥交的爱情狂,都能在wa的电影里找到翻版。在wa看来人类就是这么爱折腾,因为无聊就给自己设个困境,比如婚姻,以道德与信仰之类的东西束缚之,目的无非是在背弃道德做些鸡鸣狗盗之事时更显得有快感,比如婚外情。出轨的原因也许有很多种,孩子的出生影响了你和另一半,性生活不和谐或者关乎价值观还有信仰什么的,但出轨的结果都一样,就是去找另一个人做爱。出轨的下场是什么,也许是瞒天过海,也许是被原谅,也许是互相原谅,也许是一刀两断,也许是另一半的出轨经历比你丰富一点点就一刀两断,也许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来点奶油沙司吧亲爱的?不要嫌wa絮叨,书也好电影也好,本来就只有对话、打架和做爱,或者做爱也能归纳进打架里头,总的来说不是语言就是动作,独幕剧不是很适合用极端表现吗?不停的对话或者完全不说话,所以我们同样的爱着wa和卓别林。对话就是思辨通过语言来表达,你来我往间有相互的自省,或许还夹着点笑话。为什么要说性?步步为营的性,放任自流的性,食古不化的性,天马行空的性,性有很多形态,且未必与生活统一。成熟强势的女人也许有受虐癖,小家碧玉的闺女也许是性饥渴,风骚婀娜的尤物也许是性冷感,她只对烟灰缸起反应,在所有用感觉说话的领域里,性是出笼的猛虎,森林却被装在铁笼子里,不知道是在笼中还是笼外。也许在婚姻里,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用道德来解决的,除了性。作家、会计、心理医生,可怜的中产阶级饱暖无忧,能把他们弄的焦头烂额的通常就是淫欲,无论在“滨河大道”抑或“老塞布鲁克镇”还是“中央公园西路”,有太多这样的“husbands and wives”。性从来都是祸根,跟钱一样,在wa的信徒看来,性和钱是不是被妖魔化了,wa总是爱抛出问题,拷问人性的荒诞,讽刺一切冠冕堂皇的道德,却通常含糊于解答。婚外情,古老的解决方法是吵架 离婚 赔钱 或者杀人,现在,我们可以换妻 3p 或者被掰弯我看朋友之妻多妩媚,料朋友见我妻应如是,在wa的眼里,这不就是“whatever works”吗?it like “anything else”。

中产阶级可怜虫

   看伍迪·艾伦的东西我从来就没笑过———前两天看到有人评论他的《中央公园西路》,说看的时候“一如既往地哈哈大笑”,我无论如何也没法理解。   我没从这本书里看出笑料来,我看到的只是让人悲哀的可怜虫。外表上生活稳定、地位优越、家庭和睦,实际上自私、懦弱又变态,没有一个正常人。   三个故事全都是关于背叛,出场的六对夫妻都在互相背叛、互相隐瞒,却又没有勇气真的离开。他们厌倦了庸常的生活,厌倦光鲜外表下已经霉变的感情和无激情的人生;却又眷恋着这生活,眷恋这外在的稳定和睦的假象以及它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这让他们不敢言放弃。他们拥有的就这么一点,这一点可资炫耀,而失去了就一无所有。这就是中产阶级,是《美国丽人》、《革命之路》以及伍迪·艾伦式电影中所关注的人群——中产阶级,或者精确地说,是出现中年危机的中产阶级。   虽然上述几部电影和剧本并不都是同一个人的作品,但他们反映的主题、角色的样子、故事情节和发展……都是那么相像。住几乎同样优雅宽大但无个性的房子,有几乎同样的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面对着同样的困扰和麻烦,有同样的懦弱和犹豫不决。连说话的腔调都那么像——一样的唠叨、空洞而又易受他人影响。   相较之下,伍迪·艾伦的角色更话痨些、更无耻些、更懦弱些,他们甚至没有《美国丽人》和《革命之路》中的角色那样有厌恶自己的勇气和自杀的勇气。他们用信誓旦旦来掩盖谎言,用得体的举止来掩盖猥琐的、变态的爱好,用美好的描述来掩盖真实的欲望。他们已经可耻到这样了,但仍舍得原谅自己,用“宽恕”来给彼此找保存脸面的台阶——也许就是这种闹剧让很多人觉得可笑吧,不过这种幽默法我不是很能接受。   有人从这本书里读出夫妻经营之道,好吧,如果你认为这些婚姻还有价值存在下去的话。但他们的问题真的在于婚姻的经营么?他们是害怕、患得患失而已,害怕无意义地活到老去,又不敢从这个包围自己的窠臼中挣脱出去。困扰他们的是为什么而活,不是婚姻,婚姻只是他们这麻木无味的生活中他们唯一敢尝试挑战的东西罢了——事实上他们连这个也没有真的挑战,一旦摊牌的一天到来,他们无不缩手缩脚,选择退回到窠臼中。在我看来,这几个故事的角色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究竟要什么,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些厌烦的。伍迪·艾伦式的话痨在这本书里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出场的角色每个人都在说话,不停地说话,一句紧接一句地说话,而且都是那种中产阶级的表达方法,礼貌而又绕弯子,让人看着头大。好在情节的出奇改变了这种感觉,让人觉得之前的耐心阅读还是物有所值的,不负伍迪·艾伦被称作一流编剧的名声。

宁可歇斯底里

伍迪•艾伦有出戏,叫“中央公路西路”,说的是婚姻围城里的男女,厌倦了老爱侣,一个个浮出城外,吸了些新鲜气。常言曾有规劝,说朋友之妻不能欺,但西路上的男女,不惮朋友翻脸的风险,偏爱就近下手。于是性事搅进友谊里,无疑就要催出小悲剧,但伍迪•艾伦,已是情感戏上的老滑稽,悲情戏就让给老娘儿们哭闹去,他身为老男人中一分子,总要来点有劲的,于是戏里的四个要角,两对夫妻,有了小规模混战,演了小体量的闹剧。戏的开局,做精神分析师的女子终将把柄捏稳,把其友人兼情敌,约到房间里,预备来次讨薪挖肺的教育,只是精神分析做惯了,自己闹了神经难题,竟不晓得如何处置,问题越来越棘手,话语一下子不投机,于是两女子将脸皮扯烂,相互冷战不息。这之后,两个女人的男人又进来搅动乱局,各种怨念就彼此拉锯,冷嘲热讽有之,挖苦水揪辫子有之,狂生芥蒂再死装冷静有之,都在婚姻的结构里,爆发了甚深的憋屈。待到剑拔弩张,又来了位淡定异常的新女子,这人,原是个心里疾病的携带者,有过冷感太多情欲不起的坏病,幸而在女精神分析师的开示里,逐渐对男人生起了欢喜,最后竟然来着不拒,和精神分析师之夫,一个嗜好性悦的老男人搞得昏天黑地。这女子的进入,让互相攻击的人们全部安静,对着昔日冷淡今日放肆的女人做了无语状,再待到女人安安静静表明欲求退下台去,戏份也就在高音之上,悄然终了。这出戏,本身无多亮点,只是西式家庭中,常见的抽风情境,但因安了一位精神分析师,事情就有了可以探讨的空间,待我细说从头。伍迪的这出戏写于1997年,世纪末前,人们没有华丽,大概只有忧郁,西式婚姻伦常中的问题,已经很是鲜明,经历了性开放的一代男女,逐渐晓得家庭和情爱的宝贵意义,开始收拢心神,把放肆的行径重新放入家庭地管辖里。那个时间上,一种情况越演越烈,人们发现,彼此之间开始渐渐有了冷漠的态势,以前好像要呼天抢地的事情,在那时开始,反而在家庭的羽翼里安静了下来,人们的一种疯狂的原始力,在时代的转换里,被抽筋去脉,生龙活虎甚至歇斯底里的可能,变成了死蟹一只,又冷又臭,叫人猛生凉意。早先,佛洛依德将精神分析的题目做给世人看,为大家伙儿添了处理疯狂的新种工具。在佛氏眼里,世界是“利比多”的聚集与冲决(当然偶尔也有些人,能将其升华出去的,比如所谓的艺术家),佛氏表示,人们在这种冲力的控制里,基本上是都有发疯的趋向,除非你有较好的“性”上情与事,来做调控疯癫之洪的安全阀。于是在佛氏的设计里,人们对于歇斯底里式的毛病,有了较好的觉察和控制,通过精神分析,躁狂的人们稍稍得以平息心火,原始的力量被语言泄洪,也就少了使自己失控的背景。然而,佛氏的设计里有个毛病,他将原始力处理成一种单向度的能量,人们在这种能量里,只能一步步疯掉,再一点点冷静。这一设计,佛氏大概是错了,他实在是没有料到,现代人的人们,有了新方向上的毛病,人们面对性上的亏欠,竟然不是由狂入定,而是一下子就入定了,就冷处理了,然后,再在有限度的面目里,互相生起一点又一点摩擦,遂再互相之间攻击,而不是兀自发痴。于是“中央公路西路”,成了钢筋水泥里,冷漠与发痴间决斗的场地。面对性,人们都保持了冷淡,但又觉得确实或多或少,遭受了点磨难,于是彼此再从冷处理开始,逐渐加热问题。这一冷热失控,足以让精神分析师抓瞎,如果大家一上来就是抱在一起哭,扭在一起跳,那精神分析师大致是可以对付的,但这场面如此扭曲,她只好也被情况吸进去,与大家一样,与佛洛依德的信徒们一样,成为冷漠世代里的牺牲品。歇斯底里的世界和情感寡淡的世界,人们如果要去选择一下,不知道哪一种才称心如意。佛罗伊德大致要选择前一种,歇斯底里的世界,他能治好一点点,冷漠荒凉的天地,则是佛氏与精神分析的坟地。http://noblue.blogbus.com/

婚后男女人人像面包

婚姻里充满了猜测和疑心 充满了背叛与分离婚前想着怎么讨好ta 婚后逼着ta让自己舒服婚后人人都像面包 酵母不停的放 只能自顾自上一秒还吵得天崩地裂欲哭无泪 下一秒就如胶似漆互不分离看上去婚姻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看开就好婚姻里没有什么亘古不变 唯一不变的是不停的改变 一个人都可以心猿意马更何况是两个家庭之间谈笑风生的场景仅仅止于关系飘忽不定 双方还处于驻足观望阶段 男人喜欢 这是他们彰显魅力的手段 有老婆也无所谓 女人乐衷 不会受伤害也不用期盼安全感 二人在此阶段成为别人口中的蓝红知己其实这种关系一碰就碎就两种结局 要么永远都当好朋友 要么从咖啡馆谈到去开房 俩人足够洒脱也就罢了 如果天平倾斜 一人想更进一步 那结局就是鱼死网破 注定有个人要先翻脸伍迪艾伦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我倒觉得婚姻像是一座古墓 拂去灰尘福获珍宝 婚姻自然美满和谐 可问题就是往往我们还在为从哪下手还没有修成正果的时候擦了又擦自己的屁股然后眼神异常坚定的对对方说 恩 这里没有宝贝 如此循环往复婚姻就真的成了一座空落落的坟墓

简单、明快又荒诞幽默的人生戏剧

不剧透了,因为本书内容精炼,说得太多,就不好了,少了阅读惊喜。就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吧。这本书适合你百无聊赖的时候,放下沉重心情欢快阅读。

“除了性,我们都是柏拉图式的”

从去年开始,疯狂地喜欢上了伍迪·艾伦这个带着大眼镜、整天絮絮叨叨的犹太老头。除了收集他的电影,就是收集他的书和关于他的书。今天去万圣,买了他刚出的《中央公园西路》。书中收录了伍迪·艾伦的三个独幕剧本,《滨河大道》、《老塞布鲁克镇》、《中央公园西路》。三个剧本都是以故事发生的地点来命名,主题是伍迪·艾伦经常讨论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危机。中年知识分析的危机包括职业危机和婚姻危机。伍迪·艾伦笔下的人物的职业如果是作家,肯定是文思枯竭,写不出东西来,即使写出东西来,也无人问津。要是偶尔写出点东西来,肯定被人揪出来是抄袭。于是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如果人物的职业是精神病医生,肯定自己本身就患有“精神病”,需要别人来开导,开导不成就寻死觅活,正所谓“良医不能自医”。如果人物的职业是哲学家,专门研究道德选择的,呵呵,不用说,自己肯定先做不道德的事。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虚伪。所以吗,知识分子说的话千万别信,姑且听之吧。跟知识分子交流,用嘴就行,千万别带耳朵。剧本的开场,总是一对对中产阶级夫妇,相安无事地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不久,问题就出来了。或者是由于客人的来访,或者是由于发现了一个记事本,看似平静的生活偏离了行道,事情不外乎丈夫被发现有了外遇,不是跟妻子的朋友,就是跟自己的小姨子。丈夫极力想否认,可铁证如山,不得不承认。在丈夫认罪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抖搂出自己的外遇不是一次,而是两次、三次,时间不是一年,而是两年、三年。为了开脱罪行,丈夫总是要给自己从哲学找到依据。偷情本来是为了性,而丈夫偏偏要说自己除了性,其余的都是柏拉图式的。为偷情而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丈夫却说这是存在主义的荒谬,而妻子说这是无聊。丈夫劝妻子在这种问题上要宽容,而妻子却说你要求的这种宽容实际上是要自己视而不见。《滨河大道》中的吉姆,为了不让妻子知道自己在外偷情,决定中断与情人的关系,结果被情人敲诈,于是决定杀死自己的情人。这是伍迪·艾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桥段,例如《赛末点》。《中央公园西路》中的萨姆要跟小情人私奔,结果最后却被涮。《老塞布鲁克镇》中出现了僵局,突然峰回路转,所有的人物和事情全是出自一名作家笔下。作者写到这里不知道怎么收场了,于是作者和他笔下的人物同台出场,这也算不是结局的结局。职业危机也罢,婚姻危机也罢,这些人生重负到了伍迪·艾伦那里,全用轻松调侃的笔调消解了。他把损人的话和黄段子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才叫智慧。怪不得伍迪·艾伦经常嘲讽知识分子,可是美国的知识分子却非常喜欢他,甚至一帮子无聊的哲学家编了一本《伍迪·艾伦与哲学》,不惜搬出康德、萨特的理论来解释他的电影,又重蹈伍迪·艾伦笔下知识分子的覆辙。不知道伍迪·艾伦看了这本书,会不会说:这帮子知识分子,怎么屡教不改(转自http://blog.sina.com.cn/hanlianqingblog)


 中央公园西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