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军小说论(第2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潘军小说论(第2辑)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811105544
作者:陈宗俊
页数:374页

章节摘录

  对仍待台湾读者去熟悉的大陆作家潘军,我该怎么言简意赅地介绍他的小说呢?我会这样说,先试着读读吧。尤其,这是一本中篇小说选集,你随便挑一篇读,反正用的时间不很多,但我可以保证,你一定可以被吸引进去。潘军具备这魅力,他像一个说书人,故事本身精彩,而且他手舞足蹈,起伏顿挫的口吻,更增添了阅赏的乐趣。  我一直相信,文学走到了21世纪,在大众媒体发达、影像文化充斥的年代里,作家也会跟其他领域的人物一样,除具备专业的条件以外,个人魅力亦不可或缺。潘军是这类作家的典型。  我的推荐,毫不犹豫。潘军经由小说,对他所处的世界,传递了一股强烈的不流俗、不从众的观察视野。但同时,潘军运用的叙述手法,却又如此流转、顺畅,丝毫不让你感觉累赘、哕唆。  正中书局先出版了潘军最新的长篇小说《死刑报告》,然后跟着出版了这本中篇小说选集,很像上了一道主菜后,再伴随五份小点,让你有机会看看潘军如何徜徉于小说的虚构与现实这互补的难题之间,而游刃有余、出入自得。  这本中篇小说集,书名《重瞳》,包括《海口日记》、《对门·对面》、《合同婚姻》、《秋声赋》、《重瞳》五个中篇。仔细读过后,我明白了编者的用心。编者一定跟我一样,读过潘军的小说,脑海中便深深留下一个男人的形象:那是一种可能在逐渐减少,甚至濒临绝种的男人形象;那是在世俗评价里不怎么成功的男人,却由于他内心总有些坚持与自在,因而突出了他身上那股难以言喻的“男人味”。  这股“男人味”,我们不妨先从《重瞳》这篇作品里去捕捉。在潘军笔下,或他心目中,肯定存在着对一种“理想男人”形象的素描。历史人物中,潘军挑出项羽做代言人,不是没有用心的。  透过项羽的独白,《重瞳》重新诠释了楚汉之争、刘邦称帝、项羽刎颈的历史公案。太史公笔下,多少显得妇人之仁、不无跋扈的项羽,经由潘军的诠释,却深藏了另一张面孔,这面孔下的心情,坚持了“古典贵族”的自负、“军人本色”的骄傲,说话算话,有所不为;这面孔下,“西楚霸王”是矛盾的,是很人性化的。一方面,他瞧不起秦始皇,瞧不起刘邦、张良、韩信等无赖式的言而无信;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断谴责、反省自己在权力场域中经常犯下的过错。  潘军不惜在两千年之后,代项羽细诉这段心事,其实他只有一个目的,他深信这世间应该有一点什么,是值得男人去维护的,哪怕项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男人则注定要被人轻忽、藐视。但,那又怎样呢?  没错,潘军小说中始终悬浮着这个主题,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男人形象。《重瞳》里的项羽,在这本中篇小说集里,以不同身份,幻化成好几个男人。或者应该这样说,从《死刑报告》到《重瞳》,潘军笔下的男主角,即使在不同的人生际遇里,都维持了内心孤傲的自我。这些男主角在他们的世界里,都不算“成功者”,尽管他们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如项羽。潘军笔下的男主角,并不是没能力与其他男人一较高下,出人头地,然而偏偏他们都有一些硬脾气、怪性格,硬是不肯老老实实接受世俗框框,总是想多一点自由,多几分自在。这就迫使他们在举世皆日赚钱可贵、成功无价的年代里,显得怪异而格格不入了。  翻阅这本中篇小说集,细心的读者应能察觉每位男主角的性格,都跟《死刑报告》里那位玩世不恭,内心深处却又坚持点什么、相信些什么的男主角陈晖很像。若从小说创作的延续性来看,《死刑报告》是最新作品,但潘军心中搜罗“典型男人”的念头,却已酝酿了好些时间。这几个中篇小说,如同练剑,每一招式自成系统,但长期经营下来,则显然是为一本圆满的剑谱而做的准备。《重瞳》里这五个中篇,与长篇《死刑报告》之间的关系,可以这么看。  项羽之外,《重瞳》里的男主角,分别是《合同婚姻》里的苏秦、《对门·对面》里的A先生、《海口日记》里没名没姓的“我”、《秋声赋》里的旺。潘军笔下的这几位男主角,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或有差异,不过他们的雷同性是很明显的。《合同婚姻》里苏秦与妻子离了婚,遇上昔日的女同事,展开一段恋情,然而与妻子依然藕断丝连地相互关心着;《对门·对面》里A先生跟妻子也离婚了,妻子搬走后,他跟隔壁搬来的D搭上了,可是心里头又暗暗喜欢上对面高级住宅里的C,并先后跟这两位女人发生关系;《海口日记》里的“我”,离了婚,跑到海南岛,认识了淘金女郎方鱼儿、精明干练的苏晓涛,而前妻到海南时,依然带着嘲讽口吻来关心“我”;时代背景稍稍与这几篇有区别的《秋声赋》,虽然少了现代社会的离婚、多角性爱等情节,可是基本的“潘式原型”还是存在的,如夫妻之间的性爱不满足导致妻子出现外遇等。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潘军添加了“弗洛伊德式”的父子情结,让父、子与媳妇的三角关系变成一场悲剧的核心。  仔细读过潘军的长篇、中篇小说,我很确定,潘军小说中,对于男女关系、男性价值,存在一种我称之为“潘式原型”的叙事模式。他的小说中,总有一种男人,那男人饱经世事,对男女情爱超乎的早熟;对人世间的做作、虚伪与无奈,更有高度洞悉的能力。他们夹处于婚姻、事业与自己内心在意的那点坚持之间,最后往往选择做一场婚姻的失败者、事业的逃避者以及内心所在意之价值的捍卫者,哪怕因此要被妻子看透、被男性同僚不解、被世俗评价鄙视,他们亦在所不惜。“潘式原型”里的女性,则有两类,一类是在婚姻中感觉不快乐,宁可选择离婚,她们往往不再婚,自己过着独立的生活;另一类则是看不出婚姻关系,但与潘军笔下的男主角,却维持着满足的性爱关系,或同居生活。潘式观点下,男主角们像是婚姻的不适应者,脱离婚姻后,常选择浑浑噩噩过日子,而女主角们,则多半头脑清楚,知道必须不靠男人,独立赚钱、生活。所以,潘军笔下的女人,即使从事出卖肉体的行业,读者都能感受到她们远比男人更强悍的生命力。我认为,这是潘军藉小说所要传递的讯息:现代女性确实比男性更适应这新时代。  我必须说,这正是潘军小说的特点,迷人之处仍能透出作家的现实感。你仿佛看到了中国大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一种男人悬浮于一片赚钱有理、发财无价的滔滔洪流之中。他们无助地飘荡着,既不留恋以前草菅人命的“文革”年代,又看不惯金钱物欲横流压过人性尊严的经济时代,他们于是选择“漂流”,漂流于婚姻之外,漂流于大都市之外,漂流于主流价值之外,漂流于自己其实也有能力适应的社会进化之外。潘军小说最迷人者,在于他抓住了“人”的某种“我偏偏如此”的固执性。  潘军显然不想用小说来说教,不过,就像每个成功的小说家一样,当他能用完善的叙事技巧、优美的说故事手段,向读者展露他要说的心事时,其实读者不知不觉间,也就接受了小说家对他所置身时代的一种诠释。潘军无疑是要向我们描述,这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但“应该的世界”,又是怎样呢?  身为一位中壮代小说家,潘军在这分岔点上,跟他的父辈作家继承的传统与信念是“不太一样”的。我说“不太一样”,是指这其中确有部分信念很类似,却由于作家气质的不同,而显出迥异变化。  受近代西方文化东渐的影响,“西方小说”这文类从引进中国,就被当成经世济民的启蒙工具,一向被视为拥有强大的动能。潘军借小说,揭露他所不满意的社会潮流,这是现代中国小说家共同承继的精神传统。可是,潘军本人的个人主义气质以及他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反思能力,并没让他局限于这传统,相反的,潘军让他的小说维持在警醒的边界上,甚至不惜塑造出一种漂流、浮荡的男主角形象,心甘情愿自我流放于社会的边界。《海口日记》里的“我”放弃编辑工作,宁可以开计程车为业;《合同婚姻》里的苏秦,去海口炒地皮赚了一票,回城市后,宁可无所事事过日子;《对门·对面》里的A先生,也开计程车;《秋声赋》里的旺,则以摆渡为生(跟计程车司机很像吧)。潘军让笔下的男主角选择这种“摆渡行业”,不会是巧合吧!难怪,我读潘军的小说,脑海里总浮起一些面孔:海明威笔下的、索尔'贝娄笔下的、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好像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漂流者”,他们以自身的存在,见证了每个时代的潮流里总有些不肯适应的人,等着我们去认识、去理解,去反照自己庸碌的生活。  ……

前言

  潘军近年来在小说创作方面成果丰硕,引起文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曾创下一年之内多家出版社推出他十数部作品的纪录。这本由唐先田先生主编的《潘军小说论》,收录了30多位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评论。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潘军小说的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学术界对其创作成就的肯定。  潘军是我校中文系82届毕业生,他对母校情笃谊深,近年来多次回校给同学们开讲座,介绍创作体会,评点当代中国文坛现状。他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演讲,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去岁,他将已出版的数十种作品赠送母校收藏;现在,我校出版社又出版这部评论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安大的校长,也是潘军的同窗,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潘军的小说我虽然读过一些,但对当代文学创作整体情况却不甚了然。因而也就没有资格发表什么意见。作为一个读者,我是喜欢读潘军小说的。他的作品对生活、社会的独特观察和思考,精巧的情节设计和艺术构思,优美晓畅的文字叙述,确实能引人入胜。我觉得他的小说,时尚而不失厚重,放达而又甚为谨严,非常耐人咀嚼。  每次见到潘军或者读到他的作品,就会忆起大学时代的一些生活片段来。如果说他的家庭遭遇和中学毕业后插队劳动为他的创作做了必要的生活准备,那么,大学学习则可以说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理论准备期。大学期间,他不仅浸润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之中,而且还进行过不少创作实践。他自编自导的以鲁迅为题材的话剧,曾在学校公演过,他也是鲁迅的扮演者。他穿着长衫,剃着平头,粘上一抹胡子的鲁迅形象造型,至今想起来还栩栩如生。  潘军多才多艺,善书能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雅致;他特行独立,不同流俗,更使他的作品透出一种潇洒;而他对文学创作的执著追求和不懈探索,则是他成就斐然的关键。潘军对文学创作有股痴迷劲。1983年春,潘军曾造访南京大学南苑七舍,我们几位在南大读研究生的安大学友都住在这儿。潘军的到来,自然让我们非常高兴。潘军在我们宿舍大谈他的创作构思的情景,则最让我难忘。那时他还在安徽省委机关工作,创作上已小有成绩,当时正沉浸在一部新作品的构思之中,于是我们就成了他的首批“读者”。他在宿舍里边踱步,边介绍他的大作,或激昂,或沉郁,或娓娓道来,或一泄千里,辅之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真可谓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他乐此不疲,忘乎所以,我们也兴致盎然,听得有味,不知不觉已至次日凌晨二时许。他对文学的执著和热情由此可见一斑。同室的一位师兄事后曾预言:“此君必将大成!”多少年过去了,每读到潘军的小说,我都想起这位仁兄的预言。  古人谓“文如其人”、“知人论世”。这些生活片段对潘军来说也许早已忘却,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构成对他的作品认识的重要方面。评论家研究作家的创作,不仅重视作品本身,同样也关注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生活背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创作者的作品作出深刻而又符合实际的解读,才能比较正确地揭示和评价创作者及其作品对文学的真正贡献。普通读者则不然,他们更多的是畅游于作者创作的艺术世界之中,与作家创造的人物对话,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从而获得阅读的愉悦,对于作者他们固然也感兴趣,但是并不认真地去深究。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若能略知作者一二,甚至与作者有着类似同窗之谊的机缘,则实属难得。我之于潘军大概即如此。这部关于潘军小说的评论集即将问世,主编命我写一篇序文,唤起了我对潘军这些愉快的回忆,情不自禁,故说了上面一番外行话。  2003年11月5日于上海——温州途中

书籍目录

序综论潘军的“新表现时代”与《重瞳》这本选集潘军写活了与一般男人不一样的男人潘军的小说和他这个人起步·成熟·蜕变——论潘军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潘军论论潘军小说的个人化叙事智慧的迷宫——潘军小说中的心灵真实和诗情画意飞翔与行走:潘军小说论潘军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析城市状态的个性书写——潘军城市叙事解读论潘军早期小说创作潘军近年小说解读水之魅——论潘军小说中的“水”及其审美意蕴论潘军小说创作的故乡情结专论《独白与手势》五人谈存在主义和潘军的《独白与手势》自由展示生活画面——《独白与手势·白》阅读体验试论《独自与手势》的电影化叙事形式现实与想象的边缘——潘军长篇小说《死刑报告》解读终极意义下的人道慰藉——评潘军长篇小说《死刑报告》尊重生命呼唤良知——有感于潘军的《死刑报告》对死刑制度的反思——读潘军的《死刑报告》自我话语叙事与意义再生产——以潘军的《重瞳——霸王自叙》为例先锋叙事中的项羽及其他——《史记·项羽本纪》和《重瞳》的互文性阅读 婚恋尴尬与人性困境——《合同婚姻》的文本细读被阉割了的人性世界——评潘军小说《三月一日》平淡背后的焦灼——解读潘军短篇小说《枪,或中国盒子》执著的探索永远的先锋——潘军小说《日晕》与《风》比较试论小说《秋声赋》电影蒙太奇手法作家论我所感受到的作家潘军我所认识的作家潘军潘军及其小说印象记在传说中生活与写作——潘军或潘军小说印象附录多余的话——关于《日晕》想象与形式——关于《风》的一些话形式的挑逗——关于《独白与手势》关于《重瞳》的一些话《死刑报告》答问后记

编辑推荐

  潘军先生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影响。《流动的沙滩》入选“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研究参考资料”,《重瞳》名列“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榜首。

作者简介

《潘军小说论(第2辑)》是由唐先田先生主编的,收录了30多位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评论。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潘军小说的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学术界对其创作成就的肯定。潘军先生1957年11月28日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省文联文学院专业作家。

图书封面


 潘军小说论(第2辑)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