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合民画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李合民画集

出版社:读者出版集团,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805886688
作者:李合民
页数:58页

章节摘录

  当代汉语语境中的“原型”有两种略有差异的理解。一种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的事物或人物,它们是创造新的事物的模本或基础,如文学艺术中的“原型”多是指据以创造新的形象的、在生活中实有的事物或人物。另一种“原型”概念,则是从英语“archetype”中译介过来的,它最早源出于希腊文,其本意是“原始模式”或“某事物的典型”的意思。  “原型”概念在柏拉图时代就被用于哲学和神学领域,用以说明事物的绝对理念和上帝创造万物的依据,原型被视为万物的理式和范型,而真实的东西却被认为仅仅是这些理式和理念的摹本。由于柏拉图从哲学的高度把原型看做可感的万物之摹本和原始模型,假设我们所感觉的事物都有其“先在”的原型,包括精神现象的原型,包含有开端、初始等发生学的意义,这就为后来原型外延的扩大在客观上打下了理论基础。  现代原型理论是在西方哲学思潮,特别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被激活和发展嬗变的,与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符号学等领域有了深刻的联系,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特别是荣格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弗莱等从建立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的角度对原型的重新解释,使得“原型”成为涉及哲学、神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范畴并带有形而上意味的概念。也就是说,原型这个古老而获得新意的术语,其基本的涵义不仅仅指客观真实存在的事物样本,而是一个所指非常广泛因而外延不断扩大的概念。  不同领域对“原型”的具体理解,所指差别很大。比如,荣格的原型研究主要是精神分析范畴,他从人的心理模型和精神本能问题切入,认为人在出生时就具有先在的典型的“行为模式”和“领悟模式”即原型,着重强调它作为深层心理结构或集体无意识的“载体”的特征。在文学批评中,神话原型批评具有文学人类学的特点,着重指原型作为一种有共同性、相通性的深层模式在文学作品中的规律性反复,有时是指意象的反复,如月亮、流水等意象的不断重现;有时是指象征和创作模式的置换变形等等。  总括起来看,原型概念在自古至今不同领域的嬗变中,包含了以下主要涵义: “原型”即“事物之所发始”时生成的式样、模型,即事物的原始形态、初始样式,它以被确定的原初形态而存在, “是事物最初的生成以及所从动变的来源”,具有模式的功能和发生学意义; “原型”即“原性”、“原本”,含有“原意”的命意——原意是事物动变的缘由,事物的动变(如文艺作品中的置换变形)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原来的意旨所决定的,指由事物的内在的基本部分和本原因素所决定的事物的特质;原型有反复发生性、普遍一致性和恒常性、象征性、约定性等特性;原型可以置换变形。  进一步看,对原型的不同解释,也可以说展示了原型现象的不同的维度,这包括了原型的哲学的维度、神学的维度、心理的维度、文化的维度等等。不同领域原型概念的生成都有自己的路径基点:哲学中的原型是假设的理念,神学的原型是想象中的上帝及其精神,心理学中的原型是推测出的祖先的精神遗传,文学的原型则是意象、象征、母题等现象的反复、瞬间再现和文学活动的内在结构与模式。从哲学意义上说,原型是抽象推论出的一种“存在”或“结果”,是先于可感事物之“前”的存在,这有明显的先验论色彩。从心理学角度说,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载体,也是人类相同或相通的情感模式,它以人人具有的“集体性”和与生俱来的“先天j生”显现着某些精神现象的本原性、原始性和模式功能,心理学上的原型只有通过某种“中介”才能被感知和激活。而更大量“可见”的原型则是文化角度上的原型,也就是说是通过具体的文化载体所体现的精神现象,比如文艺中意象的反复、母题的置换变形。这种原型通过社会性的文化承传而不是精神遗传世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最容易辨认和理解的原型。  荣格认为,原型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形象,一个过程, “有多少典型的人生情境,就有多少原型”。从广义上说,原型的载体和表达形式是“无限”的。从狭义上说,原型有其特定的含义,也有特定的显现方式。神话是原型最主要的载体和显现方式。荣格在他所识别的众多原型中,列举的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儿童原型、骗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叟原型、大地母亲原型、巨人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森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风水火原型、动物原型,还有人造物原型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比较重要的原型有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智慧老人等。此外还有转换的原型等等。原型以“模式”形态反复“再现”普遍的精神现象,显现人类深层的情感体验和集体无意识。  将原型理论放在整个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来看,原型有不同的解释思路,即理性的与感性的、哲学的理智的与宗教的神秘的不同路径。柏拉图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假设事物背后都有其最初的原型,事物都有反映其本真的原因,他的原型就是“理念”。柏拉图的理论影响了哲学和宗教领域,因为它对原型的推论是对事物本原模式的一种假定。荣格不是从理性的角度去推论事物的原型,而是从感性方面,从人的非理性的表现中“观察”人由“行为”体现出的集体无意识心灵原型,因而它的原型与精神本能接近。荣格对于将原型过度地理性化、简化的趋向提出批评,目的是要“恢复”和重视原型的感性内容,使知觉的原始模式、原始意象重现,从而为人的非理性找到应有的位置。

书籍目录

引论第一章 文学原型论第一节 文学原型的涵义第二节 文学原型的生成要素与存在形态第三节 原型与文学创作和接受第四节 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第二章 中国文学原型系统综论第一节 抒情与叙事:两种原型系统第二节 物象与事象:两种原型始点第三节 沉思与世情:两类原型特质第四节 造境与演义:两种原型范式第三章 中国抒情文学原型论第一节 从自然物象到抒情意象第二节 意象与抒情文学原型第三节 意境与抒情文学原型第四节 艺术思维、格律与原型第四章 中国叙事文学原型论第一节 中国叙事文学原型的多元始点第二节 神话与叙事文学原型第三节 史传与叙事文学原型第四节 仙话和志异志怪与叙事文学原型第五节 文化元典与叙事文学原型第六节 “阴阳”原型与中国叙事模式第七节 说教与宣泄之间:接受心理原型第五章 抒情文学原型的现代置换变形第一节 文学原型理论与现代文学研究第二节 文学原型置换与抒情文学的困惑第三节 现代抒情文学原型的置换与意蕴的新变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意象象征系统第五节 抒情文学意象的转型意义及价值取向第六章 叙事文学原型的现代置换变形第一节 叙事文学原型的置换与民族精神的重铸第二节 “五四”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第三节 传统原型模式的消解与置换变形第四节 “性”的变奏与妖女原型——现代文学原型置换个案分析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原型论》为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原型理论的专著。作者所提出的中国文学有抒情和叙事两种原型体系等一系列学术观点,至今仍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作者在新的历史视域和理论高度对《中国文学原型论》进行了全面修改。

图书封面


 李合民画集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