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线号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内线号手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42632067
作者:[美]舒允中
页数:206页

挖掘被湮没的声音

当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平静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常常忘记在隆隆战火中视死如归的战士、为了自由和平而奔走呼号的仁人志士,就如同原本充满着喧嚣与躁动的文学运动,变成了文学史上冰冷简洁的字句。曾经坚定不移地对左翼文学主流进行“挑战”的七月派,也最终消亡于对“胡风反党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中,甚至在此后几十年中被文学史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如何才能够让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出生机,重新了解这些七月派作家在那段历史中的作用,并重新定义他们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内线号手:七月派的战时文学活动》做的正是这样的努力。此书的作者是舒允中,美国麻州大学硕士及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古典、中东及亚洲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舒允中致力于描述七月派在其历史环境中的起源和发展,并分析其重要成员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作品和文学作品。其中以胡风、路翎、冀汸、曹白、阿垅等为主要探讨对象,这些作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七月派的方向和这一流派所要解决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目的不在于祥博或定论,而在于发掘现代中国文学史中长期忽略的一种声音以及这种声音所作的自我超越的努力。本书所作的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原始资料,如再版的原著、新出版的日记、书信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如传记、回忆录等等。在对这些资料进行详尽的分析之后,作者绘制了七月派作品演变的图表。变化的历史环境迫使文化界直面问题的转变。作为当时的主流左翼文学的挑战者,七月派作家坚定地将逼视中国现实的目光锁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批判现实主义立场上,并且在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的指导下力图将自我的认知过程从“正统观念”的桎梏下释放出来。显然,七月派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和付出的努力值得尊敬。无论是什么时代,反抗“主流”的压制性力量并同时向主流提出挑战都需要令人仰视的勇气,因为这种反抗和挑战常常需要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这些初登文坛的年轻人,需要向主流、权威提出挑战,一无所有的人显然更具有战斗性。在一番辗转腾挪之后,势必能够获得声名,至少也能明朗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然而读罢此书,读者可能多半会放弃这种想法。无论初始的想法和目的是如何,七月派作家在摆出逆主流而行之的姿态之后,并未放弃真诚的思考,他们最终采纳了一种反对任何既定模式并拒绝将现实中的新事物强行纳入既定模式的思维方式。无疑这是对主观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的强调,譬如丘东平和阿垅的战场报告文学,即是从现实出发对当时盛行的英雄赞歌式文学加以纠正。在战争时期,对战斗英雄的塑造和歌颂迅速成为一种潮流。虽然这是战争时期的特殊需要,但却掩盖了战争的真实面貌。这种潮流显然与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宗旨相悖:反对抽象地理解现实。于是,他们将自己的真实经历书写出来。无论是在前线战场,还是在敌后生活,这些作品避免了片面性和非真实性,尽力减少生活现实和文学作品现实之间的差距。看看这个片断:“敌人的炮火是威猛的,当它造成了阵地的恐怖,迫使我们第一线的军士不能不悲壮地、狼狈地溃败下来,而构成我们从未见过的非常惊人的画面的时候,就显得尤其威猛。它不但扰乱我们的军心,简直要把我们的军心完全攫夺。我想,不必等敌人的炮火来歼灭我们,单是这惊人的情景就可以瓦解我们的战斗力。” 白描式的描写再现了士兵面对战争的真实体验,与英雄无关,只关乎残酷,其实就是战争的本质。胡风始终强调文学创作的能动性,这种主张与认为文学应该反映客观现实的唯物论观点相左,这也就意味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积极活动,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书写是一种实践,作家在其中的作用是主导的、创造性的。所以,对于胡风和七月派的作家们而言,文学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历史的附带反映。如同七月派报告文学的创作笔法,本书作者也有着别求新声的努力。研究七月派,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却常常处于被回避的地境,即如何述写与七月派有关的政治问题及七月派成员最终的被压制和被迫害。可喜的是,作者承担了这一重担,从某种意义上讲,填补了这个问题的空白。非常巧合的是,在这篇书评的写作间隙,我无意中翻看《萌萌文集》,看到这么一篇:复活历史灰烬的活火。其中提到“本雅明的一句话或许是套话:每一个尚未被此刻视为与自身休戚相关的过去的意象都有永远消失的危险。因为这几乎是谁都知道的常识:‘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地描绘过去并不意味着按它本来的样子去认识它,而是意味着“捕捉一种回忆”。而萌萌的父亲曾卓先生在50年代初正是被划分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之一。


 内线号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