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的孩子们》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大萧条的孩子们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4-01
ISBN:9787806573839
作者:(美)G﹒H﹒埃尔德
页数:534 页页

大萧条与生命历程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已经看到,如果我们不参照这些男性和女性的日常生活环境得以形成的历史结构,那么就无法了解他们自身和他们成长的历史,了解他们或她们变成了何种人。历史的变革不仅给个人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意义,更给它的突出特性——个人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提供了意义。”这应该算是生命历程理论最有利的注脚,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他必须在文化与社会变迁中完成自己的一生。出生、入学、婚姻、生育、就职、退休、死亡等一系列的生命事件组成了我们,生命历程所强调的就是这样轨迹的变化与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的关系。萧条、战乱与极端的社会骚乱,引发社会变迁,并重构个人的生命历程,这就是《大萧条的孩子们》所要集中论述的问题了。埃尔德根据奥克兰成长中心与青年成长研究中心计划重点对出生于1920——1921年的某些美国人进行了长时段的追踪研究,其中也包括对父母生活中的大萧条经历,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对于家庭变迁和代际关系的影响。一直从30年代早期,到整个二战时期,战后的40——50年代以及60年代,一直研究这些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大萧条的孩子们。他的基本观点认为大萧条改变家庭生活,影响孩子们日后的发展,但大萧条的这些孩子到中年的时候却又遵循的是一条具有恢复能力的生活轨迹,他们所做的比人们从其社会出身的角度估计的更好,作者认为可能是——利用新创造的机会去获得高等教育;在刚刚成年的时候,把婚姻作为支持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到部队服役对其生活的影响等原因造成的。第一部分内容危机与适应,重点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所依赖于五个概念:经济受损、危机或困境、适应性、关联和出生组,在对经济受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解释的时候,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出生组之间的比较。这种比较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社会变迁对年龄各异的个人具有不同的影响,这意味着年龄的差异和境遇的不同意义,适应潜力的差异和可供选择的多少有关,也与事件和生命历程不同的关联有关。第二部分内容重点在于大萧条对家庭的影响及家庭的适应,大萧条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改变了父母之间的地位权力结构,孩子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过早地进入了经济之中,卷入经济事物,更快地迈向成人世界,另一方面父母地位的变化影响了亲子关系,同时也在孩子性格上面造成了影响,如社会独立性、社会性敏感,这并不意味这大萧条给孩子们带来的都是负面的影响,也不意味着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主体性的丧失,他仍然有自己的适应能力,如个人的努力奋斗、个人的印象整饰……第三部分关注这些童年经历对于成年的影响,令人庆幸的是,这些负面的时代环境并没有对成年后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这一方面是个人的恢复能力,另一方面作者认为社会变迁对于年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后果,奥克兰男性出生在一个相对于大萧条来说有利的时间里,因为在经济状况最为糟糕的时候,他们的年龄已经大得使他们不太容易收到家庭不幸的伤害,而相对于进入成人的婚姻和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有太小了,而战争动员发生在对他们来说是关键的时刻,因为入伍毫无疑问会中和或者至少削弱大萧条对于那些有着贫困家庭背景的孩子生活开始时的负面影响。最后的内容最重要的应该算是作者对生命历程理论的回顾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生命历程理论的积淀看法:1个体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所塑造着。2一系列的生活变革或生命事件对于某个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它们什么时候发生于这个人的生活中。通过家庭和家庭成员相互关联者的命运,历史性事件和个人经历被联系在一起,一位家庭成员的不幸通过彼此间的关系而得到大家的共同分担。3生命存在于相互依赖之中,社会——历史的影响经由这一共享的关系网络表现出来。4个体能够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动,利用所拥有的机会,克服历史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从而建构他们自己的生命历程。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性力量塑造着家庭、学校和工作的发展轨迹,反过来它们又影响着行为和特殊的发展途径,人们能够选择他们所要走的路,但是它们的这些选择并不是在社会真空中做出的,所有的生活选择都取决于社会的和文化的机会以及历史的制约因素,这些想法既促使我们使用伯克利研究所中的生活记录去研究大萧条的孩子们的方法的形成,也使我以后数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一系列生活和发展进行观察的形成。Over~~~~~So Boring~~~~~

经济危机中的信心崩塌与重建

一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正席卷全球。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首当其冲,华尔街股票一泻千里,平日里穿梭往来的经理人们开始哀叹世界末日的到来。这像极了80年前的那次危机里的场景,往事一幕一幕,犹如重演。但是,且慢!细细品味此次危机,除了手忙脚乱的各国政要,以及焦头烂额的公司高管们,普通民众不但很少惊慌失措,反而悠闲自在,有如隔岸观火。是什么力量让民众锻炼出这样一副铁石心肠,任由外界金融风暴何等猛烈,我自岿然不动。这又与80年前的那次大危机完全不同,听听那群人渡过大萧条的人是怎样描述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吧。“在大学毕业的前两年里,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感到如此消沉。因为我不能为我自己找到新生活,而另一种生活已经结束。”这话出自戴安娜。摩根,她是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上的“南方美女”,一个富有的棉花商的女儿,大萧条不但使她家道中落,而且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而出身铁路工人家庭的戴娜美特。格兰德则更惨,有整整七年的时间,全家人都住在车库里,家里只有一个煤炉,孩子们轮流取暖,“在早上,我们出去捧一些雪回来,放在炉子上融化,用来洗脸。从来没有洗过脖子和其它地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大萧条,在史特朗•特凯尔上世纪60年代所做的有关大萧条时期的口述史当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实际上,自1788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人类已经与经济危机相伴200年,在此200年间,经济危机就犹如人类信心的摆钟,在危机来临前达到顶峰,忽而又在危机加深时跌入谷底。看看1929年10月之前的景象,纽约交易所挂牌的股票从1925年1月25日的4.43449亿股增加到1929年10月的10亿股以上,纽约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市值从1925年的270亿美元升至1929年10月1日的870亿美元。普通股票的价格,增长几乎达300%。大约有60多万个股票经纪的账号,估计150万人加入到了抵押交易中,没有人理会其中无所不在的投机。1928年12月4日,柯立芝总统在国会会议上最后一次发表国情咨文,还信心满满地宣称,“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全然想不到自己会在5年后,说出这样的话——“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再看看1999年底,网络公司仅占美国股票市场的6%,但是人们相信它会为股票市场另外的94%以及宏观经济提供内在弹性及持续支持,但随后2000年,网络公司泡沫破裂,美国广义标准普尔500指数在接下来的两年半之内暴跌49%。而仅仅在一年前,次贷仅占发行证券化抵押贷款总额的14%,但人们仍相信它会为另外86%的抵押贷款市场及宏观经济继续提供支持,而如今,金融界则是哀鸿遍野。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只用了一句话来描述人们这种“不长记性”的自满情绪——“教训令人心痛的相似。” 从这个意义上讲,罗斯福与其说是一名伟大的总统,不如说,是一名伟大心理治疗师,他那句“惟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的教导,我们铭记至今,以至于当再一次危机来临时,大多数人仍能以置之度外的心态,看待经济危机这摆脱不掉的痛楚。当大危机来临时,没有什么比民众的信心坍塌更为严重的事情。在罗斯福所有的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民众保持乐观。这听上去好像有点矛盾——柯立芝让民众乐观,结果美国垮了,罗斯福让民众乐观,结果大危机消退了。其实,这也并不没有什么秘密,危机总是从过于自信开始,又从信心重建结束。

大萧条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

萧条、战争和极端的社会骚乱常常会引发重大的社会转变。对个人经历和传记的研究表明,这些危机时刻也会重新建构个人的生命历程。1929年爆发的美国经济危机,持续影响每个城市长达6年,没有人能够逃避被抛向下层的命运,经济萧条的利刃无情地斩向所有的人,不仅割裂了有钱人的生活,也粉碎了穷人的希望。1932年,当时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所长和行政所长的哈罗德•琼斯和赫伯特•斯托尔兹,以奥克兰市东南部地区11岁的孩子为样本,启动和领导了追踪大萧条中的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纵向研究项目,这个项目以及对成人进行的定期追踪调查,为格伦•埃尔德研究“大萧条的孩子”提供了合适的资料,1962-1967年在他担任个人发展研究所(原儿童福利研究所)社会学研究人员时完成了数据准备和分析的最初部分,1973年《大萧条的孩子们》全书最终完成。奥克兰市坐落在旧金山海湾的东岸,北部是伯克利人口稠密的地区,南部有许多小社区。1929年,该城迅速发展成一个拥有28.4万人的中心城市,成为连接海湾和西部主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市民中的劳动力在服务业、物流业和加工业三个产业中平均分配。1929年,这个城市总共有126家企业,根据工资名册显示总共有4.8万个雇员。他们大多数在造船、公用事业、铁路和航空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中工作。在大萧条之前,有人说“从工业上说,奥克兰已经跻身于国内三个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中。”这幅经济健康发展的图景在大萧条中发生了急剧变化。1916-1925年出生的孩子虽然仅仅代表着曾经经历过大萧条的一个年龄组,但是这个出生组具有历史的重要意义。除了极个别人以外,他们中的男性在战争期间平均服役时间为三年,而在“家庭主义”盛行的战后年代,他们中的女性忙于抚养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男性和女性都在战争期间结了婚,随后在相对富裕的时候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而他们的孩子多是在60年代学生运动期间进入大学的。对于那些能够感受到大萧条影响的男孩来说,在大萧条中成长意味着他们在谋生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寻找被雇佣的机会,排队领取公共救济,参与罢工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使寻求生存与谋生的斗争戏剧化了。人们可能认为,这种经历使这些男孩在以后的工作中变成了保守的或小心谨慎的人,他们宁愿守着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愿冒险换工作。并把感情放在更加持久的家庭关系上。也有人会认为,艰难世事培养了他们的工作意识和对抱负的认同,并坚定了获得更多物质和社会利益的决心,因为这些能使他们弥补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比如教育程度的限制)。这些成年人的经历是否和他们在大萧条中的家庭背景有关?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大萧条经历对奥克兰孩子成年后的生活的影响:他们获得成年人地位的途径,以及获得地位的层次;作为对生活问题回应方式的成年人的健康和偏好;以及他们的价值观。我们推断家庭受损使孩子的生命成就更加依赖于教育系统之外的努力和成效。经济未受损家庭的男性在教育程度上略高,而经济受损家庭的男性工作资历更长,工作经验更丰富。同样,家庭经济受损在教育方面给女性带来的障碍,被她们通过婚姻所获取的社会成就抵消了。成年后的健康和经济困难负相关已经得到证实,不过仅限于劳动阶级家庭的后代。在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中,这两者表现出相反的关系,经济困难的影响表现在对于家庭领域中经济事务的敏感性上,也表现在对它们做出反应的方式上。偏好民主党的人几乎全部是经济受损群体的成员,这也可以看做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关注焦点和偏好策略的粗略指标。大萧条中曾经历的经济艰难,对于看待生活中“什么事情最重要”有着持久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男性和女性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家庭的中心地位和婚姻中孩子的重要性。尽管经济受损家庭的男性并没有把家庭置于工作之上,但他们以及有着相似背景的女性的偏好都证明了战后的家庭主义氛围。因为父母的家庭曾处于经济受损境遇中,无法提供孩子们可以竭力仿效的有吸引力的模式,但是它能通过社会化培养女孩子对于家务劳动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在艰难岁月中所应具备的适应性。在奥克兰出生组中,大萧条哺育的男性所拥有的其他价值观也和经济苦难有关,工作的保障性是最好的例子。尽管更为能干和成功的男性很少会优先考虑它。来自经济受损家庭的男性更为关注工作的保障性,因为他们的才智和选择都有限,这使他们更容易变成经济波动的受害者。经济困难让工作变得更重要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都放在如何获得一份工作上,并且尽可能鼓励就业的人努力工作。但是没有数据显示,来自经济受损家庭的男性比其他男性对工作更加重视。在非常成功的男性中,工作优先于家庭和休闲活动这种价值观,更多地源自他们的成就,而非他们在大萧条中的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受损增强了人们对于“金钱万能”的观念。较低阶层的家庭在抚养孩子的时候,通常用金钱作为酬赏就证明了这一点。斯塔兹•特克尔在《艰难时世》中说:大部分经历过大萧条的人从此以后就认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为自己赚钱,并为子孙积累财富,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其他的东西都无关紧要。在经济上相对未受损的孩子们所生活的家庭大多由整个30年代还保持就业的父亲所领导。有一些家庭甚至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家庭的需求不需要通过母亲就业或者孩子们的替代性贡献来满足。从许多方面看,在一个普遍私有化的时代,家庭境遇和机会似乎确保了这些“生活充裕的孩子”生活机会最大化。不过从现有的证据来看,这种希望在他们成年后的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至少和来自经济受损家庭的孩子们成年后的经历相比是这样。在对经济受损让人们付出的代价有了一般性了解之后,尤其是在较低阶层中,大萧条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们在物质充裕时代的社会心理,这在美国人的经历中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历史-个人

又是一代人起来了,“你们将来想做什么?”他们脸上还带着少年的青稚,有些会很兴奋地向你说个不停,有些只是很腼腆地笑了笑。这个时间可以在50年代(火红的年代,共和国蓬勃向上。新中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因此可以支撑足够的想象),可以在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大革命),可以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现在。上面的时代划分是不是还太粗糙了?特别对中国来说。如果你在60、61年入的大学,那你将会上四年大学、在学校多等上一年,然后随国家分配,五湖四海。接下来是文革,文革又有多少变化呢?你以往的经历这时候可能会重新翻出来,你可能被别人贴了大字报,从此谨小慎微。如果你在66、67年高中毕业呢,大学已经不招生了。你接下来会干么?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留在城里无所事事?关于文革我知道实在是太少了,说的也只能是这么一些大路话。一代人,他们青春的梦想能够实现多少?再过30年他们回望过去,人生有多少是时代造就,有多少是个人的努力,有多少时机稍纵即逝却要在多少年以后才会猛然发现徒呼奈何?社会-历史-个人孰因孰果,又有怎么样微妙的相互作用?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发展一般是抽象的研究不同年龄的人人格/情绪/认知的变化规律。放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历史空间(地点、时间)中又会怎样?Glen H.Elder埃尔德发现一群波士顿的不良少年在二战早期应征入伍,退伍后有机会在当时的GI. bill法案下接受了大学的培训,之后几十年的发展比未入伍的许多优良子弟还要好。如果二战没有爆发,他们会干些什么?他们有机会接受什么样的培训,会有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和教育背景,又会在社会上找到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可以设想,或许自己已经有了答案。这就是人生历程理论life course theory的主要观点,它把人放在历史事件里,强调了历史事件对个体的巨大影响。但它又不像以往的历史/社会学那样,人只是一个抽象的社会分层(如分成民工、知识分子、商人等等),每个人也是一个能动体,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下在历史的波涛中求其最佳。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还千丝万缕,欲说还休。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这就是人生历程观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大萧条中的孩子们》,Glen H Elder著,译林出版社)


 大萧条的孩子们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