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214038913
作者:(法)彭塔力斯
页数:122页

你分离你吸引,你多变如海

里尔克的同名诗这样描述窗:窗,呵,你衡量你等待多少回被充盈,……你分离你吸引,你多变如海——人的心灵是一片神奇的领域。像每一朵花一样,每一颗心灵看上去的分别要远远小于实际的分别,其中都有耐人寻味的东西,即便是麻木与呆板的心灵。探究心灵的奥秘本身,也带着某种神秘性。像推开一扇窗。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者和专家,彭塔力斯在《窗》中更接近一个自然人,具强烈的个人色彩——这种“强烈”是相对于职业的客观和冷静而言。他把各种精神特质从人们的混乱和迷茫中提炼出来,说者随意,读者惊心。在我看来,人类的迷茫和悲伤也无非围绕着欲望、失望、绝望这三种交替纠缠的词语。我们的孤独、敏感和失落都因此而生。然而因为欲望之火难以扑灭,便滋生新的渴求和不得。我们时常深究的幸福,其实也许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那便是在某一刻,我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精神分析专家要做的,并非是缓解欲望,而是挖掘。只有找到真正的欲望所在,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幸福。这似乎不是作者的看法。是他的书令我产生的看法。他提出的很多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比如“怎样能够不让自己陪伴自己”,比如“失望和令人失望”,比如“我永远也做不到”,比如“敏感性种种”。一本书只是一种来自他人的经验,它并不能提供你答案,但可令你沉思。喜欢作者在《阅读的方式》一文中的观点。他说:“阅读的经验预示着(精神)分析。两者都是异乡人的考验。最接近自己的异乡人。任自己被俘获,带走,不再看到自己周围的一切,不再听到任何别的声音,除去那些声音,那些来自‘后面某个地方’的声音。”对我来说,这也是不让自己陪伴自己的一种最佳方式。阅读一本正确的书,令人宁静。

翻进里尔克的窗

打开彭塔力斯的《窗》,浸入的图像首先是里尔克的《窗》。《窗》是里尔克大约写于1924年的法语诗集,从《只要在一个阳台上》始,到《是因为见到你》止,收录作品十首。彭塔力斯所引的单篇《窗》是诗集中第四首,有何家炜译本,名为《窗子,你哦,等待的尺度》,不过彭氏书中译文不同,也许是孟湄的译笔,全诗如下:窗里尔克窗,呵,你衡量你等待多少回被充盈,当一个生命倾泻焦急向着另一个生命。你分离你吸引,你多变如海——你是镜,突然,在我们面容映照的地方混入我们所望见的一切,穿过它;自由被影响的样板因为命运的存在;它把我们抓住巨大多余的外界跟我们自己等和。起笔就是一叹:呵……叹的是窗,叹的也是窗边的人。第一句中两个“你”,所指是不是有所不同:前一个“你”为窗,“衡量”一词,确定窗的边状,四四方方,不变的尺度;衡量的还有彼此的感情。后一个“你”,似乎为窗边人,“等待”者在窗边望穿秋水,怎么还不来?孤寂中的人,肉身成了难以忍受的监禁,与另一个生命失去联系,就意味着与整个世界失去联系。此刻,窗因有边框,而具备容器之形状,中空的部分,全被满怀焦急不安的情感灌注,甚至充盈到漫溢。如何释放?只有盼望爱人的来到,以爱的金针,刺破孤寂隔绝的膜。若放在中国古典语境,临窗而望,衡量与等待的,当是女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然而,不妨依旧把“你衡量你等待”视作平行并列结构,将两个“你”都理解为“窗”本身——只涉及“窗”,无关于“人”——人的万般热情,浓缩在窗的恒久冷静中。窗,固定、界限清晰、划分内与外、各自为营。没有同情通感,只有超脱其上的观看,精细而持久的观看。冯至评价里尔克:“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第一节中的窗是可伸缩的容器,是通往广大世界的孔道,侧重在“容”与“通”;第二节中的窗,却侧重在“间”与“隔”了。在间隔中,窗呈现为三种不同的物:首先是隔板,“你分离你吸引”,因分离而渴望合为一体,钱锺书道:“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将隔未隔,百叶窗尤其叫人盲目冲动(window blind)。其次是屏幕,窗就是视频,不变的尺寸,流动迁移的景象。“你多变如海”,窗外景象之繁复,窗边人情感之波涛,都如大海波涛,翻腾变幻,无有尽时。最后是镜子,“突然”一词在这里,让人一惊,原来透过窗户,看到的是自己!原来一切影像,皆是自我心像!然而“在我们面容映照的地方”还有更具体的解释——玻璃。《雪国》中岛村,就是以车厢玻璃为镜,偷看叶子。《鱼王•达姆卡》中,因为有玻璃,这面的蚊子血和那面的雨滴,交叉重叠,却相互冲刷不掉。只有在夜晚,才能在玻璃中映照自己的面容,在黑暗中穿过镜子,远处望见的一切,和近处自己的面容,层层叠叠,窗是一面魔镜,包罗万象,却无法穿越它。注意人称的变化——后两句中连续出现了“我们”,作者将读者一起拉入窗内,与抒情主体合而为一。这是在镜的映照下的现形,每一个人。最后一节,何家炜的译本是:一种被折衷的自由的样品,因机缘的在场;由此在我们中间等同了外部宏大的繁多。孟译有一句“它把我们抓住”,一如博尔赫斯的《棋》,写出丝丝入扣而无可遁逃之感。“由此在我们中间等同了/外部宏大的繁多”,表意不明,似乎还是“巨大多余的外界跟我们自己等和”更清晰流畅。透过两个不同汉译,推究里尔克的原意,似乎是指:一切混乱都是有序的注定,这“窗”,正是审视人类的命运之窗,宿命不得逃脱,自由只能遵循预定的轨迹,窗分隔的是人与人,也是人与世界,更是心与物。

每扇“窗”后都有如海的人生

这是一部独特的散文随笔,因为它是从精神分析出发的,说实话,我是第一次读到一个精神分析师的“内心独白”,使我得以窥探到他们自己的内心。应该说,作者是诚恳的,他甚至没有隐瞒自己的厌烦、焦躁乃至自嘲,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应该怎么与精神分析师打交道(如果你准备接受精神分析师的治疗的话)――这是互相的沟通、互相的信任、互相的理解,也是互相的成就。彭塔力斯之所以要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专业,我想,与其说他是要说服人们相信他的学术领域对人生是有帮助的,毋宁说可能他是力图在开拓自我的精神层面,因为作为精神分析师,很多时候他自己也是迷茫的,他同样面对人生的困惑和自我障碍,同样要回答“我是谁?”。译者在《写在〈窗〉前》里说:“有一天我们会感受到《窗》的作者的话有多么实在和诚恳:他说自己对接受精神分析的患者所做的事,是为了让他们最终感到日子能够过得下去,生活能变得让人接受。……他是对的:每个人‘房间’里的故事和存在都是唯一的和应当被尊重的,每扇‘窗’后都有如海的人生。”

说了又说

[法]彭塔力斯 孟湄 译乡下的小房子,秋天的晚上。主人为了让我高兴,请我来听他录下的一个电台里的对话。“你听听吧,这是好几年前录制的,但是它可能会让你感兴趣。”先是那声音我辨认不出来,一个哲学家的声音——我听见他提到黑格尔,布朗绍,梅洛•蓬蒂—— 一个可爱的声音,因为这声音很显然对他的对话人很关心。那个对话人,我没有马上辨认出来,那就是我!是我的声音,我认为它被改变了,在收音机里老是这样的,但它就是我的声音。我惊呆了:面对麦克风我所讲的——突然间,本来已经完全忘记了这次谈话的我,重新看到了录音棚,重新看见了哲学家脸上的线条——都是我已经说过,并且写过的。更糟糕的是:那正是我几个星期以来在这本小小的书中所写的,是我本来要认认真真地称之为“正在诞生中的思想”,就是说其中大部分我在五年前就已经提了出来,相信是即时想到的,其实在那一天,我已经在练习我的曲谱,一练再练。第一个假设:我重来一遍,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可以再说。而且,更进一步说我从来没有什么新鲜的可以说。第二个假设:重复并不是老调重谈。这是众所周知的:也许我总是在说一个相同的事情,而且有的时候差不多是相同的词,但总是从各种不同的道路去环绕一个惟一的中心,一个无法找到的中心,可以说它只是通过它的缺席来存在。事实证明:我和每个人一样,在奋力去和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那个去抗争,它永远是同一个但是却又不同。这就是分析。这样我就稍微地得以放心。毕竟,我并不准备重新读自己的东西,更不想重新听到自己的讲话。《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1.00元05年3月25日在枫林晚买了这本《窗》,彭塔力斯(J.-B.Pontalis)是萨特与拉康的学生。不妨套用书中题目——这是一本关于“寻找意义的男人”的“敏感性种种”的“精确”的书。其中《梦醒的痛苦》、《好难过》、《顿挫与断开》、《名的缺席》、《童年》、《记忆》、《消失》几篇,似乎就是针对我的困境而写。其中《说了又说》,曾给小朋友们朗读过。网上搜不到,索性把它敲出来,找起来方便些。

..

我真为那些失眠者难过那些白天和黑夜失眠的人们 因为有人在白天失眠 他们唯一注意的是他们的日程表 不会做梦 为他们所不能把握的东西而发疯那些黑夜里失眠的人 为他们的担忧所吞噬--无论什么都变成了他们的担忧 他们认为自己是清醒的 坚信看到的就是事实 事实不给人任何感觉 糟糕头顶 必死无疑 同时在他们对生活的怨恨中 他们认不出别人和他们自己 看不出现实是要创造的 就像爱情而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 大概除了失眠者梦醒的时候我们都想重新找到震撼我们 美丽又让人担心的画面 它们在夜里访问我们 它们既强烈又具体 但是有时已经销声匿迹而我们也已经预感到我们所失去的要远远多于画面梦是不让人发疯的迷幻

真谛

很少有精神分析家这样行文,但这的确是出自一位出色的分析家的嘴里。那些朴实的充满生命力的话语,那一个个简单却厚重的题目。从书里到眼里、心里再到嘴里,这个过程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他有一个很好分析,然后有一个很好事业,这个很好的分析和很好的事业,不是在于选择和寻找,而是用心的行走和发现。 这是一份高贵的坦诚,让人存在的坦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精神分析之道也。在拉康庞大、晦涩的理论王国里,我们有很多路可以沿着走。文学的、语言学的、拓扑学的。不管哪一条路,最终的真谛是不应该改变的,就是这是你在走,正是这个主体性的发现让精神分析成为精神分析,让我们成为我们。彭她力斯给我们的正是他发现的过程,他独特的言说。他尊重了精神分析的真谛,那么自然、那么美丽。你可以给你的房子开一扇窗,还可以在门前种一棵树,一切都是可以的。

相信孟湄

读彭塔力斯的《窗》我估计谁也不会同我谈起这本书,在这个年头,心理分析实在是沉重而又多余的。彭塔力斯说:“好难过”是一个过去式的词,“今天还有谁敢说为爱情好难过?为了减少创伤,我们说得更多的是“爱的失望”,那些相信精神分析学词汇的人则走得更远:“分手的恐慌”,“做埋葬过去的工作”,“失去对象”……”无论是坐在办公室的阳台上,咖啡厅,饭桌前,我们都羞于流露自己真正的情感,而是直接进入总结陈词——反正说的都是死无对证的故事。心理分析不如谈星座讨人喜欢,又不如讨论哲学宿命文艺腔,多少会陷到个人隐私中——现在人多聪明呀,隐私应该物尽其用,包装上市,健康的孩子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去了。心理分析实在是太学术,太人性了——总之是正儿八经的敏感,要离远点。当初拿到《窗》,只是为了上面的翻译写着“孟湄”。孟湄翻译的《认》让我对她有偏爱,所以就选了。能想像这本书由于它的清隽成为国外一本不温不火的书,如果不是孟湄的机缘巧合,它永远不会成为一本能让书商赚钱的书出现在书架上的。这本书看完了也真的很难让人喜欢,好像每篇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观点,没有丝毫循循善诱的倾向。正因为如此,它不像常见的书那样强势,有“非得说点什么不可”,“快来听我说什么”的招摇。《窗》看着让人一路平静到底,看书过程中不会由于作者的用词,观点出现“叹词”;也不会在最后一段嘎然而止,回味无穷。不是畅快,只有温和——唔,我拒绝去总结,但要学习作者,不要拒绝研究。最后:非得表达什么,那就是作者这种低调的姿态,让人很是喜欢。乡愁——乡愁所怀抱的欲望与其说是希望一成不变的永恒,不如说是希望日日常新的诞生。忧伤——忧伤扼杀想象。童年——童年在时间之外,它是时间的乌托邦。分析自己的病——分析和爱情一样,可能是唯一能把我们带到我们“自身之外”的体验。工作——工作这个词在生理上都让我难以忍受。我从内心深处反对它:不分析不是一个作。(它同样也应该让人去更加自由。)

[读书笔记]窗

1 “用于个人的词汇表”,用一种方式,请人走到所有定义之外2 “有人偷了我的概念!”概念是忘却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区别——尼采所以形成一个概念的必要条件就是忘却:忘却自身的,独特的,不同的东西。我说一张桌子,那么我就忘记了这张桌子;我说这是个强迫性神经病人那么我就忘记了正和我说话的这个人……能使我们幸免于被概念俘获、控制和专制的,是语言。语言的智慧不可超越。词语是走向四面八方的行者,而概念则倾向加强一个方向,它立下定义并界定它的4实施领域。语言有它自己的气,它游动;它与意外相遇。它让概念不自在,让它失态,对它抱之以嬉笑。3 人的每一次分离——和一个地方,和一个女人,和一本发表了的书——都是在跟自己分离,与相同分离。因为有一种欲望在我们的背后出现:想去做别的事。4 为了让思想开动,先要让它停下来,让它被恐惧或惊喜所抓住,任它被激动,乃至失落。……思想、认知能力、语言都有它们的原初:即我称之为孩童时期或开始那一刻的沉默。5 梦醒的痛苦“清晨忧郁症”——“那是一个艰难的过渡,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那两个世界是对立的……”他并不留有梦的回忆。可是没有了它们的内容,梦却仍然留在他身上。6 脑袋与房间“梦是不让人发疯的迷幻。”“梦,不留在脑子里的是梦,来到房间里的是噩梦。”噩梦,让人发疯的幻觉。里面即是外面。梦的外皮破了,被撕开了,还没有等到它所要装进去的文字有时间写出来。头脑:也是一个房间7 怎样不让自己陪伴自己“她不明白消失对于她是不可能的。她更难明白的是,所有她认识的人都有能力在靠近她的时候出现,而一旦不在,就很容易消失。只有她自己是不能消失的。不管她在哪里,她总是和自己在一起,这给她带来的失望和软弱任何别人都无法想象。”每个早上重新找到那个永远一样的自己,这太累了。分析,梦,写作:抛弃陪伴的手段。……自我在那个时候如碎片飞散。8 忧郁症——下降厌倦生命 忧伤扼杀想象有什么比一个忧愁的孩子更让人忧愁?是谁停止了他的冲动?孩子烦恼了:因为他不再相信幻想的力量。9 精神分析现在时怎么才能更好地说出精神分析的时态?不用“曾经是”,而用“现在是”,把自己抛进语言的流动中,使被压抑的回到表层复活!10 化身梦,是一种来自别处的显现,一种宣告,它首先做在梦里。有人在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却不去倾听语句中的呼唤。呼唤经常被话语忽略,然而经常是它让话语向前流动或者向后退潮。是什么使词语获取了形式抓住了身体并且不仅仅做为感觉的持有者?是什么使弗洛伊德……创造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有生命的机制而不是僵死的文字?肉体不是观念。它是语言的视野,是圣子(logos)最后的关注。是的,化身证明了圣子和肉身可以结合在一起,胜过相遇。20 孩子长时间的呆在孤独中,他找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使自己从一面镜子里消失。母亲的目光,第一面镜子。21 连自己都没有能力理解自己的我们,如果理解了世界,我们就不会属于这个世界。22 辨认,在时间和空间里确定位置。混乱停止的时候失去的是什么?梦一样的思想?游荡的思想?23 忘却是必要的,这样才能给时间以厚度,进入具有敏感性的时间。一个记忆要求自己决不忘却,那它只是一个死的记忆。一个活的记忆要求遗忘。记忆,它是我们沉睡的水。24 它只是通过它的缺席来存在。25 丹尼尔•佩纳克 小说我们成了两个人:我是我,还有一个被我照顾的我。26 “坏人需要别人的痛苦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萨特27 梦,我们黑夜的望远镜。28 所要寻找的不是用一个知识替代另一个知识,而是在所认识的里面寻找不认识。29 《创世纪》——一连串的分离。30 享受忧郁。享受只做“掉在我身上的对象的影子”,永远地去和那个因为失落才得以存在的东西相遇。逃避“到处是人的世界”去和一棵无花果树融为一体,树上挂满了张开嘴巴的无花果,像张开的女人的性。逃入沉默。尤其不要说话。也需要写,好让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阿尔法和欧米茄,成为一个无法读懂但是能让人看得见的字母。一个死去的字母朝着无限开放。31 林中空地

不能一下子读完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意间看到的,很薄,于是拿下来,想在当天晚上就看完它。当时只是这么想的。翻开第一页便是里尔克的同名诗,乍一看的确有想要开始阅读的劲头了。可是越读越感觉到 作者在一股脑的对我说话,完全不顾及我的感受那种。就好像是 你在和一个交谈,不,不是交谈,是听他说话,你因为喝水太多想要去方便一下,等待他的一个喘气把“抱歉”插进去,可那个人一刻不停的在说啊说啊,似乎还是闭着眼说啊说啊。或许这和作者的职业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分析,而且经常进行演讲,难怪会这样,他面对的都是一些精神有些问题的病人。说起话来也颇有成就感,而我,此时此刻在图书馆里,却难以把她的话全部听进去。当一本书让我感到是在努力看完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我还是不要看完了。就此停止吧。。。


 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