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散文选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里尔克散文选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530631362
作者:里尔克
页数:399 页页

章节摘录

  我可曾说过?我在学习观看。是的,我刚开始。进行得还不顺利。但我要充分利用我的时间。  举例来说,我还从没意识到,天下有多少张脸。有许许多多人,可有更多更多的脸,因为每个人有好几张。有些人,成年挂着一张脸,当然它会用旧,会变脏,会起皱,像旅途中戴过的手套一样会撑大。这是些节省、俭朴的人;他们从不换脸,他们一次也没让它洗过。他们认为,这张脸就够好了,谁能使他们相信和它相反的脸呢?他们要是有几张脸,他们用另外几张干什么呢?当然就成问题了。他们把它们保存起来。他们的孩子们会用上它们。可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的狗会戴着它们走出去。为什么不呢?脸总是脸。  另一些人换他们的脸,快得令人毛骨悚然,一张接一张,把它们换破了。首先,他们觉得,他们有换不完的脸;可他们刚刚四十岁,就已换到最后一张了。它当然难免要倒霉。他们不习惯爱护脸,他们最后一张戴了七八天,就有窟窿,许多地方薄得像纸,渐渐露出衬底来,算不得脸了,他们还戴着它到处跑。  可是那个女人,女人:她倾身向前,用双手蒙住脸,完全在沉思。这是在田野圣母街的拐角。我一看见她,就开始轻轻地走着。穷人在思考,是不应该打扰的。也许他们会想起什么主意来。  这条街太空了,它的空虚使人闷得慌,便把我的步子从脚底拖了出来,用它呱嗒呱嗒到处走,走来走去,好像穿着木屐。那女人吓了一跳,忙抽身坐了起来,抽得太快,太猛,以致脸还留在双手中。我能看见它还搁在那儿,它的空洞的形式。我使了说不出的劲儿,才能同这双手待在一起,不去瞧从它们中撕出来的那一切。我心惊胆战地从里面看见一张脸,可我更加害怕那个没有脸的受伤的光头。  ……

书籍目录

告别里尔克美术评论  奥古斯特·罗丹  第一部  第二部  《沃尔普斯维德画派》导言  论风景  论艺术  乔凡尼·塞冈蒂尼  印象派画家  近代俄国艺术的努力方向  米卓,巴尔图什的四十幅画序言文学评论  书评  莫里斯·梅特林克  《流浪人》:歌德诗作的思路与意义  赫尔曼:黑塞《午夜后一小时》  里夏德·肖卡尔《诗选》  论述文艺复兴的新书  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  赫尔曼·邦克《旧房子》  雷温特洛夫伯爵夫人弗朗  齐斯卡《爱伦·奥勒斯节尔涅》  玛丽安娜·阿尔科福拉多修女的五封信  《儿童的世纪》随笔  散文诗  马尔泰·劳里兹·布里格手记(选择)  初到巴黎  施舍不眠之夜  可怕的寂静  学习观看  脸  市立医院  ……书简编后记

作者简介

里尔克是伟大的神学诗人,而他的散文也带有诗性的特征,本书收录了里尔克最重要的散文和随笔,分为四个部分,即美术评论、文学评论和书评、随笔和散文诗以及部分书简。如果说里尔克的诗歌是晦涩难懂的,那么他的散文和随笔,或许能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他对于美和艺术的看法,以及他对于上帝(存在)的沉思。

图书封面


 里尔克散文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继妇女摆脱了几百年的奴役后,下一个应该获得自由的人便是孩子了。妇女作为成年人可以自己争取权利,而在成年人面前软弱无能的孩子们,他们的权利必须由明智的父母与教育者给与和保障。孩子受的奴役是沉重可怕的。他们尚未出世,这奴役就已经开始,直至他们终于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又直接成了下一代的压迫者。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在孩子面前都是理亏的。他们完全看错了孩子,从错误的前提,即成人的前提出发,他们自认为比孩子优越,殊不知最高尚的人曾竭力要做到在特定的时刻同孩子一样,和他们平等相处。大人不许孩子们展现他们的自然天性。他们的权利,存在的权利反而是受到一片好心的家长的大大伤害。乖的时候,他们被当做小猫,撒野的时候被当做强盗,就是从未被当做人看待过。今日的整个教育都是一场大人与孩子的持久战。到最后,双方都会采取最卑鄙的手段。学校只是将家长开了头的坏事继续干下去。这是一场有步骤的反人性的战争。它鄙视个人,鄙视他的愿望和渴求,它将强制个人成为庸庸之众为己任。在延续数年之久的学生时代,大人一次都不让孩子自己说出他需要什么、担忧什么,而是把他当做机器,用来复制空话和公式。他被绑定在考试这部刑车上,必须竭尽全力完美无缺地重复它们。这样,岁月流逝,可仍然无人问一问他需要什么。年轻的灵魂遭到学校滔滔不绝的洪水般劈头盖脸的训导,就仿佛遭受了一场灰雨,被淹没殆尽。青年的意志迷惑了。等到终于毕业,他们就再也不晓得自己有过什么打算了。于是,大部分人都不知所错地面对生活,因为没有人替他们为生活做好准备。他们对现实一无所知,随便找个活干。其实那些活并不要求有人性的人去干,只要几台机器就行。”
  •     我好象又回到了那个时期,怀着那种悄悄的喜悦,任言语在我心中久久地回响。有时候,这种喜悦太丰盛了,我忍不住要稍停一会儿,就在那一会儿,我抬眼看看半掩的门,好象有人等候在门外。有时候,我凭帘幕外咯咯的蛙鸣,还是呼啸不停的饿风,分辨出是夜晚还是另一个下午。然后,我们继续,在一个更像是现实的现实里,所有的话语再次响起,象很久以前,他第一次把他们从心底里拿出,一样的真。读《里尔克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绿原,钱春绎,张黎等译),因为我还没有真正拥有,只是一次幸运的借阅。书可以以后买回来,可是,我总担心在书到手之前,我突然想翻翻它却发现它不在,就像和一个朋友说了句话,转身却发现他不在那样,怅惘会象一缕烟一样升起。让我现在就说说,这样离开之后,也能在谈论他的只字片语里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当他还是儿童,他已经进入了人类的青年时代,收集观察和体验的任何事物,沉默地纳入自身。当他是青年,他已如经历了一切的老人一样明晰,豪不犹豫地思想早就开始行动 。这样,他就能轻易地认出那个青年人,在几乎不可思议的诚挚中,他再一次完成了自己。读给青年卡普斯的信,我是多么激动啊,他都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做了件什么事!真的!万福的卡普斯,烦恼的青年,你让怎样一颗成熟热切的心灵敞开说话。而他一开始说话,那回声就不再回响你一个人的心中:孤独的影响,永远在远方。“他的整个身心在长期孤独中变得有先见之明。 这些年来,他身上起了很大的变化,在他试图接近神的工作中,他几乎忘记了神,而他希望也许在他身上及时得以实现的一切,就是‘他支持一个心灵的耐性’ 。人们所重视的命运的偶然,早已从他身上脱落。” [1]不向任何人证明,除了自己 ,这样,他就能怀着那种儿童式的好奇而以艺术家的严肃,广泛地深入到音乐、绘画和雕塑中去,并借此完善自己语言的艺术。我再也没有看到哪个诗人,象里尔克一样,那样谈论到贝多芬,想想那句话!谈论凡高和塞尚。他向贝多芬学习艺术如何需要同生活的喧嚣隔开,听从内心的专横。认识美,存在于它的未完成,都是“爱与憧憬的一种静静的永续”[2],在那种尚一无所成,预感到自己而进行准备,既担心又懂得的本性之中。他向塞尚学习超越自己的喜爱,“把喜爱显示出来,这是判断而不是说明…至高无上的爱,存在于作品这外,决不进入作品之中”,学习他晚年的孤独“远远地走在我前面,孤孤单单,只有扔石头的孩子跟在他后面” [3]。再出没有哪个诗人象他那样,全心全意地接近任何一种已经伟大的艺术----他在罗丹身边,就好象忘了自己是诗人,而是一个雕塑家的学徒。但他始终就是个纯粹的诗人。茨威格说里尔克从罗丹的雕塑艺术中超越了自己诗歌的音乐性,而将其锤炼成一种语言的雕塑,我没有系统读过里尔克的诗集,不能说出这样的话。可是,我能感受到,在甘之如饴的徜徉里(里尔克短暂的一生中,不仅尽可能地进入到更多相关艺术的领域,实际上还周游了亚欧非的许多国家和城市,如埃及、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非洲,与许多艺术家会面),他和自己说的一样,“从一个日益伟大者成为一个深深被征服者”。有谁比里尔克更了解诗人的孤独,死亡和爱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有人读了《为了一首诗。。。。。》《对付恐惧的方法》、《被拆毁的房子:独居者的祈祷》其中的任何一篇,谁还敢说?有谁比里尔克更了成长是怎么一回事,那时才能说你比他更自信,因为“从他的生存之根生长出一种喜悦的壮实的常绿植物,他全神贯注于掌握构成其内在生命的一切,他不愿忽略任何什么,因为他不怀疑他的爱就在这一切里面并且增长着”(《浪人》同上)。“……只有一个惟一的办法:反求诸已”“沉静而严肃地从您的发展是成长起来;再没有比您向外界观看,指望以外界获得问题的答案更妨碍您的成长的了……”[4]和向内观看、反求诸已的困难相比,人们总是那样轻易地屈身于向外观看的诱惑。如今这样的诱惑更多了----到处是一片混淆,那些混淆起来的东西又是那样,不动声色地要求与之相似。要么忤逆众人,要么背叛自己,脆弱的不仅是组织的惯性,更是人易于服从的随同性。而荣誉,如果有人还不知道那是对于一个成长的人的公开摧毁,就请他去听听您对易卜生那混合了惋惜和忠告的赞叹,让他的心里产生一场暴风雨,让他在暴风雨过后仿佛丧尽元气的平静里,听到那一声呼唤。“别求任何人来谈论你,即使采用轻蔑的口吻也罢。如果随着时光的流逝,你注意到你的名字在人们中间流传,可别比在他们嘴里听见别的什么更当真。想想看:它变质了。扔掉它吧。再起一个,随便一个都可以,好让神在夜间呼唤你,可别让任何人知道”。[5]阅读成了一次倾听,一次夜深人静之时,倾听一个眼睛明亮、内心澄明的朋友的内心流泻。面对你这样的朋友,我们有必要反躬自问,我们,是否,配得上这份豪不迟疑的友谊?好象从来不会是那个滔滔不绝的布道者,不是那个慷慨激昂的演讲者,甚至不是那个一脸严肃坐在书后的那个人,他只是在我们谈话时悄悄溜进来,微笑着不说话,回到阁楼上认真地写信,保证孤独的人永远不会收不到他的信做礼物的那个人。我一再地读到,“把它写完了,我体内一切纤维和组织全都爆裂了----我从未想到吃东西,天知道是谁哺养我的。”(两三天里完成《杜伊诺哀歌》之后,分别给侯爵夫人与莎乐美的信),我就禁不住地相信,那朵最后带来死亡讯息的玫瑰,他一定是他用一生的精血浇灌了它,用最后一丝力气形成其中的一枚刺,他完成了自己,因此他倒下。倒下的只是一个凡人的幻像,而那朵玫瑰才是他,里尔克。如果要写一首诗,请别说致里尔克,致我歌声以外的玫瑰,我以为。[1]自《马尔泰劳里兹布里格手记•浪人》[2][3][4][]自里尔克书简[5] 自《马尔泰劳里兹布里格手记•易卜生》其余见随注http://fangtingguoyu.blog.163.com/blog/static/698449552008721442268/edit/
  •     里尔克对孤独的热爱无以复加,过了100年,看他写罗丹,写一个超越了自己时代的艺术家,知道了什么可以永恒,握住永恒的孤独,在与自己的对话里,找到人世的秘密。所以,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复信里,请他保留他的孤独,请他千万不要畏惧,告诉他在人群里会怎样一点点失去自己,而渐渐忘记找寻内心。他说自己每当和人多处了一会,就感觉到某种东西在离自己远去,就要独自多呆呆,回复些元气。他告诉那个年轻人,他所觉到的孤独,其实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在人群里?他始终如一热爱着童年。赞同着对童年的找寻。那也是一个永恒,只有一次。那些远离人群的人,试图在内心里延续它,因为当他们遁入人海,他们只会离它越来越远,直到忘记它,以为不再需要它,被俗世越占越满,他们的眼睛满满的,他们的心纷乱纷乱的,他们终于像一个陀螺一样,忘了自己从哪里来,忘了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忘了自己,只知道旋转,没理由的停不下来的旋转。其实这不对。为什么当夏天如此热情的时候,你却忍受不了,诅咒它,盼望着它被台风刮得七零八落,风度尽失,你不得不承认,你是害怕这种热情的,你知道,热情并不总意味着喜欢。可能恰恰相反。所以避在自己的角落,却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些秘密。里尔克说,那些诗人不需要向外找寻,他们的内心就足够,可以创造一切,可以最是五色斑斓。你可以去观察,夏天里一个老年民工稀落头发的晒黄头顶,一个骑车的年轻人后背衬衫全部浸湿,诸如此类,但是它们都是一闪即逝,这也像灵光,而一闪即逝的灵光,总比什么都好。独一无二,你就是你。在罗丹的雕塑里,看到每一个自己,因为那是罗丹,一个花了很多时间在跟自己细心对话的人,他赢得了他自己的内心,于是也就赢得了你。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不是它不好。而是不适合。所以真是催眠好物。
  •     看过最好的译本
  •     给青年人的十封信 真是深刻又犀利,太伟大了,孤独是永恒的,不可能摆脱,也无需摆脱
  •     2005年9月25日
  •     非常美丽的文字,让人想去学习德语,让人想抱着它入眠
  •     非常不错,不过我始终不喜欢绿原的译本
  •     没看懂
  •     不好懂
  •     翻译垃圾。里尔克是天才。
  •     事物并非全像人们经常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容易理解而可以言传;大多数事物都不是能用言语表达的,它们发生在语言从未踏进过的领域,而比一切更不可言传的是艺术品,它们是神秘的存在,它们的生命在行将消逝的我们的生命之旁永续下去。
  •     读的是02年版本
  •     绿原翻译得不错。很享受。
  •     译本水平不足。
  •     伟大的同路人,孤独的路上有他足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