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甫盖尼·奥涅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叶甫盖尼·奥涅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3
ISBN:9787020043255
作者:[俄] 普希金
页数:325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普希金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俄罗斯作家。他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和“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高峰,就是从普希金开始的。这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它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内容概要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一七九九——一八三七)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俄罗斯作家。他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和“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高峰,就是从普希金开始的。
这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它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诗体作品,自然具有诗歌的抒情性;但它又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作者把它叫做“小说”。一八二三年动笔时,普希金的创作正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八年后,《叶甫盖尼·奥涅金》于一八三○年完成。它总结了作者一八三一年以前的全部创作经验,以后普希金就转入了散文写作。这种创作方法和文体的变化,和社会背景是有关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四章写于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前,基调比较明朗;从第五章起,调子变得阴郁、低沉起来,故事也越来越向悲剧性的结尾发展。这些正是时代气氛的反映。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叶甫盖尼·奥泥金》注释奥涅金的旅行片断第十章译本修订校改后记

作者简介

《名著名译插图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以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名著名译插图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图书封面


 叶甫盖尼·奥涅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题记说:普希金之前,俄国没有过诗人。如此高的赞誉。第一次读普希金在初一,单纯的为封面所吸引--很传统的的金发碧眼女孩。眉眼之间,是我喜欢的慵懒和倦怠。急切切地捧回家去,看了两天。带着原始幼稚的懵懂和蒙昧。千载悠悠,逃不过情感二字。普希金的诗亦未能跳出执念的窠臼。铺陈瑰丽的想象,浪漫主义的行文象一阵清香馥蜜的风,迎面扑来,令人无暇躲避。手捧书卷,如醉如痴。普希金的作品没有尽看,《叶甫盖尼·奥涅金》带给我很多遐想和触动。达吉雅娜的善良闲雅肃静同奥涅金的冷漠乖戾在书中形成鲜明的对照。也是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达吉雅娜与奥涅金擦肩而过成为必然。或许我们不该有更多的遗憾,他们本来不适合。对于奥涅金来说,周旋于上流社会的各种应酬是他每天必备的功课。这种生存,让他既厌倦又迷恋,如同吸毒。他偏执而冷漠,却无法安于现状,妄图在这样的虚空中寻求自我价值,由此自失。他怀疑友谊,怀疑爱情,甚至怀疑自身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个人物的悲剧性结局从开始便已经注定了。冷漠和傲慢是他丢出的最具杀伤力也最具欺骗性的两张牌。单纯的达吉雅娜在这样的牌面下彻底的走丢了。可悲的是即使被蛊惑,被玩弄,她还可以那么甘愿。这是人物的性格悲剧呢,还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我无从评判,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时候人是被自己的好奇心给剿灭的。没得到的未必是最好的,得到的未必就不好。田园生活赋予达吉雅娜的淳朴和执着,终于在奥涅金上位者的姿态中败下阵来。爱情从一开始便成了诅咒。
  •     奥涅金,这个艺术形象出自普希金笔下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他以独特鲜活的性格,成为首个“多余人”的典型。提及“多余人”,还得谈到赫尔芩的《往事与随想》[1]。文中将“多余人”概括为“一种古怪的人”,亦或懒散的旁观者。而奥涅金这位“多余人”形象,内涵更为具体。他生活在19世纪的俄国,介于十二月党人[2]和整日灯红酒绿的庸俗青年之间。他虽对现状极其不满,却又找不到出路;他虽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却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本领,还缺乏行动的勇气。故此,他在苦闷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而且这种无法排遣的苦闷彷徨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日趋深化。奥涅金这种独特的性格并非一蹴而就的。纵观其生活年代,他适逢俄国贵族革命时期,作为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贵族知识分子,因为接受了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使“多余人”开始觉醒。奥涅金不愧为当中的典型代表!他因受这种时代气氛的影响,既热衷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又醉心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既推崇拜伦“颂扬自由与个性解放诗歌”的诗歌,又不忘抨击社会偏见[3]。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从其文化身份探讨,不可否认,多余人以其特有的身份——贵族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利己思想色彩和软弱性。他们虽看不惯庸俗奢靡的贵族生活,却又摆脱不了这种,虽希望有所作为却又附带懒惰的本性,虽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却又不肯完全站在农民一边。像奥涅金,他“既不愿在黑暗中继续睡去,又没有勇气冲破这黑暗去寻找光明。”[4]他厌倦主流社会,思想却仍残存着一些渣滓。因自己没能摆脱当时世俗观念而开枪杀死连斯基,是唯我主义在作怪;而冷嘲热讽、玩世不恭地拒绝塔吉娅娜,则是虚荣心在捣乱……这些奥涅金并没有发现,因此,他才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无疑是社会悲剧与个人悲剧的交织典型。更为致命的一点,就是他们远离人民、脱离社会这一根子。这才导致他们最终一事无成、碌碌无为!而这一悲剧的根源是由他们的阶级本质决定的。通常,多余人在俄国人看来,他们是让西方的偏见破坏了;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又是让俄国的习惯给毁了[5]。但仔细考虑一下,这一群体却有着它生存的空间,而且生命力尤为旺盛。它是许多开始觉醒却又难以摆脱一些禁锢的群体的归宿。小说《祝福》[6]中祥林嫂的悲剧可谓家喻户晓,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多余人的悲剧?“我”虽为雇主,却是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跟奥涅金一样具有进步思想。“我”厌倦上层生活,故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我”也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却终究在她的逼问下狼狈逃窜。因为“我”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也很迷惘,所以只作含糊回答。诚然,“我”身上的特征与多余人颇为吻合,我们权当其为中国的多余人形象。而在现实中,多余人的影子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新旧交替之际,由于受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从某种程度上分析、他们与多余人的共性是拥有觉醒的思想意识。但迥异之处甚大,“多余人”往往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将观念主张付诸实践,至少比“多余人”多了一份勇气。然而,可悲的是,由于他们全都带上阶级软弱性的镣铐,故他们都以悲剧拉下序幕,走下历史舞台。俯瞰当下,很多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多余人”的影子。一如阿Q精神或多或少在我们身上体现。尽管大家都生活在物欲横流、纷纭复杂的竞争时代,很多人却如“多余人”一样茫茫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许多下岗人员试图创业经营,却因缺乏自信与勇气而退怯;许多年轻壮丁希冀过上更为丰裕的生活,却因懒惰本性的滋长而终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许多干部领导口号高呼,却因远离基层而弊病百出;无数大学生渴望有所作为,却因控制不了航向而一片茫然……还有许多人,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而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特别是染上了“忧郁”。毋庸置疑,无论从奥涅金到“我”,无论从小说到现实,还是从过去到现在,“多余人”都堂而皇之占据一席之地。要赶走或剔除它,只能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更须我们正确自我剖析,付诸行动。要砍一棵普通的树,很容易,但要将其连根拔起,却非易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身上或周遭的多余人中的消极元素,应尽早摒弃它,杜绝其生根发芽。否则,奥涅金、“我”、百日维新……都是一个很好的昭示!参考文献:[1]赫尔岑: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1852年期间写成回忆录《往事与随想》,书中详尽地描述了十九世纪的欧洲各国的状态。[2] 十二月党人:1825年发动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武装起义的俄国贵族革命家。起义发生于俄历12月,后被镇压。[3]参考蒋承勇主编的《外国文学教程》p132[4]参见《徘徊在理想与自由的边沿——浅谈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 》[5]《现实生活中的“多余人” 》[6]《祝福》:鲁迅笔下的短篇小说。
  •     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而有谁能比奥涅金更可悲的呢?我们不去谈奥涅金所代表的他那一时代,或者其他类似的时代的那些空虚、迷茫的年轻贵族们,不去评论他对上流社会的抵触,他的愤世嫉俗,以及他那不成熟的、可以说并不成形的、并且肯定是无法诉诸行动的政治理想。我们仅仅把他当作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可以看作所有人性的浓缩物。他是悲剧的极致,人性中弱点的悲剧的极致。让我们说说他可悲的第一点吧:普希金写道:啊,人们啊,你们全都好像 / 你们那位祖先夏娃一般:/ 给你的东西你不感兴趣; / 一条蛇不停地召唤着你, / 把你叫到那神秘的树前: / 摘一枚禁果来给你尝尝, / 否则天堂对你也非天堂。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是得到你想要的。这只是在很单纯的“想要”的前提下的悲剧。而我们的奥涅金一会儿不想要,一会儿又想要。送到他面前的时候,唾手可得的时候,他敬而远之;等那同一个人儿变得遥不可及的时候,他才突然激情迸发,疯狂地痛悔。世上最让人心痛的那些“得不到”的爱情,并不是那些被抛弃、被遗忘、被外力阻拦、被世俗分隔的无果的爱情,而是那些当事人亲手埋葬、亲手扼杀并再也找不回来的爱情。塔齐亚娜固然可悲,但她只是伤心:青春的初恋没有得到回应,而迟来的情书却已来不及挽回。奥涅金的悲剧却是揉合了悔恨、思念、疯狂、绝望。奥涅金当年是否爱过塔齐亚娜?我们相信,是的。在普希金未发表的诗篇里,我们看到奥涅金的心的确被单纯的塔齐亚娜扰动。他第一次见到姐妹俩后,就对连斯基说,如果是他他会选择塔齐亚娜而不是奥尔加。在接到塔齐亚娜的情书后,奥涅金的行为非常的绅士和正派。卑鄙的人完全可以利用塔齐亚娜的热情和无知骗取她的青春再将她抛弃。奥涅金却表现得像个像一个保护妹妹的哥哥。他完全在指责自己,说自己不配幸福,也不会给她带来幸福。97版的电影里,塔齐亚娜听完这段话后的反应是她痛苦地对奥涅金说:You curse yourself. 她更多的不是为自己伤心,而是为奥涅金伤心。奥涅金这样说:“假如我想用家庭的圈子 / 来把我的生活加以约束;/ 假如因幸福的命运所赐,/ 要我做一个父亲和丈夫;/ 假如那家庭生活的画面,/ 哪怕只一分钟让我迷恋,—— / 那么只有您才最为理想,/ 我不会去另找别的新娘。/ 我这话决非漂亮的恋歌:/ 如果按照我当年的心意,/ 我只选您做终身的伴侣,/伴我度过我悲哀的生活,/ 一切美,有您我都能满足,/ 我要多幸福……就能多幸福!“但我却不是为幸福而生;/ 我的心和幸福了无姻缘;/ 我配不上您完美的天性,/ 您的美对于我只是徒然。/ 请您相信(良心可以担保),/ 我们结合只会带来苦恼。/ 我不管怎样地和您相爱,/ 一旦生厌,就会把您丢开;/ 您会哭泣:然而您的眼泪 / 也绝不能够打动我的心,/ 只能激怒它、更惹它气愤。/ 想想吧,许门为我们两位 / 准备下什么样的玫瑰花 / 也许,还要长久地守着它!“世界上有什么比这更坏:/ 一个家庭里,可怜的女人,/ 日夜孤单单地忧思满怀,/ 为个不相配的丈夫伤心;/ 烦闷的丈夫明知她可贵 / (却又诅咒命运,自叹倒霉),/老是两眉紧锁,沉默不言,/ 冷冷地嫉妒着,怒气冲天!/ 我就是这样。凭您的纯洁、/ 凭您的聪明,您给我写信,/ 您那颗朴实的火热的心,/ 要寻求的难道就是这些?/ 难道说严厉的命运之神 / 给你准备下这样的一生?“幻想和年华一去不再来,/ 我无法复活我死去的心…… / 我爱您,用一种兄长的爱,/ 而且也许还更温柔,深沉。/ 请您别生气,再听我来讲:/ 年轻姑娘的轻浮的幻想 / 都会不时地更替和变换;/正如同每一年到了春天,/ 树木都要更换一次新绿。/ 这显然都是上天的安排。/ 将来您一定会重新恋爱:/ 但是……掌握自己,这很必须;/ 并非人人都像我了解您,/ 缺乏经验可能造成不幸。”他对塔齐亚娜的这番说教,虽说事后想起非常愚蠢,而且我们纯洁而忠贞的塔齐亚娜也未像他所说的那样更替了恋爱的对象。但是你又怎能说他的话没有一番道理呢?你又怎能知道如果他接受了塔齐亚娜的爱,那么后来的日子不会如他所预计的发展呢?就像王尔德所说的另一种悲剧“得到你想要的”;就像Titanic里杰克和露西如果在一起是否就要走到《革命之路》呢?他的一本正经的话难道不是他那颓废的青春生活中获得的对世俗婚姻生活的体验和厌恶?可是,既然当初的心动没有成为追求爱情的动力,既然一走多年,不曾有过懊悔和思念,又为何一旦佳人成为了他人之妻,热情却如火山般突然迸发?是觉得来的太容易的少女的爱情,不能满足内心自私的虚荣吗?是觉得俘获一个贵妇人的心,才能带来满足和荣耀吗?还是本性如此:给你的东西你不感兴趣,偏要尝那禁果才甘心?我们再来说说他可悲的另一点吧:奥涅金谋杀了自己。我说的是Murder,而不仅仅是Kill。你要问我是什么意思?你要说,奥涅金并没有自杀呀。我会说:他不是自杀,他是谋杀了自己。这是不同的。因为他杀的是连斯基,连斯基是另一个他自己,是他人性的另一半。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何以走到一起,何以成为知己、挚友,何以一起谈天说地?奥涅金,冰冷无情,举止怪异,愤世嫉俗,傲慢无礼,他看透了上流社会里一切世俗、人情、礼仪,他不承认爱情,不相信忠贞,他没有目标和信念,他是一个彷徨的、濒死的灵魂。连斯基,一个诗人,年轻诗人,充满了热情和幻想,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期盼,他沉浸在与奥尔加的恋爱中,他把她当作所有美德、优雅、青春、热情的化身,她是他的女神和灵感源泉。他们是一个人的两个灵魂,就好象杰克和海德一样,只不过奥涅金并不像海德那么罪恶。奥涅金只是冷眼看着连斯基的热情,心里想着:让他先沉醉在这些美梦的幻想中吧,总有一天他会清醒。奥涅金对连斯基的谋杀(请注意,我确实用的是“谋杀”,表示有预谋)并不是发生在两人的决斗日,并不是在那颗子弹射穿连斯基的胸膛的一刹那。那个时候连斯基已经不在了。谋杀发生在奥涅金公开对奥尔加进行挑逗和引诱中。他知道奥尔加是那种虚荣的轻薄女子,正如他知道塔齐亚娜是多么的纯洁一样。他知道引诱奥尔加是多么的容易。他也知道当连斯基看到这一切会怎样的痛苦,他那肥皂泡一般的对爱情的幻想,他全身心的信念,他的精神的支柱,完全破灭和坍塌。当连斯基心里咒骂着女人的轻浮愤然离去时,奥涅金已经成功地把这个诗人谋杀了。对一个诗人的谋杀有什么手段比毁灭他的灵感源泉更要高明,更要有效?可是,为什么奥涅金要选择这个时候去刺激连斯基呢?是什么心理?何以他以前从未作出这样刻薄的举动?在普希金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之前,就是塔齐亚娜的命名日的舞会上,众人向她表示祝贺;等到奥涅金向她祝福时,奥涅金的眼神里竟然不可自抑地流露出温柔的神色。“他对她鞠一个躬,默不出声;/ 但是不知怎的,他的眼神 / 显得特别温柔。什么道理,/ 难道他内心真有所触动,/ 或逢场作戏,把风情卖弄? / 是情不自禁,是出于善意?”他已经拒绝了塔齐亚娜,已经对她做了那样一番一本正经的说教,却还是被她给打动。塔齐亚娜将要唤醒他内心中的什么情感?塔齐亚娜不正是要把他心中的那个“连斯基”唤醒吗?那个颂扬爱情的、义无反顾的、满腔热忱的傻小伙,诗人。可是他的所谓的“理智”提醒他要否定一切这样连斯基式的情感,要摈弃这种热情的冲动,要埋葬所有关于爱的幻想。他的内心的斗争和对自己的愤怒转移到他的朋友连斯基身上。他要在连斯基身上报复,他要狠狠地报复,他要尽情地嘲笑连斯基和他的青春幻想。他要把自己心底被唤醒的那个声音扼杀,因此拉了可怜的连斯基来陪葬。于是那个冬天的早晨,连斯基抱着赴死的决心,奥涅金也根本没有手软。就这样,一个自己把另一个自己杀死了。这样一幕的那种绝望和悲戚,要远远超出爱情悲剧的震撼力。这一幕,在电影《天才瑞普利》中得到绝妙的应用:Tom杀死Dickie后在罗马的一家歌剧院看的正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由柴可夫斯基改编普希金作品的歌剧。电影里就演了歌剧中那短短的一幕,奥涅金手里发出的子弹穿过了连斯基的胸膛,然后鲜血,红红的、刺眼鲜血,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淌开来,越淌越大,越淌越多——那白色背底上的一片鲜红哪!镜头然后就转向Tom惶恐的脸。两个故事合二为一。自己杀死自己:Tom早已把Dickie当成他自己的一部分,那也是他以他的扭曲的方式那么热爱过的一部分。连斯基已不复存在,只剩下田里一墓碑。奥涅金已亲手杀死自己所有欢愉的、积极的感情,他孤独的灵魂在世界各个角落无目的地游荡。塔齐亚娜,这个完美的、纯洁的、忠贞的女人,这个普希金心目中的可爱的理想,也甚至可以称为俄罗斯的可爱的理想,依然完美,却已然遥远。奥涅金早已在他自己的生活与这个理想的生活之间刻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鸿沟。他永远失去了她,尽管她一直爱着他。他是怎样的一个悲剧人物啊!他蔑视、痛恨他所在的社会,可是却不知如何,也无法去做些什么改变这一切;光靠刻薄的言论和奇特的举止已经不能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厌恶了;于是他通过诅咒自己,摧毁自己来否定这个世界。他把应该加之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罪孽和折磨加到自己的心灵之上。还有谁比他更可悲呢?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这本书在中国有多个译本,吕荧、查良铮、冯春……,本书译者为智量,是一个非常好的译本,作为普希金的代表作,和优秀的译本,必须收藏!
    同时建议人民文学出版社,应该将此书收入精华版!
  •     歌剧咖,和柴柴的珠联璧合……
  •     男主配不上女主
  •     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译者智量的后记,真心佩服那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工作者。
  •     “我爱您,但我已经嫁给了别人,我将一辈子对他忠贞”
  •     都是翻译的锅
  •     当初读诗时非常震撼 翻译也相当高水平
  •     达吉亚娜是我的女神,我爱上了她做的梦,那个奇幻的梦
  •     有拜伦《唐璜》的感觉,但是没有他的游历卷轴的铺张,主人公也没有那么多惊奇经历。故事简单,但普希金写起俄罗斯,描绘起细腻感情,似乎更厉害,诗的节奏也特别好。
  •     很丰富,很深刻,值得细品。
  •     看这本书看到半夜……现在整个人是塞住的。译者一开始说得很诚恳,下很大功夫翻译什么的,然而感觉有什么不太对
  •     高中的时候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同名电影当作爱情片来看,大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原著,从而通晓了人物内心的刻画。正如本书开篇所说的:“活得匆忙,感受得也匆忙”。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不能细细体味生活,因此错过了《叶》的精华,如今再读终于能对达吉亚娜的热恋、奥涅金的玩世不恭和反复无常感同身受,这已经不仅仅是在批判某个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多余人”了,奥涅金的心态无处不在,他的悲剧始终提醒着我们什么时候该求,什么时候则为时已晚,所谓看透了红尘最终不过是看错。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很喜欢的一部诗体小说。
  •     前半部分模仿《唐璜》,后半部分原创性还行
  •     喜爱俄国人特有的浪漫气质 奥涅金的样子是多么大的引诱!
  •     普希金的诗歌体小说,很美。
  •     老先生用三十年写成的译本,我用三个小时就读完,惭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19世纪初的奥涅金整整活了两个世纪还没有死去。用诗写成的小说,充满了无限的力量。
  •     从现在的评判标准来说,奥涅金就是个贱骨头,然而在那个时代,多余得比比皆是。
  •     感觉像是用诗写成的小说,喜欢普希金对俄国农村冬日景色的描写。也喜欢故事里爱恨简单理由,和复杂的作态。在爱情里,小姑娘塔基亚娜和贵妇人塔基亚娜都是那么一个纯真的女子,容易受伤而不得不依靠别人的身份。说来也残酷,在成为公爵夫人后,身份地位举止言谈都变了,而奥涅金此时爱上的不也是那个雍容富贵的公爵夫人塔基亚娜吗?原先纯真可爱一门心思喜欢的乡村姑娘却丝毫不能触动他的心思一弦,而那,原本是最应该珍惜她的时刻。
  •     谁不曾是那迷惘的奥涅金,错过了本该陪在身边的达尼娅……
  •     看书名还以为是一本小说,原来是诗集权当来读给宝宝听吧!希望宝宝也能喜欢!虽然可能不懂什么意思!
  •     我们终将永失所爱。 普希金绝对是个写诗的天才!每一句都美轮美奂,如痴如梦!
  •     很美仿佛他带我去看那平凡但却美丽宁静的风景带我感受细微之物的点点之情达尼娅寄出信后首次看到奥涅金的到来时的所有表现和情感生动真实那心跳的感觉那呼吸和血液停止运动的感觉仿佛自己回到那个青涩的年代随手打开任何一页都美到让你驻足欣赏值得我收藏看第二遍第三遍......
  •     這本書的質量很不錯啊,而且智量的譯本也是所有的譯本裏面翻譯的最好的。真心喜歡這本書~
  •     第一本读完的长诗。
  •     浦东图书馆借回。第二遍读。重温大学时代的抑郁毛病。。
  •     詩體小說,萌
  •     就是用它来替代幸福
  •     这本书我很喜欢,智量的翻译好,印刷质量也非常的好,而且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挺实惠的,在当当网上购买还能打折,货到付款
  •     果然经典
  •     人民文学版的这套名著,质量基本没的说,排版也舒服。推荐。
  •     她的可怜的天性:爱情和自我牺牲
  •     真真的人类瑰宝。整个人都被震撼了。人类世界竟然有这么好的东西。
  •     俄罗斯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诚感人。
  •     是时候了,我拥有了爱情。——塔季亚娜
  •     外国文学老师推荐的书目(但没有看懂…语言确实很优美 继续读书:)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一七九九――一八三七)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俄罗斯作家。他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和“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高峰,就是从普希金开始的。这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它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诗体作品,自然具有诗歌的抒情性;但它又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作者把它叫做“小说”。一八二三年动笔时,普希金的创作正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八年后,《叶甫盖尼・奥涅金》于一八三○年完成。它总结了作者一八三一年以前的全部创作经验,以后普希金就转入了散文写作。这种创作方法和文体的变化,和社会背景是有关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四章写于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前,基调比较明朗;从第五章起,调子变得阴郁、低沉起来,故事也越来越向悲剧性的结尾发展。这些正是时代气氛的反映。《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奥涅金与达吉雅娜和连斯基的关系,进一步显示了主人公身上的深刻矛盾。如果说奥涅金误解和拒绝达吉雅娜对他的真挚的感情还多少带有不满上流社会庸俗习气的因素的话,那么他为了维护个人的虚荣而轻率地与连斯基进行的决斗则暴露了唯我主义的灵魂。奥涅金后来对已成为贵夫人的达吉雅娜的追求虽不乏真情,但其中更多的已是贵族子弟的虚荣。作品留给奥涅金的依然是迷惘的前程和一事无成的悲哀。作者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作品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它用诗体写成,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独特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洗练流畅,富有节奏感。
  •     “活得匆忙,感受得也匆忙”,就让大师引领我们品味生活、领悟人生吧!
  •     感觉读了第二遍终于有脸来打分了。最是人间留不住,我想如浮士德一般伸出手,你那么美,可以停留一会儿么。有时候觉得才华真是挡不住的东西,有没有你看一眼便知。把所有的棱角和悲伤隐去,也并没有中二的热情洋溢,文字间带着某种活力,我认为是才气使然,但'完全没有令人感到侮辱的人物个性'则是品行和他的意图
  •     一想到由于不懂俄文损失多少美的前提下,还是这么美和富有韵味,感到又欣赏又心疼。电影几个改动的地方也改得无比完美。
  •     长腿叔叔推荐的 时代背景感很强 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吧 普希金很喜欢讽刺同行呀 哈哈哈哈23333
  •     大一上
  •     我犯病前后兔子主教推荐我看的一本,现在看完大概明白为什么她推荐我了。确实有意思,这书做了四个角色形象,就是诗体太难读。文学代表作能搞成这个样子,放中国也是鲁迅级的人物了。
  •     难怪这么便宜,翻译无甚出奇之处.
  •     做初中课外读物不错,我小儿很喜欢!
  •     俄罗斯的忧郁病
  •     最喜欢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八十年代的译本,这个也可以,至少都是智量翻译的,喜欢这种风格的语言。
    书的质量还可以吧,比较朴素,呵呵。
  •     毕竟是老翻译家下功夫打磨过的版本,看了后记,几乎落泪
  •     看过了《唐璜》,然后找来这本书看。蛮喜欢的,只是更喜欢《唐璜》!
  •     太伤感了,各方面的
  •     是诗歌,我以为是小说呢。
  •     后面译者的故事倒也能体会一二
  •     人愈是肥胖,愈有力量
  •     痛苦的“多余人”
  •     多余人
  •     太喜欢前期的达吉雅娜了……(读死我了!!)奥涅金的形象是很生动。但是私底下实在是爱不起来。
  •     这本书很不错呢,今天刚刚下火车,坐在床上两三个小时看完。虽然有些囫囵吞枣,但是感觉还是很舒服。美中不足是作为长篇叙事诗,译文毕竟不能完全体现出原作的魅力。过几天就考外国文学了,考前看看这本书,感觉真是不错。达吉雅娜这个女主角的形象塑造非常完美。让人非常向往。虽然在读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内容,但读起来还是觉得非常感动。
  •     质量好,翻译经过了再次修订不错
  •     “月亮啊,那盏天际的明灯,为了它,我们曾经奉献出夜色苍茫时的多少次漫步、眼泪和隐含痛苦的欢欣……然而如今我们却只把月亮用来代替街头昏暗的灯光。”
  •     本人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感到很可惜,特别是看了电影后再看书,更有感触,这本书排版很宽,方便阅读
  •     普希金的作品,长篇诗歌,朗朗上口
  •     故事引人入胜,十分感人。
  •     经典之作!
  •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到无花空折枝。难得是被剧透过还想重新认真翻阅的书,被故事情节吸引,被两封信打动。
  •     4:粗略读完,不得不感叹古往今来,中外的爱情都是相似的。
  •     经典之作,感人肺腑。
  •     文学作品,有事诗体的,语言很美,读来如清风拂面,很舒适
  •     普希金有多么爱奥涅金!
  •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被柴可夫斯基改编为《歌剧》,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决斗中奥涅金打中连斯基的那颗子弹是不是穿越时空和现实也射向了同样和情敌决斗的诗人普希金?普希金看似疯狂的举动不正是这位热情洋溢的诗人也许无法避免的结局。
  •     不是太适应这文体和文风。。。
  •     “多余人”形象的本质是青年的迷惘与矛盾。那么赶紧行动,一刻都不要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