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敦煌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
ISBN:9787811277074
作者: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敦煌研究院
页数:176页

章节摘录

1《敦煌》第一集神秘的莫高窟,是中华艺术美学世界的一块瑰宝,是我国壁画艺术的一块圣地。此书以敦煌壁画艺术为研究中心,以美学探求为主旨,涉及雕塑、建筑、乐舞、文学等众多门类。为我们展现乐一副难能可贵的敦煌美学长卷。

书籍目录

第一集  “探险者”来了  1  斯坦因的第一次敦煌探险  2  伯希和的法国探险队  3  流失的残卷  4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第二集  千年的营造  1  《莫高窟记》题记  2  营造的缘起  3  文明的碰撞  4  供养人  5  逐渐兴盛的莫高窟  6  96窟的开凿——莫高窟的黄金时代  7  涅榘窟  8  敦煌营造的最后黄金时代  9  敦煌的南北窟  10  千古的绝唱第三集  藏经洞之谜  1  藏经洞与三界寺  2  避难说  3  废弃说  4  敦煌遗书  5  难解之谜第四集  无名的大师  1  初来敦煌  2  敦煌壁画——佛教的入门教材  3  佛教艺术的传人和壁画风格的演变  4  无名画师的清苦生活  5  经变画  6  大师的身影  7  艳丽的色彩  8  史小玉追随艺术的激情  9  难解的身世第五集  敦煌彩塑  1  五代塑匠的落寞  2  莫高窟——中国最重要的彩塑艺术宝库之  3  敦煌彩塑的制作工艺  4  洞中临摹——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5  敦煌彩塑的外来印记  6  五代塑匠赵僧子的遗憾  7  隋代彩塑的繁荣  8  唐代——彩塑艺术发展的顶峰  9  莫高窟第45窟塑像群  10  释迦涅榘像  11  走向没落的敦煌彩塑第六集  家住敦煌  1  “伯希和3257号”文书  2  还原历史  3  千年后的相逢第七集  天涯商旅  1  意外发现  2  丝绸之路  3  送往撒马尔罕的失踪信件  4  一个虚构的粟特商人——沙拉的真实经历第八集  舞梦敦煌  1  天衣飞扬的神韵  2  程佛儿所处的时代  3  敦煌壁画——盛世舞蹈的珍贵蓝本  4  被迫返乡  5  空气中都飘荡着舞蹈的音符  6  卖艺为生  7  《丝路花雨》  8  霓裳羽衣舞  9  佛国的乐舞壁画  10  樊洁兮与敦煌的不解之缘  11  离乱的终了  12  不曾消逝的乐舞神韵第九集  敦煌的召唤  1  从安西到敦煌和从巴黎到敦煌  2  巴黎街头的偶然发现  3  从北平开始的逃难生活  4  历史上的这些名字  5  常书鸿初到敦煌  6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  7  研究所日常工作  8  张大千的《采摘蘑菇秘密地图》  9  环境对人的考验  10  抗战胜利和回家  11  莫高窟全面修复保护工作正式展开  12  不能忘却的敦煌第十集  守望敦煌  1  敦煌艺术的新希望  2  值得寂寞相守的艺术圣殴  3  中国敦煌学的发展  4  科学保护敦煌  5  远离繁华的执着守望

编辑推荐

《敦煌(全国独家有售,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古老的经卷,肃穆的佛影,飘逸的飞天广场,曼妙的乐舞身姿……敦煌,一个永不缺乏传奇的神秘世界,等着你来探索和发现……

作者简介

戈壁的古道风尘湮灭了多少风起云涌、时代变迁;大漠的长河落日又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过客匆匆。荣辱盛衰的兴亡故事已随风而逝,唯有千年的敦煌依旧在驼铃隐约的宁静中守望着昔日不朽的文明……
《敦煌》一书根据央视同名纪录片精心制作而成。全书不但用文字记录了敦煌千余年风云变幻的磅礡历史,还用大量珍贵图片向人们直观展示了敦煌艺术的风雨沧桑和璀璨绚丽。从亲和的视角出发,用故事讲述历史,以访谈沟通古今。历史不再遥不可及,艺术不都高不可攀,就让本书带领你亲历敦煌历史、领略敦煌艺术、思考敦煌命运……

图书封面


 敦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一个城市总有着独特的记忆,或长或短,或远或近,或浓或淡,或璀璨或沧桑……《敦煌》大漠孤烟、古道驼铃,长河落日,见证了一个个遥远而神秘的故事。这里留住了城市的脚印,延续了人文脉络,保存了历史记忆。。。
  •     金黄色的沙盖上掩埋的指南针,又被显露,远方在沙风的隐约着骆驼的商队……这是记录片中开始的一幕,历史的回响敲击着颤抖的心灵——吾国学术之伤心史,陈老之言,语重意深,概括包罗了各种情感。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又是无奈之词,嗟叹可泪。恨斯坦因,地地道道的强盗,用他的西方人的狡诈,攫取如斯瑰宝!其实他只是众多强盗中的一员,与其它强盗不同的是,他没有用武器,宝物上承载了更多的文化,这种文化如同中华民族的种一样宝贵!恨腐败的清政府,断送的何止是炎黄子孙的尊严和屈辱,更是万劫不复的灵魂!恨伪学究,考经据典,博古通今,堂堂学道,有眼无珠,皓首匹夫!恨王圆箓,他的愚蠢和无知就像一头猪,几百两纹银就收买了他,这些经卷就从这个不是主人的家伙手中流失殆尽!恨张大千,欺世盗名,为一己之私,蜗居敦煌造成污染,更甚为无耻的和无知是剥落外壁,至今无法修复!我在想,我可以不恨谁?即使不是斯坦因,还有诸如伯希和的人,日本人、德国人,不是和平的手段(用欺骗的行为,用很低廉的价,这叫骗购),也必将采取武力,或许不仅是流失——至少它还存世,而是毁于一旦,也未可知;王道士将发现经卷之事上报到了慈禧(《国运1909》竟对其加以美化,另文评论),的手中,意味着当时中国权力中央已经知晓,而不采取措施,王道士又通知了管辖的府县一把手和治学的官员,然而就这样无动于衷,我想当时的王圆箓是失落的,或许他藏着一颗小意识的心,谋求名利,他失望了,几年后,是绝望了,而斯坦因这个“英国大臣”大臣的出现,让他灰暗、窘迫(四处化缘)的生活中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光芒,假如换个人,忽略时空,是王国维、钱穆、陈寅恪、启功样的人物,历史可以毫无悬念的改写——然而,玄奘的故事又成了那时转折的噩梦。他做了他应该尽的,也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他的罪在于怀璧,虽然他不是真正的主人。我又在想,我更恨谁?王道士对文化、艺术、文字的无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文盲,那么对艺术有深厚造诣的张大千呢?是不可原谅的,是敦煌成就了他的艺术,换言之,是整个民族的积淀成就了他的艺术,我以小人之心度之,后来之学想学,休想!事实虽非如此,有些良知的民国政府将其赶出,痛快!如果我是执武之士,或许一枪毙之而后悔,这个狗头,毕竟还装了一些别人已经无法摩挲到的东西啊。整天装着有学问的学究们,二十公里的距离竟然裹足不前!做的什么狗屁学问?于当下某些人物一样,打着学者的愰子,肚子里一下子男盗女娼!那些据为己有的贪官盗贼们,又撕殘卷,我诅咒你们的灵魂!!我仍在想,最恨谁?腐朽的清廷,游走的行尸!何止敦煌,何止敦煌,罄竹难书!值得欣慰的是后来者有常书鸿、樊锦诗,敦煌的守护者,樊锦诗当选感动中国人物,这是必须的。几十年的一生的坚守,这才是真正的守护!她也平和地说流失来概括敦煌经卷的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等国,胸怀比我们常人大得多。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能背弃祖宗的精神,文革曾经割裂开的断层,或许要几代人才能弥补得了,有的永远无法弥补,至少现在有感知的中国人知道了心中的一个圣地——它没有摩天大楼高,却飞天于上;它没有经济特区大,却囊括了几十亿人的精神家园;它曾经孤单在大漠,可是亲朋却遍布九州,莫高窟、大雁塔、故宫博物院……作古风一首,附后: 爱我中华,悲损敦煌,皎月当空,孤轮难明,千载秘隐,委作嫁裳,愤其时清,匪盗纵横,国衰民弱,鱼在砧戗,九州无主,四夷唱娼。生非其时,断我桅樯,常怀戚戚,失之荡荡,此恨绵绵,如绝虞汤,何为盛世,转瞬兴亡,肉食当重,勿覆幽王。殆非戮力,空枕黄梁。——庚寅卯月廿五日午 记
  •     在当当上买下这本书的时候纯粹是因为后面的评论,说这本书如何如何的好,而我本来也就抱着大家认为都不错的书至少不是一本烂书的观念也就买下了。刚到手上时,大致的翻阅了一下,因为手上书多,这本书并没有因为开篇的几页就吸引我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惟心痛而已!

    ——《敦煌》



    金黄色的沙盖上掩埋的指南针,又被显露,远方在沙风的隐约着骆驼的商队……



    这是记录片中开始的一幕,历史的回响敲击着颤抖的心灵——吾国学术之伤心史,陈老之言,语重意深,概括包罗了各种情感。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又是无奈之词,嗟叹可泪。



    恨斯坦因,地地道道的强盗,用他的西方人的狡诈,攫取如斯瑰宝!其实他只是众多强盗中的一员,与其它强盗不同的是,他没有用武器,宝物上承载了更多的文化,这种文化如同中华民族的种一样宝贵!



    恨腐败的清政府,断送的何止是炎黄子孙的尊严和屈辱,更是万劫不复的灵魂!



    恨伪学究,考经据典,博古通今,堂堂学道,有眼无珠,皓首匹夫!



    恨王圆箓,他的愚蠢和无知就像一头猪,几百两纹银就收买了他,这些经卷就从这个不是主人的家伙手中流失殆尽!



    恨张大千,欺世盗名,为一己之私,蜗居敦煌造成污染,更甚为无耻的和无知是剥落外壁,至今无法修复!



    我在想,我可以不恨谁?即使不是斯坦因,还有诸如伯希和的人,日本人、德国人,不是和平的手段(用欺骗的行为,用很低廉的价,这叫骗购),也必将采取武力,或许不仅是流失——至少它还存世,而是毁于一旦,也未可知;王道士将发现经卷之事上报到了慈禧(《国运1909》竟对其加以美化,另文评论),的手中,意味着当时中国权力中央已经知晓,而不采取措施,王道士又通知了管辖的府县一把手和治学的官员,然而就这样无动于衷,我想当时的王圆箓是失落的,或许他藏着一颗小意识的心,谋求名利,他失望了,几年后,是绝望了,而斯坦因这个“英国大臣”大臣的出现,让他灰暗、窘迫(四处化缘)的生活中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光芒,假如换个人,忽略时空,是王国维、钱穆、陈寅恪、启功样的人物,历史可以毫无悬念的改写——然而,玄奘的故事又成了那时转折的噩梦。他做了他应该尽的,也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他的罪在于怀璧,虽然他不是真正的主人。



    我又在想,我更恨谁?王道士对文化、艺术、文字的无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文盲,那么对艺术有深厚造诣的张大千呢?是不可原谅的,是敦煌成就了他的艺术,换言之,是整个民族的积淀成就了他的艺术,我以小人之心度之,后来之学想学,休想!事实虽非如此,有些良知的民国政府将其赶出,痛快!如果我是执武之士,或许一枪毙之而后悔,这个狗头,毕竟还装了一些别人已经无法摩挲到的东西啊。整天装着有学问的学究们,二十公里的距离竟然裹足不前!做的什么狗屁学问?于当下某些人物一样,打着学者的愰子,肚子里一下子男盗女娼!那些据为己有的贪官盗贼们,又撕殘卷,我诅咒你们的灵魂!!



    我仍在想,最恨谁?腐朽的清廷,游走的行尸!何止敦煌,何止敦煌,罄竹难书!



    值得欣慰的是后来者有常书鸿、樊锦诗,敦煌的守护者,樊锦诗当选感动中国人物,这是必须的。几十年的一生的坚守,这才是真正的守护!她也平和地说流失来概括敦煌经卷的在英国、法国、日本、俄等国,胸怀比我们常人大得多。



    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能背弃祖宗的精神,文革曾经割裂开的断层,或许要几代人才能弥补得了,有的永远无法弥补,至少现在有感知的中国人知道了心中的一个圣地——它没有摩天大楼高,却飞天于上;它没有经济特区大,却囊括了几十亿人的精神家园;它曾经孤单在大漠,可是亲朋却遍布九州,莫高窟、大雁塔、故宫博物院……



    作古风一首,附后:

    爱我中华,悲损敦煌,

    皎月当空,孤轮难明,

    千载秘隐,委作嫁裳,

    愤其时清,匪盗纵横,

    国衰民弱,鱼在砧戗,

    九州无主,四夷唱娼。

    生非其时,断我桅樯,

    常怀戚戚,失之荡荡,

    此恨绵绵,如绝虞汤,

    何为盛世,转瞬兴亡,

    肉食当重,勿覆幽王。

    殆非戮力,空枕黄梁。



    ——庚寅卯月廿五日午 记 (与博文同)
  •     看完纪录片《敦煌》之后,感觉意犹未尽。于是买来文字资料继续回味,并且书中还有较多敦煌研究院提供的图片,包括敦煌遗书和壁画塑像的画面。

    读完决定今生定然还要再去造访敦煌,因为01年秋天去的时候,还懵懵懂懂,除了鸣沙山和月牙泉,对莫高窟的精髓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今天,再次因为宗教艺术回到敦煌的文字和影像中时,不禁感叹又感叹:人类为追求信仰和艺术最高境界所创造出来的宝贵遗产真是太难得了!
  •     还是纪录片好看
  •     纪录片台词+图片,看过纪录片就没多少看书的意义了。
  •     对历史的评判还算客观不专断。此外,BGM都还不错。
  •     太浪費紙張了吧
  •     春节期间看了央视的敦煌,非常喜欢,就买了这本书,书里有很多彩图,非常美,敦煌文化真是引人入胜,从小看动画片九色鹿,第一次知道敦煌,然后在美术课上欣赏敦煌的壁画,敦煌给我的感觉是神秘而深邃的,散发无穷魅力!有时间一定要去敦煌!等看完这套书,还考虑买一套dvd~
  •     对敦煌有了大局上的认识
  •     某银行送的书,大概是对佛学的东西不是很感兴趣吧,其中提到了20世纪初期一些国内的学界泰斗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去翻了一些他们的故事,陈寅恪,季羡林之类的,感觉那个年代真的出了不少人才,可能是乱世出英雄吧,之后大概全死在那十年了,没死估计也疯了
  •     就是央视专题纪录片的文字版,还是看电视比较爽啊。
  •     为了去敦煌旅行读的,结果我直到现在都没去好吗XD 致力于保护文物的考古学家跟在原子城看到的致力于开发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们真的是伟人
  •     觉得时间好紧迫,生怕有一天再也不能亲眼去石窟里看一眼,又感觉自己懂的太少,没有底气去,了解越多就越向往,要抓紧了,不能拖了,大漠残阳多少年都在,石窟里的就不一定了,啊,略心焦
  •     和纪录片内容一致 可以给不爱看影视的人们的一种选择 或许能更好的思考
  •     《敦煌》-穿越千年的心灵之旅

    封面题字:
    古老的经卷
    肃穆的佛影
    飘逸的飞天广袖
    曼妙的乐舞身姿
    。。。。。。
    敦煌
    一个永不缺乏传奇的
    神秘世界
    等着你来探索和发现
    。。。。。。
    《敦煌》内容简介(部分):
    戈壁的古道风尘湮灭了多少风起云涌、时代变迁;
    大漠的长河落日又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过客匆匆。
    荣辱盛衰的兴亡故事已随风而逝,
    唯有千年的敦煌依旧在驼铃隐约的宁静中守望着昔日不朽的文明
    。。。。。。

    书,尚未真正开启,封面的面露含笑,静谧安详的佛面,似乎有着神奇的力量,我深深地凝望着她,内心中,涌出无限的感动,我可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快,似乎有着一种好像要窒息的感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似乎是见到你十分崇拜,十分爱慕的人时那种激动。不急于翻启书页,先细细品味着那份美妙的感觉。我的心,已经被征服了。
    我伤心,最宝贵的经卷被英,法,日,俄抢走了,被发现的藏经洞里几万件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最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我怎能不痛心呢。
    我深深地震憾与痴痴地沉醉。“那思维禅定的瞬间,那融入慈悲的微笑,那在色彩与线条之间流动的乐章,带领我们穿越了久远的历史长河,重现昔日永恒的时光。”那些雕塑与壁画真的是太伟大,太震憾人心,太漂亮,太不可思议了。没有什么词可以言表,你所能体会到的便是那种充盈于胸腔的激动,你的思想,在历经千年的作品面前,似乎在跟随它共同经历。我的心,已飞到漠漠黄沙的敦煌,我知道,我已与敦煌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什么地方都可以不用去了,只要去敦煌,我的一生也就是最满足了。
    其实,想想,对敦煌的憧憬,应在幼时就有的。记得很小的时候,在一个亲戚家里看过敦煌的飞天的壁画,那时,我就已被陶醉,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看到这本系统介绍《敦煌》的书,让我的心无法停留在当下,我的心,已飞。。。。。。
  •     依然是在路上看完的,临时抱佛脚。
  •     内容一般,以介绍性的文字为主,没太多的文采和深厚内涵。
  •     一本好书,带我亲历敦煌历史、领略敦煌艺术。
  •     这世定要去一次
  •     图文丰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而又迷人的敦煌。古老的经卷,肃穆的佛影,飘逸的飞天广场,曼妙的乐舞身姿……敦煌,一个永不缺乏传奇的神秘世界,等着我们来探索和发现。有机会一定要去敦煌!
  •     比较官方吧,很不满意。。。
  •     《敦煌》一书根据央视同名纪录片精心制作而成。
  •     长知识
  •     较浅
  •     纪录片的角度纪实文学。书中的插图很美,让我神往。一同事跟我说,她有生之年一定要走完丝绸之路,敦煌作为这条路的重要城市,承载着厚重历史,也希望一直延续下去。当介绍到敦煌藏品最精华在法国,最多在英国,最杂在俄罗斯,最隐秘在日本,最散乱在中国的时候,心情沉重。在那个年代中国处于摇摇欲坠,不认真保存而永远的流逝,我都认为将所有藏品都流落海外而得到安生才是最大的保护。唉,怒其不争。
  •     我是看了央视的纪录片才决定买的,书的内容和纪录片上一样, 当然没有纪录片图片资料多,对了解敦煌很有帮助,有兴趣的话看看纪录片更好。
  •     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吧,从小就听说敦煌,但是一直缺少了解.
    也许仅仅是从文字,图画上来了解敦煌,还是会太平面了些,但总体上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概括地讲到了一些敦煌历史.
    那是个远去而又绝美的世界,那样的海纳百川,那样的接纳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并加以融合。
    尽管不断有着对艺术执著的历史学家也好,艺术也好在努力着保护敦煌,但实际上,我们都很了解,敦煌必将失去,本来嘛,这人世能有多少物质的东西,可以长存不朽呢?可是通过了解敦煌,也许我们可以保留下敦煌的精神。那一个个工匠为了艺术,为了信仰,甘受困苦的生活而无怨言,那种对艺术无悔的追求,才是可以长存的东西吧!也让我们记得在中国曾有这样的几个时代,曾生活着这样的人!
    现在的中国人心中常缺少信仰,这使得我们太着急地追求功利,忘记了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心。看看敦煌,看看美好的东西,也许会重新激发国人追求美好的心。
  •     会去看纪录片~
  •     作为收藏类的书,它绝对的值得,当然也有瑕疵,有些字有偏差或错字,当然很少,但,好像也是不应该的。
    不过书的内容真是好呀!图文并茂!有些图片真的很棒!!敦煌,那本就是我的梦想,加之这本珍贵的图文资料型的书,更让我向往着那片大漠黄沙中的绿洲了。。。
  •     敦煌,一辈子魂牵梦萦的地方
    敦煌,值得一辈子收藏的书
    被开头震撼到了: 戈壁的古道风尘湮灭了多少风起云涌,时代变迁;大漠的长河落日又见证了多少人来人往,过客匆匆.荣辱盛衰的兴亡故事已随风而逝,唯有千年的敦煌依旧在驼铃隐约的宁静中守望着昔日不朽的文明...
    很喜欢这段话
  •     喜欢《敦煌》,书中有大量的彩色图片,照片清晰,文字优美,是一本颇具艺术欣赏性的佳作。
  •     隐匿在西北大漠中的明珠,经卷佛影,大漠荒烟,古老神秘,充满魅力,对于敦煌 心中始终有一种深深的敬畏,但是却有对其充满向往,希望能领略一下它那神秘的面纱下的绝世风采,不过对于她曾遭受的破坏、很是惋惜,希望我们都能爱护文物、保护遗产

    对于本书,大概看了一下还没有细读,感觉还不错,书中插有彩图,纸张印刷都还不错,可以我们作为了解敦煌的入口
  •     搞得我一直想去敦煌。
  •     在敦煌市区里购得,在西安看完。文字和影像所传达的不可替代性再次体现。
  •     西安 你与她
  •     在电视上看到了《敦煌》的纪录片后,就非常想让孩子和自己一起来仔仔细细的阅读一下这本书,可是在好几个书店多买不到,没想到在当当网一搜就有,真是太好了。这本书到了后,我就认真的进行了阅读,真是好书,书的印刷质量和书的内容都太好了。对敦煌的文物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有保存价值。建议大家可以看看。
  •     2012年的最后一天在敦煌把这本书读完了
  •     刚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书中的文字流畅自然,把敦煌的历史与文化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彩色的印刷和书中的精美图片,尤其是许多珍贵的壁画照片都十分精美,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     敦煌艺术的风雨沧桑和璀璨绚丽。
  •     对敦煌感兴趣还要从余秋雨说起。大学的时候偶然看到余秋雨老师写的《道士塔》,其间对王道士的悲愤和外国侵略者的掠夺之情跃然纸上。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当初没有斯坦因等人将敦煌瑰宝带出国门,逃离这个战火纷飞的乱世,又会有多少经卷、画轴会被贪婪的官员掠为己有?消失殆尽?任何文明的印记都应当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虽然我们看到圆明园的兽首在国外展出仍会心痛不已,但是,庆幸的是,我们还能看到,还能看到那古老的印记。记得第一次和老公见面时,谈起的就是敦煌,当时他忽然抓住我的手,看着我的眼睛说:“我会带你去的!”那真挚的眼神深深打动了我,于是,牵着他的手走过风雨。终于,这个夏天,就在这个夏天,我们就要去敦煌了,看看三危山,鸣沙湖,看看乐遵和尚禅坐之所,然后,在漫漫黄沙中,流下眼泪,看看,是会随黄沙凝结在脸上,还是会随风飞舞。
  •     一本记述敦煌历史和文化的好事,内容很详尽、全面,给读者一个全面的敦煌印象。
  •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虽然书是音像文件的旁白汇总,内容上有些个不连贯。可文间所传达出的对敦煌文化的珍惜、对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的无奈,几欲让我掩书不忍看那纷乱的年代,敦煌国粹的惨淡命运。但,终于,中国的敦煌学也能屹立在世界之巅了,我们终于可以为自己的敦煌而自豪了。于是,我有了一个游览敦煌的小小心愿。
  •     不知道敦煌,是不喜欢中国文化的,不懂欣赏中国历史的。
    真是那时的文化艺术是现在及未来无法达到的,现在的艺术家们是不是不再用心去创作,还是什么原因。
    敦煌的壁画,雕塑,人物看着是心里无法形容的美,这些壁画雕塑的创作者,有名字的话,和以前西方那些大师相比不知道谁更被世界认知。
  •     盛大辉煌之地,自古多少传奇。尧迁三苗于三危,汉设凉州于敦煌。夏商周时古瓜州,土番西夏宋沙州。大唐宗祖西凉王,马踏飞燕张掖将。莫高窟中僧道家,玉门关外古战场。上千年文明,数百窟壁画。
    俱往矣!看今朝!昔日阳关故道,今朝高速公路。

      敦煌市区,高楼林立。宾馆酒家,市政广场。一应俱全,干净整洁。反弹琵琶雕塑,屹立街心花坛。乃敦煌城市标识,即取材莫高壁画。党河清澈,商街繁华。夜里灯火辉煌,城中流光溢彩。

      举夜光杯,斟敦煌酒。品地产瓜果,饮罗布麻茶。纵横祁连山下,驰骋雅丹崖前。休闲于林海,放歌于草原。遥望雪峰,探险戈壁。观沙海海市于缥缈梦幻,访田园风光于好客农家。听沙鸣山下驼铃之声,赏月牙泉边草树之青。欣赏民族风情,展阅石窟画卷。吃敦煌小吃,话李广威名。更有四月八庙会,民俗佳节,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又设定六月一日,为滑沙节。百人同滑,叹为观止。

      今日之敦煌,旅游名城!敦煌学故乡!中外闻名,富甲一方!人文宝库,历史悠久!八方来客,仰慕辉煌!盛世中华多奇迹,敦煌珍宝永流芳!
  •     1977年,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开始复苏。二十多年来,大陆的敦煌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考古、艺术、音乐、舞蹈等许多方面,都从比较低水平的起点,越升到世界同行的领先地位,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为国际敦煌学界所认可的事实。这些成就近年来有不少论著专门加以总结,不必在此费词,我这里主要想谈谈爱国主义在这二十年来敦煌学研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虽然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陆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但从50年代以来爱国主义的宣传已经根深蒂固,一些学者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动力正是爱国主义。比如有的敦煌学研究者就这样认为:敦煌文书出自中国,绝大多数是用中国文字书写的,所记载的是中国古代的史事,何以我们的研究反而落后于外国学者,因此,我们一定要赶上以至超过外国学者的研究水平。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怀必然迸发出极大的热量,鼓励着那一代的学者努力地赶超日、法、英等国的汉学家,也感染着下一代敦煌学子,满怀爱国主义热情地去努力学习。
    正好就在大陆敦煌学刚刚重新起步的1981年,日本京都大学的藤枝晃教授应天津南开大学之邀,来南开举办敦煌学讲习班,并油印发行了《敦煌学导论》。从全国各地来的不少学者和学生,包括现在已经在敦煌学中卓有建树的朱雷教授等,都到南开来听讲,可以说藤枝晃的这个讲座,对于中国大陆敦煌学的复兴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敦煌学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藤枝晃在南开讲演时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一说在京都)。”这话一经传开,就使得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中国学者十分不满。笔者曾经向几位当时听课的中国学者询问这话的来历,他们都说这话其实是请藤枝晃来讲演的南开某位先生说的,意在请大家重视这位一般学子还比较陌生的敦煌学家。在今天看来,这话无疑是个误传。(注:直到最近,朱雷先生还告诉笔者,藤枝晃的女婿石冢晴通先生还希望他在中国敦煌学界澄清这个误传。)可是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放在1981年的特定时代,那时中国的敦煌学研究也确实还不如日本,所以即使是这样说,也并不过分。同时我们也可以想像,把这句话放到1981年那个极具爱国主义热情的时代,它必然反过来激励中国学者在敦煌学方面加倍努力,目的是要赶超日本,这在客观上无疑对中国敦煌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回想起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的敦煌学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慷慨陈词,看到的却是老师手里经常捧着的那本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因为这是当时有关社会经济文献的最佳录文集。我们跟着老师按照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一字一句的释读,可是当我们要真正研究一件文书时,却要去读那波利贞、仁井田陞、藤枝晃、池田温、戴密微、贝利等外国学者的文章。无论如何,新一代年轻的敦煌学研究者,是在这种强劲的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下,奋起直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确实在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世界敦煌学的一个中心了。
  •     对敦煌充满了期待。希望有机会再看看纪录片;再看看当年那部中日合拍的电影。
  •     敦煌是个多么宏大而又威严的地方。在历史尘封中一点点的揭开,此书就是在历史当中的截取一些人、一些事情讲述着敦煌的历时。故事是耐读的并且在丰富的插图中,画面是那么的唯美读者读了有如神游了敦煌一般很受震撼。经历了民族危难中依然毅力不倒的敦煌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中更加的辉煌璀璨。
  •     没去过敦煌,但那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艺术,没有被粉刷,也无法被篡改,可能枯燥,乏味,任其想象,看过同系列的《故宫》,很沉重!
  •     之前只知道敦煌壁画极美,不知道敦煌背后还有屈辱的历史。看了央视纪录片的第一集便感慨万千。没想到已经有书了,就立刻买来看。内容大致相同,图片也还充足。身为中国人,一定要设法了解近现代史,知史明志。
  •     感觉不错,看完之后就想奔向敦煌
  •     纪录片更好看
  •     敦煌就是个来自古代的梦,一种情怀,有多少人为之献出了才华、人生。有时候想想当初藏经洞被所谓列强用各种手段收去的文献,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成全。
  •     在玉门关外、汉长城旁的小屋里买到这本书,在库尔勒回成都的飞机上读完。。我觉得。。如果以后我有兴趣念书,或许会去修考古学:)
  •     首先赞一个,装帧和纸张都很舒服,没办法,俺就是吃图好看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俺们的先辈们菜花得很。艺术是不分国界不受时间限制的,每个国人心里都有一个敦煌啊。飞天之美,石窟之壮观,经典只此一词。
    谈完了图片,扯扯文字介绍。通俗易懂,属于普及本,推荐给孩子们看看,当然还不能忘了爱国主义教育,保护文化和知识产权。为俺们是个中国人自豪,也从历史下飘扬的尘土清晰下视野。
  •     只看到《敦煌》两个字,就已经满怀憧憬和向往了。迫不及待的把书“当”了回来,拆开包装,却有一丝失望。书,看上去轻轻的,薄薄的。想象中的《敦煌》应该是厚重的。难道是编者还没有准备好,就急于出版了?赶紧打开,一眼便看见了“学术指导:季羡林”的字样,稍稍有了些安心。却也不禁疑惑:季老是什么时候指导的这本刚刚出版的书的呢?急忙翻到目录页,共156页,10集,75个小标题,详尽充实。终于可以放心的去畅游敦煌了。

    敦煌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山,前有大泉河流过。窟前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窟内则美轮美奂、别有洞天。倘若把敦煌比作婀娜的女子,让我们来看看她又多少顶华丽的帽子——“佛教艺术宝库”、“东方艺术宝库”、“世界最长的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这位美人还引发了一股热流——“敦煌学”;并拥有专门的粉丝团——“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遗存保护、研究者”。

    其实,本人不太喜欢“遗产”、“保护”这样的字眼,看上去是很珍贵,也很珍爱的意思,总觉得抹杀了文化的生命力和延续空间。既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敦煌,接下来的文中,还是亲切的直呼敦煌吧。

    我中肯地向你推荐本书的六大看点,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方便。
    1、《敦煌随想》中,总导演关于“敦煌”这个名字的诠释。
    2、斯坦因是如何得手的。
    3、藏经洞里到底藏有什么。
    4、那美丽的壁画和彩塑是如何的色彩斑斓(有图有真象)。
    5、月牙村和敦煌是怎么样的联系。
    6、专家是怎样研究、保护敦煌的。

    同时,还诚恳地请你记住下面的两个要点。
    1、藏经洞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最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
    2、让我记住这些名字: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俄国人奥登堡,日本人大谷光瑞。当然,还有那个叫王圆篆的道士。

    本书虽只有156页的书,却能够从发现、营造、传说、壁画、彩塑、渊源、研究、守护等方面做出清晰的诠释,并插附了很多珍贵的背景资料和图片。是一本比较全面、综合,性价比很高的《敦煌》图书。本书描述的敦煌,仿佛就在身旁,触手可急。
  •     揭开那神秘的面纱
  •     需把书读厚的感觉
  •     去敦煌之前看的,感觉侧重点偏重于敦煌的盗窃史和保护史。作为一名游客,迫切想知道的景点亮点的介绍还是偏少,不过篇幅也不长,半天就可以读完,了解一下历史也无妨。
  •     想去!
  •     解说词印成书面语,表达角度有点怪怪的,但丝毫不妨碍我对敦煌的好感
  •     2010年10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了大型文献纪录片《敦煌》,我连续观看了3~4遍,并认真作了笔记。我爱看,是因为《敦煌》是一个充满着传奇的神秘世界。

    本书可以说是圆了我的游敦煌之梦。敦煌,路途遥远,不是每一个人可以企及的。况且,现在的旅游团,没完没了的购物,为了钱,无所不用其及。一想到那不愉快的经历。出门旅游就没了胃口。

    本书是一本巨著,它集中了樊锦诗、季羡林等国内一流大家的智慧和知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书图文并茂,文字权威。我是爱不释手。

    谢谢本书的所有主编、撰稿人和策划人。他们为我们广大读者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     好几个月前就知道央视在播《敦煌》的纪录片,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守候在电视机前。不过,它已经在我心里播下了颗蠢蠢欲动的种子。
    对这本书的喜欢,甚至可以说是迷恋。不知是否跟自己喜欢古代历史有关。书,肯定是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了。记得看到第一章,王员箓发现藏经洞,而作为我们自己竟然毫不知道那堆东西的价值,反让斯坦因、伯希和给捡了个大便宜,东西被一箱一箱运走了,还会骂我们愚笨。我明显感觉自己的心忽的痛了,沉重了。我认真的阅读每一个字,仔细观察上面的每一张插图上的人物、神情和那些被历史冲刷的已经不大清晰地我陌生的字眼。看到后面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批批文物保护研究人员,不顾艰辛而誓死守护这座文化宝库,心又有些释然,眼前多了一丝光芒。
    古老的文明,总给后人以惊喜,惊喜之中又总少不了几分遗憾。
  •     只看到《敦煌》两个字,就已经满怀憧憬和向往了。。
  •     “。。。,敦煌更加令我着迷。故宫浓缩的是明清近六百年的历史,而敦煌跨越的却是汉唐至新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该纪录片总导演周兵如是说。是本立体介绍敦煌的好书。推荐。
  •     春节期间看了敦煌纪录片,最近又抽时间来看敦煌这本书。心头的思绪一次比一次加重。文字的确比电影更写实。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脑海中浮现。那思维禅定的瞬间,那融入慈悲的微笑,那在色彩与线条之间流动的乐章,带我进入久远的历史长河,昔日的永恒再现。
  •     内容和央视的节目一样,把敦煌的历史、敦煌的艺术成就讲述的很细致。
  •     古道行空,长河日落,谱写沧海桑田的寂寞

    漫漫黄沙,风鸣萧索,勾勒敦煌飞天的舞魄

    繁华盛世,回转今年日夜已蹉跎

    金戈铁马,遥望边疆那曾是悲寥的壮阔

    千年的天空,飘洒了多少动人的传说

    万世的地界,印证了多少无奈的承诺

    敦煌,永远是心中的梦!

    敦煌的风沙,淹没了繁华,飘摇少人家

    一杯乱世的茶,狂饮而下

    我用飞天的壁画描你的发,描绘我拿思念的脸颊

    我在那敦煌临摹菩萨,再用那佛法笑拈天下

    残破的石窟,千年的羞辱,遮蔽了日出

    浮云万里横渡,尘世的路

    穿越千年的风月,只为拨响盛世惊鸿的弦音

    那亘古不变的音律,跳跃着的是轮转万世的牵引

    引阅千秋灯火,逶迤万里

    敦煌--彰显千年精魂,迎来蛰伏腾飞的盛世,再现千年前中国鸿壮的人文历史~




  •     借助那纸上的文字,游走于千年历史。从书中汹涌而来的是气势宏大的煌煌莫高,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壁画、一卷卷经书,似乎都纠缠着中华民族的文明、风物、世俗、人情。读之韵味悠长,不是因为浓墨重彩,而是著者的字斟句酌方化出如此字字珠玑、唇齿留香的作品。然而,没有甘肃之敦煌,又何谈纸上之敦煌。放下书,唯一的想法就是——亲自踏上敦煌那片土地。
  •     中国古人伟大的艺术结晶,中国千年文明的集中体现。没有故宫的宏伟建筑,却有比故宫更精美的绘画和彩塑;没有长城的浩大工程,却有比长城更持久的开凿修建;没有三星堆文明的神秘莫测,却有比三星堆更多是历史疑云。敦煌,一个世纪的重现;敦煌,一个文明的焦点。唯一的遗憾,是那些陈列在法国,英国,俄国,和日本的历史遗物,中国的瑰宝,敦煌的灵魂!
  •     看完还想看纪录片,还想再去一次敦煌
  •     几年前由于工作原因曾经到过敦煌旅游,只是当时天太热,在昏昏沉沉的下午抵达后便直接参观游览,毫无出发前的向往和期待。因此对于讲解员的介绍听的心不在焉。《敦煌》这本书很好的把这一遗憾全都补上了。全书介绍的很全面,把敦煌藏经洞什么时候发现的,由谁发现的都讲很详细,可以说把敦煌自发现以来的一系列变化都写了出来,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发现之后的两次大规模的外国掠夺,夺去了哪些藏品,现在这些藏品身又处何处都介绍的很细,对于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应该还好学习一下。
  •     过年在家断断续续看了央视的纪录片<<敦煌>>,发现当当网上有文字版,赶紧订了一本,书到了以后,发现真的是一本不错的书,装帧,图片都很赞!内容也不错,且不论学术性如何,至少对普通人了解敦煌非常有帮助,而且是通过人这一独特的视角来看敦煌.以前知道敦煌,多是从舞蹈,壁画或者历史的角度,现在根据文物,学术界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去讲十个故事,很新颖.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类似的宝库--长沙的马王堆,也是一个集合了各种各样的,反映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巨大宝库,如果也能用这种形式让人们去了解,去发现,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的.
  •     结束堕落的日子。如此向往的你,却一直在这里
  •     与时空对话,穿越千年的洞窟有着巨大的魔力
  •     看央视《敦煌》的时候就寻思着要把这片子的dvd和书都买齐收藏,没想到入手还真是精美,内容也很好,除了节目上的故事,还有一些其他的小故事,节目中出现的那些美仑美奂的壁画在书中看着仍然震撼不已...太美了!立面涉及美术音乐的知识都非常全面,还谈及了一些佛教的东西,看着觉得十分的舒服和谐。《敦煌》所展现的盛事繁荣均是世界大同,相互交融的大爱。而文物流失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更多。
  •     我一直不太忍心看关于敦煌的故事,因为它曾被劫掠,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但现在我释然了,试想,如果那些经卷未被那些探险者带走,还留在中国的话,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并未意识到它的价值,也许早已灰飞烟灭了,现在这样,至少它们还能好好的留存于世,总比人们再不能看到它们要好一些吧。
  •     敦煌壁画、彩塑不愧是文化瑰宝,看完书的我有空一定要看看纪录片。虽然不是很懂艺术,多多少少还是能感受美的精髓,希望敦煌艺术能够永葆青春。
  •     拆开包装一看,用的是再生纸,拿在手里就很喜欢这种厚厚但是轻轻的感觉。本书内容详实,配图精美,看完了之后真想去敦煌啊……梦中的敦煌……看一看肃穆的佛像,飘逸的飞天,感受一下盛唐之美……
  •     结合片子一起的话,真是个好的入门。
  •     本科论文写的本部纪录片叙事分析,个人有点不喜欢真实扮演历史人物这种方式,感觉拍得。。。一般般
  •     敦煌对于我来说更像一个色彩斑斓的来自古代西域的梦,是一个热爱美术的人的梦。那斑斓的壁画,灵动的佛像,久远的历史,无不像从古代穿越而来的活灵活现的事实,娓娓道来那曾经的辉煌与灿烂。这本书的丰富的插图和合理的想象的记述把历史以另一种方法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使得个、敦煌不再遥远,而是真实的在眼前的。更容易让人去读,去理解接受它的美。大梦千年,带来的是更多的美更多的惊叹,原来我们的古人已经是这样的懂得呈现他们理解的美和世界。跟着这本书逛敦煌,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佛国世界,一个古人寄托自己精神的乌托邦。还有那些美好的东西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更让人全面的了解了这个神秘的世界。但愿这个美丽的梦能一直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去领略它的美丽与神奇
  •     看了央视的纪录片,敦煌给人的无疑是感动,只因为是敦煌也是值得买的一本书,千年之外的那个教坊舞姬程佛儿就像在眼前一样~
  •     在央视看到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已经播到最后几集了,看到当当有了这本书的时候,毫不犹豫买了下来,敦煌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看到这本书才知道,它背后那些除了教科书上介绍的历史之外,还有那么多为了保护敦煌而付出自己一生的人的故事,向他们表示致敬。
  •     不是因为看了电视节目才想购买的,在当当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脑海浮现出来的就是敦煌飞天的曼妙舞姿,轻盈灵动,神秘庄严。书中附中大量的珍贵照片,当然,看了照片之后,心中的飞天形象会大打折扣,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看,敦煌壁画的历史价值要大于观赏价值。
  •     给一个月前的敦煌之行补补课。
  •     古老的經卷、肅穆的佛影、飄逸的飛天廣袖、曼妙的樂舞身姿
    在敦煌,我們有激情的燃燒,有欲望的衝動;
    在敦煌,我們有虔誠的嚮往,也有迷茫與掙扎;
    在敦煌,有自然鬆弛、空寂了然,也有衝撞融合、歡暢痛快。

    我想去敦煌
  •     因为要去敦煌旅行想提前做一些功课,所以借了这本书,因这本书于出发的当天才送到,所以并没有时间提前了解。加上去敦煌是临时决定的,所以没有时间看纪录片,去完敦煌回来之后才抽空看了这本书,通过这本书加深了对敦煌的了解。去过的地方总想留下什么,边旅行边了解当地文化历史,这才是有意义的旅行
  •     看的有点心酸的说~
  •     去敦煌前,可以概况了解敦煌的书
  •     去了甘肃两次,但是一直没有去过敦煌,抱着这份遗憾的心买了这本书,书册很精美。追忆上千年前工匠们的身影,每位工匠都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和创造者!就像我们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平凡和普通的,但当我们对这个社会做了那么一点点的贡献后,百年或者千年以后,我们也就变成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历史总是给我们很多遐想的空间。当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时,总能感觉到自己化为一名工匠或者一名普通的百姓,观察和感受身边所发生的一切。珍惜我们先人留下来的,将精华部分发扬光大,不要让她再受伤!
  •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句话多么触目惊心!!佩服那些把自己的青春投送给沙漠的人
  •     看了中央台的纪录片 马上就来当当寻这本书 超级好 拿到它的时候都在抖 文字图片都很精美 强烈推荐
    敦煌 是梦
  •     因为是纪录片的文本记录,因为场景的变换在讲述虚拟故事部分显得拖沓重复。可以作为入门读物了解。还是直接看纪录片。
  •     对于敦煌相关的历史、艺术、科学保护都有提及,分为十章,每一章以一个与敦煌密切相关的人物命运为线索,然后展开讲述不同方面的历史故事、艺术内涵或考古发现。较为全面,很适合普及知识。一天之内看完,又去看了央视的纪录片,感受颇多。
  •     敦煌(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当当网全国独家销售)
  •      预热下。
  •     很多次去新疆路过敦煌
    都没有强大的动力让我在此停留
    因为敦煌在我心里只是个名字
    至于她的历史与与现状都是一无所知

    而现在
    我想我旅行的下一个目的地一定敦煌了
    因为我如获至宝的得到了这本书
    捧在手里带在身边
    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
    都让我深深的爱上了敦煌

    只恨我这么迟才看到这本书
    我想在我上路前去的包里
    一定会带上书一同前往
    以便能够很好的认识敦煌、了解敦煌

    字里行间流淌着
    对敦煌的惋惜
    对守护者的崇敬
    对艺术的陶醉

    我想我是有了一份冲动
    有种想去为敦煌做点什么的愿望了
  •     央视的《敦煌》我没有看过,于是买了这本《敦煌》。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为我们先人的伟大创造而自豪,又为敦煌遭受的不可复原的破坏而扼腕。当我们跨越历史时空在我们谴责王道士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应该感谢这位道士。如果不是他的贪图小利、他的短浅目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古籍得以保存在外国的博物馆(图书馆)中。因为敦煌属于世界。
  •     哀叹,若古卷真未被取走,敢问当时吾国民之心,能保存下来,并保存完好者能有几许?下有荐疏,上有电文,然终果为何?可笑,怪一位没有学识之人误了古卷国有。文化与物质不同,甲骨尚需有识之士才被发现,然其非病之前,不知已被吞食多少。 在国外看影印本的滋味不好受?能看到已是万幸。
  •     内容不错,文笔欠佳。作为纪录片的导读还是可以的。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书是根据纪录片写的 总觉得怪怪的 不过吸引力大到看完书就想背书包去敦煌-、-
  •     喜欢敦煌的地理风味,喜欢敦煌的别样情怀,在这里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大漠孤烟的落日情怀,也不仅仅是戈壁血摊的孤寂落寞,在一千年前的敦煌是文化的熔炉,更是丰富灿烂的见证,真的只有真真切切的来到这里你才能感受到他孤傲的气质,内敛的意蕴,你会爱上这里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