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香港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寻回香港文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7
ISBN:9787563341023
作者:李欧梵
页数:165页

内容概要

李欧梵海内外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人文科学)。著述包括:《铁屋呐喊:鲁迅研究》、 《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徊想》、《西潮的彼岸》、《浪漫之余》、《狐狸洞话语》、《现代性的追求》、《范柳原忏情录》、《东方猎手》、《上海摩登》、《世纪末呓语》、《音乐的遐思》等。

书籍目录

文化政策与人文空间
小术变大众,另类变主流
没有昨日的酒店文化
《卧虎藏龙》为何迷倒美国?
艺术节的自我认同与交貌
博物馆呼唤文化记忆
古迹换新颜的反思――欧游杂感
成龙影片应有新模式
向香港导演许鞍华致敬
香港文化的另类空间――惊见牛棚书院
公共批评与视觉文化――港大学术讲习班的启示
绝望之于希望――五四读“楂摊”有感
《狮子山下》的联想
香港媒介缺乏“公共性”
香港高等教育前景堪忧
――关于香港高等教育与邓文正博士的对话
附录
寻找香港人
找寻香港的书店和咖啡店
一个真实的香港人
商场如住房――沙田小居随感
着了魔
如逛商场
香港副刊文化直追晚清民初
假想公文两件
香港为何再出不了大学问家Q
香港需要一个“人文空间”
香港文化的“边缘性’初探
1997后的香港――国际性大都会的臆想
文化政策与人文空间
小术变大众,另类变主流
没有昨日的酒店文化
《卧虎藏龙》为何迷倒美国?
艺术节的自我认同与交貌
博物馆呼唤文化记忆
古迹换新颜的反思――欧游杂感
成龙影片应有新模式
向香港导演许鞍华致敬
香港文化的另类空间――惊见牛棚书院
公共批评与视觉文化――港大学术讲习班的启示
绝望之于希望――五四读“楂摊”有感
《狮子山下》的联想
香港媒介缺乏“公共性”
香港高等教育前景堪忧
――关于香港高等教育与邓文正博士的对话
附录
寻找香港人
找寻香港的书店和咖啡店
一个真实的香港人
商场如住房――沙田小居随感
着了魔
如逛商场
香港副刊文化直追晚清民初
假想公文两件
香港为何再出不了大学问家Q
香港需要一个“人文空间”
香港文化的“边缘性’初探
1997后的香港――国际性大都会的臆想

作者简介

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的中文文章有点精神分裂。我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似乎已经超过学术研究的范围,而想亲身介入,用一种较主观的文体作文化批评,所以学术的深度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似乎又不愿意放弃学院中的文化理论,甚至在杂文中也引经据典,生怕学界同行以为我已沦落江湖,做不了学者。 
  香港的华丽和颓废,香港令人兴趣盎然的文化生机……皆由“都市漫游者”娓娓道来。

图书封面


 寻回香港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最近在看李歐梵先生的散文集——《尋回香港文化》,李先生的文字很淡然,然而卻有無以名狀的深刻感受,那些竊以爲很學究化的詞語在他的散文中,在他表述的語境中就能夠很容易被理解,並且還會有一種延伸的想像,讀者不完全被動,的確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恐怕這就是文字堆砌得當的“魔力”吧。這篇文字就是我在閲讀過程中的一點延伸“想像”,固然也沒什麽嚴謹的邏輯,甚至合理性。李先生自稱自己是香港與其他城市,尤其是與上海“雙城記”的始作俑者,並且在觀察或反思“香港”的時候常常拿之與“上海”對比。我沒有去過香港,雖然去過上海很多次,但是自知對於“上海”不甚瞭解;我所關注的僅是“雙城記”這樣的一個提法。實則“雙城記”的提法由來已久,並且當今“雙城記”的提法仍舊深植於人們的觀念之中。美國東海岸的紐約之於西海岸的洛杉磯,百老匯之於好萊塢;西歐倫敦之於巴黎,政治之于文化;中國20世紀初期北京之於上海,“京派”之於“海派”;19世紀俄羅斯“莫斯科”之於“聖彼得堡”,兩種思潮的對峙。所有的雙城之間不是存在驚人的相似度,就是極具戲劇性的反差性。雙城記這樣的提法當中無疑存在著“比較”的思維模式,“比較”已經成爲當今人思維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最能引發人焦慮感的一種思維模式。而我認爲比較的思維當中應該隱含一種超然其外的精神特質,起碼應該有三個方面的預設:一是比什麽,其二和誰比;最後怎麽比。我聽説一個很好玩的口碑,大概的意思是爲了表達成都人的閒適、慵懶:“人家比住的(房子)比開的(汽車)比穿的(衣服),我們就比吃的”。當然這其中有戲謔的成分,但是卻隱含了如今人所攀比東西的內容。楊絳先生在她的新書<走到人生邊上>裏悵然寫道:“他們下一代的年輕人,是更加偏離‘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錢和物質享受的。”當在比較中有一種“趕不上”的預感時,悵然、空虛、焦慮全部都湧上了心頭,另外一些有“超過”預感的,又有什麽直接的獲得或者明顯的益處呢?無論怎麽樣,“比較”終于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了,正如李先生所比較的“香港”與“上海”,“互相競爭,在各方面都堅持,你死我活,甚至連咖啡館也不例外。”這樣睚眥必報的比較充斥于我所瞭解當中的比較裏,諸如我所鍾愛的兩個城市——“重慶”與“成都”,那哪裏是比較,簡直就是彼此仇視,同樣的情況也存在于李先生所舉的“香港”與“上海”的比較裏。很簡單的道理,重慶與成都都地處西南,兩者只需要有半天的時間即可達到彼此,可以說經濟上的連帶性非常大,並且對於承擔起西南發展這一重任肩負同等的責任,如果彼此仇視,各自爲政,互設堡壘,何日出頭?同樣的道理也出現在國家之間,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之於印度。比較,總會存在一定的目的性,人們應該摒棄那種完全盲目的互相攀比,因爲那樣也失去了“比較”存在的價值。怎麽樣“比較”是受制於“比較”的對象與內容的;當在 “比較”之初,我們確立了比較的目的性之後,又何愁怎麽樣去比呢?一點點小想法,藉以自省或共勉。
  •     2月3日 李欧梵的《寻回香港文化》知道李欧梵是从文汇出版社1995年的“大家随笔”丛书中的《雅人乐话》《学人书话》。(那套书共5种,陈子善编,每本7元。很不错,选文很精当)各选两篇文章,谈到他的爱好和痴迷。他自述是一个爱读闲书的懒人(嘿)特嗜西洋古典音乐和电影,引为知己,只是。。。。。。李先生是海内外知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还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为文纵横开阂又轻松诙谐,看起来很轻松,看过之后会留下许多思考。《寻回香港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价13.8元,这些文章大多实在《亚洲周刊》的《文化观察》中刊载,现在结集出版,近年,李先生在港居住和任教的时间越来越长,亲历香港文化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所以他以学者的视角,东西方的视野对香港的都市文化作写探讨,更与上海的都市文化做一些互动的阐释。十年前的“香港------上海”双城记这一热点话题就是李先生的始作俑者。许多人都认为香港是个急剧商业化 工业化的社会,根本无文化而言,喻为“文化沙漠”我本人很喜欢香港的文化,最喜爱的小说是亦舒、金庸,当年还有钟晓阳。爱看的电影包括香港各类型的影片,当年的电视剧至今回味无穷,爱听的歌多是各个时期的香港歌星(从当年的张明敏到张国荣,梅艳芳,达明一派,BEYOND,林忆莲、陈慧娴到如今的王菲)他们的歌耳熟能详,伴随我经历我的青春岁月,这些多姿多彩的影视歌小说都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是最贴近民众的,不是象牙塔中的,是素食的文化,是商业了的文化。以上是我自己的观点,不是李教授的,我是在此话题上贩卖一点自己的私盐。李先生对香港是爱之深责之切的,他以一个学者的角度一面肯定香港的伯伯生机,鼓励遭受金融重创后的香港振作。一面呼吁多一点人文空间。多一点文化氛围,要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独创的精神,租金自由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的拓展。作为普通人的我喜欢的是向上的“商业化的文化”,而作为人文学者的李先生关注的是属于小众的“另类文化”关心人们的心灵的自由和生机,关系文化和教育,希望读书不是为致仕,不为谋生,只为求知和修身,打造健康的文明的现代社会,实行通才教育,不要只有专业知识,其他一窍不通,只有通才的人才有触类旁通的创新精神,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书中还谈到李安 许鞍华 成龙的电影,我喜欢,他还有一本《都市漫游者》我当时未买。下次去买来,多一点思考和关注也应是我们渐渐长大之后应该做的事。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李先生要是现在再去香港看看应该不会那么失望了
  •     随笔看看还是可以滴,双城记还蛮有意思~
  •     
  •     荷载的信息量不少,但都没有说开
  •     比较喜欢讲大学文化的那几篇。浮躁的孩子要镇定~
  •     我想更懂你。
  •     見過李歐梵老師的人,你就懂得他寫字的音調和pace是怎麼的香港了
  •     小小的薄薄的书 观点却很精辟
  •     书薄观点厚
  •     读的时候一直想到香港书展上老师的身影。
  •     小书怡情~
  •     现在快餐时代,有多少人还真的关心文化呢?还有谁真正抱好做学问的心呢?李大师,永远不离不弃、、、、、、、香港永不落。
  •     一些浅层分析。
  •     李欧梵对香港文化既有憧憬,又有失落。
  •     闲读 浅
  •     一直喜欢李欧梵的书。高远的视野。学者的风范。
  •     结案。
  •     作者对香港文化的看法听独特的,印象最深的是香港和上海双城记的描述。
  •     报纸专栏的集子。先生是有生活趣味的边缘人。
  •     有啲地方係咪甚有隔膜呢,而欧梵先生嘅模式係十年後嘅今日係咪有咗修改重设的必要呢
  •     已入
  •     以都市漫游者的角度,来向我们展示一个更为立体、全面的香港。
  •     讲香港文化,不错喔!
  •     我想去香港
  •     没体会。
  •     “通属城市”这个概念我喜欢。
  •     普及读物。香港的确缺少文化氛围。
  •     都是九几年的文章,现在变化太大了
  •     来往于上海的火车上读完
  •     刚收到,还没来得及看,封面设计不错,他的书从没让我失望过
  •     初中生读物。
  •     写的不错,的确是那样,城市越来越“通属”。
  •     小品文字,消遣中不乏香港印象~
  •     香港是个混血儿,自有混血儿的高贵华丽与灵魂矛盾。
  •     没内容
  •     刚拿到货,送货员态度挺好的。
  •     李先生的书都是不错的
  •     书中关于对于建设香港人文空间的想法还是有些启迪性的。
  •     较其文化研究更喜欢这个老头
  •     高中时候最爱上海 大学最爱香港 目前最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成都~
  •     辑录而成,薄。最具价值的一篇就是“香港文化的‘边缘性’初探”。其余多半是兴趣使然的漫谈,好玩,也一并读了。
  •     把每篇大而空的标题,作成细而实的论述,很多观点都值得深究
  •     是深入了解香港的好书!!
  •     短小精悍。。半学术半杂文。。
  •     薄薄的一小册,会对香港文化界有个粗略感性的认识。只是有很多章节彼此重复,读起来有些秀豆~~
  •     我买的是我喜欢的书,这还用评价?
  •     old-fashioned spoiled 知识分子。全都是超小的小篇,在hk街头很好读。但是文化人眼里的香港跟其他人眼中的大概会有很大不同;一个学者充满了社会责任感这点在大陆已经不多见了。hk的多面向和同时具有中心感和边缘感的特征很好玩。
  •     很那本都市漫游一样,有理论,但是不会太深,让人很有看的欲望。其实李的书都很值得一看的。尤其是上海摩登
  •     香港,还是什么也不说吧。
  •     哈,李欧梵一直在说建构人文空间,但是对于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好像并没有说清楚。一直在批判,倒是要说出来一些让人愿闻其详的点吧。社科人文本身功用性就不是很明显,也怪不得大众。
  •     这种轻松的文笔最能还原真实的香港。
  •     作为一个非香港本地人的学者这样探讨香港,能看出爱之深痛之切,但是着力太重,让人读起来不是很舒服,学术语言太多,文章篇幅太短,往往没触到最痛处,就结束了。或者试着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写出来效果也许会更好呢。
  •     没什么实质内容,一本小册子
  •     对书很满意,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封面设计一直很欣赏
  •     本书挺好看的,挺满意您对商品很不满意吗?如果只是对服务不满意可以到我要投诉中反馈
  •     个人感觉只谈文化不联系其他领域有点缺少深度~
  •     可以看到一个人问学者的关怀
  •     从这里开始认识李欧梵
  •     读着读着就弃了...
  •     老拿香港和上海,和欧洲比,妄自菲薄,殊不知上海其实也没怎么自重,大家都是全球一体化的被催信徒
  •     事件、观点都比较亲民,因此生动易读。
  •     浅显易懂
  •     很好,幫助了解香港文化。
  •     推荐写港澳台论文的人购买此书
  •     需要重读。。。不记得了
  •     “我认为华人吃的文化是可以改变西方资本主义的,包括商场”……学者随笔(非学术随笔)神马的,最适合通勤时看了!
  •     小册子涉及了高校教育、媒体、公共空间、城市文化等等话题,分析得挺透彻的。
  •     作为一个工科生,我为自己人文知识的缺乏而感到羞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