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章节试读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807614975
作者:雷海宗
页数:195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216页

今日的知识阶级,虽受的是西洋传来的新式教育,西洋的尚武精神并未学得。
春秋时候,是文武兼备的人格理想。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56页

秦汉以后,虽偶行全民当兵的义务,然民对于这种义务非乐意,所以方有府兵制以及兵户等兵民分治的制度。然兵民分置,久之,为兵者也未必可用,可用着只有招募之人。总其原因,一则是因为百姓以当兵为苦差,人乐为悠闲。二则乃是国家非鼓励为军兵,地位低下。为皇帝的对于兵卒内心是不信任的。而一旦是皇帝宠信兵士,又极有可能是造成兵士的跋扈,危害地方和百姓。所以兵民关系是很差的。两者相杂在一起,没有了秦汉以前的为国奋力的精神和国家一体的基础,兵力总是相对柔弱的。直到近来,中共立军以民,人民子弟兵,从政治高度看待军事问题和当兵,方才解决当兵之惑。才使得这种现象得以改观。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51页

因为南北朝中,汉胡交杂,所以要调和民族矛盾。隋唐统治者自己本身就是汉胡交融的,所以他们以皇帝示内,以可汗示外,表示民族融合,世界合一。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79页

春秋各国尊王,因为诸侯是小家,天子是大家,家族关系,宗法维系。各国相争,皆是家事。后来,国相并,家事变成了国事,无了宗法关系,故皆称王,以灭国为要。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28页

是否唯有与众不同方能说是民族自己的文化?近代以来,虽讳言西化,但是事实上,已然在很多方面已经是西化了。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此灭亡了?文化可以变,可以吸收其他的文化元素。当年吸收了佛教,今也可以吸收西洋文化的元素和形式内容。僵化的文化必然要死亡,常变通的方能生存下去。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96页

国家纷争已经结束,对国的忠诚已经远去。没有宗教来维系人心,只剩下皇帝自身。皇帝是天子,代天行理天下,是天下的主人,维系天下兴衰。故而天下人爱国即是忠君,忠君即是爱国。皇帝也只能神话自己,因为神化自己方能让天下人信,因信称义。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09页

宋以下,中原内部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民族主义开始发芽。所以中原内部割据势力未能形成气候。且中央集权日深,皇权日重,地方难自立。清末若非是太平天国兴起,非西洋叠入,地方大员之权无能日固。民国建起后不久,割据形成的源头还是因为清末已然是割据局面形成,清的灭亡并没有能改变这样的形式,所以它依然按照自己的惯性在前进。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77页

战国以前,大家族侵国君的权力,非利于争天下,故而分家灭族为小家,国内一统。汉以后,在乡村中,大家族聚居,形成自治,千古较为稳定。也是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从乱而治的基础。然大家族也是对皇权之威胁,故多限制兼并,土地少集中,大家族难成气候。今城市化日益,人员流动大,没有了大家族的基础,只能是小家族。世界也是这个趋势。小家族免不了少子化。不过现在科技可以分一部的忧患。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77页 - 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旧中国传统的污浊,因循,苟且,侥幸,欺诈,阴险,小器,不彻底,以及一切类似的特征,都是纯粹文德的劣根性。-----苟且,我现在当然是苟且了;小器,也有这个缺点;不彻底,可是有时候我没有找到问题根源的能力啊,问了别人也不知道;污浊,我想我还不至于污浊,我只是随波逐流罢了;因循,工作的时候不得不因循,有WORK INSTRUCTION 在,有规则就得按规则来。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23页

七国争霸,各国为了生存,百姓奋力。后一统,世人眼中之世界即使中华之地,地方主义为专制一统所排斥,所以国家意识没有了。只有在边患严重、外族动乱的时候,中国人方想到自己为中国人。但边民入主中原,被中华文化同化,故而又渐少有不适之百姓,久而久之,视之为吾国,直到鸦片战争后,西人侵入,要变夏为夷,不再被同化,方才出现当代之国家主义民族主义。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47页

始皇帝焚书固然是摧毁文化的一种手段,但不能成为百家不再争鸣的唯一理由。百家可以争鸣盖因为社会有这样的需求,政治治理形态有选择的可能。秦统一天下,政治寻求划一,意识形态要划一,这是趋势,后世的每一代也都是这么干的。只看到始皇帝烧书就认为始皇帝坏,意气用事。后世之儒家人士,都说武帝独尊儒术好,难道这就一定是好?只是因为他们是得利者。其实,始皇帝和武帝在这一点上,做的事情本质是一样的。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24页

近世以来就世界范围看,也是如此。人多了吃的少了,就会乱。乱到一定程度,人少了,吃的又多了起来,就开始有秩序了。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1页

文武要分开来,一则是因为无力已经不再是仅仅限于贵族之间的争斗,而是扩大到全国范围,全民之力,需要更强的统帅能力而非是仅仅依赖于个人的武力。对于文这方面来说,全国奉一人,家已经没有了,全国皆只认国君一人,治理的事情更繁复了,所以将相分离成为必然。虽然也还是有人能出将入相,但是这是特情,不再是封建时代的平常了。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5页

所谓的大义固然是需要的,但大义绝不可视百姓为蝼蚁,生命只有一次,要善待。将军百战万古枯,成就了将军的功绩,成就了大义。但这样的功绩和大义值得骄傲吗?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9页

封建时代(本意上)贵族享用政权,参政议政,以国为家,有充分的权利。故而对于国对于家有充分的义务去保家卫国。这也是他们的特权。农人和奴隶非掌国家,没有权利,所以没有义务去保家卫国。后来国家成为了国君一个人的私产,所有人要纳税纳粮,间或有当兵的义务。皇帝是全权的,而下面的每个人都是只有义务。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76页 - 七--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为此后千万年的民族幸福计,我们此次抗战的成功断乎断乎不可依靠任何侥幸因素。日本速战速决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速战速胜的战果是不应该的。即或可能,我们的胜利也不当太简易的得来。若要健全的推行建国运动,我们整个民族必须经历一番悲壮惨烈的磨练-----我们历史上的悲壮惨烈多的去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磨难中?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62页

第一周的核心是华夏文化的建立以及尊其的统一国家民族的建立;第二周的核心是外族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再造;第三周,恐怕也是新的文化、民族、国家的再造。我看起点在49年。49年以后社会形态变化太多了,而且一样是外来的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大交融时代。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59页

划地为家,平民当然要依附领主而为活。担负纳粮和纳税办事的义务,而领主则负起保护他们的义务。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笔记-第153页

三教合一的价值之一是文化形态融合,社会才能发展;其二是一国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支持。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