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端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108032416
作者:刘晓峰
页数:169页

内容概要

刘晓峰,1962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赴日留学。日本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民族性和东亚民俗比较。著有《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日本的面孔》(中央编译出版社)、《清明节>(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古代节日对日本的影响》(日文,日本桂书房)等。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引子
又是引子
还是引子
最后一个引子
1、关注我们的端午
(一) 了解端午
(二) 本书的主要内容
2、端午正名
(一) 说端说午
(二) “端五”与“五月五日
(三) 关注“端午”称谓的背后
3、端午与中国古代时间体系
(一) 中国古代的时间体系
(二) 中国古代时间体系中的五月
(三) 端午节在中国古代节日序列中的位置
(四) 戴上“二五眼”看五月
(五) 端午节的节期
4、端午探源
(一) 屈原传说
(二) 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结合的过程
(三) 有关端午起源的其他传说
(四) 端午节与水神
(五) 端午:一个复合性的节日
5、端午的节俗
(一) 龙舟竞渡
(二) 争斗之节
(三) 铸剑造镜的圣日
(四) 采药、制药与炼药
(五) 驱邪避毒
(六)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6、端午的宗教习俗
(一) 张天师
(二) 钟馗
(三) 关帝
(四) 瘟神
(五) 韦陀、雷神与其他
(六) 蛊毒
7、端午在东亚
(一) 日本
(二) 韩国
(三) 越南
8、端午与现代社会
后记

编辑推荐

  端午,中国人最有代表性的节日。它历史悠久,节俗丰富。  端午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而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夏至节。古人认识到夏至这一自然现象,并围绕它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到春秋战国时代、阴阳五行思想流行。“五”被神圣化,“午”也和火相联起来,五月五日和午月午日分别和夏至的阴阳变化观念结合,形成了端午节的基础,并不断生长出丰富的节俗,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的传说,如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等。其中,屈原传说后来居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围绕夏至的阴阳变化,许多地方不断创造出各种节俗,最终演进形成今天以龙舟竞渡、铸器与采药、避毒与禳辟、阴阳斗争之模拟等为特征的端午节体系。  潜含于端午节俗中的对夏至阴阳转换的认识,是中国文化调和精神的体现:它调和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中和与中庸,强调与自然共生。这种观念作为东亚岁时文化的核心,直到今天仍旧是有价值的。《端午》的透视,将使读者获得一把打开端午节俗迷宫的钥匙。

作者简介

端午,中国人最有代表性的节日。它历史悠久,节俗丰富。
端午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而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夏至节。古人认识到夏至这一自然现象,并围绕它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到春秋战国时代,阴阳五行思想流行。“五”被神圣化,“午”也和火相联起来,五月五日和午月午日分别和夏至的阴阳变化观念结合,形成了端午节的基础,并不断生长出丰富的节俗,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的传说,如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等。其中屈原传说后来居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围绕夏至的阴阳变化,许多地方不断创造出各种节俗,最终演进形成今天以龙舟竞渡、铸器与采药、辟毒与禳辟、阴阳斗争之模拟等为特征的端午节体系。
潜含于端午节俗的对夏至阴阳转换的认识,是中国文化调和精神的体现:它调和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中和与中庸,强调与自然共生。这种观念作为东亚岁时文化的核心,直到今天仍旧是有价值的。本书的透视,将使读者获得一把打开端午节俗迷宫的钥匙。

图书封面


 端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由粽子想到的黄苗子每到端午,最先见到的是粽子,过了端午,依然粽香飘荡。       现在吃粽子不必非到端午,一年四季都能买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到端午节看不到粽子,北京也很难买到肉粽子,因为,北方人大都不爱吃咸粽子。要吃肉粽子只能在位于华侨大厦的大同酒家(这是当时在北京很有名气的广东馆子)或米市大街的上海小吃店买到。那时有个广东人,好像是姓顾,专做粽子,上门送货。与现在的打电话订餐服务不同,他只是为固定的顾客服务,一般是经老顾客介绍,来扩大顾客范围的。他做的粽子味道特别地道,隔一段时间就带上几种粽子到你家,顾客的口味是他早已摸透了的,这与旧时书店给顾客送书上门的情况差不多。到了三年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约1962年以后,就吃不到他的粽子了,一切粮食、副食配给,巧妇难为无米炊。记得“文革”过后他还到家里来过,只是作为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来拜访,还带来几只粽子,当然,是不收钱的。彼此见面自然都有一番回忆和感慨。  小的时候听老辈人讲粽子的来历,是为了屈原。楚国被灭,屈原悲愤投汨罗江。人们为了祭奠他,就把饭团投入江中给他。一日,他托梦给乡亲,说:所投饭团尽被恶龙所夺。于是当地人就用粽叶包裹饭团,捆成带尖角的粽子,恶龙就吃不到了。记得《世说新语》里也有关于来历粽子的说法。  最近读《端午》一书(刘晓峰著 三联书店出版),始得知端午节起源的传说除了与屈原有关以外,还与伍子胥、马援、陈临等有关,皆因各地风俗而异。据《曹娥碑》所载:“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伍)君(宋章樵注云:伍子胥位涛神),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而江浙一带一直有伍子胥于五月五日被夫差赐死并投于江中的传说,并尊伍子胥为涛神。  今天,人们纪念伍子胥以及马援、陈临的习俗似乎已无存,唯纪念屈原成为端午的主题。据该书作者介绍,端午作为节日出现,应早于屈原、伍子胥时代。对此,闻一多先生专有考证。  为什么纪念其他人的习俗不存而独存屈原?我想应该是与屈原所代表的爱国情结和刚直不阿有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固然是爱国,其实,对“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眷恋,对故乡村前的小河、村后的树林的记忆,对胡同里青砖灰墙和如意门的如数家珍……还有包粽子的各种讲究、吃粽子的种种故事,都是饱含着对祖国历史的深情。  一个在海外的故人之女问过我,当年没留在香港而到北京,经过这么多磨难,你后悔不后悔?我说:“敢情不!”  作为一个耄耋老人,回想走过来的路,饱经风霜的不是我一个人,其实我们的祖国也是饱经风霜。十几岁时,双十节,一个外国兵逼迫我擦去他鞋上不知什么时候粘上的痰迹,洋人对我的这次“优惠”我至今不忘;二十几岁,抗战前,上海街头,因为有个日本人丢了东西,日本军人强行搜查过往行人,作为上海市政府的职员,我却不能公开身份,以免闹出更大的麻烦;开国大典,我看到的是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期望;抗美援朝,今天见仁见智,但当时我感到的是:中国人再也不用对外国人卑躬屈膝了!  故人之女问我,你感觉最好的时期在什么时候?我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是送货上门卖粽子的那个时期,那时是我感觉最好的时期。后来,到二十多年前,一连串运动……老百姓都跟着受罪。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有人形容是“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因为,这些人毕生的伤痛就是祖国备受凌辱,最大的企望就是看到一个繁荣、强大、老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也希望中国的文化精华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细想想我们这一辈子,能看到今天正在强大的中国,个人荣辱又有什么相干呢?  (端午,九七老人于病榻侧)--------------------------------------------------------------------------------本文共 1 页 1 转到第 页 相关文章
  •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端午是谁的?》,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研究系副教授汤玲玲,文章摘编如下:  文章说,最近在北京一个关于再省思东亚历史与文化的学会上,感谢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刘晓峰教授一份题为“端午节的文化边界”的精彩论文发表,令我对端午节有了另一番的认识与体会。  虽然端午节起源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传说,在民间已根深蒂固,刘教授却从各种有关端午节的起源论中提出学术上的质疑。他认同端午节可能源自夏至这个说法,古文中早有记载夏至的祭祀活动,而与夏至有关的节俗,如吃粽子、赠扇子等后来都传承为端午节习俗的一部分。  文章说,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介绍中却准确地把端午节的起源定位于2500年前,其特殊意义在于,和在2005年成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据知有2000多年历史的韩国江陵端午祭比较,在年数上至少领先。  刘教授也从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时引发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权划分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仅靠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概念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局限与困境。  文章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1年开始,每两年一次对各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做出评选。拥有丰厚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国自然次次上榜,如今入选项目已达世界之冠。2009年更破天荒在76项入选项目中占有了22项,被列入的项目包括我们较熟悉的端午节、书法、篆刻、剪纸、妈祖信俗、福建南音和广东粵剧。  文章说,刘教授把端午节形容为“申请序列不自然”的入选项目,因为若以中国传统节日的地位来排列,春节理应首先被纳入申请序列,但倒序让端午节先登场,自然与韩国率先申请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所激起的冲击有关。  然而,这个“刺激”也带来了果效,它不只激发需要传承古老端午习俗的积极反应,也催促政府与百姓进一步去重视和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商讨该如何为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时,以传统为根基,不时融入了新元素,注重年轻人的参与与继承的韩国江陵端午祭,实不失为可借鉴的榜样。  文章指出,端午节原属哪国之争,让我们意识到文化的共享性以及硬把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概念套入历史文化遗产这种狭义思维的不妥。因为上千年前,东亚地域的认知已开始广受以中国为中心的文明圈所影响,所以当时从中国起源的种种“自身文化”,成为今日,包括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地同个文明圈内的文化共享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与其用民族国家意识来强制划分同质文明影响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倒不如利用文化共享的实质去促进东亚区域的认同、合作与文化发展。www.stnn.cc
  •     微博上,有人推荐刘晓峰的《端午》,我转发并附言“想念儿时的端午”。没想到,这句话引起很多围脖的共鸣,他们也表达了自己对儿时端午的怀念。儿时生活在农村是幸福的,尤其是碰到传统节日时,农村里保留下来的习俗是最让孩子们高兴的。端午临近,除了挨家挨户弥漫着的粽子香,我们小孩更喜欢的是赛龙舟。每个村子都组织自己最精干的小伙子,早早就在村里擂鼓布阵,训练自己的龙舟。虽然我们小孩没机会充当桨手,但在龙舟靠岸的时候,我们就蜂拥而上,在龙舟上来回穿梭,像是在龙身上驾驭的感觉。训练龙舟期间,骄傲的小伙子们会划着龙舟到邻村叫板,在显示自己实力的同时,也和邻村的龙舟先进行一些热身赛,以备端午当天的龙舟大战。那几日,我们小孩几乎是龙舟到哪儿,人就到哪儿,龙舟再快也紧紧跟上,小孩们越聚越多,比“六一”儿童节还要热闹。端午当天,周围几十个村的龙舟都汇聚到一条湖面很宽的河流上,进行终极PK,获胜村除了有丰厚的奖品,还为村里争回一面冠军旗。这面旗挂在村里,全村人都会为之骄傲。关于端午和龙舟的记忆,实在太浓烈太深刻了,暂且打住。再说这本《端午》,是一本关于端午的文化读本,梳理了关于端午的各种文化、习俗、传说和历史,从古到今,甚至讲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端午风俗,可谓是一本端午小百科。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没能感受到端午的节日气氛,阅读这本书,通过文字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的魅力,也是很享受的事情。撰文 绿茶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前后内容有重复。但读罢总算是有新知新识。
  •     如题,在我们的周遭越来越浮躁喧嚣的时候,当那麽多曾经延续了数千年的美好传统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们太需要一套这样的书籍来唤醒或是说哪怕无力的挽留我们这个民族曾经的美
  •     超赞,物美价廉
  •     比较靠谱儿的一本儿书。
  •     写得一般,其实还是没说出“端午”的道道来,其实“端午”就是某个百越语词汇的记音,根本不用望文生义。还有作者把陈久金的名字错写成“久今”,害我半天都没找到对应文献。待我写一篇“端午.龙舟.猎头”的文章。
  •     诗意厚实。
  •     简单、全面地介绍了端午节的相关环节,是比较好的了解端午节日文化的入门书。行文重复太多,部分内容偏于简单。
  •     三联的书,超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