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读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物质文化读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301126530
作者:孟悦,罗钢
页数:561页

内容概要

孟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 什麼是“物”及其文化?──關於物質文化的斷想
一 范式種種
競爭性炫財冬宴中的禮物
商品與價值的政治
物戀問題
物論
喚回被遺忘之物──考古學和美國的人工製品
二 物、財產、交換流通
財產與延伸的自我
不可讓與的財產︰被遺忘的維度
重構交換理論︰毛利人的豪
金錢不是物──印尼社會中的物質、慾望和現代性
三 帝國、殖民地與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和文化身分的系譜
織者與售者︰一張東方地毯的本真性
甜與權︰糖在現代歷史中的地位
北京1860︰劫掠、加菜金和果報的神聖行為
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18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
四 物與技術
“電子族”宣言︰20世紀末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主義
女性主義
物體/異議──技術、文化與性別
柏林鑰匙或如何以詞稱物
事物的歷史真實性──巴斯德之前微生物在那裡?
撞的總是同一輛車
五 物象、語詞、意識型態與時間
令人著迷的物
可口可樂︰來自特立尼達島的黑甜飲料
與其他東西一樣,死也是一種藝術
浪漫主義與物的生命︰化石、圖騰和形象
一塊鵝卵石,一部照相機,變成了電信柱的一個人

编辑推荐

《物质文化读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物、財產、流通;物象、語詞、時間。物包圍著現代社會。物與人不再是簡單的使用關係。物有自己的獨立性。物對人起著宰製作用。物有傳記,有興衰,有獨特的歷史敘事。物的規模、物的性質、物與人的關係,是消費社會的重要標誌。物的新語義是本書所討論的主題。 本書是第一本物質文化研究的經典讀本。

图书封面


 物质文化读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参考文献:《可口可乐:来自特立尼岛的黑甜饮料》作者:丹尼尔 米勒 译者:陈静收录在《物质文化读本》孟悦 罗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Coca-Cola: a black sweet drink from Trinidad 》 Daniel millerFrom 《Material cultures :why some things matt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一、综述作者在对可口可乐在特立尼达岛的地方化研究中,正如他自己所说,“试图把生产和消费分别区域化并且使之相互关联。其结果是一种相对主义,通过人种学来强调全球形态的地方语境。”通观全文,这种“相对主义”实际上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特立尼达岛居民在全力维护自身的地方主义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纠结心态,作者将符合学与结构主义相结合,展开的了精彩的论述。二、视角---“相对主义”在甜饮料的消费分析一节中。生活在特立尼达岛的居民大体用“黑”和“红”区分一切的甜饮料的口味和品牌。无论是生活在南部的印度人还是所谓有教养的非洲人,都有一个共识。即“印度人喝红的,非洲人喝黑的。”但是观念并不等同于实际的消费量,并不是说印度人就倾向于去购买红甜饮料,而有教养的非洲人则为了贴近白人的标准而一股脑儿的都去买黑甜饮料。市场调查表明,如果有区别的话,更多的印度人喝各种可乐,而作为红饮料的可乐香槟则被更多的非洲人饮用。红甜饮料除了被视为东印度的变体,更由于其组合“红饮料+烤肉”而含有怀旧的特征。有教养的非裔特立尼达岛居民在热衷于烤肉的美味的同时,也要品尝红饮料。怀旧赋予了红甜饮料以神话潜力,但它只是表象,在裔特立尼达岛居民饮用红甜饮料时,实际上是在消费对他们而言更容易接受的印度性的化身。这论证了开篇所说的“相对主义”的一面,即特立尼达岛居民在全力维护自身的地方主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相对主义”的另一面,是特立尼达岛居民对“现代性”的靠拢,这表现在对“黑”甜饮料(以传统可口可乐为代表)及其组合“朗姆酒+可口可乐”的饮用上。很多时候,印度人认为非洲人在仿效白人品味和习惯时很有本事,而非洲人则辩驳说是他们创造了白人文化的时候,印度人还在恭敬地聆听白人的教诲。实际上无论两方如何讽刺对方,其均在潜移默化当中将白人和“黑”饮料相等同。“相对主义”所揭示的矛盾心态是生活在特立尼达岛的居民对人的异化(人的物化)的恐惧。可口可乐从1939年开始在岛上销售至今,期间经历了一个不断被本土化的过程,它一方面展现了所谓的所谓的全球化标准或者说是美国标准,另一方面又在与本地销售网的配合和产品研发中茫然前进。在作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时候可口可乐产品类型、口味、包装以及销售渠道的改进往往在对手的联合作用下陷入种种的悖论之中,销售方的市场调查关注的往往是人的真实形象,而不是在特定条件下人的潜在形象。他们不知道,在全球化并不等同于全世界的概念,全球性和它相连的现代性的地位必须由当地环境决定。三、体会物质文化研究中的“物质”在现代意义上更多的等同于“商品”,作者以特定语境下的商品--可口可乐的本土化为研究视角,研究其生产、消费及其环节中的矛盾所揭示的地域性、观念性原因。这和以往我所接触的强调商品价格与消费者的心理价值直接相关联的市场营销管理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强调二元对立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源,即“物质决定意识”,但实际生活中彼此相联系的人与人构成的社会却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正如布迪厄所强调的,我们需要超越传统的两分法,建立以关系为核心的实践理论,作为新的认识途径。可以预见,新的认知视角的确立会更好的使我们理解这个社会的运行法则。
  •     《物质文化读本》 主编:孟悦 罗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一、物质文化定义的暧昧   如果假定物质文化是一种新学科,那么它符合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里的定义:“一门学科的产生,必须要有它的特殊对象,以及研究这种对象的特殊方法。”吗?   如果将物质文化理解为一种跨学科研究,那么它产生了如罗兰巴尔特在《年轻的探索者》里提到“不属于任何原有学科的新对象”吗?   对于物质文化,学至今日,仍有点难于抓住其中的特质,以提高其区分度,许多时候,对它的定义都是含混不堪的。探讨人与物的关系,揭示物背后的人。这种研究角度在诸如: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多学科貌似是一种普遍现象。   作者孟悦在《物质文化读本》的前言《什么是“物”及其文化?------关于物质文化的断想》里,似乎也纠结于此事。在经过了长篇费心费脑的讨论之后,得出了它什么都不是的结论。“从定义上看待和解释什么是物质文化是徒劳的。他不是一个学科,不算是一个研究对象,又不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更不是一种学院机构,它就是对他本身的否定。”但如果一定要定义,作者紧随其后又说道,即“物质文化是一个激发新思考和促进新的对话的场所。类似于一个谈话空间和论坛,它是过去两个十年里开始形成的,有多学科参与的、具有自觉和自我批评意识的同时又是开放的新学术空间。”把物质文化归为“场所”、“空间”,似乎是开拓了另外一种定义物质文化的表述方式,但想想还是觉得有一些牵强。    二、换一个角度看物质文化的定义  (一)“物质文化”的历史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看“物质文化”的历史,在文中作者提到,“其由来与殖民扩张的历史密切相关。刚出现在《牛津英语字典》的时候与“文物”一词的含义约略相同,欧美学者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兴趣也因此在最开始就和第三世界的文明和艺术,以及非西方、非现代的部落生活的器皿用具艺术品密切相关。于是,物质文化的研究最先是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领域内发展成熟的。”   紧接着,作者还列数了物质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端于对异域文化的追求,却慢慢发展成对资本主义的批评的渊薮。围绕着“他者的眼光”,从莫斯的《礼物》,马林诺夫斯基的“炫财冬宴”到列维斯特劳斯以心智为研究核心的“结构人类学”,均是如此,然而,研究却进展的矛盾重重。一方面体现在建立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文中,作者写的是达尔文进化论,似乎略有不妥)之上的种族观念,同时,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对这个进化所不能包容的价值的留念。   第二阶段表现为阐释的转轨,从巴斯塔开始,物质文化研究从古代社会遗迹和他者的文明真正转向了当代的生活,开始研究“自己”的物质文化。这当然与社会史所号召的“眼光向下”的视角是分不开的。    (二)从物质文化研究内容来看:   在文中,作者总结了物质文化发展至今研究的主要内容:  1、消费研究或商品研究  2、礼物和互惠性研究  3、流通研究  4、技术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关系   由此看来,物质文化的概念与商品文化重合的同时,又溢出了商品文化的领域。在最初,对异域文化的研究中,物质更倾向于文化,这个时候的研究重点是较为原始的“礼物与互惠性研究”,符号和系统是其研究重点;而视角转入当下,物质则更倾向于商品,于是,消费、流通、技术发展成为极为重要的研究点。    (三)物质文化的研究前景:   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到了物质文化的前景和潜力,“它使我们有机会看到,我们自以为是走入一个新的科学技术时代的同时,也许不过是在某种意义上,回到了那个被称为“前时代”的、前工业技术的“非西方”的落后的历史轨道。”   在我看来,将此作为物质文化研究的潜在逻辑也未尝不可。,“异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都非常明显,人越来越像商场上兜售的物品,谁开的价高,谁就可以获得其使用权;而物品则越来越人性化,机器人制造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机器越来越像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需要借助物品来凸显我们的身份,强调我们的存在。现实的处境,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事实上,我们能够抓住的东西实在太少,当下,我们自己创造的物质文化迫使我们加快脚步,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以划清作为人的个体与物的区别。    三、总结   行文到此,思绪万千,我想,也许可以将研究物质文化理解为人在寻找身份认同方面的一种努力。由物及人,通过抒写物质的生命史来揭示物质背后的人,通过肯定&否定创造、更新物质的人来描述特定时空下的人的痕迹,凸显人的价值。   由此,我对于研究物质文化的动力有了一定的感知,但对于究竟如何定义物质文化,我难于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
  •     以前没注意,或者不太理解。今天重新读,尤其孟悦的前言,还是很有收获的。选篇可能有各种不足,但对我的了解,足够了。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我觉得可以结合这本看
  •     东西不错,但是包装不太好,书拿到手的时候封面和侧面都有些脱胶了。
  •     从很有代表性的著作中抽论文翻译的论文集,眼光不错。就是有些词译得很外行。
  •     由于最近一直在看非物资文化遗产,看到有研究物资文化的,就下单看看~
  •     有些文章很有启发,有些则很有意思,有些虽然用了太多理论术语唬得人晕头转向其实说的也就是那么回事,还是很有意思。把自己当一学术型人才,会觉得这书可读性还是相当强的。
  •     很受启发
  •     能用中国话译paper么?
  •     重点读了和礼物相关的几篇,整本选文都很喜欢,但无奈读本的通病是翻译质量良莠不齐,而且多数文章没有附上参考文献。
  •     偶尔了解了物质文化学这一概念,就**当来一搜,还真找到了,价格不便宜,可能是收到学术书低印量的原因。但很喜欢,很有启发。
  •     这么好的书,居然看的人那么少。期待物的社会生命。
  •     国内难得一见的研究物质文化文章汇编,前言对形成物质文化研究整体思维很有帮助。虽然译文有些地方不够精确,但瑕不掩瑜。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     孟悅的前言展現社科三巨頭以來物質文化研究的學術流變,五星。譯文……一如既往地不予置評。
  •     早已超越UCL或是剑桥的物质文化研究水平了
  •     年初读了几篇,一口气很难读完的书。
  •     不过,最好还是去读原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