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66803221
作者:吴云霞
页数:267页

内容概要

吴云霞,出生于江苏泰州。在苏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接受过古典文学的专业训练,素喜研读先秦经典,聆听古琴雅乐。自踏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始立志深入乡土、体察民俗,以探索汉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目前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中国民俗等课程,致力于从中越比较的视角研究岭南的女神信仰。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11”工程项目“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社会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汉族社会结构与周边社会的互动——一以华南和东南亚的研究为中心”。参与编写出版国家汉办规划教材《阶段汉语·中级汉语》,在《中国文化研究》、《宗教研究》(越南核心期刊)等美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总序(栾 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第三节 田野工作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奉法村的生活图景
第一节 海防城之历史沧桑
第二节 村名由来与历史传说
第三节 “花乡”的生计模式
第四节 生活起居及亲属称谓
第五节 宗族组织与祖先祭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女民俗的画卷
第一节 越南婚嫁习俗的渊源
第二节 婚礼中的祈祷与祝福
第三节 生育女神
第四节 女性的禁忌
第五节 家庭祭祀与神灵分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女神的建构体系
第一节 妪姬与始祖神传说
第二节 祖姑崇拜现象
第三节 灶神与家庭模式
第四节 四府信仰与母神
第五节 村亭的城隍与女神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女的现实生活
第一节 手握仓库钥匙
第二节 市场中的精英
第三节 工作与家庭的距离
第四节 佛寺是妇女的天地
第五节 妇女联合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民族色彩
第二节 民间文化的传承
第三节 母亲与家庭教育
第四节 女神信仰的原型
第五节 女性精神与女神传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附 录
附录一 论越南乡村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
附录二 汉越词汇对照表
附录三 海防市吴权郡藤江坊奉法亭祭祀文本
附录四 海防女神黎真传记
附录五 柳杏圣母传记
附录六 金龟传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吴云霞的《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越南的妇女生活与女神信仰》梳理了女神信仰的故事源头与思想脉络,展现了越南本土文化的特色。东亚文明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结合各国本土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以越南女神信仰为代表的东亚女神信仰融合了儒释道思想,成为一种巫俗,而东亚妇女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层面则切实传承着各自的民族文化,这是以往被忽略的文化潜流。

作者简介

吴云霞博士的《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越南的妇女生活与女神信仰》。在地域分布上,包含中、日、韩、越的东亚文明是一个可以互相阐释的整体,本书依据对越南民俗的实地考察,从女神信仰这一视角切入东亚精神的内核。作者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了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一个古老村落的日常生活与风俗场景,勾勒出越南妇女的生计模式、家庭分工、信仰空间与精神传统。由于广泛参与家庭及公共事务,妇女的权威性得以彰显,逐步形成与儒释道思想并存的女神信仰传统。传说与民俗的互补共建令越南女神体系异彩纷呈。本书梳理了女神信仰的故事源头与思想脉络,展现了越南本土文化的特色。东亚文明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结合各国本土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以越南女神信仰为代表的东亚女神信仰融合了儒释道思想,成为一种巫俗,而东亚妇女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层面则切实传承着各自的民族文化,这是以往被忽略的文化潜流。
《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越南的妇女生活与女神信仰》作者侧重研讨越南妇女民俗,分析女神信仰对女性人格的塑造作用,提出“母性精神”在当代社会对女性发展的指导价值。作者从神话语境中探寻越南女神信仰的脉络,于妇女民俗叙述中揭示越南女性的成长。本书的笔调自然流畅,从神话与越俗虚实相生的评介中,展示了女神与女性之间彼此互释的研究路径。

图书封面


 文化传承的隐形力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拜读这位未曾谋面的师姐的大作,读后颇为感慨。起初是被题目吸引,因为关于妇女与信仰的主题在我的论文里亦有涉及,但一路读下来,却时常感到无语。有些细节问题,比如关于越南的另一种叫法“安南”的解释直到书末才出现,而在本书开头就“越南”、“安南”交替出现;关于越南人语言文字的解释也放在了最后一章(不算结语一章),令我这样完全不了解越南社会的人对本书开头出现的汉字照片感到莫名其妙,这样的问题不少,不一一列举。但本书还是给了我诸多启发,尽管是从相反的方向。关于如何书写关于妇女的民族志,是我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妇女研究、性别研究与女权主义研究三者既可以说是研究范式,也可以归为研究范畴,确切一点说,相比较而言,性别研究与女权主义研究更具有“范式”的意义,而妇女研究基本上只能算是一种“范畴”。这三者看似有所关联,但在不同人的写作中,竟可以完全互不相干。吴师姐的这本专著,大约可以归为比较纯粹的妇女研究,尽管她在文末多少讨论了女权主义,但整个行文基本是与女权主义完全不相干的,更谈不上多少“性别”视角。本书涉及“女权(性)主义”的段落,总共四段,摘录如下:P207: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主要观点是在社会权利方面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的地位;而后在英美等国流行开来,逐渐演变为侧重于文化与精神方面,女子争取同男子相等的地位。女权主义者一直存在一个误区:提倡女权,往往过度强调与男性有平等的权利,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男人能干的事女性也能干。其实,表面上的平等恰恰反映了一种男性思维的特征。P210:妇女解放运动一味地强调男女平等,消解男女差异,令妇女感到失落。而越南的妇女传统体现了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认知与实现,让女人做回女人,通过母亲的角色实践以及母神的精神品质来塑造并规范女性的成长。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越南妇女因为遵循着这个传统而有序的道路,从而得以持续地、健康地成长。P215:本书希望探讨女性除了“被压迫”或者“被解放”之外,应该还有第三条道路——自主地承担家庭、社会的责任,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幸福。相信这样的幸福观和价值观也能够启发其他正在试图“解放自己”的东亚女性。P218,出现在本书末尾,可视为最终结论: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女性的特质,不一味地与男性竞争,重视生命的养育与成长、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主动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这些是从“越南妇女”以及“母神信仰”所传递出来的女性精神。希望女性精神能够让人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让更多的人从女性的形象中看到崇高!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已经无力对这位大师姐吐槽了。且抛开女权主义者的立场不谈,单就学术规范来说,既然谈到“女权主义者一直存在一个误区”,最起码你应该引用一两句代表性言论吧。这种对女权主义的假想,出现在一般大众中间并不稀奇,但是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出现如此不规范地论述,实在是很致命的!然而既然作者反复强调越南妇女的地位高,我们可以从她的文中找来例子看看是否如此。在第三章第四节,作者谈到了“女性的禁忌”,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作者自述她有几次出门都碰到一位男性邻居,热情地跟他招呼之后,结果这位邻居总要借口忘了拿东西返身回家。后来作者才知道,男人一出门就碰见女人意味着“晦气”——“当地有一种说法‘出门就遇上女人’是倒霉透顶的意思!”(P87)如果这样活生生的亲身遭遇都不足以使她对所谓的妇女地位高的认知产生动摇,那么,我真的无话可说了。二、如何评判妇女地位高低?事实上,关于妇女地位高低的话题基本上已经淡出当前的性别研究及女权主义研究视野,这个话题在一百年前中国遭遇现代化的时候是热门话题,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妇女研究热中曾一度再次被提起,但随着性别视角与女权主义理论的介入,关于妇女地位高低这类倾向于简单化评判的论证模式已经很难作为一项严肃的研究命题。当然,这不意味着这一话题绝不可以谈。是不是女性掌握了所谓的“家庭仓库的钥匙”就是地位高了?是不是公共领域中有诸多女性的身影就意味着妇女地位高?是不是女性感到快乐就是地位高?举例本书的例子来说,作者曾写到:“我曾觉得买菜做饭是一件费时费神的麻烦事儿,妇女去做这些家务是被迫无奈的,但后来发现她们从中找到了那么多的意义。”(P152)在这里,作者似乎颇具一点“反身”思考的意味,然而这反身思考却并不能感同身受,倒是看到了与自身经验完全相悖的“意义”,试问,这意义,究竟是越南家庭主妇自己的感受还是由作者赋予的?越南的母神信仰是支撑作者坚持认为当地妇女地位高的核心论据。宗教信仰及参与与妇女的关系是颇值得探讨的话题,事实上,在中国各地并不乏女神/母神信仰,而这些宗教活动的参与者亦不乏女性——更常见的是以女性为主,男性很少见。比如当前中国各地农村大兴的基督教中,不少地方都悄然改头换面为圣母崇拜,而其中的参与者也是以女性为主。这意味着女性地位高吗?当然,对于一个社会当中宗教信仰的意义,我们需要做历史化的分析。作者确实也这样做了,令人惊讶的是,她竟然追溯到了远古的“母系时代”!很难想象远古的初民信仰体系中的母神崇拜竟能历经几万年一直延续下来!不知在今天哪个社会中会有这样堪称神奇的事情。三、横向与纵向,或,结构与历史真要探讨妇女的地位,必须放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来看才算有些意义。事实上,我本人十分反感结构功能主义那一套,这主要是由于这一理论对“功能”之合理性的过分倚重,从而失去了批判的能力。然而,结构,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结构问题首先涉及哪一层级的结构是最关键的支柱结构,例如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来说,很多学者将家-国结构视为支柱,也有些学者发现了国家-宗族-社会的结构框架,而女权主义者则致力于探讨性别结构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结构意味着一个社会整体上的运转模式,如果对整体的社会结构无从把握,很难说能呈现这个社会的基本样貌。但在吴师姐的这本大作中,我们完全无从了解她笔下的“越南”或“越南北方”哪怕是“奉法村”这个主要田野点的社会结构。因此,在整个社会的基本样貌模糊不清的条件下,无论是“妇女民俗”还是“妇女的现实生活”甚至“女神的建构体系”都只能是浮光掠影,如同漂在湖面上的浮萍,无法让人领会其力量、其作用何在。哪怕舍弃女权主义立场,仅仅从性别视角来看,要讨论妇女,或者说,书写关于妇女的民族志,对性别结构的探讨也是必需的,性别分工、婚姻生育制度、家庭经济,以及文化或知识的性别分配,都是构成性别结构的重要部件,而对于这些,作者仅仅以个别个案作为论据来分析。作为本书最核心的宗教信仰部分,作者也仅只描述了妇女参与宗教活动的片段,但宗教信仰对于整个社会结构的意义——如是否具有整合社会结构的作用——却语焉不详。这样的描述型民族志,对于帮助读者了解其研究对象只能提供一种十分表面的感性认识,且无法判断这种感性认识是否来自作者对田野材料的有意筛选。再说历史。对一个社会的历史脉络的把握不能仅仅倚赖官方论述,尽管作者也试图谈及“历史记忆”,但文中涉及“历史记忆”的部分更像是来自作者的指派而不是来自历史主体的论述。此外,多大的历史跨度对于研究对象来说是有效的?当然,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历史跨度的截取需要与研究对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太近不足以说明问题,太远则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历史空白或断层。这是我本人需要警惕的。四、主位与客位对于民族志书写者来说,这可算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了。听过很多传闻,某人写完某田野的民族志后,不敢将文章拿回田野给当地人看,这种事例并不鲜见。这是客位研究常常遭遇的尴尬,或者也可以说困境。然而,纯粹的主位研究,又是否具备研究价值?是否要让读者或其他研究者对这一民族志进行再解读?吴师姐的这一研究,基本上算是主位研究了,因为她比较详细地复述了田野访谈的内容,但对这些内容很少加以分析。在本书除文献综述之外的主体部分,对他人研究的引述十分稀少,同时作者自己的分析结论也是两三句就完事。这似乎是比较客观地尊重了田野事实,然而田野材料的选取却不可避免地具有作者的主观性。因此,如此的主位研究,究竟是更客观还是更主观,实在不好下结论。对于关于妇女的民族志书写来说,这一问题尤显得紧迫。还是以传统中国社会研究为例,在许多学者的著作中,我们往往发现妇女的缺席,这似乎意味着妇女对于当地社会来说是几乎没有作用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是研究者本人的预设排斥了妇女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吴云霞这类专注于妇女的研究中,我们又很难看到社会的整体结构。难道妇女对于社会结构的整合没有任何作用?就我本人的田野经验来说,访谈女性时,她们更多谈到的是个人的生命经验,比如从小吃苦,生养子女的艰辛,儿女成人后带来的安慰和满足感,等等。也就是说,在或可称作开放式的访谈中,女性访谈对象很难主动谈到我所关心的所谓“重要”问题,只有被问及时,她们才能述说一二。这样的经历常常使我感到困扰,是否最客观的关于妇女的民族志只能是妇女生命经验的口述?记录下这些困惑,希望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再回头思考。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书有些破损,看着不干净,内容挺丰富的,就是没有我想要的服装方面的介绍。了解当地人的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
  •     除了有些乱(妇女生活和女神信仰都没说明白)以外,叙事的部分还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跨文化方法,比较从华南一直到印尼的西太平洋沿海地区,河谷农业与性别继嗣的联系,才能澄清这一广大地带女性地位的问题。
  •     读到最后才知道作者的主旨之一竟是反女权主义,我也呵呵了
  •     作为不多的当代大陆越南民族志了解下还行。也许是偏见,但我真的觉得作者不大适合人类学
  •     挺有趣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