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0903》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读库0903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802256903
作者:张立宪
页数:317页

天理不容!!!!!!

在三联书店看的,差点看哭了,他妈的,真是天理不容。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干得出来,真是挫骨扬灰,死无葬身之地!他妈的!!!!!!!!!!!!!!!!!!!!!!!!!!!!!!!!!!!!!!!!!!!!!!!!!!!!!!!!!!!!!!!!!!!!!!!!!!!!!!!!!!!!!!!!!!!!!!!!!!!!!!!!!!!!!!!!!!!!!!1

不喜欢

我看了书评才邮购的书.第一篇就是被力荐的文章.但不太喜欢那种风格.感觉是作者无法驾驭此类题材才作出的文章样式处理.其余文章还没看.

开卷有益

以前有《小话西游》,这期有《说唐》都很有必要意思。开篇的《这是湖南》更是好文,人永远遗忘的比记住的多。

铭记――读《这是湖南。1937-1945。》有感

一向很少读历史类的书,尤其是战争史,一来女性的泪腺分泌太旺盛,二来感性思维太强烈,读到惨烈的战况总会令人心情压抑难当,久久无法平复。而当我翻开这篇文章的时候,看着黑白照片中那些在密林、荒草中残破的墓碑时,有一种情绪引令着我,无法停止的读下去。跟随作者探寻的脚步,我来到了湖南,来到了岳麓山下,走进常德、衡阳,那些曾经激战过的山间林地、街巷城边,一个个陌生的军队番号映入眼底,一段段文字里包裹着刺目的血红扑面而来。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是个对我来说有所耳闻却又极为陌生的名词,在湖南这块战略要地之上,曾经有一批又一批的士兵、军官为了中华民族而血洒于此。六十多年在岁月的长河之中,算不上是很久的以前,然而,对于那些故去的忠魂,对于那段历史我们了解有几许,遗忘有几多?!1942年1月有激战四昼夜的第三次长沙会战,1943年飘雪的冬季有一场历时五十二天的常德会战,1944年6月23日-8月8日,在一个酷暑时节所发生的衡阳保卫战……这些都是标志性的战役,而在它们的周边,那些陌生的村镇与山峦间又发生过多少次的阵地战、肉搏战?如何想象得出在如今繁华的街道、高楼耸立的每一寸土地下,河水灌溉的稻田里,都曾被鲜血所染红过,单单是看到衡阳保卫战后收敛起的第十军三千士兵所垒砌的皑皑白骨就已令人触目惊心,更不要提在新墙河的笔架山、马形山,常德城外的河洑山、德山等地整营、整连甚至于整个师的倾覆,每每文中所用到的尸横遍野、血染山峦似乎都不足以完全描述出当时战斗的惨烈与无情。然而,时至今时今日,在曾经死伤无数的战场所在地,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却被遗忘于荒烟蔓草之中,被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之外,对于这段往事似乎除了当年参战生还的老兵还记忆犹新外,很多都已无法查考也似乎永远被人们所遗忘。南岳衡山下寂寥的忠烈祠,岳麓山云麓宫边字迹斑驳的阵亡将士名录碑,还有那些被遗弃于田间地头,被用做铺桥、筑渠的墓碑,那些在动乱的年代被挖毁的墓,被凿平的碑文看到这一切无不令人心生悲凉。我想到了曾经漫步于南京雨花台的山林间,那些在青松翠柏掩映下清冷而肃穆的祠堂与坟冢,我也想到了《集结号》里的谷子地,他和他的连队最终得到了应有的认可是多么的幸运。想到日本当年战亡于此的老兵后代,在战后一直不忘重回故地,为的只是凭悼与祭奠那一地战死的魂魄,每当此时我心中只有惭愧,“愧对是因为我们不曾祭奠,不曾怀想,甚至不曾了解。”如今,我知道,如果去衡阳我将会站在南岳忠烈祠的祠堂前,如果到岳麓山我不会忘记去看一看七十三军的公墓,如果走在长沙城的街市间,我会记得曾赴义于此的众多血肉之躯。如果“连被炮火撕裂的躯体,都无法安静地归于一阵清风、一抔黄土”,我们如何面对在历史的伤口上所建立的未来?曾驻守笔架山的第三营营长史恩华,驻守马形山的二十军一三三师三九八团第二营的营长王超奎,常德外围战役中殉国的七十三军暂五师师长彭士量,第十军预十师师长孙明瑾,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还有那些在武器装备、物资缺乏,战斗力对比悬殊的不利条件下奋勇杀敌,死后却连姓名、籍贯都无处可考的无数士兵,对于他们“仿佛连留名都成为一种奢侈”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关于他们的一切,不应因时光的流逝,因政党的更迭而被掩盖,关于他们的一切,不应只是成为民间口述中的国殇!铭记,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是对亡者最高的祭奠,是对未来最好的期许。

想大声喊出来

很久没有过一口气读完长篇文章的经历了,邹容的《这是湖南.1937-1945.》让我又重拾读书之趣。身为湖南人,对抗战中的湖南了解甚少,只是大概了解有过长沙会战和余程万的常德守卫战。邹容的这段纪录确实让所有湖南人和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心怀感激。感激它真实不偏颇地描述了我们的前辈为保家卫国而舍生忘死的艰苦历程。其实,国军在抗日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早在其他媒体也多少可见,而邹容的这段纪录让我更为感叹的是为何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权和统治,要去抹杀历史,要去埋没历史?那些心怀敬意的铭刻纪念碑会被凿去和毁掉,那些好不容易刚刚安息的我们的英烈亲人们为何会被人挖出?他们是我们的至亲啊,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国土,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幸福才壮烈殉国的。他们在英勇抗日时有区分过你我,有区分过国共党派吗,有想过战死后会被人崇敬或凌辱吗?他们没有,因为他们为了亲人而战,而他们的亲人又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令我更加愤怒的是,曾经是抗日主要战场的不少地方现今被侵华日军的后人修建了所谓日中友好纪念建筑,有纪念碑,有纪念亭。名则反思历史,实则是为纪念他们那些丧心病狂的先人而修建的悼念墓碑。如果我们的人民不愿正视过去,不愿还原历史,那我们这个的民族又期望我们的后人如何看待和对待我们呢?我真想大声喊出来。

我还能说什么

早上5点多爬起来赶飞机,惺忪之间拿了本书,落座后才发现是《读库0903》。打开,第一篇就是“这是湖南。1937-1945。”我不是很喜欢读史,但翻了几页后,我就被席卷进去,时光推前,再推前,一直到60多年前,日本鬼子用飞机坦克毒气弹机关枪侵入我们的家园,湖南正面战场上的六次大会战悲壮上演,火光熊熊,尸骨遍野,我们的将军和战士,守着我们的家园,誓死抗战…如果这只是戏说,如果这只是歌颂,它就是一部煽情的电影,但是亲爱的编写者,展示的却是一部融合热血、悲怆、死亡与希望的纪录片,他们通过史料、实地、照片、人物口述的方式,一点点还原细碎却真实的历史光影,忠骨英魂,白骨累累,万千烈士的姓名生平骨灰也许都不在了,但他们留下的,我们的民族之魂,却是和平年代里成长的我们最需要思考和继承的东西。这是湖南。1937-1945。这又不仅仅是湖南人的抗战史,更是全国二十二个正面战场大会战的缩影,中华民族的血性、信念在平静的表述中历历尽现。我感到羞愧,为什么此前我都不知不懂?我感到欣慰,有人在做记录整理的工作,如果时间不记得,我们,不会再忘记。我开始知道“建国六十周年纪念”不是单薄的口号,不是名导的文艺汇演,不是政客的遮羞布,更不是大众媒体一哄而上的炒作,它是值得我们庄严对待的,低头沉思,审视我们的过去,坚定抬头,走向更团结向上的未来。还是引用序言中的话吧:我们应该永远记得六十年前挂在长沙岳麓山湖南大学礼堂大门口的那副对联: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秦汉无此雄,宋明无此壮,集三楚文章,吊九原将士,风雨为之泣,草木为之悲。要记得2005年5月7日,潇潇细雨中的南岳忠烈祠,六十师那座倾覆的大墓,和断碑丛中残存二百余坛“抗战烈士忠骸”。要记得衡阳天马山一家小面馆,六十岁研究者萧培突然哽咽失声——因为这一部民族抗战史,沉重得令人几乎窒息。要记得从时光深渊中打捞上来,仍带着血气,敲痛人心的细节。要记得“十余万”、“九十二万”这样冰冷数字背后的怆痛以及我们所能找到的、那些消逝在战火中的容颜和名字。这是湖南。1937-1945。这也是中国。我开始明白单向街那天,许知远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如今娱乐的长沙,曾是大捷的长沙

如今娱乐的长沙,曾是大捷的长沙;如今鼎盛的衡山,曾是浴血的衡山;如今兴旺的常德,曾是消失的常德。令人动容,久久不能掩卷;我在湖南最南边的城市长大,那里有蒋介石困住张学良的旧址,那里有苏轼、米芾和秦观的三绝碑,学了四年的历史本科,我却真的不知道1937-1943的湖南。每周五都看 天天向上,过年时去衡山 祈福,直到现在才知道那尘封的历史。令人震撼!我想我会再去长沙,再去衡山,为忠魂上一柱清香,原谅我们的无知,原谅我们的遗忘。没有你们,何来我们!

现在都是流行扮演控诉者,而从不思考自己为何会失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曾破坏多个抗战烈士陵园(原创,首发春秋社区)许多建于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烈士陵园,在其介绍之中,都有这样记录:抗战胜利后不久,曾经被国民党破坏。本文整理摘录几则这样的记录,回顾一下这些让人痛心不已的往事: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名官兵,与日寇血战刘老庄,全部壮烈牺牲。抗日战争胜利后,淮海区行署将82烈士牺牲安葬之地辟建为烈士陵园。“1946年9月,苏皖边区政府北撤后不久,八十二烈士墓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把烈士陵园炸毁。”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是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兴建的;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抗日山,是全国唯一处以“抗日”二字命名的山峦。“1947年2月27日拂晓,驻竹庭县朱孟区欢墩埠村的国民党军队向夹谷山区进攻,抗日山烈士陵园遭到破坏。”抗战殉国将领“符竹庭的铜像”“被国民党军队用机枪打坏”。朱家岗烈士陵园1943年10月兴建,以纪念1942年12月10日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朱家岗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4师9旅26团73名烈士。“就是这座纪念抗日烈士的陵园竟会被国民党还乡团给破坏了。1947年,国民党还乡团突然闯进朱家岗烈士陵园,他们拆毁大门,推倒院墙,砸碎石碑。”“1947年初国民党朱家岗乡公所和一部分国民党军队闯进朱家岗烈士陵园,拆毁大门,将陵园周围的花墙和房子推倒,把砖运走,分别送到曹庙、陈大庄以及许圩、界集4个据点建炮楼。他们还将烈士坟前的石碑砸倒,将烈士坟前的木碑毁光。有的还乡团将烈士名录碑砸成碎块。”淮北烈士陵园为纪念淮北抗战阵亡将士而建。“11月23日,我军撤离淮北,淮北根据地沦入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还乡团血洗淮北,淮北烈士陵园遭到严重的破坏,他们扒墓劈棺,抛撒彭师长遗骨,拉倒纪念塔上的新四军铜像,用机枪扫射纪念塔、纪念碑和烈士英名碑,致使塔碑上弹痕累累,使近千名烈士英名无法辨认。”亳州辉山烈士陵园位于涡阳县曹市镇辉山之巅。1945年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300余名烈士而建。“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地方武装推倒碑亭、牌坊,砸毁碑记、匾额,辉山烈士陵园被严重破坏。”“断碑伤额,丢弃满地。”老党寨烈士墓 (水东烈士陵园)安葬抗日烈士忠骨150具。“12月5日国民党五十五军二十九师和太康县郭馨波部扒墓鞭尸,毁碑炸亭,陵园惨遭破坏,该部撤离后,当地群众拾骨重为掩葬。”临沭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抗战时期1942年6月。“1947年被国民党破坏。”单县湖西区抗战烈士陵园1945年8月为纪念湖西抗战烈士而建。“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犯单县,陵园遭到严重的破坏。”藕塘烈士陵园(新四军第二师烈士纪念碑)1944年9月18日建成“抗日烈士纪念塔”,并立碑以志。“1946年5月,二次奉命作战略转移后,藕塘烈士陵园被国顽77师和138师炸毁、拆除。”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1945年7月始建于江苏省东台县三仓镇新五村。正面为碑文,背面刻有120位新四军抗日烈士英名。“1947年遭国民党军破坏。”谢骙等七位抗日烈士墓1944年3月29日,淮北抗日根据地泗阳县前县长谢骙与六名战士在伏击日军的战斗之中牺牲。4月2日,烈士遗体合葬于泗阳太平集大橡树下。“解放战争期间,谢骙烈士的灵寝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抗日根据地区长张兰美烈士纪念碑苏中抗日根据地通海行政区八区区长张兰美烈士(42年殉职)的墓碑“该碑于一九四七年被国民党还乡团捣毁”。

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1943年,林徽因写下《悼三弟》,纪念她死于抗日的飞行员弟弟。那时抗战尚未结束,林徽因的诗句却是如此悲凉,像是预料到了这个被遗忘的结局。《这里是湖南。1937-1945》,分了好几次才读完,几度哽咽。数十万英灵的牺牲固然激荡人心,让我难过的却是他们的“寂寞身后事”:无人收葬,暴尸荒野,尸骨无存,挫骨扬灰。这些官兵在赴死之时,大约没有想过身后的待遇。作为一个唯物论者,我真诚地希望他们的英灵没有看到此后的一切。这些烈士是为国家抗日而死,但他们一定没有想到,死后数年,江山易手,转眼间他们这些当年的政府军就成了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的罪人,在政治势力的抹杀下,他们轻易被遗忘了。墓毁了,碑砸了,连骨灰也被抛洒了,他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已是广厦千万间,仅留下些淡漠的旧痕。死者已矣,而生者,该是如何地愧对英灵。还好有这篇文章,为我们还原了部分记忆。烈士的牺牲以另一种形式被纪念着,只是,当这些亲历过战争的老人一一逝去后,年轻人还会记得他们吗?当年的阵地,如今的公园,战死的日军后人尚来凭吊,立碑“中日友好”。而我们在游览南岳衡山时,可会去忠烈祠点上一支香。

这是湖南。1937-1945。热烈推荐!

这是湖南。1937-1945。 文:邹 容 摄:周志刚刊于《读库0903》这是一篇让你热泪长流的佳作,讲的是发生在湖南抗日战场里的可以感动日月苍天的故事,和今人对这些事情的寻访、尽可能的还原和感慨。看了之后,可以知道什么叫爱国,什么叫惨烈,什么样的人叫壮士。万余具尸体,成百上千的墓群。虽然说青山有幸埋忠骨,但是每一处坟都被掘过了,白骨大多被拿去“熬制骨肥”了,这甚至比战争本身更加惨无人道。作者的文字是很好的,但是因为是这样沉重的对历史的记述,很好的文字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流水行云│事关《读库0903》

引言“流水行云”原是我几年前出差时给爱人小牛所寄明信片的总称,不过是自嘲“流水账似的边走边说”,是汇报,也是自白。2008年7月整理访书翻书日志时,想着这题目挺适合的,便拿来一用。现在挑出有关《读库》的文字,按各辑出版时间重新排序(原来是随翻随写),写作时间附于其后。诚如网友所言,“现代信息繁多,不可能每个人擅长每件事,书籍不再是‘我宣扬你接受’的单方模式,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可能,大家共同进步便是!”我将有关《读库》的文字整理发布于此,便是意在与同好互动。今后若有新篇,将陆续增加。《读库0903》(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2009年6月版)“你知道你战死沙场以后,坟头上是鲜花还是狗屎?”读过《这是湖南。1937-1945。》,想起《潜伏》里余则成的台词,感叹不已。两岸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我们的教育长久以来的偏颇,南岳忠烈祠也和日本靖国神社是冰火两重天。“在今天,需要一种更广阔的胸襟,看待六十年前那一页全民族共同抗战的积血历史。”我相信这一天终会到来,只是不希望忠烈祠仅仅是一座经贸戏台而已。《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六》是民间述史的典范,有细节有识见,尤以描摹大地震阴影下的民心为佳,而作者肖逢“不否认有后来的进步对前事记忆的增补提升”,也足见真诚;《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说的是顾城的诗与人,作者刘春具有诗人和诗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能够在心理上去贴近传主,并将传主置于特定的时空客观解析其言行,可谓游刃有余,而作者那一套为文学作品分类的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浮生旧梦说隋唐》比较多个版本的小说和连环画,梳理作者心目中的隋唐人事,辅以自己的成长片段,不时可见贴心的私见,尽显女性的敏慧,引文证之:“这绝对是男性的臆想,女人初见一个令她惊艳的男子,会立即想到‘同宿’么?女人最爱一种隔了距离的缱绻,心为之动,神为之夺,那比什么都美。我遥想马娘娘一定反刍似的回味她被罗成提过马背带回营帐的过程。她是如此甘愿,被他擒去。”“他(秦琼)肯定没派人去驮回他的黄骠马。可怜跟随他多年的黄骠马,开膛破肚地死在水中,血都流干了吧?还有没有一个稀薄的梦恋栈在空中。它的主人现在满心里想的都是呼雷豹。”“(尚师徒)遂拔剑自刎。秦琼当时骑的是呼雷豹,我看画中呼雷豹把头深深往下埋,不去看旧主人的自刎。它是否感到了身为一匹马的悲哀,不能够选择背上的主人。”《读库0903》的瑕疵:P132第六段,“加上1月5日走在周恩来之前的原副总理李富春,这是1976年逝世的第三个国家领导人了”——李富春逝世的时间应为1975年1月9日;P182第二行,《潜伏》的导演应为姜伟,而非姜健;P266言及“杜米埃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讽刺漫画家”,又说“从1950年至1970年期间,杜米埃以唐•吉诃德为主题绘制了二十九幅油画和四十一张素描”——“从1950年至1970年期间”应是“从1850年至1870年期间”之误。【090621】

爱生活,爱读库

许久不曾认真地读过一本书了。这两天读了《读库》0903,对阅读的爱与热又一点点升腾起来。首篇长文《这是湖南。1937—1945》,写的是湖南的抗战史。作者邹容,心想应该是《潇湘晨报》负责“湖湘地理”专版的记者邹容。搜索了一下,果真是。这不单是宏大叙事的湖南,不单是壮怀激烈的湖南。它记载了很多被历史无情抹去的人和事。3年前,当我懵懂地站在南岳衡山忠烈祠前留影时,我不知道这座铁血孤城惊天地泣鬼神的47天守城之战,不知道埋在这里的累累白骨苍凉的身后事;我不知道岳麓山云麓宫前碑栏上那些风蚀难辨的字,是5000多个抗战阵亡将士的名字;当我在岳麓山脚下度过那四年无忧岁月时,我不曾去探寻赫石坡上那些被削去字迹的墓碑,更不知道校园里的那座曾经被铁栏杆围起来堆杂物的建筑,是中国为了纪念抗战阵亡将士修建的5座“忠烈祠”之一。全国5座“忠烈祠”,湖南有2座,这就是湖南,1937—1945年的湖南。我无法不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汗颜。这是湖南。这是南岳,是衡阳,是岳阳,是常德,是长沙,是岳麓山,是我熟悉的地名和地方。而那些为保卫它们浴血奋战的人们呢?那些无疑都是陌生的名字,甚至,更多的,是无名。邹容采访到的老人们回忆起60多年前的城市,印象都惊人的相近——臭。尸横遍地,血水横流,能不臭吗?今天的满目繁华歌舞升平,60多年前,却是战火纷飞血肉横飞。作者尽力克制,遣词用语都很节制,可是,忍不住,掉眼泪。林徽因说,“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心底”。是,中国的悲怆,湖南的悲怆,永沉在我,我们心底。抄一段吧——2003年12月8日。“常德会战六十周年公祭”在常德******烈士公墓举行。祭文念到一半,风雪突至。近80岁的顾华江从贵州赶来,一下火车,就直奔公墓,跪地大哭。当周围的常德市民知道他是参加“常德保卫战”的五十七师抗战老兵,纷纷抓住他的手不放。后来,顾在“公祭”大会上,说自己已认不出眼前这座美丽的城市就是当年的常德。他颤声问:“常德人民,你们好吗?”,台下两千多个声音齐答:“你好!”。据说,当时台上坐的一大排******官员,在这样惊天动地的问答声中,全都哭了。《读库》0903,好看的文章还有刘春写顾城的《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0902是他写的《海子的事》。主编老六说,这一系列文章,都是刘春某部书稿中的部分章节,他的创作思路是“想记录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对于一个对那个时代很感兴趣却知之甚少的我来说,这些文字是很好的向导。另类的文学史,往往更接近真实。对于顾城,和他的诗,依旧一知半解。至少,对那个时代,有了些微的了解。《真实的“余则成”》,写的是潜伏于*********内的高级间谍吴石。一直厌恶谍战片,也不曾看过孙红雷主演的这部红极一时《潜伏》,不过对于作者发掘史料的能力和“讲故事”的技巧,却不得不佩服。S老师说,此篇写得好过首篇《这是湖南,1937—1945》。虽未见得,但也可见作者笔力了得。《私人编年史:我的一九七六》,乍看啰哩啰唆,拖泥带水,细读才觉有味。作者当时是四川江油某厂的采购员,他就那么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鸡毛蒜皮,顺带儿把1976年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搅和进来了。典型的“读库”风格,琐细,然而动人。黄永玉的《列仙酒牌》是压轴好文。我简直怀疑他不是人,也不是人精,简直是妖精。那么大把岁数了,还能写出这么有趣有劲道的文字来。去年读他的《比我老的老头》,便爱极这老头。在凤凰那几天, 心里想着念着的,除了沈从文,就是这位老头儿。可惜我在文昌阁小学内拍的黄永玉雕塑的照片被弄丢了,那是我见过的最憨态可掬恣意洒脱的小雕塑。 做人,做到黄永玉这个份儿上,下辈子不做人也挣了。 编书,编到老六这个份上,基本篇篇文章都招人喜欢,也值了。


 读库0903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