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策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大国策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02087873
页数:290页

章节摘录

  “Hard power”和“Soft power”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  郑永年张弛  “软力量”一词已成为中国媒体、政策圈内、国际政治学界里人们热衷于讨论的一个概念。多数讨论主要基于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力量(softpower)概念。针对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外交在国际社会陷入困境的局面以及美国在全世界声望下降、世界范围内反美情绪上升的现象,奈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批评。针对布什政府的军事主义,奈认为在世界政治中,软力量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美国要学会运用灵巧的力量(smart power?),即结合硬力量(hard power)和软力量来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  奈认为,力量(power)是影响他人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目的的能力。硬力量在于引诱(“胡萝卜”)或者威胁(“大棒”)。而一国的软力量主要在于三个资源:该国的文化(对他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该国的政治价值观(当该国在国内、国外都实践该价值观的时候)以及该国的外交政策(当这些政策被看做合理、合法并具有道德权威的时候)。  本文先对软力量学说在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发展的情况及其局限性做一简要说明,然后针对奈的软力量概念的不够科学之处进行一些批评,并在此基础上对国际政治中力量的软硬关系做一动态诠释,最后简要分析当前国际政治中中国软力量的组成。  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软力量的讨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西方国家政治学者提出的具有政策导向的概念或者学说,由于存在着明显缺陷,并没能在西方学术界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理论却得以迅速传播,影响深远。在中国也不例外。早些年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近年来约瑟夫·奈的“软力量”概念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由于学术界的推崇,加上媒体的炒作,奈的软力量概念近年来已经传遍中国。尽管应用甚广,但国内各方面、各领域对软力量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媒体和其他行业对软力量的理解和运用与国际政治学是有区别的。本文的讨论仅针对软力量概念在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应用和发展的情况。美籍华人学者王红缨对中国学术界关于软力量的讨论做过一个相当全面的总结,发现在概念范畴上,中国学者使用的软力量广于奈的概念。奈主要针对国际关系而提出软力量概念,但中国学者对于软力量的讨论包括了外交政策和国内政策两方面内容。另外,奈关于美国软力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流行文化和政治模式上,而中国学者关于中国软力量的讨论则集中在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上,并涉及国家凝聚力、社会公平、政治改革、道德水准、反腐败等内容。而且,软力量概念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在中国似乎比在美国大。她同时对奈的软力量概念提出一些批判,比如,没有解释如何度量吸引力以及想当然地认为“吸引力”和“影响别国在国际关系中行为的能力”两者之间存在联系。由于理论上的局限,奈的软力量概念无法对中国政策制定者增加和运用中国吸引力来实现其政策影响的计划提供进一步的指导。目前,中国国际政治学界对软力量概念的探讨很大程度上是介绍奈的软力量概念,或者将奈的概念在内涵上加以扩大,以便解释中国的软力量,因此很多讨论在基本沿袭奈的理论模式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其不足之处。  对约瑟夫·奈软力量学说的批评  奈的确是最早提出软力量概念的国际政治学者。但他并不是认识到“软力量”重要性的第一个学者。实际上,第一个提出并比较系统地讨论软力量但没有使用这个概念的是意大利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安东尼·葛兰西。在葛兰西那里,软力量表现为意识形态和文化。在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意大利的政治进行考察后,葛兰西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最有效的统治工具并非是诸如武装部队和警察的硬力量,而是其占霸权地位或上升至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葛兰西讨论的是软力量在国内政治中的作用,而奈则把此扩展到国际政治。奈正式使用软力量的概念,但对这个概念的效用的讨论并没有超出葛兰西多少。  奈提出的软力量概念具有很强烈的政策针对性,是面向美国外交所面临的难题,提醒美国决策者重新注重使用软力量,强调软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但从学术角度看,在软力量的概念和范畴等方面,奈的理论存在着不少问题。  第一,奈的软力量概念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他对软力量和硬力量从概念上做了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划分,即硬力量是一种强制力,主要表现为军事和经济;而软力量是一种吸引力,主要表现为文化、价值观和政策。另一方面,基于国际政治的现实,他又指出“软力量”和“硬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加强的性质。经济、军事等硬力量可以催生软力量。同样,“一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下降很可能导致该国失去制定国际议程的能力和该国的吸引力”。他观察到,一些国家很可能被另外一些国家的硬力量诸如不可战胜的神话所吸引。所以,“硬力量有时候可以具有吸引力和软的一面”。相同的力量资源可以催生从强制力到吸引力的整个行为模式。  换句话说,同一种力量,有时表现为“软”,有时表现为“硬”,这的确是国际政治的现实。但是,奈对这一现实的清楚认识显然和他自己对“软力量”与“硬力量”在定义上的不当划分自相矛盾。即使像军事、经济这样被奈归入“硬力量”范畴的要素,也可以表现出“软”的一面,而奈并没能在理论上把这个矛盾解释清楚。  奈所列举的一些“软力量”方面的内容,比如马歇尔计划、赞助学者进行国际交流等,背后实际上是“硬力量”的支撑。如果没有美国二战后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则很难出现人们所见到的马歇尔计划。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基于“硬力量”之上的国家政策是“软力量”。但如果光有政策而无法执行,力量又如何体现?这些政策的执行还得依靠奈所定义的“硬力量”。所以,按照奈的理论,很多所谓的“软力量”同时又是“硬力量”。由于对两者关系缺乏理论上的说明,使得他的整个软力量学说的说服力成为问题。  而且,奈将不同类型力量的政策和行为方式也进行了“一刀切”式的划分。比如把军事力量的政策行为选择分为威胁外交(coercivediplomacy)、战争、联盟;经济力量分为援助、贿赂、制裁;软力量分为公共外交、双边和多边外交。但是.威胁外交、联盟、援助、制裁等实际卜都是在双边和多边外交的范畴内的。这种在定义划分上所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相互重叠和矛盾也反映了国际政治中一种力量资源既可以“软”又可以“硬”的现实。  第二,奈的论述有诸多与事实不相符合之处。例如,他指出有时候不需要硬力量也可以达到目的。如果一些国家崇拜某国的价值观,效仿该国的样板,渴望实现该国的繁荣和开放,那么该国可以通过这些国家对其的追随从而达到自己在世界政治中的目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其软力量概念的核心,但.很难体现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中。例如,世界上很多国家和人民羡慕美国的民主、自由,并期望实观美国般的富强,但这并不等于这些国家和人民会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崇拜美国价值观和经济繁荣的人们同时可以反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奈简单地以为对一国价值观的喜欢可以自动转化为对该国外交政策的支持。这种逻辑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现实并不吻合。  第三,奈对软力量范畴的描述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所强调的科学性,并没有对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和其他方面的软力量做出科学的规定。《软力量》一书用了两个章节来列举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的软力量。他这样做时,有将软力量的范畴无限扩大化的趋势,把很多对国际政治和国家行为影响甚微的东西都给包括进去了。比如,在讲美国软力量资源的时候,奈列举了移民人数最多、电影电视最受欢迎、高等教育发达、诺贝尔奖得主多以及美国流行文化等。在讲欧洲软力量时,还是用了诺贝尔奖、音乐、书刊销量、体育、对外经济援助、跨国公司甚至人口的预期寿命等。在讲亚洲软力量时,奈则强调经济快速发展,如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七到九个百分点等。他还指出,日本是亚洲最具软力量资源潜力的国家。接着列举了日本的专利数量、研发水平、对外援助、人均寿命、跨国公司等。至于中国,奈还列出了《卧虎藏龙》、姚明等。按照这种逻辑,这些长长的清单可以继续甚至无限地罗列下去。且不论上述其中几项到底属于奈所定义的软力量还是硬力量,单看这一长串清单,多数是对国际政治和国家行为起不了重要作用的因素。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果中国人喜欢听美国流行音乐,中国政府就会在外交上配合美国的政策。同样,美国观众喜欢看中国电影也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会有什么变化。把软力量范畴无限扩大化使得奈的概念很难科学地分析国际政治现象,尤其是主权国家的国际行为。

书籍目录

法治成就大国  ——《大国策》系列丛书导言“Hard power”和“Soft power”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全球化中的知识版图和中国的“软实力”  大国经验与中国的崛起应对战略  国际威望政策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华文明复兴与中国对外战略  中国崛起的对外文化战略    ——一种软权力的视角赢在“软实力”  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再诠释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生成  中国的软权力    ——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中美软实力比较文化侵略与反侵略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  “三元”并举提升文化软实力“外交力”的攻击力  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  从天下主义到和谐世界:中国外交哲学选择  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外交能力分析    ——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视角  软实力与中国外交  中国软实力的三个维度:文化外交、多边外交、对外援助政策

编辑推荐

  《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软实力大战略》为丛书之《软实力大战略》分册。中国的崛起是在失去世界政治、经济、文明控制权150年之后的再度崛起。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创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战略格局面临新一轮洗牌。在千年一遇的机遇面前,中华民族、中国国民、中国政府应以怎样的大战略、大视野、大谋略、大胸怀应对新的世界秩序、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智库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这些机构作为政府“外脑”,为中国最高决策层分析全球走势,为中国策,为国是谋。  《大国策》丛书集结当代中国顶级“谋士”和“智囊”,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进行考察,立足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大战略、大课题,对崛起进程中的中国经济、政治、民主、软实力、民生、环境、能源、人口、国家安全等领域所涉及的战略问题发表国策诤言,直陈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危机和挑战,试图超越西方设定的现代化标准,跨越西方现代化“陷阱”,提出中国崛起的大对策、大方略。

作者简介

《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软实力大战略》讲述了:软实力到底是什么?约瑟夫•奈的解释是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而克莱因在他的“国力方程”里,提出把“战略目标”和“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条件;斯拜克曼则把民族同质性、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视为软实力;英国学者罗伯特•库伯把“合法性”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硬实力是一种物质力量,软实力是一种精神力量。一个强权国家运用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在全球产生强大的影响,并利用这些东西寻找“和平演变”的对象,通过文化输出获取价值观的趋同。美国就是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向全球推行其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以硬实力为依托扩张自己的软实力。由于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因此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影响。

图书封面


 大国策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还没看,估计应该可以帮帮开开眼界!
  •     一些论文的堆砌而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