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东西方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近看东西方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212029821
作者:许岗
页数:242页

章节摘录

  这是我1983年第一次在美国芝加哥参加学术会议时遇到的尴尬事。  刚出飞机通道,一位看似热心的机场门卫便向我走了过来:  “Do you need help,Sir?”(先生,您需要帮忙吗)  我心里一惊,又一喜:看来美国人确实服务到位,随手即把手中的行李  包给了他。  出了机场客厅的大门,他招呼了已经在外排起长队的Taxi。当我坐上出  租车后,这位门卫却挡住了我准备关闭的车门:  “Tips,Sir?”(先生,您还未付小费呢)他的神情坦然而平静。我顿觉  特别的狼狈,慌忙之中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块美元的硬币。  会议在市区的Hilton(希尔顿)酒店,也是我们与会人员下榻的地点。会  议前,我已经由电话预订了房间。到了饭店登记处,服务员查了我的姓名,  确定无误后,就领我去了18层楼的房间。待我把行李放下后,他却在房间徘  徊,我当时并没有觉察他的意图。随后,他开始和我闲谈起来,从谈天气开  始,又介绍饭店的设施和一些人所皆知的服务项目。直到最后,可能是看出  我这个“老外”还不懂他们的规矩吧,他以非常客气而窘迫的口吻说:“Ti  ps?”并伸手示意。我又一次经历了尴尬的场面,连声向他道歉,并随即付  了小费。  连续的经历,感触颇深。小费,这个有别于大中华文化的字眼,开始在  我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以后在美国出差出门,口袋里总要带上零钱——为小费做准备。帮忙卸  行李的门卫、停车位的看护人,都得给小费。看孩子的监护人,如过了晚上  12点钟,小费还得另计。而做美容的服务生,小费更是成了她(他)们的主要  收入。日常生活中的理发、烫发、坐出租汽车,小费更是不可少的一项额外  开支。而更多的几乎每天都要遇到的,则是对餐馆的服务员支付的小费。不  管高档、中档,甚至是自助餐、中午的便餐,也要付小费,在一些高级餐馆  里,小费甚至可以高达实际餐费的20%。  熟悉了小费文化,慢慢地开始感觉到它本身的内涵。  小费来自于对个人价值的体现,对劳动的回报和肯定。每次.当我受到  热情周到的服务,吃上一顿丰富的晚餐时,我总会对那些得体的服务生们由  衷地感激。很显然,单用“谢谢”两字是不够的。  对劳动的肯定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服务与被服务者的差别只体  现在此时此刻这一短暂片段里。我们的日常生活,事实上是由一系列这样的  片段组成的。今天这个片段中的服务者可以成为下一个片段中的被服务者,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当一个人的劳动被别人肯定时,这个人  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时也会更懂得如何去肯定别人,这就是平等和尊重。  从另一方面看,小费又强化了个体差异。对劳动付出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没  有质量的劳动的否定。小费的多少直接体现了服务质量的差异。在市场的竞  争机制当中,优胜劣汰是最公平的游戏规则。  中国文化里,没有小费文化。  很多西方人来中国后,就会有类似的经历,我的一位美国同事就跟我讲  过这样的故事。他两年前来中国开会,下榻旅社,进入房间不久,服务员送  来了行李,并察看房间,确定一切没有问题后,就悄悄走了;待这位美国人  准备付小费时,已找不到人。回美后,他对我讲起这件事时,还感到万分歉  意。  当然,人们或许要问,在美国,如果接受服务之后,不给小费,情况会  如何呢?小费只是礼仪上的表示。不给小费,不属于触犯法律,人们对此也  确实无可奈何,但一些人总会想出对策来。去年夏天,我在旧金山中国城的  一家中国餐馆吃饭。最后算账时,账单上多了两块钱。我一问原由,这位老  板不客气地说,我们已经把你的小费包括在里面了,弄,导我哭笑不得。对  这位多次吃够“没有小费文化”苦头的老阪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新  招。

内容概要

许岗,许岗系中国自“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1978年2月入四川大学。1982年以美国全额奖学金公派赴美国俄亥俄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先后获得认知心理学硕士和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许岗博士先后担任美国杰弗圣大学教育研究员,美国俄亥俄大学教授,杰弗圣大学教授及研究项目主任,美国IMS公司市场研究顾问,美国B&N公司数量分析部主任、资深顾问,以及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美国心理学亚洲学会会员,美国教育学研究学会会员,美国健康研究学会会员。他在美国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题报告40余篇。曾获得美国诸多奖励,包括学生领袖奖、外国学生名人册、美国东方人名人册、美国医学和健康保护名人册、美国Marquis1995至1998年名人册。自上世纪80年代,许岗在美国创建了贸易交流公司,并对中国多个项目进行了投资。他还曾担任中国诸多报纸的专栏作者,受聘为安徽大学外籍专家。

书籍目录

序(余秋雨)从美国到中国(自序)教育与医疗  创新  中医和西医  儿童教育  高考  治病与赚钱文化与观念  偏见与歧视  小费  中文和英文  称呼  稳私权  消费与节俭  向前看  崇拜  简单  过程和结果  多数人和少数人  “我”和“1”  外国人生活与诚信  成本  泊车  吃  数字  排队  吸烟  说真话  美国的“雷锋”  借钱  专家和消费者  一个九们数的号码  推荐信现象政府与经济  政府的功能  资本家与企业家  腐败  卖房与买房  竞争和垄断  法律  环保  堵洞  税  从城市街道上看到的、想到的人物与事件  美国大选——写在2004年大选之前  由KFC想起的一二事  MARK  PAUL  我的家庭医生  海湾战争Ⅱ理性的思考  家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后记

编辑推荐

  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余秋雨强力推荐。  每一次不管告别中国还是告别西方,都不能财“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要把两种文明的云彩带来带去,一片又一片……  我认为这《近看东西方:一位美籍华裔学者的感悟》有两大优点,一是不讲空概念,全是从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入手来引发感悟,实际上是触及了两种文明的生态触觉,比抽象而武断的结论更具备感性的说服力;二是虽然具体却立意甚高,处处从两种文明的根本差异着眼,而没有陷入纯个人化的琐碎遭遇而拔不出来。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在哪里?东方和西方究竟有多少不同?以前也曾有过不少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讨论和著述。作者从极其平凡的小事入手,以客观描述的态度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将中国与美国作了一番比较,更多的是融入了作者的思考,其中有不少饱含哲理性的思维,读后令人深思。  许岗博士系“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这使他具有了双重的象征意义,首先是象征着一个民族在灾难中所积累的对下一代的生命期待,其次是象征着一个前途无法估量的新时期正是从文化教育上迈出第一步。  一位美籍华裔学者,以20年美国生活的经历,对东西方文化加以审观……教育与医疗,文化与观念,生活与诚信,政府与经济,人物与事件,理性的思考。

作者简介

《近看东西方:一位美籍华裔学者的感悟(修订版)》是基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博士、美籍华人许岗先生长期为中国诸多报刊所写的杂文、随笔搜集整理后的一本文集。文章以生动、活泼且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为特征,从一件小事、一个物品和一段故事为题材,引申出东西方文化、社会制度等诸方面的不同与差距。
许岗先生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东西方文化深刻的了解及关注,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根据本、人在中国办企业、办学校、当外教的亲身经历,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笔触,描述了中国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家庭和个人在此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责任、义务和改变自己应当付出的努力。

图书封面


 近看东西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老妈把书递给我,“听说是本不错的书,你看看吧。”随即我便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作为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还是个没有走出过国门的中国人,对于西方,总有种好奇心理。对他们的理解多是从新闻、电视剧、电影中了解到的。这不免会带有不客观性和局限性。就像西方人,没来过中国的,以为当今的中国仍旧像曾经那样封闭,固步自封。而出口到国外的多数的电影电视剧又没法把当今中国的变化给体现出来。比如霸王别姬,夜宴,卧虎藏龙等等,这些电影更加倾向的是旧时候的中国。而外国人到中国来拍戏,比如碟中谍,说是在上海,其实只是浙江一个水乡,这都无法把中国与时俱进的一面展现给世人的。许岗的这本书,相对来说更加客观的说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生在中国的美籍华人,他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当然,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去的美国,近三十年间中国的变化,也许他无法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书中更多的是美国的文化介绍,并且书名是《近看东西方》,其实是将中国和美国文化作为代表去写东西方了,其实东西方各国间的差异也还是很大的。这本书主要从教育与医疗、文化与观念、生活与诚信、政府与经济、人物与事件、理性的思考几个部分来写的。每个内容都是从作者自身的经历去写的,这样客观的描述事件,让我在读书的同事可以不被其思想左右,形成自己的思考。书中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的独立自信,思考方式,信仰文化,以及政府的贡献,法律的严谨。美国政府不可以说完全透明,但总归是服务于百姓为主的,百姓有着话语权,他们对政府没有太多的畏惧,生活的很真实。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但是也是文化的限制,让我们不能完全融合进去。周围有很多人羡慕美国的文化,他们的政治体制。可是客观去看,中国人大多是不信教的,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的经济,中国的政治和改革都是与美国不同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变成一样,也不需要变成一样。双胞胎都是两个性格,何况是如此不同的国家呢。或许美国政府是开明的,或许美国人的言论更加自由,但是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忧患。他们枪杀率世界第一,他们的过于独立让他们亲情淡薄,缺乏朋友。而这些并不像我们外界听来的那般美好。而中国,我们享受家庭带来的温暖,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可以放心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政府领导们也是在为国家建设努力着。中国的国情很特殊,不过,我们却是一直在发展。人无完人,何况是一个有着如此复杂国情的国家呢?如果每一个人都做好本分的事情,不要强加自己的思想给别人,也不要把感觉别人好的一面强搬到自己的身上,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东西方的差异是什么,是文件差异。而中国的几千年的中庸之道,是造成现在社会现象的主因之一,其实,只有去看出问题,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行,不需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要列出来。而是,列出重点与非重点,紧急与非紧急,一年只去办几件或十几件就行了,不要把所有的事都要在短时间内去解决,那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解决实事才是最重要的。
  •     见一个老板时候送给我的..说是他同学写的.. 他说买了几百本..算是支持他朋友..每个员工发一本..每个客户来了发一本.. 这也算是我大学里唯一看过的一本书了...
  •     从身边小事入手,写得实在又客观.
  •     写的挺不错的,中国人的缺点、弱点多些
  •     很喜欢这本书!作者的剖析非常特别,也非常到位!
  •     2006年11月第一版, 2006年11月第一次印刷。
  •     没事看看,长点见识,也行。
  •     把小篇幅的关于国内的不痛不痒的部分忽略不计,这本书还是不错的。除了生动的叙述以外,还有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夹杂其间。可以不枯燥地初步了解美国的各种制度,值得推荐。毕竟是从个人经历出发写的书,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用作类似美国概况的教科书,但闲时读一读,绝对有所得。
  •     较浅
  •     总的还是决得问题分析得都很浅,太多都是生活中的例子,看到后来不免觉得太过拘束,有限。
  •     就一般的对比很多都这样的就有点深刻
  •     额,不咋的……
  •     书中讲述了作者的经历,针对中西的差异了解一下是可以的,倒是作者针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悟敝人觉得浅显了,并未深入的探讨。我是看到“余秋雨强力推荐”才买的这本书,看完才发现这是一句广告语,如果确实是余先生推荐,估计也是让大家了解一下中西差异而已,反过来还是要自省,西方的东西有些是好的,可以学学,但不能当真,自己老祖宗的东西才是真的。中西本不同,何以追求大同?
  •     买了之后我突然没了看的兴致,主要是我这个人比较三分钟热度,倒是我那读小学的老妹看得津津有味。我觉得里面有些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也好好,明显的感觉出东西方的不同,本来买这本书其实也是冲着东西方这个标题买的。找个时间我再好好研究一番,呵呵。
  •     三星半吧~~内容还行~~
  •     本质上是对中美文化的探讨,不同的文化风格造就了不同的人文风格
  •     一本好书,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东西方的不同,不用深奥的理论,不用长篇的累牍,故事中让我们了解文化的差异...
  •     中西合璧,所向披靡。
  •     个人认为这本书写得很不错,作者对中西的冲撞了然于胸
  •     写得比较通俗,三个小时大致翻完了。 -合肥市图书馆 14.9.20
  •     首先对美国的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其次,对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也比较明了。只是最近看到了09年出版的这本书,比这本多了一百多页,希望能上货啊……
  •     希望尽量别把书弄脏
  •     2006年写的书,08年来看仍然有很多方面没有触动改进。承认有东西方文化根源的原因引发的行为差异,但是西方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要有拿来主义的思想。中国需要变革。看了以后,有感触,有些事尽可能地从我做起吧,相信大多数的个体的变化会影响全局的。
  •     a
  •     很喜欢看的书,很有启发!
  •     能从书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感觉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