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史(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欧洲文化史(上下)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806813546
作者:(荷兰)彼得・李伯庚
页数:642页

章节摘录

  第三节 侵入。征服和变化:第一波  大约公元前5000年左右,现在的乌克兰南部和南俄罗斯直到里海,有一种俄语称为“库尔干”(Kur8an,由他们修建的古冢而得名)的部族。他们使用一种现已失传的语言,现在学者称之为“原始印欧语”(proto—Indo—European),因为它似乎是后来在欧洲、土耳其、伊朗直  到印度使用的语言的由来。语言学家比较这些语言,在农业生产、陶器以及文化上亲属关系,数字称呼等都十分接近。这或者是由于库尔干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向东、向西和向南流徙。也有的学者认为,有一个部族本来居住在现土耳其东部和伊拉克、伊朗北部,文化与库尔干人十分接近,他们的迁移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并把他们的语言传播到欧洲和亚洲的某些部分。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散居的游牧部族,在从今日波兰、匈牙利到俄罗斯南部,直到中亚和中国西部的广袤台地平原上过简单而艰难的生活。这些部族是由军事首领统治,使用马拉的战车、长矛和盾牌,利于进行快速的战斗。他们崇奉太阳神和天上其他的神灵。他们靠马拖拉的车辆,可以旅行到很远的地方。虽然他们有一部分农业生产和以货易货的贸易,经济上主要还是依靠牧养牛群。  当一个地区的气温长期变冷时,草场上牧草生长不好,牲畜难以繁殖,立刻就影响到整个部族的生计。当恶劣气候经常袭击时,这些部族就被迫迁移,朝西、朝南或朝东,去寻找较好的生存环境。  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地中海东岸和美索不达米亚富庶的农业文明地区引起这些好战的游牧民族的垂涎。就这些富庶地区来说,它们不是仅仅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除欧亚大平原的游牧民族外,还有叙利亚、阿拉伯沙漠中的贝都因人对他们富庶的邻居也同样不怀好意。比较起  来,埃及还算安全一些,这是因为尼罗河流域两旁的沙漠实在不适宜人类的居住。除去两河流域以及黎凡特海岸这一片“肥沃月湾”。外,希腊,大陆的河谷地区也是外族袭击的目标。  在大约公元前2200年以后的几十年,来自中亚的一些部族开始在爱琴海周围的大陆上定居。他们说一种印欧语言,从中发展出后来的希腊语。但是,“希腊人”的这类入侵在欧亚大陆上成了历史演变的常规。一些古老的社会常常被这些入侵者连根拔掉,这成为不时发生的危机。在公元前2200年之后的200年间,以及约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100年的400年间,入侵的游牧民族不仅控制了伯罗奔尼撒,也在两河流域建立起统治。这些部族往往和本地居民杂居通婚,在“本地”和“外来”文化杂交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国家。不用多久,外来的就变成了本地人;这时,再用“外来”和“本地”这种概念来看事情,已经失去原来的意义了。  公元前1 8世纪, 巴比伦城和巴比伦国的统治者汉谟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92一公元前1750年)就是来自这种游牧民族。他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在西方世界首次制订法律,为此而名垂后世。现在还保存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刻写汉谟拉比制订的法典。石碑上端刻着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神沙玛许(Shamash)前面,表明他制订的法律是秉承了太阳神的意旨。    同时,我们还不要忘记,虽然有一些希腊城市实行民主制度,以我们了解最多的雅典来说,所有的妇女(占成人半数)都被排除在政治和其他公众生活之外。当时法律认为,妇女不适合自己行动,必须有男子做监护人;年轻时是父兄,然后是丈夫监护,然后由儿子监护。妇女的  首要义务就是生儿育女。而且愈多愈好,因为婴儿死亡率高达60%。父—母要负责教育儿子参与城市的公众生活,女儿则不许出门,甚至在家也只准在院活动。迄今还未发现任何资料表明当时对妇女有任何教育。她们只从事家务活动,准备饭食。由于把牧场改为耕地,牲畜减少,因而吃鱼愈来愈多。妇女要为全家准备饭食,却不能和家里男人一起吃饭。  在当时的奴隶社会,最低贱的劳动是奴隶们的事。下等人家的妇女还是要出去劳动,从事体力的工作。中等以上人家的女子如果外出,一定要有男子陪同,有时还要带上面纱。妇女也不能像男子那样出入剧场,因为剧场里的一切剧目都是为雅典的男人准备的。妇女能参加的公众活动是敬拜神灵的仪式。在当时的神秘宗教,有些仪式是由女祭司主持的,总算还有一块暂时不受男人支配的地方。  总的说来,雅典以及其他希腊城邦都是男性中心社会。甚至流传下采的希腊花瓶也证实了这一点:画中如有妇女出现,无论是自由民或女奴,总是在伺候男人;或是在家,或是在酒馆,或是在妓院。男子到竞技场,从事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在希腊文化中,这些是培养男子勇敢品质的方式。男子还出去参加殡葬联谊会主持的殡葬礼,藉此大吃一顿。男人还有各种宴会,这些宴会的酒壶、酒杯都画的是男女做爱的图像。  需要了解,在古希腊,男子除了婚姻之外,没有其他接触雅典自由妇女的机会。他们能找的就是女奴和外国籍的妓女。我们还需要了解,当时的性关系,并不是按性别划分为异性恋关系或同性恋关系;在人们观念中,通常一个取主动,一个处于被动。取主动的通常是年龄较大、社会地位高的男子;处于被动的一方,可能是女的,也可能是男的。这种情况造成后来常称  为“同性恋”的情况。这个名词,古希腊人是不用的。在古希腊,性关系是年长人和年轻人们之间以年龄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年轻一方,可能由于希望受教育、受社会支持,而在性关系上处于被动地位。有的现代学者认为,当时特别是在上层社会,男子同性恋相当普遍。婚姻只是  为家族繁衍而履行的社会义务,并不是性欲和感情的表现。有时,人们以为希腊社会广泛流行双性行为,这其实是以现代社会的规范去看古代社会。  当时的婚姻通常都是家庭安排的。男子在30岁上下结婚,女方年龄往往只是男方的一半。男子离婚很容易,只要在证人面前宣布离婚,就可以生效。女子若要离婚,必须有重大的理由,还要经过繁琐的法律手续。  因此,妇女在古希腊社会中的地位,很像在伊斯兰社会中的地位。荷马的名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故事便表述了妇女的地位。海伦的风流浪漫造成了混乱,珀涅罗珀对已死的丈夫还守节,则带来了稳定的秩序。但是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德斯(Euripides,约公元前480岂公元前406年,以悲剧诗人著名)却看到了妇女的悲苦地位,因此,他在《美狄亚》一剧,让女主角美狄亚说:“在一切有生命有思想的生物里,妇女的命运是最不幸的!”柏拉图对此也是有所体会的,据说,他感谢造物主,第一,使他出生为人而没有生为野兽;其次,使他出生为男人,而没有生为女人;然后,他再接下去,感谢使他出生为希腊人,而没有生为外国人;最后,他感谢使他生为雅典人,而且是苏格拉底的同时代人。在公元前5世纪末叶,柏拉图和其他人虽曾发出妇女解放的呼声,却始终未能付诸实现。到公元前3至公元前2世纪间,社会高层家庭才容许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去读书,表明这时妇女才获得较前为多的活动自由。  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对当时社会的了解只限于城市,而且只限于雅典城,只限于雅典城的上层社会。我们无从判断其他城市或农村是否与此不同,甚至对女性美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那错综复杂的偏见:例如,当时妇女,只要有条件,脸上都要浓施粉黛,以区别于需要外出做工挣钱的妇女和地位更低的女奴。妇女把头发染成金黄,嘴唇涂得血红,是否在潜意识希图表明自己属于高等种族,就不得而知了。  当时城市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通常是以城市最高处的神殿(akro-pohs)或神龛为中心(神殿修建在那,因为离天上最近、最注目,又最容易防守)或是在城市中心,市民聚集开会议事的地方(agora)。名门望族的子弟,其学习内容,不仅有读书、写字、记颂古代神灵和英雄的故事,还要学修辞,即在公众议事场合怎么说话得体。在这些地方,标准的希腊语言和希腊文化开始兴起了。  在希腊和地中海地区的其他文化中,重要的一点是:神灵不仅在形象上和人一样,而且有和人一样的冲动与欲望,只是能力超过一般血肉之躯的凡人。这一点意味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观念是社会自己制定,而不是来自神灵或一种绝对道德观念。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荣誉或耻辱。这与人投身崇敬一个道德高超的圣人或崇拜一位完美的神,由此产生的罪与救赎观念是迥然不同的。远古时代的历史通常主要是流血战争,而希腊时代的雅典人,似乎花费更多时间在法庭上对他们认为玷污了他们荣誉的人作斗争。  至于人们行动所依据的规范和价值,却没有共同一致的看法。公元前5世纪时控制了希腊高等教育的所谓“智者”们力图表明,既然可以用逻辑理性论辩的方式找出语言结构中的规范,同样,在社会生活,也没有绝对的律法,无论它们是否由神灵制定: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一公元前399年)这样的思想家反对这种看法,认为道德律是绝对的存在,不是人可以因时因地任意制定的。直到今天,这两种对于价值的对立主张还不断引起人们的争论。  事实上,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一个更大的秩序。古希腊人是把他们的人生与社会放在一个神话体系之中。这些神话讲述神的世界以及它与人的世界的关系。神话其实是人在潜意识中关于自然、山川,家庭、社会的表象。这便是为什么神话在希腊社会成为价值观念的权威引证。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公元前2世纪。  把这种提供规范的神话、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联结起来的便是剧院。古代雅典的戏剧一包括悲剧和喜剧两种形式——是由敬拜生命繁殖神狄奥尼西奥斯(Dionysios)的节日庆典中发展出来的。剧作家如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欧里庇德斯(Euripides)都以为参与盛典的公  众写作剧本为自己的荣誉。由此,剧作家们写作了一批剧本,它们自不免要受时代的限制,但其中提出的许多问题,直到现代,欧洲人还在探索争论。在希腊悲剧,人和神灵的关系是一个中心;而喜剧则往往把时政作为笑料。无论悲剧或喜剧,都是寓教育于娱乐,其中也有政治宣传的作用,藉此影响民众。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序  从大西洋岸、西北欧的布拉班古城来到东南欧地中海的克里特岛,离上次访问雅典登上奥林匹斯山,在阿克波里斯神殿的残柱中间徘徊,已经55年了。只是希腊的天空和与它相辉映的地中海,仍旧那样蔚蓝;滔滔海浪仍旧永不止息地唱着历史之歌。一部欧洲文化的4000年历史从这里开始,是有充分原因的。这是欧洲东南隅的海上边界,4000年前(相当于中国夏朝),岛上的希腊居民在和埃及与中东各民族的海上经济文化交往中发展了欧洲最早的米诺阿文明.由海岛传入希腊本土。至于米诺阿文明和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及他建立的希腊帝国、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和东罗马帝国的“盛世”,一直延续到15世纪中叶的拜占庭帝国,都早巳没落,化为历史的陈迹,任人凭吊。报上现在还经常出现的惟有亚历山大皇帝的故乡马其顿,也只是因为那里的民族冲突发展为战争,不知如何结束。面对欧洲各国的兴衰,像眺望海水的涨潮和退潮,一个中国人想些什么呢?当然人各不同,而且有不同的想法,多总比少好。重要的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道路和经验去认真思索,是不是这样呢?  *     *    *      *  不久前,诗人怀宗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人到海外,不论多久,怎么心里也放不下中国?当时我回答不出,就像问我为什么爱母亲我回答不出一样。于是,这也成了我的问题,时刻纠缠在脑际,要求回答。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爱国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20世纪30年代,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因被纳粹迫害而流亡海外。有人问他:“你想念德国吗?”他回答:“我在哪儿,德国就在哪儿。”中国人大概不会这样回答,想到中国时,总和那片土地的山川平原,那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人连在一起,或许就因为中国幅员面积太大,中华民族人口太多,因而产生一种“万有引力”?  1822年,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从哲学角度看世界历史》(《历史哲学》是后来英译本给它另起的书名)时,指出在有悠久文明的古代各民族中,中国人的特点是具有一种深刻的历史意识。可以就黑格尔的观察接下去说,历史意识并不仅仅是尊重历史,把历史事实认真纪录下来,而是树立一个衡量判断历史的标准。从历代统治集团来说,这种深刻的历史意识表现为对自身统治意志的“深刻意识”:一切,包括修史,都要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而在人民大众中间,则另有一种对历史的深刻意识,表现为另一种衡量判断历史的标准,一切事情要看它对人民大众的态度。这是2000多年中国人民思想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爱国不只是眷恋桂林山水、德州烧鸡……从根本说是爱中国的广大人民,爱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是中国人无论走到世界的天涯海角也放不下的。在历史中真正能够长存的,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实践所结晶成的文化。  国家、朝代有它的兴衰,文化也同样有它的兴衰。西方人读西方文化史,总要从埃及古代文化说起。但是埃及帝国的古代文化早巳没落了,皇帝和美女都早己成为骷髅,化为尘土,只剩下少数考古学家、数学家还在研究:当初建造金字塔时,天文学和数学上的测算何以那样精确。巴比伦帝国的古代文化也早已没落了,亚述帝国的文化也早已没落了。文化悠久、民族强大,并不能保证“源远”就必定“流长”。阿诺德·汤因比研究了人类有史以来有影响的21种文化,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还继续发挥广泛影响的只有5种,其他文化都已没落了。汤因比以西欧的基督教文化圈、东欧的东正教文化圈、从北非到东南亚的伊斯兰文化圈、南亚印度文化圈和东亚文化圈来概括今日世界文化的不同类型,这是否最科学合理,也许还有可以斟酌的余地(克立佛·吉尔茨在《对伊斯兰的观察》一书中便指出了摩洛哥和印尼的伊斯兰实践多么不同),但重要的一点是它指出了文化有兴也有衰。  文化的兴衰以什么来衡量?主要看两方面:首先是看它对这个文化圈内部人民大众发挥的凝聚力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二是看它对世界人类社会前进作出的贡献。离开这两条来谈文化兴衰,,恐未免表面化。如果以这两条来衡量中国文化,怎样合乎实际地评估今日中国的文化状况?  ……

书籍目录

导论  在历史中的今日欧洲
第一部 生存的新方式
第一章 欧洲还未命名的时期――朝农业和定居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 罗马和它的帝国――文化融合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罗马帝国的沦亡和另一个王国的胜利?――基督教和罗马帝国
第二部 信仰的新形式
第四章 走向一种普世性新宗教
第五章 地中海周围的三个世界――西方、东方基督教国和伊斯兰
第六章 一体世界和多种传统――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三部 对人与世界的新看法
第七章 一个新社会――欧洲出现各种对人的新观点
第八章 一个新社会――欧洲成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第九章 一个新社会――由15世纪开始的欧洲与广大的世界
第十章 一个新社会――移民、旅行以及在欧洲的文化扩散与融合
第十一章 一个新社会――以文坛谋求正义的世界,反对分裂的现实世界
第十二章 一个新社会――由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
第四部 消费和交流的各种新形式
第十三章 欧洲的几次革命――是面向大众的自由和提高消费吗?
第十四章 进步和相随的不满――民族主义、经济增长和文化自信的问题
第十五章 欧洲与其他各个世界
第十六章 西方的没落――幻梦的失落?由19世纪到20世纪
第十七章 走向一个新欧洲?
尾声 今日欧洲:面向未来

作者简介

本书破除了历来这类书的“欧洲中心论”框架,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欧洲和其他地区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着力把握了欧洲文化历史中“―”和“多”的关系。欧洲历史在古希腊、罗马、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就再没有一个中心王朝或民族,比中国要复杂得多。而在这种复杂多样性中,又有同一性,也就是拼音文字书写体系和基督教会。本书把大众文化如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怎样支配闲暇时间等也囊括进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化的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文学、雕塑、绘画、音乐及科技等各个角度来审视欧洲文化,以突出历史的互动性……

图书封面


 欧洲文化史(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今天又是一天没有出去,刚刚断断续续地把彼得。李伯庚的《欧洲文化史》给看完了,不得不说真的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作者可以看出真的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观点很恰当不偏不倚,这当然是写作的大前提了。当你可以从一本书里看到从非洲到地中海地区的文化起源,宗教对于一个新兴文明和统治阶级的作用,初中历史书中熟悉的名字一个个又蹦到眼前并且有机地与时代和环境相结合并阐述它的意义的时候,那你对这本书除了赞美,还能做什么呢。从汉谟拉比,腓尼基文化,希腊,罗马地中海文明的启蒙到繁荣;从亚历山大城里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欧几里德等大学问家;到十字军东征,罗马教廷分化,基督教分化,伊斯兰教分化;到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到美国的诞生与欧洲的关系,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到世界大战,文化,科学,思想之间的进步与交锋,都很有机地被一起阐述着。当你看到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亚历山大大帝,达伽马,光荣革命,柏拉图,尼采,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波尔,牛顿,马克西加西亚,瓦格纳,达尔文,詹姆斯乔伊斯,约翰洛克,这些零零散散被我知道的人物被一个完整的故事串起来,一起构成一个文化的小分子的时候,欧洲文化的精彩之处便跃然纸上。早期欧洲,作者特别强调了宗教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在那个时代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人需要有精神的寄托,而宗教起的正是这个作用;中期,思想开始启蒙,出现了人文的进步,政体和革命的出现,国家的界限开始从大欧洲的背景下逐渐明晰;当科学开始进步,宗教的作用减弱的时候,便踏入文明的社会,科学开始起主导作用,人文学科开始从精神方面指导人抚慰人,经过大革命,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渐渐发展成现代文明的模样。很好的一部书,高屋建瓴,看得太粗了,回去之后可以买一套回来收藏,咔咔~~~
  •     因为做宗教改革的专题,拿到了这套书。刚开始没当回事,做完事情了随便翻翻的时候,被吸引住了。虽然每一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但是每一章也都可以作为独立的一篇来看。每一篇都不是很长,看上去很舒服,一会儿就一章。还没有看完,已经觉得看到了一个更加新鲜的欧洲。它彻底打破了我意象中对于欧洲的看法,对那个自以为优等的文化种群的崇拜。我想的那不欧洲不是真的,只是脑海中的另外一个世界,那是想象中的欧洲,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关键字,构成的关于对整个欧洲大陆的美好想象。了解历史,才能真正地理解现在。作者对欧洲的发迹史,对这发迹史中发生过的所谓小事呈现在了出来。说是小事,是因为对大多数对历史的阐述往往停留在那些里程碑式的、宏大的场景和人物的背影里,而没有去想为什么事件会这么发展。而真正的历史,是生活,是细节。正是这些细节,透漏了欧洲的本性,也就可以理解一些让人愤愤不平的事情了。当然,看到作者身为欧洲人而拿他们自己发迹史说事儿,有点新鲜,还跟着一起冷嘲热讽起来,有点失风度啊,呵呵,但作者冷静客观的态度,和抓住小尾巴就揪起来的作风,真的让人很佩服,不得不让你跟着作者一起骂起来。当然当然,从公正客观的角度来说,师夷长技以制夷,法语还是要学的,话又说回来,法语是真的好好听。
  •     每一种文化,上溯历史,你总能找到其文化的根。于西方,民主可上溯到希腊的众议制,个人主义也可上溯到古罗马的多神论。仿若中国,看甲骨文:女者,卑躬屈膝侍奉者也;母者,有哺乳养育之能之女者也。而现在也还能看到这种妇女地位的些影子。作者着实避开了大多数历史学家所固有的认知偏见(史料自会存胜史而遗败料)。先前的欧洲史学家多有提及古希腊和古罗马(西罗马)对欧洲的影响。鲜有提及古埃及和拜占庭(东罗马)的影响,而在宗教文化上也鲜有提及拜占庭及后期穆斯林的影响,甚至西欧对东欧亦即东罗马遗孤斯拉夫文化嗤之以鼻(却不知罗马时期东罗马在思想文化艺术方面已远胜西罗马,甚至东罗马后期阿拉伯帝国的天文等科学技术也胜西罗马一筹。)。也许这种认知偏见便是需要解决所谓的高贵欧洲的出生问题:就如台湾,蒋公即使幼时贪玩,教科书里也有编造些个蒋公幼时勤勤恳恳年少却过人的智慧与远见和非人般的以利于决心。这种偏见也是自我为中心的必然结果,如中原之外自有蛮(辨别篆书,解蛇种,即辱蛮为虫豸)、夷(篆书字形弯弓搭箭,视为落后生产方式)、狄(犬种,辱为虫豸,且还是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戎等。再说,罗马的分裂对欧洲的影响。公元8世纪左右才有叫Cyrilus的传教士到保加利亚地带传教,没用东罗马的希腊文字,而创建了东欧沿用至今的Cyrillic alphabet;而西罗马传教却是用的拉丁文。如果东罗马当时传教时用希腊文字,那如今就没有遍及欧亚的Cyrillic alphabet,兴许希腊文字也如拉丁文一般影响更为深远了。书中末了也提到美国的崛起以及美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作者也在思索欧洲文化的弊端和未来欧洲文化的走向。每一种文化,要进步要灿烂,除了需要深厚的历史意识,还需要克服自身的认知偏见:究世界之历史,融中西之璀璨文化。原文: http://www.josephjctang.com/blog/search.html?q=历史中文化的根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欧洲文化史(上、下册) 了解欧洲文化的启蒙读物
  •     欧洲文化史(上、下册,,,,,很好的版本,精美,详实,,很好的参考书
  •     作者可以看出真的是学富五车的学者,观点很恰当不偏不倚,这当然是写作的大前提了。当你可以从一本书里看到从非洲到地中海地区的文化起源,宗教对于一个新兴文明和统治阶级的作用,初中历史书中熟悉的名字一个个又蹦到眼前并且有机地与时代和环境相结合并阐述它的意义的时候,那你对这本书除了赞美,还能做什么呢。
      
      从汉谟拉比,腓尼基文化,希腊,罗马地中海文明的启蒙到繁荣;从亚历山大城里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欧几里德等大学问家;到十字军东征,罗马教廷分化,基督教分化,伊斯兰教分化;到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到美国的诞生与欧洲的关系,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到世界大战,文化,科学,思想之间的进步与交锋,都很有机地被一起阐述着。
      
      当你看到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亚历山大大帝,达伽马,光荣革命,柏拉图,尼采,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波尔,牛顿,马克西加西亚,瓦格纳,达尔文,詹姆斯乔伊斯,约翰洛克,这些零零散散被我知道的人物被一个完整的故事串起来,一起构成一个文化的小分子的时候,欧洲文化的精彩之处便跃然纸上。
      
      早期欧洲,作者特别强调了宗教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在那个时代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人需要有精神的寄托,而宗教起的正是这个作用;中期,思想开始启蒙,出现了人文的进步,政体和革命的出现,国家的界限开始从大欧洲的背景下逐渐明晰;当科学开始进步,宗教的作用减弱的时候,便踏入文明的社会,科学开始起主导作用,人文学科开始从精神方面指导人抚慰人,经过大革命,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渐渐发展成现代文明的模样。
  •     摸鱼看完。其中有些概念我看不太懂,不过有些观点倒是很可以同意。这书不同于过去我看的历史书历史教材,不是常规的时间脉络主线,缀以事件人物影响,它仍以时间为主线,但只是挑了对今日之欧洲有影响的事件写,有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看这种对我来说有新意的书,有时候脑子还转不过来,多看多学
  •     好多书忘记评分了
  •     感觉写的太平淡
  •     翻译很到位,语言平实,读完之后对欧洲文化史有较深入的了解
    建议阅读前先了解一下欧洲史和欧洲地理
  •     除了喋喋不休的说个没完的“民主”和欧洲一统的感情思想倾向之外,我没什么好批评作者的了。这是本提纲挈领、完整系统、简洁明快的历史书。
  •     一场丰富的欧洲文化之旅
  •     一直对欧洲有种憧憬,以致于自己都怀疑是不是有崇洋媚外的倾向了
  •     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真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欧洲史了,学术味和可读性恰到好处,没有逢迎大众读者也没有装深沉。一直买不到这套书,所以图书馆的两本都一直在我这里,不停续借没有还过。
  •     大学第一个暑假的大便书 伴我度过多少次水花
  •     雷雨停电,点着蜡烛看完的. 文化史=宗教史?
  •     从来不喜欢看历史书籍的我,对赵复三先生翻译的这本欧洲文化史却一见钟情。首先出于对赵老先生的敬佩,其次看了一下本书的介绍,和之前的评论,很受推崇。今年去欧洲游览了一番,颇多感受,尤其我们的台湾导游非常博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也由此,我对欧洲历史文化开始感兴趣。希望等我读完以后可以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化有一个全新的客观的认识
  •     文化的变迁不是简单能解释的,是适应当时逐步演化过来的。
  •     欧洲让我向往,这本书带我畅游,令我遐思
  •     很全面的了解欧洲文化的演化过程
  •     想想还是再给一颗星把 感谢补充了关于十字军东征的在我脑中的残缺信息 是翻译问题还是什么 作者文笔我感觉一般 反正不耐我读
  •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个人、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差异主要就是文化差异,要了解欧洲就要了解欧洲的文化,欧洲虽然在国家结构上不似中华帝国那么大一统,但是他们在文化上的关联却是相当紧密的,是一个整体的,所以才会有一个欧洲联盟以至于还会诞生一个欧元区,而这在亚洲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     文艺复兴是如何形成的,十字军东征是必然的,哲学,思想是能让社会进步的
  •     了解一下欧洲的文化。。。
  •     朋友推荐,还没开始读,看标题不错,很有兴趣
  •     赵复三先生译得很好,原书也很出色
  •     看了对欧洲的宗教、文化理解更进一层。能理解当今西欧、东欧、伊斯兰世界的冲突,也能很好地理解地中海沿岸的世界几大文字体系的分布。历史、文化、宗教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菁华,却也给后人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很期待读英文原版的,毕竟翻译失去不少味道咯。
  •     正在看早期的欧洲,虽为文化史,但融合了很多政治、经济,值得一读
  •     厚厚的两本书,印刷不错,这本书对了解欧洲文化很有帮助,满200减100购入,等于半价,很划算。
  •     非常好的视角
  •     全面系统,对了解欧洲文化史大有帮助,值得认真一读。
  •     作为辅助历史读物,补充欧洲文化方面的认识,对了解西方意识很有帮助
  •     欧洲文化史这本书写的通俗易懂,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我很喜欢
  •     欧洲文化史--包装精美,内容还没看。呵呵。
    从这本书,应该可以了解到欧洲的一些文化,渊源。
  •     不错的书
  •     为了大作业草草浏览过来。但是一点都不无聊。有功夫的时候再好好看看。
  •     好书,从新角度客观看欧洲,用人类学方法描述历史.翻到哪页都有新鲜内容.
  •     欧洲文明史的流畅介绍,如要细读还需要,看其他的很多详细的介绍。这本书是一本总纲似的介绍,对于普通了解的人够了。
  •     再次尝试,还是止于前50页的范畴。于我,书中的内容有些零散缺少统一的主线,更接近于学术作品以及文献综述分析的味道。可能还是喜欢多几分故事性或者亲近通俗一点的作品吧。不过这里的评论都很高,莫非是我的风格太随性了?好在读书只是个personal的事情,我不强求。
  •     强烈推荐大家看看,相当不错的一本了解欧洲文化的书籍
  •     欧洲文化向来是世界文化的精华部分之一,也是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领先世界的动力来源!书在图书馆已经读过,这次是来收藏的!
  •     系统了解欧洲文化
  •     很早以前读的,算是启蒙读物吧
  •     通俗易懂的了解了一下欧洲的发展史,读了上册,总体感觉换不错。对于门外汉而言想了解欧洲发展是挺不错的选择!
  •     很精彩的一部欧洲文化史,翻译也很棒!
  •     我已全部读完,感觉对基督教、古希腊、古罗马等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东地区的认识更加深入,对近代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西方科技起飞过程的了解更全面了。确实如书中所说:是对西方文化进行的一次漫步。书的前几页是彩色插图,中间还有黑白插图,挺清楚的。困为是翻译的,语句不够流畅,有的干脆就不通顺,不过还好,能看懂(或猜出)。适合有一定历史知识者。
  •     了解欧洲文化的门径
  •     枯燥
  •     “欧洲文化史(上、下册)”
  •     代同事购买,以下是他的原话:
    这部书让我更深的了解了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用深入浅出的分析,代入我们走向西方文化的世界。语文朴实优美。
  •     对于想了解欧洲文化的,很有用
  •     理论大于内容
  •     重读一次,学到更多东西,配合之前读的价值起源,准备看的《从“东欧”到“新欧洲”》,会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立体的认识,从而可以思考下对中国的影响。
  •     初中借肥鹏现在还没还…
  •     到后面看着就没劲了。。
  •     上海社科的这个版本,个人觉得从装帧排版纸张来说都不错,封面摸起来很有感觉。对欧洲文化感兴趣的不妨一读,这是本能提起你的兴趣,又不冗长的书。感叹于作者的文献引用量,海量啊。读史了解过去,预见未来。PS:当当多搞满减活动啊,送券不如满减实惠啊~
  •     通过本书更加详细的了解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历程,非常不错的介绍。
  •     了解欧洲文化发展脉络
  •     本书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欧洲和其他地区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把大众文化如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怎样支配闲暇时间等也囊括进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化的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文学、雕塑、绘画、音乐及科技等各个角度来审视欧洲文化,以突出历史的互动性,将丰富多彩的欧洲文化史呈现给读者。本书主题着重“延续与演变”,通过分析历史而更深刻地认识今日欧洲的结构及各方面的表现,说明历史在变化中的延续性。
  •     遇到了好书。能把大众文化生活的细节确描述到,并且更重要的是作者输出的不仅仅是博学的知识还有通过研究形成很独到的思考,深入浅出的讲述,以及对当代的意义。
  •     内容丰富,深浅适度,最重要的是译笔流畅。
  •     既生动又中肯
  •     值得一读,对非专业人士了解欧洲文化很有帮助。
  •     要了解欧洲历史,文化不可不了解。颇耐一读
  •     本科读过, 但是没读完貌似
  •     了解点欧洲的历史
  •     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欧洲文化,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好书。
  •     系统的介绍了欧洲的文化,对欧洲感兴趣的不妨买来看看
  •     对于了解欧洲文化演变很有帮助,对于进一步认识欧洲,欧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同欧洲史一起买的,用来好好研究欧洲社会
  •     认识了解欧洲文化的一部好书
  •     不严格按时间顺序呈现,而是按文化发展特征分章节。语言描述严谨、处处有据可依。
  •     多了解点欧洲的文化史,这是本不错的书,性价比高。
  •     丛书从文化方面讲述了欧洲的历史,非常生动
  •     比较独到视角。
  •     上册侧重历史进程的叙说,下册侧重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的阐述,二者相得益彰。全书着眼于“欧洲”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探求,以之为线索而展开行文,“欧洲”并非从来就是“欧洲”,而是在历史流变中,由于时势的需要而渐渐凸显的。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今天的欧盟在经济上完成了一体化,但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最近种族、宗教等因素交织在欧洲大陆的情况下,更需欧洲人注意自己前行之路。本书的译者——赵复三先生是位气节与学识均令人钦佩的知识分子,他在本书的跋中写道,自己翻译此书,是带着关乎中国民族与文化存续的疑问而进行的,他期望的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读书、读他国的历史与时事所应该关注的。#壹陆掃葉#22
  •     欧洲文化史(上、下册)值得一读
  •     这本书本身有着优秀的印刷,而且使人有一种置身欧洲的感觉
  •     欧洲国家多使之文化复杂,但作者以希腊,罗马,教会,文化复兴为一线连串起来。
  •     了解欧洲文化,贯通中西
  •     顶尖好书
  •     这本书前前后后拖了很久读完,感觉写的不够明晰,看完后混沌感依旧。
  •     从全球视野来展现和分析欧洲文化,也不乏深度。
  •     了解欧洲文化的好书!
  •     包装啊内容啊什么的都不错,系统地介绍欧洲文化
  •     西方文化发祥于欧洲,了解这段历史多有裨益。
  •     翻译极烂,内容毫无新意,纯教科书
  •     200-100的时候买的,书的质量不错,送货速度快,了解欧洲是西方文化的起源,想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可以买来看看
  •     孟德斯鸠热衷罗马历史 罗马历史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缩影 家里也只有这本跟罗马历史擦点边 话说香港算什么
  •     英国人是醉鬼,法国人带脂粉味,像女人那样穷打扮,德国人粗野放荡。。。读起来轻松不累人。适合辅助了解欧洲文化的概况。
  •     应该读
  •     不错,比较系统的介绍欧洲文化史。
  •     读到最后真的没耐心了。
  •     本书是了解欧洲的经典,译者赵复三先生也名家,看过他翻译的好几书,很不错。
  •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     这是一部从全球视角考察欧洲文化的巨作。1988年在荷兰出版之后迅速成为欧美畅销书。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将大众文化也纳入宏大叙事之中。本书的译者为赵复三先生,也为此书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     了解欧洲,为的是更好地了解世界。以往,读过一些是中国人介绍欧洲文化的书籍,这一本,是从欧洲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来介绍欧洲。可以向中学生朋友推荐。
  •     挺好!
  •     对于了解欧洲文化很有益处
  •     新文化史兴起后,欧美史学家写作的视角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部欧洲文化史的切入点也非常新颖,涉及很多以前被人们忽视的领域,而且读起来十分风趣,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通俗读物
  •     本书破除了历来这类书的“欧洲中心论”框架,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欧洲和其他地区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着力把握了欧洲文化历史中“—”和“多”的关系。欧洲历史在古希腊、罗马、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就再没有一个中心王朝或民族,比中国要复杂得多。而在这种复杂多样性中,又有同一性,也就是拼音文字书写体系和基督教会。本书把大众文化如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怎样支配闲暇时间等也囊括进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化的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     略感空泛,但整体将欧洲的文化演进路径很详细、很准确的描述出来了,参考书目还是相当相识的,也带有当代视角。总体上看已是相当不错介绍欧洲文明的著作了~
  •     阅读的前提是需要有比较完整的世界史认识才能有所思考
  •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们对欧洲历史有更深一层了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