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导师-傅佩荣作品集(心灵关怀002)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801735614
作者:傅佩荣
页数:392页

章节摘录

书摘             生命的核心在于单纯的信念  生命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单纯的信念。每个人的关怀都是多方面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组合的关怀,所以要分辨一个人的根本信念为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与别人交往时,可能要花上数十年或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够真正认清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古语有云:“知人知面不知心。”要了解一个人的“心”是最难的。中国历史上知心好友的著名例子中,有管仲和鲍叔牙二人。春秋五霸之中,齐桓公是第一位称霸的。当时帮助齐桓公即位者为鲍叔牙,管仲辅佐的则是反对派,也就是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齐桓公正式即位后,想请鲍叔牙担任宰相,但是鲍叔牙却力荐管仲出任。齐桓公原本不表认同,因为他觉得管仲在战场上胆小怯懦且平时做人小气。然而鲍叔牙却为管仲辩解,他表示管仲是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必须奉养,所以凡事皆有后顾之忧。齐桓公最后接受了鲍叔牙的推荐,任用管仲之后,果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业。  由此可知,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并非看他是否小气怯懦等等表相上的因素,而是真正观察其心,知其志向。所以谈到真相时,往往必须归结到一个人内心的信念。  信念不同于信仰。我们常使用“人生的信仰”、“政治的信仰”、“宗教的信仰”这些词汇。以宗教的信仰来说,所指的就是皈依明确的宗教。信念所指则较为一般,它可以是信仰却不是非属信仰不可。没有信仰的人,仍然可以持有信念,譬如,“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就是一种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个信念贯穿整个生命。  信念可以作为我们一生动力的来源以及意义的基础。人活在世界上,生命需要动力,没有动力就容易倦怠,甚至找借口让自己停顿下来,遇到中年危机时,特别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事实上,人终其一生都应该保持动力,直到最后一刻。  “意义的基础”是指你如何去理解自己的生命。人,活着是一回事,而活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能够理解自己的生命是怎么回事,才可能活得有意义。  P11-12

内容概要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  学历: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  经历: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  荣誉: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作品曾获台湾最高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奖项。傅教授的“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l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社团推选为最优通识课。  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他每年发表200多场人生哲学讲座。从文化中心到寺庙,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社团到基金会,都常见傅教授的身影和足迹。  著作:《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博佩荣谈身心灵整合》、《论语解读》、《庄子解读》、《易经解读》、《老子解读》、《孟子解读》、《智慧与人生》、《中西十大哲学家》等八十余部。

书籍目录

总  序身、心、灵整合的价值观第一部分  理清自我的真相    自序 理清自我的真相/3    第一章  人生哲学的基础架构/5    第二章  人生问题的思考方法/23    第三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一)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派/35    第四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二)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荣格的    “集体潜意识”  /49    第五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三)    ——弗兰克的“意义治疗法”与马斯洛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63    第六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四)    ——超个人心理学与灵的召唤/81第二部分  管理自我的潜能    自序  管理自我的潜能/91    第一章  了解智商(IQ)与相关能力/93    第二章  认识自己的情感智商(EQ)  /107    第三章  管理自己的情感智商(EQ)  /121    第四章  发展自己的情感智商(EQ)  /135    第五章  开发自己的逆境智商(AQ)  /151    第六章  强化自己的逆境智商(AQ)  /165第三部分  探索生命的价值    自序  探索生命的价值/181    第一章  培养思考习惯(一)    ——理解逻辑的概念与判断/183    第二章  培养思考习惯(二)    ——逻辑推论的训练/201    第三章  掌握整体观点(一)    ——哲学的质料、运作、内涵与目的    第四章  掌握整体观点(二)    ——哲学家的思考模式:“以一统多”    第五章  确立价值取向/251    第六章  力求知行合一/269第四部分  走向智慧的高峰    自序  走向智慧的高峰/289    第一章  如何理解“灵”的世界/291    第二章  灵是身、心的统合力量/309    第三章  化解潜意识的盲点/329    第四章  代蒙    ——从命运到使命/345    第五章  灵的修炼    ——以印度教为例  /361    第六章  密契主义/379

作者简介

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请看台湾最高文艺奖得主傅佩荣教授为我们谈身心灵整合之道。傅佩荣教授在《心灵导师》一书中投入了极深的情感,使它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心灵导师》就是作者谈论身心灵的整合之道。该书储存了作者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心灵导师-傅佩荣作品集(心灵关怀002)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历代哲学家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常以“人的基本划分”作为开篇主题。先哲的划分方法虽万变而不离其宗,总脱不了物质层面的“身体”和精神层面的“内心”之两分法。然而,傅佩荣先生的《心灵导师》中开创了三分法,即:“身、心、灵”。为什么他要单独把“灵”从“心”的层面剥离出来,自成一系?傅佩荣先生引用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的名言解释说:“有些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仍然不幸福。”显然,除了身体和心智层面以外,还有一个“灵性”或“灵魂”的层面,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无形而无处不在的影响。这也是“三分法”的理论依据。傅佩荣先生在书中说:“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一、负面评价为了阐释自己的理论,傅佩荣先生分别以四个主题来进行系统探讨:第一,厘清自我的真相;第二,管理自我的潜能;第三,探索生命的价值;第四,走向灵性世界。可以说,它们是非常有价值的人生主题。但是在阐释这四大主题时,傅佩荣先生尽管旁征博引,仍难逃“牵强”之讥。第一,对于“三分法”,傅佩荣先生的归纳不甚严谨。他把“职业、社会地位、财富”这些“身外之物”都并入“身”的范畴,让人难以信服。第二,他援引柏拉图的话,让我们摆脱身体欲望对精神的控制,但是如何摆脱欲望的控制?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三,在《厘清自我的真相》这一部分中,傅佩荣先生简单地把心理学发展史介绍了一遍,对心理学三大学派进行了一番简单的评述,借此给读者几个“厘清自我”的思考切入点。虽然在开阔视野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知识都不是他的创建,只是一些读书笔记的简单堆砌,难免有“借花献佛”之嫌。第四,在《管理自我的潜能》这一部分中,他提出“心”具有“知、情、意”三项潜能,与之对应的,就是“智商”、“情商”和“逆商”。这仍然是在“借花献佛”,全无创意。第五,在《走向灵性世界》这一部分中,由于傅佩荣先生不是一位“灵修者”,他只能通过查阅资料,对“瑜伽”、“宗教”、“高峰体验”等进行简单的陈述,还援引了一些“怪力乱神”的所谓灵异事件,完全不知所云。到本书的第四部分,傅佩荣先生笔力已衰,难以为继。对于一个“著作等身”的高产作家,实在不能再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二、有理的话傅佩荣先生在论述中牵强或空泛的地方,我们可以批评。但是本书仍然有三十段颇有道理的话,值得进一步思考。1、人与动物的差异,表现在心智的精密度与复杂度特别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心智的潜能弃置不用,那么人很可能不如动物。2、关于灵性修养,可以从四个角度描述其作用。其一,灵性修养使一个人的身心活动具有意义;其二,灵修使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与盲点得以化解;其三,灵修使一个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动中,能与所信的神明进行顺畅的互动与沟通。总而言之,灵修使一个人能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不但不担心命运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而且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动,珍惜并善用人生的一切资源。3、哲学号称“爱好智慧”,因此凡是能够增长吾人常识、知识与心得的,以及有助于说明人类经验的,都是哲学研究者必须留意及学习的。4、哲学探讨的目的,不在提示明确的答案,因为人生的标准答案难免流于教条之讥。哲学所能做的,是面对问题时,提供思考的架构及方法。5、任何学问都以“有益于人生”为其前提。6、一个人活着,如果能够让自己的身体不起作用,而使心、灵充分运作,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自由人,此即“自由”之真义;反之,若是一个人容易冲动,生活中稍不如意就有很强的情绪反应,那么他一点也不自由,反而是将自己的生命捆绑住了。7、文字与生命脱节,读书只是浪费时间而已。离开生活,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生活是盲目的。两者携手并行,人生才有丰富的趣味。8、生命的核心在于单纯的信念;信念可以作为我们一生动力的来源以及意义的基础。人活在世界上,生命需要动力,没有动力就容易倦怠,甚至找借口让自己停顿下来,遇到中年危机时,特别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事实上,人终其一生都应该保持动力,直到最后一刻。9、要认识自己,可以提出三个问题:(1)什么事使我感动?(2)什么人使我羡慕?(3)我对自己满意吗?如果不满意,究竟是对哪些方面不满意?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突出一个人的个别性和独特性。10、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设法“对自己满意”。11、不肯原谅自己才是一个人所犯最大的过错。12、心理防卫机制共分为六种:合理化、投射、认同、反动形式、压抑、替代。机制意味着心理的防卫就像机器一样,会自己运作,并且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存在。一旦掌握了这六种心理防卫机制,和别人相处就会比较容易,因为我们可以了解对方正在使用哪一种机制,应该用哪一种机制来回应。13、在生理及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反而会有某种无聊、倦怠、空虚、无意义感。这时候人会不知不觉开始寻求“某种别的东西”,也就是某种具有“意义”的东西。这时候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量的增加,而是一种“质”的要求,希望生命能够有一点向上提升的机会。这种需求就是灵的展现。14、心智潜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就是知、情、意。“知”使人明白自我的定位、人我的分际与关系;“情”可以孕育情绪与感受,喜怒哀乐尽在不言之中;意志则是选择及行动的契机所在,由此造成一切变化。15、孔子绝对避免四件事:不任意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不化,不自我膨胀。16、人生有逆境是很正常的事。我们要了解,即使逆境的产生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面对逆境时的态度。一个从小受过各种痛苦、折磨的人,在面对逆境时比较能够坦然接受。17、增进逆境智商的方法——LEAD。Lead原意为“领导”,其中的四个字母也各有不同含义;L-Lisen:聆听自己对逆境的反应;E-Explore:探索自己的逆境的关系;A-Analyze:分析找出的证据;D-Do:以行动改善挫折。18、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不管是健康、生病、得意、失意,和群众在一起或者是孤单一人,都没有任何差别。一个人如果做到真正的自在安顿,那么他一定可以解脱超越。解脱超越是指此生不管做成或做不成什么事情,都可以看得开,放得下。19、学习哲学,最简单的理由就是要服下一颗“定心丸”,从完整而根本的角度思索人的生命是怎么回事、该往何处迈进?至于将来能否抵达预期的目标,则在未定之天。人生是一个奥秘,正是因为结局未定,才使我们怀着惊讶与敬畏之心,踏出自己的每一步。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工夫。20、所谓哲学,并非某一派特定的思想,而是指“爱好智慧”的基本心态。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心态呢?可以综合为以下四点建议:(1)培养思考习惯;(2)掌握整体观点;(3)确立价值取向;(4)力求知行合一。21、哲学的主要作用是希望一个人能够慢慢摆脱外在客观的有形限制,减少身体冲动、欲望、情绪等等干扰,然后往他应该走的方向去发展。22、西方早在希腊时代就有一种理想,有些人追求知识不是为了知识的用处,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而纯粹是为了感受生命往上提升的快乐。23、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很少人会选择的路,不过走到最后会发现:这条看似最难走的路,其实却是最容易的,因为无论从哪里出发,最后都会通往同一个方向。其他的路则是看起来比较好走,实际上却迂回曲折,有时候甚至临到生命的终点,还无法辨明人生真正的价值何在。24、希腊哲学的第一课就是“认识你自己”。我们要懂得自我反省,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何在?做的标准何在?我是一贯地这样做,还是只有今天这样做?我是只有对某人这样做,还是对所有人都这样做?”如此一来,才能够在每一次选择时,都非常真诚而实在。一个人能够用心思考、省察自己的每一个当下,生命就会有密度、有质感,进而能够活得更精彩。25、如果能有好的选择训练,在思考和表达方面就会有一个较扎实的基础,如此一来,无论是说话、写作或阅读,或者将来要从事其他方面的进修,都比较容易进入问题的核心,掌握关键,而不会浪费时间在外围打转。26、哲学始于经验,以经验作为质料;而其运作与内涵,则是以理性为形式;最后,哲学的目的在于展示和谐的人生理想。27、掌握整体观点,可以由任何一个层次入手,然后经由思考,把握一个焦点,视之为真正的“真实”。确定真实智慧,须就真实如何衍生其他一切,以及其他一切如何化约为真实,作双向说明。最后,对这些作充分的说明,达成系统内部之圆融,并且可以应用于实际人生中,就算是成功了。28、谈到哲学,用三句话来形容,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培养智慧是要排除感觉和成见,因为这些都是相对的,无法通过它们来掌握真实。在培养智慧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发现真理,亦即真实本身。对真实产生某种理解之后,接下来就要付诸行动。人的生命一直在行动之中,如果要让行动从被动变成主动,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生活是怎么回事。理解之后就可以依自己想要的模式去生活,进而达到“无怨无悔”的境界。这就是印证价值的部分。29、人的智慧分为“知”和“行”两方面。必须通过行动,才会直到自己所知的是不是可靠?很多时候,我们学到了知识,却无法在生活中实践;或是学了之后,发现这根本是做不到的,因为它违背人性。这类的知识脱离了经验的基础,往往只能流于空谈。30、人的幼年遭遇难免造成潜意识中的情结与盲点,而化解之道只有一条,就是开发自己的灵性潜能。31、“身体是车,拉车的马是感官,缰绳是控制感官的心智,心智的决策机能是御者,车子的主人是无所不知的真我。这个无限我与有限我分开了。”——《奥义书》三、综评诚如傅佩荣先生自己所言,《心灵导师》这本书无法对人生提供标准答案,它只能提供一套系统的思考方法。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要记得傅佩荣先生当初针对的读者群只是对哲学感兴趣的大学生。对于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仅仅只是一种引导、一个解释、一个思考人生的切入点。而我们这些成年人,也许要求太高了。
  •     做真实的自己 | 晓雅心灵讲座实录文:晓雅(澳大利亚首席华语心灵导师 )微信公众号:晓雅心灵工作坊xiaoyaxinling其实谈到真实的自己,我觉得“真实”在现代社会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因为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常是人情文化,每个人似乎都在活在一个巨大舆论之中,这个舆论很多都是“别人”的观点。但是我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别人的想法当中,别人的期待当中。好像从我们记事以来到后来慢慢长大之后,情不自禁地每个人慢慢都学会了戴面具,学会了用一种面具之后的假象,来跟所有人交际。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里人就开始对我们有期待,到后来我们长大上学,老师可能也会对你有期待,甚至身边的同学,以及我们接触到的朋友,也会对你有期待。等到我们在长大工作之后,可能单位的领导对你也会有期待。那可能有了家庭以后,你的另一半,你的老公或老婆对你也会有期待;以后有了孩子,我们对自己又多了一层要求,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妈妈,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爸爸。于是在这么多种的期待之下,我们很容易会为了别人而生活。为了让爸爸妈妈满足而成为他们眼中的好儿女,为了让老师们满足而去成为一个好学生,为了让领导满足,而去成为一个好员工。在满足别人期待的过程中,我们情不自禁地会在潜意识里追求完美,我们想要把自己打造成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可是这个过程,我们追求得很辛苦。因为很多别人的期待,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比如讲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其实大部分是因为父母自己对自身的状况不满足,父母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于是会把这个梦想传承给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替他来实现。所以那个期待,是父母对他自己的失望。我想很多人都经历过,在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待中纠结徘徊。也许你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可是父母却希望你找个稳定的工作;也许你喜欢画画或摄影,可是父母却坚持认为公务员才是最好的选择... ... 有的人很多人从小习惯了按照父母的意思生活,长大之后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很多成年人对自己现在的人生不满意,最常听到的抱怨是“我没有一天是为自己而活的”。但是当你问他说“如果你可以为自己而活,你想要怎样的生活?”他们往往是没有答案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很多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委屈和无奈当中度过的。很多人会害怕成为真实的自己,因为潜意识里会有一种担心,如果把我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我们有一种巨大的担心在里面,所以我们一直在扮演,扮演一个我们理想中的形象,扮演一个别人期待中的自己。其实,我们之所以害怕成为真实的自己,是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喜欢那个真实的自己。我们甚至都并不愿意去看真实的自己,因为会看到瑕疵,会看到弱点和黑暗面。因为我们不喜欢这些瑕疵和黑暗。于是我们在“害怕瑕疵”和“追求完美”的路上,越走越远了。在这条路上,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开始远离真实,不再客观。我在过去的答疑当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很多人在谈到自己过去取得的成就和荣誉的时候,都会自动地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忽略运气的成分,也忽略别人的协助,以及外在大环境的趋势等等。但是涉及到过去所受的委屈或不如意的时候,又非常自动自觉地把所有失败和痛苦的原因,全部归结于外界的因素,认为是环境的不公平,是别人的用心险恶啊,或者是碰巧运气不佳,总之就是和自己没有关系。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很容易走进“受害者”的角色,因为觉得所有的不开心,都是别人造成的。这样会让我们进入到一种局面,就是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没有能力让我们自己外在的坏境真正随着自己的心境二转。因为大家已经把那个责任推卸掉了。就像有一些女孩,经常抱怨说自己的婆婆很难相处,对们却看不到,自己不够关心又挑剔。可是她看不到,其实她自己也对婆婆很多要求,自己也很缺乏对老人的感恩,把婆婆的付出当作是理所当然。所以在这样的状况当中,当我们把自己的责任撇清的时候,其实也同时失去了改变眼前状况的能力。因为既然不是你造成的,你怎么可能改变它呢?于是我们会陷入一种死胡同,就会很容易变成祥林嫂,只知道抱怨和自怜。对眼前的局面却于事无补。类似这样的状况,我们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每一次遇到问题,我们习惯把手指拿出来,指向外面,说“都是你们的错,都是你们让我痛苦、让我失败、让我难受”。我们管它叫“向外指责的手指”。但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大家开始认识到,哦,原来我也有责任,并不全是别人的错的时候,很奇怪,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把那只“向外指责的手指”,180度调转,开始指向自己,变成“向内指责的手指”。进入到另外一种极度的自我批判当中,“都是我的错,我就是怎么糟糕,我为什么这么无能?我怎么可以把我的生活变成这样?”当我们离开那个“完美的自己”、“光明的自己”的时候,很多人会情不自禁,跌到另一个极端,完全陷入“黑暗的自己”,去完全地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这样两种相反的极端思维,其实都不是真实客观地看待自己。所以我们鼓励大家的是,不要把手指指向外边,但也不要把手指指向自己,而是把手指放下。因为问题的关键不是挑错,挑是你的错还是我的错?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客观地看待自己?我们如何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真实的世界并不是完全糟糕,也并不是完全完美。就像真实的我们一样。我们没有办法变成一个完美零瑕疵的人,我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有快乐健康的时候,也有低落脆弱的时候。就像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关于佛陀的故事。说在佛陀托钵行走的过程当中,碰到有一个修行人请教佛陀说,“请问佛陀,我怎样才可以变成一个完美的人呢?”佛陀说,“你本来就是完美的。这世界的一切都是完美的”。那个人就很不理解,说“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都是完美的呢?”这个时候,有一个驼背走过来了,是很深很深的驼背。那个人就说“你看他,背已经驼成那个样子了,他那是多么的可怜呀!他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呢?”佛陀笑了笑说,“你看,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驼背呀!”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完美的概念。完美并不代表没有任何的瑕疵。而且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其实一切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即使是2500年前成佛的陀佛,开悟的佛陀,也依然无法成为所有人心中的完美形象。依然有人不喜欢他,也依然有人在批判他。即使是开悟的佛陀,也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和喜欢,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所以当我们放弃讨好所有人,当我们放弃去满足别人所谓的那些飘渺的期望的时候,我们就离真实的自己就更近了一点。当我们愿意开始,不强迫自己成为完美的时候,我们便有可能给这个巨大的束缚松一点点绑。同时一定提醒自己说,黑暗的那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有缺点的那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客观地看待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是人生幸福的第一步。那当我们可以慢慢地更多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温柔的坚持。比如说父母的期望,也许爸爸妈妈希望一个女孩子,一定要找一个很有钱的男人,是因为他们的意识里面认为,这样才能保证我女儿的快乐,那是他们的思维方式。那对女儿来讲,如果你不认同父母的观念,是OK的,我们可以不认同父母的观念。但是请接受父母的爱,接受父母爱的同时,拒绝他的观念。做真实的自己,并不一定会伤害其他人,只要你能够温柔的坚持、有耐心地坚持、没有情绪的坚持。虽然这个过程是有挑战的,但比起我们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获得“可以真的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真的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那种巨大的快乐,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所以也祝福大家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越来越宽容自己,也宽容这个世界。谢谢大家!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我现在正在阅读《心灵导师》一书,非常实用,以丰富心灵、净化心灵、认识自我、灵性修养为主,简直就是教授如何走向人生成功的一条捷径!哈哈,有点夸张,走弯路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见多识广嘛,但此书至少给我们指明了一个人生方向,不怕弯路多,就怕方向错,恳切希望大家阅读此书!!财富无处不在,就看你能否有一双慧眼发现它!在此,我还是要感激傅佩荣老师的博爱与无私!希望傅老师安康、长寿!
  •     没看完 我有罪
  •     心灵能够支撑的成长与发展的限度是没有止境的。
  •     最喜欢读傅教授的书了,内容非常非常不错,很有启发性!
  •     讲得并不出彩,不过提供了一个心智成长的框架
  •     首都图书馆 B821/489 5 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社区图书馆 B821/2102 朝阳区图书馆 B821/2102
  •     属于一本“教科理论书”..........
  •     东拼西凑,没有自己的思想。倒是有自己的结构,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内容串到一起,还是很喜欢。 这本书激发了我,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两年的目标,创建一套不可能的理论。
  •     傅教授的书看过两三本 这次是买来收藏的 以后翻翻对生活还是很有启迪的 这次在卓越订了很多书和CD 今天下雨但是一点都没有影响送货 配送人员辛苦啦 包装很完好 书也很不错
  •     不要过于执著于自我
  •     爱看这样的书,源于我急于找到人生的答案
  •     这本书不错,值得反复读
  •     读了很久的书,对我来说重要的书。
  •     存书
  •     我的启蒙书,相信每个人读过此书都会有所收获
  •     书的内容不错, 要细细品味, 值得一看的好书~~···
  •     这本就是我要买的书啊
  •     认识自我,认知社会
  •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功底很好,能把西方的哲学通俗的语言来诠释,阅读后获益匪浅。傅老师的书我几乎都买下来并阅读过,我不得不说其实每本书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主要是侧重点的不同。以我自己的经验看,在西方哲学思想的推广上,一本《心灵导师》就基本囊括了他的观点和体会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