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菊与刀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1-1
ISBN:9787542626301
作者:(美)露丝·本尼狄克特
页数:533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任务:日本研究   美国曾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在与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和沙皇俄国在我们之前(1905年)所遭遇的一样,我们与之战斗的日本是一个全民皆兵且训练有素的国家,这不属于欧洲的文化传统。西方国家业已接受的符合实际人性的那些战争惯例,对日本人而言,显然不存在。这使太平洋上的美日战争不仅仅是一系列岛屿滩头的登陆,或无法克服的后勤补给问题。我们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付他们。   这很难。自从日本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至今已有75年,在此期间,人们描写日本人时用的是“但是”和“也”之类的词汇;当这些词汇被用来描写其他任何国家时,会显得荒谬无比。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描写其他民族而不是日本民族时,在说了他们前所未有地彬彬有礼之后,不会再加上这样一句,“可是,也很傲慢、专横。”当他说某个国家的人在为人处世上无比顽固后,不会再加上这样一句,“但是他们乐意调整自己,去适应极端的革新。”当他说某个民族温顺时,不会同时解释说,可他们不服上级的控制。当他说,他们忠诚和宽厚时,他不会声称,“但他们也有背叛和怨恨。”当他说他们生来勇敢时,他不会又细数他稠的胆怯。当他说他们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时,他不会继而说,他们的心胸真宽广。当他描写他们的军队如何像机器一样时,不会继而描写那支军队的士兵如何像马咬着嚼子一样不服管救,甚至反抗上司。当他描写一个民族如何满怀激情地投入西方学术时。他不会夸大他们狂热的保守主义。当他写书论述一个国家具有普遍的审美崇拜,这种崇拜给予演员和艺术家很高的荣誉,国民在菊花栽培的技艺上愿意费时费力;一般而言,他不会另写一书补充说,那个民族也崇拜刀,并把最高的声望献他武士。   ……

书籍目录

致谢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第三章 各就其位第四章 明治维新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第七章 “最难承受”是报答第八章 洗清名声第九章 人之常情第十章 美德:进退两难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第十二章 童蒙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编辑推荐

  揭示日本人的性格隐秘,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

作者简介

揭示日本人的性格隐秘,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

图书封面


 菊与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6条)

  •     相信在中国一提起日本,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诸如小日本,日本鬼子这样的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词语,确实日本曾经给中国带来太多的苦难,而且日本的右翼分子不断企图抹去这段历史,但我们总是把这些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客观公正的看待日本,想起3.14日本地震的时候,人人网上一片叫好声,我因为在某个同学状态下抱怨了一句而被立刻拉黑了,真是杯具。历史上对日本进行细致分析的书应该有不少,而《菊与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仅仅200页左右的书就把日本人的性格和日本的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让读者能一下子抓住日本最核心的东西,正如作者在序中说的看完这本书,肯定能对日本有更好的了解。唯一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是,此书的写作年代是二战,距离现在已有六七十年,在这六七十年中日本文化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很难知道,想到我们自己中国,我突然感到一种茫然。之所以取菊与刀这个名字,原因是这两种事物是最能代表日本本质的东西。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这两样事物并列显得很有矛盾,不过这确实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所致,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这些矛盾性深刻体现在日本的文化中,但是日本人却处理的很好,这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本书从战争开始讲起,首先讲述二战中的日本人,其中讲到日本军人对天皇的绝对崇拜,以至于天皇让他们战斗到死他们拿着竹竿也会奋战,但是如果让他们立刻投降,他们会温和的举起双手迎接前来的美军,完全没有任何怨念。在日本人看来,投降是一种很羞耻的事情,宁愿战死也不该投降,投降意味着自己在国家在亲人的心中已死,战死到最后一刻是他们的自豪之处,这一点在《亮剑》这部连续剧中日本人对独立团表现出来的宁愿战死也不服输的气概极其尊敬也可以看出来。武士道精神在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反映,破腹自杀这种场面经常能在荧幕上看到。这些战争中体现出来的种种不可思议的行为究竟根源何处?作者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开始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层探究,从日本人最崇尚的各就其位,到历史上的明治维新再到日本人关于报恩,美德以及自我修炼的看法,作者把这一系列关于日本文化的核心展现在世人面前。针对各就其位而言,日本人崇尚的等级和秩序,所以他们发动战争的理由居然也是任务要把这种等级和秩序的美好社会传播出去,在日本的家庭中,父亲具有最大的权利,妇女的权利最小,子女也必须听父亲的,整个家庭中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需要对什么人尊敬,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日本妇女很贤惠,对丈夫很好,甚至守着等丈夫回家才吃饭,其实是她在家中地位没有丈夫高的缘故。各就其位这种思想给日本人提供了良好的章程,国家的发展也依赖于此,正如天皇永远是神的象征,无论他是否有实权,日本人还是信奉天皇的。在历史课本中学过徐福东渡去日本带走三千童男童女,这些人把中国的文化带去了日本,日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吸收了中国文化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变化,日本人在对这些吸收的文化进行着改造,例如“仁”在日本就不是什么好词,而在中国恰恰是最高境界。当然这本书更多的讲诉美国和日本文化的差异,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西方和东方的。至于战后日本像西方学习,努力成为一个西方国家,这是后话了。我想任何对日本有偏见的中国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诚然我们认为日本确实做的有点过分,但也不应该理解为日本这个社会已经堕落了,我猜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日本妇女和AV女星没什么两样,苍井空完全可以作为日本妇女的代表。如果日本人深刻了解中国人,而中国人片面了解日本人甚至对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这显然对我们没什么好处,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矣。
  •     这本书是小熊在07年年底的时候,我去海淀图书城买考研历史的参考书,他要我帮忙问下有没有这本书买。书当时没买到,但是这个书名确在脑海里了。上研后看到了这本书,二话没说买了,不过一直没看,前几天才看的。书中追溯过往,让我们了解日本文化中的方方面面,为什么是这样子。当然作者对于中国文化也有相当的了解,能做出对比,不错的书。很值得大家看看。
  •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曾被翻译成英、法,中、日、西等20余国文字,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作者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作者简介:  本尼迪克特(1887—1948) 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本尼迪克特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她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代理哥大人类学系主任。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她的代表作是《文化模式》(1934)和《菊与刀》(1946)。《菊与刀》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陆 征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后赴美深造,获得密歇根大学的信息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于旧金山大学图书馆,从事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导读:特别收录大江健三郎《我在暧昧的日本》  日本不是喊几声“打倒”就可以打倒的,既然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得与这个暧昧的邻居一起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那么“了解日本”确实是“关爱中国”的前提之一。                              ——余 华  日本是个极其矛盾的民族,柔美的花与刚烈的刀可以同时被人尊为至美而刚柔相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在对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响力最为深厚。她着力阐述日本传统文化之二元性,她也领悟到了这种矛盾性。                              ——三岛由纪夫  他们以赤条条一无所有的民族,从中国、印度输入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明,且能够通通消化起来,适应于自己的生活。更把这个力量来做基础,迎着欧力东侵的时代趋向,接受由西方传来的科学文明造成现代的势力。民族的数量,现在居然足以和德法相比。……我们在客观的地位,细细研究他,实在日本这一个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算是十分可敬。                              ——戴季陶《菊与刀》的传奇:无关风雅与杀伐李永晶一、出 身  如果说每一部 “名著”的诞生都多少有些传奇色彩,那么作为文化人类学的经典名著,《菊与刀》的这一特征尤其突出。  著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早年毕业于美国名女子大学瓦萨尔学院,学习英国文学;后来进入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在被后世誉为“文化人类学之父”、当时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弗兰兹·博厄斯指导下学习人类学。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美,“人种决定论”大行其道。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不同人种之间具有本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决定了文明程度的高低。针对这种本质主义的决定论,博厄斯以其人类学研究为根据驳斥了人种不变的观念,提出了相反的“文化相对主义”学说。该学说主张,异文化的价值只有从其内部的视角才能获得理解。本尼迪克特正是在这种知识氛围中开始其人类学研究的。  由于本尼迪克特在社会研究新学院学业成绩优异,她被推荐攻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课程。不久,她即以北美的祖尼族神话为题材,撰写了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后,她出任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师;1937年,她成为该校第一位获得副教授职位的女性。1948年她晋升为教授,但天不假年,不幸于同年9月辞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受美国政府战时情报局的委托,本尼迪克特开始了日本研究。战时情报局成立于1942年,是一个以进行“白色宣传”为宗旨的、进行心理战的机构。“白色宣传”是指通过散发具有明确信息来源,因而具有高度真实性的信息,来打击敌方兵士战斗意志的宣传活动。它与消息来源不明,具有谋略性质的“黑色宣传”相对。因此,本尼迪克特受邀进行的日本研究工作,最初就有明确的战略与战术目的。1944年8月,战时情报局新设“外国军民士气分析班”;9月,本尼迪克特成为该研究班的兼任研究员,同样进行日本方面的分析工作。  由于无法进行人类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实地调查,本尼迪克特不得不动用一切手段收集资料。最终,她依据包括“传说、电影、对美国国内的日裔居民及日本战俘的采访、(日本)研究作品、新闻记事、广播节目、‘好事者的文章’、小说、议会演说、军事情报局的报告书”等在内的资料,探究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1944年她完成了研究报告,并于两年后出版了以该研究报告为基础的本书,题名为《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该书出版后,在美国官员、知识阶层乃至一般民众中引发广泛反响,被认为影响了二战后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迄今为止,该书仍是美国大学众多文化人类学专业的必读作品。  有趣的是,本尼迪克特当初认为,本书的寿命大约十年——真正的学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研究的局限与不足。本尼迪克特或许清楚该书因资料方面的局限,可能夹杂着对日本文化的误解,因而有此一说。然而时至今日,该书仍被读者持续阅读,可以说远超过了著者预想的时效,而且读者亦远超出了英语文化圈。本尼迪克特未曾预料到的是,无论该书里面有多少“误解”(不少后世学者对这一点耿耿于怀),美国政治精英却正是依据这样充满特定“误解”的日本认识,制定了包括“象征天皇制”在内的对日占领政策;这种政策也正是战后日本的出发点。可以说,本尼迪克特以自己在文化人类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出色地塑造了当时美国的日本认识,进而影响了战后美日关系框架的形成。  因此,《菊与刀》这种独特的出身非但使其成为人类学领域的必读书,还使自己成为战后美日国际关系史中的关键文献。毋庸说,这是学者无上的荣光;《菊与刀》成为这位伟大学者的墓志铭。二、传 奇  然而,《菊与刀》的故事并非仅限于此;在该书的对象国日本,它演绎的传奇别开生面。1946年11月该书出版后,驻日本盟军最高司令官委托日本学者进行翻译。两年后的1948年,该书由日本学者长谷川松治完成翻译并出版,随即引发日本国民的阅读与讨论热潮,并多次再版。1967年,译者重新修订了译文,作为“现代教养文库”的一本由社会思想社出版。2005年,日本著名的“讲谈社学术文库”取得版权,继续出版发行。2008年,日本光文社将其作为“光文社古典新译文库”的一种,出版了由角田安正翻译的新译本。角田是日本防卫大学的教授,专攻俄罗斯研究。据“译者后记”所言,这位俄罗斯专家翻译《菊与刀》的契机正是该书新近出版了俄语译本。不过,该版本腰带上写的“盼望已久的新译!”更让读者注意乃至感慨:时隔六十年后,日本第二个版本终于姗姗来迟。  与版本稀少的状况相比,该书发行量似乎更能说明问题——截至2008年角田的新译本出版时为止,据统计,长谷川松治的译本发行量超过了两百万册;该书对日本国民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实际上,早在1947年,日本学者鹤见和子就在左翼刊物《思想》(4月号)上率先发表书评“《菊与刀》:美国人眼中的日本道德观”,向日本学界介绍了该书的主要观点。《菊与刀》日译本出版后,日本知识界开始了对它历时漫长的评论、讨论与研究,迄今不绝如缕。在1950年《民族学研究》(第14卷第4号)特刊中,当时声望如日中天的数位学者,比如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哲学家和辻哲郎、汉学家津田左右吉等纷纷发表评论,盛况空前。其后,直接或间接讨论该书的论文与著作层出不穷。比如作为单行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有《日本文化论试论:阅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九十年代出版有《〈菊与刀〉的新解读方法》等。  另外,外国学者研究《菊与刀》的作品也得到了日本学者的关注。比如,美国学者道格拉斯·拉米斯的批判性著作《内化的外国——〈菊与刀〉再考》(1981年)得到了翻译出版。在该书中,拉米斯批评本尼迪克特仅凭借诗人的直观写作,因而认为《菊与刀》不是根据确凿的学术研究作品。拉米斯还率先指出本尼迪克特犯了“自民族中心主义”的错误;在这个意义上,他被认为早于后来大名鼎鼎的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开启了此后以揭露“自民族中心主义”为主旨的文化研究的先河。拉米斯的观点在日本引发了正反两个方向的争论,至今不休,但否定性的意见居上。  其实,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内容褒贬亦始终不一。比如,作为批评性的观点,前面提到的和辻哲郎指出,如果给“日本人”加上限定,诸如“日本军人的思考方法”、“日本俘虏的思考方法”等,那么本书所说的“日本人集团”就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理解与认可。然而,该书将历史、地区、集团、阶层等因素一概排除在外,采取了一种整体主义的视角,讨论了一般化的日本人,因而书中的“日本人的思考方法”、“日本文化的类型”这些说法就过于暧昧了。这种批评颇具有代表性,毕竟,任何对一般化的“日本人”的描述都很容易将现实中的个体脸谱化。  在众多的研究与评论中,森贞彦的解读尤其值得关注。在2002年刊行的《〈菊与刀〉新探》中,他分析了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各种典型误解,进而对该书进行了全面的辩护。比如,“菊”被解释为“掩饰起来的意志的自由”,而“刀”则象征着“自我责任的态度”。在接下来2003年出版的《孤儿〈菊与刀〉的感叹:学界巨头们犯的大错》中,作者将柳田国男、和辻哲郎、津田左右吉等学术巨人的评论放到了显微镜下,将他们的错误条分缕析。在他看来,这些巨人们仍未真正理解作者的本意。2004年,他继续推出新著《日俄战争与〈菊与刀〉:历史的新视点》。他依据自己对《菊与刀》的解读,以著名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坂上之云》为主要资料,重新分析了日俄战争中一些著名人物的行为方式。他认为自己依据《菊与刀》开发了一种新的历史分析方法,因而看到了迄今为止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所未见到的一面。2010年,作者再接再厉,出版了长达千页的《〈菊与刀〉注解》,完成了全新解释,并将日本的《菊与刀》研究推向了高峰。  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一部由外国人撰写的讨论日本文化的著作持续得到日本学者的关注与讨论,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现象。可以想见,《菊与刀》的传奇仍将在日本继续展开。三、奥 秘  那么,演绎上述《菊与刀》传奇的要因是什么?或者说,这部作品得以流行的奥秘何在?除了上面提到的本书独特的出身这一要因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本书书名与文体具有独特的魅力。据称,这本书本来打算命名为《莲与刀》,但本尼迪克特最终还是将其定为《菊与刀》。这一改动中,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考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其结果却显而易见。在出版商、后世学者对该书的内容简介中,人们通常会看到“菊花象征着风雅,刀象征着杀伐”的说法。稍微具体地说,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优美的代表;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意味着勇气、征伐、忠义、名誉。它们被用以说明构成日本文化矛盾的两极。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菊与刀的并置构成了一幅强烈的视觉画面却是事实。  另一方面,本尼迪克特虽然以学者闻名,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之前,她以笔名Anne Singleton发表了许多诗作,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菊与刀》中的语言细腻、平易、优美,而非如一般学术著作那样因充满生硬的术语而让人正襟危坐,甚至敬而远之,这与作者的诗人性格不无关系。这种文笔风格进而与书名强烈的表象相得益彰,给作品营造了浓厚的感性气息。  当然,由于人类学的作品通常以异民族的文化与社会为研究对象,为作品添加一个可以引发对这种对异文化的想象的标题,也是题中之意;而“菊花”和“日本刀”对西方社会而言恰恰构成了具有浓厚的异国、异族风情的象征。因此,西方世界的读者首先会产生阅读欲望:它们与日本文化有何关系?当这种联想效果浮现后,可以说书名《菊与刀》就出色地发挥了它的价值。  无需说,书名与文体的特异性只是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视线,而书中的内容才是真正激发读者关注与讨论的主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菊与刀》探讨的主题由其副标题揭示了出来:“日本文化的模式”。这些文化模式体现在日本人表面上相互矛盾的行为方式上。比如,日本人一方面彬彬有礼,另一方面尊大不逊;一方面墨守成规,另一方面开拓进取;一方面在菊花艺术上追求尽善尽美,另一方面崇拜武力,视武士为至高的荣誉……在欧美读者看来,日本民族的这些思想、情感与行动充满着不可理喻的矛盾。然而在著者的笔下,它们被编入到一个前后逻辑一贯的行为方式中,这种行为方式的基础也就是“文化的模式”。在这个意义上,《菊与刀》的主题无关风雅与杀伐。  在后来日本读者的解读中,这种文化进一步被概括为“耻感文化”,并与欧美世界的“罪感文化”形成了对照。该文化虽然与日本森严的等级秩序息息相关,但人们对其尊重有加,因而“各得其所”。最终,在“恩”、“义”、“忠”、“诚”等特定观念领域中,日本国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得到了合理的展现与说明。  由于本尼迪克特大胆地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抽象化的表述,这成为后世读者、学者争论不休的根源。赞同者对她的文化模式分析深以为然,感觉茅塞顿开;借助本书的分析,日本文化得到了相应的定位。与此相对,反对者针锋相对;比如他们认为“羞耻感”并非日本文化的基调,而“罪恶感”亦非欧美文化的底色。在何谓“日本文化的模式”这一点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种观点值得读者注意。  前面提到,森贞彦在其一系列《菊与刀》解读中,出任了本尼迪克特的特别辩护人,对《菊与刀》的主旨进行了全面解释与辩护。在他看来,在理解《菊与刀》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模式”并非是人们意识领域的事物,而是一种在无意识层面发生的信息处理体系;第二,人类的集团生活具有超越个体意志的意志;本尼迪克特所言的“文化模式”,正是这种国民性的,因而超越具体个体的行为倾向与方式。换句话说,“日本文化的模式”可以用于解释日本具体国民的日常与非日常的行为,但它并不是具体国民的行为与文化本身。站在这个角度,森贞彦赋予了《菊与刀》最大的赞辞:它开辟了日本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堪与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的对话》、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媲美。  森贞彦可能有“高推圣境”之嫌,这里暂且不论;不过他注意到的“集团生活的意志”,倒是理解《菊与刀》的一个视角。他特别指出,在日本读者中,能认识到“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与“文化类型”(types of culture)差异的人甚少,这是导致人们对《菊与刀》的大多数误解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属于人们无意识领域的行动倾向与方式,而后者则是对人们在意识领域中各种行为的分类。这种解释的依据正是本尼迪克特在1934年发表的学术著作《文化的模式》。  当然,上述观点仅仅是诸多解释中的一种,并非《菊与刀》解读的最终版。不过,这些解释将《菊与刀》研究引向深入,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正是这种在学术上锱铢必较的严谨治学态度,成为《菊与刀》持续获得关注,因而继续其传奇的第二种要因。实际上,文本层面的研究在日本已经全面展开;譬如,本尼迪克特具体利用了哪些日本研究资料,观看了哪些当时的日本电影,对具体的日本研究资料进行了怎样的引用,这些都获得了考证。从结果上说,由于《菊与刀》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这直接促成了它的持续流行。  不同于上述两种要因,日本知识界特有的“日本文化论”,亦称为“日本人论”领域的高度发达,则构成了《菊与刀》流行的第三种机制。如同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者南博在其著作《日本人论》中坦言的一样,“世界上没有比日本人更爱好自我定义的民族了”。这种“自我定义”也就是日本知识精英与民众对何谓日本人、何谓日本社会、何谓日本文化的说明与讨论。由于这种讨论正是日本民族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达,一部由外国学者,尤其由美国学者撰写的同类作品在二战后的混乱时期出现,可谓恰逢其时。  读者诸君可能会问,为什么日本民族偏好“自我定义”。对于这个颇为宽泛的问题,这里只能在宽泛的意义上指出一种可能的原因——日本社会先后经历了两次外来文明,即隋唐时代的中华文明与近代的欧洲文明的全方位影响,这种源于外部的影响导致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生成。尤其是近代以降,几乎是一帆风顺的现代国民国家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急剧改变了传统日本社会的风貌。当这个民族稍有余裕驻足回首时,一种更为急切的自我确认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事实上,今日的多数日本学者都注意到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后日俄战争在建构现代日本民族自我意识上的作用,而“日本文化论”方面的著述,也正是在这两个时期大量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日本民族优点的阐述,还是对自身缺点的指摘,这些通常充满高度自我反思意识的论述事实上发挥了独特的政治效果——近现代日本民族主义正是在上述话语空间中得到了生成与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化论”与时代的政治、社会状况相互呼应,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社会进入稳定和谐的局面后,“日本文化论”从此前的自我批判主旨逐渐转换为自我赞同、自我期许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菊与刀》成为日本文化论者展开议论的原点。日本学者青木保在《“日本文化论”的变迁》(1990年)中指出,如果略去1948年出版的日译本《菊与刀》,那么今天的人们就无法思考“日本文化论”。在他看来,在战败后的混乱状况中,本书的翻译出版首次从外部将“何谓日本人”、“何谓日本文化”等包含生活样式、价值观的问题呈现了出来。因帝国战败而苦于“心被撕成碎片”(川岛武宜)的日本知识与文化精英,或许正是在这种来自外都的呈现与解释中获得了精神的慰藉。  这样,我们看到了《菊与刀》演绎传奇的一种内在于日本文化自身的机制,即《菊与刀》在日本首先被定位为“日本文化论”的代表作,而非其他。《菊与刀》与日本国民的心灵产生了独特的耦合与共振效应。  现代日本文化人类学家船曳建夫在其著作《“日本人论”再考》中指出,“日本人论”亦即日本文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日本国民必须通过不断解释何谓日本人,来消解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中的不安。由于日本的“现代”起源于西洋,这种起源的外部性格决定了日本国民自我意识的“不安”乃是根源性的,无法得到去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菊与刀》在对日本文化本质性格进行说明的同时,通过各种社会机制,亦同时建构着日本文化。这里所说的“社会机制”既包括学术讨论,又包括国民的一般性阅读消费行为。  当然,如果考虑到本书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形成中的政治作用,亦即考虑到战后日本国民国家建构的出发点,那么可以说《菊与刀》已然随着日本战后改革而内化到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换句话说,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建,《菊与刀》参与了日本文化的建构与塑造。四、路 标  让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是,《菊与刀》的传奇也在中国大陆上演。该书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现于1987年,书名作《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孙志民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三年后即1990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第二个版本,题名为《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等译)。此后,商务的这个版本多次再版,支持了国内读者对《菊与刀》的阅读与理解。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十数年。从2005年开始,《菊与刀》在中国迎来了在世界范围内亦罕见的热潮。截至2011年,已有十余家出版社推出了各自的版本,包括部分英汉对照版。另外,还出现了对该书的精读作品《〈菊花与刀〉精读》(冯玮,2010年)。可以想见,巨大的阅读市场首先造就了《菊与刀》在中国的新传奇。  对于这股热潮的原因,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分析;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由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日关系出现的紧张局面,中国国民迫切希望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这样,《菊与刀》就被视为理解日本的启蒙读物与权威读物而得到了重新的发现。与早期两个汉译本强调该书的学术性不同,新近的译本强调的是启蒙与普及。  不过,对于国人的《菊与刀》阅读热潮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即理解日本,人们看法并不一致。赞同者认为该书解释了日本文化的本质,因而其意义不言自明;而反对者则认为该书内容“肤浅”、“陈旧”,加之“作者不懂日文”,因而无助于中国国民理解现代日本。其实,前一种看法不够准确,而后一种看法则不值得任何意义上的认真对待。任何读者只消认真阅读一下著者在本书第一章中对研究对象与方法论进行的细致而审慎的讨论,自然就不会妄下断语;相反,读者知性的好奇心将得到激发,从而沿着不同路径进入本书的主题。限于本文主旨,这里不拟详论;这里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前面两节中描述的《菊与刀》在国际关系史、在日本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必须深入阅读该书的本质理由。  尽管如此,或曰正因如此,通过该书来认识、理解日本仍将是多数中国读者阅读的主要动机。那么,中国读者要注意什么?这里仅指出三点。无须赘言,这三点也正是本尼迪克特本人反复提醒所有读者的,或直接或间接,而非笔者独发。  第一,由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历史渊源,它构成了我们阅读该书的一道无形屏障——《菊与刀》中涉及的“修养”、“义理”、“人情”等字眼,由于文字表记的同型性,很容易让中国读者用自己的观念去轻易地替换原文,从而失去了对日文语境中这些词语具有特殊涵义的敏感。换句话说,由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菊与刀》中的许多描述可能引发中国读者似曾相识之感;因此是否能读出中日文化的真正差异,对中国读者而言就成了试金石。  如果注意到意大利学界的一种说法,即“翻译者就是歪曲者”,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问题意识引向深入。比如,英文原书名与日文书名的转换中出现了怎样意义的隔绝?举例而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英语世界中的“菊”(chrysanthemum)的表象与日本文化中的“菊”(kiku)有何不同?同样,这两种表象又与汉语世界中的“菊”具有怎样的差异?这种思考并非要求读者进入深奥的语言学领域,而是要提醒中国读者:如果我们要达成阅读的目标,我们必须首先进入对象的语境中去揣摩、理解,而非横向的、从外部进行简单的语义替换。  第二,《菊与刀》为我们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一个制高点、一个方向标、一幅地图,然而,制高点、方向标与地图自身并不是日本文化。换句话说,《菊与刀》可以用于理解与解释日本文化的一些整体性现象,但由于这种理解与解释的视角具有超越历史与地域的特征,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此可以理解日本,尤其是现代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深入理解现代日本,我们还要付出其他的努力;而且,这种努力亦非朝夕之功就可奏效。尽管如此,本书由于其独特的性格,将会成为我们阅读日本时一个出色的向导,时刻为我们提供前行的路标。  第三,在进行阅读时,中国读者还须时时刻刻自问:我们是否理解我们自身?《菊与刀》中对欧美与日本文化的对比,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利用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的视角。毋庸讳言,一个民族只有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能力,才能永葆青春;反之,它将失去滋润生命的源头活水,浑浑噩噩地迷失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诸文明的竞争当中。中华文明进入近代后,命运多舛、数度劫灰,最终能否生生不息,端赖自己是否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对此,中国读者诚不可不察也。  无论怎样,《菊与刀》在今天已然成为一部超越了时代与特定文化的古典性作品。这要求读者,须以阅读古典的心态接近这部作品。至于是否经由本书而对日本文化登堂入室,则全赖读者的阅读方式与努力程度了。2011年3月23日00∶19定稿 于粤东桑浦山麓客舍 目 录第一章 任务:日本……………………………………………………………………………………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第三章 各得其所………………………………………………………………………………………第四章 明治维新………………………………………………………………………………………第五章 受恩于历史与社会……………………………………………………………………………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第七章 最难承担的回报………………………………………………………………………………第八章 洗清污名………………………………………………………………………………………第九章 人情界…………………………………………………………………………………………第十章 德之两难………………………………………………………………………………………第十一章 自我训练……………………………………………………………………………………第十二章 儿童的学习…………………………………………………………………………………第十三章 战败后的日本人……………………………………………………………………………附录 我在暧昧的日本(大江健三郎)………………………………………………………………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本尼迪克特的一句话最能完整的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     买一送一 很便宜 介绍日本文化的好书 不错 值得推举
  •     日本耻感文化在军事经济的失败压力下开始逐渐改变,他们准备去掉这沉重的包袱,承认失败是变革的第一步,日本是个善变灵活的国家。各安其份的等级、恩情、忠、佛教等传统类似中国文化,但他们对性是开放合法的。
  •     太多的时代局限性,边看边查现代日本人的文化特点,看得真心累。。。看到一半果断弃。如果读菊与刀不自己去思考求证,讲真还不如不看,只会培养助长傲慢偏见啊
  •     人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总算比较完整的看了一遍,一方面更清晰地认识了二战前后日本人的各方面特征(当然是基于本尼迪克特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种极为朴实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力荐
  •     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勇敢而又怯弱。
  •     了解到日本文化的一面,挺好的,而且还有英文版的,it is very good!!
  •     作为一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抱着对日本文化的不解去看这本书的,看完后清晰了很多,又徒增额外的困惑……类似于孔子的“有序”思想,在公共的既定秩序下,个体显得分外渺小,久受秩序束缚个体的外在谦谦表现与内在不堪负重的疲惫……在这样一个弱流动性的社会中,任何激进思想诱发的对外宣泄终将一发而不可收拾……
  •     真切且深刻的让我感受到日本人的那种武士道精神,伟大却又矛盾,映像最深的是一旦被打服,就比汉奸还汉奸的作风……如此无畏却又矛盾。但是研究是二战时期的了,过去已太久远,而且是战争时期的人性研究,或许早就过时了吧。看看可以,涨涨见识,但要安到现在的日本人身上或许会有偏差吧……
  •     这本书对于二十世纪中叶以前日本人人性最深处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从他们的“各就其位”的观点,到从“负债”的视角来面对人生,最后描述了他们是如何从小养成这样特殊的性格的。看着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描述的有一些日本或美国人的想法在自己身上都有体现。这也许能从两方面来解释:1.时代的变化使本来鲜明的民族特征有了融合,我们这一代的青年身上带有不同的特色,想要那么明确的区分不同区块人的想法已经不那么容易了;2.当时的作者或所引文章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问题的(即便已经比某些学者客观许多了),其实当时人们的思想并没有那么大的隔阂?不管怎么样,我都觉得作者笔下书写的这个民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族,她所描绘的是一个我很少见到的日本。最后,这本书的翻译有时候有些别扭。
  •     不具时效性,但重在民族的内核。
  •     三观不同的有点看不下去了
  •     过几天去日本,翻出这本书,感觉书中的日本人与我现在认知中的日本人有些差距。
  •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 “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     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凭读一个人,读一本书,明显是不够的—— by#想去日本看一看,走一走#
  •     美国人眼中的矛盾大和民族
  •     很好,包装也不错,推荐购买。一直想买的书,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
  •     很早以前就买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的纸质书。
  •     这本书很出名,很久以前就想买。这个是中英双语的,可以对照看,很好。这本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很好的剖析了日本人的性格,以菊与刀来说明其性格双重性,很赞!
  •     很好啊。。。很喜欢这种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写的东西。。。感觉从另一种层面上认识了一遍日本。。。
  •     看过很多关于日本的电影、漫画、电视剧、书,总是觉得日本人怎么这么罗尼啰嗦?叫个名字都脸红半天,实在让我等中国人忍不下去。看了这本书,终于对两国的文化差异有了很深的了解。即使是情义,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即使都是等级制的国家,大家的等级观念还是不同。
  •     2016.11.09 ~ 2016.11.23 内容不错,翻译挺糟。
  •     日本的忠、孝、仁义的理解及对人之常情的把握的确难让外围人所认知。
  •     这本书绝对是文化哲学意义的好书,立意非常之高,对日本的“耻辱”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明白了美国统治日本采用了最正确的方法,理解了保留天皇的重要性,而不是羞辱日本人。这本书对比了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的人的不同文化观念,发现中美有更多文化上的共同点,而日本对于性,对于自重都有如此不同的,看过这本书的中国人,一定会明白中国人和日本人结婚有多么大的先天缺陷。中文版已经读完了,我不确定我还有没有兴趣去读一读英文版的。
  •     日本是一个与中国有着深远渊源的国度,一度师从中华,而如今历史轮回,我们也有许多需要向日本学习。他们的严谨,认真,好学,都是值得称道的,这本书揭示了大和民族的性格,同时启迪我们也要探索中国人的性格,这在现在也是至关重要的。
  •     相对别的出版社出版的《菊与刀》,这本显得更有针对性,因为毕竟是中英文双语的,我一般都是先看英文版的,再看翻译,觉得翻译得还算不错,大部分都是按照原著来的,不过原著更显得随意,毕竟作者是个女人,翻译的话就比较严谨了些,也许是出于对作者人文社会学家这一称号的考虑吧。
  •     翻译有点怪怪的……读了四个月终于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了……理智坦率极致而高度的尊严和羞耻心,虽然有点极端,但意外地觉得都是很有道理的三观呢……
  •     美国人眼中的日本,名气很大的一本书,连日本人自己都承认这是一本关于大和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     书的内容不错,不亏是描写日本精神的经典之作,很多其他的写日本精神的书都会引用本书的内容,可见其影响力。

    翻译还行,送英文版,所以不存在读不到真谛的问题,价格便宜,值得推荐!
  •     菊与刀这本书对于日本的国民性格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既有热爱自然的高贵品格,又有残忍的一面,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值得一读。
  •     日本人即好斗又和善,即尚武又爱美,即蛮横又有礼,即顽固又能适应,即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即忠诚又背叛,即勇敢又懦怯,既保守又好新。这些特点全都有极端的表现。他们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是,当别人对他们的劣迹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士兵即被彻底驯服,也会反抗上级。
  •     这次一定要读到最后一页!
  •     史纲推荐读物,读起来还是很有趣的
  •     对日本人性格的经典解读!
  •     语言有些乏味
  •     以这个价格来看,我没有过多地期待书的质量,所以很惊喜包装的完善,书页也并不想想象中劣质。
    在学日语,所以想了解些日本文化。这本书可堪经典。
    至于翻译,确有不成熟之处,但可以看英文版。中文版也并不影响阅读。
  •     一直对日本的武士道怀有很深的兴趣,作者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阐述了日本人的文化及其心理,让我受益匪浅!
  •     很赞的《菊与刀》终于到手了!中英两本买一赠一,前一天早上下单,隔一天中午到手!从来没这么快!很高兴!真心喜欢当当!只是在这买的艾格咋还没到?
  •     没找到我读的版本。。随便标记吧
  •     对于日本人,不能仅仅成为小日本,我也不赞成仅仅去通过辱骂来增加对自己国家的荣耀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荣耀感,以及自己的历史。如果想在全方位做的比亚洲对手日本做的更好,就要好好的了解日本文化,以及其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对策。
  •     我们因为战争对日本人总是存在着很多~怎么说呢~有仇恨也有偏见~虽然这是外国人写的书~但是也正因为是外国人站在那种不带仇恨和愤怒的感情去看待的日本人~才更加的比较客观一些吧~如果你真的很仇视日本人我觉得还是不要买的好~我纯粹的想了解这本书所以我买了~并且我没有那种偏激的仇视~看这本书能发现很多东西~
  •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文化和社会的经典读物。没想到当当卖这么便宜,中英文两本才十块钱,真是白菜价。只是封皮有点丑,其他都OK,上海三联的书总体让人放心满意~
  •     收到之后感慨买一送一的书这么好本书对于想要了解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民中根深蒂固的两极情结非常有帮助
  •     写的挺基础的,容易理解,但是价值不能说是太高。
  •     买这本书,只是因为想更多的了解日本这个与我们有莫大关联的国家。不负所望,写得很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有英文版,两相比较顺便学学英语,O(∩_∩)O哈哈~
  •     中英版都有,适合参照阅读,了解下日本文化,值得购买
  •     我买之前看过这本书的部分,也在当当上面找到我曾经看的版本,鉴于本人对出版社比较挑剔,所以还是选择了这家。
    这本书适合人群:一,和我一样喜欢看点社科历史类读物的读者,有一定文化层次,平时会深入想问题的;二,纯粹崇拜日本的人(推荐我看这本书的人就是如此),他们喜欢日本的所有,并且原因花上较多时间去研究日本,看如此学术的一本书。
    话说回来,里面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难懂,阅读相对轻松的,至少我曾经看过一本书看得我实在累死了。。。
  •     读于2015年3月29-30日。很早就听老师说过这本书,读过之后对日本和日本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     好乱=_=
  •     非正统人类学
  •     日本真是个神奇的国度……
  •     作者是一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但其中立而宽容的了解日本,尊重他们的态度、信仰还有极富争议的“等级制”,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许多地方会顿时豁然开朗于从前的不理解。日本有些地方的情感认同与我们中国人很相似,比如说感恩的心,甚至更胜于我们。
    非常好的书,值得阅读,推荐推荐。
  •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双语阅读和文化学习在这里融为一体。对于那些想了解日本的人来说,这是可以看看的书,从这里你可以知道一些日本人的性格。对于那些要学习英语的人来说,这是纯正的学术性的英语,可以学到很正宗的表达方式。对于对社会学、人类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又是不可以错过的经典原著。所以强烈推荐阅读。
  •     感受不是很深刻,对日本的了解还不多,很多事无法与现实产生联想,对人类学了解也不足。以后可以再读,多次读。
  •     n年前看的 早已记不得是哪个版本 冲着名气来看本书的读者注意了 此书是二战时期对日本的调查报告 放在几十年前当然读着不错但几十年后。。。。
  •     很早前看的一册、早到内容已经有所遗忘。当然、不该为不用功复习找借口。而为何只打三星、是因依稀记得坠入小说的自己、当时、颇不喜书籍的措辞、人、有时是过去的动物。
  •     看完后对日本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现在的日本文化较之作者写书的年代已发生了许多变化。
  •     从专业角度,这本书是人类学很不成熟的作品。大概唯一的作用就是向其他人证明,人类学是多么的有用
  •     菊与刀以人类学角度考察一个民族的固有性格,警示着我们。失落的文明让我们体会海洋文明的美丽英语六级练习不错哦
  •     《菊与刀》一本描述日本人的书,让人真正看清了日本,看清了这个民族。区区效果精油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同时她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了解日本文化,和一些奇怪的点,比如负罪感比如物哀。
  •     美国人人类学本币迪克特的力作,对日本文化的人类学研究,爱好人类学的朋友,关注日本文化的朋友,推荐一读。
  •     看了《日本改变中国之后》,也改变了我之前对日本的看法。先通过一个美国人的眼睛,大致了解一下日本的文化。就这个价格买一送一来说,已经是物超所值了。
  •     好久没读到这么足份足量的书了,跟这个一比,我以前看的关于剖析日本的书都是拼音版儿童读物,看完这个真的能比较彻底的理解日本人的价值观和她们的所作所为。我买的是这个版本,贪便宜,中文的还不错,英文版印刷和纸张都很差,讲究的就别买这个版本了。还剩两个半月,只剩下两本中文书,看来带比较晦涩的书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本书薄薄的,但是看了一个月,因为想省着看,也因为难懂
  •     我只看了英文版的,中文翻译的还没看,不清楚语言文字质量怎么样。。。。。英文版的就是有的词打错了,还有拆成两个词的。。。。。不过不影响理解学日语,了解日本人的话这本书还是很好的,老师推荐的,就是可能觉得有点过时了不过历史文化这种东西一时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是长时间已留下来的。。。。。再推荐几本书。。。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最好也看英文原版的,如果有能力的话还有《刹那樱花》,从心理语言文化等等方面分析中日,美日,法日,还有具体的对比实例,不会很枯燥。就行说这些,书还是很好的,又不搞什么可言,能看懂就好,还有双版~~~~非常喜欢
  •     上日本文学的时候老师提过这本书,之后就一直挂念着,买一赠一,挺不错的
  •     买一送一很好,而且这本书反映的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好的。
  •     美国人的日本认识。 有一些民族性的地方 隐隐能体会到吧。
  •     此书阐述了日本人的矛盾性,两面性,彻底的了解日本人性格和行为的特点。
  •     这是一本写日本文化的书,是美国人写的。当时,美国人对日本人不了解,但是由于战争的需要,他们开始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虽然作者没有到过日本,但是对日本人的文化写的还是很到位的。日本人其实就是菊与刀的双重人格!
  •     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到底有多神奇,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虽然一些根深蒂固的信仰让他们走向了massacre,但也毋庸置疑他们身上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整本书有些关于日本人品行的描述重复出现太多次,稍显冗杂,不够简洁。
  •     所读露丝.本尼迪克特的第二本书,断断续续,终于读了一边。一年之前买过一本纸质,读了几页就放架子上了,今天总算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有理有据,对于作者并未实地调研而能写成此书,敬佩之至。
  •     一直想看这本书,这次终于买到了,很超值,刚看完中文版,觉得看完这本书所有描写日本文化的书都是多余了!
  •     让你了解一个真正的日本,还送英文版,对于英语学习很有帮助,不错
  •     #补#东方想象一种。
  •     首先,就书本身的质量来说,谈不上精美,但已经对得起自己的价格,其封面(中文版)尤其让人喜欢,简洁,大气,如此才是一本研究专著应有的风格,相比之下,英文版的封面就不合我的口味了,甚至看起来不像是一本书,当然这是个人审美观的问题。就内容而言,由于水平所限,英文版尚无能力流畅阅读,仅谈谈中文版,说实话,虽则久闻此书大名,可开始阅读时却始终心存偏见,以为西方人研究东方人难免带着有色眼镜,对于他们是否能真正读懂东方人心存怀疑,读完以后思想大为改观,书中虽偶尔流露出不易察觉的优越感,但整体而言,其内容之严谨客观可谓同类著作中少有,其对日本国民性分析之深刻让人叹为观止,绝对是了解日本国民性必不可少的优秀研究专著,让人无法想象其出自一位从未到过日本的西方人之手,在这本书中我甚至看到了我们国民性的影子,感触很深啊,相较而言,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作为对日本影响甚深,受日本伤害最深的我们,对日本的研究真要说声惭愧了,因为我们对日本的研究才应该是最深刻最权威的,同胞们要努力啊!近日订购了蒋百里先生与戴季陶先生合著的《日本人与日本论》,打算互为印证,看看东西方看问题的眼光会有何差异。也希望对日本的认识会更上一层楼
  •     能够解释许多我们无法理解的日本人的性格与行为,但有几个地方总觉得怪怪的,还是有些小缺陷(・-・*)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隔靴搔痒,隔岸观火。
  •     书如其名,从一个美国人的眼中,看待二战前后日本人的文化历史以及行为,揭示其文化以及根性中存在的矛盾性,对于了解日本人以及日本的文化,有一定的作用,虽然可能具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
  •     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书,绝对的经典,研究文化的必读书目之一,其另一本《文化模式》也是经典。特有买附赠的英文版看的,大陆出版的中文版本太多了,五花八门,特别瞧瞧英文版是怎么说的。不得不说,很多翻译,烂的不是一点半点,想读好书的人,还是学好英语,读原著吧。
  •     性价比非常高,买一赠一。同时是了解日本文化的好书
  •     买过一力文库的几套书,总体感觉还行。一直想买别的版本的《菊与刀》,但最终还是下决心买了这个版本,因为有英文版本赠送。希望能译者能译得好。
  •     很多不了解日本的人对日本的了解可能来自本书
  •     一本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性格的书。对我们思考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共性和差异有所启发,同时也能让我们感知到美国人的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个人认为值得一读!
    书的质量也不错。
  •     翻译得不尽人意 但作品很全面
  •     这本书放在家里快十年了,然后就一直没看完。外文书不能贪便宜是真的。
  •     我没读完这本书……绝对是因为这个译本的太烂了QAQ 不是我的锅!
  •     本书解开了我很多的疑惑,关于社会学,关于日本人,呵呵,而且买中文送英文。。。只是英文的被闲置了。。。o(╯□╰)o
  •     让我了解了许多日本人的特性,他们的文化。
  •     很值得一看日本人性格研究。
  •     菊和刀象征着他们的文化:崇尚暴力又热爱美学,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教条又进取变革,既忠诚不二又背信弃义。就算你说得再富丽堂皇,你还是你,那个曾经侵略者。
  •     是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力作,深刻揭示了日本的民族性。温柔与暴力的双重矛盾性格使得在日本成为一个好战却讲礼貌的国家。专业课老师推荐的,分析得很有力度,值得一读。
  •     双语买一赠一,很划算,但是英文版还没看。
    看完书,我顿觉,其实不止日本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双面性。不是吗?
  •     可以了解下日本底蕴,不过美国人写的还差一把火,理论派还是比不上实践派
  •     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们了解日本不得不读的经典著作。
  •     这本书描写了日本的文化,从而评述了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侵略扩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日本人的为人与处事的方式与其他民族有与众不同之处,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的机会
  •     翻译有些别扭,但很有见解的。比较文化差异真有意思。是的,如果多些中日对比会更有意思。
  •     感觉作者的观点过于绝对 持保留态度
  •     在我妹结婚那天送亲过后发现她家书架上的,我妹说,当初少年不懂事你拿去看嘛。源于日本人的“耻”恩不能,负不能,一切都是“耻”。
  •     是一本了解日本人的好书,还送英文版,可以提高英语,真是一举两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