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餐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文化 > 权力的餐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108039170
作者:[法]让-马克•阿尔贝
页数:229页

章节摘录

餐桌的艺术是一种统治的艺术。餐桌是一个特别的场所,围绕着吃,可以产生决策,可以张扬势力,可以收纳,可以排斥,可以论资排辈,可以攀比高低,吃饭简直成了最细致而有效的政治工具。吃饭是一种特别的社交方式,是身体与灵魂的结合点,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点,是外在与内在的联系,按现成的说法,叫做“礼义共鸣”。政治宴席不同一般,丰盛而讲排场,豪华而隆重,对仪式的讲求,使它成了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时刻。吃饭本身也是一种别样的政治解读,因为游移在纯粹的政治生活之外,人恢复了本来的个体状态,脱离了平常所属的群体和类别。从古代宴席到现代的政治聚餐,有公众意义的正式宴会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和语言。我们看到了王侯宫殿里举办的权力盛宴,也看到了1936年6月以后,罢工者们拒绝大吃大喝,他们在户外野餐,把革命的聚餐变成了对抗当局的新形式。权力餐桌是烹饪历史当中的重要章节。坐下来一起吃饭是一种划分,体现集体聚会仪式,划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会随便和不认识的人一起吃饭,出席宴会不是无谓的举动,和中世纪的骑士们人席有着各自的属性一样,坐下吃饭有着社会和政治层面的意义。在古希腊的斯巴达(Sparte)和克里特岛(Crete),年轻人出席宴会,表示这个人有公民权;城中的所有男人,不论年龄,都有自己的宴会席位。有这样的社会群体,就有由此发生的矩、责任和权力,制约所有出席的宾客。如果要了解聚餐形式的变化,而不是做一个简单的人类学的分析,就要特别注意到,从古希腊前期直到古罗马初期,即从公元前2世纪到前1世纪,宴会的变化和政治密切相关。在古希腊前期(公元前8世纪左右一直到前6世纪),在一些比较小的城市里,有过一些初级形态的全城聚餐。在古希腊后期,聚餐有了某些聚合全体“公民”的态势,这里说的“公民”指的是全体男子,大家逢节日一起吃一顿饭,在斯巴达这样的城市里甚至是天天聚餐,日日欢饮。在斯巴达和克里特,召集公民们一起吃喝,最好是在大白天围坐一处,具有特别的意义,体现了城市的团结。除了忙于牺牲祭祀,或者如克里特狩猎那样没有按时结束,耽搁了时间,全体公民一定是在一起用餐。这种用餐制度,或者说这种国家体制,使得公众宴会有了束缚性,因为这种制度要求“homoioi”,即要求“平等的人”在一起吃饭。斯巴达的人管这顿饭叫“西西提亚”(syssitia)或者“菲迪缇”(phidities),十五个人左右一桌,吃的喝的都比较简单。这种贵族特质的做法表明了公民的属性,怎么样吃饭,就是怎么样的人。奥斯温·穆雷(()swin Murray)直截了当地说,“他们醉酒的规矩多少反映了酒在其政治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所有的斯巴达公民都要为举办宴会作出贡献,来的时候要带上野味、粮食、水果和奶酪;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中也说过,有的人没有能力在赴宴的时候带上东西,结果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以外,丢掉了公民的资格。在克里特的公众聚餐,即“les andries”,代表着同样的政治意义,每个来宾都要“贡献”其十分之一的收成,所有的人(包括依附于城市的农民),只要参加宴会,就要承担宴会消费的部分开支。全体聚餐可能也见于其他地方,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获得公民资格的日益简便,这种聚餐形式渐渐被改变,全体聚餐的形式渐渐被废弃,而演变成了“代表”聚餐。公众聚餐只有在古希腊前期才可能存在,那个时候城市是一个整体,后来延续了一段时间也是因为城市的寡头政治保持着人数不多的公民群体。但是,斯巴达以外的地方,财富的增加和差异,都削弱了“西西提亚”的作用。政治特权的获得、扩大和萎缩,越来越决定着公众聚餐的人数和来宾座次。从物质手段上讲,大多数古代城邦已经不可能让所有的城市居民一起吃饭了,于是只能邀请一部分代表城市权力的居民,这个“代表团”象征着整个城市,以城市的名义吃饭。宴会于是变成了浓缩公民整体的小规模聚会,全体聚餐的形式到此寿终正寝。聚餐的强迫性并没有完全消失,公元前6世纪末的梭伦法令明显继承了这一精神,这一法令要求公民轮流参加宴会,履行他们议政和参与法律事务的责任。在斯巴达和克里特,节日聚餐好像公民代表大会,不容含糊,大会实际上成了公民的培训,自此,宴会有了新的政治色彩,不再仅仅是城市的代表了。由于宴会不能集合全体公民一起吃饭,城市领导人就把宴会的组办权抓在自己手里,克里特就是这样。在其他一些城市,比如雅典,富人必须为一些仪式自己掏腰包,最常见的是抽签决定哪一个部族掏钱。狄摩西尼提到过在雅典节日聚餐上怎么分配肉食,但是没有说到怎样消费。不管怎么说,吃在一处,象征着公民/战士的义务:人们和自己的部族一起投票,一起打仗,一起吃饭。这种休戚与共的感隋,就这样植根在有规律的隆重的公众聚餐当中。聚餐是公民属性的标识,尤其是在古希腊前期。在这个意义上,餐桌从此成为一种整合的工具。妇女、外国人、奴隶和年幼者都“自然”地被排除在外。但是,在关于宴会的故事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公民”旁边的外国人和未成年人。在斯巴达,未成年人如果要想参加餐后酒会,必须征得参加者的一致同意,他们可以从中观察和学习成年人的表现,听大人们吹嘘战功、讨论国事,这确实也是“西西提亚”的首要意义。在克里特,有个启蒙仪式,未成年人要被“抢走”,和“劫持者”一起过好几个星期;在此期间,未成年人会从自己的情人处得到一些供品,比如一头牛和一个酒杯,他要带着这些吃喝的东西才能参加酒会;喝酒的时候要谈论政治事务,另外要决定城市功臣的授奖问题。我们在酒壶的绘画上看到,在迎候宴会新客人时,人们会告诫他们,谁坏了规矩,谁就要遭殃。公众聚餐为决策群体集结了“新手”。家庭节日同样也是举行宴会的契机,家庭宴会收纳新人,加强团队的团结。在人生的重要时刻,比如生和死,同一群体的人也要在一起吃饭,如同埃及的丧葬仪式一样。餐桌上表现的兄弟情谊,在政治生活中和战场上也加强了团结。在雅典节日“阿帕图里”上,同一氏族的人在三天里一起吃喝,其中一天称为“Banquet”或者“Dorpia”,都是专门用于正式宴会的词汇。特尔斐也有类似的活动:在“Apellai”这一天举行宴会,有用于牺牲祭祀的贡品“apellaia”,宴会上还收纳新成员。不论是在雅典还是在特尔斐,氏族人都是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接受新成员,公民们也最愿意通过加入氏族从根本上站稳脚跟,建立自己的形象。这种收纳很少涉及外国人,不过在一些古希腊城市,外国人如果遵从类似比赛的饮酒要求,遵从行为有度的酒会玩乐规矩,不胡闹,也可以参加宴会。在克里特的宴会上,公民席位旁边特设两张桌子,专供招待过路的客人。按照克桑西的习俗,他们可以在洛克里斯人的领土上居住,参加他们的宴会,克桑西人甚至认为要把公众聚餐和获得政治权利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出席牺牲仪式、参加公众聚餐,就成为整合队伍、收纳新人的主要表现形式,到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的时候这一情况才有了转变。宴会和公民资格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几乎是欧里庇得斯的《伊翁》∞n)的全部故事内容,青年伊翁就是吃了雅典的很多宴会,才得以成为希腊的公民的。在其中一次宴会上,伊翁的母亲克雷雨兹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怕他登上雅典王位,想要给他下毒;母亲非常明白,参加宴会给了他政治上的合法身份,但是在她眼里,这太危险了……参加宴会,不仅仅意味着有公民资格,也反映出公民群体内部的等级。在某些特定节日宴会的时候,在仪式的允许下,大家喜欢让最有钱的人出头,承担宴会的组织和花费。尽管通过宴会,雅典向周边众多进贡盟国显示了威风和统治地位,但是,老是这么吃喝,雅典承担不起。一旦公众财政艰难,操办不起宴会,就采用“吃大户”的做法。在古希腊后期,“吃大户”变得普遍,怎么办宴会,时兴什么规矩,都是清清楚楚的:城里的每个部族派十名代表,这些代表们筹钱,操办狄俄尼索斯酒神节和雅典娜女神节期间众人的大吃大喝。雅典城里的人可以不受仪式规矩的约束,自发地来参加宴会,但是政府不喜欢这样的“自发”行为,因为这样一来,参加宴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种不请自来的现象虽然被法律允许,但是在艰难时期,波里克利愤怒地抵触不办。雅典的普遍工作者很少或者根本不主办宴会,国库管理长官、女司祭和大将军们也不张罗这一类的吃喝。古希腊后期的那些著名政治人物还没有什么顾忌,在他们眼里,宴会以及补充或替代宴会的食品分配,都是贵族行为,贵族借此与其属民建立政治依赖关系。有一些人物就经常为自己的城市举办宴会,比如小亚细亚西部城市吉梅的克雷阿纳克斯,就以其待客慷慨大方而出名。 很多社会阶层不能够参加宴会,不管对这些社会阶层有过什么限制,都损害了宴会的包容和平等的意义。

前言

在今天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的出版史上,介绍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图书曾占有很大比重。熟悉三联的读者也都会记得,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曾以“新知文库”的名义,出版过一批译介西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图书。今年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20周年,我们再次推出“新知文库”,正是为了接续这一传统。    近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知识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涉及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新发现、新探索和新成果层出不穷,并以同样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类的社会和生活。了解这种知识成果的内容,思考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固然是明了社会变迁趋势的必需,但更为重要的,乃是通过知识演进的背景和过程,领悟和体会隐藏其中的理性精神和科学规律。    “新知文库”拟选编一些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新知识及其如何被发现和传播的图书,陆续出版。希望读者能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取新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3月

内容概要

法国历史学家,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在巴黎天主教学院、巴黎餐桌艺术学院讲授关于饮食文化的历史研究。著有《中世纪历史地图》、《亚眠大教堂》等。

书籍目录

导言 王法的餐桌还是餐桌的王法
第一章 古希腊宴会的规矩
社交、排斥和不守规矩
前言
诸神眼中的古希腊宴会
宴会和牺牲的目的
宴会后的交际酒会
宴会塑造了群体
古希腊宴会的整合能力和等级划分
宴会环境:在殷勤好客和平等之问
宴会决定政治阵营
宴会是政治生活的另一种形式吗
宴会的另一面
宴会上的女人
混乱的宴会
野蛮人
小结
第二章 中世纪的筵席
从5世纪到15世纪的权力战略
前言
结盟的盛宴
巩固群体
饮料的作用
筵席是宾客之间的承诺
竞争的筵席
餐桌上的等级
居高临下和炫耀
主菜和甜食之间的中间菜是餐桌的政治革新
在公平正义和秩序之间的筵席
混乱的餐桌
餐桌上的失序
建立餐桌上的规矩
小结
第三章 国王餐桌的戏剧性
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
前言
法式厨房的诞生
和意大利主义诀别
法兰西模式和“新菜”
膳食的服务
餐桌是古典主义的政治宣言
时间的把握:调整
控制空间:安排布局
控制行动:炫耀
统治和目的达成
驯化贵族
保住自己的地位
“绝对的”餐桌?
小结
第四章 在秩序与混乱之间
18世纪和19世纪
前言
王室餐饮的非神圣化
礼仪的结束
国王的非神化:国王施舍食物的时代结束了吗?
大革命前夕的贵族餐桌
革命宴会的诞生
颠覆的餐桌
革命的宴会
同心革命的终结:狂热的宴会
权力餐桌的延续和断裂
皇帝的餐桌
恢复旧制度的餐饮习惯
餐桌上的新老精英们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想象和食品特性
19世纪到20世纪
前言
菜碟之间的疆界
建立“烹饪特性”
实施“烹饪特性”
“烹饪特性”的疆界
烹饪的冲突:当厨房打仗的时候
他者的厨艺
丰盛是主题
战争食品文化
共和国宴会
“战斗”的宴会
共和国的宴会
身负重任的食物:政治家的宴会
小结
第六章 爱丽舍宫吃的外交
一种统治的方式
前言
礼节:兜售法国
吃喝外交
爱丽舍宫的规矩
外交的严谨
选举烹饪
有目的性的食品
以地方性抵御世界化:味道的表现
食品的蛊惑
国家元首和食品
拉开距离
做百姓状
爱丽舍宫里的人吃什么?
小结

编辑推荐

《新知文库35•权力的餐桌:从古希腊宴会到爱丽舍宫》:人们是如何在餐桌上实现了控制与驯服的?宴会的排位,是怎样实现了与会者的整合与分化的?宴会上饮酒的作用是什么?从餐桌的布置到盘中食物的选择,又是如何显示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的?餐桌与美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一个刀枪不济的民族,可以通过一顿美食和一些美言来拯救自己的命运,而一些原本似乎根本无法共存的体制,却在鱼子酱和香槟酒的共享中却找到了和谐……

作者简介

权力与胃口相关,食量大意味着统治力强?
通过餐桌和宴会,可以保持属下的对立和竞争从而维持均衡?
没有免费的午餐,白吃白喝后一定要履行责任?
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它怎么吃饭?
国家领导人吃的能力预示着他治理国家的能力?
餐桌上,就连一块桌布都有特别的意义?
……
“告诉我你成天吃什么,我肯定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这是一句十九世纪的名言,现在的人还经常这么说,用这句话形容吃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最合适不过了。
餐桌和美食,与人的性格相关,更与权力紧密相关。
从远古时代的希腊宴会,到路易十四的“至上餐桌”,到十九世纪的共和国宴会,到如今爱丽舍宫的第五共和国的晚宴,本书为读者细述了餐桌与权力的漫长历史。人们是如何在餐桌上实现了控制与驯服的?宴会的排位,是怎样实现了与会者的整合与分化的?宴会上饮酒的作用是什么?从餐桌的布置到盘中食物的选择,又是如何显示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的?从中你会发现,“菜”不仅仅是菜,还可以被赋予民族性和意识形态,成为文化武器,“吃”也不是个人的事儿,因为在吃的“规矩”和“意义”背后,总有需要达成的目的。
因此,餐桌与美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一个刀枪不济的民族,可以通过一顿美食和一些美言来拯救自己的命运,而一些原本似乎根本无法共存的体制,却在鱼子酱和香槟酒的共享中却找到了和谐……几千年来,无数的王孙贵族和权力人物把餐桌当成谈判的工具、外交的手段,无论是颇有讲究的晚宴,还是别有含义的“农家菜”,他们在觥筹交错中,在餐桌文化特有的规则下,互相交流,互相吸引,互相征服。
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我们可以了解这权力的餐桌和餐桌上的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欧洲,餐桌艺术是如何成为一种统治艺术的。

图书封面


 权力的餐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如果说明茨的《吃》一书,更多是通过阐述饮食在社会生活中所受的诸多影响和限制,将其作为一种客体文化的现象进行考察;《权力的餐桌》则似乎让宴会扮演了一个更具主体性的角色——或者说,政治家们通过流光溢彩的盛筵,对社会施加了自己的影响力。民以食为天。承载着人类个体存续之重任的饮食行为,绝不仅是简单的生理现象,就其本质而言,就具有强烈的社会性。“食色性也”,而敦伦之礼的私密性,与政治所需的公开性相悖,自然无法被过多运乎治乱之道。这样,饮食在政治文化的塑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便彰显无遗了。主席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言下之意,请客吃饭,是一种与革命相矛盾的政治行为。假设路易·菲利普不禁止巴黎街头的公共宴席,还会有1848年革命么?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餐桌上的:国王和公侯大宴群臣,以示威权雄厚,仁德慷慨;附庸宴请领主,倾其所有,以示感激和忠诚。餐桌之上,位次分明,菜品迥异;餐桌之下,饥民们等着分享剩炙。每次宴席,都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充满了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大会;既是对各级贵族们的礼仪训练,也是对贫民的布施。在中世纪早期,宴席上相对的混乱和纷争,体现了王权的式微;而路易十四年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宴席变成了国王的个人表演,也是大小贵族们膜拜王室的盛典——当国王本人可以选择共同进餐的对象时,贵族们终于在凡尔赛那张“权力的餐桌”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相比之下,当代的总统们在设宴进餐时就要谨慎得多了。萨科奇不喜饮酒,被民众视作不能“平易近人”;希拉克爱上高级餐厅,被批判“脱离群众”;而德斯坦去普通人家吃饭,却被指责具有旧社会王公的陋习,放着自家的珍馐不吃,偏要来抢普罗大众的“口粮”!然而,没有哪一位政治家会不愿意通过盛筵来证明自己在振兴经济方面的政绩,也没有谁愿意轻易放弃通过饮食来拉近与民众距离的机会。那位不愿意在公众面前就餐的优雅的罗亚尔女士,在竞选中不就是大败而归么?其实,普通人一样可以通过餐桌来进行自我表达。饮食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和民族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民族应该分享相同的生活习惯,当然首先包括相近的饮食。反过来说,偏好某种传统的饮食,就是“爱国”的表现;而对某种异域风味别有兴趣,则很有可能是对现实不满,在追求某种可以从外来文明中折射出来的理想。这一切,应该说也属于'餐桌的权力"吧!
  •     近日,一部活色生香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疯狂——中国庞大饮食体系中关于各种滋味的欲望、期待和想象均被有形的镜头逐一捕捉和放大,食材彼此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巨大诱人力量顿时被煽情的解说添油加醋起来,再加之制作方特意挑选夜半时分播放,常常叫人面对荧幕中的各种美味垂涎三尺,却只能拿方便面聊以充饥,宽慰那肚中跃跃躁动的馋虫。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就像一盘丰盛无比的大杂烩,《舌尖上的中国》解读出中国人千百年来独特饮食习惯的7种口味和层次。当然,美食固然引人,但饕餮盛宴中包含着的关于一个民族的情感、文化和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以及因美食而发生缔结的人际往来关系更加令人动容,怎不惹得我们的思绪随着那缕缕的香味和那些善品好食的舌头一起舞动起来?因有国家电视台专业纪录片频道的操刀把持,镜头语言自然是极精致和流畅的,然而,在我看来,此片的宣传LOGO画的设计才是匠心别具,比那些菜色更多了几份耐人咀嚼的文化况味——一片形似片中所介绍的云南诺邓火腿的肉色,在画的主体位置被处理成峰峦叠张的泼墨山水画样式,肥瘦相间的彩色纹理分外有种隐约的美,仿佛白云深处,风云变化,山峦沟壑间暗藏着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围绕“吃”而产生的各种隐语和暗义。煎、炒、炸、溜、蒸、焖、烧、扒……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追求的是人间烟火的家常和市民味道,它是如此和每一个人最平常的生活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然而,饮食,绝非是一种满足人们基本生理需求的日常生活仪式,如果稍稍对其加以考究,不难发现,食材、作料、烹饪手法等背后隐藏着的文化和政治意蕴才更值得人们品咂和寻味。人类的饮食史其实也就是一部文化史、礼仪史、政治史、心理史或者是生物史、社会史,参与这部历史创造和书写的,包括食客、厨师、政治家、文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各色人群。耶鲁大学开设过一门公开课《有关食物的心理学、生物学和政治学》(The Psychology, Biology and Politics of Food)大受好评,教授Kelly D. Brownell带领学生们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关于“吃”的若干宏观层面,包括:口味喜好,对食物的反感,食物宗教,食物舒适性,社会仪式饮食,为粮食问题的社会规范的责任。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食品,讨论政治问题,如转基因食品,营养政策,以及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影响。 还审查是营养不良的问题,例如,饮食失调,肥胖流行和全球影响的儿童食品广告的原因,贫穷和粮食,以及现代化环境如何影响每个人的饮食习惯……这种别具一格的视角,立体而多面地向我们解开了“吃”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它有果腹的功能,并且,它还是人类史上一种特别的媒介,传递着极其丰富的信息,比如礼节、仪式、情感甚至是我们共有的历史、时间和记忆。《权力的餐桌》便把关于“饮食”的解读置设到觥筹交错、推杯弄盏的独特时空中,获得了一幅别样的文化社会图景:餐桌是一个特别的政治场域,它像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政治的角力、权势的较量皆在这里无声上演,“吃饭简直成了最细致而有效的政治工具”。统治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对内是为了彰显浩荡王权,对外则宣告雄厚国力,比如法国人就无比殷切地希望法国餐饮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国家元首也需要向公众表达他对食品的兴趣和研究,以示其个人的身体康健和学识覆满。宴会的邀请者和被邀请者之间,均建立着以心照不宣的契约(权利与义务)为基础的微妙关系。在不同国家之间,“他者的厨艺”(即独立国的美食)甚至也会沦为禁用之物,成为彼此攻击对方的重要武器,比如2003年法国借口疯牛病,拒绝进口英国牛肉,以报复英国对法国酒的抵制。大抵是政治家们总是认为:将别国引以为傲的餐饮文明贬低到一钱不值的地步绝对胜过千军万马的劳命伤财吧。餐桌又是一个独特的社交场所,人们不纯粹为了享用美食,却是为了寻求某种身份认同或者参与集体活动而和他人围坐在同一张餐桌旁。古希腊时期,只有那些获得公民身份的城邦成员才有资格参加“集体聚餐”,妇女、外国人、奴隶和孩童则通通被排除在外。因此,赴宴就如同参加辩论会一样,被贴上了高尚而神秘的,有关社会和政治身份的标识,体现了以一定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和公共性、民主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乌托邦表现形式之一的宴会为公民体验集体生活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当然,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公民宴会”更开创了公民融入国家的新程式,宴会虽不能取代政治斗争中的武装力量,却可以将人们空前地团结起来。餐桌还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舞台。围绕餐桌的坐席排位、餐单设计、礼仪程式甚至是菜谱的记录等均有精心的考量,自古以来,人们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智慧并不比琢磨菜色的搭配来得少。举办宴席变成了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仪式,甚至在某些时候,形式往往大于内容,让赴宴的人甚至抱怨席间只能举杯交流,实际尝到的美食则少之又少。在维京地区,祝酒词也是一种可怕的政治武器,它被人当作一种权利手段,从而成为权力餐桌的常见节目。总之,餐桌上的礼仪经过若干年的传承和积淀,逐渐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准规范之一。当然,餐桌并不总是充满公平、正义和秩序的,它还可能引发政治混乱,上演一些怀疑、暴力、色情乃至犯罪的场面。比如中国不怀好意的“鸿门宴”,暗藏杀机的“荆轲刺秦王”,或者宫廷宴席间投毒以除掉政敌的事件层出不穷;抑或是席间男女暗送秋波的香艳故事,非常规的方式总是会让这场味觉游戏充满了更饱满、丰厚,多层次的滋味,就好比一块烤牛排被撒上过量的黑椒,竟与原本的味道相差了千万里。
  •     作者写的是古希腊开始到中世纪的欧洲,再到法国爱丽舍宫,好远,不仅地理位置还是时间跨度,对于东方饮食文化而言,餐桌也是很赋予影射含义的,但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吃饭的规矩而言,就一个字,繁琐。看看红楼梦中对吃饭的描写,用什么餐具,该怎么吃,对比刘姥姥就可以很明显知道繁琐是咋回事了。不过正因为这些规矩把贾府跟刘姥姥分得个清楚。社会地位的体现,不然怎么会有一顿饭花费10万的人的存在呢,这也该算是餐桌的高级规则了,面对这些规则,恐怕还是比较容易方面看轻些人,不是谁都能演的很好。前段时间看了罗胖的节目-强者的宿命,对于罗胖在节目最后贴上自己的道德观,还那么接地气,看来是蛮拼的。当下的饭店还真是种类繁多,花样百出,主要还是按菜品,还有就是价位,同样的菜在不同的馆子里可以是天上地下的待遇,不光是名字,还有价格。高低差就是社会地位的差别,还真不是有钱人看不上二锅头,就是二锅头的价格配不上他应有的社会地位,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展示自己的优越性,那段差距就是所要追求的距离…民以食为天,现代文明开始之前,社会地位的差别表现的方面真的不算太多,餐桌上的优越感对于味觉来讲,是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如今卡路里的摄入成为了最棘手的问题,吃饭的本质得到抑制,可从没退出赋予的那些意义,不是吗。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很有趣,了解法国历史和法国文化
  •     内容很赞,很有深度和寓意,推荐
  •     3.5/5 读到第四章就不想读了。
  •     不适合正经看,坐地铁看又觉得太正式
  •     购于三味书屋。这一套丛书大体智趣兼并。名曰餐桌,实际上不少笔墨聚焦于食物以及餐桌礼仪。前半部分内容充实,观点密集且新颖,与古典文本的结合都来十分受用。若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来说,基于餐桌及其衍生的权力运作实际上有三次大的断裂:人神的关系修正、人与动物的区隔划分、人内部的地位层级演变。最后部分论及法国当代政治与餐桌、食物的关系,颇为乏味,遗憾是研究有较强的国别限制,进入近代后进本围绕法国文化史进展,很希望看到英国餐桌/权力的书写,因为巧克力屋、俱乐部这些英国范儿的”餐桌“同样大有意趣。翻译有小瑕疵,有些知识点无法查证。PS:碰巧解答了我对《托克维尔回忆录》中关于宴会运动的好奇心。
  •     ★★★感觉就是一个菜名和生活习惯的罗列,
  •     民以食为天,由此衍生的烹饪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礼仪是人类独特的文化.政治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为了政治目的,请客吃喝,看来公款大吃大喝不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一个独有的现象?只不过是应有一个限度.纳税人为少数人的奢靡买单是不公平的.
  •     对于法国的饮食文化和政治人物的评价有如此的关联。很有意思,不过这样的介绍对于理解法国或许有帮助。对于其他人就是不过如此了。
  •     真够法国的。。
  •     做下来吃饭是一种划分,可以产生决策、张扬势力、可以收纳排斥、论资排辈,简直是最细致和有效的政治工具,但这并不是一本有趣的书。
  •     这本书应该不是真正意义上吃货和伪政治爱好者的爱好品。要完全跟上作者的叙述节奏需要对饮食史(如果真的有这门历史)和欧洲历史有不浅的阅历。
  •     把专业的东西写得有趣是种本事,那么把本可以十分有趣的素材写得枯燥算什么呢?大概结果就是像我这样一本200页出头的书从2015年看到了现在吧。。。也就最后依仗算得上让人有兴致,吃的外交有时候影响力远比想的大得多。
  •     老外对饭局这事的理解...图样图森破,然后他们自己还觉得很厉害
  •     从远古时代的希腊宴会,到路易十四的“至上餐桌”,到十九世纪的共和国宴会,到如今爱丽舍宫的第五共和国的晚宴,本书为读者细述了餐桌与权力的漫长历史。
  •     其实也没有太多有趣的事,因为权力与餐桌,主角是权力,而不是餐桌,老讲食物的事儿,意思不大。
  •     新版新知文库选书最统一的特色就是爱吐嘈吗?
  •     三联新知,有品位的好书
  •     这个系列当趣味阅读挺好的,“革命就是请客吃饭”算是18世纪法国餐桌文化的概括之一。在文化研究这个筐里,很多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的民族主义嗬嗬。
  •     吃饭是件讲究事,特别是和权力游戏相关联
  •     看able~自己的相关背景积累不够,不然会更有意思~
  •     细读,有意思的书
  •     刚刚读完古希腊的宴会模式。这位法国作者考据特别多,又有趣,不是走情怀路线的餐桌文化混混写手,姐就爱看这种干货
  •     三星半吧
  •     盛宴背后的罪恶与放纵。
  •     现在社会需要的
  •     拿来写东西做资料的,不错有用。
  •     有点乱
  •     不知道是原文的问题还是这书的翻译的太差,读来味同嚼蜡。这本书讲的是人类的谎言鉴定的方法之类的东西,翻了翻,内容还不错,不过新知文库的书内容一贯是有保障的。
  •     了解了解餐桌的作用.
  •     还没看,不过我就是想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
  •     渐入佳境,希腊阶段兴致缺缺
  •     主要是法国的餐饮历史
  •     读之前最后补一补从文艺复兴到现在的欧洲政治背景,不然很辛苦啊
  •     一本把餐桌上的政治學表現得淋灕盡致的書:餐桌的藝術是一種統治藝術 餐桌是一個特別的場所 坐下來吃飯 可以產生決策 可以張揚勢力 可以收納 可以排斥 可以論資排輩 可以攀比高低 吃飯簡直成了最細緻而有效的政治工具
  •     没什么心思看,先放在书架上
  •     休憩47th,基于法国史的各个时期餐饮菜肴组成、礼仪习惯与具体表现来分析其中的政治要素,举例全面,分析极为简略,不含技术含量,属于那种把东西都摊开给你看,让你自己来对比分析,得出心得的书籍,个人看来没什么意思,远逊于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本
  •     趣味读物
  •     真的还不错!我已经读完了其中的一本,计划明天干掉第二本!
  •     三联的出品质量水平都没得说,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论述有趣,蛮好。
  •     正式论文集。分析西方社会权力如何利用就餐礼仪与餐食来展现自己。
  •     买来给公司同事分享下。
  •     新文学,新知识,了解了解。。
  •     书很不错~内容很深刻~是历史类型的书籍~
  •     三联新知文库~都收着~
  •     当捷克人对中国货感兴趣的时候,就证明他们手头又不宽裕了。欧盟也讨论过就捷克,波兰,匈牙利这样的国家入盟后的风险。本身有些国家国民懒惰不好劳作过度举债,而其后就是大规模的”immigré“, 虽然欧盟人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定居都属合法,就会造成法国,德国这样国家过度臃肿,社会资源被”过度消费“”寅吃牟粮“。这也是他们排外的原因。
  •     餐桌上的吃喝已经不单单是日常的需求,还和现实、权力、阴谋、理念等交织在一起。
  •     前面还写得挺像回事的,分析也比较深刻;后面流于表面了
  •     被介绍吸引,应该不错的一本书
  •     餐桌上的投毒试毒中西都是有的。关于吃的热爱中西也是相通的。
  •     咸甜党争可能只是玩笑话,不过吃这件事,的确也是“政治”的一部分。
  •     角度抓的不好,变成了一本无关大雅的逸闻小册子
  •     : TS972.2/7227
  •     很有意思的一部书,类似中国的饭局?
  •     写的很深入。还在看,不过很喜欢。
  •     法国人! ib冷知识推荐
  •     研究某段时期葱头开始被认为是粗鲁的,糖醋口味式微什么的真好
  •     这一套丛书大体智趣兼并。名曰餐桌,实际上不少笔墨聚焦于食物以及餐桌礼仪。前半部分内容充实,观点密集且新颖,与古典文本的结合都来十分受用。
  •     简述欧洲的饮食文化,5世纪前以希腊为主,5世纪后以法国为主,文中大量引用饮食方面的书籍及史实,不失为一部消遣的休闲读物。
  •     食物,宴席,餐桌礼仪背后的权力投影,略乱,八卦多,还算有趣。
  •     写的很详实,值得慢慢读
  •     吃食文化,文笔不好,干瘪。
  •     还可以,对法国上层社会餐饮文化的简介。
  •     感觉当初在书店看到的比这本厚一些,不知道是不是记忆出现了误差。是本身没有污损,包裹严密,送货速度也很给力。还没来得急看内容,但看介绍感觉挺有趣的
  •     印刷,排版,纸质都非常好,看着就舒服。
  •     我和宝宝一起看上的,都很期待!
  •     在中国、外国,在古代和现代,这个道理都没有改变
  •     书还没看,但是包装看着很不错
  •     新知文库的书果然够劲,增长知识了
  •     把这么有意思的主题写得这么无聊。无论如何读不进去。
  •     内容蛮好,新知文库这个系列的内容都不错。
  •     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历史,挺有意思的
  •     开篇是古希腊,此后基本以法国为主体,从中世纪宫廷宴饮一路写到今日国宴。精英餐桌文化史。可读性强。非学术体例。
  •     凑活吧
  •     这本书是老师要求看的,说实话,我看完了,但是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感触。
  •     感觉无论是从格式还是内容的阐述看都是学术化一点的。不错,有见地。
  •     好玩,关于食物的权力隐喻。法国美食之国的名气既不是偷来的也不是抢来的,而是路易十四吃出来的!另外这个翻译呀,简直是吃饭吃出苍蝇的感觉。
  •     三联的这套书内容新颖有趣,适合闲时看看
  •     让我想起那本脏话文化史。
  •     关于欧洲饮食文化的演变 话说欧洲的主流菜系果然还是法餐 法国大革命时期向周边国家输送了不少厨师 比如英国...所以才导致了英国人自己不太会做菜么...
  •     好看,结合进化心理学的内容来看,肯定有收获。
  •     一直追这套书,每本都很精彩
  •     现实的写照
  •     新知文库的书大部分都不错,这本书不算厚,不过内容还算可以,不过精华基本都集中在导言部分,后面写的有点乱,看完导言总觉得后面有点凑字数
  •     名字很炫,内容一般吧,文化小品文的感觉
  •     值得买来看看,快来买吧
  •     读着读着变成了政客们的菜单了。。。
  •     法国人好像觉得世界上只有法餐是餐宴
  •     嘿,任何对吃喝玩乐的西方追溯都绕不开路易十四
  •     好像始终记得“最后的晚餐”的画面。回想起当时看“特洛伊”时的画面。回想起“龙门客栈”的画面~~~~许多的画面,在飨宴美酒中醉情的男女。那些真正的能力者并不迷茫,无意或者有意的行为,影响的深广,有时到了令人不可置信的地步。
  •     材料
  •     好书,值得一看。
  •     “居然看过”系列
  •     书写的有点枯燥,其实就是讲了西方人的历史。
  •     朋友推荐,慕名已久,一下子买了六本关于《新知文库》出版的精品,正在拜读中,大开眼界哈
  •     其实不错,然而我对法国历史不太懂,所以有点迷糊
  •     这桌才叫大餐
  •     还不错 ,挺小本的
  •     吃剩的东西就施舍给别人,挺开心的哈。
  •     冲他解答了我为什么祝酒的英文叫toast这个问题给他五分!
  •     还算有趣
  •     说白了,餐桌上的潜规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