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帝国与先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都市帝国与先知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42623348
作者:孙逊,杨剑龙
页数:355页

书籍目录

都市、帝国与先知
都市史家,都市先知——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的观念
人类考古学视角下的城市起源
城市与帝国
考察作为系统的城市:对一种思想史的思考
城市与社会
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规划——由中国城市发展史看中国城市的规律理念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发展的新格局
城市与社会:美索布达米亚和希腊都市文明产生之比较研究
中世纪至今德国的城市和国家:现代市民社会在城市传统中的起源
都市文化
都市与教化:英伦三岛(1660-1800)
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医病关系为例的探讨
摩尔·想象的帝国
上海文化
艺术中的都市文化
评论
文献与史料

作者简介

首篇文章介绍的是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因为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城市研究,波及哲学、历史、社会、文化诸领域,作者不能回避这位先知式的人物。随后是研究成都市概念和起源的一些文章,颇值得深思。城市与社会、都市文化、上涨文化、艺术中的都市文化等栏目中的文章是作者选精出来的,相信不会让大家失望。特别要强调文献与史料这个栏目,作者编选了两篇海外人士看近代中国城市的材料。作为新闻记者的蔡博(Eugen Zabel,1851-1924),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笔,为作者保留了现代上海多彩的城市画面。作为自然科学家的多夫兰(Franz Doflein,1873-1924)对中国珍珠养殖业、鸟类和海洋生物的观察地饶有风趣,充满着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价值。这里节译的是他对上海的观察和描述,早期上海人生活状态,似乎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图书封面


 都市帝国与先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不仅一些原有的大都市日新月异,还产生了许多新的中心城市,城乡之间的距离或说差别(此处所指为纯粹数字计量的)也越来越小。一时之间,似乎城市化浪潮已席卷全国,甚至成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法宝。但实际上,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物质上的城市发展的确很快,精神或文化上的城市建设却相对滞后许多。人创造并发展了城市,城市对人的关怀却远远不够,于是,城市仅仅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等的混合体,人们在其中只是匆匆过客,无法找到精神的居所,城市越发展,人越感到惶惑不安,越无法找到自我,其结果是,个体被突出强调,人与人高度分化,以往那种亲密的人际关系被以最终利益为目的的、肤浅而暂时的接触取代,人失去了自我,也不再拥有安全感。      可以说,“现代生活中的最深层次问题是个人在面对巨大社会压力、历史遗产、外来文化和生活技能时,如何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存在”(《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19页)。这种情况使得专业化日益加深,每个个体都力图得到充分发展,但这却又以个体之间最无情的竞争为条件,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追求个性和独立—竞争加剧—促进个性和独立—再竞争。这几乎已经成为城市人无法摆脱的宿命,相对的,小城镇和乡村却依然更多地依赖感觉和感情关系,人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积极的联系,而不是消极的冷漠态度。(《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20、25页)   基于此,在城市里,几乎每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必须体现为金钱交易关系。“在大都市里,……货币经济和主导精神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他们在对待人和事物时都采用实用主义态度;而且在这种态度中,形式公正经常与不为他人着想的冷漠结合在一起。”金钱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一个问题:多少钱?人们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建立在以此为标准的数字基础上。(《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21—22页)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乡村,但是,城市居民所要承担的生活开支也更高,除了日常的食物开销,几乎任何其它生活所需都要支付相应的金钱,包括一些“免费”的项目——比如社区绿化、小区健身中心等。而且,即便如此,城市居民仍要花大把的钱在个人再深造以及娱乐、保健等方面,“事实上,没有被商品经济开发的人类需要已经所剩无几”。(《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15页)这反过来也导致城市人之间的关系由互帮互助演变成冷冰冰的、可以精确计算的金钱交易关系。  然而,付出了这些,就是城市人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移民化也不断加剧,既有乡村到城市的迁移,也有城市到城市的迁移,而更多的恐怕还是前者。乡村居民为了增加自身收入,多会选择进城工作,居住就成了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他们往往居住在同一区域,形成一个并不严密的社区。究其原因,一是出于减少租房开支的考虑,二是,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与其社会地位、工作性质等相近的人住在一起,于人于己,这似乎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人们“在需求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越大,彼此就越敌视,隔离程度就越严重”。(《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11页)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消费心理等明显与之不同。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样一个现象已经十分普遍:郊区变城市,远郊变近郊,城市规划井井有条,人民安乐,一片繁荣。但是,很大程度上,这只是城市规划主导者自己所要的局面,他们按照自己心中假想的普通百姓的需求来进行城市规划,普通百姓深层的真正需要却并不被考虑,这实际上是一种城市专制主义(《都市、帝国与先知》,95页)。而这种专制却蔓延全国,各地的当政者都十分热衷于“农转非”工程,整个甚至几个村庄的村民一下子全变为城市居民,看似好事,但农民失去了土地,又没有其它生存技能,好一些的地方还可以靠出租房养家,差一些的就只能靠政府征地的补偿金过活。另外,农民没有了土地,身份变成了“城里人”,但仍然无法摆脱长期以来农耕生活、乡土社会的影响/束缚,人际关系方面,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很少依赖性,仍是注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仍然要圈出自己的“领地”(《都市、帝国与先知》,96页);养老方面,一直是“养儿防老”,不知道购买养老保险,或者没有闲钱购买;收入方面,长期都是土里种土里收,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收入来源……一下子,原有的一切规范全被打破,新的规范却又没有建立起来,除了进城工作谋生,农民似乎没有了更好的出路,城乡的融合/冲突成为必然。   走笔至此,似乎是说,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步伐太快了,我们的城市规划出了问题,但实际上,规划却又不是全部问题之所在,也许,这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吧。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拼凑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不仅一些原有的大都市日新月异,还产生了许多新的中心城市,城乡之间的距离或说差别(此处所指为纯粹数字计量的)也越来越小。一时之间,似乎城市化浪潮已席卷全国,甚至成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法宝。但实际上,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物质上的城市发展的确很快,精神或文化上的城市建设却相对滞后许多。人创造并发展了城市,城市对人的关怀却远远不够,于是,城市仅仅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等的混合体,人们在其中只是匆匆过客,无法找到精神的居所,城市越发展,人越感到惶惑不安,越无法找到自我,其结果是,个体被突出强调,人与人高度分化,以往那种亲密的人际关系被以最终利益为目的的、肤浅而暂时的接触取代,人失去了自我,也不再拥有安全感。   
        可以说,“现代生活中的最深层次问题是个人在面对巨大社会压力、历史遗产、外来文化和生活技能时,如何保持其自由和个性的存在”(《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19页)。这种情况使得专业化日益加深,每个个体都力图得到充分发展,但这却又以个体之间最无情的竞争为条件,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追求个性和独立—竞争加剧—促进个性和独立—再竞争。这几乎已经成为城市人无法摆脱的宿命,相对的,小城镇和乡村却依然更多地依赖感觉和感情关系,人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积极的联系,而不是消极的冷漠态度。(《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20、25页)
        基于此,在城市里,几乎每个人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必须体现为金钱交易关系。“在大都市里,……货币经济和主导精神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他们在对待人和事物时都采用实用主义态度;而且在这种态度中,形式公正经常与不为他人着想的冷漠结合在一起。”金钱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一个问题:多少钱?人们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建立在以此为标准的数字基础上。(《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21—22页)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乡村,但是,城市居民所要承担的生活开支也更高,除了日常的食物开销,几乎任何其它生活所需都要支付相应的金钱,包括一些“免费”的项目——比如社区绿化、小区健身中心等。而且,即便如此,城市居民仍要花大把的钱在个人再深造以及娱乐、保健等方面,“事实上,没有被商品经济开发的人类需要已经所剩无几”。(《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15页)这反过来也导致城市人之间的关系由互帮互助演变成冷冰冰的、可以精确计算的金钱交易关系。
        然而,付出了这些,就是城市人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移民化也不断加剧,既有乡村到城市的迁移,也有城市到城市的迁移,而更多的恐怕还是前者。乡村居民为了增加自身收入,多会选择进城工作,居住就成了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他们往往居住在同一区域,形成一个并不严密的社区。究其原因,一是出于减少租房开支的考虑,二是,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与其社会地位、工作性质等相近的人住在一起,于人于己,这似乎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人们“在需求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越大,彼此就越敌视,隔离程度就越严重”。(《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11页)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消费心理等明显与之不同。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样一个现象已经十分普遍:郊区变城市,远郊变近郊,城市规划井井有条,人民安乐,一片繁荣。但是,很大程度上,这只是城市规划主导者自己所要的局面,他们按照自己心中假想的普通百姓的需求来进行城市规划,普通百姓深层的真正需要却并不被考虑,这实际上是一种城市专制主义(《都市、帝国与先知》,95页)。而这种专制却蔓延全国,各地的当政者都十分热衷于“农转非”工程,整个甚至几个村庄的村民一下子全变为城市居民,看似好事,但农民失去了土地,又没有其它生存技能,好一些的地方还可以靠出租房养家,差一些的就只能靠政府征地的补偿金过活。另外,农民没有了土地,身份变成了“城里人”,但仍然无法摆脱长期以来农耕生活、乡土社会的影响/束缚,人际关系方面,对城市的公共空间很少依赖性,仍是注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仍然要圈出自己的“领地”(《都市、帝国与先知》,96页);养老方面,一直是“养儿防老”,不知道购买养老保险,或者没有闲钱购买;收入方面,长期都是土里种土里收,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收入来源……一下子,原有的一切规范全被打破,新的规范却又没有建立起来,除了进城工作谋生,农民似乎没有了更好的出路,城乡的融合/冲突成为必然。
        走笔至此,似乎是说,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步伐太快了,我们的城市规划出了问题,但实际上,规划却又不是全部问题之所在,也许,这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吧。
  •     选文质量参差不齐。
  •     我那本被洪吉童借走,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哼!
  •     这系列书出了多少本了,每次看到目录都觉得应该很好看,但奇怪的是读起来就缺乏这种感觉了。。。
  •     写酒和女性两篇还不错
  •     以为是芒福德的某本专著,买来发现是论文集。。好郁闷。。好失落。。。
  •     大多数选篇为某一研究方向的综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