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运动 > 太极/武术/气功 > 逝去的武林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544250177
作者:李仲轩 口述、徐皓峰 整理
页数:270页

章节摘录

荣辱悲欢事勿追我的父系在明朝时迁到宁河西关,初祖叫李荣,当时宁河还没有建县。旧时以“堂”来称呼人家,我家是“务本堂”,民间说宁河几大户的俏皮话是“酸谈、臭杜、腥于、嘎子廉,外带常不要脸和老实李”,我家就是“老实李”。我母亲的太爷是王锡鹏,官居总兵,于鸦片战争时期阵亡,浙江定海有纪念他的“三忠堂”。王照(王小航)是我姥爷的弟弟,我叫他“二姥爷”,官居三品,他后来发明了“官话合音字母”(汉语拼音的前身),据说某些地区的海外华人仍在使用。清末时,天津的教官(市教育局局长)叫李作(字云章)是我家大爷,我父亲叫李逊之,考上天津法政学堂后,自己剪了辫子,被认为是革命党,李作保不住他,因而肄业。他有大学生架子,高不成低不就,整日喝酒,他的朋友说他中了“酒劫”,他的诗文好,但没能成就。唐维禄是宁河的大武师,他的师傅是李存义,绰号“单刀李”。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取接受老师管束之意,刀头三寸的地方才叫刀,人使刀一般用天、地,大劈大砍,而李存义的刀法用刀尖。唐师是个农民,早年练燕青拳,到天津找李存义拜师,李存义不收,唐维禄就说:“那我给您打长工吧。”就留在国术馆做了杂役,待了八九年,结果李存义发现正式学员没练出来他却练出来了,就将唐维禄列为弟子,说:“我的东西你有了,不用再跟着我,可以活你自己去了。”我仰慕唐师,就把家里的老鼻烟壶、玉碟找出一包,给了他的大弟子袁斌,袁斌拿到鼻烟壶后喜欢得不得了,在大街上溜达时说:“瞧,老李家把箱子底的东西都给我了。”是袁斌将我引荐给唐师的。唐师有个徒弟叫丁志涛,被称为“津东大侠”。天津东边两个村子争水,即将演变成武斗,丁志涛去了。动手的人过来,他一发劲打得那人直愣愣站住,几秒钟都抬不了脚,这是形意的劈拳劲,一掌兜下去,能把人“钉”在地上。他“钉”了十几个人,就制止了这场武斗,也因此成名。丁志涛有三个妹妹,后来我娶了他二妹丁志兰为妻。宁河附近的潘庄有李存义师弟张子兰的传人,叫张鸿庆。唐师让我多去拜访这位同门师叔,并对张鸿庆说:“我徒弟去找你,你多鼓励。”张鸿庆脑子非常聪明,令我有受益。他精于赌术,一次作弊时被人捉住了手,说他手里有牌,他说:“你去拿刀,我手里有牌,就把手剁了。”刀拿来,他一张手,牌就没了——可想而知他的手有多快,手快脑子就快。我行二,大哥是李辕(字捷轩),随唐师习武后,宁河人管我叫“二先生”。有一个人叫李允田,练单刀拐子,对我师弟周锡坤说:“二先生有什么本事,见面我就把他敲了。”周锡坤就跟他动起手来,用横拳把他甩出去了。李允田回去约了东黄庄一个姓侯的人来报复,周锡坤听到消息就避开了。他俩四处找周锡坤时,有人告诉我说:“周锡坤打李允田是因你而起,他们找不着周锡坤就该找你了。”我当时正和父亲闹矛盾,从家里搬出来,住在母亲家的祠堂里,心情非常恶劣,我说:“我正别扭呢,谁找麻烦,我就揍他。”那两人最终也没来找我,周锡坤回来后,也没再找他。宁河附近唐师有个师兄弟叫张景富,绰号“果子张”,我们一班唐师的徒弟都喜欢待在他家,他为人随和,也愿意指点我们。一天我带了一个朋友去果子张家,正赶上午饭,就在果子张家吃了饭。我跟这位朋友说过,按照武林规矩,只要来访的是武林朋友,要管吃管住,临走还要送路费。没想到这朋友后来自己跑到果子张家吃饭去了,一去多次,还带了别人。果子张有点不高兴了,我就去找那朋友,不要他再去,他说:“你不是说练武术的,来人就管饭吗?”他是借着听错了去吃饭。当时宁河发大水,闹了饥荒,红枪会趁机招会众,参加就管饭。唐师的徒弟廉若增亦因饥饿参加了红枪会,他的爷爷和我奶奶是亲姐弟。唐师、丁志涛都对红枪会反感,说:“不能信那个,一信就倒霉。”我劝过廉若增:“义和团也说刀枪不入,结果枪也入了,刀也入了,过多少年了,红枪会还玩这套,你怎么能信呢?”他说:“我就是去吃饭。”红枪会头目杨三是治安军督办齐燮元的表弟,他知道我收藏刀枪,就让我捐给红枪会,我认为他们是骗人去送死,所以把刀枪藏在神龛上面,对他说:“我放在四十里外了。”杨三说:“快给我取去。”我说:“现在发大水,过不去。”他又冲我吆喝,那时是我心情很不好的一段时期,我一下就发了火,说:“二先生说在四十里外,是给你面子下台,现在告诉你,就在这神龛上头,离你五步远,你敢拿就拿。”——这也是我唯一的一次自称是二先生。杨三没拿,转身走了。后来别人告诉我,有人问杨三:“杨三爷怎么吃这瘪,一个毛孩子都弄不动?”杨三说:“他六叔李牧之十九岁就当了同知(比知府低一级),现在的官比我表哥大。”

前言

  李老仲轩少年时由形意拳家河北唐维禄先生启蒙并推荐到北京其师兄尚云祥先生门下为徒。少年仲轩缘遇明师,壮志诚诚,艰辛历练,开花结果,终归正途,然尊师训不收门徒,几十年来远离武林,潜心修行,毕竟是土不没金,瑕不掩瑜,晚年的李老终于敞开心扉,将他的一生所学以讲故事、聊天的形式向大家娓娓道来。  大家从李老通俗朴实的言语中感受到了他那个时代浓郁的武风和艰苦、纯洁、快乐的生活,感受到先贤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及高超的武学造诣,感受到李老尊师重道的赤子之心及高尚的武德修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李老将一生研修的尚派形意拳的许多细节和真谛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后学们,个中滋味请大家细细咀嚼品尝。  我相信李老此书的出版一定会对尚派形意拳的弘扬和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其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同时,借此书出版之机,再次向已经离我们而去的李仲轩前辈致以深深的敬意!  尚派形意拳后学:韩瑜  (尚云祥弟子韩伯言先生传人)  2006.9.28序于岱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小时候看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看到那些人飘来飘去,你总相信这些是真的。到了长大了之后,你就发现,这些原来都是传说啊。今天呢,在国际的武坛上面,中国传统武术都沦为一种表演的套路,只适合在体育竞赛里面,每人轮流出来耍一耍,评评分罢了,但是我们中国的武林过去真的就是这么不济吗?还是说那些好多西都已经逝去了呢?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

内容概要

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34岁自武林退隐,晚年在北京西单的一家电器商店看门为生。因遵守与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书籍目录

代序李仲轩自传荣辱悲欢事勿追唐门忆旧丈夫立身当如此乃知兵者是凶器五台雨雪恨难消总为从前作诗苦别来几春未还家尚门忆旧入门且一笑师是平淡人把臂话山河使我自惊惕功成无所用这般清滋味曹溪一句亡雕虫丧天真杀人如剪草大道如青天长剑挂空壁我与日月同掩泪悲千古薛门忆旧世人闻此皆掉头心亦不能为之哀处事若大梦困时动懒腰欲济苍生忧太晚薛师楼下花满园 今日竟无一枝在遂将三五少年辈 登高远望形神开一生傲岸苦不谐万言不值一杯水仰天大笑听秽语 我辈岂是草木人君不见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附一《岳武穆九要》附二《内功四经》编者的话

编辑推荐

一代形意拳大师,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逝去的武林:民国武林宗师传奇》为您讲述一个真实的武林,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书中有武林旧事,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中华武术所独有的训练体系。书名为何为《逝去的武林》?原意是指李老师傅这一代人所处时代的武林风气和武人做派,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已经式微。但是,尽管行为举止上的一些东西逝去了,精神上的东西还会点滴流传下来。——整理人 徐皓峰

作者简介

《逝去的武林:民国武林宗师传奇》口述者李仲轩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洁身自好;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娓娓道来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滴水映月,令后学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图书封面


 逝去的武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逝去的武林:民国武林宗师传奇> 正版转让,9.5成新,私信联系。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07125#ddclick?act=click&pos=20507125_1_0_q&cat=&key=%CA%C5%C8%A5%B5%C4%CE%E4%C1%D6&qinfo=22_1_48&pinfo=&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30731113627191369028113590510044&ref=&rcount=&type=&t=1375241921000
  •     看书,有时会感到冥冥中好像有什么在牵引,是缘份。每本书之间,甚或与书你之间都有一条条看不见的线网,在彼此牵连那天看锵锵,谈《逝去的武林》,觉得有点意思,就看了这本书。书是讲形意拳的,这书中的形意却不是拳这么简单,它和禅、中医、道这些大有关联又或者说这书是讲真正的,剥去武侠小说后的真实面目。原来在现实社会里,学武并非正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行,如摇煤球、会计、农民、看大门。。而会武的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没打过架,而且书里说一位拳师收徒,就要求性子要好,不惹事,别人打了也不还手的。这让我想起父亲曾说,爷爷会武,却没传给父亲和叔叔,说他们性子太爆,学了会惹事。而且也说了要打不还手的才行。说来当时的社会学武好像很普遍,我爷爷会武,我姥爷会摔跤,哈哈,果然是全民皆武,所以才有了武侠?书里又说形意最大的特点是改变力的方向,如果形意练到一定的火侯,从悬崖上掉下,只要手打旁边的山,下坠的力会变成平的,人不会摔死。这又让我想起父亲说的一件旧事。说我爷爷一生只打过一次人。一个挑水的和摆地摊的人打架,我爷爷去劝架。结果挑水的犯荤,要打劝架的,爷爷下意识一挡,挑水的向后平飞起来,撞到一棵大树上,当时口吐白沫。后来爷爷去过三次,给找了大夫,所幸医好了,没留下什么病根。爷爷为此一直自责,再没动过手。真像现在的连续剧。呵呵。所以我信书上的不是瞎说,但也许有夸张成份:P因为是口述,故事都是一段一段的,虽经整理依有些散,并不好读。一来我较为自虐,常看这路书。二来口述虽然看着费劲,毕竟真实(当然这个真实是说口述者本人坚信,但他坚持的是不是真实又另当别论了)。三来是有我爷爷的“传说”,我还是信的。结果昨天和父亲聊起,原来我爷爷学的就是形意!!!真是太巧了!!太神奇了!!!父亲可能连“形意”这两个字都按不对,口口声声说的是“行医”父亲说爷爷是和老祖儿学的,祖儿善使九节鞭,性如烈火(敢情我爹是隔代遗传)。爷爷是独子,从小体弱,学武后身体慢慢养好了。书上也说,形意出自道家,练形意对身体有大好处,能调节五脏。可惜了,爷爷没有弟子,也没传给亲人。父亲说他小时缠了很久,一点没教。但他不后悔。他说要真学了,八成早死了,又或者进监狱了,哈哈。不过我看过这书,倒委实觉得可惜了!父亲说后来,爷爷很老很老的时候,在公园里指点过一个学武的小伙子。但人家有师傅,所以不是收徒弟,只是给指点指点。好吧,这样说还好,也算传下了一些。书上说很多人一生都找不到合适的徒弟,无法传承,就那样带着一身本事下去了。信也,看书上讲的这个形意是要意会的,不可言传,所以愈渐消亡吧?无意中看到这书,没想到却与我竟有牵连逝去的武林,消亡的又何止武林呢,整个中国文化都衰微了
  •     口述:徐皓峰 整理:廖颖我不会武,“会”字必须是脑子明白,身体也必须练到。而因为向我授艺的人——李仲轩不能收徒弟,所以他只是跟我讲武术道理和历 史,没有手把手地教过,更没有对我喂过招,也没有带我走过门子——与别派比武交流。所以我懂武术,不“会”武术。我所能做的,就是保证我所写的武术知识是 有传承的,细节准确的,我的武术观念和武术史观念是我从具体人物得来的,而不是凭空臆想的。我的武侠小说创作,集中于民国时的武林,最大的 特点是武术界的成长和武侠小说的成长几乎是同时的,当时的民众在现实生活里接触一个习武人,就像现在在街头遇到一个警察一样,所以不会将武侠小说和真实的 武林搞混,知道武林是武林,小说是小说。后来,随着武行的消失,民众没有了判断标准,将小说和武行当成一回事。我至今常遇到的一个提问,就是问“你觉得, 武侠小说和真实的武林有何不同?”民国的武林,不在乡野郊区,都在都市里,武人首先是城里人。当时的北京、天津都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在 民间底层,武人对民风的形成有很大作用,因为底层涉及的人事纠纷和财务纠纷,往往是请武人(镖局、武士会、或武术家办的私塾来解决),武德首先是仲裁准则 和办事礼节。而现在等于没有武行了,只有武术爱好者,许多人功夫很高,但在身份上也只能算是业余者,因为不是职业身份,不吃这碗饭。所以大家都是零散地存 在,但有一些武术世家的后人见了面,还在维持着他们儿童时记忆中的祖辈风范,看了让人温馨,也让人悲哀。武侠小说的历史是这样的,民国二十 年代,由职业武人平江不肖生和姜容樵发明了武侠小说,写的是自身亲见和江湖的传闻,有点像民俗写作,不多做个人的夸张想象。后来被还珠楼主等文人篡了权, 自此武侠小说脱离了民俗写作,努力向明清神怪小说和西方小说体系靠拢,这一条体系后来从大陆移到了港台。我呢,等于回到了民俗写作的前史上,金庸是新派武 侠的集大成者,而我不属于新派武侠的体系。所以我现在特别害怕大家用文人式的文化来总结中国武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吃得苦太多了,到了中年,才发现青年时 代真心崇拜的东西,其实是虚假的。一切让历史来说话,清末民国武行有一个普遍的观念,如果是高手,不以赢人为标准,要以服人为标准。让人心 服口服,得是在专业技术上能超出对方一个档次,这样在人情上才能有容人的风度。所以当时的武人刻苦极了,不是像李昌镐的围棋,赢半目也是赢,而是吴清源的 围棋,让对手中盘认输。人人都不追求赢一点,而是追求赢一个档次——拉开了档次,才能有风度,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武术曾是中国人生活方式之 一。然而无可否认这样的生活方式正在离大多数人远去,我们现在只能寄予文学影视作品来遥想江湖;如今没有武行了,也缺乏再产生武行的社会基础,与其按照楼市、股市的商业模式重塑武行,让它成为一个赚钱机构或文化装饰,还不如让其彻底灭亡,总好过弄成让人瞧不起的异种,后人连缅怀的余地都没了。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很真实,不错的书。推荐爱好者购买。
  •     没有读全,考研的时候在读书馆读的,一读起来就忘了复习功课
  •     民国吧,一股扑面而来民国的气息。跟现在做个连接,各种蒙太奇
  •     感触颇多
  •     看不懂的都是武功秘籍,看得懂的都是做人道理。
  •     真正的一代宗师
  •     师傅说:这里头有对的,也有错的
  •     或与他人心态不同.比起文中提到的武术(虽然本身就得益不少),我更爱听李老口中,各位大师的生平故事.
  •     武林里有很多奇人异士,自从没有镖局之后,武林中人就有各种身份
  •     一口气看完了,虽然讲武学偏技术部分的半点也不懂,还是觉得好看。千古文人侠客梦,有点能理解徐浩峰一直想要构建的武林世界观了,他心中的武林应该就是这样吧,也许还会有份责任与担当在里面。老先生讲几位师傅的日常意外的好看,有点市井味道,仗剑走天涯的侠客,茶米油盐更令人唏嘘感动
  •     不感兴趣的题材。
  •     这本书实际就是《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去掉序1、序2,把序3改为代序;把一些图片4页4张的缩小成1页4张,原来的一大张图片多缩小成一小张;原标价24元,现标28元;若比起来,还是《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好
  •     真实与否不知道,但是薛颠的事迹很带劲~~
  •     可惜,可惜。
  •     和想象的很不一样,老人回忆录,太过专业,太玄,很难有认同感。原以为会和一代宗师似的。王家卫美化太过
  •     我买的书请用申通快递寄给我 朋友说他在这买只有申通才寄得到 发货后请回复我 多谢~
  •     徐晧峰构建的武侠世界不同于任何武侠世界,没有飞檐走壁,没有上天入地,只有闪转挪腾间智慧与功力的对决,是告别特技、特效、舞蹈、吊威亚的真实武林。【以上是网络上注明的人物评价。】 但这本所谓“纪实”文学的书写出了跳悬崖摔不死、跟火车赛跑能轻松取胜的桥段,是怎么个意思??而且文笔也很不好。这就是硬派武侠小说第一人?脸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     读完了,才想起来过来改改。蛮好看的
  •     医林亦逝。有感动就有功夫。以后重读。
  •     对于自己完全不懂的领域怀有敬意。
  •     怎一个兴奋了得
  •     徐浩峰的书都是好书。
  •     不能说多么好,整体感觉还可以。比起第一版来,字体小了,书变薄了,阅读时不如看第一版舒服。书里附的照片也小了。
  •     总算收到了,尽管比原预定时间拖延了近半个月,但对于书籍的质量还是比较满意。
  •     这书到底哪儿好
  •     逝去的不仅仅是武林,还有风流的文化。
  •     背后的附录才是无价之宝
  •     因为看了《一代宗师》才读了这本书。练武的人应该看来收获更大些。即便不练读来也是十分有趣和感动的
  •     看书这就像在和一个老人聊天,很好
  •     学武术的可以看看,特别是练形意的。
  •     解释了民国期间武人的生活,很真实,披露了很多形意拳确切的练法,学形意拳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     大道
  •     习武如教
  •     纪实类小说 还原了一个时代
  •     比武术更重要的是武德,老人家大隐隐于市,真不容易
  •     现实版的一代宗师吖~
  •     如标题,内容一般,都是口水话。
  •     前半部记述的故事蛮有趣,后半部的武术秘籍真是不知所云了,呵呵。
  •     颠三倒四的叙事技巧,电影一代宗师真是得了真传。
  •     这个书居然一下子好几个出版社都印了,绝对畅销书啊,现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找了。《射雕英雄传》中,欧阳锋怀疑《武穆遗书》中有武功秘籍,果不其然,本书中就出示了岳飞的武功秘籍《岳武穆九要》,哈哈……
  •     不去探讨架势背后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势里,就是刻舟求剑。
  •     没有想象中的好,不是书的问题,对我来说可读性不是那么强
  •     徐皓峰一生推。
  •     受益无穷
  •     很不错哦,老师很喜欢
  •     好书不解释,内行人看的字字珠玑,俺不是内行的,但是看故事也很受益。
  •     讲述沉年往事,回映武林宗风。
  •     武林就是一个被武侠小说误读的名词,在这本书里,它重新被正解。
  •     比较喜欢的书籍。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97827
  •     货品收到虽然时间有点长 但总算是收到了 爸爸很喜欢 好评吧
  •     埋在书里,像踏进了武林,惹得上了瘾,还把《倭寇的踪迹》,《一代宗师》再看一遍,这些人真够劲儿的
  •     电影入门能看徐老师的书才不算走错道
  •     徐浩峰的文笔 确实比他的电影好多了 写得很好啊 像《恶棍列传》
  •     侠之大者,亦拳亦道~万般道理皆拳法,行道尽头见众生~"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潜,绝知此事要躬行"~逝者如斯夫~
  •     名为《逝去的武林》,里面传奇般的人物,李存义,尚云祥,唐维禄,以及薛颠将来都不会再有,包括口述人李仲轩,也无后人,那个时代也逝去了,书中时时讲几位大师的传奇经历,讲练拳的法门,其实也是处处传达练拳人与这个世界以及人群相处共融的态度
  •     当年的武林,逝去的武林。。。里面好多实用的锻炼方面,真真正正体现了武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理论,很喜欢。。。顶一下形意拳,膜拜一下李老。。。
  •     来龙悠远,去脉深长;深得我心。算不上大家之作,然而有古朴之风迎面而来。
  •     很有趣
  •     还好啦,很不错
  •     还是不错的!当然,不排除李仲轩会有不实的描述,但是对了解当时的武林和武人确实是一种资料。
  •     书的重点似乎拘泥于招式毫末之处的不同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且对于唐维禄,尚云祥,薛颠三人的描写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如之前看的《武人琴音》抓人
  •     有必要写的读的书
  •     了解了一点形意拳,再回想电影《师傅》觉得不是他们太装逼,而是自己太无知
  •     很有意思,也看到了断层之苦。
  •     书已经看完了,里面很多东西看不懂,貌似很吹牛的样子!
  •     看了以后有很大的提高
  •     传奇志怪小说一般
  •     比想像中的好 逝去的不僅僅是武林 還有傳統詩禮之道 一代宗師的里到處是逝去的武林的影子
  •     徐浩峰
  •     我能想象江湖人士在面前侃侃而谈吹牛逼,如果再去信其真引申什么风骨情怀,这境界就下去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