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传播理论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301166758
作者:丹·席勒
页数:32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欧尔(H.W.Orr)是电报兄弟会七人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他再次表明,“我入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在于促进各电报员工的合作”。欧尔承认,虽说大多数工会成员加入的理由仅止于“保障工作不受雇主侵犯”,但他自己有更大的雄心壮志:入会以求创建并营运独立的电报系统。同属兄弟会的麦克里兰对这个说法有共鸣,他渴望“由直接营运与操作电报工作的人创建这个线路系统,任何中间人或第三人群体均不得干预……受雇于电报公司的这些线路人员现在可以构建线路,受雇于电报公司的营运员及经理人现在可以操作这套系统”。 不过,许多人认为,邮政化只是通往正确方向的一块垫脚石。在那个时候,新型电话产业的雇佣关系、产权结构及整体公共服务责任与义务也相继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检视对象,因此电报邮政化的要求,很快就延伸到电话业务领域,或干脆就指向了“传播工具”的邮政化。我曾经在另一篇论文中指出,“电话公用事业”的邮政化日渐被人们当作特别重要的事情,诚如有位改革派所做的总结,他说,在这个移民人数戏剧般地快速增长的年代“电话就是每个人的传播工具,通过这个渠道,所有腔调、所有思想与表意内容都比书写方式来得直接,相关的人可以直接传递,无须诉诸书写,这真正是‘个人的’交谈了”。在这股气势的影响下,在1884至1924年间的各次总统大选中,电话事业国有化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至少三分之一政党的竞选党纲之中;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十年,许多重要都市在选战中,都有候选人大声疾呼将电报业务收归市政经营。相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美国参加大战后,重新结构化电话电报业务的这股倡议戛然而止,原因居然只是邮政总局实际操作一年的表现不佳。 当年美国的邮政化需求甚至与专利系统的改革规划相互契合。容我在这里扼要阐述这段历史,这对其后我们的讨论,可以发挥跳板作用:我们关注的是传播思想的发展,我们因此得讨论,激进批评者以及来日可能投入改革的人,他们在概念上,可能面对哪些阻力,亦即最明显而且影响也最为深远的阻力,究竟会是哪些。帕尔米耶里(Henry Palmieri)是位发明家,他在19世纪80年代提议政府应该“在华盛顿创设‘全国专利总署’(National Patent Agency);并在各州首府的邮政总局再设支署”。这个新设的机关将强制所有使用其专利的制造厂商,付给所有发明人5%的特权使用费。

内容概要

丹·席勒(Dan Schiller),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一香槟分校教授,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界的标杆人物之一。继《数字资本主义》与《信息拜物教:批判与解构》,本书是国内引进的席勒的第三部作品。
冯建三,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著有《广电资本运动的政治经济学》(1995)等六本书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罗世宏,台湾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暨电讯传播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传播与社会理论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9世纪末的美国传播与劳动
第二章 怪异的支配方式
第三章 开启文化之路
第四章 理论的收缩
第五章 迈向一个统一的概念架构
注释
跋 传播、文化与劳动
附录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会师

作者简介

《未名社科·传播政治经济学译丛·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将传播理论的发展,放置在世界史与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内容涉及美国的生产者共和论、传播行为研究、从杜威至米尔斯的学说贡献及缺陷;美国的大众文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传播政治经济学名家席勒提纲挈领地勾勒了欧洲大陆的结构、后结构与后现代派别,以及哈贝马斯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作者不仅检视传播本身,更着墨于“传播”与“劳动”这个较少在传播学著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主张用“生产性的劳动”(productive labor)克服劳心劳力之分,如此才能建构“文化的劳动理论”。

图书封面


 传播理论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这是我看过的最辛苦,也是最有趣的传播学书籍。
      
      首先,从书名翻译上来看,直译成英语是sociology of ***munication and the media,可见译者是作了意译过来翻成"传播理论史"的,只是在下面做了一个小号的附标"一种社会学的视角"。而法语原文的标题Sociologie才是全书的重心。所以,你如果想找一本传播史,那么用这本书入门,太不合适了。这本书,"史"的脉络很淡,尤其相对于那些美洲的传播学著作,它对于经验学派的描述,简直可以说是潦潦草草。建议本书再付印时,重新排一下版,把标题上的社会学视角突出出来。
      
      其次,既然已经明确这是一本偏向社会学的读物,就要做好准备了。在我看来,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乃至哲学,都是极其有趣的学问。社会的复杂人心的多变,就决定了与之相应的学问必然五彩缤纷,众家自有一番学说。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分野就能看出,欧洲学者更擅长思辨,而美洲更倾向实验。思辨的好处在于,更具批判力也更有创造性。从书中,你能看到在欧洲那一坨土地上,各种小火花这一簇那一丛的那个烧啊。每一个理论都有它的创见性,然而又被旁的理论家门指指点点,于是又出现新的理论,又被批评进而修缮,如此往复。这就致发出各色流脉:什么是达尔文主义,什么是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哲学主张,实验心理学和性格心理学区别在哪......如果不知道理论的传承背景,就很有可能弄不清由此生发出来的理论其指向与革新。这就导致非社会学专业的我看得相当痛苦,云里雾里。
      
      再次,其实痛苦的地方就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我很喜欢各种新奇的想法,这本书里有很多很多。你会发现一个便常的问题,会出现原先从没设想过的角度,因之就导出各种"反常"的结论。再有,每种学说为自己配上的例子都很别致,有些是相当有趣的,如那个"偷猎者"的比喻。因为这本书我喜欢上了翁贝托艾柯,知道了谁是布尔迪厄,德塞尔托,对罗兰巴特更加愤恨(符号学是我的死穴)......从这一点来讲的话,这本书的知识量是相当大的,而且一定是要走"精心的可能性模式"中的中心路线的----有时一句话没懂,很可能下面的论述就泡汤了。
      
      最后,最关键的是,多种思辨学说的交叉,引起各种的自我思考,会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原有思维框架的束缚,更open mind了。不管自身承不承认,我们是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既有框架下的(原先学政治的时候我还觉得马克思挺有说服力的),我们的行事方式,理论依据多少就圈在这个范围之内。虽然原来在看传播学书的时候就逐渐产生"天下并非只有马克思一家之言"的想法,但不知除却马克思指向何处呢?是这本书让我确立了,学说的庞杂性,拓宽了思维渠道,对原先的思维惯性有一个跳脱。甚为悦之~
      
      我没有看过原著,法语也学得不好,所以无权评价翻译的质量,虽然中间有很多理解或文字上的困难,但我都归结为自己的理论水平还不行。我相信,任何一个翻译者,都会精心的对待自己的译著,都会担当自己的责任。
      
      ps:给大家提个建议,最好看书的时候,有度娘在身边,会更安心的!
  •     这本传播理论史相较于罗杰斯的《传播学史》来说,理论的复杂性与高深是读者理解的难点。作者试图用劳动这一概念来重塑传播的综合性体系,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也是展开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起点,经由劳动,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全面的异化,导致的是一个前途不明的未来。因此,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新马克思主义者,都将塑造整体的人作为自己理论的标的。席勒继承马克思理论的衣钵,同样试图从这个概念来重塑社会的整体性。从传播史的三个阶段开始着手,不过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整合劳心与劳动的分野,是席勒所期待的。
  •     传播学尤其是传播历史的学习需要有不同视角
  •     内容不错,作者想用劳动概念整合经济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翻译有些涩,这种半文半白的语言丢掉了原文的准确性,反而妨碍了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     台译实在是太像机器翻译的了,书本身有价值
  •     三十块,台湾大陆的翻译可能有些不一样,阅读起来稍显费心。如“象征互动”在大陆一般都叫做“符号互动”,但是似乎作者和引介者都没有想做改动。我倒觉得这本书值得写本读后感;但是按我的尿性,这个读后感得拖延相当长的时间。
  •     想起上次见作者还是在我们举办的一个会上,错误地觉得他被其父亲的光环所遮掩。此作虽然结尾部分有些乏力,但是梳理传播理论史的角度和力度还是可圈可点,有睥睨群雄的傲然气。不是很易读。有空时再看第二遍。
  •     写文化研究那儿很不错
  •     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纳入传播学领域,表明劳动包含了劳心与劳力两个方面,从而试图平衡传播学的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
  •     通过文化和劳动两组关键词,书写传播学理论的历史。
  •     读得耗掉我半条命~~~~~
  •     没看过英文版,据说翻译得不行。我主要是看如何用一个概念进行推演整合。
  •     好累
  •     unique, though boring
  •     终于看完啦,被占据全书近1/3篇幅的参考文献惊讶到,argument也算清晰。或许是做labour与communicaiton的交叉研究,作者对马克思的拥护让我觉得很受用,对后结构主义、后工业社会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让我这个入门者都能读懂,真是太不容易了哈哈。不过要再次吐槽翻译,错误的地方不少,比如step from...to都翻译不出来,还把to当成动词的前缀。。再比如福柯的《词与物》中明明还是保留了阿尔都塞的“social totality”的概念的,译者却把作者用的“betray”翻译成“背叛”(私以为作者用这个词的意思是《词与物》这本书betray了福柯关于social totality的立场)也是奇怪。。
  •     外国人的书,不知道是不是翻译不太好的原因,读不下去。
  •     这本书是立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书写传播理论的,作者本人也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很好的书
  •     很喜欢“大众文化”批判那一章节,批评米尔斯对精英--大众所做的“催化剂”作用很到位。但是读到后面一章的文化研究怎么就读不下去了……勉强一个“读过”。
  •     不忍直视的翻译,但是看在和我一样欣赏威廉斯,加一星
  •     内容不错,只是没想到译成简体中文了还这么晦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