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学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媒介与学术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806963883
作者:李春雷
页数:230页

内容概要

1976年生,男,河北保定人,2005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工业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在《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教学》《新闻界》《河北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10余篇论文,论文曾经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专著《传承与更新:留美生与民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一项。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历史的重负  媒介“自主”前的背景研究
一 比较与启示: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学术发展再认识
1.跨越时空的历史比较
2.“比较”的学理阐释
3.思维模式的延伸
二 西学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
1.西学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产生
2.西学与价值选择的学理阐释
3.价值抉择的启示
三 学政难以两分:清末民初学术研究的社会背景——以梁启超、胡适、顾颉刚为主的探讨
1.剪不断理还乱:学者的学术生涯
2.进亦难退亦难:以胡适为例的原因探析
3.结论
四 经学的笼罩和中体西用的学术背景
1.挥抹不去的经学:经学与学术渊源的考察
2.时时萦绕于侧:前近代以来中体西用学术背景的追溯
3.“学术背景”能走多远
第二编 是谁改变了学人 媒介与学人研究
一 《中国哲学史大纲>与胡适的学术转向
1.奠定专业学术地位的《大纲》
2.遭人质疑和批评的《大纲》
3.胡适对批评和质疑的回应
4.胡适学术理路的转变
5.结论
二 吴宓学术性格的两歧性——对《学衡》杂志到《吴宓日记》的解读
1.专业研究“公共空间”的建立
2.内心情感的宣泄
3.学理上的阐释
三 现代出版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人地位的形成
1.出版理念的跟进
2.出版界与学人理念的“暗合”
3.出版界对学人地位的促动
4.结语
第三编 学科与学术 媒介与学术的演进历程研究
一 史学期刊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1.专业史学期刊的出现
2.对西方史学研究的关注
3.对综合融创之路的推动
4.新型专业史学研究队伍的培养
5.专业研究“公共空问”的建立
6.史学研究本土化的尝试
7.余论
二 媒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史学学科的建立——以社会史论战为讨论主体的考察
1.学术路径与痕迹:经济史学学科建立前的发展脉络
2.新方法的运用:媒介与社会史论战期间经济史研究的活跃
3.悄悄地变化:媒介角度的转变
4.学科的诞生:媒介的联动及其效应
5.传统与现代:经济史学科未来发展遐思
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学学科的建立
1.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2.高校新闻学的设科建系
3.专业研究队伍的出现
4.余论(代结语)
四 典型著述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曹树
1.西方化的研究模式
2.中国化的研究模式
3.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
4.初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
五 留学生与民国时期史料的保存和利用——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1.档案史料:牵动一代留学生的心
2.“地下史料”:新旧史料观的差异
3.史料的拓展:留学生的有益尝试
4.余论
第四编 为谁而生 媒介与学术趋向研究
一 史学期刊与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1.民族主义情绪:专业史学期刊的内动力
2.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史学期刊的民族主义体现
3.30年代中后期:史学期刊的民族主义转向
4.结语
二 留学生与民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
1.留学生与史学期刊的传播效应
2.留学生与史学研究机构的规模效应
3.留学生与史学研究“范式”的本土化倾向
4.余论
后记

作者简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媒介的现代性元素已经逐渐显现,尤为重要的是,现代出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透显的商业气息与强调读者意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媒介也开始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性格”,这些对于期间学术的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忽视中国学术文化的传统性来探讨媒介与学术的这种互动在学理上是说不通的,因此,是书从清末民初以来的文化学术背景剖析开来,对媒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的演进、学科的诞生、学术的趋向在学理上进行了探究。试图为传统学科(主要是史学、哲学等)的学术研究寻求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同时亦为年轻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寻求跨学科的尝试。

图书封面


 媒介与学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学术一词,似乎已成曲高和寡之势。不要说社会大众不知治学者究竟在玩弄什么鬼花样,就是学界中人恐怕也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自己为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谋生,是谋取周围的一声喝彩,还是纯粹是为学而学?事实上,学术之于中国,很早便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殊不知,多少人借助学术成为自己登堂入室的阶梯。古有“学而优则仕”“为王者师”的传统,就拿儒学的老祖宗孔夫子而言,他也是终日游学于列国,待价而沽。而中国的所谓四书五经,也是经皇帝钦点后为我所用的,因此,不管是焚书坑儒,还是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实际上给中国的学术昭示了一条与政治丝丝缕缕的关系。作为学术的重要载体的中国知识分子,毫无疑问是脱胎于中国的士阶层的,在士阶段也还有一些骨气,或者更通俗些说,还有些人格上可以吸引人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和中国的文革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发现自己不但离不开政治,而且需要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需要彻底的清洗,直到与社会政治没有任何的缝隙和裂痕为止,于是,我们发现了有趣的一面,知识分子不再是社会的良心,他们也没有了自己的性格,到最后,想为政治做些事情,却失掉了自己最可贵的东西——独立学术所赋予自己的思想。学术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社会的开放和发展,这个话题似乎太大,我们暂不讨论。另一方面,学术本身的发展是不能与社会并行不悖的,只有将学术置于重要一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让学术与社会有交叉的地方,有碰撞的地方,学术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当然我所谈的还只是应用性的人文学术,其他基础性的学术另当别论,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学术需要仔细耐心的品味,这一点该是没错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博士论文体,没特别的感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