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爱情心理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5-1
ISBN:9787510017711
作者:Robert J.Steinberg
页数:346页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86页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181页 - 第八章 探索爱的真谛

对前一节讲到的6种爱情风格,我们还可以再来点儿花絮,那就是,我们呈现的爱情风格与人格有关,与性欲不可分割,也与性别,以及文化或民族有相关性,在这里,我假定我们可能更关心不同性别表现出的差异性有些什么?不过,讲出来,难免又让女性们暗自神伤一阵,让男人们又拧着青筋暴露的脖子反戈一击一回。
男性更多地认同游戏式、无需承诺的爱情,女性更多地赞同友谊型或实用型的爱情。
围观一下我们周围自认的“爱情”,直觉上男女都好,实用型的爱情还是比较常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一贯标榜的“务实”,上至做学问不也说“学以致用”吗?反正就是,这东西如果没用,就无价值。不过,我们嘴上惯常挂着的是“要有感情基础”或者“要有爱”,实则骨子里干的往往是“杀人越货”的勾当,活脱脱一幅虚伪的嘴脸啊!
我们的激情都被迫夭折在“永远的初恋”;友谊,举案齐眉以及相敬如宾算吗?占有,则活生生被演绎成“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游戏,让一帮大老爷们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利他,不如找张海迪来验证吧!
这样看来,照弗洛姆老人家的教诲来学习爱的能力,看来实非易事,也许,我们感觉离弗洛姆所讲的爱越来越远,显然,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集体沦陷在爱的泥淖里了,恐怕要集体失语,看看世界各地民族,包括这些心理学家们,也为此绞尽脑汁,路,真的很长。
言归正传,我们来讲这一节-探索“爱”的真谛。
这里是把“爱”做了一通尝试的分类,然后,就分出了以下四类,作者埃伦伯奇德(Ellen Berscheid)也特别做了强调,这四种分类并非完全原创,作者在这里做了些适当的整理和归纳。
依恋之爱
这一说可追溯至婴儿的依恋,是指婴儿与其主要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建立的连结,我们认定,婴儿社会技能的发展始于婴儿和父母亲密情感联系的建立。
心理学家花费大量时间甚至一生的心血做这类依恋的研究。按Mary Ainsworth的分类,将婴儿的反应分为两大类:安全的依恋关系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后一种,再分出焦虑且矛盾或回避。
由此可以这样假定,婴儿期形成的模式在儿童乃至成人行为中仍会持续“兴风作浪”,除了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工作满意度,影响人际交往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亲密关系的体验。看到这里,不要吓出一身冷汗来,心理学家又告诉,婴儿期可能没有享受精心照料的孩子,未必一定会在将来的生活中注定不好。我们一直存在着改变的可能。
那么,不妨觉察一下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体验,可能意味着什么呢?
温情之爱
对另一半幸福的关心和为提升幸福而采取行动,不管这些行为将来是否会给自身带来利益。听起来是个很高尚和无私的爱,所以,早期定义有“无私之爱”、“仁慈之爱”、“兄弟之爱”、“共有之爱”、“利他之爱”等等,似乎也要回到依恋理论去讲,这中间被认为应包含了“呵护”,没有呵护的补充,依恋不能得到进化,一个脆弱的小生命的存活,需要年长、强壮和睿智的熟悉人对他们发出的SOS快速做出正确的回应,这样,这些受到保护和照顾的小东西们才有机会随着进化而存活下来。
由此我们也可解释,我们何以有帮助弱小和苦难者的倾向。
带出来的问题是,人真的天生具有呵护系统吗?或者真的所有人都有吗?有些遗憾的是,这方面似乎不那么乐观,我们很多时候喊“救命”,我们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不见得会对你的求救作出反应,更可能的是,倒可能出现一位伟岸的道德说家(也可说拯救者),于是,我们在一连串的“应该”排比句下,轰然倒地而不得翻身。
伴侣之爱/喜爱
友谊之爱,还有很多叫法:友爱、情感之爱、合群之爱、实用之爱。这是最易理解的一个情感系统,因为完全基于“报酬-惩罚原则”,这样解释吧!我们更“喜欢”那些奖赏我们的人,而讨厌那些惩罚我们的人。
所谓“闻誉乐,闻过怒”,小孩子就是这个样子,从这个角度看,也可窥见我们自己的不成熟,而且是普遍地不成熟,或者讲人格不完整。
“喜爱”是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的重头大戏,诸多耳熟能详的论述,被自诩的“人际关系专家”当做技能蛊惑人心:我们喜欢熟悉的人,我们喜欢相似的人,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外表有吸引力的人。

浪漫之爱
无论谁都好,“浪漫之爱”都会是我们的情有独钟,而很多社会里,浪漫之爱曾经是,而且也一直是婚姻的必要条件。
还有一些这样的名称,也许你不待见,比如“激情之爱”、“成瘾之爱”、“性爱”,特别是性欲,与浪漫之爱“理不清,剪还乱”。
插入作者写的一个桥段,未去考证哦!当年,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高调公布婚约,好事记者问查尔斯王子,他们夫妇是否相爱。戴安娜迅速以招牌式微笑回应:Of course!当然。查尔斯低声补充:无论“相爱”意味着什么。
带出这个桥段的用意在于,太过钻研的心理学家们就“爱”和“相爱”又捣鼓了一阵,结果显示:
1.人们“爱”的人远远多于和他们“相爱”的人;
2.“相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爱,“爱”是指所有类型的爱;
3.大多数属于“相爱”类别的人也属于“性吸引力或性欲”这一类别,属于“爱”的类别较少人具有“性吸引力”。
作者想得出的结论是,“相爱”用在爱的通用词典就是指“浪漫之爱”。这时,我们就开始混淆浪漫之爱、伴侣之爱和色欲。万恶的心理学家就在已遍体鳞伤的我们的伤口上再冷酷无情地撒了把盐:
浪漫之爱-带有性欲的喜欢
伴侣之爱-没有性欲的喜欢
色欲-没有喜欢的性欲
然后,耸耸肩,一摊手,偷笑着,一旁抽雪茄喝咖啡去了。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198页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296页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157页 - 第七章 浪漫之爱的风格

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里,爱是广泛的,有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不仅限于狭隘的男女爱情。有趣的是,我们看到“爱”这个字眼时,自动或者本能的反应多半是“爱情”,就如同《爱的艺术》里,前言以及第一章都用了较重的笔墨来阐述“爱情”。
这样,从“爱情心理学”讲起就变得极有必要。姑且将这个系列当做是《爱情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吧!
在研究方法上,老外总不免定性定量这样进行,1973年,约翰艾伦李(John Alan Lee)出版了《爱情的风格》(The Colours of Love),是用访谈法做的实证性研究,当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李用三原色描述三种主要的爱情风格:激情型、游戏型和友谊型。再用三原色的合理混合描述爱情的合成色:实用型、占有型和利他型。
采用访谈法提取出来的成分被李定义为“爱情的意识形态”,而在称谓上,“爱情风格”显然比“爱情的意识形态”更通俗易懂。爱情风格被作为一种爱情理论,就要进行概念化的工作,在这样的概念框架下,爱情风格被界定为6个维度,然后,就可以给它们下个定义:
激情型(Eros)强烈的身体吸引力,强烈的情绪,对外貌的偏好,以关系的必然感来界定激情型的核心。
游戏型(Ludus)爱情是个不同的伴侣一起玩的游戏。
友谊型(Storge)把爱情看做是友谊,它不仅安静,而且友爱。
实用型(Pragma)爱情是一张带有期望特性的购物单(例如,适合家庭、好父母等)。
占有型(Mania)激烈的,在狂喜和痛苦之间交替。
利他型(Agapa)具有牺牲精神,将爱人的幸福置于自己之上。
这下驱使出的好奇心是:我或我的亲密伴侣属于哪种风格?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总是令人叹服的,他们总是不断做着量化的尝试,多年的不懈努力下,最新的爱情态度量表是经过多次修订的24项简短版本的C Hendrick,Hendrick & Dicke的1998版,这里提醒一下各位热衷“占卜算卦”的朋友,慎用网上公开的那些个号称神奇的量表,纯属娱乐哦!
“爱情风格”首先关注了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坠入爱河”,多位科学家支持“爱情是一种基本情绪”的观点,这就使得爱情还可能成为一门“症状学”。
比较有意义的启示是,爱情风格与坠入爱河相关。说起坠入爱河,相信没有人不憧憬的,此刻正睁大了双眼,讲到这种体验,相信有多少人,就要多少种,甚至同一个人,也绝对可能有不同的体验。有趣的是,测量出的结果是,激情型量表得分高的人会体验到坠入爱河的典型症状,同样,占有型量表得分高,也有较典型的坠入爱河症状。形成对比的是,实用型得分高的人可能仅有坠入爱河的轻微体验,最悲催的是,游戏型得分高的人,很可能完全体验不到坠入爱河的感觉。
再有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爱情如何与满意度相关”。令人振奋的是,激情之爱,在所有种族中对于夫妻双方的婚姻满意度都是最一致的预测因素。不少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最终给出的结论是,积极的爱(利他型、友谊型和激情型的结合)是关系满意度的积极预测因素之一,而游戏之爱是消极预测因素之一。
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是“尊重”。可以证实的是,“尊重”在预测关系满意度的能力仅次于激情之爱。
不难理解几年前的一部大红大紫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激情以及尊重,可能是我们确保伴侣关系满意度的不二法宝。也更可以解释,我们现实中的公众人物,以及自己身边包括自己的一出出爱情剧、家庭剧,揭示了什么?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84页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爱情的内驱力:择偶的神经机制 - 爱情的内驱力:择偶的神经机制


浪漫之爱是三个分离而又相互关联的情绪/动机系统:吸引力,性驱力和依恋系统。每个
脑系统与不同的感情和行为有关;每个系统都对应着不同系列的神经结构;三个系统互
动,形成许多连结,产生与所有形式的爱情相关的一系列情绪、动机和行为。
性欲、吸引力和依恋:爱情的三个脑系统
依恋这一脑系统主要与伏隔核和腹侧苍白球中的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有关
浪漫之爱的特征如集中注意、动机、目标导向行为与中枢多巴胺的活性增强有关。
身体里5—羟色胺的活动减弱可能导致热恋人们出现强迫性思考和冲动。
抗议:失恋的最初阶段
失恋的两个阶段:抗议阶段和放弃/绝望阶段。在抗议阶段,被抛弃的人表现出旺盛的精力、
提高的警惕性和挽回心爱之人的强烈动机。精神病学专家推论,这一“抗议反应”是由哺
乳动物对任何社会关系破裂所做的基本反应进化而来。
爱和憎恨有一些相似的行为,比如集中注意力、强迫性思维、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情绪、
动机、渴望。
所以,这些资料表明爱情的对立面并不是憎恨,很可能是漠不关心。
如果失恋者有更多的择偶机会,这样的选择会减轻抗议、愤怒和绝望的情绪。
男性因失恋导致自杀的可能性是女性的三到四倍,他们还很可能偷偷接近拒绝他的恋人,
袭击或者杀掉她。失恋的女性失恋后有非常严重的抑郁情绪。陷入长期的紧张和沉思。
早期阶段的强烈的浪漫之爱特有的短暂性很可能是一种适应机制。
五种主要的生理成瘾:食品、酒精、药物、赌博和尼古丁。浪漫之爱可能是另外一种成瘾。
三个基本的求偶驱力:性欲、浪漫的爱和依恋。
性活动增加了大脑多巴胺的活性,可能增进爱情。事实上,女性更容易对暂时的性伙伴
产生爱情,因为精液中含有多巴胺和酪氨酸,它们是多巴胺的组成部分。性行为也能通
过性高潮来刺激依恋感,性高潮能使血液中产生后叶催产素和抗利尿素,这些神经肽与
人的依恋感有关。
秘密通奸和系列一夫一妻制是人类“双重”生殖策略的主要内容。
三种交配驱力神经相对独立。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44页 - 浪漫之爱关系中的行为系统:依恋、呵护、与性

过度激活策略是抗争反应,它加强了系统的初级策略,目的是强迫对方与系统的目标表现一致。它们长期保持行为系统的激活直到完成预定目标。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有时这些反应对某些相互影响的伴侣是成功的,但它们还会导致抑郁的加剧和对个体自身效能和社会价值的持续性忧虑。这些很容易鼓励侵入的、控制的和好斗的反应,而这会导致彼此关系的功能紊乱、伴侣的不满、最终的拒绝和遗弃。讽刺和悲哀的是,持过度激活策略的人 绝大多数害怕这种结果。
相反,去激活策略是“逃走”反应,它要求关闭或者终止一个行为系统,以避免因达成系统的目标时不努力而导致的挫折、痛苦和忧伤。一般都认为这些反应产生于那些不赞成甚至惩罚运用系统初级策略的关系伙伴的互动过程中。
它们使个体认识不到在特殊的行为系统中, 不是所有的新伴侣都会像以前的伴侣那样做出不良的要求。总之,在大部分有益的生活体验中,有些会被放弃,以避免某些挫折、失望和惩罚。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48页

呵护系统顺利发挥作用,依赖于个体移情和有效帮助伴侣的能力和愿望,还有伴侣对个体呵护意愿的回应。这些积极的互动促进了一种内在感觉,一种个体不仅超越了被包的自我,还能为别人的福祉做贡献的感觉。它是一种真正的利他的 同情式的爱,旨在减轻苦恼,有益于他人。
换句话说,与另一个行为系统相比,呵护系统的顺利发挥作用导致了对自我的正向情绪,尽管它最初的目标是为了有益于他人。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41页

《爱情心理学》的笔记-第98页


 爱情心理学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