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暗时间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121140068
作者:刘未鹏
页数:25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脑也是如此。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一只有当现实重重撞到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学习效率,除非天天摔坑,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途径,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人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LJ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个个沙漏,每个人的沙漏里装的沙子总量是相当的.(大家都活得差不多长),不同的是,有的人的沙漏颈部较细,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粗。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虽然沙子总量一样,但相对却拥有更长的生命。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卜towWe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在时间利用效率上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另外,大脑在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10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10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10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25分钟。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才能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20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前言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弗洛伊德”、“抑郁症”、“读心术”这些字眼,总觉得关心心理学的都是一些心理阴暗或有问题的家伙,这是对现代心理学典型的误解(参见《How to。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中译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实际上心理学早就从弗洛伊德那一套走出来,已经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FMRI)和研究方法(如受控随机实验。),跨学科研究人脑思维的特点以及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其中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形成的交叉领域最是硕果累累,催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和著作,如Richard Thaler的《Nudge》(中译名《助推一我们如何做出最佳选择》),研究如何针对人们思维的固有弊端来创造性地制定一些经济策略,从而为大众的健康、经济和幸福谋福利:如著名的“明天存储更多”(Save More Tomorrow)的计划就成功地促使大量没有存储习惯的美国人开始存储更多;如Barry Schwartz的《Paradox of Choice-Why More is Less》(中译名《无从选择一为何多即是少》)用大量生动有趣的研究案例说明了很多时候选择少反而让人感觉舒服得多。再如研究创意点子之所以流行之本质原因的《Made to Stick》(中译名《让创意更有黏性》),其中剖析出的原因,学过一些社会心理学(《TheSocial Animal》,中译名《社会性动物》)和大脑记忆原理(《Sear’chingForMemory》,中译名《找寻逝去的自我》)的人应该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端倪,书中更是开篇就赤裸裸地引用心理学实验。就连这些年在畅销书市场大红大紫的Malcolm Gladwell的几本流行全球、傲居榜首的著作(《The TippingPoint》,中译名《引爆点》、《Blink》,中译名《决断2秒间》、《Outliers》,中译名《异类一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其实也是在用大量活生生的案例佐证一些早就不新鲜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就是日常判断与决策(生活中需要进行判断与决策的地方远远多于我们的想象)(《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中译名《决策与判断》)。波普尔曾经说过:人生不过是解决问题(All Lire is Problem-Solving)。而判断与决策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类问题解决。尽管生活中似乎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并不多,但另一方面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最重大的决策:决定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到底投入到什么地方去。比如:你能想象有人宁可天天花时间剪报纸上的优惠券,却对于房价的1%的优惠无动于衷吗?(《别做正常的傻瓜》、《Predictably Irrational》,中译名《怪诞行为学》)再比如:你知道为什么当手头股票的股价不可抑止地滑向深渊时我们却一边揪着头发,一边愣是不肯撤出吗(是的,我们适应远古时代的心理机制根本不适应金融市场)?为什么我们会在小摊和超市前为几块钱的交易踌躇半天,却在生活中的重大决策面前浑浑噩噩人云亦云呢?糟糕的判断与决策令我们的生活变得糟糕,然而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很难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而总是能“找到”其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Mistakes wer-e Made,but not by Me》),中译名《错不在我》)。现在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这导致我们经常面临另一个问题: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有效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以及避免错误的信息左右我们的大脑(criticalthinking)关于以上提到的几点我在豆瓣上有一个豆列(“学会思考”),希望有一天我能够积累出足够多的认识,对这个主题展开一些详细介绍。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是目前已知最为复杂的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研究是一件极其迷人的事情,即便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来说,纵使不去做研究,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科普知识,对于学会正确地思考也有极大的益处。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我们的思维有着各种各样的弱点和陷阱(cognitive bias),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总是最优的(Bounded rationality),我们感觉正确的事情有很多是错的,我们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行为也未必就是合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这里摘抄一段我在豆列匕的导言:我们的思维有很多很多的弱点,我一向认为,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高效学习的基础。比如参见下面两个例子,错误的思维方式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谬误。人总喜欢沿袭以往习得的经验,并通过类比来进行外推。我第一次在一个地铁终点站坐地铁的时候,看着从远方开来的地铁,我心生疑惑一这车每节车厢都这么长,待会怎么调头呢(我心里说没看到铁轨终点有一个大大的供调头的u形弯啊)?当车开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原来车是两头都能开的。人喜欢从关联当中寻找因果。有一次我和老婆去银行取款,到了ATM室的自动门口,我开玩笑地拿着手头的饭卡去刷了一下,然后门居然开了。我顿时来了劲,立即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刷卡装置不安全,至少不是能够专门识别银联卡的。我甚至飞快地泛化出了一个更具一般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即可能所有带有磁性的卡都可以用来开门。老婆看我得意洋洋,就泼过来一盆冷水:不一定是你的卡刷开的啊,你不刷卡试试看。我不信,说怎么可能呢,心想我刷卡,门就开了,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因果关系吗?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走出门,这次没刷卡,门也开了-原来是感应门-原先这个ATM室的确是刷卡门,但后来改成了感应门,刷卡的那个装置只不过没拆掉,残留在那里而已。总的来说: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地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条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人类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恶一个人,你往往就会反对他的所有立场,反之亦成立。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势”,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迅速的反应。然而,在现代社会。很多这类思维定势已经不适应了(《Mean Genes》,中译名《本能》、《Influence》,中译名《影响力》、《Sway》,中译名《摇摆》、《EvolutionaryPsychology》,中译名《进化心理学》)。人类不可避免地受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适应价值的“思维定势”(如事后聪明式偏见),而有些则是大脑的认知机制的“缺陷”。以上,构成了人类思维中的种种谬误。而学会思考,就是学会认识到这些谬误。对于人类思维的种种谬误之处,在西方有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叫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中译名《学会提问》),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人类语言中的各种各样的谬误有了一定的认识(譬如,  “我们无法讨论不存在的东西,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是真实的”),并对辩论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谬误进行了归类。豆列“学会思考”中的书,有一些是介绍人类思维工作的机制的,认识这些机制是正确思考的大前提;有许多是关于人类推理(Reasoni'ng)过程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谬误(《Nonsense》,《crirues Against Logic》),唯有认识到这些谬误,才能避免它们,唯有避免了思维的谬误,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

媒体关注与评论

感谢未鹏。解决了我长久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人要经历才会懂得。很艰难,真的很艰难;即使你有阿基里斯的勇猛也无济于事,一个人和自己的影子的战斗是最艰难的,那种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实不是面子问题,而是确实很痛苦,犹如要把长好的皮肉撕开,把子弹挖出来那种感觉,掩盖和麻醉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法,你非要把它撕开,相当于重新经历一次,虽然刺激源已经不在了,但是你还是以为它在。犹如身处阿鼻地狱。  ——网友gordon受阅读面以及有限的精力所限。以前一直没有接触到你所展现给我的世界。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你的一篇文章,深有感触,顺藤模瓜,开始看其他文章,于是,我得到了一个新世界。  ——网友Kevin关于“脑科学”的探讨。作者是切入得比较深入的,我一直在试图通过一些渠道来更好地拓展我们如何高效率地应用大脑。譬如,专注地读书过头了,容易造成大脑缺氧而头疼。那么,进行吐纳(深呼吸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大脑缺氧的问题。作者的博文每篇必读,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脑科学”视野,正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借鉴其中的一些做法。“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用脑的方法。那样我们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理性和高效,也更能摆平很多人、很多事。  ——网友Rocky liu争论很有意思,都想让自己去说服别人,这也是人类造理论,提观念的原因。从做研究的角度来看,ffff的观点及论证更严谨,站得更高,在说一个问题时,我的观点是实验是很重要的,但是实验不是100%正确的。且都有其限制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适用的范围、技术与科学的发震、采用的方法、工具、以及处理数据的方式等;面临的问题及问题的因由(历史)是很重要的,每种理论都不是真理,只是一种解释,这个大家应该都认可吧!?刘未鹏对脑科学、人类的认知确实比较爱好,且掌握的资料比较全面,缺点是这些实验只是纸上得来,但不影响科普。人类认知背后的方程式太复杂了,变数太多了。组合的可能性太多了。  ——网发Sxl-etr

内容概要

刘未鹏:
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
现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
兴趣爱好: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
博客名 Mind Hacks 的含义:
- Mind Hacks 是一本书
- Mind Hacks 是一系列思维工具
- Mind Hacks 有一个漫长的前生—一个有着近6年历史的技术博客
- 在CSDN上有超过120万的访问量

书籍目录

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第一篇 暗时间
暗时间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我在南大的七年
第二篇 思维改变生活
逃出你的肖申克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理智与情感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我不想与我不能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 跟波利亚学解题
跟波利亚学解题
锤子和钉子
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
康托尔、哥德尔、图灵 — 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数学之美番外篇:快排为什么那样快
数学之美番外篇: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
索 引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暗时间》(作者刘未鹏)以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为主要角度,对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进行思考,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怎样的价值,何种学习方法才是有效的,以及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人们需要主动训练自身的反思能力并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些盲点,盲点之所以为盲点就是自己很难觉察得到,虽然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训练思维的客观和清晰,但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仍然还是时不时不自觉地陷入某个盲区,当我对人类思维的特点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是从心底里谦卑地认识到与人讨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盲点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在別人那里得到补充,別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写下来,与別人交流,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此。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这是一个怪圈,你越是不开始书写,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就越是没有内容可以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刘未鹏(“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作者简介

2003年,刘未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并开始写博客。最初的博客较短,也较琐碎,并夹杂着一些翻译的文章。后来渐渐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总体上在这8年里,作者平均每个月写1篇博客或更少,但从未停止。
刘未鹏说——
写博客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做8年,那么不管效率和频率多低,最终总能取得一些很可观的收益。而另一个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饭,云淡风轻。
这本书便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暗时间》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图书封面


 暗时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14条)

  •     一、本书写的是什么刘未鹏的博客在网络上很知名,这本书就是他的一个自选集。初读之下,本书的主要成果是用认知科学和自身经验想结合,归纳出一些用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工具,即从对自己经验的领悟出发,用认知科学的概念加以论述,提取元知识——如何更好的学习和更好的运用知识的知识。书的后半部分则主要探讨计算机科学与编程技术、数学方面有深度的问题,这部分我知之甚少,就囫囵带过了。书的主题虽未明示,但是可以推论出来这么一条:人的行为习惯里面非理性的成分(主要指情感系统)在进化的轨迹上相当原始,已经不适合现代工业社会的节奏了,而后来进化出来的大脑的高级功能(主要是皮层,特别是与人的智力、意识高度相关的前额叶)虽然也有缺陷,而且主要是受到情感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控制下导致了理性大脑总是为自己的情感冲动找合理解释,产生大量的认知偏差和依赖于思维捷径。但是只要方法得当,理性大脑是可以从这种控制中解放,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缺陷,从而主导人的身心意志。具体表现为工具性思维,以及如何创造、运用、改进这些思维工具的思维——它们是有方法的、有效的。用理性来引导人生更有可能成功,作者还有可能这样认为——理性可以将人带入更高的妙境——从作者对数学之美的推崇而猜测。要创造、运用、改进思维工具,就得了知思维的过程,而因为认知偏差和习惯性的思维捷径,寻常人只知道思维的结果,很难知道思维是如此产生,然后如何一步步得到结论的。本书归纳了几种方法:1. 勤于思维,刨根究底,大量的运用思维,积累思维的经验,并且形成这种习惯,培养思维体力和心流。要充分利用暗时间和合理规划:人的工作记忆大部分时间处于空闲状态,比如吃饭、走路的时候,这些片段式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即便意识当作未进行思考,也随时保持一种询问式状态,在潜意识里会继续着思考的任务,而往往潜意识里能够产生一些独特的启发。2. 习惯用笔记、文章等文本方式为思考留下痕迹。它本身是对思维的一个提炼、深化、捕捉过程的过程,还可以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理性交流。 3. 学习一些心理学,以克服一下心理弱点,比如说规划-对目标的几个重要步骤的界定、时间的估计,避免因本能上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而早早放弃;比如说:去敏感化——对一些不良的习惯性情感反应,让其变得微弱乃至消失;比如说利用情感本身的弱点来“诱使”或“要挟”我们的情绪大脑同意去执行一件事情。懂得了思维的过程,接下来就要面对它的主要任务了:如何更加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这部分作者讲了很多,基本上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进行论述的,不多说。须提一下的是:作者倾向于认为在一般的思维方法和知识结构有更一般的方法和结构,甚至有最一般的规律,可以一通百通,人应该选择这种优化策略。书的后半部分主要谈论程序的算法与数学上的关系,没看明白,略过,但对我以后学习算法和数学原理或许有借鉴意义。二、本书的缺点是什么思维主要用来加工外部信息,这正是本书论述的主体部分。虽然很大部分程度上,人日常经验能意识到的所面临的任务大部分是外部的,然后并非全部,关于如何协调身心作者较少涉及。情绪或者情感等在头脑中的习惯,正如作者所说,根本上是先验的,进化上已经存在万年乃至亿年,根深蒂固。人或许可以转化成一个理性人,但我不认为那种方式能成功,来看:在面对什么问题才算是问题、什么知识才算是需要学习的知识、环境的不确定等一些类对象上,思维可以指出其根本,并主导认知吗?显然是不能,而且思维对自身经验的觉察,仍然是太过粗浅了。也就是说,如果仅是思维对自身的改进和娴熟运用的话,最多只是在意识层面上可以做一个理性人,一定程度上潜意识也可以做一些理性的工作,而在更深层,比如关于动机,则不是理性的控制区域,甚至介入的机会都没有;另外一些情况,比如刚开始学会思维理性的时候,非理性占有更大的决定性力量,这时候如果情感和理性不协调,则理性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而作者之所以能够不怎么费劲的就让理性在日常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乃是因为他的情感和理性一直处于比较协调的状态,并且天性的有理性的倾向,还有运气的成分。他介绍自己早期学习的经历时就清晰的显示了这一点:他的兴趣、智力引导他去学习那些计算机知识,来自父亲的影响养成的习惯,学业和事业上的凑巧,最后的事业要求和环境也主要的依赖于理性功能的发挥。所以说作者总结的经验,即便是用科学的概念解释,也是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的,就像是传统上的那些武术高手(真有本事的)从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招式套路教授于人,而每个人的天赋、环境而导致不同人的问题、目的都是不一致的,如果是直接照搬套路那是邯郸学步。不过了解其招式,若能在自己的实战及训练中灵活的用上一招半式,那自然是极好的。
  •     “肖申客的救赎”最后一篇以后,接着是两篇说为什么你要开始写博客,然后又是关于“我不想与我不能”。这几篇的编排顺序让我看着都快要思维混乱了,为什么不能把两篇讲心理学,讲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反作用于自身的两篇博客放到一起,把另外两篇单拎出来放在一起啊???我几乎想把讲写博客的那几页撕下来再粘到后面去了──如果能撕下来的话。
  •     今天重新复习一遍以前看的《暗时间》,学到很多生动有趣有用的概念和方法,做一下笔记:1.你的计算机搁置没用,CPU空运行也算,但如果满负荷运算对CPU来说也是一天,但价值却完全不同。2.心理年龄往往和思考多少成正比。3.好了伤疤忘了疼,被动领悟效率太低(可能10年才懂一个道理,(⊙o⊙)…)。4.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5.时间对每个人并不是均等的,“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6.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他们会高效学习:能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7.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累计起来就是心理年龄)8.“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9.专心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切换任务的时间损失。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10.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专心学习的时候,如果可能网络还是断一下比较好~11.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12.何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应用: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13.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14.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包括利用马桶时间~----------------------------O(∩_∩)O哈哈~又是一个倍增时间的技能~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平凡和优秀的距离,来自暗时间”,先是看了作者的博客,觉得非要买一本细细读一读才好。买了,看了,值得一读,有启发,有感悟。
  •     对于刚入职的员工,应该多了解些让自己更加高效工作的方法,并且利用有限的时间,发掘更多的暗时间来提升自己。很必要
  •     前半部分非常不错,后半部分过于专业,无知的女青年表示看不懂
  •     后面数学的部分看不懂,前半部分还是很赞
  •     关于读书和独立思考那几篇 参考一下
  •     作者书读得不是一般多
  •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     Thinking of all
  •     前半部分有借鉴意义 后面的 我 我 我 我看不懂
  •     借同学的,就记住了一句话,并作为我博客介绍---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     时间管理, 学习
  •     已弃。读到“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     最后一章实在太难了,我放弃了。
  •     序言 为什么每个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现代科技手段(FMRI和随机受控试验)应用于研究人脑思维的特点以及有关现实生活的关系。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脑的思维规律,思考正确的判断与决策方式,规避心理/认识偏差,认识我们的情绪与理性思考的关系,以及人类部分社会行为的心理根源。
      
      第一篇 暗时间 - 时间管理/精力管理
      
      --------暗时间------
      1.以CPU为引子,核心观点“应找出合理的方式,让大脑满负荷运转”;
      
      2.“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3.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4.“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
      
      5.尽量避免在多任务之间反复切换,你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去重新熟悉上下文。
      
      6.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7.回答:如何利用好暗时间?
      1)有利用时间碎片的意识;2)减少(避免)任务切换;3)提高思维集中度;4)培养抗干扰的能力;
      
      -------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1.善于规划的人,会将任务划分为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 list,在完成一段内容后获得成就感,驱动最后完成任务。避免了长时间未接收到反馈时带来的挫败感以及无法坚持进一步投入的后果。
      
      2.过早退出是一切失败的根源。
      
      3.兴趣遍地都是,关键是有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
      
      4.反思是最重要的让人得以改进的品质。
      
      5.与其反复焦虑是选A还是选B,不如已经进行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开始着手研究。
      
      6.一生的知识积累,自学起码占90%以上。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1.“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2.“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例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一并编码进了记忆,事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3.“对于理解记忆的人来说,知识中包含了精细的概念、逻辑、一般的解题原则、通用的解题手法、背景知识、类似的问题等等无数的记忆和提取线索,而不是某段孤立的、任意的文本序列。”---记笔记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关键字。
      
      4.“记住一般性原理之后,其他细节即便遗忘了也可以自然推导出来,从而无需费力去记忆。”
      
      5.“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理解得更深刻(实际上是更容易记住和提取出来——知识还是那些知识;此外用自己的话复述也常常触发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其他知识的联系,进而编码进更多的记忆提取线索,这也是另一个好处”
      
      6.“从既有经验中总结知识的时候,应利用适当的抽象来得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另一方面,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同样应该对问题进行抽象,触及其本质,去除不相干因素避免干扰,从而有效提取之前抽象出来的知识。”
      
      7.“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老生长谈了):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记忆,而且一段时间之后的回顾你可能已经因为新的知识学习从而对原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整合新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发。”
      
      8.“创造回忆的机会”,与他人讨论,整理笔记,书写(将有关一个主题的知识系统地串起来)
      
      9.“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类似白日梦,尽可能去想象可能的细节,将他们与你的情绪挂钩。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1.学习总投入=学习时间X学习密度(效率)
      
      2.真正的效率源于内心对于一个东西的强烈热忱。
      
      3.专注力为什么会对学习效率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专注于一件事情能让表层意识全功率运作,这个是显式的效率。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它还能够使你的潜意识进入一种专注于这件事情的状态。”
      
      4.表意识与潜意识的合力,避免被焦虑打断,工作时专注于当前处理的工作。
      
      5.专注力也是一种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就能培养"。
      
      6.培养专注的习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1.“Google&Wiki”
      
      2.“看书挑剔,只看经典”
      
      3.“做读书笔记。”-收集好例子,分析别人的陈述结构,获得多少不取决于读了多少,取决于思考了多少
      
      4.“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还有睡觉前必然要弄一个问题放在脑子里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利用碎片时间
      
      5.避免焦虑,方法一,底线思考(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方法二,专注的转移注意力。
      
      6.“重要的事情优先”“尽量避免琐事骚扰,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
      
      7.“重要的事情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块来完成。”。
      
      8.“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所谓的方法论。
      
      9.“学习一项知识,必须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1. 它的本质是什么。2. 它的第一原则是什么。3.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很重要,但很难的三个哲学问题;
      
      10.学习思考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1)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2)目前我的收获? 3)设想
  •     一本让自己静下来觉得开始思考一些问题的书,改变了很多思考的方式,发现了很多问题。书写的很棒,只是后面的内容不如前面精彩。
  •     关于思维思索的书,看着很累,不走量。
  •     这本书写得很有创意,很有启发性,智慧的结晶啊!不过我对刘未鹏本人比较好奇,他84年的,这本书是献给他女儿的,那他岂不是28岁就当了爹?可从他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完全就是一个聪明的研究生的的形象,我很难将这个人跟父亲联系到一起。
  •     大爱
  •     刘未鹏用自己的行动和国人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平凡和优秀的距离暗时间 可以说是牛人和普通人之间最主要的差别 一个公开的秘密可是许多抱怨社会的人却并未思考这方面的缘由事实上 如果想要充分的利用暗时间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任何一个阶段的人都十分重要
  •     一年前读过一篇文章,逃出你的肖申克,没想到一年后再次遇到作者,好书值得慢慢消化。但是,这是网上下的txt版,太短了,我感觉我下了一本假书!
  •     刘未鹏是我认为的在中国写这类介于科普与科研之间的文章的作者中文笔很优秀的那一类,很喜欢这本书
  •     干货超多的一本时间管理图书。看完很有作用,只打了鸡血,又有方法。
  •     对我来说信息量挺大,时间利用、学习记忆和大脑如何做决定等方面都有启发,边看边结合现在的英语学习写了些关于学习方法的思考。看完还对认知科学有点感兴趣了。
  •     非常受启发
  •     听读过的朋友介绍后买的,当你弄懂了什么是暗时间,能够驾驭暗时间,你就成功了!
  •     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的利用时间,讲述原则背后的为什么,如何去克服所谓的困难,对于这些问题本书会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可以利用暗时间来读,当然有些地方有些时候也需要用整块的时间去品味
  •     果然和书友们说的一样是博文的拼接,资源比较碎片化,前36%是于习得时间管理、潜意识自主思考和心理学方法研究的相关内容,后面都是计算机算法相关的研究,编程小白,掠过不表。交流是对自己潜意识思维的二次思考,捕捉漏洞,深化思考。带着问题看书、睡觉,与思考同行。
  •     这本书是我的老师推荐的,拿到书以后我才对暗时间有了一点理解。。。如果将人的生命看做沙漏,颈部较细的沙漏可以抓住每一粒生命之沙,即时沙子总量一样,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
  •     《暗时间》这本书以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为主要角度,对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进行思考,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怎样的价值,何种学习方法才是有效的。。。
  •     从认知科学和计算机人工智能角度深入的解析我们的思维过程。
  •     很喜欢刘未鹏的博客,买这本书来看看。
  •     非常喜欢大神的思想,学习
  •     这书很有意思
  •     这是我目前读过最不耐烦的一本书,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暗时间,对我来说有可读性,第二部分是心理学知识,有很多案例分析,我还能接受,但是第三部分大部分就是数学和编程的知识我真的看不下去了,真的,整本书做博客帖子还好但是编成了书我觉得就不太合适,三个部分完全没有结合点。
  •     在平时看得见的时间里,大家的努力都看的见。可是在暗时间了,努力只有自己知道了
  •     感想太多了 短评说不完
  •     围脖上看了点介绍文字立马便买下来了,印象中是笔记是帮助思考的外存之类。相信作者是个很努力的普通人,所以都写得尽量显浅,只是后段着重编程的地方有点水土不服,其余还好。其实内里讲及的很多想法大家已经从其他各种途径听说过了,作者就是整合了后再作点到即止的介绍(对难以割舍书中内容的人而言会是个更大的优点),在各种相互对照下重新掌握一遍,另外再提供一系列的相关书目作补遗补盲。
    思考类随笔就是适合车上看看下车想想,而且本书简约不累赘,极易进入状态,推荐利用公车厕所等等暗时间阅读。
  •     这本书有助于你分析和改变自己的一些学习和思考习惯。从作者从事的工作和本书内容来看,我还是很佩服这哥们知识的渊博的,他这么牛,估计也是暗时间应用的好。建议想提高学习和思考效率的朋友一读。当然,我写这个评论也是用我的暗时间。
  •     我是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刘未鹏的文章,被深深地吸引了,很开阔思维的书
  •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些盲点,盲点之所以成为盲点,就是因为自己很难察觉得到,虽然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训练思维的客观和清晰,但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思维仍然还是时不时不自觉地陷入某个盲区,当我对人类思维的特点了解的越多,我就越是从心里谦卑地认识到与人讨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盲点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补充,别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写下来与别人交流,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此。 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这是一个怪圈,你越是不开始书写,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去默想一个问题,就越是没有内容可以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去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     完全是出于对作者的好奇和豆瓣上的高评分买的,目前还没开始看,应该不错。暗时间的概念很合我意。
  •     我们得摔打自己多少次才能运用那深藏不露的暗时间。更可悲的是,我们常常让自己活在低效率的时间投入里,却要求不对等的回报。优秀这两个字,按表象理解何其简单,可是深入内里与本质才知道,优秀的人在我们看不到的暗时间里积蓄与累积,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相信想看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刘未鹏大哥的博客,这次支持下,买他本书,书还没看,不过博客确实写得很好,值得一看,是咱们程序员的标杆,程序员就得这样懂得而且愿意去思考
  •     用来学习如何利用暗时间,知道了恩多关于心理学的著作,很好的书
  •     2017第九本 既乌合之众后第二本看不下去的书,专业性太强,或许是我理解力不够。不过我始终觉得所谓真正的高手是能把很难的东西写得让小学生都能看得懂,而所谓自称高手的人能把简单的道理写得让大学生都看不懂!
  •     利用你生活中的暗时间,你就可以比别人走的更远。
  •     惊人推荐买了一本《暗时间》,真是很好的书啊,作者也是搞IT的,很有共同感,顶!
  •     刘未鹏确实值得学习。推荐阅读。
  •     大二看了前一半。收益。
  •     三星半(豆瓣上看的原博客链接,最后一章手动放弃,以后有缘再见/但前面两章帮助很大)
  •     书不厚但信息量很大,如果能融会贯通的话就是超级牛人了。
  •     喜欢爱思考的人,哪怕并没有什么用。
  •     刘未鹏大哥的作品,整理了其博客的精彩内容,从中受益匪浅!
  •     很喜欢这本书。刘未鹏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我们,尤其是学习IT方面的人。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期望。希望各位都读一读。
  •     不是很系统,非专业人士可以看看,非常好读。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都跳过了(因为看不懂),重要的是思维和观点。看完想去读一个心理学的学位
  •     专门在博客上看过,真挺开拓思维和眼界。就是,文科生表示,部分地方理解障碍。
  •     对于现阶段的我很适合,引人思考。
  •     看的電子版,好多重複的,最後幾篇算法和數學的實在是被打敗了。也像個思維導讀的書,算是沒有電子版不會去看的書。但是也勾起了我對思維和大腦思考的興趣?也算是接觸了對我來說新的內容。
  •     杂书,好书,后面的80页看不懂
  •     平凡和优秀的距离,来自暗时间。。。
  •     所谓的暗时间就是25个小时中多余的那一个小时,是大脑思维中的潜意识,是思考问题时的盲区。《暗时间》告诉了我做事情是大脑与浅思维的较量与配合!
  •     如沐春风
  •     是作者博客上的文章,学习和思维能力以及心理学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作者只比我大四岁,已经看过如此多的书,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实在佩服。
  •     自己作为一名工科生,翻看《暗时间》后,深有感触。这本书谈了很多如何更充分的使用时间,使用自己的大脑,把一些熟为人知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让人受益匪浅。但是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极大的兴趣。过往对心理学不怎么感兴趣,甚至觉得这个东西有些负面影响,但是透过这本书,我发现现代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思考等有真是重要的指导作用,了解一些,是十分有必要的。
  •     虽然标题是《暗时间》,但是本书不仅仅在说暗时间的利用,更是在开发心智。介绍的内容很广,边栏会推荐很多类似的好书,将来有时间了一定把推荐的书都拿来读一读。
  •     看过刘未鹏的博客,专门买来书看,就是为了多读几遍
  •     暗时间,拉开差距!
  •     与作者的7年大学生活相比,我的大学似乎就是在浪费青春,从中也便凸显出暗时间的强大威力。虽然小我6岁,但我相信作者取得的成绩和对世界的思考,远远在我之上,然而也有古话说人各有志,各有关的活法,我在敬仰佩服作者强大的投入和思考的同时,也在回味享受自己曾经的懒散时光,当然也有艰辛的拼搏和苦熬,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成长了。
    书的前半部分收益颇多,后半部分关于数理的一个理性回顾实在不是自己擅长的,只觉得说的天衣无缝,但也觉得他所以为的漏洞百出竟然也是毫无破绽,呵呵,真不是编程的那块料啊。有淡淡的怀疑——我真的是学理科的?
  •     后1/4章节文科生请迅速撤离。
  •     暗时间,这本书,有点媲美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     很不错的书籍,作者的几个观点我很赞同。
      
      1. 管理好自己的暗时间,主要指利用好琐碎的时间,让大块的时间能专注于某一项深入思考和工作。
      2. 书写,尽量多的书写。这个观点不仅仅是“好记性”和“烂笔头”的阐述,还包括与人交流,与自己讨论,梳理思想和系统化,在书写时进行新的思考等等。
      3. 学习知识前和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和提问,如在读书前弄清楚知识的基本原则,用途,组织结构;在学习中不断问自己是否偏离问题,得到的知识等等。这些都很有用。
      4. 将一件大事细分,以达到逐步进行的目的。这样可以避免焦虑。
      5. 专注的思考,既可以转移焦虑的注意力,也可以分析焦虑的原因,呵呵,下次可以试试。
      
      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这句话很到位。

    另外本书的质量算是精良,纸质,封面,包装都狠到位。值得收藏。
    一本好书,莫过于给读者带来思考和进步。

    强烈推荐!!!!!
  •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知识没这么难,不要怕
  •     力荐,带我进入心理学领域的第一本书
  •     正在看,很久没这么认真的看一本书了。
    对一本书的评价有很多主观的因素,有人觉得好,因为书中有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有人认为不好,可能觉得书中写的毫无新意。
    对我来说,从《暗时间》中受益匪浅。
    如果看完书之后没有什么改变,或者知道有不足却无力去改变,那真的只能怪自己,不能怪书了~
    如果更早的看到这本书会不会更好,或者是在初中?高中?或者大学。
  •     暗时间与所谓的明时间成正比,你投入的明时间越多,你的暗时间也越多,这就是事半功倍的原因!
  •     涉及知识面极广,唯一缺陷可能在于不够系统,在杂文类中应该是鼎好的了。
  •     刘未鹏老师的论述与其他此类书籍都不一样,可能与他技术员出身有很大关系,更强的说理性和说服力是本书的特点。
    相信对大家都有所帮助。

    只是非理科生也许略微水土不服。
  •     这本书不是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读,且去读书中作者写过的书,绝对让人飞升。当然仅就本书涉及的方法论,掌握以后也已经很厉害了。个人很喜欢的书
  •     作者的个人思想总结,只有作者自己看的懂
  •     作文博闻强识,阅读范围之广令我佩服不已。很多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我觉得都很有用。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到日常生活一些经常被我们忽视的地方十分重要。谢谢刘未鹏。
  •     我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带动周围的人对某些事情感兴趣
    朋友以为我终于开始看科幻小说了
    我说不是
    是一位同龄人写的牛逼的不能再牛逼的我目前还不能说是科普还是心理学还是励志方面的书籍
    朋友一听更加来劲了
    于是周围的人也在读了

    感谢作者目前让我的一大进步是
    做读书笔记

    第二点对我的影响是
    更加逻辑的思考
    端正了思考的认识
    (之前对于一些事情认为思考是没有价值的,现在有心情有时间就对哪怕是一些小事都寻思一下)
    对我近期有很大帮助

    目前还在阅读中
    相信收获会与日俱增的
  •     非常实用且需要细细读来慢慢消化,知识是很好的,重在为自己所用,刘未鹏做到了,所以有了这本书,那么你们能做到么?这是一本实用的书籍如果你能化书面为实在的话。
  •     还没有看,先评价了,之前看过刘未鹏老师的几篇博客,感觉是个很有深度的人。文字也比较容易理解,不晦涩,生动形象。
  •     精华都在书的前半部分,后面的内容不是程序员的话实在没有看的必要。
  •     合上书之后的许多天,你觉得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都在不知不觉产生变化。一定要读一下,顺便再关注刘未鹏的微博,里面关于亲子教育的也不错呢
  •     这是我读的第二遍,当然后面涉及到的软件部分,我依旧选择自动忽略。这本书,让我自己“开窍了”。永远的推荐给每位家长朋友。
  •     博客集,很快翻玩。大部分看看粗体字就能领会了~
  •     提到的豆列还算可读,贝叶斯公式真是个宝。
  •     暗时间,暗时间利用的越好,成功的机会越大。
  •     是一本,鞭策你好好学习的鸡汤,喝下去,do it
  •     暗时间是不错的
  •     好像是大一买的,重新读 做完笔记就把书送人。书的内容很有启发性,就是排得比较随性。
  •     &;ldquo;暗时间&;rdquo;这本书里把所有提及的相关书籍都做了链接。本书内容如果是有数学相关基础的读者来阅读,一定会觉得是饕餮大餐。当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在思考问题的视角上也有所收获,甚至很多建议都是极为有效改善人生境遇,充分管理自己时间与精力的良方。值得阅读。同时这本书是&;ldquo;JUST PUB&;rdquo;三部曲之一,水平高超,描述科学准确。让人眼前一亮,乐于阅读。
  •     看刘未鹏的博客好多年了,这次出书,一定得顶,哈哈
  •     好书,赞博客分享精神。似乎我也喜欢心理学与思维。
  •     我是学IT出身,但是是98年本科毕业的,后来相当于是转行了。

    买这本书是源于在南都阅读器(手机软件,阅读用)上看到作者写的专栏,提到了一些学习、工作技巧有所启发,于是就买来看看,了解下现在的IT业者有何不同做法或感受。看了之后,在某些工作、学习习惯方面的认知提升受益非浅。

    虽然作者不是大师级,也并非说了许多大道理,或许只是小技巧而已,但是,于我个人而言,哪怕只有某一个(实际上有几处认知点触动我很深)令我受益,我也觉得这本书确实是物超所值!

    -呵呵,这样讲太不清楚,举例说明,书中提到了,一定要从现在就将学习、工作中的想法,哪怕是非常不成熟的,也要及时写下来,例如写到博客中,是非常有益的。这个道理我之前明白,但是很模糊,经过他的解释,我确实是被说服了,真是体会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值得五星!
  •     最初,是从作者在CSDN的博客上了解到他一系列文章的,其实,这本书就是博客文章的集结成册,不过,为了表示对作者的尊重与支持,我特地买了一本,何况,我更好喜欢躺在床上阅读,最近,这成了我的枕边书。
  •     最后两章讲数学和计算机的看不懂跳过去了...最近看了好多这类书,还是有些作用的,生活还是要有点希望和追求才有意思啊...【3h31min】
  •     非常棒的一本书,从中学校了一些思考和读书的方法。
  •     一本非常好的方法论书籍,当你手里拿着锤子,你看什么都是钉子。利用好每一天的暗时间。
  •     原来生活中有许多“暗时间”悄悄地从你身边流失,可了本书后可以为你赢得时间。是国产书籍中的优秀图书,向你推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