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呢石,静静地敲

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12205116
作者:万玛才旦

内容概要

万玛才旦,藏族,电影导演,编剧,双语作家,文学翻译家。
已出版藏文小说集《诱惑》《城市生活》,中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梦》,翻译作品集《说不完的故事》《人生歌谣》,法文版小说集《Neige》,日文版小说集《寻找智美更登》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捷克等文字在国外出版,获多种文学奖项。
2002年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以拍摄藏语母语电影为主。代表作品:《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他对故乡深入而细致的描述,使人们对西藏文化及当地人的生存状况有了新的体认。电影作品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奖、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竞赛单元金奖、日本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美国布鲁克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多种奖项。

书籍目录

嘛呢石,静静地敲
陌生人
乌金的牙齿
第九个男人
一块红布
午 后
塔 洛
八只羊
死亡的颜色
脑海中的两个人

作者简介

本书是藏族导演、作家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集。
以平实、幽默的手法,写出了藏民平静、充满烦恼和希望的生活。
这不是一本旅行者们的朝圣心得,也不是一本猎奇的藏地传说,而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人,看到的真实西藏,讲述的令人微笑叹息的故事。


 嘛呢石,静静地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西藏,是我心中的一个梦。十五年前,曾许下心愿想去一次西藏,但至今未能成行,十几年来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没时间、没钱、没伴儿、身体不好。。。。。。其实,梦之所以有它的魅力,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难以得到实现。而在四十岁的年纪回味二十五岁的梦,更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带着这样不曾实现的梦,来看这本《嘛呢石,静静地敲》,对这片圣土的敬畏与憧憬更多了几分。万玛才旦的文笔质朴而洗练,丝毫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与曲折迂回的情节,却用幽默甚至虚幻的故事,将藏民们的生活与梦想描绘得活色生香。在她的笔下,这片质朴的土地散发着原始的芬芳,一如她低调内敛的文字,藏民们的生活于诙谐与质朴中又透露着对生活真挚的爱,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非常洗练从容,那些潜伏在人们心中的幻化思绪,也透露着藏民们对生活的无限遐思——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对山外生活的憧憬,对懵懂爱情的渴望。在褪去了很多藏地书籍中对佛法弘扬和诗文传颂的高大上光环之后,幽默玄幻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喜悦与诚恳,读这样的故事,就如一次充满喜悦的朝圣。书中集合了若干个小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主角大多选择了孩子和羊倌,或许,孩子代表了藏民们性格的纯洁,羊倌代表了藏民们生活的常态。在他们的生活里,思想单纯、知识匮乏是必然的情况,因此也造就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因此而发生一些独特的故事。死掉“八只羊”的小辫子照相而引发的那个悲剧故事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庸措的“第九个男人”更加令人唏嘘,“一块红布”在稚嫩中带着执着,“死亡的颜色”诉说最绝望的情感。。。 。。。在他们的欢乐与忧愁中,我们恰恰可以真切的品味到藏区人民真实而平静的生活本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名字的迷惘,就如书中的美女一水儿的叫卓玛一样,我总是误以为作者叫才旦卓玛,哈哈。也许只有亲自去西藏走一走,完成了心中的梦想,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这片土地,懂得这里的人。
  •     文/张献民节律和虚空这两个词,是我读万玛才旦小说的主要感受和思考点,也在他的影像中有一些印证或反印证。在他的叙述之外,是白茫茫黑压压的一片片虚空。这些小说多数是“瘦骨嶙峋”式的叙述,与万玛的外形不太相像,他人到中年,早已不瘦了,这是我对他的个人感受。他当面把故事讲给我听的时候,我也不时问:那后来呢?藏文化之外的绘画中,至少有两个例子能说明“瘦骨嶙峋”之外是一片虚空,比如汉文人画,多现极瘦长者,周边完全留白;欧画古典时期常出现骷髅或时光对比的极瘦老人,周边常是彻底的黑暗,这或许是极地文化的特点。人的所需并不多,对叙述或故事的需求也不饱和。所以,万玛的小说叙述非常古典,只有一个核心的部分,再略带些皮肉。空间是空的,你无法知道那个村子到底什么样子,也不好判断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甚至没有风景。时间也不大重要,比如到底是现在还是20年前、到底是几天前还是好几个月前的故事,大量的东西都交付给虚空了。我对佛信仰的思想体系了解很少,以现代西学的角度看,佛的学说坚守着有限性,我们知道的就是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就是我们不知道。虚空不只在叙述的周围,其实也在叙述的内部,无法进入讲述的,就必然坠入虚空。节律之外的东西是什么?依照我对玄奘译著的理解,分为两种可能性:一个是两个节点之间巨大的虚无,这可以被理解为高原牧区两个帐篷之间需要步行一天的距离或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被理解为人的生命中两个有存在感的时刻之间的间隔,比较接近万玛的创作,这个叫虚空;另一个是连续的无规则波动,即接近地狱态的永恒动荡,这个有点像量子力学,也比较接近网络和手机状态下的我们,这个叫无常。所以在我看来,欧洲启蒙时期学者们分析的宗教建立并固化社会秩序的节点,还应该再往远古或内心深入一步,信仰或思想体系也建立并固化着地域和时光的节点,比如轮回,只是时光节点与高度存在感相结合的一个例子。秩序,在万玛的小说中具体到可以用数字来体现。卓玛有21个,男人有9个,羊是8只,真言嘛呢石刻完整了是6个字。西学中大体以巴洛克体系来描绘这样的序列,那是王权鼎盛时期的文化,并不以递进或效率为目标,而追求完美的秩序。万玛小说的循环性和变奏确实与巴赫的音乐或80年代时的彼得·格林纳威(英国导演,当时作品有《数数字》、《动物园》、《建筑师的肚子》等)有一拼,这也是他的小说与他的电影不大相同的地方。但巴赫和格林纳威都是一种“胖子的艺术”,而且在节律之外并非有关虚空。所以,万玛的小说其实挺像电子游戏,设定数量有限的关卡,主角打怪通关,死去、复活、轮回,主线条挺单调(瘦骨嶙峋的感觉),而且游戏之外的世界,是一片现实的荒漠。一些电子游戏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排他性的基础上,以有限的循环构建无限上升的幻觉,并以此对抗体系之外的虚无。那万玛小说与游戏的差别是什么?我认为有非常明显的对他叙述之外的虚空的蔑视,有如书封底引用刘醒龙所说的“骨子里的华贵”。还有,游戏只在微循环中运行,万玛的小说在微循环和宏循环两个层面上运行。他接近寓言体,生活细节和生命意义两个层面一直交织、铺陈、展示,寓言重在结论,万玛在讲述的所有细节里,往往没有最终的结论。我是个做电影、教电影的人,在我看来,万玛的小说与电影差别还是很大的。虚空和节律,在他的电影中可以模糊地感觉到,但小说中非常清楚。毕竟电影是另外一个样式,不大容易做到“瘦骨嶙峋”的。帕索里尼60年代做了一些可能是电影史中最好的寓言电影,赫尔佐格用半纪实的方式做了些反寓言电影。而万玛的电影,寓言性没有小说那么明显。他的影片,更多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广袤,从而也是人生的荒芜。荒芜不是虚空,也不大有节律。我写得很复杂。那是因为我在几个不同的体系当中思考。其实读万玛的小说很简单。他一直在一个体系当中思考和创造。那个体系自有其内部的节律,之外的,全部是虚空。原文载于《北京青年报》2014年04月18日 作者:张献民
  •     扎西才让万玛才旦自信地说:“你在我的小说里看到的西藏,在我的电影里看不到,在别人的那里也看不到。”这的确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我们看万玛才旦的电影时,那种客观呈现的藏地生活,催我们思考。而当我们打开他的小说时,就会发现,他给我们的是与他的电影完全不一样的他的世界。这个世界也是安静的,但有着地表之下涌动的暗流;是个体的,但代表着一个集体,一个民族;是感性的,但在理性的道路上前行;是寻常的,但神秘的气息无处不在。他新近出版的《嘛呢石,静静地敲》中所选的十个短篇,基本上都有着这样的特色。这十个短篇,其实是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解读的。一、信仰。死去的刻石老人为了兑现对死者洛桑母亲的承诺,在进入中阴状态之前,在淡淡的月光下,刻着印有七字真言的玛尼石。开篇作品《嘛呢石,静静地敲》虽然说的是诚信问题,实际上给我们平静地讲述了一个令人反思的关于信仰的故事。《陌生人》中的陌生人在一个藏地小村里寻找二十一个度母(卓玛),想取得信仰上的圆满,但却在无法找到最后一个卓玛时怅然地离开了。当最后一个度母刚刚诞生,另一个卓玛也跟着陌生人离开了小村。这是否意味着:众人一生都在追寻的圆满境界,是无法达到的。在《乌金的牙齿》中,乌金从一个凡人,突然成为活佛,身份的巨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圆寂之后,多出来的乌金的牙齿,就成为一个无关乎真假的永远的象征。显然,三篇小说从不同角度,讲的都是与信仰有关的故事。二、人性。半生中,雍措遭遇到的前八个男人,个个都是人性之恶的代表:破戒、替代、交易、占有、欺骗、情欲、虚伪、生殖,八个男人,八张面孔,八种恶。他们带给她的,只有伤害。而她遇到的第九个男人,则是这八种恶的综合体,带给她的是绝望,留给她的是身心上无法消去的痛苦的烙印。在《第九个男人》中,雍措最终选择了出家,这成为她逃避红尘和恶的唯一方式。而在《塔洛》中,牧羊人塔洛就没有这么幸运。和雍措相反,他由于种种外在的原因,突然被命运之手拽拉着,脱离了原先自由散漫的生活轨道,步入他完全陌生的世界。使他深陷绝境的,是一个通知,一张照片,一个理发女子。使他深陷深渊的,是欺骗,是占有,是情欲,是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交易。三、幸福。一块红领巾,蒙住了小学生乌金和放羊娃羊本的眼睛,他们看见了平时根本无法看见的生活,体验了平时无法体验的幸福。这些幸福很微小,小到一篇课堂作文,一个关于婚姻的承诺,一段对热爱着的父亲的追寻。但这种幸福感,却是巨大的,影响着草原接班人的内心世界。崔健唱道:“那天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一块红布》,让我们体验到的,是那些微小的闪着金光的幸福感。四、痛苦。在《八只羊》中,十二岁的放羊娃甲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他家的八只羊被狼给咬死了!他在痛苦中擦拭着眼泪。因为热爱藏族文化而从美国纽约来到中国藏地的老外,由于语言上的隔阂,无法知晓甲洛痛苦的原因。后来,老外在报纸上看到“911”事件,也深陷痛苦难以自拔,放羊娃甲洛更是无法知晓老外痛苦的原因。痛苦只能彼此感知,却无法交流。一只刚刚出生的羊羔,象征着新的生活的开始,新的希望的诞生,但似乎仍不能抚平痛苦带给他们的伤痕。五、真爱。《午后》讲少年昂本的青涩而甜蜜的爱情,月色是爱情,阳光更是爱情。《死亡的颜色》讲尼玛对卓玛的爱情,对弟弟达瓦的亲情,死亡即真相,颜色即情感,情感即真爱。《脑海中的两个人》讲阿妈冷措反常的生活习惯、反常的思维方式,她可以忘记一切,却无法忘记死去的丈夫和儿子,反常即正常,亲情即记忆。三个讲述藏地真爱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万玛才旦笔下的藏地,日常而真实。他用一种幽默而伤感的笔调,抒写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的生活,营造了他的小说世界。在这些干净的文字里,藏地的欢乐和忧愁遥可听闻,藏人的幸福和痛苦触手可及。诚如扎西达娃所言,万玛才旦的作品,在低调和内敛中,透着高贵而迷人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没有以满足读者猎奇的心态,刻意凸显西藏的宗教和文化元素,而是以平实疏淡的笔法,讲述普通藏人的真实生活。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在一种宁静的视角下,绽放出生命的魅力。这才是真正领会了西藏文化精髓的好作品。
  •     挺好玩的
  •     很真很淳。。。 。。。
  •     读不下去
  •     很棒的书
  •     最近发现这书,故事真是好看的一逼@yinyixing(鬼知道@ 的对不对)
  •     最喜欢《死亡的颜色》《脑海中的两个人》
  •     很棒,就是略微平了一些。不过做减法亦不失为一种讲故事的好方法。
  •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集。与其导演的电影不同,小说在描写藏地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借鉴了藏地的民间故事,加入了魔幻、神秘的元素,并且带有一点博尔赫斯式的智慧。
  •     简单的故事却意外的吸引人
  •     我们藏人爱吃肉,却不想要宰牲,闹哪样啊
  •     微信读书
  •     一个个朴素又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故事,阐述了西藏的人文风情,读来觉得安心而有趣。
  •     万玛的文字果然更适合用镜头表现,改编之后的塔洛比原著增色了不少。期待月底的采访
  •     很棒
  •     在同类题材中,写作手法超前、现代,也许与导演的视角分不开
  •     电子
  •     3.5pts:跟他的片子感觉很像,故事写得很精巧
  •     因为感觉承受不了读得很快,几乎用半天一口气读完一遍的。并没有郭老师说的那份恬静,相反有时还略带惶恐与不安。有的篇章读起来有点儿象在读莫言的《蛙》,不过还好是短篇。说起来并不是因为想得到片刻的安宁才阅读此书,是郭老师评价的“新预言”一说吸引了我。新寓言的感觉倒是略有体会,但故事中暗藏的玄机似乎还没有显露出来。
  •     第一次读万玛的书,文字朴实,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作者真是惜墨如金,读完后脑海中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形象,也许这就是万玛作品的特色。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信仰,爱,人性,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对藏民的影响和改变。描写藏民生活的书,个人觉得甘南纪事不错。
  •     留待以后重新阅读
  •     万玛才旦老师
  •     文字很干净,短篇小说合集,关于藏人的日常
  •     喜欢。
  •     全部看完,精彩不断惊喜不断回味不断,回头慢慢写读后感
  •     《嘛呢石,静静地敲》和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居然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十个短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魔幻而神奇的西藏,尤喜《陌生人》《乌金的牙齿》《午后》
  •     住院期间读的,很有意思。藏族生活带有一种宗教的神秘色彩。
  •     我在铁葫芦做的最后一本书
  •     电子版
  •     万玛才旦还是有想法的
  •     【2014第十三周】第一次看西藏生活类小说。纯朴短篇,风味十足,意犹未尽。
  •     纯净的戳心。
  •     第一篇故事很有一点日本怪谈的感觉。另一些故事的气场有一点像……「到深夜想你没办法」?
  •     其实挺无趣的
  •     喜欢嘛呢石静静的敲和死亡的颜色,有些故事很无聊,可是这种无聊可能正是他们的状态吧,无意义不打算,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自由吧……
  •     万玛才旦算是国内当代藏人中的文艺精英了,电影拍得好,中文小说也写得不错。
  •     含蓄地表达物欲社会侵蚀下藏族面临的无奈、困惑与坚守……
  •     看的时候很顺畅,有种小时候看叔叔的文学杂志的感觉,文字简洁,故事简单,文风朴实,跟作者的电影《寻找智美更登》风格几乎一脉相承。《嘛呢石,静静地敲》《陌生人》《第九个男人》好像有一种哲学意味在里面,《第九个男人》更像是寓言一样。还有三个与放羊小孩有关的故事,充满着友情,美好得像童话。成人故事里有酒鬼,有等待的人,有准备逃离的人,有觉醒的女性,有脑子被爱情烧坏的小伙子,有重情重义的哥哥,有好像疯了的老妇人,这些人物汇集成一个真实的西藏,离我们那么远,又离我们这么近,被现代文明侵蚀着,影响着,那里人们的观念甚至都被改变了。在那里单纯与复杂交替,信仰与迷失同在,作者的眼睛看到的更多,因为切身体验。也许每个人都相信,在那遥远的地方,安放着我们每个人的梦,白云蓝天,格桑花儿盛开,一切都简单美好。四星半。
  •     最爱《乌金的牙齿》和二十一个卓玛
  •     额。。。有些故事还行有些故事是真心无聊啊。。。
  •     小伙伴借给我得第二本书,书的扉页似乎有作者亲笔签名,而且人家就是认识作者本人的。在现在这个社会愿意借书的人太少了。可惜借给我半年了这周末才拿出来看,有些对不住。这本书几个故事很质朴,也很有趣,有藏族地区的神秘气息也有世界的其他较角落的声音,每一个故事都很有灵性,早该看了。
  •     我对西藏没有什么情结,我觉得这本书不好看。
  •     既不同于文艺青年笔下煽情的西藏, 也不是新闻联播里被各种意识形态加工过的西藏。 这本小说集确实描绘了另外一个不熟悉的西藏, 平静自然, 远离政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