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骄阳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直视骄阳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ISBN:9787501966868
作者:Irvin D. Yalom
页数:26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死亡之痛自我意识是无上的馈赠,如生命一般宝贵,正是它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但是,随之而来的代价便是死亡之痛。我们的存在永远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影——生命必将生长、成熟并最终走向凋谢、死亡。死亡从人类有历史记载开始便如影随形般出没。四千年前,古巴比伦英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遭遇了挚友印齐杜(Enkidu)之死,他感叹道:“你变得黯淡,不闻我的呼唤。当我死时,岂不也像印齐杜般?我心伤悲,惧怕死亡。”吉尔伽美什说出了我们心底的声音,每个男人、女人、孩子都像他一样惧怕死亡。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恐惧不会直接出现,它乔装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种普遍的不如意感;有些人却体验到一种明显的、能够意识到的死亡焦虑;还有一些人陷入死亡恐惧,完全不能享受人生的欢乐和满足。多少世纪以来,睿智的哲学家们试图反思人生必死之痛,帮助人们获得内心的和谐平静。作为一位心理治疗师,我接触过多位与死亡焦虑苦苦斗争的病人,的确发现古代智慧,尤其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真知灼见至今仍然直指人心,发人深省。实际上,在心理治疗领域,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先师鼻祖不只是那些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们,如比奈、弗洛伊德、荣格、巴甫洛夫、罗夏、斯金纳等,还有那些早期希腊的先哲们,尤其是伊壁鸠鲁。甚至,随着我越来越多地了解这位雅典智者,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伊壁鸠鲁堪称最早的存在主义治疗师。在整个心理治疗工作中,我都将借用他的观点。伊壁鸠鲁出生于公元前341年(正是在柏拉图死后不久),卒于公元前270年。大多数现代人由于“享乐”或“享乐主义”这两个单词(意指沉溺于精致的感官享受,尤其指沉溺于美食、美酒)而对他略知一二。但是,历史上伊壁鸠鲁本人并不提倡感官享乐,他更多地关注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ataraxia)。

前言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叹曰:“未知生,焉知死?”一语惊醒梦中人。可是,孔子的弟子们记下了——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不可能不想到死,正如你不可能不死。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延续,也在一呼一吸之间流逝。正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印”,即使,你并不想去看。看还是不看,这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你怎么去看。看得智慧,便成就了哲学,一门教人如何去死的学问。看得通透,便成就了圣人,一群置生死于度外的普通人。看得取巧,便成就了宗教,一份安抚芸芸众生的陪葬厚礼。也许,你还可以试试跟随亚隆医生,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过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瞑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八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请,但一旦打开《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会得到启迪、陪伴和治疗——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也就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瞑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   ——陆晓娅 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巅峰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曾奇峰

后记

本书首页所引用的格言“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正体现了流传于民间的普遍观念,那就是——直视骄阳也好,凝望死亡也罢,都是有害无益的。我不会建议任何人去直视骄阳,不过,凝望死亡则另当别论。全然地、毫不动摇地去直视死亡,这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自古以来,人类以各种方式拒绝死亡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苏格拉底就是一位坚决主张人生需要彻底反省的拥护者,他在临死前宣称,自己为终于摆脱了“愚蠢的肉体”而感激不尽,确信他将在死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畅谈哲学,直到永远。当代心理治疗如此致力于严格的自我探索,执著地挖掘那些深层次念头,却对反思我们自身的死亡恐惧视而不见,但是,死亡恐惧却是构成人类情感生活重要而普遍的基石之一。过去两年里,通过我和周围朋友及同事们的接触,我的确亲身体验到人们对死亡视而不见的逃避。一般来说,当我忙着写点儿东西时总得花费很长的篇幅、用社会化的语言来介绍自己手头的工作,但写这本书时情况就不同了。

内容概要

Irvin D. Yalom,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心理治疗界公认的大师、纽约时报畅销小说家,著有《爱情刽子手》、《当尼采哭泣》等畅销心理小说,以及《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益亲近》等心理治疗经典。
作者以七十五岁高龄探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却又被长期否认和压抑的死亡恐惧。书中除二十三个实际案例和许多文学名著、电影作品中的例子以外,作者还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了自我表露和深刻剖析,非常难得。
全书论述深入浅出,切中肯綮,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面对死亡的战栗经作者笔锋描过,顿时融为拂面春风,令读者不仅在文字上感受愉悦,在心灵上更是豁然开朗:“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死亡之痛
第二章 识别死亡焦虑
第三章 觉醒体验
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
第五章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第六章 死亡意识:我的回忆录
第七章 给心理治疗师的意见:如何治疗死亡焦虑
后记
读者指南

编辑推荐

在读完《万千心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之后,无论是在读书会里与其他伙伴交流还是在与你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你也许都会想问这些问题。希望《万千心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可以帮助你在团体里提出疑问或是扪心自问,由此对这《万千心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里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展开争论。史铁生、毕淑敏、陆晓娅、曾奇峰联袂推荐。 你曾直面过死亡么?你曾分享过这份恐惧或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过这黑暗时期么?这阴暗的一面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多数阶段都存在着,你赞同这一点么?

作者简介

让最深沉的痛,写最温柔的诗。
_
史铁生 毕淑敏 陆晓娅 曾奇峰 联袂推荐
_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请,但一旦打开《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会得到启迪、陪伴和治疗——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就也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
——陆晓娅
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巅峰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曾奇峰

图书封面


 直视骄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5条)

  •      读之前,未曾想到过这本书竟令我意料之外的泪流满面。因为通篇引用的都是别人的故事,而我似乎是从那些细枝末节的心理变化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疲倦时,多年前已经战胜的老念头就又来侵扰我们了”的这段故事几乎让我一下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忧愁如同洪水猛兽,忽然从脑海的深渊里喷发,翻滚,企图重振旗鼓的填满在我的内心,威胁着叫嚣其曾令我崩溃的事实,仿佛那种淹没窒息的感觉马上就会再度来临。 几乎也是同时间我的泪水毫无知觉的夺眶而出,直到读到“这精妙的格言提醒了她目前所经历的一切伟大的思想家尼采也曾经历过,这使得她领会到自己目前糟糕的状态只是暂时的,也帮助她从心底对自己曾经战胜过那内心的恶魔感怀不已,她终于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再次战胜它。好思想,乃至它的影响力,一次体悟是不够的,需要温故而知新。” 神奇的是,我被这段话治愈了。虽然我更加不能自制的泣不成声,难以表达的言语和抑制未觉的情绪转化为眼泪抒发,说不上难过还是苦楚 也不明到底是何种感受,相反的发泄让人舒坦 释然。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敢于写下这真言的智者和关于痛苦的共鸣 是确有感动的。 而这本书,仿佛就有这般神奇的魔力一样,将那些痛苦转化为动力,用好的想法催生出行动。 想起我在最近参加的一个心理讲座《心学与心理治疗——罗杰斯与王阳明的对话》。老教授讲述王阳明先生逝世的故事令我动容。离世前,学生问阳明先生有何遗言,老先生只八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自觉阳明先生是身体力行的用一生践行了尼采的“圆满人生 死得其时”。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确实被书中一些想法指引着陷入了深深的反省中。写下这些忏悔时,是一边掉泪一边打字的(感情太丰富 角色代入感太强= =) “真是羞愧。愧于年轻一时心浮气躁险些丢失本心,愧于年轻急于求成想走便利捷径,愧于年轻心高气傲 不求甚解 坐进观天 画地为牢。贪图一时安逸,指望人生一眼望到底兴许就可以相安无事,昏度余生;贪图一时享乐,只想纵情于声色光影中,在那些虚幻短暂的愉悦中,填充生命的色彩,而那些不是浓墨重彩抹出的画难道不会褪色吗?;妥协于自己无法不存在的人性弱点,软弱,胆怯,不可自制,却自我安慰说是无法改变无济于事的;妥协于外界的打压挫败,自怨自艾 天资不足,害怕妄想遥不可及之梦只得落差的难受,甘做囚禁自我的胆小鬼,都不愿破茧挣脱;害怕于他人异样眼光,只为换取别人那可怜的认同而改变扭曲这那颗原本纯净无暇的心,而我竟然愚蠢到要用尽余生再去还原保护那颗原本不需我付出如此大代价的最真最珍! 我后悔了,心痛了,抽泣了,我知道我不该如此。我真害怕自己有一天离世之时顶着的却是一副我见尤陌生的冷酷面孔!没有眷顾,没有生气,没有意思,却还要过活那么久,光是想想就觉得恐怖,无法想象我要如何去这样度过余生。周而复始的压抑,周而复始的不喜欢,周而复始的周而复始,哪里是个头?! 醒醒吧,别再骗自己了,是不是现在妥协了一步,下一步就有岔道能够回归到原来的那条路呢?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不是吗?真的害怕了,任何一步的妥协,我都不知道能否回归到真我的存在。而那些什么不痛不痒的讲述着不忘初心的心灵鸡汤只能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在虚度里安慰自己原来我还是有所向往的,除此之外然后呢?继续机械的重复着,随着拥挤的人潮涌动着,却从不肯直视骄阳的方向,害怕光线让我原形毕露,害怕揭穿我此刻生活的苍白,害怕温度灼伤冰冷麻木的心。这是我真正想去的地方吗?跟着人流走只会越走越远不是吗?而那些被嘲笑就不敢再诉说的儿时梦想和诚挚愿望,就像一只心爱但不得不撒手的毛绒玩具一样,被藏在衣柜的角落里,还是等结满灰尘再连同其它美好一同扔掉?!不!我不要!我宁可不交那些愚昧残忍的朋友,也要去找回我心爱的玩具,曾陪伴我整个童年一句也不多言只是默默陪伴我的玩具! 停下来,转身吧,回头吧,即使多花些时间,又能如何呢?我们从来也不知道哪一天就没有好运气活着了不是吗?那么为何只是一味抗拒承认恐惧 而不愿意一点点减小这份恐惧呢?我怕!怕生无可恋,怕死而有憾!不愿再一味做一个八面玲珑却不知自我的“Party Girl”,我只渴求做一个平凡的女子,一个普通人,一个是它自己的人。我的愿望的是多么卑微,又是多么艰难啊。而比起这些艰难,我更害怕自己从来没有充分的真实的活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古人总结之精,后辈我不敢忘。 在看这本书的期间,与一些有着心理矛盾的朋友交谈过。吸收了书中的一部分的思想精华后,我尝试着运用作者提到的一些方法思路去开导他们,分享我的所学所获,像是“亲密关系中的自我暴露”“拒绝借贷生命”之类的。在实践中,我发觉了适当的自我暴露确实能够帮助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且能促进交谈的走心程度,也就更便于问题的指出和解决了。而这真是有一种奇妙的体验! 无形中,我感受到了亚隆老先生写这本书的用意和力量。他用尽毕生所学倾注的这本书里,动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真实曲折的故事,还有他那些熠熠发光的智慧思想,更是一个人超越自我短暂存在这一事实还继续燃烧生命能量的感动精神! “非本真的存在意味着沉溺于转瞬即逝的消遣,如美貌,风度,地位或名望;而本真的存在则意味着你不但觉知到存在与死亡,也对其他永恒不变的生命特征保持警醒,而且能够更热切,更乐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你会迅速承担起人类的基本职责,创造出一个投入 丰富,充满意义以及自我实现的真实人生。” 不得不说,亚隆老先生做到了。通过书籍这种途径来分享他的智慧扩大“波动影响”,我接收到了;把这份能量转化成我自己的时候,又再次带给了他人;他人受到感染后,势必又将这份能量撒播出去。这浩瀚宇宙间因各种“波动影响”而泛起的层层叠叠的涟漪,扩散成人类智慧和情怀的最美图纹。 “I lived,I loved.I was here.”我活过,我爱过,我存在! 最后,引用非常打动我的一段讲述杰夫的故事时的话,表达我对于亚隆老先生以及所有努力活出自我生命意义的人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我们彼此联结,我们会把这份生命的影响互相传递,无论是以外显的方式还是内隐的方式。 我们必将把这份力量传递出去,那蕴涵其中的智慧,同情心,美德会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     死亡并非骄阳最开始选择此书,是老师推荐。后来总觉得或许会适合年迈的亲戚或者家人,但是我发现,自己错了!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我现在这个年龄的一本书。正因为我们年轻,所以很少考虑死亡。然而,死亡的阴影正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看别人的案例,虽然不是我们的经历,却给我们启迪。我们恐慌,我们焦虑,我们烦躁,原来是死亡在作祟。他无处不在……面对他,今日,看似很简单,可越思考,越困难!总是安慰自己,那是很遥远的事情,很遥远。我不去直视他,不去感受他,却要一步步走向他……这是怎样的艰难?我们直视他,感受他,却不能真真切切的抓住他……又是怎样的讽刺!也许,就是这种尴尬,才能让作者,将我们的种种恐惧焦虑,归结在死亡的身上。可是我总是执着的相信,他既然是无处不在的,就必然是无微不至的。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便是一本好书了!
  •     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每天晚上的睡梦中或失去意识的麻醉状态下体会过死亡。我们还通过“遗忘”提前体会了死亡。实际上,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贯穿于整个人生。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很多人的死亡焦虑来自于未充分发展过自己的潜能,为此深深感到遗憾。许多人感到绝望是因为他们的梦想没有成真,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甚至从未努力争取过。假如你不想有新的遗憾,从现在开始你会怎样生活?你会做些什么样的改变?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那些晚期癌症患者非但没有陷入麻木的绝望,反而对生活有了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生命中原本平常的事物充满了感恩。伊壁鸠鲁关于死亡的三个论点:1,灵魂的死亡——我们死时灵魂也随之消亡,没有意识所以对逝去的生活不会有遗憾,不需要害怕来世,更不需要害怕神。2,完全虚无的死亡——既然灵魂和肉体同时死亡,为什么要害怕永远也感觉不到的死亡呢?我们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发生,因为死亡和“我”永远不会同时存在。既然我们死了,我们就不会知道自己死了,那么,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3,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人们能平静地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面对那日益临近的另一头。如果一切都将归于尘土,那又有什么真的重要呢? ——短暂和重重限制反而会提高欢娱的价值。我们在一生之中目睹着自身的形体与容颜之美不断地枯萎,这种短暂性也给美的魅力增添了一种新的色彩。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除了选择,一切都会消失(Everything fades, alternatives exclude.)叔本华关于选择的三个问题:1,我们拥有什么?——追去金钱财富是无止境的,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财富好像海水,喝的越多,越觉得饥渴。2,我们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名声和物质财富一样最终会消失殆尽。人生中一半的担心和焦虑来自于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我们必须拔除这根肉中刺。3,我是谁?——事件本身并不能打扰我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内在的平静正是来源于此。两种孤独日常生活中的孤独——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害怕亲密,担心被拒绝,害羞等等。身体健康的人趋向于躲开那些濒死之人。而濒死之人也拥抱沉寂,唯恐把所爱之人拉入那个可怕消沉的世界。存在的孤独——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里。善行和美德对他人的影响可以超越你自身而存在,因此可以减少旅程尽头的孤单和痛苦。单纯的“在场”是你能为任何面临死亡的人所能提供的最大帮助。朋友们会因为你所做或所想的事而感谢你,但是感谢不只如此,真正有影响力的讯息是“我把你的一部分放在我的心里,它们改变了我,丰富了我,我会把这些再带给其他人”。通常人们会通过悼词来感激某人对周围人的贡献及对整个世界的波动影响,但这种感谢一般不会出现这人还在世的时候。你有多少次希望死去的人可以亲耳听到别人对他充满感激的悼词?又有多少人期望可以看到自己的葬礼?事实上,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个“太少,太迟”的问题。有个心理学实验:每个人给某个在世的人写感谢信,然后拜访那人,当着面大声读给他听。而每个人在读自己信的时候都动了真情。对死亡保持觉知,拥抱这人生的阴影会让人受益匪浅。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挚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在围脖上推荐过《直视骄阳》至今才写书评,惟一原因感觉自己功力不够,怕不能准确表达心中的感悟和书里的意思。今天看了第4篇感觉可以动笔了。
    70岁的老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如果他还把这个看法写成书了呢?IrvinD.Yalom的《直视骄阳》就是这本书。它睿智地写出在没有宗教许诺的死后永生,没有暂时忘记死亡的自我欺骗时,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生活。如何才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最后一刻的到来!
    书里有很多值得读的地方,我在此只谈三点。
    宗教的源泉
    死亡的焦虑可以说是所有宗教信仰最初的源泉,这些信仰以不同方式抚慰我们的心灵,减轻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命有限之痛。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面目出现的神不但带给人们生命不死的狂歌词,减轻死亡的恐惧,而且通过提供永恒的存在、一系列生活无人自献酬以及有意义的生活蓝图来缓解各种存在焦虑。
    想想太有道理了,基督教是天国、佛教是轮回成佛,此间种种无不在慰藉我们面对死时的恐惧,也因此生出了许多的买卖人。“佛啊!今天我供养你,你要保我来生幸福啊!”“主啊!我向你祈祷,赐福给我吧!”我不是信众,但也相信无论在哪儿都不会有这种功利佛、功利上帝,如此祈祷跟行贿没有区别了。
    波动影响
    怕死是因为死后什么都不会留下,想想吧我们所珍惜的、所爱的、所怎憎恨的都会因为我们消失而对我们失去意义(其实睡觉就是死亡的另类体检,所以有些人害怕睡觉以至于能发展成一种病),但书中提到会有波动影响——即我们死后还能通过种种形式影响他人,我们写过的中、我们说过的话无不在点滴之中影响后人。书里的例子是一个女教师多年之后被学生的孩子赞扬,于是突然之间感悟到死后仍然有机会被记住,立感豁达。
    未必故意影响世界,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有生之年为世界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如果感觉这么说有点儿太大了,那么尽力为我们的家人留下些有用的东西,给妻子以最热烈至诚的爱、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给父母最真挚的感谢,这一切的一切对我们也许并不困难,但是非常有意义。
    直面死亡
    作者70岁了,面对自己的最后归宿有极平静的态度。书中谈到“写本书的初衷与波动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把我自己的思想流传下来,我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是,正如我在本书中所言,我并不希望我或者是我的申请低,我个人的一些东西留存下来,而是期望我的一些观念,那些能给别人提供指导、带来安慰的部分以及一些高尚的、充满关爱的举动,甚至是一些智慧点滴、面对失败时建设性的态度等能够保存下来,以我相像不到的试传递给更多我并不认识的人们。”如此豁达令人钦佩。

    让我有能力热烈拥抱最后的结局
    如果说本书给我什么相的启发,那就是让我更有努力和力量能热烈拥抱最后的结局——死亡。不相信死后的世界,让像我这样的人活得更踏实,更能珍惜每天。引用日本《叶隐》里的故事结束本文。
    柳生但马守是一个伟大的剑道家,也是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的剑术老师。一天,一位旗本来到但马守的住处,请但马守做自己的剑术老师。但马守说:“看起来,你早就像一位剑道大师了。在我们成为师徒之前,请说说你是哪一派的!”
    旗本回答说:“不好意思,我不曾学过剑道。”
    “你打算戏弄我吗?我是将军的老师啊!我的眼睛很正常。”
    “违背了你的意思,我很抱歉,但我不知说什么。”
    因为客人的否定十分清楚,但马守考虑片刻后,终于又问道:“既然你那么说,就不会有错。但是虽然很难说清楚,你一定是什么大师也是不会错的。”
    “如果一定让我说,我就说吧。实际上,我只成功地学会了一件事。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有一天,我发誓说,作为武士,不论任何时候,对死亡都不能有所恐惧。多年来,我和这个问题扭成一团。现在,我终于不再受它的任何烦扰了。大师,您是否指这件事?”
    “正是。”但马守喊到:“正是那个。我的判断没有错。剑道的终极便是不再畏惧死亡。我在剑道方面已教过几百个弟子,但没有一个人能获得那样最高境界的证书。无需学习技巧,你已是一位优秀的大师了。”
    拥抱死亡!
  •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接纳自己
  •     十七岁那年读的,如果不是今天看到那时候的日记都想不起来读了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只是觉得写得还行,并不理解咨询师为何推荐,帮助不大,不过本来就不抱期望。
  •     对死亡的思考有益于思考怎么过好这一生,为了减少未来产生新的遗憾,有些事情现在就应该开始做了。
  •     关于死亡,大概适合不同人生阶段反复读
  •     从中读到了罗洛梅,有意思的重逢。大概以后成为了咨询师,对其中的例子会有更深的体悟。现在能思考的就是关于死亡的东西吧,以为从没想过,其实是无处不在,只不过往往被忽略掉了。
  •     死亡恐惧缘于哲学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将往哪儿去?这也是作为哲学分支的心理学不可避免的终极问题。
    然人生而有涯,对于宗教描述的死后世界及轮回,以及唯物主义认为的尘归尘土归土,该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本身也在死亡恐惧中纠结不休,这让阅读这本书更觉得真实。
  •     看这些案例的时候,能够回想起自己经历的那些快被忘了的事情。
  •     写的有点像鸡汤??
  •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
  •     非常好的心理学书。人生四大终极问题,死亡,人生意义,孤独,自由。这本书很难得,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死亡(就是死后啥也没的那种)。我是信死后有灵魂的(可以说更客观的是,盼望有灵魂),但是看了很多存在主义怀疑论的书,也就担心如果没有呢?如果死后就是消失了呢,如果人类不是上帝的宠儿,而就是茫茫宇宙中随机的那个如泡沫般的存在呢?如果这样,死亡就把意义都带走了。这本书直面了这些恐惧,并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分享了很多案例。死亡恐惧的普遍性,我们恐惧什么?我们何时会觉醒?用什么思考缓解恐惧?看了觉得作者敞开心灵和我在交流,我也能和一个刚刚丧父的好友直面他的恐惧,互相分享脆弱,我认为恐惧就能减少,心灵就能更强健。
  •     感谢给予的能量。
  •     死亡无法征服 我们最终要打败的人是自己
  •     不错 欧文亚隆代表作 性价比很高 搞活动时买的 才9块九
    虽然直面死亡就如同直视骄阳一样——那是一件极痛苦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要充分觉知地活着,真正了解人类生存的处境、人生的有限性以及短暂的生命之光,那么,请跟随亚隆的步伐,看他如何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自我表露和深刻解剖。“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有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作者以75岁高龄探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却被长期否认和压抑的死亡恐惧。书中除23个实际案例和许多文学名著、电影作品中的例子以外,作者还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了自我表露和深刻剖析,非常难得。
  •     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而每一次放弃都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暂。
  •     我们恐惧的,往往并非死亡本身。 如果说“直视骄阳”中骄阳代表死亡,我想可以换个方式理解。 要是说太阳是生命之源,总带了那么点不切实际和可笑。但如果没有日晒阳光,整个地球的活动都可以说,是无法进行的。 死亡恐惧也是如此。从死亡恐惧中,射线般放射出各种各样的焦虑、不安、害怕。它们都在骄阳下戴着兜帽行走,往往阳光刺眼,我们难以看清恐惧本身。 死亡和生存,是哲学界亘古不变的话题。我害怕又期待死亡的到来,自然的生存与死亡,都显得那样美味无比。
  •     正如书中所说: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读后可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更加深对“存在”的理解。
  •     作者让人信任
  •     “死亡虽然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不会因此而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误解了亚隆的意思:以为死亡就如同骄阳,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可直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明白了:我们不敢直视死亡,是因为人类内心深处的对死亡的深深恐惧——死亡焦虑。我同意亚隆的理论,人类许多不好的行为,都是死亡焦虑的伪装。我们可以直视、而且需要直视,一旦能够直视死亡,我想,你将能减少许多烦恼、痛苦、不满、忧郁......。没有涉足心理咨询前,我错过许多好看的书,而这本书,则是我涉足心理咨询后对我触动最大的。
  •     虽然爱情刽子手更引人入胜,但这本书讲了更多道理。
  •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很有收获,深刻而且有帮助的一本书。如何处理恐惧其实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恐惧会带来很多问题和困难,导致心态失衡,身体失衡。所有的恐惧几乎都合死亡相关。因此不管是哲学还是宗教最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死亡。作者自己在年老的时候写关于死亡和恐惧的一本书,比年轻一些的心理学家更有说服力更深刻。许多道理是越早知道越好,可以节约不少精力和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一些。推荐超过30岁的人都能读一下,中年和老年的更需要读读。
  •     死亡如同骄阳,避不开,但又无法长时间直视。许多人感到绝望是因为他们的梦想没有成真,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他们甚至从未努力争取过。
  •     新年第一天竟然选了这本书来读。本来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怕死的人,甚至时而有点厌世。但是这本书真的开拓了我的视野,只有好好活,才能不怕死。不要等到满身癌细胞的时候才想起来怎么活。
  •     不怕死并不等于没有死亡焦虑,我离真的能够消除自己的死亡焦虑还有很远很长的路要寻啊。对恐怖片有了不同的认识。
  •     谁不害怕死亡?看完这本书对死亡会有新的感悟。既然生命不能逃脱死亡,还不如去看看别人是如何体验死亡的恐惧。也许自己有和他人同样的恐惧和害怕,也许看完之后轻松了,一切都有可能。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心理咨询师自己、家人以及他的来访者对死亡恐惧的真实体验和咨询师自己并帮助来访者应对这种恐惧的方法和对死亡的感悟。
  •     一本优秀的书总是可以帮助人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直视骄阳不仅仅征服死亡的恐惧,更是帮助你征服生活中的恐惧
  •     这是公选课老师推荐的一本书。与其说是心理学书籍,更像是一本哲学书。但又不同于心中对哲学艰涩难懂的印象,作者的文字很容易理解,但是平心而论,如果对死亡的思考太少的人,共鸣会少一些。对于我来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了一个新的群体。
  •     在当当网购了许多书,给自己,给女儿,也送朋友.几年来买了很多很多好书,但是一直懒于写评论.懒或者是怕占用时间。但是这一次,心灵如此深深的震憾, 我在此书中找到了如何过一生的答案,特别是如何面对死亡的答案,有许多个夜晚,我躺在床上,“如果我死去了怎么办”?这个问题纠缠着我,无论想什么都摆脱不了。亚隆这个老人,娓娓着来他的探索,他的感悟,入人心,成为我面对死亡的良药,让我找到如何守一生的宝贵答案。这本书我要珍藏,并随时拿也来一读再读。
    谢谢当当,谢谢译者张亚,更深谢谢亚隆,这位伟大的智慧老人......
  •     全书论述深入浅出,切中肯綮,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面对死亡的战栗经作者笔锋描过,顿时融为拂面春风,令读者不仅在文字上感受愉悦,在心灵上更是豁然开朗:“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     简而言之,弗洛伊德发现了性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亚隆发现了死亡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     书还不错,估计是正版的。亚隆老师总是这么有哲学,带领我们走进死亡的世界,看看死亡的实质,记得作者说过一句话“当我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这句话说明了死亡没有传说中的那般痛苦,那种痛苦是家人以及社会给你的,本人的死亡并不痛苦。同样,亚隆先生和我们讲死亡,目的还是希望我们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文中讲到,如果一个有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热爱生活,相当于没有体验当下的日子,也会恐惧死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活着。作者讲到,活着的意义是有亲人和朋友的亲密感以及波动影响,也就是波动影响让我们的精神延续了下去,辐射了或多或少的人。亚隆大师通过死亡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因此必须好好珍惜每一天,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便也实现的波动影响。亚隆先生写的好,他的书我都给了5星,每次看都受益匪浅,现在还是浅显的看,以后要多看几遍,更好的了解作者,我伟大的亚隆先生……
  •     恐惧本身,细究起来是一个太有趣的议题,无论是任何的领域,只要你寻根溯源的往深处走,这将是你不得不面对的东西。“我坚信我们应该直面死亡,就像正视其他恐惧一样。我希望通过去领会,且真正领会人类的处境---我们的有限性,我们短暂的生命之光---品味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当下,享受全然为是的喜悦,也由此培育我们对自身,乃至对全人类的悲悯”
  •     对死亡恐惧有了深刻的认识,让人生活得有意义
  •     1.害怕死亡,是因为害怕没有活过。 2.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类似的原因。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其实对于死亡的恐惧一直是人类绵延至今的情绪体验,但是却又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命运,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们从这种情绪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
  •     关于死亡的主题可以关注。内容以心理分析案例为主。
  •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亚隆的书,捧起来就让人难以割舍,小时对死亡的恐惧还历历在目:如果我不在了,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我都不知道了。这是我无法想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敢去面对一些东西了。看了这本书,“波动影响”一直萦绕在脑海,我们来了,又去了,但我们会留下些什么,不管自己或他人是否意识到。 
  •     美国存在心理学家亚龙的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死亡。这是许多心理治疗师回避的重要领域。书中有许多详实的例子描述人如何从回避死亡到接受死亡最后让体悟到生命的真谛的过程。有朋友对死亡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我向他推荐这本书。他的书还有《爱情刽子手》《叔本华的治疗》《当尼采哭泣》《存在心理治疗》台版《诊疗椅上的谎言》《送给咨询师的礼物》《团体心理治疗》有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或者是心理学工作者来说他的作品值得一读。
  •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只是因为自己正处在面对家人生病的恐惧之中,尽管自己本身是学习的社工,死亡教育、临终关怀这些也都是自己学习的范围。但是,当我可能随时面对家人离去的时候,我发觉自己真的很恐慌。尽管偶尔理智能够发挥作用,但是稍不留神就有开始焦虑、落泪,想到亲人可能离开就止不住恐惧。
    直视骄阳,我在作者的案例中看到了自己,学习着发现自己。尽管我现在的我还是有很多顾虑,但是想到亲人可爱的模样,我想我应该做的就是把握现在,让他幸福。
    我常常想,如果我的突然离去,带给身边的人是恐惧与慌张,我会幸福嘛?尽管那时我已经不知道这回事了。从现在出发,我并不希望这个发生,所以我要做的是把握现在。珍惜她,爱护她,帮助她。同她一起。
  •     文字读起来通熟易懂,感受真切。
  •     说时候,看这本书让我离开了一段痛苦的感情。 当时的自己非常痛苦,和女友的感情陷入到僵局,我非常之痛苦,不得已求之于书本。非常幸运,读了这本书。了解到自己之所以如此痛苦绝大部分是由于自己刻意的回避孤独。但回避孤独只是对死亡的恐惧的表现。当我从新上路,离开那段糟糕的感情,不再回避自己的孤独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天空是如此的美丽,而我以前却没有发现。
  •     面对死亡我们都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欧文雅隆这本书,带我们人走进死亡,认识死亡~
  •     在书中,YALOM提到弗洛伊德的同事奥特兰提出一个很有用的心理动力模型,也就是“升之焦虑”与“死之焦虑”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这对于治疗师的临床工作非常有帮助。奥特兰认为,一个人在一生发展中会不断追求个性化,成长以及自身潜能的实现,但是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在这种从自然中不断生长、延伸乃至远离自然的过程中,人必须面对自身的“生之焦虑”,也就是那种可怕的孤独感,那种自身脆弱渺小的感觉,失去了与宏大世界最基本的联结。当“生之焦虑”变得无法忍受,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重新回来,逃避那种分离,在融合中寻求安慰。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选择融入或将自己奉献给他人。虽然这种融合的确能让人获得安慰、感觉舒适,但并不稳固------我们最终会失去自我、内心郁结之中反弹回来。也就是说,这种融合增加“死之焦虑”。在“生之焦虑”与“死之焦虑”这两级之间,或者说在个性化与融合之间,人们穿梭摇摆,耗尽一生。这个论断后来成为厄内斯特.贝克尔的杰作《拒斥死亡》中的主要观点。这个心理动力模式让我对狠多一直存在的问题有了一种新的领悟。这种反复确实不断的出现在自己身上,害怕孤独,于是靠近,靠近之后又因为害怕失去,于是离开。对于死亡的恐惧,我狠早就有一定的认知,我知道这作为一大人生课题你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将不断的面对,我的选择如同书名一般,直视它。通过这个过程寻找到人生的真理和意义。
  •     看这本书的背景是我当时的人生状态处于低谷,不能面对已经失去的亲人,更不能想象以后会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每天在患得患失之间抑郁度日。之前看了《与佛陀一起去修行》的书,对于书中三道六界的描述仿佛是在看一个神话传说,心中终不能信服;之后看了《秘密》,觉得描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都是由吸引力法则而来,但是没有讲清其根源,还是不能信服。宗教无法解释我心灵的困顿,而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尘归尘,土归土”,是的,我本来自偶然,而离去也是必然,所有的忧郁来自对死亡的恐惧...现在我不在害怕死亡,我想我终究是要去的,我的亲人也一样,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波动理论把自己的善良、慈爱、正直、坚强、乐于助人传下去
  •     最近一直在进行“死亡”主题阅读,可与作者《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第一部分一起阅读,更推荐阅读后者。
  •     和一般的心理书不同,解答了死亡恐惧的来源,和如何把它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唯一不习惯的是一些例子在中国可能完全不适用,毕竟文化差异太大
  •     亚隆亲身经历,历历在目,值得去细细品读,尤其书中每次面对死亡的处理方式方法。
  •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正心,正己,好好加油!
  •     学心理的同学推荐的,还不错,关于死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     已购。直视骄阳喻只直视死亡,亚隆认为,这样反而能缓解死亡焦虑。里面有不少案例,设身处地想象,差点引发我自己的死亡焦虑。。。
  •     有时候揪心的是,你的生杀大权不知握在谁的手上?看似好像是自己的命运,但又受到别人的影响。比如,做一个手术之前,医生会分析最坏最好的情况,但都不那么肯定,这个时候,命运之剑悬在那里,谁都有可能是剑的主人,谁都也可能不是。 《直视骄阳》里,教我们如何直面死亡,让我们知道惧怕死亡的心,其实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你的生命中。
  •     一年前看的。 故事书一般的类型吧,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认为所有恐惧都和死亡恐惧相关=。= 依旧算在畅销书里吧……
  •     欧文亚隆,这个75岁的老人,在自己人生将近之时,写了这本书,穿越生死,永远的“波动影响”,人去了,人还在,死亡恐惧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的生活,从多个案例中诠释死亡恐惧的影响,并带领我们穿越死亡。好书,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
  •     亚隆大师的书我都喜欢,这本也一样。是少有教人直面死亡的书,通过朴实的语言,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克服死亡恐惧,如何面对死亡焦虑。
  •     不知死,焉知生?
  •     我们从来不曾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到这个世界,而怎么离开这个世界却是我们可以做一些改变和决定的事情。但是难以避免的一点是,我们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是否可以帮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这个终极话题呢
  •     死亡焦虑、意义感、孤独和自由
  •     讲真...有点听不进去...听了大半...没找到感觉....也有些不知所云……或许与此书缘分没到..过几年再看看试试
  •     同事推荐的这本书,半个小时翻完了,实例挺多,是早年的心理学畅销书,内容浅显,而且现在看好多内容都过时了。
  •     全书论述深入浅出,切中肯綮,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
  •     不只是对于心理治疗师,哪怕对普通读者而言,也能从书中找到自己对死亡恐惧的影子,可能,这些恐惧,从有意识以来,一直在很深入的角落,我们没有去注意,但却一直存在着,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亚隆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觉得不错。
  •     第一反应:天哪,这群人竟然怕死诶~ 看完后觉得,大概我们都一样怕死吧
  •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给人很大的压力,这也突增了一些死亡的恐惧,大师给予正面的引导让自己直视这些无趣的问题,很是受教。
  •     死亡觉醒是个痛苦的过程,但我们却在其中成长,亚隆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叫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恐惧。
  •     我是一个从小就非常恐惧死亡的人,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看了内容以后,我就爱上他了。这本书虽然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所写,我也是学习心理学的,我感觉假如没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应该是能看懂的,因为专业上的东西并不是太多,所以很适合不同的人去看,只要你也有恐惧死亡的问题。
    古人说“事死如事生”,生与死只是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假如,你善于内心,想更了解你自己,想更好的看待你的生活中的一切,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
  •     亚隆所写的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直视骄阳》了。他以一个医生的身份,向我们列举了很多人面对死亡的所经历程的故事;同时,他又以一个老者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了他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读《直视骄阳》,像是在审视自己的生命,也触动了我对生命的思索。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我极力推荐。
  •     在死亡恐惧如此肃穆甚至有些紧张的话题中,却收获了深入人心的感动与温暖,从死亡恐惧显现的诸多形式,到分析真实案例或者书籍中人物故事,再到作者用自身的亲身体验来讲解死亡恐惧,理性的言语中不失温暖,获益良多,感慨良多。。。
  •     亚隆的书买了好几本,可读性确实不错。有部电影说过,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真是一句经典,而死亡恐惧又是最普遍广泛和深层的恐惧,我希望能在亚隆先生的这本书里得到一些启示。
  •     不可言
  •     读毕,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对于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领悟。是一本很好的让人们体会了,生活中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无处不在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     世界顶级心理学大师欧文 亚隆封笔之作!让你直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要面对的话题,也是人类一直充满内在恐惧的东西,阅读完,会让你眼前一亮的感觉!
  •     你有想過有一天你的至親將離開這個世界嗎?你有想過有一天你也將離開這個世界嗎?身體的痛苦你能想像與承受嗎?死亡是什麼?死後你將去往哪裡?生命有意義嗎?生命意味著什麼呢?你有信仰嗎?你有想過這些問題嗎?你有自己的答案嗎?
  •     自我实现。在行动中产生波动影响。用性缓解死亡焦虑?解释了之前自己一些怪异的行为。
  •     心理学真是太奇妙了,死亡的恐惧,我们都要学会面对,学会直视骄阳~~
  •     书的质量好。。。。没有发现自己很怕死亡。。。。越是恐惧的东西越害怕它会一直找你,只有直面它
  •     伊壁鸠鲁的三个观点对我有所启迪。“想象自己站在未来,为了不留遗憾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如何帮助病人扫除自我实现的障碍?第五章爱丽斯说这些(伊壁鸠鲁的)观念她明白但是此刻不管用,作者的行为是不回避她的焦虑,坚持询问她关于死亡的感觉,以及提到我们其实都会对死亡有根深蒂固的焦虑。无论她感觉多么恐慌,自己都不会抛弃对方。整本书理论哲学方面通顺,就是“具体碰到时该怎么有效地应对”案例的实用程度有待商榷。
  •     发货、包装一如既往的好,就不累述了。书要看过才道好,老师推荐的一本好书。很久没有为一本书熬夜了,特别还是边看边哭的那种。人要有点儿经历才能和作者的产生共鸣,然后通过书籍与作者隔空隔世的说上一句“还是你懂我”。经历过亲人的离去,才知道什么叫刻骨铭心。书的开头让人正视各种恐惧的悲伤的回忆,既然死亡避无可避,何不踏上寻真之旅。特别的是他的波动理论:无限之轮回,不灭之信仰。人生就是一场有来不回的旅行,肉体会归于尘土,轨迹会随风而逝,唯有精神永存!有一种“未知生焉知死”的味道,死亡文化是生者的慰藉,传承信仰才是真正的永生!
  •     没有他的小说好看:-P 还行~我匆匆忙忙地看完 希望再过一遍做个思维导图
  •     另一种死亡思考。
  •     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     直面死亡恐惧,收获人生智慧。来自大师的心灵深处,折射凡人的日常烦恼。
  •     存在主义的四大主题之一便是死亡,几乎所有人都有着深层次的死亡焦虑。万千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欧文·亚隆的文笔也是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     死亡是人们恐惧的,但是欧文亚隆的解说却是温馨、平和、实在,让人在一种开放的心态下从容面对死亡。
  •     比较能吸引我的一个地方是波动影响,在我看来是欧文亚龙试图建立人际链接的尝试。欧文亚龙说死亡焦虑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害怕死后的寂灭,不在存有记忆,不在有过去,所以他提出波动影响,通过自己的对他人的影响让自己的思想或德行为他人所铭记,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这种提法固然不错,不过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最基础的性需求到安全性需求到亲密关系的需求再到自尊的需求以及到第五阶段的自我实现需求,我个人感觉这种提法更能让我接受,波动影响起点在于建立人际亲密关系,通过人际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对亲友产生影响,进而感到自身价值被肯定,实现需求层次理论的第四阶段,最后,通过自身努力,张扬自身生命魅力,实现自己理想实现自身价值,如果可以做到这几点,应该不会产生所谓的不开心的情结,谈何对死亡的恐惧!第六章那个小故事蛮能打动我
  •     非常受益的一本书。亚隆前辈的真诚分享与心得感悟,让我敢于直面我的死亡恐惧,非常感谢
  •     存在主义经典,探索生命的意义,直视死亡恐惧是一体两面的,知其死,知其生
  •     懂得死亡,才能学会生活。近来家中一些事情激起我思考存在这个问题,听朋友推荐和自己胡乱看了些书,有幸遇到了亚隆,第一次接触存在主义。深刻的洞见和豁达的观念,好像打开了一扇门。震撼不已。
  •     海德格尔说,当一个人被日常琐事缠身时,也就不会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更不会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     所有人都该阅读,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共有的。尤其是心理治疗师还有被疾病折磨的人更不能错过。
  •     2016-11-21
  •     直视骄阳或许真如直面死亡一样痛苦吧,那么死亡带给人心灵的痛苦就这样吗?或者,直视骄阳有那么痛苦吗?
  •     这本书讲解很浅显,告诉你一个无神论者如何面对、化解死亡笼罩的恐惧。
  •     亲爱的朋友:与你分享我的感受。我们一直习惯定义“我的父母、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的财富、我的名利”,而当这一切都定义为“我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对对方或是自己有要求和期许,“我应该怎么对你?你应该怎么对我?”当对方不再是自己期许的那样对待自己时,就会有忐忑不安的情绪、愤怒的情绪。当我看了《西藏生死书》,当我理解轮回的人生,以及《直视骄阳》中如何引导征服死亡的恐惧,更加明白其实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都需要各自去修自己前世今生的缘份,消除业障。我们今生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这一生的课题。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一切都不是“我的”。我喜欢书中的两段话:你无法从这个世界上带走你所有得到的任何东西,你只能带走你给予别人的东西(善良和爱)。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怀有挚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对于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我不再关心他们在做什么?而关心我内在的好德行,我用菩萨道去度化他们的业障,积得福报。正如我们去放生一样,有人说你一边放,别人一边抓,无意义,只要明白这是"你做你的功德,他/她做他的业障"。我们则依然怀着慈悲心去做我们想做的。当我每天都觉得我在不断积得福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一种安然。
  •     死亡就如同骄阳,让人无法直视。但是,人总归是有一死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该书列举了很多相关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以及欧文·亚隆的理解中,或许可以缓解对死亡的焦虑。死亡是常态。
  •     看完更恐惧
  •     今天刚看完,有人感觉亚隆即便讨论死亡,也是如此如此的温柔吗?死亡是我最大的恐惧,不能想。亚隆用温柔的语气娓娓道来,说说哲学,说说咨询故事,说说他一路和死亡的分分合合,说说咨询中什么在起作用。看完之后我又刻意去想想死亡,感觉恐惧很遥远了。......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只是没有一定心理学和哲学背景知识的人较难很好领会其中的真意。生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有一天要走向死亡。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可是人们总在试图通过回避死亡而不自觉的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本书最让人受益匪浅的是它要你直面这谁都不能逃避的问题,然后不是灰心丧气,等着死去,而是要你明白正是因为生命有终结的一天,我们更应该懂得生存的意义。活得更有价值。而且值得安慰的是,即使你的生命终结了,“波动影响”会将你的很多东西延续下去,传播给活着的其他人,以后的一代一代的人,不管是你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对你生命的延续......
  •     对着阳光跑步,听最勇敢的话语...
  •     一家之言,有一定局限
  •     好看!感觉武志红有模仿他的文风但是显然本尊更好
  •     直视死亡之恐惧如直视骄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