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与病人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女心理师与病人的故事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61764343
作者:Lillian B. Rubin
页数:216页

章节摘录

难忘的一天 那是我第一天到诊所开始实习,这是取得心理治疗师执照的必要序曲。对我如此重要的一天,对别人却是例行公事,因此没有任何小题大作的欢迎仪式。督导与我简短会晤后,就告诉我,他非常期待我为一周两次的督导会谈做好准备。秘书带我去看我的办公室兼治疗室,告诉我如何接听外线电话,指出椅子右边墙上的紧急按钮,然后留下我的第一个病人的病历表:他是28岁的男性,名叫麦克,根据挂号记录,他正苦于严重的焦虑。 我带领他从候诊室经过走廊到办公室时,非常兴奋,渴望着赶快开始这份我选择的工作。他个子很高,可能超过1.8米,帅气的长相有点粗犷,方形脸上的皱纹使他显得有点老气,黑发凌乱,还有难以解读有如迷雾的黑眼珠。进入办公室时,他犹豫地环顾四周,好像疑惑自己为什么在这里,有一瞬间,我以为他打算转身离开。但当我指指椅子时,他接受我的暗示坐下,无精打采地深陷椅子里,连脖子都没有露出来,脑袋好像直接长在肩膀上。尽管是温暖的春天,他却穿着笨重的夹克,拉链全拉上……

内容概要

莉莉安·B·鲁宾(Lillian B. Rubin),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变迁研究学院高级研究员,曾获纽约市立大学杰出社会学教授称号。是全球知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师和作家,目前在旧金山执业。

书籍目录

第1章 在关系中做治疗
第2章 小白帽
第3章 美声男子
第4章 谜样女人
第5章 生死抉择
第6章 变身
第7章 越界
第8章 心理治疗为何有效

作者简介

初为心理师的第一天,病人竟然掏出刀子猛刺椅子把手,她吓得不敢说话不敢动...
“小白帽”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女强人,一到治疗室却像孩子般蜷缩在角落...
电话中有着诱人嗓音的男子总是引人遐想,但见面那一刻却令人惊讶不已...
律师夫妻俩为了生不生孩子争论不休,他们是感情失和,还是另有隐情...
每则故事都引领我们进入最隐秘、难堪、棘手、灰暗的内心世界。在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治疗室里医患双方心灵的蜕变。

图书封面


 女心理师与病人的故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买的时候其实很纳闷为什么封面上的书名要强调“女”心理师,其实通篇翻下来也没发现作者对自己身为女性心理治疗师的立场有任何强调,只是感叹确实是女性的文笔,简练,准确,在保持专业理性的同时也不乏温柔,不像想象中的冰冷冷的让人感到不适的外科医生风格。作者确实像她的病人所说的,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读了几篇故事以后就会发现,她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极其准确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既是对病人立场和动机的冷静分析和准确把握,也是对治疗师当前处境的清醒认识和两难时刻中正确选择的当机立断。事实上,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我一直以为治疗师的角色是一个“挖掘者”,是从各种可能的地方入手,不断探究病人内心深处秘密的“讯问者”。这大概也不是全错,治疗师的工作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与病人的抗拒斗争,试图在表象下找出问题的根源;但是更为重要也是经常被人们忽视的是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不得不面对病人的谎言、陷阱甚至攻击,等待一位治疗师的绝不是一段印第安纳琼斯式的惊奇探险。其实读完本书以后我感觉治疗师更像是皮划艇队员,在狂暴难以掌控的激流中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避开岩石和浅谈,全力保持前进。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在治疗中治疗师和病人之间难免会发生联系,移情和反移情作用极为普遍。事实上,本书的一个重点,我觉得,就是在关系中治疗,亦即“治疗的行为,而不只是治疗的话语”。而一旦治疗师选择坦诚地将自己与病人置于一个对等的地位而不是作一个高高在上的督导者,他或者她就必须面对这些风险:可能失去对局面的掌控,可能不得不痛苦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和经历,也会在面对病人的攻击和谎言时无法通过角色地位的差距保护自己,从而受到极大的伤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美国传统的心理治疗理论不认同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做法,甚至向学生灌输这种做法是危险的禁忌的观念。但是,作者在治疗师执业生涯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几乎都选择了坦诚面对病人,因为“如果无法坦然说出令自己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期待病人把让自己困扰的回忆面前坦诚相告呢?毫无疑问,这样做违背了老师的教诲和全行业的准则,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完成这种突破,幸运的是,作者是一位独立有主见的女性,在面临抉择的时候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书中列出的案例也都往往是在作者坦诚面对病人时取得了治疗的关键性进展。其次,治疗的过程也会反复,会曲折,很多病人有意识无意识地反抗,甚至用骇人的聪明智慧破坏治疗。治疗师如果不能冷静地面对挫折甚至退步,就无法推进下去。大概这也是很多心理治疗师自己也需要治疗的原因,没有成就感的会谈绝对是无聊的,也可能是折磨人的。而治疗的过程永远是缓慢,有时甚至不得不在静默中进行。如果没有充分的耐心、对病人的同理心和创造力,那么治愈病人的过程几乎是无法想象的。而女心理医师的非凡之处就是在这种困境中才能显现出来。不的不说,身为一个男人,我确实嫉妒女性治疗师能更自然地与病人之间建立联结。这是女性天生的优势,比较不具有威胁性,比较多的母性,容易同时与男性和女性病人拉近距离。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说也罢。女治疗师的一个优势在于其敏锐的感知力和强大的情感力量。女性对情感力量的控制和使用,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男性难以比拟的。举例来说,女性更容易对病人产生认同,当两人出现共鸣的时刻,其对病人心理的介入和干预更不易受到排斥,情况足够好的话,治疗师的立场改变了病人的立场,使其治疗过程变成了病人从内向外自发改变的愿望和行为。当然这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治疗师必须足够理智,具有丰富的知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显然作者具备这样的能力。最近同时也在读《五十分钟的一小时》,男性治疗师的作品,同样从治疗师的视角出发,叙事分析相结合的手法,《五十》的作者在治疗中明显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性和侵略性等等典型的男性风格,在治疗中关注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当然,也部分是因为《五十》中记载的病例大多数都具有精神病倾向或者本身就是精神病患者,也跟作者工作的环境(监狱)有关————我竟然在一篇书评里就剧透了两部作品,罪过。而本书作者在治疗中表现出了相当多的自省,既有对病人分析,也有大量的对自己的分析,其治疗表现出更多移情作用下的独特风貌,也是鲜明的特色。(公正地说,《五十》中作者的自省也不少,不过关注的核心切切实实地是“自己”;而本书中作者的自省,其焦点实际上仍然集中于病人身上,这就是具体的不同。)《五十》的作者和本书作者有一个共同点是处理问题非常实用(都是犹太人),不太关注病理本源的分析,这也是我欣赏的做法。额外值得指出的一点就是文笔非常好,简单在网上找了一下,原来现在已经是小有成就的艺术家,怪不得文字这么美呢。
  •     我曾经很害怕接待要做危机处理的来访者的。如果我的来访者最终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我从来不知道怎么解答,直到我看完了这本书。有些时候,我们只要尽力去做好就可以了,尊重来访者的选择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书中的一位来访者最终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是该可惜,是该感叹,但也无可奈何。但那个来访者给女心理师的一封信让我觉得感动,因为女心理师的帮助,让那个来访者支撑到现在,其实这已经足够了,给来访者更多时间去思考,但最终决定是如何,怎样的决定才是最好的,只有来访者知道,不是我们觉得活下来就好,来访者就必须活下来。我的咨询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
  •     基本颠覆以往对心理医生和来访者要有“距离”的要求,所有病例都是在心理医生和来访者产生共感并建立情感联接的基础上完成的。当然依然是童年创伤为主。疑问在于,如果每个病人心理医生都这么投入感情,不会难以抽离吗?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非常喜欢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一些案例集,它除了谈论病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外,更多地描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理医生的困惑、思考和反省。相比其他讲究规则的心理咨询手册,这本书包含了咨询师本身对规则的质疑和修正,强调了咨询师和病人的关系联结,同时也表明在合理的咨询过程中,不仅病人会得到症状缓解,咨询师本人也必然会在心理上会经历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并完善自身。
  •     恩~很棒的一位咨询师……简述的真是案例!
  •     作者把本身执业中的思考和经验与读者友好地分享,读来很有启发
  •     帮朋友买地,据说挺好。
  •     极一般
  •     很喜欢书里面的自我剖析,可以学习对心理咨询的内省。只是不知道作者是什么年代的,里面有些内容是不敢苟同的,比如对宽恕的解读,对为案主是否要下决定,是否把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案主之上,比如对于那个自杀的案例的解读,如果我们解读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咨询师的意向又在多大程度上诱导了案主……也就是说咨询师有没有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谁?
  •     关系才是治愈的根源 不走寻常路的心理师
  •     没什么特别的感动或启发从杂志里心理医生的专栏都能看出比这个多的信息和专业精神
  •     所以我就对这个领域了解多了一点点。恩,喜欢看一些真实的故事。以前老师有问过我们“现在患心理疾病的越来越多,是不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咨询师的出现”,当时我是怀着那种很轻松的心情把这个观点给否定了,但是现在却开始赞同。患心理疾病的绝对患者或许有所增加,但是却比我们所想的要少。或者正是因为咨询师很轻易的凭借着自己的对那些理论的熟悉程度给一些来访者贴上——文中作者所谓的——标签,才使得一些或许并非真正的患者也成了患者。恩,在这个领域这种随便的态度是很可怕的,不是吗?这一点上我支持作者!!
  •     人类补全计划 is a universal project, never constrained in a certain era, area, or ethnicity.
  •     一个个的案例就像一个个的小故事,对案例的分析浅显易懂,不错的书哈!
  •     挺有意思的书,写得很悬,当小说看吧~~
  •     刚拿到书稍微有一点点失望,因为字很大,感觉很像市面上很多的专业性不高的读物可看了内容就无法放下很久没有这样热切地看一本书了。在公交车上,感动得差点落泪。非常真切。咨询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咨询师也会受来访者的影响,也会有内心冲突,也会有个性缺陷……但这都不能阻碍成为一名优秀的助人者……强烈推荐……
  •     心理治疗师的反思收获颇丰
  •     才看了一点点,觉得有点失望,本来以为像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那样是以故事的形式写的,但是有点像教材,不太好看···
  •     看了这本书的大半部分,感觉受益匪浅,里面讲述了很多有关心理咨询的请注意事项和技巧,自我觉得对我自己将来从事心理咨询很有帮助,也让我在学习心理咨询这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我是一名应用心理学大二学生)。这本书不仅对学习心理学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对非专业人士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让他们了解心理咨询的过程,以及心理咨询的伟大之处。不仅充满趣味性,还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是一本好书!!
  •     这本书像小说有悬念,让人舍不得放下,但又是真实的故事,所以打动人。作者很强,对人性有深刻剖析,也袒露个人的过去,对自我有清醒的反思。强力推荐!
  •     让我对心理咨询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     啊……看哭了……我也能当一个好的咨询师吧?
  •     同一个来访者,不同的咨询师,会是怎样的过程与结果?这本书,只能说是作者自身的特点:在语言运用与思考方式上有很多个性上的印记,也即少有人可照搬之处。
  •     书里面提及的一些反思性问题很值得,好好思考一下。虽然谈不上很深的东西但多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     聪明但是自私。被感性调和过的理性。大胆。本色。
  •     有时规则会破坏关系 表达同情有时是默认别人和你不一样 以前一直缺失的与思想世界的交流有时是难以跨越的 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感觉 每个人在光鲜靓丽的外表下都有自己烦恼的东西,担心被看穿的恐惧是因为缺乏自信
  •     不错,短小精悍,值得回味。
  •     本书作者的文笔优美,描写的栩栩如生。当然,要感谢译者的工作。这本书的题目为《女心理师与病人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是由每一个案例构成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案例都能看来作者的细腻及精致。每个案例中都有比较普遍的理论,当然更不乏作者本人的独特见解。这本书能读到作者本人的辛酸苦辣,有作者自我的暴露。同时能读到作者的用心在做个案,甚至突破了很多东西。当然,这些都反映出作者是个经验非常丰富,非常有独立性的一个人。但是,对于初学者我认为这本书似乎有点过了,因为其提出的一些理论是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或是在经验丰富的情况下、或是把握时机的方向都值得商榷!所以,初学者对这本书的一些理论特别是一些操作应该慎之又慎,否则不加批判的运用到实践当中,恐会出现心理师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局面。
  •     这本书好不好看呀有人看过没说说呀
  •     这是我唯一不了解内容就买下来却最不后悔的一本书。我也没看到其他关于心理方面的书。但我认为这本书是非常棒的。心理医师,敏锐又温和体察入微,与病人相互靠近,取得信任,获得共同的成长。每个人(包括心理医师),都会有心灵的创伤和困惑,我们需要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超越它,获得心灵的宁静。
  •     女心理师写出了自己在与病人之间那些内心碰撞所产生的生命故事,探究了为什么对有些咨客是那样讨厌,甚至无法把咨询进行下去,作者也在寻找自己的原因。。。
  •     2010.4看完。最喜欢的就是看这种案例小说了~
  •     恩,看了之后懂了一些人生的道理。更加喜欢心理学了噢~~~~
  •     帮别人买的,专业书籍,对心理学感兴趣也可看看。
  •     每一个故事都很吸引人。作者讲述了她从一个新手是如何在咨询过程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她揭示了心理咨询师内心普遍存在的但又设法去隐藏的想法,作者是坦诚的,真实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