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是种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囤积是种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08627168
作者:[美] 兰德·弗罗斯特,盖尔·斯泰吉蒂
页数:253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堆积如山:囤积症的故事  参观“均质化”杂物堆  第一次造访艾琳家时,她带我们参观了她的房子。进出每间屋子时她都匆匆忙忙的,还把胳膊举在身前,弯曲着手腕,双手下垂着,活像一位刚刚洗拭完毕即将进行手术的医生。她迈着小步,在杂物堆砌的迷宫中敏捷地穿梭着。她禁止我们碰任何东西,一面带我们在各个房间奔走,一面监视着我们的行动。但因为房间的空隙实在太小了,有的杂物堆甚至有房顶之高,因而有时想不碰到东西很困难。在观察中,她的囤积物给我留下几点深刻的印象。她收集的东西都很普通,都是我们在平常家庭中司空见惯的物品:大堆几年前的报纸、有趣文章的剪报、上千本图书、堆积如山的衣物,以及她试着清理杂物时使用的各式各样的容器。正如我们在其他囤积者家中看到的一样,艾琳的杂物堆放得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  我们踏在“牧羊小径”(goatpaths,在囤积症自助领域很有名的用语)上,穿梭于各个房间。这些“牧羊小径”不足l英尺宽,偶尔能看到杂物下面隐约露出的一小块地板。在餐厅,我用手轻轻触了一下椅背,艾琳看见后倏地拿起一张湿巾冲过来,把椅子擦拭干净。她怪诞的举止,以及她仿佛是为了使双手免遭污染而举起的胳膊,使我不禁猜测起她是否还有更多强迫症中典型的污染恐怖和强迫性清洗症状。在那之前,我们还没有见过几幢比艾琳家状况更糟糕的房子(但在此之后,我们目睹了多个更加极端的病例)。  艾琳对自己的处境深表惭愧,甚至一度失声痛哭。她的丈夫因为家里太乱才刚刚离开她,她没什么钱,也很后怕如果丈夫向法院申请抚养权,孩子们会由于她的家庭状况而从她身边被夺走。她的女儿患有严重的粉尘过敏症,因此很不适宜住在这样脏乱的房子里。艾琳明白自己出了问题,也意识到必须要为此做些什么了。一些囤积者对自己的习惯从未有过清醒的认识,从这方面来讲,艾琳算是幸运的。至少她对自己行为的荒谬之处有所领悟,这被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称作“认知”。然而,虽然艾琳在对自己的病泛泛而谈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认知”,但在绞尽脑汁地为是否扔掉一份5年前的报纸举棋不定时,她却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诞可笑。  ……

内容概要

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强迫症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
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代理院长、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
序 科利尔别墅中的尸体
在一间十英尺高的屋子里,巴克巡警不得不从超过八英尺的杂物间费力地向前挪动。在那个屋子中间的一小块空处,他发现了六十五岁的霍默•科利尔的尸体•••••••
第一章 堆积如山——囤积症的故事
艾琳的囤积行为日渐凸显,无论去哪,她都会随身携带着大大的纸袋,装上“以备不时之需的物品”。这些纸袋融为了她个人形象的一部分,惹得其他同学戏谑地称她为“纸袋女士”••••••
第二章 我“集”故我在——是收集还是囤积?
如果你观察过狂热收藏者逛跳蚤市场的情形,那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意识状态在“物色”收藏品阶段与平时相比转变了许多。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漠然视之,眼里只有渴望得到的那件物品。
第三章 美妙的破烂儿——令人甘之如饴的囤积症
珍妮特意识到了这次疯狂购物带来的后果,她开始了自我诋毁——我是怎么了?为了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而把丈夫和孩子推入如此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我是个多么卑鄙的人啊!能做出这种事的人都是一事无成之辈••••••
第四章 堡垒与蚕茧——囤积起来的安全感
为了让任何强奸犯都休想再进入卧室,伯纳黛特已用杂物把那间阴云未散的卧室、以至于整个三楼都阻隔了起来。而她细细琢磨了一番后却说:“我从没意识到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第五章 我的碎片——残缺的自我
为了不让自己把收藏的杂志从箱子中拿出时弄脏,黛布拉设计出一种自称为“三册原则”的方案,即小心谨慎地一次从箱子里取出三本杂志,只接触放在顶端和底部的两册,中间一册保持原封不动以便收藏。
第六章 “囤积”动物——救助街头流浪动物
帕梅拉终日为照料自己的两百多只猫以及她的心理治疗师的六百多只猫而奔波、挣扎。52时,为了逃离心理治疗师及以其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群猫咪收藏狂热分子,帕梅拉在大半夜恍恍惚惚地拖着形同枯槁的身体,奔跑在曼哈顿的街道上,累得筋疲力尽••••••
第七章 机遇的河流——不让物品像河水一样流走
拉尔夫把这次大清理向我描述为他的“创伤”,这次经历已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个烙印,他将此次经历作为一把标尺,用来衡量一切事物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
第八章 囤积——为的是回避心灵创伤
只要一开始打扫,她便会联系到自己的死亡,害怕自己所进行的打扫工作会带来什么始料不及的后果。只要她停下手中的清理,这股焦虑感便会和那个有关死亡的想法一起烟消云散。
第九章 囤积者眼中的世界——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警官的威胁让丹尼尔停止了在废物堆中的翻找,但警官的话只是空言虚语罢了。因为只有那些很可能马上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的人,才能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带入精神病院,在垃圾袋里翻来找去并不符合这个条件••••••
第十章 一根盘根错节的大树——遗传学与大脑
囤积者们在打电话时使用的谈话方式有一个奇特的共通点,即他们的电话留言缺乏逻辑,既冗长拖沓又含糊不清,充斥着不着边际的细节。
第十一章 家有“囤积狂”——杂乱的婚姻
她采取了先发制人之计,规定如果保罗不把囤积物从卧室中清除干净,他就休想和自己做爱。保罗拒绝收拾囤积物,于是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海伦想在战争中拿性爱作武器的计划宣告破产。保罗争辩说,妻子破坏了两人的关系,逼得他不得不从娼妓那里得到慰藉•••••••
第十二章 那是我的东西!——儿童囤积症
与非囤积儿童相比,儿童囤积者更易焦虑,更易产生身体不适,并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只要有人触摸或移动了他们的物品——就算仅是口头上的威胁,也会触发他们极端激烈的感情,其中包括恐惧、恼恨、悲伤、沮丧以及愧疚。
第十三章 占有,生存,囤积
人们或许可以主宰属于自己的物品,可是物品反过来亦是我们的主人。物品身上附带着重重责任和义务,包括获取、使用、维护、储存、和扔弃。
致谢

作者简介

为什么囤积症患者只考虑眼前拥有某物的快感,
却忘记他们没钱购买或者没地方存放那么多东西的痛苦?
为什么囤积症患者会希望一生一世都占有一切,
即便生命、金钱、地位、身材、脸蛋、名车、名表都只是一时归他所有?
一个囤积者有两个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当你囤积东西的欲望变大时,属于你的世界就变小了••••••

图书封面


 囤积是种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美国人写的书,很多都是这样,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主题。开篇两兄弟的故事,可以说是囤积病发展到极致的一种表现。后面作者又举了很多病态的例子,并且还进行了专业的分析……一般来说,大部分人不会到那种程度。但要舍得把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送掉或者扔掉,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还是需要勇气的。分享经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治疗囤积病的一种方法,使用物品,而不要被物品所累是每个人都需要终生学习的。150306上甘韦肆
  •     这是一篇议论文,全书都是在论证一个观点:囤积是种病 而已。没有解决的方法,只能说当你明确自己的观点时请及时纠正错误和积极治疗。最后的附录有一些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的专家门诊介绍。论点:囤积是种病(心理行为病)论据:支持此观点的依据论证方法: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⑤归纳论证/⑥演绎论证/⑦类比论证/⑧因果论证/⑨引用论证在书中都全面的用到以上论证方法。<A> 囤积症典型 特质:完美主义,遇事委决不下,对物品产生根深蒂固的信仰与依赖。物品是她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她才用保存物品的方式保留逝去的岁月。在她看来,自己有责任保持物品的完好,物品则给予她慰藉和安全感。对她来说,物品意味着机遇,代表着一种体验生活万象的可能性。<B>拥有:三岁开始理解“我的”“你的” --(占有即拥有)“我的”:通常是为了说服对方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东西,因而不该再对“我的”东西垂涎了。囤积症与物品本身无关,而与所有权有联系,这个观点不得不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的。引导案例:拥有一个明星穿过的衬衫便觉得和明星产生联系。所以囤积更多的表现为当事人想与社会某人产生联系,从而获得满足与认同感。 a、即财产所有者利用物品做事情或达成目标。换句话说,也就是物品给予了所有者以掌控力或达成愿望的能力。作为完成任务的器材,物品拥有工具价值。b、物品能够提供安全感。Alfred Adler曾提出,获取物品是一种人们用以弥补与生俱来自卑感的方式。囤积症是从一种建造及维持安全生活场所的愿望演变而成的,此愿望与动物的筑巢行为是一个道理。c、即物品成为了个人自体感的一部分例如:我购置的一架钢琴为我提供了成为钢琴家的可能性,因而扩大了我的身份。(至于能不能成为钢琴家 就另当别论了。)<C>收藏: 导致行为病如:购物狂/盗窃狂/内衣收藏狂<D>囤积症:其实一个人拥有多少物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物品 有没有干扰此人及他人的健康与幸福。等等界定囤积症的方法意味着,居住空间较狭小或没有财力租赁仓库的人更容易患上囤积症。总结:囤积似乎是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人类社会的构造离不开囤积,它并不是单单一种简单的行为模式,伴随着更多的心理因素会导致不同形式的行为结果。生活方式需要引导,更需要自己积极去解决些心理问题与疾病。我的个人观点是:囤积不是错误,行为在界定范围内是有价值的。例如:集邮、收藏各国不同时期的债券、货币、黄金等,量力而行是好的。综合案例:借将和普京握手 俄罗斯摸奶哥街头摸千女胸
  •     本人是轻度囤积症患者。其实囤积症说白了就是一种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失去人生意义的恐惧,对失去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恐惧,对失去本身的恐惧,对直面焦虑的恐惧,对直面死亡的恐惧等等。这一切又可以归结为人类最终极的命题:对于未知的恐惧。最后,恐惧导致了回避行为的出现。可见囤积症患者其实大多是想象力和体验能力非常丰富的人,因为恐惧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或者是对未知的想象,或者是对已有经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力将结果夸大化,超出了个人情感的承受能力,于是个人断定自己无法面对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通过回避来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句话,活在当下。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因为觉得需要而不断拥有,因为拥有太多而失去了更多,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是邋遢、也不是强迫症,却普遍存在着,这就是——囤积症。 只有适当的放弃,才会拥有得更多。
  •     刚开始读,感觉例子新鲜,分析比较全面。内容不错,有些类似心理学的知识,从中可以看见自己的某些缺点,可以借鉴一下!
  •     确实大有启发
  •     水图借 甘韦肆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397992/
  •     写得非常好!看目录的时候以为是一个案例一章的那种,其实是从方方面面剖析囤积症。看下来自己虽然还没有到文中那种地步,但是已经有了一些典型症状。比如对杂物对视而不见的特性。拍卧室照片的时候才发现屋子原来这么乱啊!这本书要好好做一下思维导图。嗯!
  •     收集垃圾的人的生活 我还没有那么糟糕 要像德国人学习 有个整齐干净很酒店一样清新的房间
  •     为了治疗自己的毛病,买这本书来看看,希望有救
  •     结合病例分析囤积症患者的心理。对现代被物质主义冲击的人来说很有益处。囤积本质是拜物的,以物建立安全感。我们多少有些拜物。有些病例真的很好笑,看着忍不住笑出声。
  •     囤积者都是自卑的,不相信自己,缺乏整理和组织能力。物化的人,用物体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人。
  •     用以自省
  •     对目前的我 较为专业的心理学书籍的 只是更多的认识了 囤积到症 这种行为的关系 或多或少 还是明白自己的一些行为的原因 这便是这本书的意义 对症下药
  •     讲案例的多 其实都是源于自我的缺失吧
  •     有囤积症的,都可以找这本书看看比自己更严重的例子,然后……想办法治病
  •     然而,反观我们自己塞得满满的衣柜、电脑磁盘堆满的文件或者是只知道往学生脑袋灌输知识的学校教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科利尔兄弟呢?我们每个人都或轻或重地患有囤积症,因为我们把自己的记忆凝固在了囤积的物品中。我们是自己物品的主人,但物品反过来也会是我们的主人,它们俘获了我们的一段回忆。
    本书的两位作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喜欢囤积物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喜欢囤积物品的人通常在处理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他们在囤积物品时,只想着眼前的东西多么美妙,而从不考虑这些东西几乎无法存放。这些堆积的杂物,虽然不至于危及我们的生命,但确确实实,它会堵住我们的幸福……

    然而,反观我们自己塞得满满的衣柜、电脑磁盘堆满的文件或者是只知道往学生脑袋灌输知识的学校教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科利尔兄弟呢?我们每个人都或轻或重地患有囤积症,因为我们把自己的记忆凝固在了囤积的物品中。我们是自己物品的主人,但物品反过来也会是我们的主人,它们俘获了我们的一段回忆。

    本书的两位作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喜欢囤积物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喜欢囤积物品的人通常在处理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他们在囤积物品时,只想着眼前的东西多么美妙,而从不考虑这些东西几乎无法存放。这些堆积的杂物,虽然不至于危及我们的生命,但确确实实,它会堵住我们的幸福……
  •     极为重要的一本书。。关于 扫除力
  •     有意思。囤积症可能就是发狂失控的创造力。
  •     此书写得很好,支持一下周国平!当当网也很好!
  •     大体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一大感受就是囤积症患者那种对事物放弃的犹豫不决及处理大量信息时的失调,这样的情况自己在以前也是有的。不过我仍是幸运的,自己还是能够依靠自身的知识去调节自己,但依然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提升。
  •     囤积,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坏毛病吧,我也是,东西很多,却舍不得丢,还好,我的情况没有书中的人那么严重。看了这书,我对着书中的人物,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更多时候囤积只是为了留住念想,一种回忆而已,但是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我们的房间,我们的电脑,甚至我们的思想,也可以说在不断的囤积,但是却没有多大用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呢,我们应该不断地清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一味地囤积。。。
  •     人们在一定意义上都有些囤积倾向,收藏者对收藏的狂热,人们不愿抽时间收拾东西的拖延心理,以及保存人生重要纪念品的人对这些物品产生的感伤怀旧情绪。这一切都是囤积情结。
  •     视角挺独特的
  •     从具体事例出发,描述了囤积症患者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尤其重点叙述了患者与物体的互动和感受。对囤积症患者的共同点做了概括,对可能病因给出了一些猜测。对物品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将物品与个人经历融合,善于发现每一件物品潜在的利用价值,创造性地欣赏每件物品的细节之处,普遍存在恐惧浪费、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以备不时之需的心理...这些既是造物主赋予囤积症患者的天赋,也是他们人生的束缚。
  •     不错哦,没想到专业性很强呢~近期一边整理一边阅读相关书籍,特别有终于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就感呢~
  •     趣味性不大 虽然有好多例子 开头一对兄弟相继死亡的例子的确有吸引到我 不过很快看着看着就被枯燥的内容给扼杀了剩余的兴趣 草草一翻很快结束 至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囤积是一种病
  •     书讲得很好,讲出了我大部分时候也会出现的心理,让我很有启发,也更警惕自己。比如它概括的每个人会囤积东西的原因:1.因为东西本身的使用价值,我们攒着他是为了过段时间用他;
    2.安全感,这个。。某次抢盐就是因为这个吧;
    3.自体感,这个一看就知道是翻译过来的词,有点别扭,其实说起来就是囤的东西能表示身份,体现囤东西那个人价值,好像我就很爱囤书(不知觉地喜欢),好显得我很文艺;

    从这3点囤积的动机看,囤积这种行为应该是属于全部人的,但为什么它会发展到一种病呢?书里说了很多,可是我就看出了2点,一个是我们本身放纵了这种欲望,另一个是没有去反思这种行为本身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的确,不管囤积这件事给我们带来多少舒适的感觉,但它一旦泛滥,对我们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节制的欲望带来的从来都是灾难!而且有些东西如果不在早期去克制和改正,等到事情严重了再想着解决就太麻烦了。这时候你已经体会到囤积带给你的好处了,也习惯忽略它在某些时候给你影响,你就很容易习惯性去维持他,最致命的就是这个“习惯”了!

    当我们看到一屋子垒到屋顶的杂物,我们会触目惊心地想:“天哪,这能主人么?这屋子里呆着要多难受啊?”可是对于一个几年甚至几十年生活在这样屋子的人,他们习以为常了,反而你搬走他的东西会让他很难受,因为他会囤东西肯定是某方面给他带来了舒适的感觉,而当这种感受被剥夺,他会有被侵犯的感觉。此消彼长下,有些人还可能生不如死。

    果然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啊!望大家也能警惕自己和身边的人,不要放纵你囤积欲望,别让杂物堵住你的幸福啊。(在如何改掉现有的囤积欲方面书最后一部分有简单介绍了几个方法,但我觉得还是没能概括出具体方法,待解)
  •     正在读,和我自己的情况很相似
  •     书中介绍了一些心理学意义上的囤积症患者的病例与治疗。他们之中,有的人沉迷于收集杂志、电视节目、衣服,有的热衷shopping,有的赋予垃圾巨大的价值,而有的在家里养了几百只猫狗……他们的共同点,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在超出生存必需且数量惊人的物品或动物上过度耗费时间、精力与金钱的人。其实大部分人都有些囤积倾向,比如我以前就收集喜欢的歌手的CD和周边产品,当然现在已经不收集了,还送了很多给朋友。但我们大部分还分得清,什么是有用的,比如我喜欢的,我用得上的,我的家人用得上的,干净的,并且当物品达到一定数量,我们会进行清理。而囤积症患者不会,在他们眼中,垃圾可能相当于钻石,而丢弃物品简直就是要了他们的命一样严重。 囤积症虽是囤积行为的一种极端表现,但我们这样的所谓“正常人”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与提醒。
  •     案例整理成的一册书,有些枯燥,也受了些启发
  •     囤积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收到囤积症,但却时常在生活或者心理上囤积一下东西,不妨看一下
  •     内容很不错,发货也很快,价格很美好,唯一遗憾的是尾品汇的打折书,包装不好
  •     好像自己就挺符合囤积症的特征的
  •     没什么意思,自己没有囤积症,看起来很无聊昂
  •     标题即内容。
  •     #书单# 200《囤积是种病》如果用时间管理对应拖延症,那么整理就要对应囤积症了。作者针对活在万千物品的缠绕中不能自拔者进行了心理层面的研究,在书中以案例形式展开每一位囤积受害人的故事,帮助读者审视当下自己病情的轻重以及学着理解身边那些过分依赖物品的囤积者们。十分值得一读。
  •     写的真好,看得揪心
  •     2014年8月1日,见书评。
  •     内容充实 值得一读
  •     书很好,店家也很好,快递神速啊!还会再来。
  •     对自己有帮助!
  •     作者认真研究囤积症,只是这本书有点啰嗦,或许把案例和研究结果再精简一些会更好。
  •     美国人的行为心理研究
  •     对照一下,受益匪浅。
  •     喜欢囤积东西的人真应该看看
  •     轻松生活,更多乐趣。
  •     重症患者可以看看,轻度的就不用了
  •     外国人的思维写出的书,我需要很有耐心才看得懂,本来以为是杂书,看完之后觉得是很专业的书,应该是对心理学有兴趣或者了解心理学的人才理解透彻。
  •       今天读了这本《囤积是种病: 别让杂物堵住你的幸福》,原以为是给出治病的方法,但其实只是列举了作者治疗过的极端例子。本来,这本书的英文名 Stuff: Compulsive Hoarding and the Meaning of Things,可以译作《杂物:囤积强迫症和物品的意义》,看来中信书有中信的译法,把幸福加进来吸引读者。
      
      当然,书里的例子都是非常极端的,囤积物品、杂志、服装等等,这些人都深受囤积强迫症的迫害,盲目的从囤积的过程中获取快感,结果在金钱、时间、空间上消耗巨大,自己无力承受,周围人也受不了。
      
      中国人向来崇尚节俭,困难时代物资缺乏会带来囤积,看过乔小刀的书里,就把他父母囤积的杂物做了行为艺术的展出,反倒是有了特别的效果。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囤积可能没那么严重,却是一种倾向。
      
      维基百科对囤积症的定义:“囤积病或囤积症(英文: Compulsive hoarding,或强迫性囤积症、病态性囤积症、弃置恐惧症)是一种有过度性地收购或收集物件的病症,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强迫性囤积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会干扰或损害到患者及身边的人生活上的流动性和基本活动,包括煮食,打扫,洗澡及睡觉等。”
      
      囤积症患者,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并且有选择困难。
      书里提到一个女子买杂志都要买两份,看一份收藏一份,怕手上的油脂沾到纸张上面。另一个例子是不停的收集剪报信息,即使这些信息自己根本用不着(电子时代更要注意)。
      
      囤积的人,往往依赖于物品带来的存在感。
      买一样东西往往能带来快感,而这些东西的意义会被放大,导致我们重视拥有的东西而轻视自己的思想。现代社会对物质的追求,还因为媒体的宣扬,比如过度的广告。
      
      如果有上面一些倾向,大概也是正常,比如贪便宜买东西啦(我经常买一些打折书然后再也不读)、保留一些物品以备以后会用到啦(基本不会用到)。对信息的收集也需要注意,比如电子化的笔记,随手丢进来然后就静止了,这一样是囤积的表现。
      
      囤积是和极简正相反的表现,如果不是重度患者不推荐阅读这本书,但要对囤积的行为保持适度的警惕。
      
      20131204
      
      
  •     很实用,我的课题正是以这个为题材的。
  •     :B846/5064
  •     看完此书最大的进步就是扔掉无用东西的时候不会那么难过了。
  •     整本书可以看做是一篇关于囤积行为的论文,首先以科利尔兄弟故事作为诱饵激发读者对囤积的兴趣,毕竟听说有人因为囤积死掉了,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总让人忍不住正视囤积这种行为。接下来的章节作者讲到了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有关囤积的故事,他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一些名词,如收藏、安全、价值、机遇等,与囤积行为产生了联系。其中最有趣的当属Pamela的故事,真是特别的囤积习惯呢。作者的研究揭开了囤积症的部分面纱,这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囤积行为进行解读,了解之后多了份谅解。其中作者提出了一些与当前研究不同的结论,同时试图发掘囤积的生理和心理诱因,当然这种推论仍需大量实证材料来增加其可信度。最后作者将这种行为与商业社会、物质主义等放到一起进行讨论,并留下了一些资源获取方式给需要帮助的囤积者。
  •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天生购物狂》,女主角就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购物欲望的女孩,囤积欲和购物欲一样,也是一种心理问题,稀缺式思维在作怪导致的病症
  •     被書名吸引激發想了解的欲望,看后方知原來這個問題如此普遍,我自己和家人都或多或少有這個病症,建議所有人都看看了解一下,如果你有此病症不用怕,書中有很多例子和方法教你如何應對,如果沒有則讓你學習一新的領域,特別對於喜歡心理學的人很有幫助。
  •     题材新鲜,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值得思考的新鲜社会现象。
  •     原来以为是消遣读物,没有想到有一定的学术性,而且让我了解到了囤积的世界。对照自己,也有一定的囤积症状。
  •     看完之后只有一句话,嗯,我没有囤积症==
  •     囤积不分年龄、文化、空间。囤积区别于收藏。收藏也是一种艺术。但囤积不是,因为已经妨碍到自我或他人的健康或生活。
  •     写作者本身似乎也有某种文字上的囤积症,太多的冗余信息充斥其中,作者想要事无巨细的描写每一个人物,但是囤积症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大体相同,只有个别成因相异。物品所承载的东西会反映出拥有者的内心世界,如若物品不复存在,内心也随之消失,这或许是囤积症患者共有的特点。
  •     全是各种案例,各种奇葩
  •     还没看到,翻了翻还行
  •     这本书讲了不少囤积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因素,蛮好的
  •     本书没什么用。一边长期空缺着安全感,一边长期空缺着自由,就像外油内干的皮肤、外火内寒的身体,都需要找到本(补水、去寒),专心于底层建筑时不忘抬头看路,专心于建立联系时不忘发现心仪,就够了。
  •     外国人写的书有点看不懂,没有太多兴趣,不过看看也好吧!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看看。具了好多例子
  •     还没看完,已经整理出一部分不用的了,然后可以送人的就送人再利用,剩下的就**处理
  •     特价购买的,家长推荐,学习
  •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一不留神就会买来太多的东西,把家给塞满,东西也变成了我们的主人,耗费着我们太多的精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重。
  •     乐道不行的书
  •     还没有看,送给老人的。
  •     这书好看,挺有意思,某次在打折书店淘到,对比自己还是发现有轻微症状,但是比起书里面那种神经病实在是差远了,喜欢收东西大概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吧。
  •     还以为,书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所指导,实际是看不懂,呵呵!不适合普通人读。
  •     不错,看完之后买东西会先考虑一下,买回来往哪放,家里的什么该扔了,囤积真的会成为一种病,购物要理性,呵呵呵想想我们花那么多钱买的一点点小房子要用来装那么多闲置的、没用的破烂,真的太不值得了,相当于我们给破烂买了一间屋子,他们每天住在那里,我们还要去赚钱养家,应该把钱赞起来做有用的事情
  •     寻求 与 占有。
  •     太花哨。
  •     囤积还是常态~·
  •     美国人的行为心理。。研究
  •     结合囤积症的病例,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分析囤积症病因,但没有给出确切的解决方案。
  •     囤积真的是种病,给自己好好整理一下~除了空间、还有心情
  •     惊悚的开头故事
  •     看不下去。但是看了没多就开始清理自己的书桌和衣橱了
  •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中央电视台十套读书节目介绍了这本书,思念了很久还是买了下来,这本我读了一部分还没读完,是本好书,内容不枯燥,很不错
  •     从一些典型故事中分析人物囤积心理
  •     本来以为自己有囤积症,看了此书才知道什么叫囤积症。
  •     挺好的,看来很实用,爱囤积的人可以学习一下
  •     读完了,比想象中专业,看来我只是喜欢淘打折品而已,不是囤积癖,想到两个朋友,略为他们担心。我对整理、扫除的热爱大于囤东西,哈利路亚!
  •     一直想看的书,不错。
  •     列举案例,没什么意思
  •     心理疾病很综合,有些和拖延症类似。不光物品囤积,有时也要注意是否有对机会囤积的现象。
  •     描述多,分析少,事例人物为重症者,不适合轻微症者
  •     买得多,还没看,看到别人的好评买的.
  •     就是把案例堆积起来的书,内容太详细琐碎了,而且没有作出明确的总结。看了半天才看一点点,看不了一会儿就神游了。虽然里面有一些真知灼见性的总结,但是就像散布在大海里的船,太难寻找了。在可读性上给个差评吧。当然,我是打算一次性读完的,结果kindle读到30%就受不了了。感觉如果闲余时间读上一章还是可以的,不适合持续阅读。
  •     很想读的一本书。
  •     读了这本书后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囤了
  •     也是在书店看到了,就**当网来买了,囤积是种病,没错啊。是种心理疾病吧。
  •     特别特别喜欢!正在捧着读。自己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培养孩子多读书,做对社会有用之人,让儿童喜悦读书对于家长们来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孩子们更喜欢看电视、电影,既有对话又有画面。一些家人认为,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获取全部知识,不读书也行。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读书和电影、电视绝不可互相替代!孩子们的特长是什么?精力饱满,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无拘无束。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
  •     描述过多,缺乏成因剖析。/任何问题都与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是否形成稳定的自我有关。
  •     中国人向来崇尚节俭,困难时代物资缺乏会带来囤积,有人把囤积的杂物做了行为艺术的展出,反倒是有了特别的效果。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囤积可能没那么严重,却是一种倾向。对于治疗拖延症、专注力缺乏、选择犹豫症的人也是一本必读书
  •     我们都有这个病
  •     此书我会囤积着慢慢去看完
  •     人生需要断舍离。
  •     有意思的心理学读物。其实每个人都有囤积倾向,借助书中极端例子,可以对照反省自身。如果对极简主义有兴趣,同样可阅读,因为通过反向思维,可以更深理解“极简”
  •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专业性具备,翻译得没味儿(也许是本人中文水平有限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