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热带》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忧郁的热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30
ISBN:9787300110080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页数:522页

随手摘录、杂感,以及旧文《忧郁的不只是热带》

【随手摘录】S.30 一片忙乱迫使我们压抑我们的欲望,使我们注定只能得到一些受过污染的回忆。S.30 西方世界最有名的成就就是它所显示出来的秩序与谐和,在其中孕育着一些前所未见的复杂结构,但为了这个秩序与谐和,却不得不排泄出一大堆有毒的副产品,目前正在污染毒害整个地球。我们在世界各地旅行,最先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垃圾,丢掷在人类的颜面上。S.31 经过一道双重反复的手续,我们今日的马可波罗从同样的地方带回种种道德上的香料味素,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自觉到自己是一直在往下沉,也就越来越需要这些道德刺激品,今日的马可波罗带回来的是照片、书籍和旅行故事。S.32 为了使我们可以接受,记忆都得经过整理选择;这种过程在最诚实无欺的作者身上,是在无意识的层面进行,把真实的经验用现成的套语、既有的成见加以取代。S.38 我陷在一个圆圈里面,无法逃脱:不同的人类社会之间交往越困难,就越能减少因为互相接触所带来的互相污染,但也同时使不同社会的人减少了互相了解欣赏对方优点的机会,也就无法知道多样化的意义。S.39 我在抱怨永远只能看到过去真象的一些影子的时候,我可能对目前正在成形的真实无感无觉,因为我还没有达到有可能看见目前的真象发展的地步。S.96:旅行不仅仅是把我们带往远处,还是我们在社会地位方面上升或降低一些。它使我们的身体变换了空间,同时,不论是更好或更坏,也使我们脱离原来的社会脉络。S.96:在选择旅行目的或者行程时,现代的旅行者可以任意自由地选择某个欧洲入侵的特殊时刻,或是选择某个机械化的程度。追求异国情调,其实只是在追求一个他早已熟悉的发展形态的不同阶段而已。S.97:这些街道和建筑令我想到拿破仑三世时代的尼斯或者阿里茨。后来我看到加尔各答的住宅区时也有这种感觉,热带地方的城镇,与其说是深具异国风味,不如说是过时的风景。这些城镇的植物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它们的风貌,但是这些建筑上的细节与生活方式,使人得到一种印象,觉得不是走了遥远的一段路,而是在时间上不知不觉地往后倒退。S.108-109:欧洲的城镇,几个世纪时间的消逝使之更为迷人;美洲的城镇,年代的消逝只带来衰败。理由不是因为后者是新建的;理由是当初建造时就准备不久以后重建,因此建筑简陋随便。(……)它们更像是大游乐城里的摊子,或国际博览会场的展览馆,只建来用一段短时间。(……)新世界与旧世界城镇的对比,并非新城镇与旧城镇之间的对比,而是演化轮替时间很短的城镇和演化轮替时间很长的城镇之間的对比,有些欧洲的城镇慢慢沉落,变得迟钝麻木;新世界的城市则在一种慢性疾病的长期煎熬之下狂热地生活,它们永远年轻,但从不健康。(觉得中国也是新世界的那种情况。)S.176-177:把中世纪的物质匮乏和疫病,早期工业时代的那种疯狂的剥削,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的失业与投机,全都加在一起。14世纪、18世纪和20世纪汇合起来,给热带大自然所提供的潜在的田园风光来了个最强烈的讽刺。(南亚次大陆上时空交错的悲剧。如垃圾场一样陈列着各个时代的不幸。)S.251:地面如此平坦,斜坡非常和缓,数公里远的视野还是一览无余:一大早看到的景色要花半天才走得完,其景观和前一天多见毫无区别。结果是视觉和记忆全都混杂成一种令人神迷的停滞性。(一天天地虚度光阴也是类似跋涉千篇一律的旷野的感觉)S.366: 书写文字似乎是被用来做剥削人类而非启蒙人类的工具(……)即书写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进行奴役,把书写文字用作不关切身利益的工具,用作智识及美学上的快感的源泉等等,是次要的结果,而这次要的功能常常被用来强化、合理化和掩盖进行奴役的那项主要功能。S.438:海岸不像以前一样,提供一个海洋的、孤独的、象征性的前奏,而变成一个战场,人类在此战场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动员一切力量来征服自由,同时,把自由的价值否定掉,创造出条件来使大家同意互相剥削各自的自由。海滩,一度是海洋向我们提供其年代久远的大变动的产物之地,向我们提供一大堆令人惊异的事物以显示大自然永远是前卫的;现在却被成群结队的人们所践踏,只成为展示摆设一大堆奇丑无比的垃圾的地方。S.440:我已开始老了,而我所得到的唯一警告是,我那些一向清晰无比的计划和蓝图之轮廓,都开始有些模糊了,我仍然有能力完成以前做过的计划,但是我已没有能力保证这些计划的完成会带给我以往经常毫无差错地带给我的满足之感。(太喜欢这句话了)S.512 圣人(佛教)与先知(伊斯兰教)的对比是最强烈的。两者都不是神,但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仅止于此。在所有其他方面,圣人与先知形成明显对照:前者贞洁,后者强欲,娶4个太太;前者女性化,后者有大胡子;一个是祥和的,另一个是好战的;一个是以身作则的模范,一个要当弥赛亚式的救世主。然而两者之间有个1200年的空当。S.520 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人类并不存在,这个世界结束的时候,人类也不会存在。我将要用一生的时间加以描述,人类设法了解的人类制度、道德和习俗,只不过是一闪即逝的光辉花朵,对这个世界而言,这些光辉花朵不具任何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也只不过是整个世界生灭的过程中允许人类扮演人类所扮演的那份角色罢了。然而人类的角色并没有使人类具有一个独立于这个衰败过程之外的地位,人类的一切作为,即使都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也并没有能扭转整个宇宙性的衰亡程序,相反的,人类自己似乎成为了整个世界秩序瓦解过程最强有力的催化剂,在急速地促使越来越强有力的事物进入惰性状态,一种有一天将导致终极的惰性不动状态。从人类开始呼吸开始进食的时候起,经过发现和使用火,一直到目前原子和热核的装置发明为止,除了生儿育女以外,人类的一切事情,就只是破坏数以万计的结构,把那些结构肢解分裂到无疑重新整合的地步……(这段写得太好了……)****************************************************************************【杂感】酋长的一夫多妻是一夫一妻的全体成员让渡给他的特权,而酋长则要为此保证集体安全、以使群体免于饥饿、免于威胁为回报。这里有现代国家与公民契约的雏形,然而可悲的是,上述的特权被一再强化和扩大,而“酋长的回报”却越来越被弱化,以致感觉不到。【忧郁的不只是热带】2010.10.16就在你的目光刚刚划过某一行文字的时候,遗忘就如死神一般一丝不苟而又极富效率地开始工作了,它抡起巨大的镰刀,开始肆意地破坏记忆。首先遭殃的自然是作为思维存在的载体的脆弱的语言。文本的遣词用语只在你的潜意识层面稍作停顿便开始自行瓦解消失,留下的只是一个个模糊的、似是而非概念或者片段,这些新的概念和片段开始和你脑中之前残存的、尚未被遗忘之死神破坏殆尽的概念和片段杂糅在一起,相互交织、扭曲、缠绕,此处的情节中出现了彼处的情景,主角的名字开始模糊、或者此人的特质被按在彼人头上,配角开始消失,故事的脉络开始支离……一本厚厚的书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用读者粗糙的语言描述的、断断续续、增删变形的不可靠的梗概。语言瓦解之后,其所承载的原作思想开始变得漂浮不定,难以成形地保存下来,慢慢稀释、淡化、消失。人的记忆就像一个破落的旅馆,不断有人进来,不断有人离开,前者留下的言谈留下的故事被后来人的言谈故事所掩盖,或者两者相互交织,最后如墙上的污垢顽渍一般层层积淀层层剥落,随后被扫地出门。最后,这一切的故事和言谈随同这一日渐破落的旅馆一起腐朽坍塌,化为瓦砾,化为尘埃,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悲哀不止于此。人越来越多、灯光越来越斑驳,我们的思维浸泡在越来越多的废气和噪声之中。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责任要履行、有越来越多的人情要偿还,思维的直线被一次次粗暴地打断:或是耳后引起你注意而终究会遗忘的一句玩笑或者招呼,或是是被柔和的天气所宠坏了的睡意,或是一个突如其来赶跑了灵感的喷嚏,或是来自饥饿的肠胃、饱胀的膀胱、疲劳的双眼对于大脑的干扰……直线变成虚线,虚线变成断点,断点归于空白。我思故我在,但是人又是多么脆弱的一种存在。忧郁的不只是热带。

为这一份真实鼓掌

第一次读有关人类学的书,这本书作为人类学“圣经级”的读物,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在读期间,芝加哥大学的夏含夷教授来我们学院做了一次讲座,很想和他讨论他对商代历史的研究和印第安文化的联系做一个的提问,可惜没有得到提问的机会。这是一本真实的读物,真实就是那种看得见的真实感,大学开学这几个月来,我渴望有些真实的东西可以用来寄托。在书中,看到了现在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某些最原始的制度的联系,比如说酋长的特殊地位和他们的使命,他们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和满满的责任感,想到了新加坡的高薪养廉。还有就是书前插图的“历史厚重”,真实的就是温暖的。我坚信不疑。仔细想想,我们这一类人不就是曾经的食人大战的胜利者么,我们连自己都没有明白,却仍要去研究仍存在的哪些失败者们。若是失败者们全部消失了,人类学就消失了它存在的意义了么?这本书只是个起点,我们研究我们自己的起点,书中的部族们到今天大多已经消失了,甚至五十年前他们生存的已经足够让当时的“我们”看来足够悲惨了。但他们又好像真的很快乐。不,他们真的是很快乐,他们是自由的他们也知道渴望快乐。今天的人类学发展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们能研究的对象永远不会缺少。当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人类并不存在,这个世界结束的时候,人类也不会存在。到处都是可以研究的东西吧!就像作者在最后说到的:我们所有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已知的学识,远远赶不上我们问到的一抹水仙花香的全部奥秘。不正是这样吗?做学问不求甚解,那不解求甚?

我们凭什么读“大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于是有人上书教育部置疑: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不为什么。提出置疑的教授们是可爱的。至少他们还知道用培养大师来寄托学术未来。问题是,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大师了吗?梁文道有文:你怎么知道他是大师?写得很好,问得很好。在学术泛滥的今天,“大师”是人口耳相传的“大师”,“大师”是招牌,是权威,是符号。斗胆接着问:我们凭什么读“大师”?“我们的学生想要学习所有的知识,但是不论他们学的是什么,都觉得只有最近最新的理论才值得熟记。他们对知识史上过去的伟大成就毫无兴趣,对那些成就他们所知道的也仅止于道听途说,因为他们不读原始著作,永远对新出炉的东西感到兴致勃勃。不过,用时装流行来描述他们也许要比烹饪的比喻更为适切:他们对观念和理论本身并没有什么兴趣;观念和理论只是他们取得声望的工具,最重要的是那个人第一个听说到那些观念和理论。和其他已经知道那些观念和理论的人分享讨论,就好像是穿一件别人已经穿过的时装赴宴一样,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激烈地竞争,阅读一大堆通俗学报、煽情的期刊和教科书手册,比赛看谁能够最早拥有知识领域的最新说法的垄断权。……”(《忧郁的热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列维•施特劳斯,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在讲述他的人类学研究的同时,用这么一段简答的话提醒我们:为学者,应该发自真正的对学术知识的兴趣。而非因为它是流行的,是领先的。反观当前的学术界,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列维所期盼的。当学术也日益成为一项产业后,这种学术潮亦日趋更加堂而皇之。我不知作为大师的列维可曾想到自己的大师身份在中国如何建立起来的?固然,作为结构主义之父,列维自然是大师人物。然而,是否列维的学术意义同其公众知名度一起随死亡而“声名鹊起”,我不知道。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文字不再神圣:你我都是文字民工——多半还是赋闲的文字民工。平心而论,你所写下的,有多少是你真的所想表达的?有多少是你思考的精华?还是仅仅为了洋洋洒洒而堆砌文字?在我看来,文字,有这么几种存在状态:一、抒怀;二、思考;三、汇编;四、复制粘贴;五、琐碎。不可否认,每种状态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我们也时常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各种形态的文字。作为话语的文字,作为思想的文字,作为情绪的文字,作为文字的文字。然而,面对四十三万字的这样一本学术著作,你把它当作了什么?所以,在一开始,列维就正告诸位: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所以,这是一本人类学学术著作,而不是一本《鲁宾逊漂流记》或者《格列佛游记》,虽然它差点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但是,它首先一本学术著作。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一本关于什么的书,你怎么读懂它?我自然不相信小说家的眼里能够看出科学家的理论,纵然是科幻小说,理论归理论,遐想归遐想。《忧郁的热带》,它不是天书,它是一本学术著作。任何有志于研究人类学,研究结构主义以及相关理论的人都该读读。你们自然会陶醉在列维优美的文笔中,自然会抒发很多感触。但是,列维写作本书的目的可不是这些。列维不是现在的某些“大师”:皇皇巨著,然后很服务周到地为读者朋友们修订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以至增订版。所以,作为读者,应该细读,慢慢读,好好读。而不是当作历险记。不妨测试下:什么是结构主义,你从本书中读懂一二了吗?任何学问都不是一蹴而就。人类学是门学科,绝非读一本《忧郁的热带》便懂的。不妨引列维所述:“在专门职业与可视为避难所或传教站的那些意义不甚明确的活动(其性质往往同时具有避难所与传教站的一些特征,但通常会有一种比较明显的特征)的对比之间,人类学占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人类学属于以上对比中的第二类活动里最最极端的一种。人类学家自己是人类的一分子,可是他想从一个非常高远的观点去研究和评断人类,那个观点必须高远到使他可以忽视一个个别的社会、个别文明的特殊情境的程度。他生活与工作的情境,使他不得不远离自己的社群一段又一段长久的时间;由于曾经经历过如此全面性、如此突然的环境改变,使他染上一种长久不愈的无根性;最后,他没有办法在任何地方觉得适得其所;置身家乡,他在心理上已成为残废。人类学像数学或音乐一样,是极少数真正的召唤(vocations)之一。人可以在自己身上发现这种召唤,即使是从来没有人教过他。”(《忧郁的热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列维概括得多么精准,作为人类学文本的读者,我们读懂了列维笔端异域风情中的人类学研究意义了吗?老实讲,很多地方我还是停留在了表面。我无法想象列维热带之旅中的具体情状,我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但列维给我展示了他学术研究的一贯性和执着。列维说,我不是一个探险家,我是一个人类学家。面对旅行,列维说,我只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像古代的旅行者那样,有机会亲见种种奇观异象,可是却看不到那些现象的意义,甚至对那些现象深感厌恶加以鄙视;不然就成为现代的旅行者,到处追寻已不存在的种种遗迹。”(《忧郁的热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列维感叹:我在抱怨永远只能看到过去的真相的一些影子时,我可能对目前正在成形的真实无感无觉,因为我还没有达到有可能看见目前的真相发展的地步。列维多么睿智,这样的一种自省性是一个学者所应该具有的。也是一个阅读结构主义人类学文本的读者所应有的——至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我们对待目前的学术著作,是否真的抱有这种心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知识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大概既不是古代的旅行者,也不是现代的旅行者:我们是孩童,我们只留意到路边的花草,忘了抬头看前方的高山瀑布。每个人自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同样的著作,有人精读,有人通读,有人当小说读。这大概就是所谓选择性认知吧。只是,你既然叫他一声大师了,你便该好好读读。不然何必人云亦云的叫他大师?虽然你大概不能就此读懂人类学,但是,至少你知道自己凭什么读“大师”。我显然没读懂的。你呢?


 忧郁的热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