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中国人的气质

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42626110
作者:[美]明恩溥
页数:608 页页

相当有意思的一本书

看这本书我有个奇怪的感觉,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穿越者的位置上来阅读,如果自己穿越回明、清,情况会怎么样呢?说到礼节,那是相当繁锁,各种称谓不能用错,还有许多潜台词;说到穿衣,哪里有内衣内裤,大冬天直接棉衣中空上阵;说到睡觉,没有席梦思,只有硬板床和炕,想要软的枕头还没有;说到卫生,那是一个城市比一个差,厕所臭气熏天;说到就业,穿越回去读书肯定不行,当年的读书人是没日没夜学习;说到就业,当农民也不行,根本吃不了那个苦;说到就业,当官员也不行,要贪下不去手,要勾心斗角没这能力;想啊想,只有当翻译比较好,受不了跑到英国去提早享受一下生活。想想起点的穿越文,基本是扯蛋,真穿越了能不能活下来还是个问题。

超越120年

首先我要声明,我看的是中文本,也就是翻译出来的,可信度有多少我不敢说,也许可以说是75%左右吧。其次,我喜欢这本书的内容。虽然这本书是作者还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写的,所以看起来笔触中显出“愤青”的味道,想必还是很有感而发。古人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又云“当局者迷”,尝尝我们自己搞不清自己是谁,有个从万里之外的“美国”来的老外给我们讲讲,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加清醒些,也就是对自己可以了解的更加深入、客观、全面,虽然有些痛的感觉也是很正常的。老子云“美言不善”,“善言不美”,我们子可以判断这本书是美还是善,还是丑或者恶。我觉得从整本书来看,作者是抓住了当时中国,特别是乡下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他所指出的中国人缺乏的不是“技术”,“科学”或者“教育”,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中国人需要“同情心”,这个我很以为然。不过我觉得同情心的前提是empathy,所以呢,当下我们需要的是对于empathy的教育,让大家有同情的能力,然后才是同情之实。我感觉作者没有看到的是,或者他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忽略的是,中国人(那时候是清朝晚期,距今大约130年左右)之所以然是中国人就这样呢,还是朝廷故意造就的呢?毕竟,清朝外人当权超过了240年,大家心知肚明,这么长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每个朝廷都有自己的想法嘛!自己的政策、方针、对策,但是基本上我觉得对我国的人民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作为异族,首先关心的自然是自己,也就是满族和附属的什么蒙古人、高丽人等,首要的还是满族。看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的变化,再看看文革十年对中国人的改变,我想作者看到的是某种影响下造成的结果,可惜的是,做着没有深入的思考这个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240年,相当于8到10代,坦白的说,我们现在哪家的家谱能够明明白白的告诉今人祖先那时候干什么的?没有,那是属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吧?岁月无情,古老的礼乐早就被遗忘了,也是有可能的,对吧。但是也有可能在清朝之前的中国也是这样的,但是谁能够告诉我们呢?据我所知,明朝也不是什么好时候,人民也是“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我们推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知道,才明白我们还可以呢?有时候我们真要多问自己一些问题 才好,这也是我读了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建议一读

其实不必我多评论,中文译者附在书末的话写的很到位,很中肯。阅读这样的书,这样以老外经历,角度,价值观,文化来品评中国人的书,显然是需要一定的内心的力量。民族主义者和全盘西化者,自卑自负综合症者都不适合,读了也只能是负面的感受。如果内心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读来会有受益。

《中国人的气质》读书笔记

前几天看的中国人的各种“丑陋”,今天又增加了一条,那就是好面子。其实好面子有时候也可以说是不愿意承认错误,当然面子问题不仅仅是犯错误的问题。节俭的三种表现方式:控制需求、杜绝浪费、花小钱办大事。中国人似乎自古就很节俭,一个例子便是他们做菜很少浪费,吃饭剩余的食物少之又少。作者说中国人勤劳,又说他们漠视时间,工作效率低,是不是有点儿互相矛盾?在这本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丑陋的中国人》里相似的观点,本书写于清朝末年。无法想象当时的中国人竟用自己的无知嘲笑他人的无知,明博恩也说中国人喜欢拐弯抹角地说话,事实如此。但其实他在写作本书的时候,又何尝不是拐着弯的。

这本三联翻译的版本,翻得不好!!!

我喜欢另一个版本的。《中国人的素质》秦悦老师翻译的。读起来非常顺畅!大家去买那本!这个版本不行。

百年前中国人的描述

买了才知道这是18xx年老外写的书,有的中国人的特征已有所变化,如保守,拒绝新鲜事物。但是有的还是惟妙惟肖的,例如在执行任务时,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调等。另外也同意作者的一个洞察,要勾画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不易。

“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

“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这句话看后让我不由得发自内心一笑。看这本书纯属偶然,在书店看社会学的书的时候同在一个书架上就顺便翻了一翻。往目录一看,十有九条是说中国人的劣根性的,乍一看,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从各自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视角来共同探讨中国人的性格。与柏杨不同的是,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没有讥讽没有怜悯,更多的是以客观的理性角度进行观察、解释和总结。一百年前对中国人的观察便能得出这样程度的概括实属不易虽有些片面,但与今天中国人的现状仍有不少的相似。虽然这本书写得真不怎么样,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会看出不少的不足。任何一个人的真实性格都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方面的回答被揭示出来:他与他自己的关系如何?他与其通报的关系如何?他与其崇拜对象的关系如何?“他与他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都是缺乏诚信的;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是缺乏利他主义的;他与其崇拜对象的关系是多神论、泛神论和不可知论的”......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对照着看应该挺有趣。

乱评

对无形资产(知识、真理)及其传播的忽略,导致必须用体力和时间来弥补。这就是勤劳。全书最震动的莫过于这句话。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勤劳被贬低了。如果是以前我大抵会同意。鲁迅先生受这本书的影响颇多。但学了民俗学,我就不这样看了。如果中国人不玩命勤劳,这还是中国人吗?这是我们的民魂,自强不息的勤劳。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改造国民性才叫改造。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国民性是差的,什么样是好的。我们的奴性,这是无法无法改的。任何一个弱者为了生存都会谄媚。我们的虚伪,礼节,这根本不是孔子的错。想过没有,如果中国人没有这些客套还是中国人吗?几千年的文化都可以推翻了。所有的诗歌,唐诗宋词古玩都建立在这一套礼节上。仿佛是一个悖论,有礼必有虚。因为人并不是完美的啊。还有这种谦卑,不同于外国人的自信。思维很乱,但到现在,我开始反思鲁迅的改造。也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啊。关于到知识论,关于到历史,关于到伦理学,关于到心灵学。如果人性从未变好,也就无所谓改造。也许再多学些哲学,答案就解开了吧。

墙外开花墙内香

这本仅仅225千字的书,我可以说是怀着一份压抑的心情读完的。在读绪论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作者竟是一名传教士,就很怀疑作者能不能客观全面的评论中国。果不其然,虽然这‘不仅仅来源于作家个人的经验,而是形形色色的人们在各种各样的时候所得经验的总和(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P5)’的,但这些并不能完全展现中国人的特征,反倒是作为一名传教士,他把传教的目的贯彻到了全书。这本书主要从26个方面描述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习俗,这二十六章中的传教思想姑且可以不提,但他在绪论和第27章中对基督教的赞扬歌颂真是做到了首尾呼应。他引用了劳德•埃尔金对上海商界说的话,‘在基督教文化必须在这个持怀疑态度而又聪明的民族中奋力前进……(见书P6)’来作为绪论的结尾,在27章的结尾更是堂而皇之的写道:中国必须有一套上的的知识,必须对人有一个新的概念,必须重新认识人与上帝的关系…只有基督教文明才能永恒、完全地满足…(见书P284)。作者这明显的意图让我走足够的理由怀疑他不具备写这本书的资格。更何况,他虽然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二年,却只在两个省呆过,所以他所写的中国,只是他对于所生活的两个省的一些了解罢了。不过诚然,书中的很多观点还是一针见血的道出了中国人的毛病,一些观点对现在的中国已不适用了,但一些却还是很符合中国的现状的。面子问题可是中国人的大问题,从古至今完全没有改变。从小的来看,有的人拼死拼活工作好几年,就是为了攒够一套房子的首付,而那些钱,足够他每个月租个普通的房子,惬意的生活,每年还能外出旅游。为什么他一定要买房子呢,因为在很多人眼里,有房有车就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努力奋斗。从大的方面来看,我们国家总是把开幕式办的过分隆重了,从奥运会到世博会,炫目的开幕式无非就是像世人展示中国维护了中国的面子问题嘛。政府就是拿着我们每个纳税人的钱在维护着自己的面子而已。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在美国读书的同学对华盛顿的抱怨,他说华盛顿的街头很破烂,没有高楼大厦,连深圳的街道都比不上。其实这不是证明了美国政府至少在表面上非常廉洁,很谨慎不敢乱花钱,不建造没有用的“面子工程”,一不小心老百姓就会上街游行或跑到政府门口静坐表示抗议了。这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在中国要游行示威,必须依照中国游行法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即使侥幸获得了许可,还有诸多规定,也会让人丧失了游行的信心。关于第八章,关于欺瞒的才能,中国可是做到了极致。这让我想起了09年夏天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大学生谭卓惨死于富家子弟的车轮下,可是出了这么大的事,当时地方的媒体却出现了空白,对事件的报道只是只字片语,如果不是网络的作用,全国人民可能都会被蒙蔽了双眼。在第二十一章所写的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我觉得可以与第十一章所说的中国人麻木不仁相呼应。即使现在,在中国重男轻女的现象现在还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农业社会思想让人们认为生了儿子长大可以帮家里干农活,而女儿长大了要嫁为人妇,从投资回报率来看可是相当不划算的。所以新闻里报道的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一定是女孩,或者是身体有病的男孩。这恰好又反映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在其他国家,抛弃自己的孩子是要被追究严重的法律责任的,可是在我们国家,哪有人去追究那些狠心父母的责任呢。不过,人们的善心仿佛也在逐渐觉醒。在深圳的街头,常能看到献血车,很多市民一年会献好几次血。媒体也经常报道一些因为经济原因而使病得不到治疗的人,每次报道后,都会有很多善心人士捐款捐物。这些善良的举动,让深圳变得越来越温暖了。总而言之,关于《中国人气质》这本书,我们还是应该辩证的来看,尽管从一个传教士的笔下来读懂整个中国是不可能的,要读懂一个人尚且不易,何况是想读懂整个国家的人,但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外眼看中国。

写的不错,前面尤其好,后面两节有点糙。据说来自连载,写文章的难道都这样,前面的仔细,后面的草草收场,是跟前面的章节比起来。能够说明中国人的品格和行为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出生的这个国家。写的不错,前面尤其好,后面两节有点糙。据说来自连载,写文章的难道都这样,前面的仔细,后面的草草收场,是跟前面的章节比起来。能够说明中国人的品格和行为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出生的这个国家。写的不错,前面尤其好,后面两节有点糙。据说来自连载,写文章的难道都这样,前面的仔细,后面的草草收场,是跟前面的章节比起来。能够说明中国人的品格和行为特征,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出生的这个国家。

我是来记读书笔记的 Page70

作者观察中国人的服饰,说道“东方服饰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宽松,必须籍以来掩饰住时身体的轮廓”。前一句应该是客观的,后一句不甚明了。也许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探讨:日本的和服,把腰部束起,显示出对胸部的美的追求;而韩国的服装从颈部一直飘逸到脚,只留出脸,是为了突出脸部的美。而中国的服装呢?

难以评判

不愿费劲儿看英文了 就单看了译文版 翻译得过于生硬 看得人不太舒服好了 评完译文版 就说说此文的思想吧 看了目录 此书大部分可算是对中国人缺点的指出 正确与否 偏见与否 没有考据无法判断 若是正确的话 对比现在我所知的而言 现在的中国人可说是变化很大了 但我会禁不住怀疑是否当时国民的思想状态真是如此 就算是如此 也大概和当时的国情是离不开的 若有文献记载唐朝或是其他的朝代人们的生存状态 我想在外国学者笔下决计不是此种光景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其中某些中国的弊病竟与当代的《中国的人心与文化》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这点看 这一世纪前的作者可也算让人敬佩 而他的国籍更让人深化这种情感但看的时候总觉得 书中很多说法都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当然人是各种各样的 而中国幅员辽阔 民族传统多样 这些因素造成的思想、习俗、行为的不同也是情有可原 看了以上两本书更让我感觉研究这一国家的人文是不简单的笔者自己也承认自己无法展现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全貌 他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剪影 一个侧面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全部 若要知晓真相 还得待到我们自己揣摩出来才行 这种中肯的说法也让对此书的好感瞬间提高了些 作为一个外国学者 而且是一世纪前的学者确实是不简单的但从情感上而言 我更推荐《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这本书的说法更让人信服 也能让人仔细思考虚心接受

历史的回眸,文化的延续——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百多年前一个英国传教士写出了《中国人的气质》,让现在的我仿佛站到了时光长河之外观察着自己和同胞在这一个多世纪中进行对比和反思。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所举出一百年前的某些生活实例,仍然活生生的发生在我的身旁,而且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现象绝不是孤立的个案。译者在此书最后附了一大段话,其中有一段甚妙,正好印证了作者的几个个观点,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这本书三分之一是事实,三分之一是谎言,三分之一是误读。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如下:1.中国人好面子——此书总共二十七章,即使放到今天来看,至少有一半的缺点还是存在的,更不要说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我们不能因为任何客观情况而否认事实当作合理,这是理性的基础。译者大可不必低估现代读者的自身素质,也无需掩盖这种让人挂不住“面子”的评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漠视精确——正如本人在前面所提到的数字,除了章节数是精确的,其他都是模糊的,而译者也是一样,这种一分为三的说法没有一点说服力,反而更反映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大部分情况下,对于数字的精确性并不敏感。3.相互猜疑——为了读者可能产生的,对于译者翻译此书的“动机”和对于此书态度的猜疑,引发了译者对于此书的补充评论,他们再三强调:1)已经有很多人的翻译版本了,我们不过是跟风;2)作者最早建议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这说明他人不坏,对中国人还有一定的同情心和“善事”;3)强调读书时要采取的态度、时代背景和时过境迁的现状,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自身作为中国人“应该有”的立场。——最后,这些也是我对“译者”的一种猜疑,这在我平时都是本能的加以运用的一种方法,而现在才有了自觉。以上种种,不过是随便抽出的几个气质,或者说“性格”了。总的说来,虽然时过境迁,整个中国的物质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不是在电视里经常听到?——但是,仔细对比精神上的变化似乎就没有那么大的改变,而更多的是熟悉的性格、熟悉的话语、熟悉的选择、熟悉的台词。当看到作者提出,面对中国人如此的现况,一场封闭的改良并不足够时,我想到的是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不是也因为感受到儒家文化在所有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感所造成的保守、固执、猜疑、缺少诚信和同情心等等难以通过自身的教育来改进才提出这种彻头彻尾“割除封建思想参与“,”打倒孔老二”的口号呢?至于“功过三七开”这种儿戏性质的论断,也似乎只有中国人能够接受了。事实摆在眼前,从视图消灭传统文化的努力失败之后,中国的政策又转向了以物质文明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个极端。关于这后一种选择,作者明恩浦似乎也早有预见,并评价说,作为文明的附属物,商业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但它本身却不是一种改革手段。有人评论此书和《丑陋的中国人》类似,我却不这么看。尽管明恩浦有着西方文化中心的偏见、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和对于基督教的普世价值拯救中国坚信不移这些固有的立场问题,但是他从外部进行观察事实和描述事实的方法和结论还是很具有客观性的,完全可以作为个人和民族自我剖析和反思的证据。从这个角度看,跟《丑》那种似贬还褒的暧昧态度和情绪化描述有所区别的,只要一个民族具有成熟的自信和自我否定的承受力就完全可以抱有更多的开放性和客观性来看待此书,并从中获益。我们并不缺少赞美,也不需要通过外部的赞美来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那么来自外部的观察和观点不管在最初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谬可笑或者让人愤懑不已,都不该作为不去正视和反省的充分理由。现在回归到对于当前社会现状和中国人的性格上,我们还缺少一种正视自身问题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决断力。就我所观察范围内,还有以下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应该所有人共同来努力解决的:1.对于思考的逻辑性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对于逻辑性的有意忽视。大家都习惯了通过暗示、旁敲侧击去传达重要的事情,而且在语言中经常性的省略重要的句子成分,这对于踢皮球和推卸责任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严重不利于顺畅有效的沟通。2.对于慈善缺少诚意的帮助。经常性的是为了图个“福报”而去做善事,而且一定要挑不会产生无法预料的首尾的善事。例如,从政府到单位的集体“募捐”,或者是,直接捐钱给陌生人和乞丐,而不是帮助身边的邻居,因为后者往往可能造成长期的负担。3.无所不在的猜疑心。以前经常听到,在国外生活几年之后再回到国内就无法适应某些状况,比如过马路,开车,被骗等等,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说这人去了国外就变傻了,现在看起来,只是缺少适应“国情”的猜疑心而已。这虽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但同时也造成了生活幸福感的降低和生活成本的提高——随时质疑别人行为语言的动机和政府的宣传口号,以及研究自身的对策,这既减少了生活幸福感又造成了时间的浪费。这些问题都脱离不了一个背景,就是社会整体对于自身教育的认知错误,包括政府和某些专家,拿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作金科玉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还做着独霸知识的“精英”梦。真正改变这种状况也只有靠更多的人文教育,文化传承和自我批判来完成,否则就无法跳出这个社会发展和性格完善的怪圈。短短的篇幅无法尽数,只能留待将来,多做反省,为创造更美好的幸福人生而努力。转自我的博客:http://www.yihabits.net/

在融合中吸收外来优秀,只有文化上,习俗上的改变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面

外国人写的中国人文化,这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沟通的一个桥梁,我们有什么不足,我们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到了今天中国人在世界整体还是素质差的印象,为什么我们那么保守,那么坚忍?这书是发达国家判断国人的一个视窗,虽然是清末,但今天依然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只是山寨了很多发达国家的新事物,但缺少自己内在的灵魂!我们还在受奴役,还在专政下过着坚忍的生活,我们旧制度旧文化给我们太多的拌脚石,让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上难以自我超越!

丑陋的中国人

将characteristics译为气质极贴切。气质在词典里的解释为风度,以及稳定的个性特点,从更加感性的角度说也可以理解为日复一日的经历所有悲欣交集所沉淀下来的气息。这种感觉不可量化,每个个体的区别之中具有的惊人的共同之处,便是一个民族的脸谱。当局者迷。日复一日只与同胞相处,竟以为世界之大仅有一种思维方式。柏杨也曾写中国人的丑陋之处,但依然跨不出身为中国人的桎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是带有感情的描述往往主观。虔诚而渎神,多礼而漠视他人感受,以礼义为立身之本却缺乏基本的同情心……中国人是戏台上的民族,描绘着分毫不差的画皮,而对虚假繁荣之下的人情冷漠 空泛的精神生活视而不见,且故步自封。莫名的想到乡土中国。五千年扎根乡土的民族,成于泥土亦毁于泥土带来的迂腐土气,缩于龟壳之中拒绝开化。赚钱结婚生娃维持住一个人一个家族的面子就是生命的意义,不明不白的生,不知所谓的死。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这是一本100多年前的书,如今看看很多仿佛就是现在的写照,不得不说这个美国人还是挺了解中国人的,虽然这本书里面基本上都是讲中国人的坏话,但是很多东西还是有影子的,这本书成书于1890年,当时的中国正是弱和受外国人欺负的时候,他能写成这样我估计他对中国还是很有好感的,在现在看这本书会发现有些东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缺点值得我们改进的,我们是一个悠久的国家,我们的优点是兼容并蓄,呵呵,所以我们才能源远流长,有好的自然也有坏的,不然怎末叫气质呢,呵呵,看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些中国这一百年的变化,感觉还是挺好的,从一个旁观者的眼睛里面看自己,可以看到另一方面的自己,总之,这本书还不错,可以看看,不过如果听不得坏话,还是不要看了

2011年 译林社 汉译经典 版本

我读到的是2011年 译林社 汉译经典 版本。不错,只是封面设计似乎不如2007版本漂亮。文章对中国人还是比较同情的,但似乎他很难理解中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境遇。比如他说到中国人在认为没有效果时就放弃,在饥荒时经常远走他乡去乞讨,经常附近有许多粮食而饥民无法果腹。他把这种情况归结到中国人具有极大的忍耐力,而不是归结到中国人几千年的体制。作者:(美国)明恩溥 译者:刘文飞 刘晓旸明恩溥,(1845—1932),又作明恩普,美国人,1872年作为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来华。他最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賑灾传教,在恩县庞庄建立起教会,并先后在此创建小学、中学和医院,同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宣教之职,定居在北京附近的通州,专事写作。


 中国人的气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