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村老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塘村老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00497295
作者:杨晋涛
页数:248页

章节摘录

  三  “老年人”和“老几几”、“老孃子”  这三个称呼都是给老年人的,但前一个是表示尊敬的称呼,第二个带有贬义,第三个是中性称呼。“老年人”一般称呼自己不认识或交往不多的长者(不分性别)①,比如在“赶场”②的中巴上面,如果方便的话,年轻人会招呼刚上车的老年人说:“老年人,你来坐。”在向老年人问路、买东西等情形中,这个称呼也会被经常用到,它表示对年龄的尊重,被这样称呼的老年人也会对对方客客气气。对自己认识的老年人,一般不用这个称呼,因为这会显得过分客气和见外,如果老年人是自己的亲戚,就按相应的亲长的称谓来叫,如果不是(由于村庄中盘根错节的族亲和姻亲关系,想找到两个完全没有亲戚关系的人非常难),则可以按照“拟亲属关系”来称呼。有时候“老年人”这个称呼会表示有限度的不满,比如一老一少在交谈中发生争执,老年人一方说了不中听的话,年轻人会大声说:  “咦,老年人,你咋这样说话?”这时,除了关系很近的亲属外,不用考虑两人是否熟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这个称呼也控制了事态向失控发展,老年人知道对方生气了,但并没有不尊重他(她),他(她)也许会调整一下自己的措辞,或者声明刚才只是开一个玩笑。与此对照,在这样的情形下面,如果年轻人用的是“老几几”,可以预料会对两人关系造成严重得多的伤害,甚至伤了亲戚、邻居们的和气。老年人之问也会用“老年人”来互相称呼,这当然也是表示不熟识情况下的客气。“老年人”这个称呼中的“敬意”还体现在这样的情形中,当交谈中的一方提到对方的父母,他会说“你家的老年人如何如何”,这时表示的不仅是对对方家老年人的尊敬,而且也是对对方本人和家庭整体的尊敬。  ……

内容概要

杨晋涛,四川成都人,1 967年7月出生,厦门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系助理教授。2002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多年从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人类学研究和海外华人研究,发表有《川西农村的“称粮”习俗及亲子关系探讨》、《西方人类学关于衰老和老年问题研究述评》、《从美国PM老年华人社区看新华人的聚居性》和《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等十余篇论文,并为戴维·施韦卡特的《反对资本主义》和吉登斯Ⅸ社会学》(第四版)的译者之一。现从事体质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东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教学科研工作。

书籍目录

应运而生、大有可为的老年人类学(代序) 周  星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 国外人类学的衰老和老年研究
(一) 学科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生活过程理论框架
三 中国老年研究概况
四 本书研究框架和论题
五 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结构
第一章 竹镇和塘村
一 地理环境、气候与农业
二 移民史与方言
三 “候鸟”的村庄和“守巢”的老年人
四 基层组织与权威
小结
第二章 老年人的范围和称谓、称呼
一 乡土定义和现代年龄分类
二 “老汉”、“老婆婆”和“仔”、“仔媳妇”
三 “老年人”和“老几几”、“老婊子”
四 小结及对本书的描述框架的说明
第一部分 老年人与家庭
第三章 家屋和分家
一 老年人和“老房子”
(一) 塘村家屋变迁
(二) 家屋代际分配
(三) 家屋分配与老年人的地位
二 分家
(一) 分的必然性:子辈的策略——“顿”
(二) 析产、“灶”、“散伙饭”:塘村如何分家?
(三) 户口和门牌号
(四) 分家前后和“家”的弹性
第四章 塘村的养老和孝道
一“供老人”的方案和原则
(一) “称粮”和其他养老方案
(二) “供”的原则
二 塘村的孝道
(一) 传统孝道与社会变迁
(二) 塘村孝节的民间语汇
三 塘村孝道的行为结构
第五章 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
一 家庭周期与衰老过程
二 “动员分家”和“培养责任心”
三 “招郎”
四 祖孙之间:家庭中的感情因素之一
……
第二部分 老年人与村落和跨村落社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殷用祠序条规附录二周敦“家仙菩萨”牌位
附录三 塘村亲属称谓表
附录四 竹镇“走庙”时间(一年)表
附录五 塘村的“佛句”

作者简介

作者生动描述了塘村老人们的“衰老过程”及其正在经历着的乡村各种变迁的具体情景。在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已经导致出现“过疏化”现象的塘村,老年人必将经历的一系列人生大事均可以成为他们逐渐走向衰老、“成长”为老年人的标志性事件,诸如为儿子操持结婚、分家(包括家屋的代际分配、析产、分灶、户口门牌的区分)、成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诞辰寿礼上的寿星、“称粮”(失去劳动力,开始由诸子绝对对等地负担和供养)等,其中分家和称粮最具重要性,前者意味着家庭发展的周期性裂变及其伴生的父辈权威地位的弱化,后者则是社区、家庭和当事人对生理衰老过程的一个最为明

图书封面


 塘村老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这本书里面,通过对分家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中国,家是一个具有相对性和延展性的概念。我们日常所通用的“家”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在具体的情景、范围和文化里,家的指涉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分家在农村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分家可以意味着一个家庭变成了多个家庭,但同时他们又是一个家庭,因为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一对需要共同奉养的父母。家屋和分家,无疑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
  •     2013年的春节,我一如既往地返回到位于皖南一个农村的老家过年。就在法定的春节假期即将过完,年轻人即将纷纷外出的时候,村里一位65岁老人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年轻人都要外出打工,上学的也要去学校,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些老年人,现在的农村已经越来越没有‘人气’了。”在我的老家,一个三十户左右的自然村,常年生活在村里的人却不到二十人,而且大多数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难怪村里的老人会有如此的感叹。在中国,对于过去几十年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迁感触最深的一个群体莫过于老年人,与此同时,社会变迁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银色”(老龄化)浪潮不断加大。在农村,“独守空房”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家庭养老方式业已捉襟见肘,传统孝道的衰落亦被学者们认为是现今农村社会表现出的一个主要问题。那么,对于农村正在经历的社会文化变迁究竟是如何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以及面对这些影响,老年人又是如何应对的?他们是被动接受变迁所带来的一切有利和不利,还是说他们能有所作为?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杨晋涛博士的《塘村老人》一书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回答。在这本藏拙了近十年,被誉为中国第一本老年人类学民族志专著中,作者通过对川西塘村深入的田野调查,并结合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试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即衰老和老年人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仅仅是一种人口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与衰老有关的内容,包括家庭和亲属制度、孝道意识形态、民俗信仰和行为等等,面对这些内容,人类学研究有其独具的优势和研究路径,而这也正是《塘村老人》一书成功和获得好评的关键所在。《塘村老人》全书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老年人与家庭”,第二部分的主题为“老年人与村落和跨村落社区”。众所周知,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家庭是所有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平台,老年人也不例外。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对诸如分家、“称粮”、“招郎”等习俗进行详细描述,介绍了塘村社会老年人与他们家庭之间的关系。作者从塘村的“家屋代际分配”入手,着重描述了塘村的分家制度,以“称粮”为中心的家庭养老制度,以及塘村孝道的行为结构等。在农村社会,分家被认为是一件重大的决定,每个家庭及其成员对此都十分重视。从已有的关于分家问题的人类学研究来看,多数都是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从家庭经济、家庭政治和家庭文化等角度开展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基本都是从属于家的研究、家(宗)族的研究乃至更高层面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研究。虽然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比较适合于对传统社会中分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解释,但是结构功能主义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一些缺陷,如过分强调共时性,忽视历史性;过于强调结构和文化对于行动者的强制性,忽视行动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诸如王跃生、阎云翔等人的研究虽然涉及分家制度的变迁,但是他们的目的基本都在于通过分家习俗及其变化的研究来折射社会变迁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同样也忽视了在分家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主体,即家庭成员的作用。然而,在《塘村老人》一书中,作者将分家视为农民应对现实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家庭策略,他认为,分家行为并非完全受外在力量的影响和决定,农村社会自有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观念也会对农民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并且农民的分家实践和分家制度还会对外在的其他相关制度产生反作用。在塘村,分家以“分灶”和“称粮”的习俗在运作着。分家过程中,父辈在财产分配上的“公平”和子辈对父母养老上的“公平”形成了一对互惠关系,前者成为后者的条件。这种观念左右了塘村人对亲子关系的定义和评价,也成为一种民间伦理价值。在中国,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然而,在当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虽然作为孝道最基础部分的物质赡养仍然得到了坚持,但是,在表意层面上“言语善待”行为要求的衰落,却导致了家庭中良性交流的缺失和老年人受尊重感的降低,以及作者所说的传统的“亲子互为目的论”的失衡。面对这些变化,塘村老人有着自己的一套应对办法,包括“动员分家”、“称粮”、“培养责任心”、“招郎”、“适当地表达感情”和“适当地控制感情表达”等等,从而将家庭的内部关系引向对自己有利的轨道。其实,不管是在作者调查的川西塘村,亦或其他农村地区,饱尝生活艰辛的老年人经常都会产生很多令他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民间智慧,同样也正是这些民间智慧为老年人应对社会变迁和安享晚年提供了帮助。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关注在家庭之外,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在村落社区以及跨村落范围内。在这些外在于家庭的空间里,有许多独属于老年人自己的活动,包括聊天、打牌、走庙等;在这些活动中,老年人虽是以个体为单位在行动,但是通过参与这样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老年人形成了某些特别的圈子;并且在这些圈子内部,老年人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声望竞争的方式,这一点在作者对“能做”、“有本事”、“孬性”等概念的介绍和分析中表现的很清楚。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圈子和圈子内的活动,赋予了老年人在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下的生活以意义,而这种与心理调适、认同感、交往的实现等积极因素相关的意义,是第一部分中所描述的家庭所不能给予的。由于个人始终是家庭和亲属关系链条中的一环,所以即使老年人是在家庭以外的空间里活动,他们的行为和声望仍然受到家庭的牵连,如儿女的不成才或不孝顺、配偶的吝啬、自己的不当行为等。与此同时,一旦个人在社区获得了良好的声望,那么这种声望就会变成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本,从而为个人的事业和家庭的发展带来便利和正影响,正如作者在书中的例子所证明的,凡是有声望或“有本事”的老年人,都有着相当不错的家业和家庭内部关系。不过,每当村民们的利益需要有人来代表和申明的时候,这些“声望人物”同样责无旁贷,因为他们被赋予声望本身就表明众人对特殊个体的行为期待,而且这些“声望老人”自身也是很愿意作为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参与到村落社区的活动中去。在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在书中被作者称之为“同期群”的塘村老人何以会在人生的后半期有着不一样的经历?抛去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经济等因素,作者认为这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因为在塘村,凡是被认为有声望和“有本事”的老人都曾有过“干部经历”,而这正是国家政权向基层渗透的政治变迁过程影响个人和群体生活实践的具体体现,是乡村当代变迁历史中的现象。与塘村老人的经历不同,郭于华在“不适应的老人”一文中所描述的世琦老人,则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变迁下的一个负面个案。至于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否会继续下去,则大致取决于国家基层力量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力量与它所经营的民间社会的具体互动。在《塘村老人》一书中,最能体现社会变迁对老年人影响的例子,当属塘村的“走庙”习俗。当急剧的社会变迁导致传统生活方式改变、老年人地位下降和权威失落之时,“走庙”习俗的复兴无疑为老年人追忆传统生活方式和适应现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弥补的手段。在这一部分,作者对老年人在村落社区以及跨村落范围内参与活动的详细介绍,生动地体现了老年人为自己创造有意义生活的能力,从而也告诉我们,老年人在适应社会文化变迁的同时,也在参与和创造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衰老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经验,它即是一个生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过程。在既有的老年学研究中,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把老年人社会地位的下降看作是现代化和社会变迁过程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早期人类学研究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和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一如阎云翔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中强调农民同样有其私人生活的领域一样;此外,面对老龄化的到来,以及传统家庭养老的衰落和社会养老的不足,农民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养老模式?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国内第一本从人类学角度对衰老和老年问题进行研究的民族志著作,杨晋涛博士的《塘村老人》或许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而这也是我认为此书的最大价值所在。原文载于《天风》第三期。
  •     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2天速读了一遍,读完了才发现这是一篇论文。中肯地说,我并不认为塘村老人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也许是因为它是一篇论文。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如何在乡村中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这一内容在本书中很是详细。在乡村中,若你想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首先你需要是一个男人,这也许会侵犯到一些女权主义者——她们认为女人应该得到和男人一样的尊重。但是在乡村中,你必须是一个男人,才可以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起码从塘村老人中是如此的。这与女权无关,男人是乡村劳动中的主要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男人赚到了更多的钱,所以男人拥有更多的权威。当然,我不否认有重男轻女的因素在内。第二,你需要有那种成为村中威严的愿望。在这之后的条件看起来就不是那么必须的了。如果你当过干部,那么你有更多的可能成为有威望的人,因为你因为曾经的干部身份而比一般的村民更加熟知国家运作的方式和乡村外的世界,信息不对称让你可以做到其他村民不敢或者不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身强力壮或者拥有一部分技能,例如养猪,种树,算账,通晓水利等等,那么你可以得到许多人的夸赞。如果你会唱曲子,会唱戏,会写写毛笔字,能够在农村的文艺工作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会有许多人喜欢你。在你具有了一些能力之后,你还需要有为全村人谋福利的高尚品德,品德不端的人在村里并不受待见,也许你有很多很多钱就可以改变这个状况,但在塘村老人中并没有相关体现。但是如果这些东西你都具备,那么你还有一个方式,那就是培养出一大家子,是的,一大家子,人口众多的家族,一大家子的孩子都混得很好,而且你个孩子个个都孝顺你,那么你将会得到全村人的羡慕。但是这件事情并不容易。一般做到这件事的人都同时具有以上所有能力。在村子里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和在社会上成为德高望重的人,需要的东西,似乎差不多。但是乡村中多了一些狡黠,多了一些乡土。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国内第一本老年人类学著作,田野资料翔实,有自己独到的且不同与其他学科的思路。
  •     很切近时代!
  •     作者未能把田野材料放在社会经济变迁背景下解读,显然减少了这些丰富材料的解释力度,但冲着“儿女们常年在外,父母日常劳动的强度增加……同时,这也似乎赋予中老年的父母在家庭和社区中更积极的角色……”这些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可以打四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