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中国人的气质

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42626110
作者:[美]明恩溥
页数:608 页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面子  初看上去,用“面子”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戏剧几乎是惟一的全民娱乐方式,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会使任何一个中国人把自己当做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俯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是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他会大声说道:“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你,还有你,你们都在这里。”如果他的麻烦事得以解脱,他就会说他体面地“下了台”,如果没有得到解脱,耶他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很明显。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系。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我们不必到幕后去偷看真相,否则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地做出这种戏剧化的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略这些举动,阻挠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的密码箱。  ……

内容概要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 又作明恩普。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来华,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赈灾传教,在恩县庞庄建立其第一个教会,先后在此建立起小学、中学和医院;同时兼任上海《字林西报》
通讯员。他在鲁西北传教30年,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如《中国文明》《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中国在动乱中》《王者基督:中国研究大纲》《中国的进步》《今日的中国与美国》《汉语谚语俗语集》等,有的在
美国多次重印,有的被译成其他文字出版。1905年辞去宣教之职。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返回美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恩溥的明智和远见愈加令人信服。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知道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影响中国的未来。1906年,当他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时,他大概已经意识到了实施这一计划所能具备的历史意义。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改名为清华大学)的成立,为中国留学生赴美打开了大门,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从封闭的国度走向世界,他们中间涌现出众多优秀人才,归国后成为不同领域的精英。
明恩溥的建议不仅仅落实于教育方面,如北京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的建立,还落实在与民众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领域,影响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如今,在中国教育界和医学界,清华大学和协和医院仍是公认的佼佼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走进它们的大门时,很多人不会想到,明恩溥——这个多少令中国人有些陌生的名字曾与它们联系在一起。

书籍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节俭
第三章 勤劳
第四章 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才能
第九章 灵活的固执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保守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气质》(双语)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动乱和变化?保持着哪些文化传统和陈规陋习?都市、乡村及社会各层面的具体状况如何?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中文译著,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但对些一译本,竟未曾得见。今予重印,旨在重视当时中国社会顽固保守的时代氛围下,那些痛感国家落后、人民蒙昧的留学业生们企望国人乘此卧薪尝胆、以求自立的一片苦心。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实际上是在借此呼吁一场反省民族气质、改造和完善民族性格的思想运动。

图书封面


 中国人的气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看这本书我有个奇怪的感觉,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穿越者的位置上来阅读,如果自己穿越回明、清,情况会怎么样呢?说到礼节,那是相当繁锁,各种称谓不能用错,还有许多潜台词;说到穿衣,哪里有内衣内裤,大冬天直接棉衣中空上阵;说到睡觉,没有席梦思,只有硬板床和炕,想要软的枕头还没有;说到卫生,那是一个城市比一个差,厕所臭气熏天;说到就业,穿越回去读书肯定不行,当年的读书人是没日没夜学习;说到就业,当农民也不行,根本吃不了那个苦;说到就业,当官员也不行,要贪下不去手,要勾心斗角没这能力;想啊想,只有当翻译比较好,受不了跑到英国去提早享受一下生活。想想起点的穿越文,基本是扯蛋,真穿越了能不能活下来还是个问题。
  •     首先我要声明,我看的是中文本,也就是翻译出来的,可信度有多少我不敢说,也许可以说是75%左右吧。其次,我喜欢这本书的内容。虽然这本书是作者还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写的,所以看起来笔触中显出“愤青”的味道,想必还是很有感而发。古人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又云“当局者迷”,尝尝我们自己搞不清自己是谁,有个从万里之外的“美国”来的老外给我们讲讲,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加清醒些,也就是对自己可以了解的更加深入、客观、全面,虽然有些痛的感觉也是很正常的。老子云“美言不善”,“善言不美”,我们子可以判断这本书是美还是善,还是丑或者恶。我觉得从整本书来看,作者是抓住了当时中国,特别是乡下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我觉得他所指出的中国人缺乏的不是“技术”,“科学”或者“教育”,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中国人需要“同情心”,这个我很以为然。不过我觉得同情心的前提是empathy,所以呢,当下我们需要的是对于empathy的教育,让大家有同情的能力,然后才是同情之实。我感觉作者没有看到的是,或者他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忽略的是,中国人(那时候是清朝晚期,距今大约130年左右)之所以然是中国人就这样呢,还是朝廷故意造就的呢?毕竟,清朝外人当权超过了240年,大家心知肚明,这么长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每个朝廷都有自己的想法嘛!自己的政策、方针、对策,但是基本上我觉得对我国的人民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作为异族,首先关心的自然是自己,也就是满族和附属的什么蒙古人、高丽人等,首要的还是满族。看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的变化,再看看文革十年对中国人的改变,我想作者看到的是某种影响下造成的结果,可惜的是,做着没有深入的思考这个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样。240年,相当于8到10代,坦白的说,我们现在哪家的家谱能够明明白白的告诉今人祖先那时候干什么的?没有,那是属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吧?岁月无情,古老的礼乐早就被遗忘了,也是有可能的,对吧。但是也有可能在清朝之前的中国也是这样的,但是谁能够告诉我们呢?据我所知,明朝也不是什么好时候,人民也是“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我们推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知道,才明白我们还可以呢?有时候我们真要多问自己一些问题 才好,这也是我读了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     其实不必我多评论,中文译者附在书末的话写的很到位,很中肯。阅读这样的书,这样以老外经历,角度,价值观,文化来品评中国人的书,显然是需要一定的内心的力量。民族主义者和全盘西化者,自卑自负综合症者都不适合,读了也只能是负面的感受。如果内心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读来会有受益。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本书集结成册于1890年,作者通过自己的眼光犀利的指出了中国的国民性。这一点和鲁迅几乎一样,只是由一个外国人说出来而已。这本书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整体国民性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今天看来,书中的很多观点依然是那么的“正确”,似乎这120年来,中国人和中国人的性格几乎没有多大改变一样,实在是让人很无语。
    本书共27章,大部分章节都是花费了6--8页的笔墨。只有第15章“漠视舒适和便利”(15页),第19章“孝顺”(13页),第21章“缺乏同情心”(17页),第23章“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13页),第24章“相互猜忌”(19页),第25张“缺乏诚信”(17页),第26章“多神论,无神论和泛神论”(18页)着墨较多。在今天看来,这些问题依然是中国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众多艰难问题之一。
  •     看外国人写中国真的很有意思,配上英文版的还可以加强英文的学习,不错的购书经历
  •     完食。
  •     读完整个感觉就是,求作者别在那个年代生产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吐槽我们祖先了好吗~有的气质都是穷出来了的。
  •     对晚清社会的描述,但我外教觉得里面充斥着种族歧视
  •     深入骨子里的气质非一个世纪所能改变。
  •     1.即可以阅读欣赏其内涵,又可以学英文。
    2.大力倡导深入研究中国的人文、思想等,发扬光大。
  •     很主观,却很有料的一本书。
  •     有价值的是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很多现状,我国曾经水深火热,人民如在地狱。文化方面,外国人的思维跟我们不在一个维度。
  •     可做史料
  •     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习本能的种族……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
  •     哲学最主要的思维特征是反思与批判。中国引入西方科技后,人们一旦进入反思,必然引向西方思想。然而,从海德格尔的认为,语言的一旦产生,一方面是揭示,另一方面又是遮蔽。我的问题是,中国人这种反思的文化背景,也就是根底,是不是错了?毕竟中国文化的开端与西方不一样,批判的工具与对象,会不会错了? 之所以说批判必然引向西方,原因是科学思维,比如培根,爱因斯坦之类科学家的世界观,源自西方哲学。 如果这个问题是真,那么中国的反思与批判,要达到纯粹的话,是不是应该用自身的文化与工具达成比较好?
  •     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的绝大多数毛病依然存在
  •     中国有名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这本书出自一百年前,但还是可以用在现代国人的身上,清楚的发现书中所描述的中国人的性格。

    都说,每个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希望我们能认真地进行自我反省,以改掉那些几百年来,由于社会动乱带来的不安而产生的各种坏性格。

    真正的做到:仁,义,礼,智,信,俭。
  •     百感交集,百年国运颠簸,在血与火中,我们比书中的国人究竟同在哪?异在哪?进步在哪?退步在哪?
  •     距今已久,此时的环境也与往时不同,可能无法体会过去生活的种种艰难,亦或是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感知过去的同时,也欣喜现在的美好,然而可悲的是有些可怕的陋习却没有随时代的进步而革新,而是沿袭到今天。
  •     现在买中文还送英文,更好了~~强力推荐!!!
  •     存在bias,但是对现代的中国人还是很有意义的
  •     “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这句话看后让我不由得发自内心一笑。看这本书纯属偶然,在书店看社会学的书的时候同在一个书架上就顺便翻了一翻。往目录一看,十有九条是说中国人的劣根性的,乍一看,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从各自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视角来共同探讨中国人的性格。与柏杨不同的是,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没有讥讽没有怜悯,更多的是以客观的理性角度进行观察、解释和总结。一百年前对中国人的观察便能得出这样程度的概括实属不易虽有些片面,但与今天中国人的现状仍有不少的相似。虽然这本书写得真不怎么样,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会看出不少的不足。任何一个人的真实性格都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方面的回答被揭示出来:他与他自己的关系如何?他与其通报的关系如何?他与其崇拜对象的关系如何?“他与他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都是缺乏诚信的;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是缺乏利他主义的;他与其崇拜对象的关系是多神论、泛神论和不可知论的”......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对照着看应该挺有趣。
  •     呵呵o(╯□╰)o不好看
  •     记得还是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里面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就自己上网买了一本,仔细读真的会收获很多~~~
  •     看了一半,然后复又重新阅读,不乏幽默,在传统礼教上来看,那确确实实曾是中国,虽有改变,但确实如是
  •     有清末和民国的印迹,还有殖民者不可避免的偏见。但是客观来讲,还是值得国人反省和深思的一本书。即使是时代不同了,但有些很明显的劣根性依旧存在着。
  •     通过外国的视角看中国的近代人们,清朝末期的人们,并不是历史老师的说道那么无能,同时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如何形成的还是我们自己最清楚。多看点历史,特别是国外的人的视角,读历史需要对比。
  •     作者通过此书,展现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值得一读
  •     看完这本书不禁感叹,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有多大——凡是跟市场经济有关的都变化了(除了诚信,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有感慨,怎么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变化,比如面子(士兵突击里老A很看不上的那件东西)。
  •     发人警醒,于社会学道路上渐行渐远
  •     域外之眼看中国。但是英文版本封面质量不太好,很容易撕烂
  •     多少年了,人们还在讲那个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中国人的气质,英文书名是中国人的特征,内容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作为国人,深感羞愧,我不知道国人的自豪感从何而来,非得把中性词的特征换成褒义的气质。多有气质啊,我们的面子又一次的被成功的保住了!和作者记录的一样,尽管过去了一个世纪。
    看着书,对照自己,这些特征俨然存在。再看看周围。。。书中记录道:中国一位聪明的官员对他说,我们的确很腐败,都该杀掉,但杀了我们后,会启用一批更加腐败的官员?不幸的是,在跨入21世纪10年后的今天,这依然是一个事实。
    作者的可敬之处,不光在于建议美国政府退回庚子赔款办教育,在于一个“真”字。敏锐的观察,真实的记录。
    吾国吾家,我拿什么拯救你?
  •     朋友推荐买的,据说很好看,还没开始看。
  •     书中描写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的相去胜远,虽然书中的某些东西现在可能不常见了,但依稀依旧存在,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德的内核是一致的,原来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没有变,没有变!!!!!
  •     2014/02/27 最为难能可贵之处是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也提示了若干现代人做中国史的时候可能会犯的若干想当然态度。外国传教士这类写作即便思辩和思考不是最精深的(尽管在我看来已经很不错),也提供了大量可以被现代人利用的见闻、现象。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解释,但要感谢他的记录,光是做中国的经济社会史就不知道要收益多少。从过去的历史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算是亏待了别人的好意,这么好的资料居然只得出类似国民性这类根本不是解释、不是理解而限于审美感叹的“理论”,说是“国民性”,等于什么都没说,说要改造“国民性”,也就压根不可能知道要改造什么。
  •     随便翻。
  •     很独特的一本书。
  •     质量不错,包装也好。
    中文英文对照着看吧。
  •     真是想哭2333如果不是从别人的角度我没办法主观的感知我们的民族在西方人的眼中是这样,别说是在上上个世纪写的,有些另他们 讶异的细节我都自惭形愧,因为这就是我真是的生活
  •     虽是个老外写的,不能以偏概全,可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书中所写的100多年前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有些不足之处到现在还未有太多改进的,有借鉴意义, 可以一看。
  •     收入了许多大师对中国人气质的描述,入木三分。
  •     虽然成书于一个世纪以前,但书中的提到的一些现象在今天也依然不过时。
    换个角度,换种眼光看中国人,挺不错的。
    随书附送的英文版对于想考验自己英语水平的童鞋来说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吧。
  •     当时的一些一手资料(高中看的……)
  •     书不错,宿舍买了三本,就是内容看了很气愤
  •     买到现在两本书都被别人借去看了,呵呵呵
  •     太好看了这本书!我一口气看完了中文译本!把中国人的性格剖析的很准确!不过,不得不说有些是作者的偏见,还有些是因为当时的背景所造就的,但是大部分的剖析都是准确的!对当下的中国人也很有借鉴价值!
  •     原来百余年来中国人变化不是太大
  •     外国人写的中国人文化,这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沟通的一个桥梁,我们有什么不足,我们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到了今天中国人在世界整体还是素质差的印象,为什么我们那么保守,那么坚忍?这书是发达国家判断国人的一个视窗,虽然是清末,但今天依然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只是山寨了很多发达国家的新事物,但缺少自己内在的灵魂!我们还在受奴役,还在专政下过着坚忍的生活,我们旧制度旧文化给我们太多的拌脚石,让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上难以自我超越!
  •     买一赠一 而且发货速度好快 呵呵

    中文版配英文版 双文不错
  •     便宜 还赠原版 很实惠
  •     作者对中国人的剖析深入,态度非常诚挚
  •     丑陋的中国人……
  •     一时间看不完,因为太像在扒皮,会觉得羞愧。
  •     作者对中国人有了解也有误解。个人认为比较值得思考的几个点:精准、公共精神、孝顺、同情心以及宗教信仰问题。
  •     三星半
  •     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我跟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了,可能因为从小家庭灌输给我的是比较西方式的思维方式,所以对我来说,和周围的人的思维方式真的是不同的。“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非常准确的描述了中国人的许多劣根性,这些东西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要改真的好难啊!经常看到周围人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可气可笑的,真不知道他们脑里想的是什么?当然总结起来,总的来说最根本的劣性来自于贪念,谁都想得到最好,又谁都不肯放手,到最后谁都得不到就开心了!做人总是假惺惺,连对自己都不真诚,连自己都欺骗,经常到了最后是自欺欺人!总爱贪小便宜,拣了个芝麻开心的连老妈叫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么愚蠢的事还到处炫耀!爱面子,做错了事是绝对不会承认的,总用自己愚蠢的大脑去评价别人,还在自催自擂洋洋得意!
    自卑自怜,好像谁都欠了他二百五一样,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总喜欢抱怨!等等,还有太多了。不写了。
  •     最近才了解到本书作者与曾国藩有关联的。时至今日,作者笔下中国人的一些特性不是与中国人一路同行并被发扬光大吗?爱面子,保守,神经麻木,缺乏同情心,缺乏公共精神,相互猜疑,缺乏诚信.......而仅有的几个中性或偏上的特点:节俭,勤劳,知足常乐,孝顺,仁慈,我们又能说比晚清时人更进一步了吗?还要追溯到遥远的黄金时代借此引以为自豪割裂现实吗?本书与《菊与刀》同看当有更深刻的感受。
  •     很难相信这是一本成于上上个世纪的著作,因为里面描写的现象和现在也差不多。除开里面的偏见说教等内容,这本书真值得一读,而且有些有趣。
  •     赞
  •     还好吧,有些地方实在不能苟同。
  •     大致浏览了这本书,幸好我身上体现的书中提到的陋习很少。勤劳就能致富吗?节俭就能富裕吗?解放思想,解放天性。
  •     一个外国人能把中国人研究的这么透彻,佩服。
  •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在心态和世界观,为人处事方面,与当下没有太大区别,读来感慨良多
  •     人无完人,虽然国人的气质在老外的眼中有好有坏,但并不妨碍我们文化的传成,关键是摒弃文化中的糟粕,发扬光大其中的诚实、正直、勇敢、善良等等的普世价值观。
  •     时以盎格鲁-萨克逊之眼光概括当初国人风貌
  •     我算是辜鸿铭的粉丝了,这本书早就有了,这次看到赠送英文原版,再买一套珍藏之。正如大多评论所说,赠送的就是赠送的,英文版的印刷质量和纸质真的很一般啊。
    不过,这不影响阅读,他的文章,每次读来都过瘾无比。
  •     中国人的气质,外国人写中国人的,值得一看
  •     作为中国人值得细读值得深思!
  •     很好的一本书,虽然书中内容有失偏颇,但是对我来说很有意义,读这本书时,可以感觉自己身在其中,很多东西好像是就我们身边的。读书时,要冷静的看待作者的看法,毕竟当时中国内外交困,作者以一个殖民者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人,肯定有高傲之处。而且,书中一直在倡导基督教的作用,好像是在宣扬基督教。
    总之这本书对于中国人来说很有意义,让我们看清楚了自己。
  •     帮同学买的,还赠送一本英文版,而且包装很好
  •     林语堂先生写过关于国人的文章,看后很感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对于性格的剖析很到位,甚至很露骨,无须委婉讲述,直接的、痛快的,很受用。
  •     传教士谈中国人的性格,总结了二十多个,绝大多数是缺点,比如死要面子、漠视精确、漠视时间、缺乏公共精神、漠视舒适和便利……多处触及痛处,也扬出了家丑。我们看的话,也尽量改进吧。
  •     看得出来辜鸿铭很爱中国,有些话比较有道理,但是有些话就比较片面了
  •     通过读这本书,让人获益匪浅。本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写出了当时中国国人的生活态度,对中国人的正面批评当现在也很有用。
  •     满满负能量。
  •     很中肯也很带偏见。现在看有些描写还是历历在目。
  •     这个书是买一送一的,买中文送英文,挺划算的。
  •     很久以前就读过此书,说的很好呀,这次又送英文原版,收藏之。
  •     认为无论里面有没有哭笑不得的错漏,都值得力荐,因为作者对很多中国的现实认识的一针见血:毕竟我读一本书,是读其优秀的片段,吸取其让我警醒的地方,而不是为了找错。很多描述,对当今年中国还适用,对于年轻人读懂社会也很有帮助。
  •     中国人最应该读的书
  •     三分之一真实,三分之一误解,三分之一让人半信半疑。比起《中国人的明与暗》一书,一百多年前,这美国人就把咱祖宗留下的劣根质地看透了都。
  •     一位能熟练引用《论语》的美国传教士在清末记录的中国社会百态。现在看来虽不是通篇真理,但也不是通篇歪理,书中很多事例似乎今日也时有耳闻目睹。译者后记写得好:旁观者清,有则改之。
  •     买一赠一,一力文库有保证
  •     文章非常好,虽然有偏见,但更有正见,作为一个中国人,完全有必要从旁观的角度来了解我们自身的不足。而且译者的水平非常高。
  •     中国人就是这样的!
  •     书中的时代和现在已经相去比较远了,虽然书中的某些东西现在可能不常见了,但是体现出的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德的内核是一致的,看到这本书我马上又想起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
  •     翻译得还好吧,不知道鲁迅先生会不会满意这个译本:-D
  •     这是一本老外讲中国人的劣根性的书,我们将书名翻译为“中国人的气质”,真是赤裸裸的讽刺。
  •     (作为一个外国人,就算生活在中国很多年)很多现象(或者说是表象吧)描述地很准确也很细致,但给我的感觉更多的却是一种盲人摸象管窥蠡测的把握失准(我从来不惮于直面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所以这番言论完全没有给“中国人”辩解的意思)。
  •     还是有点过时了,但是基本感觉作者还是get 到了中国人的个性
  •     100年前和现在没多少区别
  •     早就想买这本书了,文字犀利,读来有些沉重,真的应该看一看
  •     通过基督教的眼光审视十九世纪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仔细分析其中哪些保留下来、而哪些又已荡然无存(真的吗?)是一件有趣的事。不过,这类书的最主要功能还是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和批判大汉族主义者的文化优越感。
  •     心理学老师推荐阅读的一本书。
  •     书名有"中国人"的作品大都不忍卒读,但这本倒是超出了我的期待.以美国传教士的角度来看清朝时期的中国,许多见闻和观点颇有趣味.而且同样的土地上,经由时间的流动、世事的变化,这片土地上人群变与不变的对比,使得掩卷后在书外也处处可以反思.由于时代的缘故,本书是一本模糊的铜镜,但即使是铜镜也只是细节有出入而大体形态上无碍.本书的一些论证方式和观点放在当时也是极为可笑的,主要价值在于那些外族随记中国旧民史的论据,这种一手的由非常纯粹的种族偏见而记录下来的资料是非常珍贵的.
  •     虽是多年前的书,写的是上世界的国人,但其语言的风趣与眼光的独到让人感叹,不愧是西方人认识中国人的第一书
  •     这书就是鲁迅经常提到的 支那人的性格 ,这本书改变了鲁迅的一生,读之很有必要,在以美国人的角度了解中国人的劣根的同时,看看西方人在对待东方文明时偏见,可能对理解时事有益
  •     笑疯了哈哈哈
  •     骂中国人骂的太狠了 不过都对
  •     我比较喜欢看类似的书籍,是凑单买的 还不错,质量很好
  •     明恩傅是睿智而又有同情心的
  •     尽管带着外国传教士的一丝傲慢与偏见,但是在书的镜子中还是能照应出自己为中国人的影子。
  •     观察很细致,但有些特点现在已经变了
  •     此书作成虽有时日却仍觉针砭今弊脸面热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