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与高更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凡·高与高更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63360048
作者:布拉德利·柯林斯
页数:317页

章节摘录

书摘凡·高割耳与普拉多被处决的事件,在高更心中挥之不去,这点由数星期后他制作的一件怪异陶器即可看出(彩图18)。他以自己的头部为模型,捏了一个水壶,以脖子为底座,后方有个马镫状手把,头部上方呈现出开口,似乎缩到脑子里去了。这一切已经够令人不安了,但是高更添加的细节让水壶更令人恐慌。他的眼睛紧闭,没有耳朵,红色釉料流下,像鲜血覆盖着五官。仅仅在一件作品中,他成为流血且没有耳朵的凡·高,同时也是遭斩首的普拉多。这种谜样的创作背后是什么动机?高更的陶壶虽然诡异,却具有许多风格与图像的传统。断掉的头无论是属于圣约翰(St.John)或俄耳甫斯(Orpheus),都曾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艺术品主题中一再出现。对高更而言,它代表着许多意义,包括灵魂从压缩的物件中释放出来。不受束缚的头闭着眼睛,将平凡的现实阻绝于外,自由遨游在想像的天际。陶器也暗指耶稣戴上荆棘冠冕的相关形象,将高更错认为一个为艺术理想受苦受难的梦想家。高更结合了耶稣、圣约翰与凡·高等圣洁人士及亡命之徒普拉多的形象。这种矛盾的混合,意味着陶壶创作起源于高更认同雨果笔下的神圣犯人冉阿让。事实上,这个自画像陶壶,可视为《悲惨世界》的衍生,当时高更将《悲惨世界》形容为:“想像一组经过烘烤后扭曲的陶器吧!所有的红与蓝紫被火焰烧成斑纹状,一如熊熊烈火的窑。”此外,高更并列这些图像层次上的矛盾,还同时呈现出冲突的形式来源。他引用西方艺术中头颅的“敏感”传统,秘鲁莫切人(Moche)雕塑壶罐的“野蛮”原型,以及15世纪日本陶器的淋釉技术。    但是高更在黄屋的生活经历,对创作这个陶壶有什么影响呢?为何高更想把自己变成残缺的凡·高?就某方面来说,他显然正为合作计划的灾难结局,与自己的罪恶感搏斗。他似乎辩称,可怜而受伤的受害者是他,不是凡·高。但自画像陶壶不只是有意转移别人对他在阿尔行径的批评,他也为了自己的艺术目的,专横地重现割耳事件的创伤。通过残害凡·高,他可以修复丧失的友谊,同时取得友人如耶稣形象一般的部分光环。在高更铸造陶壶前数星期,贝尔纳写信给奥里耶,透露凡·高在认识他的人面前,已呈现出耶稣般的特质:    受到最深沉的神秘主义感动,阅读《圣经》,在各种污秽的地方向最可鄙的人们讲道,我亲爱的友人已相信自己是基督,是上帝。在我看来,他那受苦受难的一生犹如要让优秀的智能超凡入圣……在世界的阻挠与拒绝下,他开始生活得如同一名圣人。P262-26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凡·高与高更,他们的个性与成就,悲剧但又丰富的互动所产生的活力,在这本书中异常强烈且清晰地重现于人们眼前。     ——西奥多·瑞夫,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如果有一本书能为精神分析艺术史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论调,那就是这本书了。 ——肯尼斯·席尔佛,纽约大学艺术史家     任何研究19世纪艺术史,以及有兴趣了解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这本书都非读不可。     ——罗莉·史耐德·亚当斯,纽约市立大学艺术史教授

内容概要

布拉德利·柯林斯,艺术史学家,目前任教于美国新学院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复兴时期和19、20世纪艺术现象,擅长以精神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著有《达•芬奇、精神分析和艺术史》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凡·高:从格鲁荣达到巴黎第二章 高更:从利马到阿望桥第三章 凡·高在巴黎及初遇高更第四章 冉阿让与和尚:凡·高等待高更第五章 电流般的争执:“乘巧的文森特”与“麻烦的高更”第六章 余波荡漾大事记注释

编辑推荐

  凡·高,荷兰画家,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向日葵》、《农民》、《邮递员罗兰》、《供应市场之农圃》、《囚徒放风》等。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作品。本书是为一般读者所写的历史叙述,也是作为凡·高与高更事业交集的心理传记研究。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这两位画家纠葛的一生,从而精细入微地描绘出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本书还对两人美学理念的异同及其对彼此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剖析凡·高与高更关系的精彩著作。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这两位画家纠葛的一生,从而精细入微地描绘出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本书还对两人美学理念的异同及其对彼此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论述兼具精神分析的敏锐与艺术史的说服力,分析鞭辟入里且极为生动,对读者了解这两位画家的艺术何以有如此成就有很大帮助。

图书封面


 凡·高与高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弟弟Theo曾这样描述他的兄长:“他好像两个人:一个不可思议地才华洋溢、温文儒雅,另一个自私自利、冷酷无情。他们轮流呈现,所以你会先听到他的一种说法,接下来又听到另外一种,而且两种说法总是互相矛盾。可怜的是,他是自己的敌人:他不仅让别人难以生活,也让自己难以生活。”梵高自幼父亲早逝,并且在他出生之前,曾有一个死产的哥哥,名叫Vincent,这两个生命如影随形,影响着梵高的一生。他迫切地需要一个人成为理想中的父亲和兄长,而高更则是他心目中的人选。“乖巧的文森特,麻烦的高更。”二者相较,Vincent极度单纯像个情绪化的孩子,心愿无法满足只好原地哭闹,内心炽烈像向日葵。他想要在阿尔成立一个艺术家团体,高更扮演带头人的角色,不仅因为他的个人才华,更因为他比梵高年长,且已育有家庭,这是成熟的象征。但高更似乎百般刁难Vincent,他和梵高共同画下了相同的主题:吉诺太太、罗林太太、罗马墓园等。暗中形成竞争关系,梵高总是谦虚地承认高更的画作更为优秀,但内心肯定是不好受的。高更高傲轻蔑,在梵高的苦苦恳求下才同意前往阿尔。如同给了人一点黑暗中的微光,但却永远无法彻底照亮。梵高的期待换来一场空欢喜。高更画下《梵高画向日葵》这幅画,所有挑衅变得更明显。细节满含高更对梵高的嘲讽。梵高对这幅画的反应相当激烈,并最终失控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曾经对高更的认识,仅限于毛姆那本《月亮与六便士》,我把他想象成理想主义者,但现在却无法苟同他的做法。两幅画作,《梵高的椅子》和《高更的椅子》,梵高是白天,高更是黑夜,梵高是女性(我暂且这么理解),高更是男性(阳具形状的蜡烛),梵高单纯(配色),高更复杂(红绿互补色)。最后吧,梵高曾经说过:“大多数人的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好极了,即使这是事实,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这样一个反常的人,这样一个毫不足取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这是我的雄心,它的主要基础是爱而不是恨,是冷静而不是热情,我时常陷入极大的痛苦,这是事实。但是我的内心仍然是安静的,是纯粹的和谐与音乐。在最寒碜的小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我发现了图画。”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燃烧。……你知不知道,这是诚实的人保存在艺术中最最必要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谁都懂得,美好的作品的秘密在于有真实与诚挚的感情。
  •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有种悲哀,难以描述。这本书让我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了解凡高和高更,是我以前没有过的角度,两位画家我都喜欢,但这本书所揭示的,无疑让人产生倾向性。只喜欢凡高的人,读书后的结果可能是:你有多爱凡高,就有多讨厌高更。《渴望生活》是曾经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本书。想起齐豫那首《Vincent》。书中有一句话我喜欢,凡高在信里说:大部分画家并未真正感受到世界的色彩缤纷。画家都这样,何况凡人呢?所以要增强这方面的修为。
  •     自由溢出了期望 那也就不能再称其为自由了阅读过程中 犯低级错误于熟悉的表面认知中流失掉很多故事细节关于高更 关于梵高一个野蛮 自私 功利 一个天真 癫狂 神经质是谁的存在衬托了谁 是谁的精彩谁的不羁压住了谁印象都很明朗 关于后话也自是各圆其说关于本书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是原作平淡还是译文跌了份儿了呢没有激起期待的著作自然是走马观花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正在看,很好看,两天就被我给看了一般多了、·
  •     但不知道书中的分析是否真的还原了梵高
  •     图书馆顺手拿的却出乎意外的好看。这本书让我更清楚的意识到,梵高是如何伤心而死,而不是死于发疯。并深深的虐到我。它再次提醒了天才之间的才华相吸固然美丽可惜两者本我和自我的共振最终并没有寻到出路,只有在缄默中各自好转。
  •     另类角度剖析梵高(没错我就是忽略高更),好看。
  •     凡高与更高
  •     生命不能承受之基....M攻跟S受怎能不杯具....
  •     呜……没兴趣看了==
  •     梵高的神经质,和高更的漂泊感,让我欢喜让我忧
  •     挺舒服的一本书 有故事性 画作评析和精神分析细腻而不罗嗦 各种材料的引用恰到好处 作者也在序言中表明自己就手上的研究资料来说会偏袒梵高
  •     好烂的一本书,真心受不了拿精神分析法乱套的书,恋母情结能解释一切问题吗?还有此书有好多史是错误
  •     没新东西。
  •     p296:在艺术层面上,德尼1909年将两位艺术家的反自然主义风格区分开来,认为梵高是真实的“主观变形”,相对于高更的“装饰变形”。整本书充满了这么拗口的句子。我觉得翻译不是将外语简单的翻译成句子,而是要将它按本国的逻辑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叙述成句,300页不到,看完象读了一本荷兰语的书。。。。。
  •      与高更
  •     如果半夜突然醒来看到一个人正站在我床边哀怨的看着我,长久如此我一定会崩溃的...
  •     值得对心理学和艺术有兴趣的童鞋,用精神分析剖析某个人的成长经历及他的行为作品等等,最酣畅淋漓乐在其中什么的了。
  •     很喜欢这本书,开始是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后来自己买了一本,质量和学校的一样.印刷什么的都好.
  •     当时不觉得,现在一看真是各种基
  •     越发觉得梵高单纯的要死 高更心机重 关于精神分析和美术流派的部分我没读懂
  •     总的来说有三点不喜欢 一是大部分画都是黑白的 凡高喜欢用色彩表达情绪 黑白可怎么办。二是对画的某些阅读特别像曾经语文考试里头的阅读理解 说的跟真的似的。三是高更这个人!越来越不喜欢!!
  •     凡高与高更通常被归类为完全相反的两个人——一个天真,另一个凶野:一个是受虐狂,另一个是处心积虑的操控者——但是他们的艺术品却披着相当类似的一套神话外衣。这个神话的最基层是他们的画作都被视为自然,质朴和真情流露的东西,是灵魂的爆发。
  •     "你有多爱梵高,就有多讨厌高更" 呵呵
  •     很清楚地讲述了两个画家之间的故事关系,对两个画家的性格描述也讲的比较好,总之,看了是很值得的。。
  •     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原来看一张画还可以看到这许多。
  •     恩~
  •     这种研究方法比较新鲜 话说回来,做这种研究真的很有价值吗 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就不能欣赏梵高的美了吗
  •     艺术家养成记,梵高的不谙世事和天真热烈。高更的流于世俗和理智算计。太多专业用语了,不是很懂。和《梵高传》搭配来读还是能读出蛮多新东西的。
  •     深刻,通俗,不带意淫的佳作
  •     1
  •     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     从心理学上看两个人,梵高神化的那种印象在我的心里有所改观;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不喜欢高更,而且变得更不喜欢了。
  •     没看完...
  •     蛮精彩蛮精彩
  •     先说正题——评论一下这本书:很好!正常来说,读凡高就读欧文的《渴望生活》,那是最有代表性的。再说说副题——我研究凡高是为了走进朋友的内心……凡高是大师,有这样成就的大师也许不容易遇到,但有他一样狂热的对艺术的追求的人我却遇到了——我的朋友王晓峰。王晓峰,男,吉林榆树人,1963-2005,1987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黑龙江广播电视报美术编辑(1993年4月前);从黑龙江电视台辞职后做过广告公司艺术总监、企业高级主管、开过画廊等。后期辞去一切社会职务,回到故乡乡下,自由思想,自由写作,自由绘画……这些年来,晓峰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写作了大量思想随笔、艺术理论文章,但从未发表过(1993年以前有大量漫画作品发表,其后再未发过任何作品)。其艺术作品目前只有少数的圈内好友、方家得见,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其文字作品(书信、日记、艺术随笔、哲思随笔)等溶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亦有很高的文学水准。目前本人正在整理他的遗作,相信很快就会与读者见面。谨此纪念这个为艺术而生的纯粹的人、纯净的人。更多内容可参考我的帖子http://bbs.news.163.com/bbs/localhlj/70025393.htmlhttp://tieba.baidu.com/f?z=386540121&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D3%DC%CA%F7&pn=0附:王晓峰艺术随笔《忆凡高》作者:静心晓峰凡高是印象派之大师,然而,在其生存之际没有得到任何的“幸福”,死后却发扬光大。我不想做今日之凡高,更不想像凡高一样的去生活。其实忆凡高道不如说追忆凡高的精神。凡高之存在只在于其弟提奥之存在。兄弟之间之相濡以沫造就了印象派之不朽的绝唱。吾曾经有过几千册的书籍,然而最后能作为我案头的只有几本,其中之一便是《凡高传》。《凡高传》原为《渴望生活》,这可以道出此书的真谛,即是对生活的渴望!其实有多少人了解了什么叫做生活吗?生活本在生活本身,绝不是文人之事。我之尊重凡高旨在于其对生命的尊重。上苍造就了他,就让他该如此。他的《向日葵》不是其艺术的概念,而是他生命之概念,历史之概念。凡高绝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他至少超除了当代人百年之多。这也是他痛苦之所在。他以内心之躁动,以画笔之狂热绘就了无数之力作。他拿生命之概念造就了印象派艺术之殿堂。向日葵是永远向着太阳生长的。即是说永远有一种希望。我忆凡高并不是因为其悲惨,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纯正。凡高之牺牲毕竟会成为历史的笑柄。就让那些不懂的人去笑吧!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更多的凡高,也永远不可能有更多的凡高,因为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人越来越少。金黄色的诱惑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的,然而金黄却丧失了凡高的生命。也许就因为这一点才有了世界历史上卓然的艺术家。
  •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二者关系,可能有助于读者更了解梵高。目前对学术上的心理关注较少,暂时先把它当一本传记阅读。
  •     挺客观的,而且很多事情的证据都写的很清楚。对高更这个人喜欢不起来。。
  •     虽然也还不是很了解梵高,但不知为什么,就是很喜欢他。
  •     精神分析的视角。也许并不愿意这么去看。
  •     有JQ
  •     小文森特找爸爸的故事……啧啧啧!
  •     书中对于两位主人公所作的精神分析颇具说服力。
  •     每晚在睡前看,不明白梵高的人,肯定觉得他有神经病。可是我觉得他确实是圣洁的梵高,虽然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的人,大多数人都不一定会接受,会喜欢。但他的情感却是最真实的
  •     里面的一些观点角度很特别。例如说梵高有同性恋倾向、绘画中椅子上的蜡烛和烟斗是阳具的象征。
  •     几年前读过这本书,因为读《月亮与六便士》而重温这本书。书中对梵高精神分析和描述很多,但我印象最深的确实他弟弟对他的全力支持和理解。
  •     非常喜欢 内容很吸引人
  •     乖巧的文森特和麻烦的高更
  •     其实这就是一本八卦
  •     刚靠着猜测和想象是不能构建出一个人的生活的 看过了也违背了初衷 但至少知道了他们的关系 有些东西最好是看看而已 去除虚构剩下的才是真实
  •     高更是恶魔吧……今天刚开始读,打开电脑的时候才发现,今天刚好是梵高的生日。PS: happy birthday, vintent.
  •     内容还可以~~长知识···········
  •     装帧的问题就在于大量原画插图是黑白色印刷,仅存的几处质量又有待商榷,要不是作者本着八卦致死的原则,堆砌大量辞藻,不厌其烦的深挖,些些妙的视角就被搞砸了。生前生后天壤之别,从精神分析出发,难免臆测推断,这样的心路历程恐怕当事人复生也解释不清,于是乎这样的切入就有了它存在的意义
  •     图书馆借的
  •     小透明和大大故事的励志终极版。一对绝配dom和sub与sub的兄控弟弟以及dom的前跟班的苦逼互虐史。
  •     不错的一本关于梵高的书
  •     读过没什么印象,只想到了魏尔仑和兰波后来的争吵,看来这书还是有点不足以免俗啊
  •     差点被我从图书馆偷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