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第二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问道第二辑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533450755
页数:422页

章节摘录

  专题一 纪念王元化先生  “向着真实”——我思慕中的王元化先生  一 记忆中的眼神  我结识元化先生近二十四年了,只通过一次电话,写过一次信,交谈过一个多小时。凭点淡泊的交往涵养一份君子之交,这对于官场或商界的人来说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尚未褪去书生气的学人这里已经是足够的了。  1984年12月下旬,我应邀去上海社会科学院参加“‘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讨论会”。元化先生出席了会议。那时,他正做着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会上会下总有很多人在他身边,我很想单独跟他打个照面,但因着身份和年龄(他长我二十六岁)的缘故,总觉得凑上去说话不那么自然。一次会间休息,我正在走廊上徘徊,元化先生去卫生间从我身边经过,在我转身的一刹那,我看到了他,他也正好把目光投过来。在四目相对的瞬间,我冲他笑了笑,点了点头,他还了我一个微笑。彼此都没有开口,只是在对视中交换了一下眼神。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尽管,这之前,他从会议联络人的介绍中已经知道了我,而我从听说其名到目睹其人当然要更早些。  那之后,他的眼神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宽和、从容、满含着善意,但其中也闪动着一丝异样的光。一位文学理论家谈起过元化先生的眼睛,说它有点像尼采的,也有点像茨威格的、马雅可夫斯基的。他认为,那种眼睛是不多的心思专注而至于出神的人才会有的。这可能是并不错的,但我当年所察觉的是另一种心灵的消息:它分明是一汪深水,那默然的平静中藏着谜一般的耐人寻味的东西。也许这点敏感只是我自己刚刚历经了一场风波后尚未完成复原的内心世界的透露,如果多少找出点其他缘由的话,那也至多是这位研究《文心雕龙》别有心得的学者与宣传部长之间的距离在我这里引发的疑惑。不过,无论如何,那时的我对元化先生的身世还一无所知。

书籍目录

专题一 纪念王元化先生“向着真实”——我思慕中的王元化先生附一 与王元化先生的一次交谈(王永年根据所作笔记整理)附二 唁函专题二 “信仰:危机与重建”学术研讨会“信仰:危机与重建”学术研讨会致辞论文选载论当代中华民族哲学信仰的问题与重建——对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状态及其趋向的一个哲学反思问题提法:信仰昭示维度我们必须小心区分的三个问题论马尔库塞学术研究的价值诉求“轴心时代”及其启示——一种对雅斯贝斯“轴心时代”观念的读解述议一重看休谟问题(论纲)存在之外的上帝——让-吕克·马利翁与现象学神学转向现象学的“纷争”——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分歧说起海德格尔的真理与信仰?论康德道德神学的“希望”之维述议二“轴心时代”理论视野下的儒学与道学——从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说起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及其自身完备性的本体论贞认——先秦儒家“仁义”论辨正“悲”从何来?——就悲剧之“悲”对中、西文学人文趣向的一个比较艺术体制与艺术境界——兼及对中国当代艺术境况之反思考释孙村:一个共时态社区——“后革命时代”的人、鬼、神生成意识·道·教·语言自觉——先秦语言自觉考略随笔在绿色的原野上吃枯草特稿“人道主义”学案——对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人道主义”争论的一种检讨

编辑推荐

  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学研究所概况  本研究所是以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依托,面向全国人文学界开放的研究机构,正式成立于二00六年九月。研究所实行聘任制下的所长负责制,由依托单位聘任研究所所长,由研究所所长聘请学术顾问、特聘研究员及其他研究人员。  本研究所倡导的人文学研究,以探求某种有着民族文化血脉而又不失时代蕴蓄的人文精神为宗趣。  研究所编辑一份辑刊,定名为《问道》。《问道》不设占今中西之樊篱,亦不囿于文、史、哲、宗教、教育、语言诸学科界域的划分。它只以培壅赋有时代高度和世界视野的民族学术之个性为期许,因此,这块可供更多学人耕耘的田畴,将养润一切富于生命智慧的学恩根芳。  王元化,文学批评家、文论家。原籍湖北江陵,一九二。年十一月三十日生于湖北武昌。一九三七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后又师从任铭善、汪公严、熊十力、韦卓民诸位先生学习国学与西方哲学。先后任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讲师(一九四六)、上海《展望》周刊副主编(一九四八)、《时代》杂志主编(一九四九)、上海震旦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一九五0)、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一九五三)、上海大百科出版社《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一九七九)。一九八一年与王力、吕叔湘、钱锺书等受聘为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文学评议员。一九八三年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派率团访问日本。一九八五年任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团访问墨西哥、美国、瑞典、芬兰等国。一九九四年创办并主编《学术集林》丛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多次参加在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一九九八年四月与巴金同获上海文学杰出贡献奖。其主要著作有《文心雕龙讲疏》、《思辨录》、《九十年代反思录》、《读黑格尔》、《清园近作集》、《人物·书话·纪事》等。  张世英,哲学史家、哲学家。一九二一年生,武汉市人。一九四六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一九四六—一九五二年任教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一九五二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黑格尔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编、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重点第一学术带头人、《德国哲学》主编(一九八六~二00一)等。曾应邀赴德国美因兹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作学术讲演,赴美国、瑞士、法国、德国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或公开讲演。主要著作有《哲学导论》、《天人之际》、《新哲学讲演录》、《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北窗呓语——张世英随笔》、《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小逻辑)译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辞典》(主编)等。

作者简介

《问道(2008第2辑)》是一个被夸示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忙不迭的人们在对裂变中的“信息”作财富折算时正被调动起持续亢奋的攫取欲。在牟利的缰绳把“知识”牵给人、又把人牵给“知识”的当下,我们从良知的渊默处开始“问道”。
这里所谓“问道”,即是在中国先哲及西方先哲的启迪下再度返回到人生之原始真切处,探询那对于人说来可以应然相期的虚灵之真际。新的“问道”者的一个执著的信念在于:运思之灵韵犹如艺术之匠心,可认同的精神传承当在永不重复的富于生命个性的创造中。
《问道》为“问道”者而设,它的初衷和归趣只在于“问道”。与所“问”之“道”相应,《问道》相信,“道”敞开着,它息息相通于情态各异的学人的真切生命。为此,《问道》也为自己留住了一份希望,一份即使在某个时刻不免失望却也决不至于绝望的那种希望。

图书封面


 问道第二辑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