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符号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社会符号学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40859732
页数:274页

章节摘录

  我们的阐述从对思想控制体系的描述开始,这里的思想控制体系,即控制这个文本的正常生产和接受的一套社会信息。从符号层面和从围绕文本生产的那些条件开始,我们想说明的是,社会符号学描述不能从幼稚的文本-语境人手,恰恰相反,它必须将语境理论化,并将其理解为其他的一系列文本。  原初的广告是一个大规模文本,被显示在一张展板上,展板本身挂在一个公共空间的砖墙上。这直接标识着一套思想控制规则:树立如此尺寸展板的权利,明显掌握在当地政府法律以及控制着譬如这幅广告之类信息在“公共”空间里出现的代理商手里。该广告在此出现,就已经表明,这个文本得到了极为不同的各种制度的合法授予。这里,我们取得了这个体裁的一个社会决定要素:当地议会依照法律或按照自由裁量权,既能够决定文本是否可以出现在这里,又能够决定哪种文本可以出现。进一步控制广告在此出现的,是向广告人出租空间的代理商。从观看/观察广告的人的观点来看,这对接受是有重要影响的,哪怕这些东西没有被经过此处的读者注意到。该文本具有制度化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只要想象一下如果在那里出现其他文本,我们就会很容易体会到这种影响:譬如一则鼓励吸食海洛因或者鼓吹释放一个被警方判处监禁的囚徒的信息。这样一种文本在此处出现将会是“让人震惊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很多人认为符号学关注形式,而社会学关心的是内容,两者距离遥远。没有比这更严重的误会了。符号学研究人的意义活动,而人的社会生活湮没在意义中:蹈矩循规,礼尚往来,潮流时髦,尊严羞愧,自讨其辱,门当户对,守成进取,继往开来……哪个不是意义活动?可以说,社会学诸问题,正是符号学的用武之地。  ——赵毅衡(四川大学符号学一传媒学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概要

(英国)罗伯特·霍奇(Robert Hodge)
(英国)冈瑟·克雷斯(Gunther Kress)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社会符号学
意识形态综合体与思想控制体系
信息、文本与话语
体裁、顺从和反抗
社会符号学和文本分析
第二章回顾奠基之父
索绪尔的垃圾箱
社会与符号
符号如何工作
符号学和现实
结构主义和符号的物质性
历史、变化、转换
第三章作为意义的语境:符号活动维度
关于权力与稳定性的信息
权力和稳定性的媒体建构
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和身体
画作放置背景的意义
坐姿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与性别建构
场域与反世界
仪式的空间和时间
第四章作为意识形态的风格
作为元符号的风格、腔调和语法
腔调、差异、社群
阶级、文化和定式
性别的元符号
作为症候的风格
第五章真实的社会定义
探索一种关于模态的总体理论
视觉媒介的模态
处于危急之中的模态
模态和控制
差异与社群建构
第六章转换与时间
符号学与历史
探索关于转换的唯物主义理论
时间中的符号活动
共时性横组合段与凝结了的时间
作为转换的蒙太奇
解读历史
解码经典
第七章爱与权力的转换:叙事的社会意义
关于家庭文本的符号学
《俄狄浦斯王》的社会意义
家庭照片与家庭文本
幸福家庭和叙事顺序:从历史中抽取时间
第八章进入符号活动:为文化而培训主体
“瞧,那是操作指南”:开始步人性别和权力
牙齿还是粉刺:归化还是抵抗
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符码与主体:就写作而论
附录:社会符号学理论中的关键概念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符号学不是一门新学科,却是近20年来发展最迅速的人文社会学科。其原因倒是在学院之外:整个人类文化正在我们眼前发生剧烈变化,我们都能感觉到一切在变,并给了它各种好好坏坏的称呼:"信息经济"、"超级现实"、"平坦地球"、"精神分裂时代"、"泛审美化"、"奇观时代"、"消费时代"、"消闲时代"、"娱乐至死时代"、"历史终结"、"流动现代"、"软件现代",不一而足。每个称呼都很有道理,都有道理就说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习惯,是从现象纷纭背后寻找一种规律。偏偏在这个紧要的转变关头,我们苦于不理解这个时代,我们焦虑无法把握现象流,更无法窥看一眼可能的未来。

这就是当前符号学繁荣的背景:符号学就是意义学,意义的发生、传送、理解,是符号学的基础问题;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我认为我20年前在《文学符号学》一书中提出的定义依然有用:文化是一个社会所有意义活动的总集合。因此,符号学既然研究意义,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文化。

图书封面


 社会符号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林信华先生的这本《社会符号学》准确说是一本基于中西方比较视野的以中国语言与文字符号系统为研究主线的中国社会文化符号学导论。正如他在前言中说道:“希望通过西方对符号系统的理解,尝试观察中国符号系统的特征,并由此延伸东西放在社会与文化领域的差异”[i]。由此,该书的视野应当说是非常开阔的,从西文拼音符号系统与汉字象形符号系统的差异说开去,最后再延伸到中西方在全球信息社会中的符号沟通方式,为我们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符号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通过应用符号学的方法来揭示中国社会与文化秩序,这是本书的原初出发点;对某种社会文化特性的研究,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研究。人文学科内部,很多学科都讨论过此类问题,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等。那么采用社会符号学的进路仅仅在如上所述的各种研究中锦上添花,还是这是该类研究必须经历的这一步?我认为林信华先生认同后者:一个正在运作的社会文化与秩序,无论存在着何种不同的理解,担终究他们还是会直面语言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那种社会和文化秩序,都首先且必然通过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来表现,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因此,研究某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秩序,首先讨论这个社会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应当是社会符号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预先给他规定了视野,引导着他的眼光,为世界赋予了意义并为世界(万物)命名,正是语言,使世界成其为所是,使万物成其为所是,语言对于人,就像他生息于其上的大地,就像他须臾不可或离的家园。人在语言中,社会也在语言中。要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特性,那么我们就应该先了解这个社会所共同使用的语言:语言规定了我们所思所想,语言也规定了我们的文化特性。应当指出的是,该书的语言符号研究并非是基于索绪尔意义上的抽象语言结构的研究,因此《社会符号学》一书命名就决定了该书是讨论社会中所使用的言语为核心,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更进一步说语言在社群中所使用的意义,取代了传统语言学研究中以语言结构的抽象形式的研究路径。“整体而言,中国语言和文字符号系统所反映的是中国人的生活形式(Lebensform)。”[ii]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着与自然的特殊关系,当然它也因为现代化而不断在改变当中。而语言概念也同时被放在以社会行动为比较的社会结构当中来理解,不再是以独立于社会行动与社会变迁的抽象语法来理解。如上则成为了该书的逻辑主线。本书一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与第二章“理解社会与文化秩序的西方传统:符号学”主要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用符号学来理解社会与文化秩序的切合性,以及中国社会与文化符号系统的最大特点,即与自然的关系相比于西方来的密切,是一种所谓“自然的语言”。一开篇就强调汉字符号系统与西文符号系统的本质差别,并且由此导致的社会文化差异。为接下来的更细致的对比讨论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西方拼音符号系统与中国象形符号系统的文化”和第四章“时间性与知识系统在中国社会中文字化”中,作者则进一步讨论了西方拼音符号系统与中国象形符号系统的初步差异,同时涉及文字的功能和重要性,即汉字符号系统有着更多的功能,除了书写沟通以外,更是艺术,宗教与教育上的表达。并且进一步指出,传统中国符号系统(特别是古代汉字符号)从自然事物的仿真到象形符号系统,在符号与对象之间都体现了一种类似性关系。而这种类似关系也是通过社会的互动在历史当中逐渐成形的。如果说前四章都在讨论汉字符号系统的具体特征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章,作者将视野从汉字符号投射到社会文化的视阈下,主要讨论符号(具体说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生活的联系与发展,试图进一步说明符号系统如何承载社会文化生活,如何在现代化的里程上展现不同的形态。特别地,在本书第六章,本书以“英雄”这个具体符号为例,通过对比中西方该符号的演变,说明中国语言和文字符号系统相较于西方有着更为根本的变化:即越来越独立与社会文化生活,更与过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逐渐松绑。然而,这是中国文明的危机,还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契机,作者没有明示,只是通过实例告诉我们,不管我们是否承认,这样的变化已然成为事实。本书最后三章走出了在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的框架,从而以更宽广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社会文化符号系统的特征,以及以符号学作为方法论来讨论研究当代社会文化的可行性。由此,“宗教”、“美学”、“全球化”成为了最后三章的主题词,并且也为我们今后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的新的启示。以“宗教符号学”为例,作者认为符号在宗教研究中的取向,在今天归纳下来有如下两种方式:1 将宗教与宗教活动带回到借着“符号”而表现的神话思维,并试图找到一个方向以观察宗教的内容与向度,特别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宗教与宗教生活;2 宗教资料的意义与解释涉及当代诠释学的一些讨论[iii]。而不论是哪种方式,象征符号系统都对宗教的产生,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起了重要作用;而中国的象征符号系统与西方的拼音符号系统也决定了中西方宗教的重大差异所在。可见,宗教符号学在当代宗教研究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综上,语言是最大的符号系统,“社会符号学”的研究当然离不开对语言,特别是在社群中使用的语言的研究:语言与社会二者的互动张力,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向前发展。因此,林信华先生的这本《社会符号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语言历时与共时演变,及其对社会文化影响的一个范例。然而,也正如林先生所说,该书是一本“作为一项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特征的预备工作”[iv],所以,这仅仅是中国社会符号学研究的起点。其实,除了语言文字符号之外,我们可以探究的领域还有许许多多,例如,虚拟空间与社会关系,礼物与交际,亚文化群体与符号使用等等,这些领域都通通离不开符号,也使符号的充分扩展到语言符号之外,而这也许就是中国社会符号学开始续写的地方。[i] 林信华,《社会符号学》,中国出版集团,2011:第3页[ii]林信华,《社会符号学》,中国出版集团,2011:第13页[iii]林信华,《社会符号学》,中国出版集团,2011:第178-181页[iv] 同1本文首发于符号学论坛:www.semiotics.net.cn/
  •     读完全书, 又回到前言, 不禁感叹此项研究的辛苦, 敬重作者不仅勇锐地进行符号学理论批评, 还大胆尝试寻找跨学科符号学理论突破, 研究对象涵盖范围广泛, 涉及多种理论也理解了作者在前言部分自述的第一句, 这是“一项进行了十余年的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因为本书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符号学研究, 而是试图在诸多社会文化现象, 甚至成形成熟的批评理论中找到不同于传统符号学的一般符号学规律和透视方法。作者对社会符号学无疑怀有包举海内的雄心和炽烈的学术责任意识, “符号学, 或者说某种符号学, 必须为分析实践提供可能性, 因为不同专业学科的许多人, 都在对付关于社会意义的不同问题, 都需要多种途径来描述和阐释意义的构成过程和结构。大部分符号学都没有抱着这种运用视角而这,正是本书要承担的任务”。本书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语言》的互补之作, 前者局限于作为社会现象的口头语言, 后者将社会文化现象植人关于社会操作的系统之中, 以社会维度为作符号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这既是后续之作的完善动机, 更是本书区别于其他符号学理论的突破点, 甚至颠覆之举。这本书在理论探索的迷雾中,有力地推进了符号学的理论构建。符号学在学科建立之初, 就被定义为“关于社会中符号生活的科学”,是结构主义的代表性学科。对于结构主义, 比利时专家布洛克曼认为其一手标榜科学精神, 提倡系统分析、共时方法和深层阐释, 重视事物的整体性及其内在组合关系, 便于人们对世界的宏观认识和微观分析另一手则对传统哲学持强烈批判态度, 具有“否定主体、否定历史、否定人文主义” 的显著特征。符号学的开山祖师索绪尔的目光就停留在确定而能被了解的词汇或短语这些东西之上, 封闭于混乱的结构世界, 逃避由物体与事件构成的社会操作世界。他分明知道这个世界处处涌动着的力量, 却又矛盾地在理论中否定它们。混淆, 甚至是割裂了符号活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成为其理论的致命伤。而在文本传播过程中, 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受众经验, 文本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义。意义并非封闭静止的终点, 它在不同的媒介条件、社会历史语境以及受众的个性化经验面前, 随时会无限变动、生长。而前述“三个否定” 斩断了文本与社会的联系, 几乎从根基上瓦解了结构主义的逻辑。沃洛西诺夫将其针对索绪尔式结构主义的批评聚焦在一个单一错误上— 把话语当作某种个体性的东西加以否定, 对此, 他驳之为“伪核心”。这个响亮的主张被复述为“符号形式首先要受到相关参与者所构成的社会组织制约, 同时, 还要受到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直接条件制约。” 这种关注焦点的变化标志着其与结构主义符号的根本决裂。沃洛西诺夫强调符号语境的重要性, 主张语境是符号意义的核心部分。正如中国学者杨义所言, “以完全摈除社会、历史和心理因素为代价去研究一种人类精神文化现象, 又使这种学说陷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尴尬处境, 难以承受来自社会历史和文化哲学的质疑”。本书的社会符号学阐释除了引人社会的维度, 强调必须在社会行动层面上研究文本意义和影响, 更尝试将语境理论化, 以抽象和一般性达到理论的严密和普世。解构主义者德里达提出了著名的互文观, 认为一篇作品不属于某一个作家, 也不属于某一个时代, 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时代, 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迹。所以对一个文本的解释和阅读也只能是开放性的, 并且千差万别。从文学研究荡开去, 互文性不仅是语言互文, 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互文。索绪尔高举的任意性旗帜其实反而是对社会历史决定论的妥协, 因为在这面旗帜下, 几乎不存在其他力量, 能够化解或者抵抗社会、历史塑造符号的威力。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 与其他结构主义理论相比, 其决定性的优点在于它一直都承认历史, 对历史作出理论性阐述。本书的社会符号学就多次强调符号的历时研究, 还引人沃洛西诺夫的“复调性质的” 的概念, 以避免简单化的符号过程。作者果断提出, “它的历史就是它的意义”,文本正是在不同的历史之中交织缠绕, 意义在历史的碎片化和交融化之间悄然生长, 故只有进行历史性的解读, 才能真正把握符号文本。其实, 即使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也有大量索绪尔关于历时性现象的敏锐观察, 它们所欠缺的, 仅仅是一个把它们讲明白的总体性框架。作者在社会符号学的理论阐述中, 几乎处处引人意识形态理论, 揭示了种种话语策略与隐蔽手法, 即运用了“去蔽” 的批判方法, 以影像、绘画和广告为例, 既有符号的严谨解析, 也揭开弥漫大地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帷幕,从高端的政治、精英, 到大众文化, 再到社会的微小单位— 家庭, 分析出符号能指和所指的构成及意义的传递, 表现出对形式论有意识地进行补充的努力。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备解决全部问题, 也没有哪一种话语交锋不存在弱点, 但不同的学者提供的视角和理论, 累积起来, 对于建构符号学的理论世界都极具价值, 并且能让这个世界充满勃勃生机。首发于符号学论坛:http://www.semiotics.net.cn/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文化研究,是一个大问题.社会符号学,意在用这样的理论支撑去分析抽象的 意识形态体系,具体的符号文本等.
  •     符号意义强烈而普遍地存在于任何符号系统之中,存在于种种视觉、听觉、行为及其他符码之中,而这些符号体系则是社会所构成的,并且必须被当做社会实践来处理。因此,社会符号学所研究的人类符号体系,既同人类的符号活动相关,又同社会意义相关。正是在符号活动与社会意义这一既庞杂繁芜又微妙难传的结合点上,作者通过对符号在模仿层面和活动层面的模态和叙事的深切把握,讨论了从民俗、宗教、诗歌、绘画,到电视访谈、杂志报道、流行时尚,乃至漫画和涂鸦等大量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展示了符号学的阐释力量。
  •     本书不是某个专门学科的符号学研究, 而是试图在诸多社会文化现象, 甚至成形成熟的批评理论中找到不同于传统符号学的一般符号学规律和透视方法。
  •     请问,译者说的是人话吗?你会说中文吗?
  •     我们置身于社会,社会又充满着符号。书的前半部分围绕着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进行。
  •     这是一本以社会为主题,符号学和叙述学为工具的分析型理论,作者用这两个大方法论解剖了社会范畴内的相关学术概念。让我们用符号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这些抽象的问题。
  •     一分评价是给翻译的,翻译者一看就没文化而且英语水平很差,迫不得已看这本破译著的人表示脑袋大
  •     感觉框架很了不起 但是论述细碎凌乱 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     偏语言学。语言学的东西好歹翻译应该双语吧………我看不下去小于一,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诗歌没有双语
  •     感觉作者是特别喜欢精神分析,乃至于在文本分析中简单凸的事物总要与男性生殖器相联系,以及作者也应该有文学背景,毕竟文本细读太多了,抛开这些,这本书整体还是从语言讨论意义的生成问题,虽然作者有意提到了意识形态,以及福柯等关注权力的理论家,但相比之下,对于转换生成以及模态讨论才是本书重点,当然模态那里完全不知所云,而且有些理论明明可以说人话的,如横纵轴以及贝特森的理论,但是为什么就要绕来绕去不好好说话呢?
  •     林信华先生的这本《社会符号学》准确说是一本基于中西方比较视野的以中国语言与文字符号系统为研究主线的中国社会文化符号学导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