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10704239
作者:[美]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著
页数:263页

作为“人”的教育

当读到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时,我有些惊讶,也有些怀疑:这本书的第一版,竟然是在1974年!所谓“笔墨当随时代转”,作为一本谈家庭教育的书,将近40年后,她还会适应现在的家庭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我发现这本书之所以穿越近四十年仍散发着光芒,是因为作者在当初创作她的时候,就把握住了教育的根本——那就是教育是作为“人”的教育。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孩子(受教者)也是人,家长(施教者)也是人,而教育行为,也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仁爱,而又坚强的,独一无二的人。所以,这本书是多么地强调:孩子作为一个人,他们的“感受”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讲是多么地重要。首先,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尊重孩子的感受,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唯一通道;接着,让孩子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孩子发现并构建自我的重要途径。自然,与之相对的,便是无视孩子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甚至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诸如此类的教育行为,往往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对立又迷茫的源头。对于这一点,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爸爸,我深有体会。孩子贪恋玩具,到了睡觉的时间迟迟还不肯动身去刷牙。这不免令人生气,说出诸如“你不要拖拖拉拉,要听话!听到没有,赶快去刷牙!”此类的话。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先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再施以引导,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我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嗯,这玩具是挺好玩的,我知道宝贝还想玩一会。可是,今天时间不早了,我们先刷牙睡觉,明天有精力再接着玩吧!”这,就是本书所倡导的“想法不变,改变情绪”。由此,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我们往往会把教育的目的看得十分重要,却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其实,这些也是教育本身的一部分。我们有些家长,为了实现所谓的教育之目的,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帜,甚至采取“绑架”、“恐吓”、“哄骗”等手段。其实,这些都是无视孩子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结果只能导致孩子的对抗,或消极服从。更有可能,父母的这些“手法”会成就孩子的“感知”,这些也就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的“狂暴”情绪全都跑到孩子身上去了,“该学的没学到,不该学的全都学到了!”而“家长也是人”这一理念的提出,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并践行。“家长也是人”,首先强调的是,家长作为一个教育者,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局限并及时加以调整;其次强调的是,家长作为一个人,也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感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甚至,“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喜欢自己。”关于这一点,我想许多家长都能感同身受。因为自己生活中工作中出现了问题,没有及时地调整好情绪,回到家会格外地挑剔,甚至会迁怒于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的“异常”行为……时间久了,我们就会惊讶的发现,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变得神经质,对他人一点也不宽容,喜欢捉弄和挖苦他人。……所以,本书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我们在一点点修改自己心中好父母的肖像。新肖像将赋予父母和孩子更多尊严。”关于这本书,可以学的有很多。而我想,对于我们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且有着高考这样一座灯塔引导的国家来讲,家庭教育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调整,如何创造一种快乐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值得每一个家庭思考和践行。***

真实有效、真情实感的家教指南

其实,当同一类型的书看得太多了,总有让人感觉疲倦的时候。特别是当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下意识里就只想选单纯为了阅读乐趣的书来看。于是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拿到手已经很久了,却一直打开看,因为我担心由于自己的低落情绪导致对读书写评产生负面影响。可是最近,我刚过4岁的儿子,大概是因为进入了自我意识觉醒爆发的阶段吧,小家伙开始处处要发表自己的个性宣言,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现在呢?不!不!!不!!!就是要和大人发表不一样的意见,明明做得好的事情也要故意做坏;以前总是超级黏着我,对我的话言听计从,现在呢,动不动就开始说:“妈妈,我偏不要这样!我要那样!”或者根本没有原因却生气地说:“我不爱你了,我要对你生气!”于是就连自诩颇有育儿心得的我,也经常被惹得发毛烧起怒火,有几次也差点控制不住情绪而对着孩子大吼大叫。好在,我能发觉自己的情绪有点失控,知道这时候必须想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翻看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快乐家庭气氛指南》,就如同消防队救火那么及时。然后只看了目录就发现里面第二部分“父母也是人”、“寻找更人性化的方法来表达愤怒”,我就知道,我找对书了。才从开头看了几章,我知道,这本1974年出版第一版的育儿书,虽然年纪比我还大,但是它对于封面上那句“38经久不衰的家教经典”的赞誉是当之无愧的。虽然经过这么多年时间的检验,里面的一些理论也有被后来的育儿书提炼复制出来以其他方式被我们看过,但是这里是源头。而且两位作者都是母亲,用真诚的感情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知道,全世界的家长,都在试图学会更多有效的方法来和孩子打交道。而且,在某些方法上,书中的道理仍然领先与时代,比如: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自己;尊重父母,尊重孩子,尊重人在一起相处的不易。通过一个个案例,有一些仿佛就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我们可以学到真实有效懂的办法。书中提到,吉诺特博士说:“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你做的尽善尽美,而仅仅是一种指导。我觉得我们做到70%就很好了。即使只做到10%,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你饿了的时候,有一点食物总比没有强。”是的,看了书学习了,那么就去应用吧,不管能做多少,只要坚持做,总会有效果的。比如我,起码现在我能够控制当孩子无理取闹时自己的情绪了,也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了。

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本书是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处女作,后边的作品还有《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这本书应该算是这两位作者这一系列图书的理论雏形。据作者在引言中介绍,她们的这套教育理论得自海姆.吉诺特——一位心理学家、演说家、作家。她们曾参加吉诺特开办的父母研讨班达五年多。实际上,本书可以说是两位作者参加吉诺特学习班的笔记和心得。在书中作者记录了许多次学习班的现场,然后还加入了很多其他学员的谈话记录,以及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书中作者用了“我”为主角,另外,创造了一系列母亲的名字,这样是为了叙述生动,而且保护隐私。当然了,作者说这些故事都是根据她们参加学习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我自己以前看过这两位作者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个人体会这两本书出自《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这本书之后,理论上、思路上更清晰、叙述更完整,在具体实施上也更充分。换句话说,如果看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两本书的,就不需要再回过头来看《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这本书。但如果想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论的起源的话,倒是可以一看。个人觉得这本书叙述上有点儿缺乏逻辑和系统性,实际操作的方法也不够充分。和作者的后边几本书一样,作者强调尊重和接受孩子感觉的重要性。当然,接受并不等于认可和赞同。作者指出:父母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来简单叙述一下孩子当时的感受,以这种方式来表达父母对孩子感觉的接纳。感觉是一种事实,每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倾听和承认孩子的感觉是建立仁爱的亲子关系的主题之一”。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强调了感觉的重要性,指出否定感觉,尤其是孩子的感觉是一种社会上很普遍的现象。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赞美。那种泛泛的赞美之词,对孩子并无真正的好处,也达不到父母夸奖的目的。同样,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也论述了父母要尊重自我感受的重要性。一针见血的指出父母的真正责任在于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要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需要和感觉负责,甚至对自己的“限度”负责。而不是父母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责任是满足孩子物质需要,令他们永远快乐!当然,作者在最后也提到自己教育过程中的受挫,有时一切好像又回到出发前的起点,父母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一生的,绝非参加一个学习班所能完成的。个人认为这本书里的很多论点都是睿智的、中肯的、有预见性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很可以通过阅读这一系列的书籍来斟酌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验证它和使用它。当然,这本书里两位作者的完整理论体系并未完善,读者可以参考她们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个人体会,接受他人的感觉首先是要以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为基础。接纳他人的感受只是尊重他人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做不到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的感受就会是一纸空谈。人要克服“自我为大”的认识误区,平等对待他人,这条“解放”之路还太长,可以说那是神仙才能达到的境界。尤其是,即使父母做到,而孩子终归要进入社会,就要离开父母所创造的那种纯洁的“真空”状态。不知那时,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应对。这是我看过这一系列之后的忧思。但是,任何转变都源自思想的转变,两位作者的观点,的确值得我们努力和奋斗。因为这的确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让孩子做回自己

——文/阳宝当我们中国父母还在孜孜以求的寻找育儿宝典和教养方案时,西方的教儿专家们已经开始呼吁“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了,我姑且将其定义为进化论。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史和经验都是相互学习,有周期轮回的,谁能说我们现在苦苦寻觅的教育理念,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前没有人曾想到过呢?只不过那时的人没有我们这么有“科学”的思考和态度,那时的社会也不如我们这般复杂和竞争。 这本书同样延续着《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 孩子才肯说》的思想贯穿全文,从我们父母的教育误区(大部分父母都会犯的)进而随着讲话方式的转变而完全改变,孩子总是比我们更容易应变各种情况,从而让孩子不再在父母的羽翼下委曲求全,而是成为一个独立,自尊,自信,有责任感的人。其实,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做父母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比自己更好,虽然在培养方式和观念上不同,但那种对孩子可以倾注全部的爱的力量跨越国界,不分种族,始终如一。 明天刚好是我们家孩子入园报名的日子,仅仅是一个幼儿园,也需要牵扯出很多事情,动用关系,将孩子托付给离家最近而且还要比较不错的幼儿园,这是每个家长都会做的事情。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对孩子好?可是我们总是希望能给予孩子我们能给予的最好,哪怕只是选择一个幼儿园。当了父母才知道什么是操心,以前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过得舒服坦荡,现在有个小人会时刻被你牵挂,纵使上班的时候想到他憨憨的模特就会嘴角上扬,如何让孩子快乐幸福安康,是每个父母朝思夜想的目的。只不过这些个目标会有一些附带条件,比如要乖,要懂事,要听话,要合群,要独立,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要学习好,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前途……有时候附带条件太多,反而蒙蔽了父母原本纯真简单的目的,反而把孩子自己想要的快乐抛之脑后! 其实教养孩子是有技巧的,不是你倾注全部的爱就会有百分之百的回报,或者你只想说我不需要孩子百分之百的回报,有百分之三十或百分之二十父母就已经非常圆满了,然而事实上,父母的过分期望,不仅得不到回报,往往父母的爱付之东流,孩子不仅活得自私自利,叛逆倒忤,令父母头痛不已。育儿专家、社会学者面对这些问题时总是会去回顾童年,搜索家庭教育背景,让父母压力倍增,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很多时候,难就难在这个“教”上,“教”要怎么“教”?是这本书重点描述的内容。 整本书就像分享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故事一般娓娓道来,不仅让我看到了西方父母的豁达和敢于接受外,也看到了孩子们的接纳和成长。现在,我越来越不喜欢说孩子是白纸这样的话,在如此信息资源发达的今天,孩子接受的知识和变化比我们要反应得快而多,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给我们讲一些奇文趣事,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多听听孩子们对于他周遭人和事的看法和观点。父母只不过是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在保证孩子正常的饮食起居生活外,学习和成长应该顺其自然,除了家庭外,学校和社会也是一大课堂。何为正确引导?孩子的很多观念和认知度是父母第一个植入进去的,父母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而这些,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地不断深入。为此,我只是想重申: 让孩子做回自己!

父母轻松施教,孩子快乐成长

快乐是人们的目标,快乐家庭是每个家庭的渴望,做一个轻松快乐的家长,培养健康成长的孩子,我想这也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从爱的角度入手,以尊重为主题,教授父母掌握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父母摆脱烦恼,让家庭拥有更加轻松的氛围,使孩子快乐成长。 记得看过一部很棒的电影《美丽人生》,他讲述的是大时代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势力的笼罩下,身为犹太人的父子被送往集中营,在这个完全没有盼望的世界里,父亲凭着爱和幽默感,让儿子的每一天都活得开心、活得有盼望。父亲在遭纳粹处决前,儿子从木箱缝隙中窥见士兵用枪顶着父亲的后背,准备要枪毙他,但父亲仍露出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大踏步地向前走,还扮作跟儿子玩游戏的样子。直到临死前,父亲仍要为孩子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真叫人笑中带泪。 苦中一点甜,明明遭受死亡的威胁,父亲却一次次轻描淡写的化解无奈与矛盾,尽力保护孩子,不让他受伤;喜中一把泪,父亲虽遭受摧残,面对孩子永远笑口常开,给孩子带来希望,乐观面对世界。父爱如山,困难在爱的海洋中显得那么微弱,虽然能绽放出微光,但永远也不压倒我们,美丽人生,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性格,因为有爱这个世界才五彩缤纷。 青春年少时,我想过,当自己成为母亲,绝对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她宽松的空间,让她快乐的成长,但是,当角色定位时,自己看到孩子不懂事的样子,以前的想法,全都置于脑后,情绪慢慢失控。 自己似乎又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父母在交友、生活上的过多干预,学习上的苦口婆心,现在自己慢慢理解,但是在孩子教育上,我们反倒不能用以前的教育方法教育,看了更多的亲子教育图书,自己反倒是困惑,更多是沟通,在我国以分数为主,我在孩子每次考不好时,从来不训斥,鼓励她下次考好,结果,孩子好似习以为常,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感觉好似过度的纵容。 凡事皆有度,如何把握西方教育与中方教育的结合,这个点一直是我的困惑,民主中缺乏集中,形成了孩子过度任性、自由的性格,公主意识较重,就像书中所言,我培养多年的公主意识,短期内能改吗?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情绪;孩子需要的是认同,而不是指责,互相尊重,相互理解,预订快乐的基调,制定快乐的家庭氛围,正所谓父母轻松施教,孩子快乐成长。

父母的自我解放

一直在慢慢地读《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读每一章节时,我都努力在想,以往遇到同样的状况发生,我是不是这样在理解孩子的,是不是用同样方式的交谈来与孩子沟通的,在孩子六年的成长中,我是否真正地成熟起来了,是否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及一家人,这是美国作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一本家庭教育书籍,出版16年后,它仍然领先于时代,持有独特而有效的教育理念。读到第一章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感觉常常被大人否定,你为什么不高兴,你这么想真傻,你在杞人忧天,孩子们对世界认识尚浅,他们的感觉就变得无足轻重,可是在书中我们知道“要承认孩子的感觉而不是克制它”,因为孩子只有感觉正确,才能正确思考与行动,所以成人要做的便是倾听并对孩子的感觉做出回应,努力亲身“感受”孩子的感觉,就像痛苦,我们总是避免让孩子碰触与体验,但事实上,痛苦是人类一定会遇到的情感,只有痛苦能够帮助成长,挣扎可以强健性格,当我们承认痛苦的存在时,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会让伤口马上愈合,只有时间,当我们承认它时,就是传达给孩子最深层的信息:你可以忍受痛苦。况且只要世界上有那么一个真正听懂并理解我们的人,这痛苦就能够忍受。读完这一章,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没有人倾听的童年,内心曾充满了多少恐慌与迷茫啊,可是现在,我一直在试着做一个好妈妈,不愿再让孩子遭遇我们旧时的冷漠与孤独,我很愿意去理解孩子关注孩子,做他内心最坚强的依靠。本书中有一些非常精辟的理论,我摘录一些:有时,父母不必刻意地理解孩子,不必问,不必知道他们是何种感觉,要“给每个孩子留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灵魂一角”如果孩子出现某种感觉,那么事情当时对他来说就是这样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不是负担。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会反过来学会尊重和相信自己的感觉。当我们告诉孩子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是在撕掉他们的自然保护层。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不帮助。让他们自己经历生活――即使是不好的事情。……但是仅仅有父母理解孩子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教育,因为我们常常会忽略了自己的感觉,当我们感觉疲惫、愤怒、伤心时,我们也应该尊重自己的情绪,因为坦白自己的糟糕感觉是一种释放,我们也需要独立于孩子之外的生活,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对自己负责,当你接受自己时,才有可能真挚地对待孩子,如果无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会让全家人跟着遭殃,所以我们不需要因为自己出现了这样的情绪而对孩子产生负罪感,孩子的快乐不能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我们需要理解孩子,也需要孩子试着长大来理解我们。这本书事实上颠覆了我们通常接受的一些教育理念,这是一本更温柔更关注父母内心世界的育儿书籍,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其实更需要成长,更需要一些正确的指导让自己更坚强,他们是孩子,他们会受到关爱,而我们内心可能也只是个孩子,我们也需要照顾,这本书,不仅是解放孩子,更重要的是解放父母,只有我们学会了平静地自信,学会了自我佑护,我们才可能真正地保护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

轻松做个好父母,轻松养育好孩子,非常有效的家教指南

很兴奋的读完这本快乐家庭气氛指南《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在合上书的时候我竟然像书中的主人公珍一样也做了十几页的笔记。我想说,真不愧是38年经久不衰的家教经典,这本教育指南真是太棒了。它正是我一直以来在找寻的书,正如作者在一开始所提到的,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你或者常常会说“应该还有更好的方法”,这也是我不断翻阅教育类书籍的原因之一。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让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妈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但在生活中还是会面对太多的状况,孩子有时会非常的情绪化,面对他的情绪我努力让压抑自己的情绪学会有耐心的冷静处事,但却又会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被蓄积的力量引燃而爆发怒火,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们强烈的情绪,怎样正确的引导他们。我发自内心的想要做一个好妈妈,但有时候不知道是应该放手多一些还是应该指导多一些,很多时候会迷茫和无助,有时候会感觉累,有时候又感觉不安心。《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带给我的收获太多了,对我简直太有用了,让我认识到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问题的根源,它同时给父母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以指引,先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轻松做一个好父母;再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把他打造成一个仁爱而坚强的好孩子。相信面对这样一本非同寻常的书,你会如我一样的激动和兴奋。 书是以吉诺特博士的家长培训课堂展开的,主人公珍被博士的讲座深深打动,珍把这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作者以珍为第一人称把珍在课堂上所聆听的不同家庭的问题交流,每个母亲及珍本人在课堂下的努力尝试,以及珍对吉诺特博士所讲知识的拓展思索,以一种非常轻松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针对孩子,一部分针对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己的情绪,相信自己的感觉;要避免评价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以描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赞赏、帮助和指导孩子。对于父母自身,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感觉,重视自己的情绪,学会和自己对话,摆脱负罪感,寻找更人性化的方法来表达愤怒,从而把自己修整为一个好父母的形象。 书中的很多提法都非常的新颖,我已经开始在生活中尝试,并且一试便受益。比如用描述性语言来和指导孩子,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是侮辱和指责孩子,而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把自己看到的情景表达出来。比如要帮助孩子认识他们真实的感觉,承认感觉而不是克制它。作者说得对“坏的感觉走掉之前,好的感觉是不会出现的。”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我们帮孩子弄懂自己的感觉不代表认可或者巩固它们,反而会很自然的成长,孩子只有认识到并且相信自己的感觉才会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孩子都不应该和自我割裂,只有充分的认知了自己才能轻松地做一个好父母,养一个好孩子,形成一个真正和谐的家庭氛围。 育儿这件事并不简单,就像文中关于“你们在干什么的提问”,你如何做完全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我们都是工人,我们的工作是养育子女,我们的砖头是每次与孩子的交流,我们的大教堂是让孩子充分实现人性的优点。”这就需要我们承认和接受孩子的感觉,让他们得到尊重。而在这之前我们自己也必须完全的认识和接受自己。轻松做个好父母,轻松养育好孩子,一本非常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南,希望更多的爸妈从中获益!

寻求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寻求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评《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对于孩子的爱,应该用一种恰当的、能让孩子感知的方式,如果能恰当表示、合理表达,就能构建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就是在帮助我们努力寻找这样的方式,说起“解放”,并不是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行为,而是从引导父母自我认识开始,通过一种正确表达和恰当表示的行为,逐步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使得父母和孩子同时从沟通难的问题中解脱出来,一起享受家庭的温馨。 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最为常见了。“孩子,该起床了,起床后我们刷牙洗脸,然后吃饭,吃完饭去上课,上课回来……”“拿玩具太脏了,不要拿;桌子太高了,不要爬上去;不是和你说过了么,要把你的东西和小朋友们分享……”“你怎么这么调皮,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老是这样……”而这种生硬的教育方式,即使再多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孩子的反感和抗拒,他们会越来越背离父母的要求,甚至是故意和父母敌对。更合适合理的办法,应该是少用那种命令式的语句,多用邀请和提问的语句;多用一些描述性的语句,少用一些评价性的断定。倾听孩子的需求,激发孩子的兴趣,在生活中把对孩子的爱放到游戏中,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放到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一种孩子易于接受的办法,把我们想给孩子的东西,都给他。 孩子也是人,父母也是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尊重。尊重孩子,因为他将来有一天就会长大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孩子长大以后,我们的教育任务也就完成了,他需要在社会中接受再教育,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培养成仁爱而又坚强的人,那么我们就达到教育的目的了。父母们尊重自己,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将来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就不一定需要父母的照顾了,父母不及时抽身而出,到时候肯定会失落的。孩子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在最近儿童教育发展的同时显得格外重要,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完全的投入,因为我们还有自己的工作、生活,我们还有其他的任务等待着去完成。或者说,我们尊重自己,也是在给孩子做榜样示范,让他们在学会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学会尊重父母。 营造快乐的家庭气氛,需要我们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向孩子表达我们的爱,同时保护自己的权利。

掌握孩童世界的魔力语言

两年前偶遇一对母女,无意中听到她们之间的一段对话:女儿:“妈妈,今天老师让我们交书费,要给我们每位同学买一本叫做XXX的书。妈妈:“什么?又要交钱?不是前几天才交过吗?”妈妈的脸立马就黑了。女儿耐心地解释:“那次是学费,这是课外书,不一样的。”“我不管那么多,反正你就是个小讨债鬼,整天就知道找我要钱,学习成绩一点没见提高!真不知道你的脑袋是怎么长的,钱全都被你浪费掉了!”妈妈恶狠狠地数落女儿的不是。只有6、7岁的女儿站在一旁,开始抹眼泪……在听到这段对白的当时,我的心里便如同被一把钝重的刀划过般开始难以抑制的疼痛,我当时真害怕自己会在怒不可遏的心情驱使下冲上前去,质问那位虽衣着考究却对孩子表现得极度吝啬的妈妈,“你到底为什么要生孩子?难道孩子上辈子欠了你的?只不过是交钱买本书而已,一定要如此恶毒地凌辱她吗?”所幸,我用自己残存的理智控制住了,因为对这样一位完全不懂教育的母亲发怒,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国家关于教育孩子思想的观点,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太多太多,即使我们从现在开始马不停蹄地追赶,也不见得能跟上别人的步伐,可是如果我们不为此做出一些努力,仍然消极地面对目前的教育现状的话,那么在教育的跑道上,我们将永远是被甩在别人身后的弱者。这么说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源自阿黛尔.法伯于1974年在美国出版,而今终于得以在中国面世的《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这本书。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恐慌和焦灼与我从书中收获的技巧和欣喜几乎是等同的。我非常悲哀地发现这些神奇的技巧竟然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在美国广为传播,那个时候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正在接受父母的奚落或惩罚。我们将辱骂和挨打视为家常便饭,我们对父母口口声声强调的“黄金棍下出好人”不以为然却又无力反抗,我们痛恨不公平的对待,痛恨责骂痛恨体罚痛恨所有那些伤害我们精神和肉体的教育方式,但我们只能用年轻气盛和父母对抗,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不满。因为不堪忍受粗暴的家庭教育,我们中的有些孩子离家出走,有些孩子悬梁自尽,还有一些在尚不懂得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便被打入铁窗……我们和父母在失败的教育下身心俱疲两败俱伤……回忆这些是痛苦的,但是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得知自己幼时的好朋友离家出走时内心强烈的震撼。过去我曾经以为那是成长的过程中必经的伤痛,是不成熟的自我与家长的威严发生冲突时的必然产物。然而今天,当我从众多的育儿类读物里读到另一种解读,更多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后,突然明白,那些伤痛并不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它们的发生仅仅是因为彼时的家长缺乏必要的引导及学习,而不得不在黑暗中盲目摸索的失败案例。其实,我读过的第一本印象深刻的育儿书:《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也是阿黛尔.法伯的,而今读到她更早期的作品,依然感触良多。事实上,当看过的育儿类书籍已经多达三十几本后,我也曾经产生一种深深的疲累感,那些司空见惯的老生常谈已经不太容易引起我的兴趣,而纯理论式的枯躁讲解则令人昏昏欲睡,我需要一些新鲜的,能真正打动我的观点和内容,还有大量生动的案例帮助我决策在生活中各种情形发生时应该如何去应对及处理,而这本书则符合我目前所有的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欣喜。书的形式很新颖,以讨论笔记的方式徐徐展开叙述,将长达5年的父母教育讨论课程中参加讨论者的精华问题凝炼成若干观点,并最终形成这本书。由于是互动式的讨论课程,你能在书中感受到头脑风暴的非凡魅力,阅读到来自各位父母的精彩分享,看到他们是如何面对一个个孩子的难题和坏习惯展开讨论及分析,并最终运用所学技巧去攻克难关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那些孩子们正在以坚定而缓慢的速度发生改变,或许中途曾有一些反复,但他们最终都在向着令我们欣慰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也在这些生动的案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一些知识:比如当我们理解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便不会再执着于强调他那令人难以接受的感觉,放弃纠结于不相干的细枝末节;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爱抱怨的孩子时,用坚持、克制以及幽默的语言能够在他身上激发怎样的变化;比如当孩子生性孤僻不爱结识朋友时,父母的启发和睿智将如何为他打开友爱之门;比如当一个孩子用剪刀戳向另一个孩子时,父母只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交流后才能避免他再次犯同一个错误并且不会埋下仇恨的种子……在我看来,这就象是在很多个孩子身上开展的一个个小试验,也许有些试验会失败或短暂地失败,但是也有很多试验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而这些试验结果对父母而言,将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就象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一样,它可以将一个整日在争吵中度过,每个成员都感觉糟透了的家庭变成一个和睦、友爱,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它可以让两个终日为孩子所苦所累的父母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某个周末的晚上一起去看一场电影,享受属于自己的二人世界,而回家后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已将自己妥善安顿,没有争吵,没有告状,没有一塌糊涂的客厅和被拔光了毛哀嚎着的小狗,没有如恶梦般的家庭生活……好吧!这听起来的确有些象科幻剧,然而我却无比相信它的真实。因为就在今天,我成功地运用了书中所述方法之一——尽量使用描述性语言而非攻击性语言——改变了我的宝贝。当我发现吃晚饭时他的下巴如往常一样正在往地上滴发亮的汤汁时,我没有象往常一样生气地对着他喊:“注意你的下巴,我已经说过无数次了!”而是改为轻松地提醒:“我看到你的下巴正在滴水。”于是,他也没有象往常一样置若罔闻,而是用略微吃惊的眼神掠过我,带点羞涩地扯过一张餐巾纸,迅速地把下巴擦干净。于是,就这样,我没有愤怒,没有发火,没有大喊大叫,却成功地解决了他的下巴问题。书中对人类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观点:父母不能为孩子牺牲一切,不要以为富有牺牲精神便是对孩子好。要知道当父母在强忍自己的怒气,勉强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传递给孩子的可能是两方面的信息。第一:别人为他牺牲是理所当然的,他会因此放弃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而将一切视为必须;第二,他也可能会感觉到强烈的内疚感,因为他能感觉到父母在委屈自己后表现出来的怒气,而这种无法掩饰的怒气会迅速地传染给他们,并且由他们继续传染给其它的家庭成员,这样,一份愤怒就象传销一样变成多份,然后如炸弹般轰然引爆,将家庭矛盾上升到无法控制的程度。而假如父母在孩子提要求时能适度地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喜好,让自己略微“自私”一些,除了考虑孩子的需求外也不要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么一份愤怒就可以被分散成若干份,由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并最终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渐渐消弭。这样做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对他人的理解,让他们明白,世界不是只为他们而存在而旋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不能勉强别人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书中还有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令人受益匪浅。当然,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书中提到的所有技巧对我们来说,都有一个实践和尝试的过程,我们通过书中的启发所获得的观点,必须经过试验和理解后方能灵活应用,这将会是一个缓慢而反复的过程,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任何急于求成的功利心理都是对教育的一种漠视。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个世界的语言,而要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你需要努力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运用这种语言与之交谈,你会发现很多原本感觉非常困难的事情,现在都会变得异常轻松,只要你愿意不断地尝试。又:内封里印刷的句子实在是太喜欢,忍不住摘录下来:我们曾经认为,好父母应该有耐心——冷静、理智,从不叫嚷。现在我们知道,没有必要压抑自己的愤怒,我们会把它全面地表达出来,但不会使用侮辱的方式,我们表达的是自己的感觉、价值观和期望。过去我们从未想过,自己的说话方式会影响孩子,以为只要他们知道我们爱他们就已足够。现在我们知道,言辞有着强大的力量,应该努力把有帮助和有害的话语区分开来。过去我们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对待孩子的强烈情绪,觉得自己应该要么说服他们,要么引导他们不要那么想。现在我们知道,当我们承认孩子的感觉时,就给了他健康成长的机会和力量。过去我们总是认为,父母应该决定哪些东西对孩子最有好处。现在我们知道,每次我们允许孩子自己经历复杂的抉择过程时,我们就给了他一次无价的经验——对现在、也对孩子将来的独立而言。我们曾经认为,告诉孩子他有什么做得不对,他就会改进。如果我们说他撒谎,他会变诚实;如果我们叫他笨蛋,他会变聪明;如果我们说他懒惰,他会变勤劳。现在我们知道,父母只有假设孩子已经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种人,然后像那样对待孩子,才能让他进步。

改变从现在开始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为人父母有痛苦也有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无数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逼着你成长,逼着你进步,让你一点一点变得成熟起来。不过说到成长,最快的成长方式还是有专家进行引导,就好像书中的那个学习小组,几个妈妈们在专家的带领下一点一点成长一点一点提高,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当然在中国还很难找到这样的专家,更不要提类似的小组,那还有点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阅读,通过书,来使自己提高成长起来。不过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市场上书店中已经有了太多太多,占据了一排一排的书架,可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实在太少太少。我读过那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总体的感觉就是欧美的要好于中国的,专家写的要好于业余那些妈妈们的。西方人看问题的视角和我们有很大区别,东方人总是关注那些宏观的问题,对具体的方法策略却感到很茫然,而西方人却总是能够从最细小的事情当中,精雕细刻,找出一种你想象不到的解决方法,让你感觉到很吃惊。这本书就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精品,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全书并不探讨,父母和孩子的重大问题,只关注于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方面,那就是怎么和孩子说话,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想过同样一个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竟然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让人很吃惊的观点,就是评价性的语言会阻碍孩子前进的脚步,描述性的语言才给他真正的自由。我们说了很多年赏识教育,可是却很少想过赏识的细节,可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却是整个问题的核心所在。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让你看,你可以评价说他画得太棒了,简直就是小画家。也可以用描述性语言说,你画了一片青草地,一个太阳,火红火红的,还带着笑脸,草地上的小动物真可爱……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你没有夸他一句,但是他从的你语言中体会到了巨大的鼓励和重视,然后他就跑回去接着又画了一幅,接着让你看,无疑这幅画他肯定画得更认真更好更漂亮。而当听到你是一个小画家的评论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画的水平,只是高兴了一下,满足了一下自己,然后就放下画去玩了,他不想再去画了,怕画得达不到小画家的水准,还是其实心里明白什么是画家的。这就是两种回答方式的区别。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往往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水平,我们说孩子需要赏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是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维以后,他会觉得,自己达不到你的赏识,他会感觉有压力,会感觉头上戴上了一个巨大的帽子,让他感觉很沉重。而描述性语言,让孩子明白,你在关注他,关注他做的事情,你很重视,你很留心,你理解了他的工作,他很开心,这才是最好的鼓励。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成为一个好父母会这么容易,你知道了道理还没有用,还要在和孩子的不同情景中去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书中提到了大量的例子,都是这些妈妈们在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通过互相的交流和老师的指导,最后一点一点成长了起来。生命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为父母就意味着你拥有了一个成长的最好机会,为了你的孩子,你也要让自己成长起来做一个好的父母。

正视心中野兽是与孩子共处的救赎之路,读《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Leo鉴书(44)

面对孩子不听话、面对他们不能达到我们要求时,每个人心里都有只野兽。平时彬彬有礼的父母会瞬间变成咆哮的动物,很讲礼的家长会爆发成为边吼边挥舞双手的狼人。《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父母正视内心的野兽是与孩子共处的救赎之路!全书13章,开始一章独立成篇之后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孩子也是人;第二部分叫父母也是人。结构不错,把想说的、应该说的都说出来了。有兴趣大家可去网上找下介绍和目录。书里给我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第12章“寻找人性化的方法表达愤怒”,讲一种面对孩子时正确表达愤怒的方法,父母如何调节自己才会在保护孩子的同时让自己在教育之路上更加完善。俺31岁开始练跆拳道的,现在是红带一直在坚持练。绿带之后会有对打练习,教练说出了其中的窍门——直视对手眼睛,即使被打也要看;为避免伤害可以躲闪,但是不要闭眼、不要扭头。看到孩子不如我们意时、我们想发脾气时就是在面对内心的野兽,否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释放心中的狂怒让无辜的孩子面对。于我儿子而言,他爹发疯时就会变成一只62公斤重\叫唤的很大声的怪物。我说下书中学到的方法:不闭眼不扭头;事先承诺不发疯;表达内心不满;只描述事实不做判断。不闭眼就是刻意压制愤怒,一边很生气,一边跟自己说我要克制,结果像大禹的爹爹治水——用堵的方法反而让洪流冲过堤坝,要学会正确疏导;不扭头说的是不能假装自己不生气,无视愤怒,任由怒气发展最后它也会爆发。接下来是事先承诺不发脾气。有几次儿子读论语时我发了脾气,从此他就不跟我读了。最近我每次陪他读之前都先说好“我不喊,喊了就坐100个俯卧撑”,于是才能开始读。有了承诺就有了顾及,100个俯卧撑倒没什么。后再没喊过!表达内心不满是在孩子犯错时的必要方法。不能说“爸爸不生气”那是在说谎,要说“爸爸很生气,很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能解释一下吗?”当然态度一定要好,不要叫唤。最后是只描述现实不做判断,说“你没有达到事前的承诺,做到某某某”而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笨蛋。”前者是说事实孩子有机会再改,后者是说评价我无会伤害孩子的心。书中插画很温馨,能很好体现作者的理念和想法,策划编辑看来是很用心的人。书中有更多值得父母学习的东西,等待您去发现。有空读读会让我们在教育孩子之路上更加成熟与练达。正视内心的野兽学会合理控制而不是压制它,是每个父母与孩子和平共处的救赎之路。

这是一本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书籍

这不是本难看的书,我花了一天多的时间就看完了。第一次的评价往往没那么深入,我相信这本书值得看一次以上。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对亲子关系有益,而且对于师生关系,以及工作中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都会有积极方向的引导。对于我来说,由于还没有小孩,我更愿意将里面的原则应用于我的学生工作中。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我对这本书的思考: 一、对中国教育理论现状的思考 1、“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科目《教育学》中,无论哪一种版本中,都会在教育原则上写到一点: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要因材施教(离题小议:对于“因材施教”这个词儿我一直觉得是国内教育界为抗衡国外理论而仓皇自造出来的,还说孔子是提出因材施教思想的中国第一人。关键是这种思想一直都没有被传承,你有什么可得意的?以前中国学界由于被强大的国外学术所冲击,思考支离破碎,底气不足,就跟韩国一样迫不及待地宣称“这我也有啊!”“我们老祖宗一早就有了!”其实大可不必)。但材有哪些种?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又如何施教?对于材的差异性的强调,有可能会导致对于教育的不可知论。然而我们看到,国外在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早已经绕过了这个怪圈,着手用一贯的原则去解决千万种问题。这可以算为对于教育思考的否定之否定。 然而,我们的教育理论却止步于“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一会儿会说到的,理论与实践的悬崖点。 2、“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原则在中国是非常强调的,内在的心理学机制在于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不过,传统的言传身教理论更多的是强调对“主体”的内在品质的“传”和“教”,例如向孩子传授“善良”、“诚实”的品质;而本书也有贯彻言传身教的思想,但强调的是对于亲子关系,也就是“主体间性”的“传”和“教”。例如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们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侮辱、攻击和威胁,因为这样也会让孩子学到侮辱、攻击和威胁,并学到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惟命是从。 3、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该书是由红黄蓝教育机构出品,我有一个同门也在北京的红黄蓝工作。亲子教育现在在中国蓬勃发展,可说是可喜之事。但是中国的现状是,理论界仍不愿意走下神坛,而实践界随意喧嚣,却容易迷失方向。即使在当今中国的亲子课程中,像书中描述这样,由专家主持,父母充分参与并形成强大情感及知性支持的情况,绝对是没有的。国内仍然是教师独大,而家长羞于参与分享。家长的力量尚没有真正地调动起来。 二、与同类书籍的比较 1、《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这本书里一些教育原则与本书是相类似的,例如用“描述性语言”取代“评价性语言”。我也期待着在第二次阅读时获得更多的感悟,但是《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里面语言的情境性不强,罗列了很多语句,可让读者了解这个事实,但对现实的支持力度不强,我们无法套用其中的语句。 2、《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与上书相反,这本由国内特级教师写的书,由于情境性太强,所以无法将经验迁移。而且教师也没有从经验中提升教学原则及理论。很多时候我们感叹于其教学智慧,却无法尾随。这也正如我刚才所说,这是国内实践与理论界的另一个悬崖——经验的片面化、个别化。 三、对于经典理论的纠偏及革新 在行为主义教育学看来,在幼儿出现不正确行动的时候,要对之进行相应的“负强化”必要的惩罚是可以存在的。但是书中则认为“当我们惩罚孩子时,他就不会正视自己的问题……惩罚孩子才会使他轻易逃脱罪责,他会认为自己已经赎了罪、服了刑,所以他又可以随意重复自己的错误了”。也就是书中并不认为对幼儿的惩罚能匡正其行为。这两个理论并不相悖,但如何融合呢?或许我需要更多的思考。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吹响家庭教育解放战役的集结号

每当家中的婴孩呱呱落地,基本上每个家庭中的父母都会倾尽自己的所能无私地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予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她或是他将会深陷于父母用爱编织的密网中;对于父母,她亦或是他将会深陷于如何培养,教育好自己孩子的职责与使命感中。从此,在这样的一个情感之网中,父母与孩子都被网罗着,被定格着,被困扰着。于是乎,我们两位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作家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为我们带来了《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一书。全新地给我们家长上了一堂改变思维的课程,吹响了家庭教育解放战役的集结号。正如书中所说,解放父母,也要解放孩子。家庭教育中我们作为家长的,绝对不能忽视快乐家庭气氛的营造。其实我们也知道,中国自古就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每个家长都希望能够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培养孩子,去教导孩子。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发现一个个很多的培训机构,教育基地的应运而生。孩子刚出生,可以有抚触课;孩子幼儿阶段,可以参加早教课;孩子读了幼儿园,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什么艺术类的,什么文化类的,什么语言类的。总之是要什么有什么。品种繁多,触目惊心。但是,如果我们真的陷入这样的圈子,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在亲子教育上步入成功的康庄大道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也许会在亲子教育上踏入歧途;我们也许会在亲子教育上步入弯路;我们也许会在亲子教育上跳不出传统错误的教育怪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的是认真学习并领悟《解放父母解放孩子》里面带给我们的全新教育理念。由于此书的作者是外国人,所以他们提倡者一种完全非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来教导孩子。书名就是使用了两个动宾结构的短语作为引子。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可想而知,现在的教育不仅困扰着家长,同时也束缚着孩子们。在书中,作者用着亲切的叙述方式,向我们一一讲解着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教育问题。这里的问题,其实我们家长可能都有碰到过;这里的问题,其实我们家长可能都觉得棘手过;这里的问题,其实看似简单却有着深刻的道理;这里的问题,其实我们家长完全需要用正确的全新的理念去对应解决。相信,我们希望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成功教育结局。与此同时,书中的问题其实更带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学习完这个本书后,可以让我们家长由此及彼,有彼及他,举一反三,受益匪浅。不仅我们可以有种恍然大悟般的领悟,而且也可以让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深得孩子之心,事半功倍。教育永远是一门复杂深奥的课程。如何能够成功地让父母学以致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至关重要。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职责与任务。父母给予孩子的更是一种亲情的有关爱的释放。在爱的天空下,我们要做到的是不仅要通过全新的教育理念解放自己,我们更要做到的是用此书介绍的方法融会贯通,为我们的孩子们营造一片灿烂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在那里,家长可以得到解放;在那里,孩子更可以得到解放;在那里。孩子更可以建立自尊、自信并能够树立责任感。相信解除了束缚的互动学习会让我们的孩子不仅学得开心,而且学得透彻。让孩子不仅学会本领,更让孩子学会做人。这也就是此书所要让我们每个家长积极领悟的重中之重。

家庭,孩子永远的港湾

收到书我才发现,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原来是阿黛尔 法伯和伊莱恩 玛兹丽施的大作。她们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我早就拜读过,并为里面的理论深深感染。 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不自觉的就会格外重视和宠爱。这种重视可以让孩子变得有安全感,有自信心,但也有可能使孩子脾气暴躁,有压力。每当孩子把父母的忍耐挑战到极点时,家庭大战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家长对孩子轻则训斥,重则打骂,有时甚至会演变成夫妻间的争吵,最终孩子痛哭,家长生气,简直就是两败俱伤,一点儿下面积极的效果都起不到。 在《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这本书中,两位亲子专家向我们展示了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另外一种方式,即用正确的引导去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的下命令让孩子执行。比如现大家长总是习惯帮孩子做这做那,让孩子只要学习就好,其他事情都不用管。其实孩子非常讨厌大人把自己总当成没长大的小婴儿,管自己的穿衣戴帽,管自己的冷暖,这些事情他们早就会自己做了,只是家长还不放心。作者给家长们的建议是在一大清早就告诉孩子自己快点准备好出门的东西,然后就是耐心的等待。也许第一次孩子会忘记带学习用品、作业本,也许孩子会没扣紧大衣的扣子,但第二次,你就会惊喜的发现,离开家长的干涉,孩子们自己会把自己照顾得非常好,他们学习之外的能力总是会超过家长的想象。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的指导,但永远不要充当孩子生活的决策者。虽然我们比孩子们有多得多的经验,但是还要给孩子们面对复杂状况进行抉择的实践机会。因为再小的孩子也会有独立的一天。 感觉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的内容比《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深一些。后者可能是作者写的第二本书的缘故,她们把内容总结得更有条理化,大多采用问答形式,显得更清晰明了。但这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点,它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营造快乐家庭气氛的,强调父母首先要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懂得生活的艺术,学会与孩子与配偶的相处,才能使孩子自由健康的长大。书中的内容非常多,对于今天的父母教育子女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家长们都应该认真学习的好书。

家庭教育的经典,人性化教育的指南

记得当初看完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感觉太震撼了!这不但是亲子教育的好书,同时也是一本讲述沟通技巧的好书,适应用所有的人际沟通,于是毫不犹豫买下10多本送人与大家分享。今天看完《解放父母解放孩子》后,才明白原来两位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在她们几年参加吉诺特博士的亲子教育研讨班中逐渐成型,在这本处女作里面已经脉络清晰了,吉诺特博士的思想和方法,父母亲们的讨论与实践,在互动式的教学交流中,给我们展现了全新的人性化的亲子教育精髓。感觉依然是震撼!强烈推荐!吉诺特博士说:“为人父母,我们主要的目标应该是找到帮助我们孩子变成仁爱而又坚强的人的方法。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非常重要,它应该是仁爱的、理性的,不恰当的手段只能让你偏离教育的目标。”这是全书思想理念的非常清晰的基线(想想,我们自己亲子教育的理念是什么?),而全书围绕三个核心的观点和方法展开论述:1.理解孩子的感受、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并相信自己的感受,以对孩子情感接纳的方式,提高引导和沟通效率的有效方式。2.为孩子预设一个好的角色,像孩子已经成为我们希望其成为的人那样对待他们。3.父母也是人,不是为了理性中的楷模形象去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应该理性管理自己的情绪。第1、第2点,是针对孩子的观点,拨云见日啊!回顾我们自己的糊里糊涂的成长历程,再听听父辈们的成长历程,我们在亲子教育陷落入泥潭有多少代人了?是我们的文化不尊重人性吗?可能吧,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希望在下一代的教育上面依然原地踏步吧!第3点,讲给父母听的,哦,有点如释重负,原来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为什么以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去要求自己、压抑自己呢?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我们也可以犯错,你依然可以返回正确之路。但是,你真的要重新定义好自己的角色,让他们乐于和你交流,当我们压抑不住自己愤怒的时候,如何驯服内心的野兽,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要做得好很难,因为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自身的修行。非常赞同一些豆友的评论:看了这类书,不但有助于改进和子女关系,也有利于改进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更加宽容。事实上,我想,大家可以把这些沟通的方式用于和任何人的关系上,因为人性是共通的。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思想与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思想一脉相承,教育思想是具有很强传承性的,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革命性的方法。下一个目标:吉诺特博士的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