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萨宾娜,我的卡夫卡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旅游随笔 > 你的萨宾娜,我的卡夫卡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
ISBN:9787561755150
作者:摄影:庄哈佛x黄耶鲁
页数:296页

章节摘录

  广场上的大钟,时间 不会停下来……  说起来,那首叫做《布拉格广场》的歌,真是给布拉格做了不少推广,起码,相当一部分30岁以下的小青年,开始幻想有些浪漫的事情发生在那个有许愿池、白鸽和彩色玻璃窗的“布拉格广场”。  在这点上,不得不佩服创作才子们无孔不入、借题发挥的本事真是很大。歌词写得的确不坏,算有意境,但是也的确容易误导小朋友。因为,布拉格,并没有一个叫布拉格广场的地方;广场上也没有许愿池。不知道写歌词的人来没来过布拉格,熟悉欧洲的人,在歌词里看到了罗马的西班牙广场(那里有许愿池),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铺天盖地的白鸽算其标志了,据说,政府都曾经往鸽群中投放避孕药)等等。不过,如果理解为作者是想奋力表现布拉格之美,倒也可以接受他拼贴的意向。  布拉格的广场最出名的两个,分别是旧城广场(Staromestske Nam)和瓦茨拉夫广场(Welceslas Square)。  欧洲的城市格局大多从广场出发。广场就是这个城市的中心,城中一切大小事物都在广场展开:买卖交易、交朋会友、游行集会,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并且,广场也是城市结构的核心,数条街道以广场为起点,呈星形辐射出去,再各自延伸较小规模的支流巷弄。有的则是一个广场接一个广场,广场确定城市的中轴线,由广场散射出去的街道,形成蛛网一般的架构。  这样的城市规划和中国的很不同,所以,想要了解一座欧洲城市,城中广场就是少不得要去的地方,在布拉格,旧城广场就宛如这个城市的年轮,岁月流经的迹象已深深镌刻在此地。  布拉格之所以成为布拉格,是由旧城广场决定的,此话绝不夸张。如果十一世纪时的东西商队不选择旧城广场作为他们的商品交易地点,今天的布拉格可能还是伏尔塔瓦河畔的小小村落。当然,“旧城”的得名却是在十四世纪新城区开始建造之后。  旧城广场比之欧洲其他城市那些名头显赫的广场并不大,有点落寞地守着它的老古董邻居:十一世纪的行会会所,1338年的老市政厅,十四世纪的提恩大教堂,十五世纪的耶稣受难像,十八世纪初的圣尼古拉教堂……只是,敢在这片广场上站出来的“老家伙”,哪个是没点来头的?行会会所可能建于十一世纪,最早是商人们转运货物和缴纳税款的地方,是布拉格最具历史渊源的建筑之一,不过它看起来又小又不起眼,当然,这是与它那位高耸的哥特式老邻居石钟议院相比。  石钟教堂再过来一点儿,是曾经的布拉格修道院,现在的身份是“卡夫卡中心”——1883年卡夫卡在此地出生。  城堡,城堡,一千年不说老  如今的城堡早已经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君权、贵族、荣耀、历史和传说……就像美女总是配一个像模像样的包包而目的并不是为了装东西,对欧洲的城市来说,城堡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建筑本身。  从这点上来说,似乎还不免要感谢1200多年来的连绵战争、几场大火和许多个王朝倾注心力的修葺建造,布拉格不仅仅拥有了一座城堡,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古堡——一个包含了宫殿、教堂和防御工事的城堡建筑群。  在这个古建筑群落里,可以找到欧洲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样本: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  捷克诗人赛弗特曾在一个春天的炎热的下午,被残花的清香所吸引,穿过圣维特的大厅,来到此处,伫立在彩石砌成的墙前,也许是为石头散发的凉气所吸引吧,他不由自主地把脸贴在石墙上,“就像贴在心爱的人的脸上”……当然,今天可能游客太多,没有那样安静的时刻令人有如此诗意的情感升华了,此地也只是不可不到此一游的一处了。  圣维特里另一处华美的内室,是圣约翰礼拜堂,这是为纪念主教杨?内伯穆克(Jan Nepomucky,捷克语中的Jan即是John)而作。  在查理大桥上,你也许已经摸过了他的雕像。  这都是繁复之美登峰造极的场所,也许物极必反,不仅让人失语,甚至更愿意闭目静坐,什么都不看,再无言离去。但那光芒是不灭的,可能在某个想不到的时间,一个不相干的地方,突至心灵,又在瞬息之间退得干干净净,令你怅然若失,不知道是谁回去了,谁又会重来。  从皇家花园望出去,布拉格橙红色的屋顶们如岛屿般飘浮在绿树的海中。这景象有些像从半山上看到的法国里昂(Lyon),或是里斯本(Lisbon)的旧城区阿拉法玛(Alfama),只是布拉格的绿荫似乎更浓密些。——“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将托尔斯泰的名言作为城市之间的比较,也不错。

媒体关注与评论

  阅读美丽,分享心在别处的幸福  拿到一本精美的图文书,最大的矛盾在于,先读文字还是先看图片。好比看那种外国原版电影,为了了解情节而飞快地看字幕,余光又颇吃力地贪婪着画面。  《你的萨宾娜,我的卡夫卡》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好读它三遍,一遍图画,一遍文字,一遍就随意翻来,翻到哪张就哪张,都是美丽,美丽就足够了。  如果你无法走遍每一个你想去的地方,那不要紧,那并不影响你爱上那个地方,心是自由的。哪怕你和这本书的作者们一样,被拴在这个城市的各种角落里,看上去灰暗、千篇一律,那并不表明你的心灵同样单调,心可以去向别处。  三百多幅精美的照片,沉郁云层下的广场,夕阳下的河流,风中的城市剪影,无数扇美丽沧桑的门窗,街头长椅上的阳光,深色头发的波西米亚女子,伸向远处的石头路,教堂里的烛光。。。。。。或是全景,或是细节,慢慢地弥散开这座城市的气息。如果你在电影里,或是在其他小说中,甚至是流行的歌曲里,听到过关于波西米亚的风致,曾经在脑海里勾勒过它的苍郁的美貌,那么这本书就是勾勒的写真。  书不是纯粹的游记,虽然它涵盖了捷克之种种令人神往的景致。就是几个好友,在另一座城市行走、体验、感受的笔记。书亦不是本捷克的简史,虽然它有些严谨地描绘了历史风貌,结合了城市的建筑、雕塑、点滴之中,折射出布拉格的深邃。让你看到风华绝代,也认得背后的沉积的苦难。那些无比绚烂的花朵开放在眼泪之颠。  且读且看,散漫慵懒地全景式展开。有时凝视一幅画面,很想将这页书撕下来,用图钉钦在床头,是东欧特有的那种令人倍感苍茫的凄怆之美,是落日下的伏尔塔瓦河。  书页中夹杂着那些半透明的油纸,轻轻的油墨气味,和每个有梦想的人分享,心在别处的幸福。??看到书的第一时间,就明白这不是一本旅游书,也似乎非关文学。总之,此书足够有魅力吸引到眼球——书名、封面设计、整体的调性,都是那么特别,体现了某种令人心向往之的生活风格。要说的具体些,好像也有些困难,举个不太恰当、只可意会的例子,就像是一个洋溢着欧洲气氛的小咖啡铺子,或是那种简单但相当优雅的品牌衣服,——看似不经意,但每个细节又是经过了精致的推敲,即使是慵懒,也是价值不菲的。这是一种姿态,也透露出一丝气味,那就是那一群人的气味。这本书也是如此,一本给城里有设计情趣、喜欢欧洲、喜欢享受生活,并且有点美学口味的人看的书,——后来看过书后,就更肯定了 。  确切地说,此书是一本关于时间、关于空间、关于颜色、材质、线条的书,一本有关life style的书。作者们是和他们的读者一样的人,他们好像不想有什么叙事,或者讲什么故事,反正,这是一本很难让人概括到其“中心思想”的书。甚至,在看过出版社的介绍后,还很容易误会这是一本流俗的图文读物。实际上,却全然不是这么一回事情。翻开此书后,很快就进入了被精心布局过的视觉节奏,连续的影像,——因为你甚至很难说他们是图片,可以说张张都是平面设计品,完全同影视剪辑一样,所以,不自觉地就会一口气地把这部纸上的电影看完。难怪有人评价这是迄今出版界最流畅、最极致的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图文书”,所谓的读图时代只是图文书的一方面,本书让人觉得图和文是完全可以并行的。设计上的分寸感在其中起到了不少作用。??这是一本讲述捷克的书。神秘、古老、忧郁、荒谬、风情......不同的叙述者和叙述方式给这个陌生的地理概念涂抹上各种色彩。整本书就是进行时的电影,“摄影师笔记”带我们回顾拍摄背后的点滴;“特写”是历史事件和艺术流派、思想风潮的解释;那些跳跃的但又有煽动力的标题则一步步解构了布拉格,以及其他的一些捷克名城。这种交错的排列让读者同时领略了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真实。  图片的组合花了不少心思,有变奏一般地重复,也有奇妙地拼贴,还有连续的故事小品,所以,尽管全书全彩印刷,还混合了不同的纸张,你却并不会感到被视觉轰炸了,在阅读上毫无审美疲劳。全因作者将整体基调把握得张弛有度,所以读来,的确令人感到悠扬自如。

内容概要

书的作者是个工作室----BY工作室。 
BY是什么呢?
“by oneself 、 pass by……, ‘by’总是和时间、地点、人物相关,是种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无论美好或者艰辛,都不能完全重复,因此都值得珍惜。”
  工作室里包括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80年代后的人,可能在写字楼上班,“精神却在外面天马行空”。

书籍目录

不算是序摄影师笔记1布拉格,像一出即时戏剧广场上的大钟,时间不会停下来……特写:哈布斯堡王朝城堡,城堡,一千年不说老北方的罗马,九个山丘特写:新艺术人物:阿尔封斯·穆夏没有黄金的黄金巷石头圈起的爱摄影师笔记2特写:弗兰茨·卡夫卡来来回回走过三次,彻底地迷恋上了摄影师笔记3特写:巴洛克的补丁过不去的一道“槛”过不去的一道“槛”一种温存,卡罗维发利摄影师笔记4克鲁姆洛夫,波西米亚不相信童话出发,去布德约维奇当心,别在塔博尔迷路特写:有家的波西米亚咨询

编辑推荐

  浓墨重彩的捷克华章,风光独特的中世纪小镇,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繁忙都市匆匆而过的你,让这一切在书中相遇…… 本书重点介绍捷克布拉格和一系列的中世纪小镇,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波西米亚、巴洛克、卡夫卡、新艺术与穆夏等一个个与捷克有密切关系的艺术流派与艺术家,从而将“欧洲之心”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特色尽收眼底。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色交融,通俗并且时尚,符合对文学和艺术有兴趣的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是图文并茂的休闲小品。

作者简介

本书重点介绍捷克布拉格和一系列的中世纪小镇,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色交融,通俗并且时尚,符合对文学和艺术有兴趣的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是图文并茂的休闲小品。
尽管捷克刚刚被列为中国公民境外旅游目的地,但在领风气之先的时尚与艺术界,它近年来一直受到追捧,也受到都会青年白领的偏爱。然而,捷克之美还有待直观的展示与深入的发现。本书的重点自然是布拉格,浓墨重彩的捷克华章,但同时并没有忽略一系列风光独特的中世纪小镇,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波西米亚、巴洛克、卡夫卡、新艺术与穆夏等一个个与捷克有密切关系的艺术流派与艺术家,从而将“欧洲之心”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特色尽收眼底。
全彩的图文书,国际流行的平面设计,一流的装帧,不管是外观还是内容,都让你耳目一新。

图书封面


 你的萨宾娜,我的卡夫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3条)

  •     "Einmal ist Keinmal,"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经过这许多年,才开始慢慢懂得很多,曾经想在一起一辈子的人分开了;曾经说过的很多重要的话,已经随着花瓣落去;曾经无比看重的“重”也变成了“轻”,现在知道人生很多美丽,看见,但不能拥有。......在岁月长河的不断流逝中不断经历失去与获得可是还剩什么留在我们的心底...
  •     奇怪的名字,很有想像力,——时间变成了乱码,巷弄和墙面都是戏剧,一千年都不要说老,人生很多美丽,看见,但不能拥有。很特别的纸张,还有影像的组合。很难得的一本图文书。
  •     最先在报纸书评版上看到此书,被书名吸引。萨宾娜(或者也可译成萨比娜),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与特蕾莎有着极大反差的坚韧个性女子。卡夫卡,这个在布拉格写出生命中最精彩文字的德语作家,捷克乃至东欧的文学符号。书名就注定这本书与布拉格、与捷克相融的宿命,于是,出于对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莫名的偏爱,我从书店把这本书带回了家。书真的很美,且不同于一般装帧精美的书,它不仅有精心设计配置的外表,书中的文字也很值得品读。卡夫卡,昆德拉,哈布斯堡王朝,骷髅教堂,坦白讲这本我在一年半前看得书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一页页默念书中的图片和那张张为书增添浪漫朦胧感的薄砂纸。。。对于书,很难得可以有一本让我萌发“外貌协会”之感。也许书中的布拉格依旧没有跳出普罗大众的想象,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布拉格这座千年古城不只有爱,更有向往,并且,原本的爱也不那么莫名了,因为它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在纸上、在心里的那份念想。。。你的捷克,我的布拉格,各自不同的念想里生出了对这个东欧国家、东欧古城一样的爱。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照片绝美.要去布拉格的人从中可以读到所有你去之前该了解的故事
  •       看到卡夫卡,看到萨宾娜,看到序的文字,看到那些唯美的相片
      毫不犹豫从图书馆抢回宿舍
      一晚上看完了,而且看的很仔细很仔细
      “现实太美了,我不敢看”
      它是个能让人做了个好梦的书
      
      
  •     看名字就知道又是小资,没有看文字,单纯看摄影,拍出来的东西都是值得推荐的,让人非常向往布拉格,装帧设计也是一流。
  •     通篇用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来做嘘头,但个人觉得,亮点反倒是序中讲述的小故事。
  •     浓墨重彩的捷克华章 风光独特的中世纪小镇 “布拉格,像一出即时戏剧” ……
  •     看了和沒看一樣
  •       摄影师是庄哈佛黄耶鲁 中了他们的毒才上了单反相机 这本书也找了朋友才千辛万苦的买到(谢谢微蓝大人 挖哈哈) 视角很毒/独特 没有和大多数旅行游记一样采用明信片照片 每张照片都有摄影师自己的思考 色彩也很出众 看一样忘不掉的那种细腻 是一贯的庄黄式的迷人和特别
      
      但是文字方面不敢恭维 太多枯燥的历史资料 也许作者想告诉读者布拉格的深厚底蕴 但是留给读者的空间太少了 有时候 欲说还休的神秘感才是吸引读者的资本 毕竟 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布拉格都不一样
      
      本人非常之想去布拉格...没有钱...呜呜
  •     好早以前看的……
  •     “唯因其不可捉摸,才时有神来之笔”
  •     纯看图想象,文字什么的,不抱多少希望。
  •     高二读了一半放下的书,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了。
  •     文字部分很让人失望 书名很吸引人
  •     里面有句什么来着。。“不被理解的也许始终不会被理解,但是永远不要放弃尝试”,真·励志 - -
  •     早就知道这书,去过几次实体书店都没找到,曾经不习惯网购,于是与它失之交臂这么多年。还好终于在当当买到了,喜欢的书,再漫长的等待都不觉得太久。
    喜欢它的装帧,喜欢里面的图片,喜欢布拉格。感叹它橘红色的屋顶,可以想象在黄昏落日时分必是极美的。在欧洲,建筑是为了艺术,顺便成就了价值。而在我们这里,建筑只是为了卖钱,赚取更大的利润,甚至毫无观感,矗立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看了平添气恼,感慨它的审美在哪里。
    不是每个人都有背起行囊去你想去的地方立刻决定说走就走的魄力与勇气,就像这本书里不算是序的序言故事。那么对于那些心驰神往的地方,只能通过阅读,借助他人的视角,带你领略。
  •     摄影作品配解说
  •     耳目一新的感觉,看文字,看插图均可。
  •       这六分全是给图的,文字如嚼蜡,好像新割开的纸,一行一行看下去,刮得眼睛疼。
      
      我宁愿你介绍些风土人情,风景美食,宁愿你文字如旅游手册般土,若你不肯落俗,做到lonely planet也够了。只是不能忍受这些矫情的文字,言之无物的空洞,深深的乏味。
      
      索性图还是能看的,并且看罢之后,就想着,怎样都要在欧洲游里为捷克划出些时间。布拉格这名字本身就如一个神秘的符号,牵引着人们一窥它的秘密。
      
      转念一想,一个人旅行,如果在布拉格遇到女巫该怎么办,我想我也没勇气走进那栋骷髅城堡吧。
      
      
      
  •     还要再去啊,永远不想离开的查理大桥,好像穿越到古代的温泉小镇,空无一人的百威小镇,还有让我看到绝美夕阳而落泪的Loket小镇。
  •     上大学时在校图书馆里看到,可说是一见钟情,借了又借。后来跑了许多书店都没有,现在终于到手,总算如愿。最先被那篇《不算是序》一下子打动,做平凡小事的平凡人,一样有伟大的精神世界,刹那抓住内心。越往下看,鲜明的色彩,缓慢的叙述,一座多情的城跃然眼前。平静的、汹涌的、光鲜的、斑驳的、气质绝伦而饱经风霜的布拉格,定格成了时代的背景,散发着仿佛徜徉于光阴之外的安宁。像谈起一个老故事,唏嘘一段旧时光,又恍惚,又真切...
  •     给图
  •     怪我,以为价格高的书,则不仅装桢棒,内容也赞。结果真是大失所望。文字很浅显,如记流水账,放在自己的博客里或放在论坛里就行了,如果出版出来赚钱,应当在内容方面增加出版书刊的价值。
  •     我看过,我忘了,我又想起来了。
  •     布拉格的游记,记得书的质量很好。
  •     2012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布拉格,已经读了《走读布拉格》,看了《感动世界遗产》欧洲篇之布拉格等,感觉还不够,希望有更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图书或是更详细介绍的影碟。在豆瓣看到《你的萨宾娜,我的卡夫卡》,立马被书名吸引,书拿到后,第一时间就看了。怎么说呢,图片有拍得不错的,但整体来说,显得杂和乱,文字也写得一般。我收获到的是知识性介绍部分,如哈布斯堡王朝等。。。
  •       不知为何, 正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封面上那金色的阳光
      在大学时代的某个下午,独自坐在书桌边发呆,对着那一排排的书曾出神了一个下午,那时阳光明亮而温和,透过玻璃窗,斜斜的照在书案上,也随着我的思绪在轻轻悄悄的游移,现在看到这张图片, 也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往事和梦想。
      坦白的讲, 看书中摄影师的blog已经很久了,所以看见他们在BLOG上宣传这本新书的时候立刻就买了一本, 就冲着那些精美绝伦的图片,我也要买下来收藏上一本。
      一口气读完, 然后在阳光底下发呆,做梦,梦里都是布拉格的身影和斑斓绚烂的色彩,让人可以静静的回味。
      也许是我对书的期待太高,总希望书中每幅图片都精美绝伦,并且旁边能配以诗意的解说和旁白,使人完全神游书中,产生与作者共游布拉格的感觉,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 就是发现摄影者和主要撰文者并非同一人,摄影者想表达的意境也许撰稿者并不能完全领会和表达,这直观的体现在书中每页的插图和文字有些错位和不协调,看了之后感觉是看了两本书:一本图片精美但没有文字的纯影集,另一本则是介绍捷克历史和旅游文化的指南手册。
  •     帮太太买了一本,照片不错,文字嘛一般,貌似没有太太的欧洲游记写得好
  •     看了有点想去捷克哎,原来没有布拉格广场。。。另外,对欧洲史稍有了解。
  •        很久以前就想买本关于布拉格的摄影作品集,一直没有找到,现在终于如愿。
      
       书有个长且有点悲伤的《序》,讲一个困在写字楼的小白领偶然被摄影作品中的巴黎所震撼,从此将巴黎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学法语,然后津津有味地在网上扮演一个生活在巴黎的开花店的女子,对巴黎的大街小巷都烂熟于胸,与一个曾去过巴黎的男人之间彼此交流,都怀着些暧昧的情愫……现实却是,她依旧两点一线地上班、回家,嫁了一个不能说爱也不能说不爱的男人,怀孕、生子,若干年后才第一次真正站在塞纳河畔,是因为和老公报了10天行遍11个国家的旅行团……貌似在暗指我这样的人,虽然迷恋卡夫卡与布拉格,但现实中永远只能是隔岸观火,最好的结局也只是来个几日游,浮光掠影中缅怀一番。无奈之下,结论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立足本土,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寻找精神家园,如果只顾着放眼世界,错将美洲、欧洲、澳洲、大洋洲、南极洲、北极洲当作精神家园,注定是一个痛苦的选择。
      
       整本书中的图片让人基本满意,除了布拉格美丽的红色、绿色屋顶的房子,古老的城堡、广场,水面宽阔幽暗的伏尔塔瓦河,耸立了若干年的查理大桥外,还捕捉到了很多细节:以卡夫卡为名字的一家咖啡馆;铺着奢侈毛皮的咖啡馆座椅;站在土黄色院墙前穿长袍戴小帽留长长的白色胡子的犹太老人;布拉格老城广场上刚下过雨后的一片水渍,映着匆匆走过的人和古老建筑的倒影;阴云密布下古堡仿佛穿透天际的尖顶的暗影;犹太人的墓地;卡夫卡的半身像、超现实主义像等等等等。有关布拉格的图片很详细,只是有关卡夫卡的图片还嫌不够,没有他工作过的劳工保险公司的大楼、没有他出生的那间街角的房子,甚至没有新犹太墓地里他的墓碑,如果我去,那一定是必要瞻仰的地方之一,想作者肯定不是我这样的一个卡夫卡迷。
      
       不管怎样,翻看的时候还是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它抚慰了我某种思乡的情绪。
      
  •     第一次听到“卡夫卡”这个名字,是在几年前一个被作业困扰到迷茫的午后。同桌是个蛮有文化的男生,拿出《变形记》给我看。我难过了很久。是disgusted,不是sad。我执著于甲虫不放,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人变成一只虫。不久之后,我知道了这是个隐喻。我又去看《城堡》。我捧着书,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读到最后的“未完稿”,突然一阵失落。那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去敲一座城堡的门,无止尽地敲。结果是在云里雾里中醒来。我知道这种梦跟别人说没有什么意思,但我真的想说,做个这样的梦是很难得的。书里有很多透明纸,印着图片,夹杂在正文里。每次翻到透明纸,都会先看到它后面一张的纸上的字,再掀起一看,噢,原来是两张。像一层蒙版一样,罩上了花色斑斓。虽然是透明的,看起来却更加真实,仿佛这一块图景真的在我手里。图片里,很多次出现了圣约翰雕像。我找着介绍文字,看到了这段话:“许多残酷的真相就这样,被时间磨成了愿望和传说。且到桥上去吧。如果你也摸了那雕像,如果,真有机会的话,就选个晨雾未褪的早上,静静地,再来吧。”此时,音响里恰如其分地传来了抒情曲悲情的最高潮。我原来一直以为,只有电影才能以最张扬的方式表达最含蓄的深情。原来,书也可以。那就是当你看着图文书,听着音乐的时候。
  •       也许因为这是自已学校的书,因为自身的一些原因,这本书的定价首先让我觉得这是一本书华而不实的产物.当然,其制作成本与内容综合评价下来,这价格也是合理的.里面运用了大量非常规的印刷纸张的制版...沉甸甸的.
      
      华师大很少出这类有些兜售风景的全彩色,情调甚浓厚的品种,其实华师大里本身就是这样的情调.兴许是我看习惯了学校里铺满的初高中教辅或各种朴素装帧文史哲类的枯燥的理论书.
      
      书是一个男人送我的,我一直不大能感受到他反复强调的这本书有多么的好,我只是每翻一页就说,这么印怎么能不贵呢,你看这插页,这字体,这张纸克数,每一页上踩着浓重的艺术风,却显得过于的不够放松.你说,那画家出的游记与哲学家出的游记,诸更可爱呢?也许看风景的人还是爱前者的.而后者的确也是蕴藏着乐趣的,只是不肯低头与大众共乐...
  •     专是瞧名字就把我吸引了,尽管有点贵,当当网上打的折扣也没有其他书多,但想想贵总有贵的理由,物有所值么,况且又是我喜欢的小资类型的书,于是就赶紧订购了!最近几天我都沉迷在优美的文字和“虚幻”的照片中,开心。。。。
  •     好贵 - -
  •     印象深刻的前言
  •     没认真看字,图很美。
  •     我觉得这个国度承载了太多。
  •     我把这书到底放哪了?
  •     看文字,还不如网上的一些游记来得精彩;看照片,明显有很多是敷衍读者。建议作者,啥工作室的,把收入的部分捐给慈善事业。不懂竟然还有媒体写的出如此美化的书评,莫非也跟销售收入有关?
  •     书比较贵!所选照片纯粹编者选择。捷克,流连忘返的国度!
  •     言之无物的感觉物无所值太空洞内容太肤浅
  •     字大图多,自恋的风格,不过还真不算太矫揉造作,反正布拉格已经有太多无法超越的形容和赞美。
  •       奇怪的名字,很有想像力,——时间变成了乱码,巷弄和墙面都是戏剧,一千年都不要说老,人生很多美丽,看见,但不能拥有。
      很特别的纸张,还有影像的组合。
      很难得的一本图文书。
  •       好!很好!非常好!图文并茂很适合我这种懒人看.看完后当天晚上就梦见自己去了布拉格,希望以后自己真的能够"梦想照进现实".:)
  •     晴朗的周末,在温暖的房间里欣赏异国的风光,难得忘却工作的烦恼!
  •       是有关布拉格的历史、人文、风景的书。看着笔者旁征博引地介绍历史,你会想了解欧洲那一片的历史,那一片国家有太多纠葛了,暂时缕不清,但想想也觉得很浓墨很华丽。
      关键词:哈布斯堡王朝、城堡、广场上的天文时钟、黄金巷、犹太人的墓碑群、弗兰茨。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波西米亚、查理大桥……这书给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
      有太多太绚图片了,而我欣赏不了。
      常识:布拉格在捷克,在欧洲的心脏位置。已加入了欧盟。它没有布拉格广场,最出名的广场有旧城广场(Staromestske Nam)和瓦茨拉夫广场(Welceslas Square)。
      看过后知不足,深感脑袋贫乏。
  •     出品方全部的诚意都体现在书名里了,其他的真是……
  •       买《你的萨宾娜,我的卡夫卡》的那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假日,我穿了和美好天气相搭配的衣服,化了淡妆,唇彩还是带莹光的,高高兴兴在家门口跳上一辆公交车,居然还有座位。坐定后我掏出手机开始约人,打了一圈电话,却无人有时间有心情陪我去买书买碟,当即觉得单身固然无限好,有时候却也真无奈。
      
      一个人去了图书大厦,毫无目的地在“文学馆”里游荡,一个小时后,抱着沉重的一摞“形而上”书籍去结账。《你的萨宾娜,我的卡夫卡》就是其中最重、书名最“形而上”的。铜版纸,全彩,图加文,文倒未见得有多高明多深邃,图却很有些艺术气质,不似风光明信片,伟岸但无趣。
      
      悦己。我不顾让我微微皱眉了几秒钟的单价,掏钱买之。
      
      布拉格、昆德拉、卡夫卡,这三个词中的任意一个都是一切小资以及伪小资们热衷去讨论或者炫耀的充足资本。鄙人不才,没去过布拉格,昆德拉和卡夫卡虽然读过一些,却全无系统而深刻的心得,独到见解更是无从谈起,但我却不愿一味的附庸风雅,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嘛。
      
      我只在历史课本中读到过轻描淡写的关于这座城市的点滴碎片:慕尼黑协议、杜布切克、“布拉格之春”,直到买了这本《你的萨宾娜,我的卡夫卡》,我才对布拉格有了个略带直观的认知:布拉格的流行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它是一本精装的画册,绚烂、神秘、庄重,处处皆文章,且都是些令人折服的美文。
      
      很欣赏整本书的摄影部分,图片大都真诚于布拉格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总觉得是否能够真正深入一座城市的肌理,往往才是旅游最大的意义所在。如果皮囊是人声鼎沸的,又怎会体味到它沉寂的灵魂?冰的骨、温的血,每座建筑都是构成城市的细胞,一个一个静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它的摄魄之美。
      
      摘一些觉得不错的文字:
      
      一种解读:
      “曾经因为历史的、地理的种种原因,历经漂泊动荡,这里是波西米亚的故乡。时至今日,从前的文明已然没落,波西米亚的美学反而成了都会族群热衷演绎的时髦,甚至成了某种思想指标。波西米亚一时像是美丽流浪的代名词,布拉格也因此蒙上了浪漫神秘的色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波西米亚并非生就为时尚产业服务的,那种美丽浪漫,也多是后人杜撰的,——布拉格所有的更多的也许是无奈。无奈地面对时间和空间的流逝,面对一次次的绚烂归于平淡,面对希望落空失望又来……造化弄人,这样的无奈竟然都存积下来,经过了漫长的沉淀,变成墙面,变成巷弄,变成光线和影子的绝美组合,成就了一种气质。”
      
      想象之城:
      “布拉格是一座筑于想象之上,又超乎想象之外的城市。所见如画卷一般展开,几乎让人相信生活真的就该如诗如画。
      一转身走进老城深处,沿着石头铺就的小路向一条迂回、漫长、不知所终的巷子,看风景的人渐渐隐匿踪迹,路旁古老的煤气灯若有似无地闪着微光;黑猫端坐在窗棱上;窗户里似乎隐约有中世纪的炼金术士窃窃念着咒语;站在颜色斑驳的墙壁前,仿佛看见莫扎特和脚本作者达庞蒂从各自的旅馆房间里探出头,隔着街用粗话大声讨论着剧本情节。
      这也是布拉格,布拉格欢迎想象力。
      那些地上、墙上、门上的影子,在任何一个角度构成一个完美的画面,那都是些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在变化的光线里,或浓郁或平淡,像一出即时戏剧,相隔百年,乃至千年的一幕幕人间悲喜昭然若揭。”
      
      异化的华丽美学:
      “满城的华丽,好像一本现成的美学教材,但是把时间变成了乱码……也许,只是意识到那样的风华绝代,那样的极端都属于逝去的时代——千万不要因为那个时代主权显赫、大师云集、创造力惊人,就妄说心向往之。有辉煌就必有苦难,有巅峰就必有低潮,就好像人生不是由你所想,只经历美好的片段,我们永远不能选择。
      布拉格,也不能。
      ‘阳光的痰盂’,又想到卡夫卡的形容,这个布拉格人深知某种命运的张力。”
      
      布拉格?歪头想想,嗯,很想去。
      
  •     作为摄影集,形散神也散;作为游记,文字没法儿看。
    部分PP视角有其独到之处,所以给三星。
  •       上图借来的书里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一扇翅膀和一个MSN地址,娟秀的写着“我也想去那里”,我没有加这个地址,我只是把我的MSN也写在了纸条上,书,就是个该留存故事的地方,何况,是那么漂亮的一本书。初夏我从那里回来后我会把照片夹在书里,你再借一回吧
  •     比起这个名字,内容未免单调了一些。
  •     装帧丑。
  •     印象里可一般了。
  •     好想去啊!
  •     感觉有点儿贵,不过东西好最重要
  •     图文俱佳
    印刷质量也很好
    是我喜欢的那种
  •     在上海飞回成都的飞机上看完……“我想要去远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像个波西米亚人,随性而往,幸福的就像有个女人在身旁”
  •     我知道99%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可我还是想去过那1%的生活。我不敢断定什么是我想要的,但清醒地知道什么是我不想要的。我的内心是一个冒险家,明知危险,却迷恋上了未知和自由。
  •     书上说,平时大家也都看过各种布拉格的图片,所以想从独特的角度和照片来讲讲他眼里的布拉格。结果图片几乎都是局部光啊影啊物的图,我一把摔死你,整本看完都不知道布拉格啥样子。
  •     布拉格 捷克苏洛伐克 恩 从卡夫卡到米兰昆德拉不能再爱更多
  •     旅行中的点滴对于当事者而言都是一晃而过的惊艳,过后遗忘了也无悔无痛
  •     内容贫乏啦点,图片还不错
  •     很喜欢图片,但是文字不怎么吸引人,一直都没有耐心看完。。。
  •     和卡夫卡有关的一切都让我激动,对建筑美学从一无所知开始有了点感受,那些教堂彩绘玻璃窗贴画原来是阿尔封斯穆夏的创造!
  •       个人喜欢摄影师笔记。
      
      与《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的内容相比较,这本书定价算是很公道的。
      
      装帧、纸张都称的上为上乘打造。错别字极少。
      
      适合读图时代的浅阅读和影像背后的深体会。
      
      文字冗长又不够深切,摄影是亮点。
      
  •     摄影师笔记部份的文字我比较喜欢!文章有一个很忧伤很美的序.图片也拍得很美,印刷及纸质都很满意!
  •       给书头那篇《不算是序》的作者卜翌:
      别以自己的意淫揣摩别人的生活,并靠此赚钱。
      
      给这本书的作者:
      找个像样的人来做书
  •     很小资很精美,我稀饭~梦中童话
  •     这就是你对布拉格沉迷的来源么
  •     基本就是个摄影图集,文字很无聊,图片的话,很多旅行者也能拍的出来。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书的装帧真是太精美了,算是我见过的形式上最美的书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多过内容,高三的春天,我抱着这本厚重的书穿过学校的回廊,夕阳照过来,投下影阴。这是我的记忆:孤独,压力,却依然向往美好。
  •       最喜欢黄金巷的那一段,虽然照片只有寥寥数张,但完全被灿烂的街道和窗花升火了!!
      但是唯一的遗憾是字号太大了... +_+
      我个人一向喜欢图像上的字号小小的,有大片留白,很精致的感觉~
      
      哦,有一点没明白~书里有大段篇幅讲述卡夫卡,那萨宾娜呢??
  •     书里面全部都是图片,装帧很精美,很小资,觉得值得的人会毫不犹豫的喜欢并收藏下。
  •     资料这么多,图片这么好,干嘛浪费时间金钱折腾成这样……
  •     超喜欢
  •       看到有很多豆子推荐这本书,买了一本,从头到尾浏览下来,书中的照片还行(主要是冲着摄影的目的去买的),不过和我的期望还是有点差距,或许作为游记来说,对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合适吧。总之,如果你是为了了解布拉格,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要是说有人推荐你说摄影是多么多么的好,呵呵,那我就要给你泼冷水了。
  •     这样太伤感了
  •     曾是X同学送的书籍。
  •       最先在报纸书评版上看到此书,被书名吸引。
      萨宾娜(或者也可译成萨比娜),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与特蕾莎有着极大反差的坚韧个性女子。
      卡夫卡,这个在布拉格写出生命中最精彩文字的德语作家,捷克乃至东欧的文学符号。
      书名就注定这本书与布拉格、与捷克相融的宿命,于是,出于对这座城市,这个国家莫名的偏爱,我从书店把这本书带回了家。
      
      书真的很美,且不同于一般装帧精美的书,它不仅有精心设计配置的外表,书中的文字也很值得品读。卡夫卡,昆德拉,哈布斯堡王朝,骷髅教堂,坦白讲这本我在一年半前看得书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一页页默念书中的图片和那张张为书增添浪漫朦胧感的薄砂纸。。。对于书,很难得可以有一本让我萌发“外貌协会”之感。
      也许书中的布拉格依旧没有跳出普罗大众的想象,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布拉格这座千年古城不只有爱,更有向往,并且,原本的爱也不那么莫名了,因为它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在纸上、在心里的那份念想。。。
      
      你的捷克,我的布拉格,各自不同的念想里生出了对这个东欧国家、东欧古城一样的爱。
  •     好文艺的一本影集书。Prague,你墙上的斑驳都那么另人陶醉。读完这本书就爱上摄影了!开始以为是一本文艺书,没想到是布拉格游记~想去人骨教堂看看~真的好喜欢欧洲啊!!
  •     I267.3/1123 俺的口味已不再适合小清新
  •     也就是看看照片了,文字一般,买这本书是因为一直向往布拉格,作者写的东西有点小资得矫情了
  •       "Einmal ist Keinmal,"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
      
      ......
      
      经过这许多年,才开始慢慢懂得很多,曾经想在一起一辈子的人分开了;曾经说过的很多重要的话,已经随着花瓣落去;曾经无比看重的“重”也变成了“轻”,现在知道人生很多美丽,看见,但不能拥有。
      
      ......
      
      在岁月长河的不断流逝中
      不断经历失去与获得
      可是
      还剩什么
      留在我们的
      心底
      ...
  •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这本书,我却很喜欢。
      
      一来,精美的图片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来满足了我对欧洲旅游的向往。三来睡前翻阅有帮助睡眠的作用,四来花了将近5折的价格在孔夫子淘到此书物有所值。
      
      每次打开书,我便会身不由己地被那些图片吸引,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像是走入了一场梦境,心醉神迷。至于那些文字,看过就忘,以至于别人提及那篇长长的序的时候,我居然毫无印象。
      
      你的萨宾拉,我的卡夫卡,多像一个女子在耳边的轻声低吟。
  •     图片很美,排版有点意思。
  •     平面做得实在不怎么样,
  •     一口气读完的,然后重新翻看插图,还PS合成了几张特别有味道的书影。
  •     不记得给多少人推荐过
  •     在图书馆看过的书,我想去人骨教堂
  •     一部关于捷克布拉格的影集,一部中欧艺术史。
  •       曾经在镇宁路一个居民楼里和一个及其普通的阿姨谈她从捷克带回来的花瓶以及捷克的风光。看着一屋子到墙的水晶花瓶,总觉得不可思议。然而主人的怡然又让你知道只需要打点行装齐步走罢了。
      再次看到这本书,如入画境。
      许我以今生的余暇能尽情山水。
  •     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
  •     maybe ^ ^
  •     哈哈哈哈哈哈!不需要多说
  •     值的文字!值的摄影!值的装帧!价格合适!perfect
  •     这本书应该归类为图文并茂的游记,但不是那种游览导引的套路,是个人影像记录和意会中的布拉格吧。走近布拉格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身临其境,不过在还没有机会的时候看看这本书也不错。一本漂亮精致的书,喜欢它的装帧设计,色彩和纸质的变换衔接都很舒服。可以放在手边,想起来就随便翻翻。有点重,拿久了手会酸的。图片比文字好看。
  •     插图很漂亮,对人骨教堂印象深刻
  •        尼采说过,“当我想以另一个字来表达音乐时,我只找到了维也纳;而当我想以另一个字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       这个地方只要你来过,就不会忘记。
      电影胶片一样的镜头让我忆起在布拉格的每一次回眸,每一次惊艳。
      
      布拉格留给你的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     简单但是很舒服的一本书
  •     布拉格之春 请等待我
  •     感觉很舒服的旅行游记
  •       
      
      一句德国谚语“Einmal ist Keinmal”
      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就像压根没有发生过。
      米兰昆德拉说,如果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没有过生命。
      
      布拉格,一座让人充满遐想的城市,或许早已经历了无数生命的解读,在无数书籍和照相机的焦点中幻化永恒。
      
      萨宾娜对着穿衣镜前的微笑。
      卡夫卡穿过古堡的孤独。
      还有苏联坦克碾过城市扬起的尘埃。
      然后静默的革命化身为天鹅绒缓缓落下...
      
      一直到兰波在《感觉》中的句子:
      我要去远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像个波西米亚人,
      随性而往,幸福得就像有个女人在身旁。
      
      自由自在,随性而往,心安即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